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雙11|開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潤日:習政權下中國人「RUN」到日本的直擊調查報告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潤日:習政權下中國人「RUN」到日本的直擊調查報告

  • 作者:舛友雄大(Masutomo Takehiro)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25-11-05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習近平時代的網路熱搜關鍵字 你今天「潤」了嗎? 第一本記錄中國人逃離中國「潤日」實錄 首度系統性深掘社會與經濟衝擊! 從「用腳投票」的中國人視角 知中派.中生代日本記者,對在日「脱中者」的第一手調查報導 特別收錄+1∣台灣版作者獨家中文序 特別收錄+2∣野島剛╳福澤喬雙推薦序 特別收錄+3∣了解當代中國必備!流行語小字典35句 ●日中歷史不共戴天,南京殺我同胞30萬,為什麼中國人還要前進「敵國」? ○港區、文京區……目標鎖定高級地段與旅遊景點,遊日本不如買日本? ●近一波「潤」出中國的新移民,與原本「中華系」新華僑有何不同? ○「政治性抑鬱」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何決定「潤」出中國? ●隱藏的中國人社群網絡,正逐步改變日本社會的未來? ○日本有可能孕育出下一個顛覆舊中國的「孫中山」嗎? 「潤學」是什麼?中國社交媒體上的新興詞彙 在眾多中國網民流行語當中,「潤」是指因為各式理由選擇逃離中國、尋求更好生活的行徑。在中國語意裡,「潤」原本有利潤、作為過得很舒適的「滋潤」之意,在中文漢語拼音裡剛好是由r、u、n拼成,與英文run(逃跑)構成雙關語。中國在近幾年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經濟下行、全球經濟局勢不穩等動盪局勢下,在這「歷史的垃圾時間」裡,選擇潤出中國的人愈來愈多,甚至出現「潤學」與傳播「潤學」思想與教戰手則的《潤學綱領》。 「潤日」挑動中日兩國恩怨情仇的敏感神經 作者踏上調查「潤日」旅程的起因,是一名潤日者、亦是作者故友Akid(王懿)在日本之死所掀起的瘋狂網路霸凌。她在二○二三年因故過世後,社群媒體X(舊twitter)帳號遭受大量中國網民的瘋狂「出征」,冷嘲熱諷「潤日叛國賊死得好」。這些強烈扭曲的愛國主義,讓作者重新燃起對中國社會的好奇,以及興起想了解「潤日」人群的強烈欲望。 當中國人內捲「捲」不動、不想「躺」平,但又不甘作為「韭菜」任人宰割時,這些渴望「潤」到海外的人,究竟為何選擇「敵國」日本?而身處牆內牆外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潤日?這正是作者在書中試圖解答的問題。 潤日的多重宇宙 潤日者除了包括國際專業人才、超級富翁之外,也不乏流亡知識分子、藝文工作者與異議媒體,更有為數不少拒絕下一代接受中國高壓教育體制、或者希望安穩過日的上層中產階級。透過大量訪談、實地探查與報導資料,作者試圖勾勒出「潤日群體」與過往「日本華僑」的差異,探求這些人的共同特點與異質多元性,並了解他們在日本的真實生活。 不管日本人與日本社會喜不喜歡,都必須接受這已成日常的現實,必須直面大量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所帶來的人群摩擦、衝突,或也可能發展成良好互動的契機。作者在書中直言,在這一系列的採訪過程中,儘管結識了一些意氣相投的中國人好友,但可能更多是希望僅止於採訪報導的關係,甚至有些人是自己不想深交、不敢苟同的人。無論如何,這本書是一個重要起點與嘗試,第一步必須了解這些活生生「潤日者」的心聲與生命故事,才能邁開今後該如何應處、互動以及共同面對的下一步。 ※資深媒體人、社會觀察家、日本研究學者共同推薦── 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郭育仁∣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 野島剛∣作家/資深媒體人 福澤喬∣「臉書粉專Joel來談日本」版主/媒體人 劉黎兒∣日本觀察家 鄭力軒∣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媒體好評── *日本亞馬遜中國研究暢銷榜第1名 *英國金融時報特別報導 *日本読売新聞、産経新聞、毎日新聞、朝日新聞、日経ビジネス……一致好評 *第四十七回講談社「本田靖春非虛構作品獎」最後決選名單 *三月號《東亞》書評與評選為「本月推薦書籍」 *《地面師》作者,小說家新莊耕刊登於《週刊現代》特別書評

目錄

