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亞瑟王和圓桌騎士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美國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騎士精神的永恆經典 ◎ 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精心繪製的雙書封、十九張絕美插圖 ◎ 〈附錄:創作過程與思考特別〉揭露史坦貝克與友人、經紀人、編輯的書信集,顯示文學大師的創作思考過程 亞瑟王,歐洲史上流傳最久、影響最深、跨媒介最廣的傳奇英雄人物,是歐洲烏托邦式理想君王的原型。他以圓桌制度――無主座的正義――強化了騎士精神(chivalry),將其昇華到一個高尚的精神狀態,並對後世的紳士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他與他的王后桂妮薇兒,以及天下第一的騎士蘭斯洛特之間的三角戀,也是歐洲文學中最淵遠流長的「愛與罪」母題。這段「個人情感與社會秩序衝突」的故事,直接奠定了歐洲羅曼史(romance)、宮廷戀、乃至現代言情小說的戲劇性基礎。 這個據信流傳了一千五百年的故事,一路上滋養了人們對榮耀、正義、勇氣、愛與義務的想像。十五世紀,湯瑪斯.馬洛里(Thomas Malory)以中古英語寫下《亞瑟王之死》(Morte d’ Arthur),為這個傳說留下了文學範本。這本書啟發了後代無數的讀者,也衍伸出無數的創作。二十世紀美國文豪,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是其中最閃亮的代表。 約翰.史坦貝克不只童年從亞瑟王的故事裡得到閱讀啟蒙,更重新創作了《亞瑟王和圓桌騎士》(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亞瑟王和圓桌騎士》不僅僅是一本中古英語《亞瑟王之死》的現代翻譯,而是一場跨時空的文學對話。他以二十世紀的語言重新發掘亞瑟王故事角色的心理,讓古代英雄的困境、戰鬥與名譽,與現代人的孤獨、焦慮和理想對齊。史坦貝克曾經對自己的文學經紀人伊莉莎白.歐提斯(Elizabeth Otis)說到: 「我不是在翻譯馬洛里。我是在試著理解他想追尋的是什麼,去找出他夢中的那個故事。」 天下無敵,完美卻痛苦的蘭斯洛特、看透了命運,卻無法改變命運的梅林、一統了天下,卻為和平盛世苦惱的亞瑟王……史坦貝克的筆,將亞瑟王與他的騎士從英雄傳說的領域裡劃分出來,變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鏡子。他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是西方文學正典中最後一部以小說家之手,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 當代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也深為亞瑟王故事著迷。這次網路與書出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版本,更收集了羅倫佐.馬托蒂為之創作的十九幅精美的圖:冒險、衝突、誘惑、狂放的圖像,為史坦貝可筆下的亞瑟王故事增添了既具象又魔幻的風采。一次收錄兩位大師的創意交融,是台灣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獨步全球的特色。 ◎榮耀推薦◎(依筆畫排序) 吳俞萱|詩人 馬尼尼為|作家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劉清彥|童書作家 /兒童節目主持人 謝佩霓|知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目錄

