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雙11|開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烤箱裡的美國史:11道派品認識美國的歷史與文化(首刷隨書贈送2026自由派年曆)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如同蘋果派一樣美國」 2023年國際專業烹飪協會(IACP)最佳文學或歷史飲食寫作獎 首刷隨書贈送2026自由派年曆 這片自由土地,就是由派生出來的! 派,美國國民甜點,每個美國家庭都有自己心愛的一款; 派,代表美國的創新精神與國民身分認同,尤其用以彰顯國族優越感; 派,販售對性別角色的投射、對家庭價值的道德綑綁; 派,國族主義者用以編織國家敘事、打造民族象徵的工具; 從殖民者踏上美洲大地開始,美國歷史上就有了一派之地。 本書講述十一種派,同時涵蓋了── 戰爭╳種族╳貧困╳工業化╳ 國族主義╳性別政治╳生態環境╳好萊塢影視等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附上食譜的歷史書,讓你一邊走進歷史現場,一邊成為烘焙大師。 ★派,就是美國 對美國人來說,派,也是愛國主義的象徵。在911後的那一期《時代》雜誌感恩節特刊,封面正是一塊插著美國國旗的南瓜派。至於蘋果派,有人不只想要把它封為國家象徵,還主張應把它納入美國《憲法》當中,應明文規定讓所有想要取得美國國籍的外籍人士,都必須當庭吃下一塊蘋果派,方可領取入籍證書。 ★派,無所不在 食物除了是有關生存、健康、營養以外,更是種族、政治、信仰、文化、社會階級,甚至性別的象徵,派,也是如此。從英國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開始,對原住民的屠殺、奴隸制度、南北戰爭、種族隔離政策、民權運動、經濟大蕭條時期、工業化食品生產、女性主義興起、性別平權運動、爭取社會正義的公民運動,甚至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派,都有它的特定位置。 ★派,讓人走進歷史,成為烘焙大師 安納斯托普羅以精闢的調查研究與辛辣的筆觸,寫成這本讓人拍案叫絕的派之書,更是一本別具滋味的美國史。不只如此,書的每一章還附上作者從各種歷史食譜中,精心搜羅來的最具有代表性、或深富歷史意涵的食譜,讓讀者們不只暢快閱讀,那看似簡單的製作方法還會讓你躍躍欲試,想變身成為烘焙大師,做出讓人吃得心滿意足的美式派點。 ★派,並不都是那麼甜美 根據安納斯托普羅的研究,派都是因應時勢而生的。每一道派的背後,皆涵蓋了一段重要的美國歷史、社會政治與文化脈絡,當中有些並不如它的味道那麼甜美。 ▼蘋果派,文化霸權與殖民主義的起源,美國國家與本土神話的象徵。 ▼南瓜派,過去是對北美原住民的征服與屠殺,現在則成了感恩節上不可或缺的甜品。 ▼糖蜜派,背後是美國南方糖業帝國與全球貿易的奴隸制度。 ▼紅薯派,體現了黑人的歷史傳承,是苦難同時也充滿救贖。 ▼胡桃派,出身卑微卻推動商業化食物體系的出現,並一舉成名。 ▼戚風派,伴隨西岸加州的崛起,代表光鮮亮麗的好萊塢與飲食文化中的女性化風潮。 ▼仿蘋果派,彰顯了經濟大蕭條時期家庭主廚們的創意與生存智慧。 ▼果凍派,體現了工業化食品生產與美國資本主義的精髓。 ▼豆餡派,代表非裔美國文化,也是黑人民權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 ▼鹹派,讓整個國家陷入性別角色大爭論,反抗性別刻板印象,挑戰傳統美國價值觀。 ▼豆腐奶油派,砸派運動的靈魂,誓要作戰到最後一派為止。 派就是這樣一種蘊含豐富意涵,同時還可以訴說歷史的食物。 從南方濕地的低窪地帶,到紐約擁擠的街頭,中西部的郊區,再到加州的璀璨燈光;其中不乏令人心碎的歷史,也少不了一些趣事軼聞,在許多美國歷史與社會轉折的重要時刻,都有一個派的專屬位置。

目錄