台灣中文版序 野島剛 推薦序 福澤喬 推薦序 序言 二○二三年八月三十日午後.東京都八王子市/她死去後排山倒海而來的網路霸凌 第一章 世界級現象的「潤」 二○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晨.千葉縣成田市/湧向新加坡的中國人/最多有八百萬人逃往國外?/步行偷渡至美國/移居日本的熱潮從何而來/潤日與新華僑有何差異? 第二章 住在豪華超高樓大廈的人 二○二四年二月六日傍晚.東京都中央區/不為人知的豪華超高樓大廈生活實況/將賭注放在日本的經濟復活/日本的生活就是諸多不便/東京灣區受歡迎的理由/都心的獨棟住宅也很受歡迎/「爆買」不動產的餘波/在大阪也買得到的豪華超高樓大廈/上層中產階級的不安 第三章 新型考試戰爭 二○二二年六月一日中午.湖南省耒陽市/前教師決定來到日本的理由/追求優質教育環境的上海上層中產階級/日本的國際學校擠滿了中國人/在國中考試嶄露頭角的中國小孩/「地下SAPIX」這個地下情報網/將孩子逼入絕境的中國式教育 第四章 退休企業家的安住之地 二○二○年二月十二日上午.北京市/於日本內外盡情遊玩的每一天/馬雲的低調生活/嚮往日本的不動產大王/在東京安息的企業家/陸續親眼目睹知名科技企業家/家族辦公室是橋樑/眺望銀座的心臟地帶/超富裕社團的內情 第五章 獨立的生態系 二○二四年二月二十日中午時分.東京都文京區/地下錢莊拒絕生客/持續擴張的國際金融網路/連拍賣會也是選項之一/惡名昭彰的「中國會所」/連美國俱樂部都能進入的中國人/潤日中國人可取得的簽證種類/高級人才居留簽證進一步放寬門檻與擴充活動領域 第六章 外縣市這些開拓邊境 二○二四年四月二十日午後.北海道二世古町/香港投資家先行進入市場/二世谷會成為「中國村」嗎?/在地鎮長對「紅色侵略論」提出異議/最後拿到花的人是輸家/在首都圈開發不動產/英國名校也蒙上中國的陰影/中國留學生就讀外縣市高中/造訪馬雲位於京都的豪宅/福岡的香港人社群/不動產「狂建」計畫啟動 第七章 焦慮不安的中產階級 二○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早上.山東省泰安市/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學區/日本首見的中文MBA誕生/經營者熱切關注日本市場/小而確實的幸福/優秀的工程師流向日本 第八章 自由派知識分子大集結 二○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午過後.香港特別行政區/北京年年縮小的言論空間/東京成為知識分子的最前線/與清朝末期的共通之處以及歧異之處/專欄作家懷念的黃金時期/守護獨立電影/委身於「亞洲公共圈」的人們/會出現第二個孫文嗎?/建構知識分子社群 第九章 抗議人士、小粉紅、支黑、大外宣 二○一九年七月一日中午.千葉縣成田市/情急之下決定發動白紙運動/直到香港被「破壞」為止/擁護中國的人們/全盤否定中國的人/耙梳Akid的人生/與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記者對峙 結語 二○二三年十一月二日早晨.東京都八王子市/直面活生生的中國新移民

序跋

【台灣中文版序】 台灣中文版序 ◎舛友雄大 我向來鍾情於海。它能撫平心緒,喚起對彼岸的好奇,更是連接世界的紐帶。從山坡上的房間眺望海濱,那景象再熟悉不過。我成長於日本九州一個面向中國的港口城市。童年時,年長親戚曾告訴我,過往曾有衣衫襤褸的中國人成群地乘船偷渡到日本。曾經,我也如同許多至今仍對中國人抱持偏見的日本人一樣,懷著像是「中國人就是見錢眼開」等刻板印象。 轉折點出現在大學時期。二○○六年,我以交換生身分前往加拿大留學,結識了我的第一位中國朋友,他的性格格外地親切。以此為契機,接下來我走訪了北京奧運前夕的中國。當時的我發現中國鄉村裡貧困問題依然存在,這讓我親身意識到,大眾媒體描繪出的常見中國形象,往往只是眾多故事中的一隅。 自小我便是新聞愛好者,每天都會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讀完報紙,還會錄下電視晚間新聞。隨著我對中國的興趣不斷增長,進入中國媒體工作自然而然成為我的志向。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攻讀碩士期間,我主修中國政治與經濟,扎實的學術訓練讓我得以在二○一○年,也就是日中經濟規模逆轉的那一年,進入中國媒體《財新》國際新聞部工作。《財新》以挑戰官方敘事的調查報導聞名,這段經歷不僅鍛煉我的中文寫作能力,也讓我能夠從中國內部研析這個大國的真實運作情形。那時候的中國,事物確實日新月異地變化,整體而言似乎正朝好的方向發展。 在北京工作四年後,由於渴望改變觀察視角,於是我在二○一四年前往充滿活力的東南亞,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穿梭在東協(ASEAN)十國當中,我親眼見證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迅速擴大,無論是主導當地的巨型土地開發計劃,還是出口至各國的高鐵建設。這些外部觀察的經驗,後來都在我剖析中國新移民現象時發揮作用。 