梅林 雙劍騎士 亞瑟王的婚禮 梅林之死 摩根勒菲 高文、伊文與馬爾哈特 湖上騎士蘭斯洛特的高貴故事 附錄:創作過程與思考

序跋

前言 有些人長大以後,就忘了學習閱讀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學會閱讀或許可說是人們付出最艱鉅努力的任務,而且必得在孩提時代完成。將經驗簡化成一系列的符號,是少有成人能夠完成的任務。人類已經綿延了幾百萬年,但是他們在最後一萬年內才學會了這個技巧──這個魔法。 我不知道自己的經歷能不能算是普遍的經驗,但是我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習閱讀時也承受了讓人驚駭的痛苦。至少他們和我有相同的經歷。 我還記得,不管是手寫的字句還是印刷的文句,只要是文字就都是惡魔;書籍則為我帶來痛苦,因此是我的敵人。 我也曾被一些文學作品圍繞。我浸淫在《聖經》之中。莎士比亞從我叔舅們的身上滴落,《天路歷程 》(The Pilgrim's Progress)則混在我母親的乳汁之中。但是這些文學都是通過耳朵進到我內心的。它們是聲音,是韻律,是人物。書籍則是被印刷出來的惡魔,是被用在瘋狂迫害中的鉗子和拇指夾。 之後,某天一位阿姨給了我一本書,並且愚蠢地對我的憤恨視而不見。我憎惡地盯著那些黑色的印刷字,然後,書頁慢慢構築出一條道路,讓我進入書中的世界。魔法發動了。《聖經》、莎士比亞和《天路歷程》屬於所有人,但是這本書屬於我──湯瑪斯.馬洛里(Thomas Malory)的《亞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經過刪節的卡斯頓 (Caxton)版本。我喜歡古老的字詞拼法,也喜歡那些已經不再使用的詞彙。或許我對英語的熱愛,正是由這本書所啟發。發現自相矛盾的詞義讓我相當開心──「cleave」既代表「團結一心」,也有「劈開」的意思;「host」能夠用來指稱敵人,也可以指稱好客的主人;「king」和「gens」(人民)源於同一個字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擁有一種祕密的語言──「yclept」(被稱作)、「hyght」(被叫做)、「wist」(明瞭)、意為「和平」的「accord」、意思是「目的」的「entente」,以及代表「承諾」的「fyaunce」。我動著嘴唇,把叫做「thorn」的字母「þ」發成像是「p」的音,而不是正確的發音「th」,因為這個字母長得和「p」很像。不過,在我的家鄉,大家都把「Ye Olde Pye Shoppe」(老餡餅店)的「Ye」念成「yee」,所以我覺得我的長輩們也沒有比我好到哪裡去。要等到很久以後,我才會發現「y」填補了這個現在已經消失的「p」的位置。但是,除了這些燦爛神祕的單字以外,還有更奇怪的事──低聲唸出這些詞語,我就能明白它們的意思:「And when the chylde is borne lete it be delyvered to me at yonder privy posterne uncrystened」(在這個孩子出生以後,把他帶到城堡後門交給我,不要讓他受洗)。中古英語的這種陌生感讓我著迷不已,也帶著我縱身躍進古老的場景。 在那個場景中,有人類曾犯下的所有惡習,卻也有勇氣、悲傷和挫折,但是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騎士精神──或許這也是西方世界唯一塑造出的人類品格。我認為,我的是非標準、我對貴族義務的看法、我對壓迫者的反感與我對受壓迫者的同情,都來自這本神祕之書。這本書並不像其他童書讓我反感。烏瑟.潘德拉岡想得到封臣的妻子,還用詭計佔有了她,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奇怪。