推薦序 一口派,嘗遍美國的甜、苦、辣(郭怡汝) 作者序 這一片甜美自由之地 全奶油派 第一章 蘋果派:美洲殖民的起源 食譜:奶油蘋果派 延伸:切達起司蘋果派 第二章 南瓜派:對原住民的掠奪與屠殺 食譜:楓糖南瓜布丁 第三章 糖蜜派:糖業帝國與奴隸市場 食譜:糖蜜派 第四章 紅薯派:奴隸制度之廢除 食譜:艾比.費雪特製紅薯派 第五章 胡桃派:商業加工食品的出現 食譜:「KARO牌」美式胡桃派 延伸:「德比」巧克力堅果派 第六章 戚風派:咆哮年代與加州崛起 食譜:檸檬戚風派 延伸:佛島萊姆派 第七章 仿蘋果派:經濟大蕭條時代 食譜:「麗滋」仿蘋果派 延伸:印第安納焦糖派 第八章 「Jell-O」果凍派:速成食品與消費主義的抬頭 食譜:咖啡巧克力奶油派 第九章 豆餡派:黑人民權運動的展開 食譜:豆餡派 第十章 鹹派:第二波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之戰 食譜:洛林鹹派 第十一章 豆腐奶油派:砸派運動與社會正義的彰顯 食譜:豆腐奶油派 延伸:巧克力椰漿派 第十二章 再談蘋果派:國族主義與國民代表 食譜:家傳蘋果派 謝詞 注釋

內文試閱

【內容試閱】 第十章 鹹派QUICHE 在我們的父權社會中,美國人往往認為,派就是由婦女製作的,同時他們也認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隱居者、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派就是人人都愛吃。當然,有些派是為特定人士打造的,像我們剛講過的豆餡派正是如此,但絕大多數的派都沒有限定的消費族群。 直到一九八二年,布魯斯.菲爾斯坦(Bruce Feirstein)出版了一本諷刺書籍,對美國大眾丟下了一顆震撼彈,忽然間,大家對於誰能吃派充滿了強烈意見,還有更重要的是:誰,不能吃派? 尤其是那以蛋製作,質感粗糙的法式派點:鹹派(quiche)。 菲爾斯坦這本書就叫做《真男人不吃鹹派》(Real Men Don’t Eat Quiche)。該書標題短短幾個字,幾乎就等於「如何成為真男人」的簡單解答,直接了當,一聽就懂。除了禁止吃這種無辜的鹹味點心之外,菲爾斯坦這本副標題為「男子氣概全攻略」的書,還羅列了一堆「真男人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例如不能支持女性主義、不能在餐廳玩品酒遊戲,也不能進行有深度的對話。 「真男人」的飲食清單上還有其他禁忌,像是豆腐、鵝肝醬、優格,以及低卡啤酒,全都不准碰。 整本書裡,菲爾斯坦不斷嘲諷鹹派和那些愛吃的人,例如他寫道:真男人會去航空公司當機長,吃鹹派的只配當個旅行社小職員。 以防你還沒有察覺,其實《真男人不吃鹹派》是一部冷嘲熱諷的作品啦,菲爾斯坦是要以此來巧妙挖苦各種陽剛氣質的刻板印象。 只不過,很多讀者似乎沒發現這件事情。該書出版後立刻大受歡迎:不僅賣出超過二百一十萬本,還被翻譯成十六種不同語言。甚至還被列為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男性研究課程的指定閱讀書目。這本書一炮而紅之後,「真男人不吃鹹派」也跟著流行起來,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流行語,有些人也把這句話當真。大多數讀者都看得出書裡是在諷刺(手法也算挺明顯),但隨著書名開始脫離文本獨立流傳後,「鹹派」逐漸成了性別展演的象徵,尤其常見於報章雜誌的語境裡。菲爾斯坦本人倒是不認為這本書真的會對鹹派的銷量造成什麼影響,他在信中寫道:「我不認為有任何一片鹹派,會因為這本書就沒被端上桌或吃下肚。只是這句話引起了共鳴,成為形容『男子氣概』的簡明代稱。」 就這樣,憑藉這句極為具體的宣言,鹹派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成了性別認同與社會規範的代名詞。要理解為什麼男人們會對鹹派這麼激動,得先回頭看看菲爾斯坦當初寫這本書的時代背景。那是第二波女性主義(Second- Wave Feminism)崛起的年代, 從一九六○到七○年代,全美各地愈來愈多女性積極投入公共行動,爭取性別平權,包括女性可以擁有更多經濟資源、獲得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多男女同工同酬的工作機會,甚至女性參政的機會,女性應享有同等的權利與自主,於是美國社會中浮現一種集體焦慮,整個國家陷入一場關於性別角色的傳統與期待的大辯論,結果讓許多男性開始反思:到底什麼才算是「美國男人」? 