我首次留意到在日中國人社群,是在二○一八年。定居東京後,我逐漸將目光投向坐落在埼玉縣南部的「新西川口唐人街」,並頻繁前往採訪。在名為」芝園團地「的巨大住宅社區中,中國居民比例已達約百分之五十。有些家庭是從原本新華僑聚居的高田馬場和池袋遷來,也有如科技業工程師等新一代中國移民直接流入。一家又一家「道地中餐館」在周邊街區湧現。在我目睹日中居民藉著自治會等組織的力量,努力想化解同住一地所引發的摩擦衝突,我也深切感受到日本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缺席。如今回想,那或許可說是揭開《潤日》序章的起點。 接著在二○二二年十一月新冠疫情之下,數百名在日中國人因「白紙運動」聚集在JR新宿站南口,我察覺到某種新變化正在發生。當晚活動結束,我與《東洋經濟》編輯西村豪太先生移動到附近的台灣餐館聚會,西村先生提出「今後在中國境外的中國人,將會是理解中國的重要資訊來源」的觀點。我深以為然,並開始追蹤在日中國人社群。 不久之後,」分散各處的點」,逐步綿延成」線」。我發現,確實已有先前在北京相識的中國媒體同行遷居到了東京,也不時聽到有關中國人入住豪華超高樓大廈的消息。以中國為主題的中文研討會日益活躍,我受邀主持《不明白播客》聽眾東京見面會時,東京大學教室內擠滿了華人觀眾。不僅如此,與中國頗有淵源的書店陸續成立;甚至連教育領域也傳出類似消息,中國家長不惜重金投資孩子參加日本的中學入學考試。 這本書正式的寫作計畫始於二○二三年年底。我愈發希望系統性地整理,並且呈現這一波中國新移民群體的背景,除了掌握這群人的多樣性,同時也試圖勾勒出全貌。 我一邊盯著電腦螢幕寫作,一邊多次前往地方城市補充實地調查。當時,一位負責對華事務的日本外交官對我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這個群體往後的規模,或許足以在參議院選舉中推舉出屬於自己的議員,日本將如何應對,是國會該開始討論的問題。」當時關於在日中國人的議題在日本尚屬邊緣,如今回想,那番話無疑是深具前瞻性的洞察。 本書採取非虛構寫作。當初出版社評估這本書「不會暢銷」,因為在日本,凡涉及中國的主題,若不是帶著陰鬱、恐懼的疑中或恐中色彩,不然往往過於政治化,或是因學術性質而較艱澀難懂。因此我認為本書極有可能成為「異類」般獨樹一幟的存在。 然而,不知是幸或不幸,當今年(二○二五年)一月,日文版問世之際,相關議題的「線」與「線」交叉浮現,逐步細密地織構起「立體」的網。有關在日中國人相關報導洶湧而至,東京人開始議論紛紛中國人居住在豪華超高樓大廈,熱衷教育的中國人群體正在擴大。包括《週刊文春》以聳動標題寫道「東京大學有百分之十二以上的學生是中國人」;日本政府為中國富裕階層推出十年期多次往返觀光簽證的新方針,遭到大批反對聲浪;《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大量中國學生進入日本的藝術大學就讀,而後取得永住權的現象;NHK節目聚焦在中國人藉由設立民宿,獲取「經營、管理簽證」的案例;外國駕照轉換的便利性引發輿論批評,快速促成了制度修訂;此外,東京的中國人房東大幅漲租事件也廣受關注。 正如讀者所知,這些連鎖反應導致參議院的移民相關政策受到矚目,喊出「日本人優先」口號的日本參政黨成為輿論風暴的中心。人們開始注意到,日本是否也正在重演世界各國極右翼政治崛起,迎向諸如「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英國改革黨(Reform UK)、法國國家陣線(RN)以及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時刻。最近,明確表示「反移民」且呼籲《間諜防止法》立法的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黨魁。而目前,本書內文提及、被稱為『門票錢』的「經營、管理簽證」,其資金門檻也已從五百萬日圓提高到三千萬日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開始著手於限制豪華超高樓大廈的投資。 根據今年六月底日本政府統計,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首度突破九十萬人大關,預測在二○二六年有機會超越一百萬人。日本社會對中國人的觀感日趨嚴苛,不過尚未演變成如美國那樣公開仇恨的地步。展望未來,日本需要基於統計資料,從長期和戰略視角冷靜討論「接納移民」的議題。我在最新採訪中了解到,其實在包括房地產、金融與零售業等多項產業中,日本大企業正將「潤進來的錢」視為彌補日本人消費疲軟的新需求來源。 從中國人「潤」的角度來看,台灣與日本或許正走上不同的道路。二○一四年立法院爆發太陽花學運之際,我剛好在台北採訪。隨著習近平政權威權化,收緊對香港的控制,台灣社會的警覺隨之提高。此後誕生的蔡英文政權和賴清德政權似乎推行的是「去中國化」。日本社會所發生的情況,或可當作「另一條路徑」。反之,台灣經歷也能成為日本的借鑑。 近年,「潤日」進一步變成全球議題。海外媒體相繼報導,尤其《金融時報》於近期更刊出三頁特稿。我也一家接一家接受各國媒體採訪。在我看來,那些選擇「潤」的中國人,將持續不斷尋找更理想的目的地。「潤」,或許能夠成為理解當代中國的新切入點。 我期待能夠藉由這本書,激揚起具建設性的理性討論,期許這些討論能復返擴展至海洋彼岸,幫助人們更深入認識中國新移民的生態。 二○二五年十月於東京初秋

