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歡慶雙12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保健養生
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

  • 作者:姜至剛、陳佳煌、孫銘宗
  • 出版社:好人
  • 出版日期:2024-05-29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從遠古神農以身試毒到當今蘇丹紅、邦克列酸等層出不窮的新毒物 人類跟毒共處了數千年,真的了解什麼是毒嗎? 一聽到致癌,恐懼就被放大 可是毒無處不在,無毒生活已經是不存在的幻想 了解正確毒理,學習與毒共處,才能安全顧自己 臺灣的食安問題一直佔據新聞媒體頭版,也是民眾最恐慌的議題,近日寶林茶室、蘇丹紅等等,中毒已危害到生命的層次,讓人越來越不敢外食。每個人都對毒物非常反感。 水俁病、世紀之毒戴奧辛、多氯聯苯、三氯乙烯、甲醛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塑化劑、毒奶粉三聚氰胺、雙酚A……還有水(水喝多了也會死),從這些在世界與臺灣發生過的毒物災難案例,來談「毒」是什麼,並幫助讀者認識生活中常見毒物──從認識它們如何產生;對人體的毒害;以及避免毒害的方法,讓民眾對毒有正確認識,不再隨媒體的聳動報導起舞,搞的人心惶惶。 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 是毒是藥只在一線間 爆發食安中毒事件時,不要緊張、恐慌 「劑量」才是決定中毒與否的關鍵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經典名言:「所有的物質都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仙丹。」談論有毒物質,民眾一聽到「致癌」就嚇壞。其實,有毒的東西不一定會造成危險,例如劇毒砒霜已經入藥,用以治療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獲得很好的療效;反過來說,無毒的東西也不一定安全,像是我們每天喝的水,也有機會讓人水中毒。 現代生活中,有毒物質無所不在,空氣裡、食物中、日常用品,要過完全無毒的生活已經不可能。然而,我們面對毒物時,不必驚慌,記得「劑量」才是造成毒害的關鍵。臺灣毒理學權威透過毒理學追本溯源與十一個中毒案件分析,教大家認識生活常見的毒物,學習如何與毒共處,有效避開生活毒物,降低中毒風險。更重要是告訴大家面對未來可能增加的中毒風險如何應對,以防因未知而陷入恐慌。 未來會有更多新興毒物出現 面對中毒事件頻傳 臺灣人如何因應?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為「毒」所苦,卻從未停止研究毒物、完善防毒機制的腳步,說毒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推手也不為過。在訊息傳播充斥著危言聳聽、斷章取義的今日,眾人聞毒色變,就讓臺灣毒理學權威親自解說正確資訊,教大家如何遠離毒物、避開致癌風險,培養面對新興或未知毒物威脅的應對能力 本書具毒理學、化學等知識性,卻又結合社會學的關懷,站在民眾的恐懼,終結「流言」。其實任何東西都有毒性,但憑藉個人體質的不同,就像是「你的蜜糖可能是我的毒藥」,也不一定人人都會中毒/不會中毒,劑量的多寡也是中毒的關鍵,水喝多了也有人可能會中毒。既然毒物無所不在,比起恐懼,正確地認識它們,更能處變不驚、聰明過健康生活。

目錄

作者序 透過案例分析培養大眾識毒能力 毒理學專有名詞搶先看 前言 離不開毒,就學習與毒共處 研究毒以防被毒殺個措手不及 理解毒的三大觀念 毒性物質從哪裡來?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   ◆身體主要的兩大排毒器官——肝臟與腎臟 一種物質有沒有毒,沒有絕對性。劑量決定毒性! 吃多少才會有事? 超標不等於吃了就會中毒 人毒共存的歷史:「這草有毒!」從經驗知識到獨立科學 毒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推手 從自然界中習來毒理概念的遠古時代 QA 毒理專家怎麼說 化學知識建立的中世紀 十九、二十世紀從毒物概念轉變為現代毒理學 ◆馬許試驗偵破毒夫案 ◆鐳女郎中毒事件 現代工安和環保意識的建立 ◆印度博帕爾工業事故 毒理學會的成立 現代毒理學試圖擺脫動物試驗 毒理學重視與公眾進行風險溝通 ◆農民曆「食物相剋中毒圖解」釋疑 無毒生活是幻想:「魚兒自殺,貝類絕食!」人類歷史上的毒物災難 水俁病——不可逆的汞中毒 ◆水俁病症狀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戴奧辛——無孔不入的世紀之毒 ◆國外戴奧辛毒害著名歷史案例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多氯聯苯——影響終生健康的油症事件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三氯乙烯——電子廠女工怪病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甲醛——在家呼吸也可能讓你罹癌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安全嗎?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塑化劑——食品界的SARS事件 ◆毒性化學物質的分類及定義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雙酚A——引爆可口可樂換瓶風波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水——喝多了也是會中毒 ◆水汙染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農藥——必要之惡,也是必要之善 ◆農藥殘留最多與最少的水果與蔬菜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毒與癌症:「劑量決定毒性!」毒理學是預防醫學,也是安全科學 癌症成因與致癌物——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都視為毒物 癌症的形成原因 致癌物 ◆致癌試驗的動物實驗  毒物推動人類完善政策——離不開毒的社會更需要毒理學 知毒三大學 量化中毒危險,確認可接受風險——毒性與暴露量風險分析 風險評估 風險管理 風險溝通

