聰明、錯誤,與幸運:橫空出世的棒壇明星,以及他們的起點
- 作者:喬納森.梅歐(Jonathan Mayo)
-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 出版日期:2025-11-12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幸運」就是當「準備」遇上了「機會」
★什麼是獨特的心態與眼光?什麼才是真正的天賦?棒球賽非一個人的武林,即便大谷翔平,也經歷多次培養、改造,與支持其二刀流的日職球團,才不至遏阻如今空前的輝煌,而分工精密的大聯盟球探遍布各洲,情報分析迅捷、人才經驗豐富,大谷的故事更不輕言絕後!
★八位大聯盟球星的起源故事,你有所不知的最初的Joey Votto、Jacob deGrom、Mookie Betts與Albert Pujols……大聯盟官網資深作家喬納森.梅歐(Jonathan Mayo)與球探、球員、教練等棒壇人士的獨家訪談,不僅完成精彩的大聯盟球星起源故事合集,更明確驗證成功之道,除了天賦,更需後天的努力與團隊養成。
一窺大聯盟球隊如何發掘基石球員!
沃托Joey Votto 畢伯Shane Bieber 迪格隆Jacob deGrom 布萊克蒙Charlie Blackmon 貝茲Mookie Betts 金斯勒Ian Kinsler 肯恩Lorenzo Cain 普荷斯Albert Pujols
──以身作則,WAR
造就棒球名人堂成員的不是選秀順位,是天賦、慧眼與專心致志的磨練……
每一份合約都承載了無數評估、爭論、冀望甚或豪賭,而基石球員降臨,可能改變一支球隊與整座城市的未來。
以淺顯易懂的話來說,棒球球探必須預見未來,而且是遙遠的未來。棒球員需要長期養成,在登上大聯盟前可能遭遇不少變數。有些新秀如預期順利成功,有些漸無聲息,有些則走上意外之途。沃托(Joey Votto)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讀高中時乏人問津;布萊克蒙(Charlie Blackmon)的投球能力曾比打擊潛力更吸引人;貝茲(Mookie Betts)在多輪選秀未獲青睞後「對選秀失去興趣」;迪格隆(Jacob deGrom)曾拒絕放棄游擊防區……本書談論球探對球員的第一印象能否對應球員的日後發展。球員於選秀中選,多年磨練,僅有少數好手能登上大聯盟一展身手。大聯盟官網作家喬納森.梅歐(Jonathan Mayo)刻劃當代多位球星的故事,訪問最早發掘這些球星的伯樂,從他們的視角一探球星的成功之路。
聰明、錯誤,與幸運∣慧眼獨具的故事總是令人難忘:某個第十三輪球員進了名人堂;某個第五輪球員的生涯累積勝場貢獻值(Wins Above Replacement,簡稱WAR)勝過當年選秀會的其他球員,還拿過最有價值球員(MVP)獎和兩次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冠軍;某個第九輪球員從游擊手轉成投手後,拿下兩次賽揚獎( Cy Young Award);某個第四輪球員球速不快,生涯累積勝場貢獻值卻睥睨同屆群雄,更是賽揚獎得主……這是一本關於故事和機運的書。梅歐說:「球探們是棒壇的命脈,也許還是棒壇裡最會說故事的一群人。他們喜歡講述自己錯過的球員、想當初應該出手,或談論選到但沒能成功的球員。」棒球統計學當道的現今,梅歐捍衛了球探工作與傳統情蒐的必要性,「我理解資料、統計、比賽影片等先進情蒐方式有其價值。但這本書絕對是獻給球探業界的情書。」梅歐引領讀者一窺球探部門的複雜世界,書寫節奏明快,正如一場採投球時鐘制度的比賽,鋪排、意外、張力、感動點,每一個球員的小奇蹟,皆為細緻的觀察與智慧,無論聰明、錯誤,或是運氣?重要是如何對個別球員有不同的洞察,避免其被忽視或低估,此觀點也放諸更寬闊的社會,天才不曾橫空出世,在起點總會看見那位遞出機會的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沃托(Joey Votto)