內文試閱

移居日本的熱潮從何而來 明明中日兩國正為了福島核能處理水而爭執不休,為什麼「反日」的中國人會選擇來到日本呢?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的確,中國輿論及社會氛圍如此,所以「潤日」除了透露給家人知道以外,不能對外人明言。有位「潤日」男性將日本形容成「臭豆腐」,乍看之下很臭,但吃了之後才知道箇中美味。 詢問「潤日者」為什麼選擇日本,他們最常提到的理由包含物價比其他先進國家來得便宜,氣候宜人之外,其他包括諸如同為漢字文化圈,所以不會說日語也能待在日本生活。 日本之所以成為「潤」的甜蜜點,在於相較歐美各國正逐漸縮小與限制黃金簽證(即投資簽證),日本則反其道而行,放寬相關的長期滯留簽證。 就我過去的採訪經驗而言,從二○一○年代中期開始,在日本也慢慢地出現有關「潤」的徵兆。 二○一四年年底,正當中國政府反貪腐運動如火如荼之際,令計劃這位高官曾接受李友的行賄,後者則擔任從北京大學拆分創辦「方正集團」的執行長。據說李友贈送給這位中箭落馬高官的妻兒的賄賂,包括兩棟價值「三億八千萬美元的京都豪邸」,這在中國引起熱烈討論。 一過完新年,我就前往仍處處殘雪的京都,造訪這處成為新聞熱門話題的傳統日式宅邸。這裡原本是拒收陌生客人的高級旅館,但聽說連前首相森喜朗也曾造訪此地。 除了購買不動產之外,中國人併購日本企業也早已成為稀鬆平常之事。舉例來說,二○一七年,我在東京完成歷時數個月的採訪之後,便得知從中國逃來日本的郭文貴打算併購新生銀行(原本為倒閉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現為SBI新生銀行)的消息。 我想起同年春天,我曾造訪靜岡縣牧之原市,這裡一眼望去盡是靜謐茶園。走在大馬路上,到處可見宛如時光倒流般、保持懷舊風貌的店鋪,為了振興低迷的地方經濟,同時也與中國「一帶一路」這個廣域經濟戰略互相呼應,二○一五年這個城鎮也高呼「MIJBC」(Made in Japan by China,即中國製造的日本品牌)這樣的口號。 為此,我採訪了戰後首位平民出身的駐中國大使丹羽宇一郎,他預言「中國的生活水準將繼續提升,日本的生產成本若是相對下降,中國也需要日本技術的話,他們就會決定在日本生產,然後將產品帶回中國。接下來的十年,中國會大手筆投資日本」。 隔年,我從東京搭乘京濱東北線,多次前往位於埼玉縣川口市的芝園團地, 因為這裡的中國人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當時我採訪了對中華街知之甚詳,任職於立正大學的山下清海教授。他一邊舉出美國的前例,一邊指出中國人有可能會搬到更遠的郊外,或是東京都內的高層住宅。如今這個預言早已成真。中國新移民大手筆「爆買」中央區、港區、江東區豪華超高樓大廈,如今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潤日與新華僑有何差異? 大多數以這種管道「潤日」的人,與我們平常想像的在日中國人,也就是在一九八○年代改革開發之後,遠渡重洋來到日本的「新華僑」,在性質上有諸多差異。 新華僑處於追求活下來的生計模式,當時日本與中國的經濟差距十分明顯;反觀「潤日」中國人的特徵卻完全不同,他們最感興趣的是追求生活品質,是為了享受自由富足的生活而來到日本。 二○一○年,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規模反轉,對中國新貴階級來說,日本的物價不高,我認識的「潤日」中國人之中,有不少人有能力請我吃一頓我不一定敢消費的大餐。 早期的新華僑通常只將注意力放在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他們很努力學習日語,拼命地想要融入日本社會,其中有不少是語言學校或專門學校的學生,但也有不少是偷渡或是以外籍勞工身分來到日本,這些人多半來自福建省福清市或是上海市。到了一九九○年代之後,與日本頗有淵源的東北三省,即之前曾為滿州的遼寧省、黑龍江省與吉林省,因為也有許多日語學校,所以來自東北三省的中國人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山下教授的研究指出,二○○七年之際,來自這三省的中國人,在整體華僑的占比為百分之三十四點九。 二○一九年,在大阪提出西成中華街計畫,因此聲名大噪的不動產公司經營者林傳龍就是典型的新華僑。他當時年近花甲,當我前去他位於商店街的事務所拜訪時,他以日語招呼我坐下。 他臉上那副圓圓的眼鏡,流露出一股沉著的感覺。眉間兩條明顯的皺紋,法令紋也非常明顯。一九九七年,出身地位於福州福清市的他,滿腦子想要在建築業工作而來到日本,為此他曾一步一腳印地經營拉麵店與中華料理店,他一直希望商店街的中國在地社群能夠融入日本社會,這完全是典型新華僑抱持的想法。 