發現書中既有邪惡的騎士,也有高貴的騎士,也不讓我感到害怕。我的家鄉也有身披美德外衣的邪惡之人。 當我感到痛苦、悲傷或困惑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這本魔法之書裡。孩子暴力、冷酷卻善良──這些都是我所具備的特質,而且這些特質也都出現在這本神祕之書裡面。如果我站在通往愛情與忠誠的岔路口,卻無法決定該走哪條路,那麼蘭斯洛特也做不到。我能理解莫德雷德的黑暗面,因為我心中也有一個莫德雷德;我和加拉哈德也有相似之處,只是不那麼多。不過,追尋聖杯的感覺卻深深紮根在我心中,或許也會永遠如此。 之後,由於魔法的效果仍未消散,我開始探詢這個故事的來源──《卡馬森黑皮書》(Black Book of Caermarthen)、《赫傑斯特紅皮書》(Red Book of Hergest)中的〈馬比諾吉昂〉(Mabinogion)與其他威爾斯故事、紀達斯(Gildas)撰寫的《不列顛之征服及淪喪》(De Excidio et Conquestu Britanniae)、威爾斯之傑拉德 (Giraldus Cambrensis)的著作、《不列顛人的歷史》(Historia Britonum)及其他馬洛里提到的「法文」作品。在閱讀這些文本時,我也讀了錢伯斯 、索瑪 、戈蘭茨 及聖斯伯里 等多位學者的探討與研究,但是我總是回到馬洛里的作品──或許我該說是「卡斯頓版本的馬洛里」。之所以能直接稱其為馬洛里的作品,是因為在三十多年前,曼徹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的「研究員圖書館」(the Fellows Library)還未宣布在館內發現一份未知的馬洛里手稿之前,卡斯頓本都是唯一的通行版本。新版本的發現讓我興奮不已,但是我並不是學者,只是個愛好者,所以我一直沒有翻閱這份手稿的機會和資格。直到一九四七年,曼徹斯特大學法語及法國文學系的教授尤金.韋那弗(Eugène Vinaver)以溫徹斯特抄本為底稿,為牛津大學編著了多達三大冊的湯瑪斯.馬洛里作品集,我才得以一窺究竟。沒有比韋那弗教授更適合這份工作的人了,因為他不僅對那些「法文」作品知之甚詳,也相當了解以威爾斯語、愛爾蘭語、蘇格蘭語、布列塔尼語及英語等語言書寫的相關資料。在這套編著作品中,韋那弗教授不僅從學術角度切入,還將驚奇和愉快的閱讀感受注入其中,這是學者論述中難得一見的特色。 長久以來,我一直想重述亞瑟王及圓桌騎士的故事,將它們帶進現代。這些故事仍鮮活地存在我們心中,甚至也存在於從未讀過這些故事的人心中。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或許會因馬洛里的古老詞彙和優雅高貴的韻律而喪失耐心。雖然我第一眼就為這些事物著迷,這份熱愛也持續不滅,但這並不是大眾的普遍經驗。我想用樸素的現代語言寫下這些故事,這既是為了我年幼的兒子,也是為了其他不那麼年幼的孩子──我想要原封不動地重述這些故事,不遺漏任何內容,也不加油添醋。或許這樣一來,成品就能和電影與滑稽的連載連環漫畫一較長短──對那些因為馬洛里的艱澀拼寫與古詞而不耐的現代孩童與大人來說,電影與漫畫正是他們可接受的唯二載體。如果我能做到這一點,同時保留原本的驚奇與魔法,那我就會高興而滿足。我完全不想重寫馬洛里的故事,也不想刪減、改變、淡化或渲染他的故事。我相信這些故事足夠精彩,能夠承受我的干預。在最好的狀況下,我的改寫能讓更多讀者欣賞這段故事;在最糟的狀況下,這也不會對馬洛里產生太多傷害。 最後,我放棄了先愛上的卡斯頓版本,轉投溫徹斯特版本的懷抱,因為在我看來,和卡斯頓的版本相比,這個抄本更接近馬洛里的原稿。我由衷感謝尤金.韋那弗教授讓我得以接觸溫徹斯特抄本。就我個人而言,我只想請求讀者在遵循湯瑪斯.馬洛里爵士的請求時,也將我納入其中:「我懇求每一位讀者都為寫出這個故事的人祈禱,願天主迅速並及時地賜予他美好的解脫──阿門。」