第二章 畢伯(Shane Bieber)
第三章 迪格隆(Jacob deGrom)
第四章 貝茲(Mookie Betts)
第五章 布萊克蒙(Charlie Blackmon)
第六章 金斯勒(Ian Kinsler)
第七章 肯恩(Lorenzo Cain)
第八章 普荷斯(Albert Pujols)
致謝與參考資料
內文試閱
〈迪格隆(Jacob deGrom)〉
洛克知道二○一○年的選秀順序:大都會是每輪第七順位,巨人只排在每輪第二十三。如果大都會看上迪格隆,無論哪一輪都能搶在巨人隊之前選走迪格隆。那麼他只能祈禱,他的球探報告能讓巨人比大都會更中意迪格隆。而他也很滿意迪格隆的表現。
「他的投球動作很流暢、輕鬆,我很喜歡。」洛克談道。「他的延展也很好,球的旋轉也有威力。他就是那種球投出來會讓打者揮空,也會讓我疑惑說『怎麼可能?』的投手。」
幸運地,迪格隆漸漸習慣了頭號先發工作。他的第二次先發對上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對方的先發是個高個子左投,名叫克里斯.塞爾。迪格隆扛住了,這次將投球局數拉長到到六局,失三分(其中兩分是自責分),送出五次三振,想當然沒有投出保送。但他和自家球隊不夠幸運:塞爾投了八局,僅失一分,奪下十四次三振。塞爾在那年選秀全體第十三順位中選,且生涯累積勝場貢獻值是當年選秀球員中第二多的。(如果有人好奇的話,迪格隆是第三多的,只落後塞爾和當年探花曼尼.馬查多[Manny Machado],領先當年狀元布萊斯.哈波[Bryce Harper]。)
斯泰森大學和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同屬大西洋陽光聯盟,所以迪格隆和塞爾這兩位未來的明星賽入選球員還有交手經驗,就在當年賽季末。尼可斯和洛克很常觀察迪格隆,不過他們都沒有去看迪格隆跟塞爾交手的那兩場比賽。塞爾會吸引很多球探,包括球探監督、球探部門總監等,也許還有些球隊總經理。兩個球探知道,這麼一來自家球隊會有別的球探前來看見迪格隆,自己就可以去觀察別的球員。
身為大都會隊全國球隊監督的伯寧罕,已經在迪格隆跟塞爾首次對戰時見識過迪格隆投球。伯寧罕於球員時期待過小聯盟,球探生涯從奧克蘭運動家隊開始,後來在二○○五年十二月加入大都會隊、擔任北佛州區域球探。他擅於在選秀後段順位網羅人才,二○○六年大都會隊能在第十三輪簽下丹尼爾.墨菲(Daniel Murphy)就是他的功勞。兩年後他升職成東岸球探監督,所以二○一○年選秀是他擔任管理職以來的第三屆。這份工作負責的區域非常大,大到隔年大都會隊決定將其拆成東北岸和東南岸兩個職位。但當年伯寧罕得努力到處跑,上至緬因州,下至他的家鄉陽光之州。他沒辦法想回鄉就回鄉。但他和大都會隊很幸運:隊內有帕克和尼可斯,伯寧罕知道自己有兩人共約六十年的棒球年資可以倚賴。
「我們真的必須依靠區域球探。他們得夠厲害。」現任大都會隊國際球探部門總監的伯寧罕談道。「我有兩個年資各三十年的夥伴,讓我無後顧之憂。我可以到處奔波,不用擔心出狀況,他們會顧好一切。對我來說,史蒂夫.尼可斯和雷斯.帕克很了不起,因為我當時才三十五歲,少不更事。」