反觀「潤日」中國人通常放眼於全球,先將全世界的先進國家比較一輪之後,才選上日本。具體而言,一般而言他們都曾住過中國一線大都市,不僅對日本的黃金時代耳熟能詳,這個世代也對日本製產品有著熟識的親近感。 這些人不太在意日語學得好不好,儘管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即將步入中年,要再學習一門第二外語的門檻較高。這群自外於日本社會的中國人,透過WeChat(國際版微信)的群組自成一格且自給自足,其中成員包含了文化人士、企業家、知識分子、工程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新華僑不太關心政治,或者可以說與中國政府的立場相近,前述提及的林先生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多次強調他不對政治發表任何意見;反觀「潤日」中國人,值得注目的是,這些人對於現今中國政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滿。 由於是在經過層層比較之下,他們才決定「潤日」,所以不一定會一直定居於日本。部分「潤日」中國人若發現中國國內的狀況好轉,或是其他國家更具魅力,就有可能會離開日本。 其實從日本移民至新加坡的例子之一,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訂閱者將近六百萬人的YouTuber「老高與小茉」。多位熟知內情的相關人士都跟我說,他們原本住在日本,但因為日本所得稅太高,所以才搬到新加坡居住。 除此之外,新華僑與「潤日」中國人的居住地區也有明顯差異。新華僑社群以池袋一帶特別知名。當新華僑在此地建立家庭後,就搬入西川口這類郊區的大樓公寓;相比之下,「潤日」中國人則與這種趨勢沾不上邊,某部分的潤日者會選擇住在港區或江東區的豪華超高樓大廈,有些則直接在郊外購置別墅,或是在非首都圈的重要都市購入獨棟住宅。 當我再次跟許久不見的山下清海教授見面,提及「潤日」這群人與過去的新華僑有些不同的假說之後,他如此回覆: 「從二○○○年開始,就出現日本的大廈很便宜這種說法。中國人向來想擁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只要一有錢,就會選擇更優質的高級大廈吧。」 山下教授也提到,因為中國人只相信熟悉的人或是值得信任的人說的話,也會透過介紹的方式與業者合作,特殊的中國人區域也會漸漸形成。 就在許多日本人尚未察覺的時候,「潤日」社群正因應中國、日本以及世界的潮流而逐漸壯大。 採訪這些全新類型的中國移民,傾聽他們的一字一句,除了深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特殊點與難以理解之處,我也看到了這些人對於日本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摘錄自〈第一章 世界級現象的「潤」〉)

延伸內容

※精選推薦摘錄── 「真實聲音湧現——獨特的中國觀察!」 本書蒐集無數鮮活的訪談與證言,集結成一本獨到的中國論述與中國人研究。從政治壓力、競爭社會的現實、各種價值觀,到無所不在的人際網絡,此書讀來毫無冷場。同時,也讓人清楚看見這個「新華僑世代」與過去來到日本的華人之間的差異。作者不僅精通中文與英文,更有驚人的膽識。既能毫無後盾地直闖地下錢莊,甚至敢於當面質疑知名網紅。作者滿溢熱情,既具備敏銳的採訪直覺,也具深厚的分析能力,無疑是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家。 ——佐橋亮(東京大學教授,《冷戰後東亞秩序》和《美中對立》作者),《讀賣新聞》 「本書揭露追尋安全、富足與幸福而來到日本的中國人真相!」 過去中國人的主流看法,深信母國中國經濟正值高速發展,所以傾向待在國內賺錢就好,沒有必要跑到其他國家當二等公民。然而自2000年代以來,縱使中國緩慢轉型至法治社會,但一場新冠疫情卻展現出中國政權全面控制社會的強烈力道,讓無數中國人必須正視個人財產與生命權可能被納入「國家所有」的衝擊。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有關「潤」的思潮開始蔓延。本書細膩描寫逃往日本的中國富豪如何在異鄉過著低調生活,也記錄那些在日本體會「小確幸」的普通人。因為在中國,只要一個不慎,連這樣微小的幸福都可能被奪走。 這些「潤者」深刻感受到中國經濟的停滯與社會的窒息。即使尚未出走,那些既無法致富、又失去自由的人,也正在成為下一批「潤」的預備者。對他們而言,日本是一個「仍擁有自由,也存在經濟成長機會」的國家,甚至成了中國知識分子聚集之地。 ——原田泰(名古屋商科大學商學院教授),每日新聞社發行《經濟學人週刊》 「描寫中國移民的真實面貌!」 本書亦提及許多引人矚目的細節,包括讓孩子就讀名校補習班的中國家長、陸續出現的中國式「會所」,以及他們如何從中國匯款到日本等「灰色地帶」的話題。書中內容能滿足所有對「當前日本究竟正在發生什麼」抱持 好奇的人。 ——中島惠(自由記者),《產經新聞》