內文試閱

水喝多了也是會中毒 在當今這個崇尚健康生活的時代,「多喝水」幾乎已成為生活中的黃金法則。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健康建議:每天八杯水,健康好處多。然而,水,這個生命之源,當它被攝入過量時,又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 回顧二○○七年的一場令人震驚的事件,美國加州一家電臺主辦了一個看似無害的比賽——「Hold Your Wee for a Wii」(忍尿把任天堂帶回家),這場比賽不僅吸引了眾多參賽者,更以一種戲劇性的結局震驚了世界。競賽規則簡單卻極端:在限定時間內喝下最多的水,而不去上廁所,就有機會獲得當時熱門至極的任天堂Wii遊戲機。 珍妮佛·史崔吉,一位育有三名子女的母親,在這場比賽中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夢寐以求的Wii 而拚盡全力,她攝入了驚人的七.六公升水。這位二十八歲的女士,比賽結束後不久就因為嚴重的身體不適去世了。她的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反思,人們開始質疑,我們對「多喝水」的認知是否真的正確無誤? 事實上,水中毒,這一名詞雖不常見,卻是一種真實且潛藏的危險。就在大約三年前,另一起水中毒的事件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一位四十八歲的女性,在短短兩小時內喝下了五公升的水,隨後因嚴重水中毒而昏迷,所幸最終她的生命得以保住。這起事件再次喚醒了公眾對於飲水過量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的認識。 透過這些真實的故事,我們或許可以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根深柢固的生活準則。在我們進一步探討水的雙面性之前,讓我們先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汲取教訓,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毒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物質的毒性都與劑量相關——即便是生命之源的水。 什麼是水中毒? 人體的構成有六至七成是水分。有醫學研究估計,正常成年人在沒有食物營養的情況下平均可存活八至十二週,少數或許可存活至二十五週。但在完全沒有攝取水分的情況下,綜合個體條件與外在環境因素可能三天後就會因脫水而死亡,由此可見水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人體會因缺水死亡,也同樣會因過多的水導致水中毒而死亡。 水中毒,也稱為低血鈉症,主要是因短時間內飲水過量超出安全限度,攝入的總水量大過排出水量,導致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下降時而發生,而鈉離子是控制體內水分平衡的關鍵成分。 人體腎臟每分鐘會生成一毫升的尿液,累積約二百至三百毫升就會因產生尿意而排出,但所攝入的水分也只有約40 - 60%由腎臟排出。因此,一旦短時間內攝取超過這個排尿速度的水分,不僅過剩的水分會稀釋體內以鈉為主的電解質而使血鈉偏低,細胞外的滲透壓變得比細胞裡面低,部分水分也會很快地由血液中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以達到平衡,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影響腦部運作、神經壞死。 通常在正常情況下,要不小心喝下過量的水並不易見。澳洲蒙納許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當人體攝取過多水分,體內水量失衡時,腦部會產生排斥反應而抑制吞嚥,使人體不再想要喝水或進食。進一步的實驗更發現,在身體水分充足下硬是喝水,相較於運動後口渴、身體缺水的狀態下喝水,需要花三倍的力氣才能吞嚥下去。也就是人體本能不會讓人喝下過多的水,但如果有某種因素突破人體的本能防線,就可能導致水中毒,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水中毒的症狀 水中毒會導致大腦細胞腫脹,進而增加顱內壓,因此最初可觀察到的明顯症狀,有頭痛、性格改變、行為改變、精神錯亂、易怒和嗜睡等。隨後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肌肉無力和疼痛、抽搐或痙攣、噁心、嘔吐、口渴,以及感知和解讀感官訊息的能力遲鈍。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可能會出現心跳過慢和脈壓差增大等生命徵象的變化。而大腦細胞因腫脹阻礙血流以致腦水腫,也可能壓迫腦幹,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腦水腫和中樞神經受損,都可能導致癲癇發作、腦損傷、昏迷或死亡。 水中毒的發生原因 外力強迫:前文提過,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要喝下過量水並不容易,因此正常人的水中毒,多半都是外力強迫所致,例如歷史上的酷刑水刑:灌水,將大量的水直接灌入受刑人的口、鼻、耳、肛門等,使其受水中毒症狀之苦或直接致死。