但有一點他早早就體會到了,如果與雷斯.帕克這種經驗老到的人有所約定,就得說到做到。所以他確保自己早點去觀察迪格隆,甚至在鄧恩把迪格隆放進斯泰森大學的輪值前就去了。話雖如此,如果有個球探監督好幾天沒去看某支大學球隊,促使他動身的原因不可能只是個之前守游擊、目前球速只有時速九十英里出頭的後援投手。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伯寧罕有事先確認斯泰森大學的賽程,帽匠隊二○一○年的第二次系列賽要作客喬治亞大學。
當年鬥牛犬隊內有幾位受矚目的新秀投手,以右投賈斯汀.格林(Justin Grimm)為首,有五位投手被選上。格林於當年選秀第五輪進入遊騎兵,大聯盟生涯共計八年;傑夫.華特斯(Jeff Walters)於第七輪進入大都會隊。當年二月底伯寧罕在阿森斯(Athens)的那個週末顯然成果豐碩,但過程並不輕鬆。
「那年喬治亞大學有不少實力堅強的投手,所以可以去那裡待著,順便期待迪格隆上場投球。」伯寧罕敘述道。「當時是二月最後一週,大約華氏三十七度,天寒地凍,但我咬牙撐過去了。」
彼時迪格隆在大學只投過兩場比賽,共兩局,沒被打出安打。週五,喬治亞大學十二比二血洗斯泰森大學,隔天奪下連勝。時間來到週日,第八局帽匠隊以七比四落後時,伯寧罕終於看到迪格隆登場。這一局他繳出完美表現,包括一次三振,不過最終帽匠隊仍以七比五不敵對手。
「那天他打出一支四,最後一局也上場投球。」伯寧罕回憶道。「他是來真的,球速也許有到九十二。還不太穩定,但動作很標準。球威非常好。」
伯寧罕看了看周遭,沒發現其他球探在場。週日比賽的最後一局,這麼想並不意外。他以為可以獨享迪格隆,直到他看見大聯盟球探部的影片技術人員克莉絲蒂.史坦瑟.伍德(Christie Stancil Wood)離開球場。(去問任何棒球相關人士,他們會說每場東岸的比賽都能發現伍德的身影)「當時幾乎大家都離開了。」伍德說。「在場只剩我、巴尼,和另一個球探,巨人隊的保羅.特科(Paul Turco)。我基本上已經把攝影機收起來了,但看到迪格隆上來投球,心想:『嘿,是那個游擊手。我得看看他有何能耐。』我走下臺階,巴尼和特科問我在幹嘛。我回答:『我要看看他。』他們又說:『你沒有要往上報告吧。』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的工作原則,我想看他的表現。他身上有某種特質,從容、不費力。後來我有拍下他的表現並往上報告。大家心知肚明:一旦我看見他,消息就會出去,因為所有球隊都看得到球探部的影片。當時巴尼叫我不要上繳影片,現在我們見到彼此時還會談到這件事。」
「我記得我們一起走出場,我跟她說:『影片妳得保密,不能交上去。』」伯寧罕說。「那時候還很早,我以為自己是唯一看見這傢伙的人,至少以球隊管理層的人來說,我還滿興奮的。我們覺得之前把他藏得很好,直到他上場先發,對上克里斯.塞爾,消息迅速傳開了。」這邊伯寧罕的確把剩下的春天都花在斯泰森大學的頭號先發上,那邊大都會隊想獨占迪格隆的想法卻沒落空,得益於迪格隆的球速不快、登板不多,所以沒讓大家太驚豔。之後迪格隆有持續先發,讓斯泰森大學保持一定競爭力,但他在兩次與塞爾交手之間的戰績不佳:九次先發,防禦率四點五二,每九局被安打數十二(雖然他仍然很少放行打者,每九局保送數二點一一)。
他最優秀的一次先發,是與塞爾在大西洋陽光聯盟錦標賽交手前的最後一次登板。他一路投到第十局,只被打五支安打、掉一分,奪下九次三振、兩次保送,是他的生涯最佳成績。那天他投了一百二十八顆球,休息五天後還得再前往納許維爾,在大西洋陽光聯盟錦標賽的開幕戰上擔任先發。
與塞爾的第二次較量,迪格隆表現不上不下,主投六局被打七支安打、失五分,只投出一次保送;塞爾主投七局被打六支安打、失兩分,送出十一次三振。各聯盟錦標賽通常是球探部門高層人員在選秀前觀察球員的最後一次機會。區域球探也許會在那之後的一週去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分區錦標賽,但到時候球探監督和球探部門總監就會待在各自的選秀室、把選秀板排出來了。