內文試閱

梅林 烏瑟.潘德拉岡(Uther Pendragon)為英格蘭國王時,聽聞他的附庸康瓦耳(Cornwall)公爵竟想對他發動戰爭的消息。因此,烏瑟便命令康瓦耳公爵到宮廷來,而且要帶著他的妻子伊格萊茵(Igraine)同行,這位夫人以智慧與美貌聞名。 公爵來到國王面前時,議會的大貴族們為他們說和,因此兩人化敵為友,國王也熱情款待這對夫婦。之後烏瑟看著伊格萊茵夫人,發現她就和他聽聞的一樣美麗。烏瑟愛上了她,渴望得到她,還懇求她和自己同床共枕,但是伊格萊茵是一位忠貞的妻子,拒絕了國王。 她私下對自己的公爵丈夫說:「我相信您奉召而來,並不是因為您有什麼過失。國王想要用我來讓您丟盡臉面。因此我懇求您,我的丈夫啊,讓我們悄悄逃離這個危險,趁著夜色騎馬回到我們自己的城堡吧,因為國王不會容忍我的拒絕。」 之後,兩人便如伊格萊茵所願悄悄離開,他們的行動如此隱密,國王和議會貴族竟都一無所覺。 發現他們逃走之後,烏瑟滿腔怒火。他召集貴族,告訴他們康瓦耳公爵的背叛行為。出席議會的貴族都目睹了國王的憤怒,也為此害怕恐懼,便建議國王派出使者,命令康瓦耳公爵與伊格萊茵立刻回宮。據他們的說法,這是因為「如果他拒絕您的召喚,那麼對他發動戰爭並殺死他,就是您的義務和權利了。」 烏瑟依言而行。使者們策馬狂奔,追趕公爵,但是他們帶回的答案簡短又無禮:「我和我的妻子都不會回去。」 怒火中燒的烏瑟派人捎去第二條消息,建議公爵做好防禦,因為國王會在四十天內把他從最堅固的城堡中拖出來。 獲悉警告後,康瓦耳公爵便開始武裝自己最堅固的兩座城堡,也在城內囤積糧草。他將伊格萊茵送到廷塔哲堡(Tintagel),這座城堡位於高聳的懸崖峭壁上,懸在大海上方;公爵自己則守衛著特拉彼勒堡(Terrabil),這座堡壘的城牆極厚,還有許多大門和密道。 烏瑟王召集了一支軍隊,揮軍攻打康瓦耳公爵。他在特拉彼勒堡外紮營,開始圍攻。許多優秀的戰士都在猛烈的突擊與頑強的防守中殞命,但是雙方都沒有佔得上風。最後,憤怒、挫敗與對美麗的伊格萊茵的渴望,讓烏瑟病倒了。 這時,一位名叫烏菲爾斯爵士(Sir Ulfius)的高貴騎士來到烏瑟的帳篷,詢問國王生病的原因。 「我會告訴你。」國王說。「我因為憤怒與愛情而病倒,但是這兩種病症卻無藥可醫。」 「陛下。」烏菲爾斯爵士說:「我會去找梅林法師。那個睿智又聰明的男人能為您調出解藥,讓您的心情開朗。」於是烏菲爾斯爵士就騎馬出發,尋找梅林。 梅林是個充滿智慧又聰慧狡黠的男人,擁有神奇奧秘的預言能力,也熟習能夠蒙蔽普通事物與明顯事實的幻術──也就是所謂的魔法。梅林相當了解人心的曲折,也知道單純率真的人在困惑時最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他也喜歡製造神祕。因此,彷彿偶然一般,尋找梅林的烏菲爾斯爵士在路上遇見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乞丐還問他在找誰。 騎士不習慣被這種人盤問,也不屑屈尊回應。 那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便笑了起來,說:「你不用回答,我知道答案。你在找梅林。不用再找了,我就是梅林。」 「你?你是個乞丐。」烏菲爾斯爵士說。 梅林被自己的玩笑逗樂了。「我也是梅林。」他說。「如果烏瑟王答應把我想要的獎賞給我,我就會讓他得到他內心渴望的東西。再說,我想要的報償將為他帶來的榮耀和利益,會比我所得到的更豐厚。」 烏菲爾斯爵士大吃一驚,說:「如果你所言屬實,要求也合理,我保證你能得到想要的獎賞。」 「那麼你就回去國王那裡吧,我會盡快跟上你。」 這讓烏菲爾斯爵士相當高興,他調轉馬頭,策馬疾馳,一路來到烏瑟臥病不起的帳篷,告訴國王自己已經找到了梅林。 國王語氣強硬地問:「他在哪?」 「陛下。」烏菲爾斯爵士回答:「他要徒步走來,他會盡快趕到的。」就在這時,他卻發現梅林已經站在帳篷的入口了。梅林露出微笑,因為他人的驚訝總是帶給他許多樂趣。

作者資料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與戰地記者,一九〇二年生於加州薩利納斯,一九六八年卒於紐約。以結合現實與想像的寫作風格著稱,作品兼具人道精神與社會觀察力,一九六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美國文學巨人」。 史坦貝克曾就讀史丹佛大學,未畢業即投入寫作。一九三〇年代經濟大蕭條成為他筆下底層人物的舞台。《薄餅公寓》(Tortilla Flat)、《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與《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奠定其文學地位,其中《憤怒的葡萄》獲普立茲小說獎,被視為美國文學經典;《伊甸之東》(East of Eden)則被稱為他一生的心靈告白。 他共出版三十三部著作,包括《小紅馬》(The Red Pony)、《製罐巷》(Cannery Row)、與海洋生物學家愛德華.瑞克茲(Edward Ricketts)合著的《柯提茲的海》(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題材多取自故鄉加州,描寫命運、不公、孤獨與希望。史坦貝克亦曾擔任戰地記者,戰後以《查理與我:史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Travels with Charley)記錄美國風土與人情。他最後的創作之一《亞瑟王和圓桌武士》(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展現其結合神話與人性的獨特筆觸。 史坦貝克的文字簡潔、真誠且富象徵性,融合詩意與社會批判,超越時代與地域。他的文學橫跨寫實與象徵、幽默與悲憫,以對人性與正義的深刻關懷,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基本資料

作者: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譯者:林芸懋 繪者: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書系: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25-11-01 ISBN:9786267063934 城邦書號:A2580063 規格:平裝 / 雙色 / 54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