如同菲爾斯坦書中所述,性別研究涵蓋生活中幾乎所有面向,但其中最關鍵的戰場仍是廚房。女性在致力改變自身在公共與私人領域的地位時,也開始重新審視料理這件事,以及她們與料理之間的關係。 想當然,她們開始拒絕原本那個家庭主婦的角色。為了爭取真正的自主,女性主義者主張,做菜這種家務不該只由女人來扛,男人也該一起分擔。她們提出的概念基本上就是,男性應該分擔一半的料理時間,這樣一來能改變掌廚的性別定位,繼而使其脫離女性專屬的義務。這套家務改革運動催生了「家庭主夫」一類穿著圍裙的男性形象,自由派女性主義者還出版了男女都能參考的食譜,甚至特地收錄了由男性提供的食譜,這在當時是相當激進的做法(對不少人而言,確實如此)。 可以想見,把男人推進廚房的運動並沒有引起太大回響。有一部分是因為,男性「居然」和女性一樣不喜歡被關在家裡。一位與妻子對調角色、開始在家工作的男性這麼說:「讓我情緒最低落的,是意識到自己竟然完全放棄了原本的職涯目標,轉而去成就我太太的夢想。她穿上白袍的那一刻,對她來說固然風光,但對我來說卻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只覺得空虛。」 隨著愈來愈多推動性別平等的新規範開始規訓男性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一種全新的男性形象也隨之出現:「新好男人」不但要敏感細膩,還要有情感覺察力,並講求性別平權。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寫道:「一九七○年代,自由派之間有種想法,就是最終將能催生出配得上新時代女性的新好男人,他們比起過去的『老男人』,更具有雌雄同體的特質,這種轉變過程經常被描述成從約翰.韋恩(John Wayne)進化成艾倫.艾達(Alan Alda)的過程,成為明確的進步訊號。」(順帶一提,《真男人不吃鹹派》一書中也時常拿艾倫.艾達來當反例。) 由於當時全美正掀起一股關注營養與體重的風潮,男性健康與健身也跟著成為主流焦點,「新好男人」的形象正好應運而生。許多男性面對這種對於男性的新期待,以及女性積極爭取自身定位的新局勢,一時之間感到手足無措,於是開始對傳統的男性認同發起一場公開質疑。這種質疑與焦慮,最終催生出另一場名為「男性解放」(men’s liberation)的反動運動。 許多美國男性並不打算順應那些燒胸罩的女性主義者,或身邊那些娘娘腔的男性盟友,反而更加堅守傳統男性的身分認同。真男人不能軟弱,也不該多愁善感;他們應該強壯、有力、充滿陽剛氣息,並牢牢掌控一切。 菲爾斯坦的《真男人不吃鹹派》一書,正是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以戲謔手法嘲諷這種心態而誕生。鹹派成了這場男性認同辯論中的代表象徵,因為它帶有某種被視為陰柔的聯想,像是法國氣質、素食主義等,樣樣都不符合主流對「真男人」的期待。 早在菲爾斯坦以諷刺手法界定哪些食物「夠男人」之前,食物與性別的連結早已深植於美國飲食文化之中。二十世紀上半葉起,食物與其烹飪方式在美國文化中被劃分出明確的性別象徵,並逐漸建立起我們如今熟悉的分類方式。當然,其中主要傳達的還是:烹飪是女性的領域,而非男性。不過這段時期也出現另一股趨勢,透過食譜書、廣告與女性雜誌廣為傳播,食物本身也被套上狹隘的性別定義。 尤其當媒體開始強調女性應該吃些細緻、夢幻、富有裝飾性的食物;至於女性身邊的丈夫、男友或其他男性,則需要攝取更有分量、更飽足的料理,好支撐他們那種粗獷奔放的「男子漢」生活。舉例來說,早在一九一○年代,針對女性設計的料理就包括番茄小黃瓜果凍沙拉、檸檬蜜塔、糖漬草莓和粉紅糖霜蛋糕;而男性那端,則毫無懸念地與牛排這類食物劃上等號。 幾十年來,男女早已被各種飲食規範制約,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該碰,全都有某種社會默契。