要觀察迪格隆和塞爾,這就是最後機會了,沒得商量。斯泰森大學和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都沒有挺進分區錦標賽:斯泰森先是不敵塞爾所屬的老鷹隊,再輸給傑克遜維爾大學;老鷹隊則在打敗帽匠隊後連輸兩場,就此止步。就許多方面而言,迪格隆與塞爾交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迪格隆在第二局面對塞爾時敲出了他大學生涯中唯一一支全壘打。也許這預示了他未來的發展:雖然打擊能力不足以讓他繼續擔任游擊手,但在國聯當中他是打擊能力很好的投手,截至二○二一年共擊出三發全壘打。
二○一○年選秀揭開了序幕。儘管大都會隊球探擔心迪格隆與塞爾的交鋒被太多人看見,他們想選迪格隆的計畫會因此暴露,但沒有很多球隊對迪格隆的渴望能與大都會隊匹敵。不過迪格隆並非大都會隊優先想選的球員,所以不是每個球團辦公室裡的人都看過他。像是把帕克從遊騎兵隊挖角過來,並邀請尼可斯加入球探陣容的球探部門總監特拉薩斯,在選秀前就完全沒有親自看過迪格隆投球。這對於在後段順位中選的球員來說並不稀奇,畢竟球探部門總監在春天能視察球員的期間並不長。如果當初特拉薩斯有去錦標賽看塞爾投球,就可能看見迪格隆的表現,但特拉薩斯沒有特別欣賞塞爾。事實上塞爾嚇跑很多球隊,因為他的投球動作和揮臂角度不同於主流,較易受傷。
大都會隊很幸運,選秀室內和室外的其他人此前沒有注意到迪格隆,但帕克、尼可斯和伯寧罕這三巨頭都對他信心十足。
那年大都會隊的選秀順序排在第七。要在首輪前段順位選到好球員誠然有點壓力,因為不是每次都能選對人。大都會隊在二○○六、二○○七和二○○九年都因為簽下大聯盟自由球員而喪失首輪選秀權,所以二○一○年時外界對大都會隊的首輪人選非常感興趣。最終他們在首輪選的是另一名投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麥特.哈維。他是當年選秀球員中最頂尖的大學投手之一。
「身為紐約大都會隊的總經理,我想親自去觀察、選擇球員,但我沒那麼多時間。」於二○○四至二○一○年擔任大都會隊總經理歐馬.米納亞說。「我有去觀察好幾個球員,包括哈維,因為我們要選第七順位。那年我出去視察的時間比其他年分都要多。話雖如此,在那三人過來選秀室談到迪格隆之前,我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
「我還記得當時的談話內容。他們惦記著那年秋天看到的迪格隆,而對我來說,運動能力決定了一切。我放不下能力強的運動員,這是我的準則。」
每年特拉薩斯都會請幾名區域球探,連同球探監督一起進入選秀室。二○一○年尼可斯和帕克都有受邀,這兩位最喜歡迪格隆的區域球探在「那發生一切的房間」裡與伯寧罕作伴。
目前仍在大都會隊專業球探部門的特拉薩斯回憶道:「我們把想選的前一百個球員的名牌都排在一面大板子上,用守備位置分組、排出各組球員的優劣。通常選秀板上的球員會在前五、六輪被選光。選秀板拆掉之後,在房間裡的球探會開始爭取其他自己想要的球員。一陣交頭接耳,我首先聽到的是他們想要賈寇伯,大概第六輪開始都是如此。」
「那年春天結束前,我跟巴尼說:『欸,這傢伙應該要在第四或第五輪選。』」尼可斯說。「我回應:『到最後他大概會落在那幾輪。』他也說:『他一直在進步。』但後來我們還是到第九輪才選他。不過我覺得大家的判斷沒有太失準。」
雖然第六輪時,局勢對這兩個迪格隆的支持者而言有些緊繃,但帕克並不特別擔心,還得多虧他在那年秋天之後換了崗位,沒有再去觀察迪格隆。所以那年選秀,大都會隊在全體第兩百七十二順位指名迪格隆時,他認為時機差不多。