【推薦序】 「潤日」的意義 ◎野島剛 我也說不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概是在二○一○年以前,這時身邊的中國朋友愈來愈常在日本出現。以前如果想見到中國的友人,得親自搭飛機跑一趟。可是到了習近平時代,約莫是從二○一六或二○一七年以後,去中國變得麻煩起來。雖然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黑名單上,但畢竟我經常在媒體發表有關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分析評論,所以多少還是有些顧慮。因此我常對中國友人說:「到時候東京見!」而朋友來東京時,我也常邀他們到專題討論或座談會上分享。 後來新冠疫情爆發,情況又變了。有幾位中國朋友開始陸續搬來日本。他們多半是作家、記者、編輯、學者或是運動家,也有一些是過去採訪或同行聚會時認識的朋友。我在中國也出版過幾本書,包括《兩個故宮的離合》、《蔣介石與帝國軍人》都賣得很好。此外,我也曾在中國媒體寫過幾個專欄,後來集結成《被誤解的日本人》一書,銷量很不錯。幾乎每年我都會受邀一、兩次去中國演講或宣傳。那段時間,我認識了好幾位多半被稱作「自由派」的朋友。當然,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他們並沒有直接對抗共產黨體制,更傾向於認為中國應該逐步推進民主與自由。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是中國社會的「良心」,也是讓外國人對中國更加信賴的「窗口」。不過,當疫情結束後,這些人陸續搬來了日本。 當我滑著微信等社交軟體,看到他們分享在東京享用壽司、品嘗正宗中菜的照片,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們只是來旅行,直到後來才發現,不少人其實是長期居住在日本。他們雖然沒大肆公開:「我定居日本了。」但見面聊天時才知道,有人不僅買了房、有人在大學教書、有人舉家遷來,甚至還有人在日本創業。那時我才明白,他們是真的離開中國了。光是我認識的朋友中,就有超過十個是「潤出來的自由派」。 慢慢地,我發現不只是自由派,連從事一般工作的朋友也來到日本定居;同時,中國留學生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於是現在有個說法,叫做「潤日」。中文裡「潤」本來有賺錢、致富的意思,但它的拼音是「RUN」,也包含了逃離、移動的意味。也就是指那些賺夠了錢、或是在海外發展的人去到海外。日本成為「潤」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這才有了「潤日」這個詞。 有關潤日的事蹟,也以各種面貌出現在日本媒體上,比如「東京高層大樓被中國人買光」、「文京區中小學被中國學生占滿」、「度假勝地的土地被中國人搶購一空」等。保守派媒體甚至將此煽動成「日本被中國占領」,營造巨大的危機感。 但據我觀察,潤日中國人主要是受到日本「安全」、「整潔」與「氣候」等因素吸引,才選擇日本。而推動潤日的,正是安倍政權時代從二○一二年開始的日圓貶值。即使人民幣匯率並不高,但在他們眼中,日本什麼東西都變得很便宜。我能理解這種感受,就像我去台灣時總覺得物價很貴,這是類似的相對感。 現在在日本的大學裡,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在我任教的學校,外國留學生當中約有九成是中國申請者。因為我會中文,每年都被找去幫忙面試學生。當我與他們口試接觸時,卻強烈感受到他們缺乏「為了圓夢到日本」的強烈動機。他們常說自己「喜歡動漫」、「因為日本很乾淨」這類老套答案,但我不太能感受到這些人擁有長久在日本生活的意念與毅力。比起在中國拚命準備大學考試、日復一日承受高壓學習,他們更傾向來日本輕鬆拿學歷,而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打算。這種心態可以說是「躺平族」的延伸,也是「潤日」現象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作者逐一拜訪這些中國人,刪除浮誇的部分,真實記錄每一個人的故事,描寫他們各自的處境與個性。日本媒體常以「中國人是不是做了壞事」的既有成見,抓著某個點大書特書,但實際上這些都是人類行為的總和。如果把這些個別情況串連起來,就能更清楚感受到中國人的真實處境,也能隱約判斷出中國社會正往哪個方向發展的軌跡。中國社會確實變富裕了,但同時也伴隨著高壓與高風險,所以也能理解為什麼這些人往往在賺到了一定資金之後,毅然選擇離開中國。 本書作者是一名自由記者,並沒有待在典型日本傳統大型媒體的經驗。恰恰因為如此,所以只要是和「潤」相關的議題,他都能自由採訪、直接詢問當事人。藉由最大幅度地降低偏見,以及細緻分析,作者寫出令人信服的說明。 