等到菲爾斯坦那本書問世時,這種由性別劃分的飲食界線早已根深柢固。不過,或許沒有哪條飲食規則,能像菲爾斯坦這條一樣既奇特又具共鳴,讓人印象如此深刻。當然,追根究柢:為什麼是鹹派?比起所謂的精緻嬌俏,其實這道料理更為飽足又營養。菲爾斯坦難道找不到一款「更女性化」的料理(或派)來開刀嗎? 鹹派之所以在一九八○年代初成為「反陽剛」的象徵,原因有四:它過氣了;又是反主流飲食的代表;多半是素食;最後,最令人受不了的是:這是法式料理。 首先,想要說明的是這道明星料理到底是如何迅速竄紅,然後又悲劇性地殞落。走出一九五○年代單調乏味的料理,進入六○年代後,美國料理人開始追求精緻美食,花上大把時間製作,探索異國食材來激發料理創意。為此,他們將目光投向海外,而最先吸引他們的正是法國。這十年間,茱莉雅.柴爾德(Julia Child)迅速崛起,作為備受愛戴的法式料理推廣者,她同時也提倡使用真材實料、並從頭開始烹調的料理方式。一九六一年,她出版了代表作《法式料理聖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第一輯,續集則於一九七○年問世。靠著這套書與電視節目《法國廚師》(The French Chef),她成功讓美國家庭在這十年內從速食預拌粉,轉向真正有創意、有文化底蘊的料理世界。 推動這股風潮的還有皮耶.法蘭尼(Pierre Franey),一九七五年他的專欄《六十分鐘美食家》(60 Minute Gourmet)開始出現在《紐約時報》上。除了這些專業廚師和他們的烹飪書籍所提供的熱情建議之外,戰後歐洲旅遊風氣興起,不止擴闊了美國人的視野,也讓他們在旅途中胃口大開,口味也變得更為國際化。 充滿創意的異國料理成為美國人的新趣味後,鹹派便正式登陸美國市場。這道料理在歐洲,主要是在法國、德國和瑞士,早已風行數世紀,到了二十世紀才進入美國市場,甚至還要等到一九五○年代後,鹹派才漸漸被市場接受,隨即掀起一陣熱潮。在六○與七○年代間,鹹派橫掃全美餐桌。一九九五年的《洛杉磯時報》曾這樣形容:「在迪斯可的年代,鹹派就像食物界的白色三件式西裝。不論是家庭主婦的早午餐,還是咖啡廳配沙拉的每日特餐,它都無所不在。」該文還將鹹派稱為「七○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老派象徵」,還順道虧了一下阿巴合唱團(ABBA)。 在那段全盛時期,鹹派也從特定的傳統歐洲料理(洛林或亞爾薩斯口味)轉變為任人發揮的創意料理,廚師與家庭主婦可以盡情嘗試各種餡料與風味組合。到了八○年代初,已經很難找到一間不賣鹹派的咖啡廳了。在《時尚料理:七十年間的飲食風尚》(Fashionable Food: Seven Decades of Food Fads)一書,作者西薇亞.洛芙格倫(Sylvia Lovegren)寫道:「美國人吃鹹派已經吃到怕了。」 菲爾斯坦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真男人不吃鹹派》時,鹹派早已不再是什麼靈活百搭的創意料理,而是一個日漸老氣的流行象徵,一股悄悄凋零的潮流。如同菲爾斯坦所言:「當今的真男人不受流行與時尚左右。」 鹹派不只是七○年代的過時料理,還背負著種種令人卻步、不夠男子氣概的聯想。更具體地說,它與當時另一個新興現象扯上關係:反主流文化運動(談到六○年代,怎麼可能不提嬉皮!) 當年輕世代高舉反戰旗幟時,也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飲食對這場運動而言至關重要,作家沃倫.貝拉史柯(Warren Belasco) 為此還另創一個詞來形容這場飲食革命:「反主流料理」(countercuisine)。他在《變革的胃口:反主流文化如何影響食品業》(Appetite for Change: How the Counterculture Took On the Food Industry)一書中解釋,反主流料理風潮始於一九六○年代,主要有三個特徵:避開加工食品、透過即興發揮和融合異國或在地風味讓料理更有趣,並藉由合作社、有機農場等方式推動食品系統的去中心化。同時,基於健康與環境考量,他們也大力推動素食文化。