現代因外力所致的水中毒,則是有家長或者保母為懲罰或虐待小孩,強迫他們大量喝水、甚至強行灌水,因而導致孩子水中毒而亡。類似情形還有美國大學的兄弟會,在入會儀式上要求新生大量喝水,以致新入會成員喪命於無知、愚蠢與嬉鬧至近似霸凌的行為。   長時間耐力運動:除此之外,常見的水中毒危險因素尚有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參加馬拉松比賽,常有馬拉松選手在賽程中昏倒,原因並非大家所以為的脫水,反而是喝下太多水。美國一項針對馬拉松選手進行的研究,明確指出部分參賽者在比賽結束後身體會出現低血鈉症,即水中毒,並有選手因此而喪命。   精神疾患:心理因素,例如流行病學的研究,部分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有過度飲水的情況,這些人中約有25-50%患者會發生水中毒,尤其以思覺失調症患者占多數,其他尚有情感性精神症(躁鬱症)、器質性精神病、厭食症、人格障礙、智能不足及酒癮等患者也會有過度飲水現象。而服用精神疾病藥物,也會因口渴副作用導致喝水過量而水中毒。在日本就曾有三十多歲的女病患在住院期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一直覺得口乾舌燥,由於過度飲水問題不易被察覺,最終因沒有限制喝水量以致水中毒死亡。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長時間在高溫炎熱氣候下工作的人、過度勞累者,也都是臨床上常見的低血鈉高危險群。另一族群是新生兒,尤其是六個月大前的新生兒。嬰幼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腎絲球過濾率太低,如果一下子喝太多白開水,腎臟會來不及將水排出去。 水中毒的治療與預防   一旦確認是水中毒,在治療上,症狀輕微的輕度中毒者只要限制水分攝取,以及補充高張飲料、接受電解質補充劑,以調節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通常就可以矯正低血鈉症。嚴重者則要緊急送醫治療,可能使用利尿劑和補充鈉、鉀,以保護心臟、大腦功能為目標,並矯正低滲性脫水情況。   過度飲水引起的水中毒,雖然只要矯正低血鈉狀況多半可以改善,但是要找出確切原因及預防有時很困難。因為長期的過度飲水,很多時候其低血鈉症狀輕微且慢性,以致身體沒有出現明顯水中毒的不適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因此,雖然鼓勵多喝水,但水分攝取量還是必須依個體的年齡、性別、體重、體質、工作性質、氣候等而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腎臟功能或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也會影響水分的攝取量。一般腎功能正常成人,建議平均每日飲水量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毫升(依體重每公斤 × 三十毫升),但要避免在短時間內一次喝下大量的水,適當地分次喝,且喝的時候慢慢喝。運動員在運動前二至三小時內,先補充五百毫升的水量,而在運動中,最好每隔十至二十分鐘飲水二百至三百毫升,盡量不要在運動中都不喝水,等到運動結束後才一次喝下大量的水。 腎功能不好的人或洗腎患者,因為腎臟腎絲球過濾功能較差,更要注意攝取的水量。由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各有不同的患病原因及嚴重程度,所以應諮詢腎臟專科醫師適合自己的水分及電解質攝取量。 而嬰兒體重較輕,六個月前的嬰兒基本上不缺水,母奶與配方奶的水分來源就已足夠。但在嬰兒開始食用副食品後,因會減少喝奶量,相對水分也會跟著減少,此時可以喝些開水補充水分。但要注意,有醫學報告指出嬰兒一次喝進二百六十毫升的水就可能造成水中毒。 當然,一天喝多少水沒有絕對的安全數值,這些都只是參考值。一歲前的嬰兒不愛喝水,是身體的正常反應,不用特別補充白開水。要判斷嬰兒水分夠不夠,可從嬰兒排尿次數做初步簡單判別,一天排尿六次通常體內的水分是足夠的,但一天若排尿至十次以上,就應減少嬰兒額外的喝水量。同樣地,健康成人一天排尿次數約六至八次,總尿量大約一千至一千五百毫升,如果頻尿且排尿總量超過二千毫升,可視為水喝太多了的徵兆。

作者資料

姜至剛、陳佳煌、孫銘宗

姜至剛 臺大醫院血液透析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與風險分析,更曾多次於食安事件中與媒體及民眾進行風險溝通。 陳佳煌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臺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理事。研究專長為毒理學、腎臟纖維化分子機制與食品安全風險分析。 孫銘宗 現為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秘書長,浙江大學法學博士、政治大學法學博士。研究領域主要為行政法學、社會保障法及食品安全管制,近年來致力於食品安全風險溝通。

基本資料

作者:姜至剛、陳佳煌、孫銘宗 出版社:好人 書系:i生活 出版日期:2024-05-29 ISBN:9786267279748 城邦書號:A295007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