所謂潤日族,既不同於早年移居日本的老華僑,也不同於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後的新華僑。或許可以稱之為「新‧新華僑」,但是否能用「華僑」來定義他們,這點還有待商榷,因為本質上,這些人太多關注日本社會與文化,學習日語的意願也不強。 他們或許因「潤」而來到日本,但若某一天覺得日本不適合,也可能繼續「潤」往其他國家。傳統上,「僑」意味著外來者在他地扎根;但從這些人的情況來看,他們似乎並不打算留在日本深耕。如果某天他們認為日本不合適自己,下一站又將「潤」往何方?我們可以預見,不只是「潤日」,今後一定也會陸續出現更多「潤美」、「潤歐」,甚至「潤台」,世界各地將會見到各式各樣「潤」至某處的中國人。 推薦序II ◎福澤喬 如果沒有記錯,我最早「認識」舛友雄大先生,應該是在twitter(現已改名為X)上面。應該是跟他從二○一○年就在北京擔任經濟媒體國際記者,以及NHK廣播的亞洲情勢解說有關。看他講解有關中國的內容,的確會有淋漓暢快之感。當《潤日》日文版一上架,我當然立刻買來閱讀,舛友先生把中國網路用語「潤」巧妙地結合在書名當中。「潤/Run」的原意應該是「賺、潤」豐饒的意思,但是因拼音寫作run,與英語 run(逃離)諧音,就被拿來指因各種理由「出走」海外的人,所以「潤日」也就是指那些選擇日本為目的地的新移民或富裕階層。 舛友先生以兩年多、接觸近百人的田野採訪,描寫疫情後加速的「潤日」浪潮。他從東京灣岸高樓的不動產購置,到子女教育與補教圈滲透,再到地方城市的人口與產業結構變化。讀完整本書,可以了解眼下在日本的八十幾萬中國移民,這些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活模式。之中當然有不少人是中國的企業家、中產階級或是專業人士,但也有一批不是經由正常管道進來日本的移民與資金。這也使得這些大量來自中國的移民,在日本社會中出現了嚴重適應不良的現象。而這也正好是這《潤日》一書描寫的核心重點。 在東京灣岸高樓林立的地帶,原本屬於日本中產階級夢想的住屋,如今卻在短短數月之間被外資迅速抬高價格。購屋廣告上頻繁出現中文標注,仲介公司甚至專門設立華語窗口,服務來自中國的買家。據不動產業者透露,有些大樓幾乎整層樓被中國人捧著現金一次買下。對當地居民而言,這速度與規模遠遠超越過去的國際購屋潮,讓人感覺「我們的城市正被一點一滴地買斷」。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當他調查東京港區一處新建高級住戶大樓時,發現售出單位中近一半由中國買家購得,且大多是以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完成交易。他警告,這已經不是單純推高價格而已,也有可能會讓日本年輕世代徹底失去購屋的希望。更讓居民恐懼的是,日本缺乏外國人購屋的完整統計數據,導致民眾無法評估影響層面會有多廣。反而是這種資訊真空,讓恐慌在媒體與社群平台中被放大。 除了首都,地方的情況同樣如此。在北海道俱知安町,當實地訪談當地居民,他們驚訝於中國買家在滑雪度假區大手筆購入整片土地與別墅。一位當地老店店主說:「這裡慢慢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北海道,而是變成別人的遊樂場。」這樣的語氣,正透露出深層的失落感與不安。甚至有些中國買家購買的土地就在水源地附近,這些隱密且缺乏資訊揭露、有諸多不合理的土地開發,也加大了當地住民的危機感。 此外,教育領域的緊張感比房市更直接觸碰到日本家庭的敏感神經。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在日本放大為一場「升學競賽」。他們鎖定東京知名學區,投入巨資聘請私人家教,並且透過社交軟體建立封閉社群,交換試題並且分析名校錄取傾向。這些行動迅速壓縮了本地家長的空間。 在書中,有一篇專章分析中國家長對教育的極端重視。這些家庭習慣「不計代價」地投入資源,將升學視為整個家庭的戰略投資。當這種中國模式移植到日本後,本地家長頓時感受到強烈壓力;讓許多父母不禁開始懷疑,即便自己的孩子再怎麼努力,也可能在升學競爭中敗給那些背後有龐大資源支持的「潤日」同齡人。現在山手線的高田馬場附近,到處可以遇見中國口音的學生。根據東京大學二○二四年的入學資料,有三三九六人是來自於中國的留學生,占整體留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五。如果從東京大學整體將近三萬名的學生人數來看,中國留學生也占了約一成多的比例。 這種情緒很快演變成公開的不滿。在一些家長聚會中,可以聽見諸如「我們孩子的未來正在被外國人奪走」的激烈言辭。甚至有地方媒體的新聞報導,指出有學校周邊的租金因外來家庭湧入而急速上漲,導致部分日本家長不得不搬離心儀的學區。對許多日本人而言,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公平被侵蝕的警訊。恐慌感因此不斷蔓延,教育戰場成了最尖銳的矛盾焦點。 有位日本母親的心聲是如此:「我們孩子再努力,也無法和那些背後有龐大資金支持的孩子競爭。」