正如貝拉史柯所言:「反主流料理的潛在目標,是將食物作為推動更大變革的媒介。」 反主流文化運動的年輕人試圖透過改變飲食方式與食物來源,推動各種社會改革。他們在自家庭院種有機菜,到社區合作社採購散裝穀物。飲食習慣上則改以大量蔬果、全穀、堅果與豆類、豆漿為主。基本上,就是都市健身族最推崇的那一類養生餐。此外,烹飪方式也至關緊要。他們熱愛傳統農家菜與地方鄉土料理,崇尚簡單烹調、講求真材實料的料理精神。諷刺的是,他們也對法國菜情有獨鍾,還樂此不疲地把那些曾被視為「高檔料理」的東西重新拿來改成自己的風格。把法國菜融入反主流飲食的方式,其實很好做,因為只要素食裡有起司、奶油和雞蛋(這是法式飲食的基本組成)這些濃郁食材,想說服人吃素就容易多了。 當整個運動都圍繞在素食主義、天然食材、法式料理以及鄉土風味上,你得到的會是什麼?沒錯,就是一群熱愛鹹派的人。當茱莉雅.柴爾德努力向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推薦洛林鹹派的美好之處時,嬉皮族群則是以自己的方式將這道料理納為己用。很快地,時髦的小農餐桌的菜單上就開始出現各種鹹派,像是麻州就出現「鹹派與咖哩菜單」(完美呈現反主流文化所謂的異國料理),最後,鹹派就成了一種新興社會階級的象徵。一九八三年《伯靈頓自由新聞社》(Burlington Free Press)刊出題為〈鹹派之謎〉(A Question of Quiche)的文章中寫道,「該階級由大學畢業生和年輕的專業人士組成,有著兼容並蓄的品味,不同於傳統的價值觀,進而形成所謂的『鹹派文化』。」這些自由奔放的年輕人,不吃肉,也不願承擔責任,與傳統美國價值觀背道而馳,而他們的飲食習慣正體現了那種「不夠美國」(也為「不夠男子氣概」)的精神。 雖然反主流文化主義者喜歡鹹派的理由很多,但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或許仍是因為鹹派適用於各種素食料理。鹹派富含蛋與起司等高蛋白食材,裡頭又塞滿蔬菜,對那些不吃肉的人來說,堪稱完美選項。不過,鹹派會成為素食代表其實有點反諷,因為它最初在歐洲可是拿來塞滿培根和各種油膩肉類的。美式鹹派雖然也常常加入肉餡,和它的歐洲親戚相去不遠,但仍與素食主義聯繫起來,甚至超越了反主流文化運動的狹隘範疇。同時,素食主義往往也與女性氣質有所連結。 (第十章 鹹派QUICHE 節錄)

延伸內容

「很少有讀起來這麼充滿趣味的食物史——安納斯托普羅將大量研究濃縮成一本犀利又機智的著作,強而有力地重新定義了『美式食物』的真正意涵。」 ──馬尤克.森(Mayukh Sen),《造味者:七位移民女性如何革新美國飲食》作者 「《烤箱裡的美國史》不只深入剖析派皮下的內涵,更進一步引領讀者深入探索派在美國歷史、社會與政治層面的重要意義。」 ──凱特.麥克德莫特(Kate McDermott),詹姆斯.比爾德獎提名作家、《派之道》與《派之營》作者 「從精彩無比的序言開始,到對各種派餡風味背後詳盡的歷史脈絡,安納斯托普羅的《烤箱裡的美國史》讓我感到飢腸轆轆、靈感大發、躍躍欲試。我大概會先挑戰那道不加香料的紅薯派,再試試糖蜜派。這本書溫馨提醒了我做派的初衷。」 ──莉莎.路德溫斯基(Lisa Ludwinski),國際專業烹飪協會提名作家、《姊妹派》作者 「這本書以糖、鮮奶油和奶油為透鏡,忠實呈現美國歷史。安納斯托普羅的《烤箱裡的美國史》嚴肅與驚喜兼具,從古至今,細述派在各時期的關鍵角色。要是歷史課改教派的故事,說不定我們都會更專心聽課。」 ──麥特.席格(Matt Siegel),《食物祕史》作者 「《烤箱裡的美國史》絕非以甜膩口吻講述某段美國飲食歷史神話的老套書籍,而是把苦澀與酸楚混入甜味,再加上她辛辣的幽默,說出這段糾結的飲食故事。就像最棒的甜點一樣,這本書因層次豐富而更加可口。它是一記輕盈卻有份量的派,狠狠砸在那些被漂白的飲食敘事者臉上,也是一場關於甜點與歷史的勝利盛宴。」 ──湯姆.尼倫(Tom Nealon),《食物之戰與文化之戰:味覺祕史》作者 「讀完這本書之後,如果沒有蘋果派或南瓜派作為故事的一部分,您將無法思考美國的建國或歷史。」 ──CNN 「我好喜歡用這種美味的方式來閱讀歷史:透過南瓜派、蘋果派、櫻桃派、果凍派和其他一些經典美國甜點。」 ──《花園與槍》(Garden & Gun)雜誌 「羅西.安納斯托普羅並不打算講述美國的全部歷史,只想透過餡餅揭示其中的部分。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裡有大量素材可供挖掘。南瓜派可以追溯到美國對原住民的抹煞,豆子派是民權運動中反抗的象徵,蘋果派則是大蕭條的代表。安納斯托普羅就像在向朋友轉述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樣,將這些關係娓娓道來,在書中的十二個章節中,她集中介紹了十一種派(附食譜),讓人了解到派是思考歷史的一種有意義的方式。」 ──國際知名美食網站EATER 「從感恩節的南瓜派到獨立日的蘋果派,羅西.安納斯托普羅細訴美國派的歷史,用這道經典的美國甜點講述一個國家的故事。」 ──《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
【推薦序】 一口派,嘗遍美國的甜、苦、辣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版主) 當我們說「美國就像蘋果派一樣」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甜甜的、老少咸宜、經典不敗?還是某種比起真實更接近神話的國族幻想? 在《烤箱裡的美國史:11道派品認識美國的歷史與文化》這本書中,羅西.安納斯托普羅(Rossi Anastopoulo)用十一道各具代表性的「美國派」,烤出了一本前所未見的歷史書。從殖民時代的蘋果派,到民權運動的豆餡派,再到性別平權時代的鹹派與反叛精神滿點的砸派運動,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看似溫柔甜美、實則深藏歷史與政治厚度的派皮下的世界。 這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烤出完美派餅的食譜書(雖然它真的有附食譜!),而是一場從甜點切進權力、記憶與文化角力現場的閱讀旅程。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每一道派,不只是點心美食,更是一段被我們咬下肚卻可能從未細想的歷史。 一塊派皮下的真相:美國歷史沒有你想得那麼甜 打開書,作者先帶我們從蘋果派出發。這道被奉為最「美國」的派,卻是英國移民帶進新世界的殖民遺產。這塊派的滋味其實比你想像的複雜得多。一口咬下去,表面是奶油與肉桂,但咀嚼之後,那些從大西洋彼岸飄洋過海而來的殖民腳步、文化壓制與土地掠奪,似乎也被揉進了派皮裡。它之所以成為「美國的象徵」,不只是因為好吃,也因為它在政治宣傳與大眾文化中,被一再地塑造成一種「美國性」的代表。 但這只是入口的開胃派而已。 感恩節餐桌的固定班底南瓜派,表面上是經典的節慶甜點,實則牽涉到北美原住民的土地、勞動與消失的聲音。它曾一度被視為反奴隸制的正義代名詞,但也無法完全掩蓋它在歷史上所映照出的征服與取代。 而「最苦澀的甜點」之一的糖蜜派,那一口的甜,來自於奴隸制度的苦。它是南方糖業帝國的縮影,背後是種植園、奴役、全球貿易與種族壓迫。咬下這章節後,一開始甜到有點刺喉,然後是久久揮之不去的苦味。作者像一位既溫柔又銳利的廚師,用她敏銳的視角與批判的筆調,把藏著歷史的派皮層層切開,讓我們看到裡頭的真相與縫隙。 餐桌上的分工標準:這塊派到底誰做誰吃? 「派」不只跟殖民歷史有關,它也牽涉到性別角色和家庭的改變。隨著工業化、戰爭和一波波社會運動接連登場,美國家庭的樣貌快速變動:女性開始進入職場、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完美主婦」這個形象卻還是被堅持推崇。 正如書中介紹的一九五○年代的「Jell-O 果凍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種看起來簡單又方便的甜點,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在廣告裡,果凍派被描繪成「輕鬆、快速、經濟實惠」,乍看是女性解放的象徵,實際上卻把女性困在「既要上班、還得完美顧家」的矛盾框架裡。