「跟你說,我那時候很開心地叫了出聲。」帕克分享。「我們選到他,真的很開心。但我完全不知道他有跟塞爾較勁過。要是我知道,大概會覺得該早點選他。」
洛克那天不在巨人隊的選秀室裡,自然無法跟自家總監交頭接耳,但他知道巨人隊對迪格隆也有點興趣,甚至想著第六輪時有點機會選迪格隆。不過後來巨人隊那輪選了密蘇里州出身的左投麥克.基漢(Mike Kickham),他後來有登上大聯盟。
伯寧罕也覺得從第六輪開始,大都會隊都有機會挑走迪格隆。他認為選秀到那時候「緊張感會開始下降」,大都會隊對迪格隆又比其他球隊熟悉許多,可以趁機下手為強。其他球隊就算因為迪格隆對上塞爾那場比賽而有意願,也不可能觀察得比大都會隊仔細。
「我就是那時候想著:『該採取行動了。』」伯寧罕說。「我們不想放棄他。一旦選秀進入選誰都差不多的階段,就得出聲:『嘿,我想確定我們會選我相中的球員。不選他、我就不回家。』唯有在選秀室裡,才能體會到當屆選秀的精華部分,以及那部分是否要結束了。感覺快結束時,就必須開始推銷自己覺得該選的球員。迪格隆就是我們覺得該選的球員。」
大都會隊在第六輪選了俄勒岡州出身的右投葛雷格.皮維(Greg Peavey)。傑夫.華特斯在第七輪進入大都會隊。他就是那個伯寧罕在二月最後一個週末去看的喬治亞大學右投。第八輪大都會隊走大二路線,挑了另一個右投:南內華達學院的肯尼.麥克道爾(Kenny McDowall)。選迪格隆的機會一次次流逝,三人組很不安,尤其伯寧罕壓力極大。
「我可能快心臟病發了。」伯寧罕打趣道。「每一輪都想著:『我的天啊。』總會有人說:『嘿,下一個就選他,別緊張。』然後選的都是別人。我們就在想:『到底是怎樣?不能再拖了。』我們三個早就把迪格隆當成自己人了。現在回首當然很輕鬆。這種事每屆選秀都會有,總之選到他了,我們三個比誰都覺得慶幸。」
「我完全信任球探,聽取他們的想法也是我的福氣。」特拉薩斯說。「現在想想,迪格隆嚴格來說是球探相中的。他的成績並不吸引人,但佛州那幾個夥伴和球探監督都很清楚我們想要的人才。賈寇伯符合我們的許多標準,像是運動能力和身高。我們很喜歡他的投球動作,每次都分毫不差;我們也很喜歡他的揮臂動作,乾淨俐落;我們還喜歡他的積極進取。他今昔的表現不可同日而語,但從那時就能看出他日後的成就。我們都覺得,或至少夥伴都告訴我,迪格隆還沒累積很多局數,所以他的手臂還大有可為。我們認為這有利可圖。還好我聽了建議,在第九輪選他。不是有句俗話是『幸運比實力重要』嗎?沒騙你,這句話很符合當時的情況。要是知道他會有如今的豐功偉業,我會在第一輪、或至少前幾輪選他。」
國聯最強投手賈寇伯.迪格隆的故事很不可思議,但還不僅止於此。那年夏天,他於阿帕拉契聯盟出賽,沒多久手肘就報廢了,需要接受尺骨附屬韌帶重建術,因此錯過二○一一年一整年、消失在公眾視野中,連對職棒新秀最死忠的狂熱粉絲都沒注意到他。有趣的是他努力復健,因此沒有完全被遺忘。二○一二年,他隨薩凡納沙蟲隊站上南大西洋聯盟。比起運動能力超群、很會投三振的內野手,他有變得更像能讓打者難以掌握的壓制型投手。沒過多久,關於他的報導就出現了。連二○一○年賽季後離開大都會隊、轉到教士隊的米納亞,對此都有耳聞。
「兩年後我聽說:『嘿,歐馬,那個迪格隆,他紅了。』」米納亞回憶道。「很多還在大都會隊的人都跟我談到迪格隆:『他每次都把對手打回家,你得去看看他!』」
二○一二年春天,伯寧罕正忙著準備那年的選秀,所以對大都會隊的低階球隊發生了什麼並不關心。他也不需要特別去關心。
「我的手機一直響,職棒球探不斷打來問我:『這人是誰?』」伯寧罕敘述道。「我就知道有事發生了。有個球探打來說迪格隆很輕鬆就催到九十八,我就說:『最好啦!』
那時我心想:「我的天啊!我很清楚他的三振能力,但聽到數字時還是覺得『哇靠!』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大聯盟的料。」