這句話生動揭示了升學恐慌的真實情感。更甚者,一些租金原本相對低廉的學區,因為中國家庭爭相進駐而價格飆升,導致原本住在當地的日本家庭不得不搬離,教育資源因而進一步集中在外來者手中。這些變化讓日本本地家長覺得孩子的未來正在被侵蝕。類似「日本的名校正逐漸變成中國留學生的跳板」這樣的輿論層出不窮,雖然目前統計資料不足以全面支撐這樣的論證,但光是出現這樣的敘述,就足以加深社會的不安。 如果「潤日」群體能夠逐步地融入日本社會,或許情況還不會那麼糟,但是這群來自中國的移民,反而正在日本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平行社會。像是一個位於東京郊區的新興社區,當地超市貨架上專門設立了華語標籤,甚至醫院也聘請了中文翻譯,方便新來者就診。這些便利設施固然讓移民生活順暢,但同時也讓在地居民產生疑惑:「他們並沒有打算融入我們。」 在福岡市,有地方公務員提到,當地小學新生裡,在短短數年內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家庭,讓校方不得不緊急招募中文助教。雖然這提升了國際化程度,但許多本地家長卻感受到焦慮:「我們的學校是不是正在慢慢變成另一種樣子?」這樣的疑問在社區聚會中頻頻被提出,顯示社會縫隙正在加深。 日本社會這種不安的情緒,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就會變得更為尖銳。有網民抱怨:「我們的稅金正在被用來服務那些有錢的外來者。」這類言辭雖未必反映大多數人,但足以引發社會輿論的對立。 最深層的恐慌,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寫:「這不是單純的移民現象,而是一場關於國家未來的爭奪。」當媒體用「中國資金正在買下日本」作為標題時,許多民眾感受到的不僅是市場壓力,更是一種國家身分正在被改寫的危機感。而這樣的現象,從最近一次的參議院選舉就可以看得出來,打著「日本優先」旗幟的參政黨,狂掃日本社會中保守派的選票,對他們來說,這已經不只是一場選舉,而是一場保衛國體的聖戰。 這種蔓延的恐慌,或許能從某位東京上班族的心聲一覽無遺:「我們可能會在有一天醒來時,發現這個城市已經不再屬於我們。」這句話雖然充滿情緒,但卻道出了許多人潛藏的恐懼。當外來社群快速擴張,並且與資產、教育、地方經濟深度綁定時,日本社會的核心價值是否會被動搖,成為無法逃避的議題。這種恐慌感,不完全來自統計數據,而是來自心理。街頭巷尾的談話、電視新聞的標題、社交媒體的留言,共同建構出一種「我們正在被侵蝕」的氛圍。對許多日本人而言,真正的不安並不在於有幾棟房子被誰買下,而在於未來的日本會不會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自我。 如果你要問,為什麽我要推薦這一本書?從書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日本作為一個以「大和民族」為主體的社會,過去數百年間沒有受到其他族群大規模的加入,那麼在這段短短時間的衝擊當中,日本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生活及心理文化層面上的不適感與改變?而人們又怎麼去面對社會型態的質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於未來同樣也與日本生活愈來愈密切的台灣人來說,不僅能了解如何避開容易踩踏到的地雷,也能讓台日之間的生活更順暢。

作者資料

舛友雄大(Masutomo Takehiro) 日本國際新聞記者。一九八五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國際關係碩士,長期關注中國與東南亞政經社會議題,精通日文、中文、英文及印尼文。現為早稻田大學日本全球經濟研究所招聘研究員。曾任職於中國財經媒體《財新傳媒》,並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擔任研究員。 主持podcast節目《Asia Frontline》,並於日本NHK新聞廣播節目《マイあさ!》擔任東亞/東南亞情勢解說員。報導與時事評論發表散見於《日經亞洲》、《東洋經濟Online》、《南華早報》、《西日本新聞》、《NewsPicks》、《日本時報》、《南華早報》、《海峽時報》、《雅加達郵報》、《Kompas》和《Tempo》等日、星、印尼等數家多語媒體。《潤日》為其第一本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舛友雄大(Masutomo Takehiro) 譯者:許郁文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系:八旗中國觀察 出版日期:2025-11-05 ISBN:9786267509845 城邦書號:A139034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