似乎果凍派不只是速食品,而是一種檢視女性是否盡到「完美角色」的道德審判。 而鹹派的出現,也牽動了另一場性別文化戰。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真男人不吃鹹派》,這本原只是諷刺的書,卻被廣泛引用,讓「吃鹹派」成了男性被嘲笑的理由。誰能做派、誰該吃派,其實早就被社會劃好界線。 甜點變武器:有些派不是拿來吃的 不過,派也不總是乖乖待在廚房裡。有時候,它會被拿起來,向著權力狠狠丟過去。 書中介紹的豆餡派,就是這樣一塊帶著反抗意味的甜點。它來自伊斯蘭國度提倡的健康飲食運動,是對奴隸時代「被迫吃什麼」的文化反擊。這不只是新飲食觀念,而是一種身分認同的實踐。當黑人族群在街頭販售這道派,當拳王阿里成為它的支持者,它的意義早已超越食物,而是宣告著: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飲食,也有權決定我們是誰。 不過,派的「發聲」形式並非只有一種。有些人選擇正面對話,有些人選擇使用戲劇化的手段。而更激烈的出場方式,則發生在二十世紀末的「砸派行動」。當年,有一群激進的社會運動者,會在記者會等公開活動中,當場把豆腐奶油派砸向政客或企業代表的臉。他們用荒謬對付荒謬,讓甜點變成一種發聲工具,說出那些在正式場合中無法說出口的反抗。這不是鬧劇,而是另類的媒體行動——一場將沉默轉為笑聲、再轉為質問的派餅革命。 派餅不甜,但歷史夠味! 這本書裡的每一塊派,看起來都像是美國故事裡的某段家庭記憶,但實際上,它們常常是社會結構最深處的縮影。羅西寫這些派的時候,並沒有讓你只待在廚房裡、餐桌上,而是一步步牽你走出門——到田野、到工廠、到法庭、到街頭——看看每一塊派的背後,那些並不那麼甜美的真相。 《烤箱裡的美國史》不是一本甜膩的食譜書,而是一道有知識香氣又帶點反骨風味的文化大餐,挖掘出派餅與美國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派,不只是盤中的美食,更包裹著層層交疊的歷史餡料。每一口,都是在咀嚼一段段夠味又發人深省的美國故事。 更有趣的是,書中每一章都附有對應的食譜,從「家傳蘋果派」到「檸檬戚風派」、從「麗滋仿蘋果派」到「咖啡巧克力奶油派」,有些食譜簡單實用,有些則是文獻中挖掘出來的珍寶。作者邀請讀者動手烘焙,親自體會文化的深層滋味。當你把一塊派送進烤箱,等著它散發金黃色澤和誘人香氣時,也許你也會想起這塊自由之地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有誰曾經為它付出了代價,又是哪些人,用一塊塊派,重寫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 現在,請盡情享用這本充滿知識性的「派對」吧!

作者資料

羅西.安納斯托普羅(Rossi Anastopoulo) 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作品多刊登於TASTE、Saveur、Food52、Bon Appétit與Eaten等知名媒體。《烤箱裡的美國史:11道派品認識美國的歷史與文化》一書榮獲2023年國際專業烹飪協會(IACP)最佳文學或歷史飲食寫作獎。2019年,以撰寫關於豆派與伊斯蘭民族的文章,榮獲IACP敘事類飲食寫作獎。現居洛杉磯,擔任亞瑟王烘焙公司(King Arthur Baking Company)的編輯,並製作了有名的podcast節目Things Bakers Know。

基本資料

作者:羅西.安納斯托普羅(Rossi Anastopoulo) 譯者:劉家安 繪者:周明誼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系:Americanology 出版日期:2025-11-05 ISBN:9786267509890 城邦書號:A139034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