那年尼可斯還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一個球探老友的兒子,之前是業餘球探,後來改負責職棒業務。電話中對方上氣不接下氣,說自己看到薩凡納沙蟲隊有個厲害的投手。
「他跟我說:『天啊,我昨晚見識到一個傢伙投球。』」尼可斯回想著。「我問那人是否有兩把刷子,他回答:『有。他上場丟了大概八局,老天,都維持在九十五到九十八。三振八次、保送一次而已。』然後他說那人是迪格隆。我問他:『他投得那麼威?』我沒想過他能有那種表現,開始回想:『我在他的球探報告上寫了什麼?』」
報告上寫的是「頂多九十一、二英里,有一顆像卡特球的滑球,還沒練起來」,現在則獲獎無數,登上明星賽,好幾年都讓頂尖打者吃癟。如此成長是迪格隆自己的功勞,也是大都會隊球員培訓人員的功勞。二○一○年在他身上看見潛力的球探當然不會大肆居功。
「那年秋天和隔年早春看到賈寇伯時,很難想像他會獲選新人王,甚至贏得兩次賽揚獎。」尼可斯說。「我享受整個過程,享受觀察他,也跟自己說:『做得好。』但我不會轉身面向當時的自己,拍拍自己的肩膀以示表揚。我的肩膀不太好,手也沒辦法伸那麼遠。」
延伸內容
「你也許認識這些球員,但不清楚他們的職涯起源。喬納森.梅歐透過本書極為詳盡地勾勒出迷人而神秘的球探世界,讓梅歐帶你領略球探發掘基石球員的冒險旅程,保證不虛此行。」
——湯姆.維爾達奇(Tom Verducci),《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資深作家、FOX Sports記者兼分析師、MLB Network記者
「起源故事是我最愛的棒球故事:球員一開始也許不被看好,靠著天分與努力登峰造極;球探在球員身上看見別人沒留意到的特質,並相信自己的判斷。喬納森.梅歐與棒壇任何人一樣明瞭球探的價值。本書講述了球探如何發掘大聯盟史上著名的幾位球星,也就是所謂的『基石』球員。」
——肯.羅森索(Ken Rosenthal),The Athletic網站資深作家
「沒有什麼比球探發掘基石球員更動聽的故事,而喬納森講述的內容是近年最精彩的。不僅詳述選秀後段中選球員如何成為巨星,更記敘球探如何捕捉到球員們鮮為人知的長處。書中某些球員有望進入名人堂,而本書也夠格進入名人堂。」
——吉姆.卡利斯(Jim Callis),MLB Pipeline網站資深作家
作者資料
喬納森.梅歐Jonathan Mayo 生於紐澤西州北部,一九九三年取得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傳播學院之文學士學位。曾於《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擔任記者,一九九九年加入作家陣容,文章內容涵蓋棒壇各面向,曾於大聯盟官方聯播電臺頻道(MLB Radio)主持數個節目,其中每日播出的「小聯盟二三事」(Around the Minors)專門介紹棒壇新秀。二○○三年起全心撰寫小聯盟及選秀相關記事,成為大聯盟電視網(MLB Network)每年選秀報導的功臣,他對新秀的精闢分析名列全美前茅。現為大聯盟官網資深作家,工作內容為彙編百大新秀最終榜單,撰文以亞利桑那秋季聯盟賽事與冬季會議活動為主。本書是繼二○○八年出版《面對克萊門斯》(Facing Clemens: Hitters on Confronting Baseball's Most Intimidating Pitcher,暫譯)後的第二本著作。目前與妻子莎拉及一對兒女澤夫、伊蓮娜定居匹茲堡。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