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0月會員日最後一天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其他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left
right
  •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 作者:黃啟方
  • 出版社:臺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23-01-19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79折 39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95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日有關?  「二月初二」很忙,皇帝和民間各有各忙,但忙什麼?  唐朝公務員福利很多,三伏天可早下班,臘八還送宮廷護唇膏。 每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都藏著一種節氣 作者精選近900位詩人、20000首詩 描繪出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寓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滿城盡帶黃金甲」 節氣體現在古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哲思裡 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每候都會有一種自然現象相應。詩人將每個季節的變化詳細記錄下來,以自然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結合自己的人生,揉合出一段段生命詩篇。本書以四季為序,從小寒起始,至冬至終結,深入七十二候、四時八節。作者爬梳古今典籍,蒐羅歷朝各代的節氣詩作,帶領讀者認識古人眼中的二十四節氣,也從節氣中重新領略文學,透過詩詞故事體驗節氣的每一天! 氣候變遷、動植物演變、慶典風俗,囊括歷史地理的發展 以乾隆解釋七十二候自然現象的律詩為基礎。每一候都有萬物發出的先兆,動植物、昆蟲呈現細微變化,象徵時間演進、氣候改變。而生活在節氣的古人,還會因為各地的風土不同也有不同感受,進而影響節氣特有的花卉與節慶,讓我們能在生活感十足的詩詞中,體會三千年的歲時文化。 記錄時間、剖析心境、詠嘆生命,古人三千年的心靈軌跡 冬至日時,陸游想說自己又老了一歲。 櫻桃花開時,李白想念許久沒見面的親友。 除夕夜時,孟浩然只想早點睡覺,期待夢歸故鄉。 元宵節時,州官心心念念只准放火,不許點燈。 驚蟄日時,韋應物看到鄉間一片春光,心情很美好。 牡丹花開時,李白陷入糾結,到底是牡丹美,還是楊貴妃美。 大暑時,黃庭堅欣賞笛子演奏會,表示很消暑。 三伏天時,蘇軾正跟柳公權跨世紀爭論,你感到涼爽也要懂得分享。 秋老虎時,白居易抱怨習俗誤人,明明九月還熱得要穿夏裝。 重陽節時,蘇軾跟朋友說,難得見面別急著走,一起賞菊吧,不然就要凋謝了。 好評推薦 「文人自古以來傷春悲秋是常態,氣候與天氣往往成為詩人寫作時的心緒與靈感,再因個人際遇與時間、空間的不同,誕生一篇篇獨特且富有哲理的詩歌作品。本書梳理古今典籍與歷代詩歌,分別以節氣、花信、節慶引述詩人作品,跨越時空的距離,帶領讀者們認識古代賢人與節氣的生活面貌,並從中引申出詩歌作品的另一層深意。」 林宜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暨儒道中心主任)/美好推薦

目錄

推薦序 最美詩詞——節氣、花信、節慶/林宜陵 自序 「天、地、人」的互動 冬至到入春(十二月至二月)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小寒——一年之始,開始進入寒冷  三候:雁北向 鵲始巢 雉雊  花信   梅花(小寒一候花)   山茶(小寒二候花)   水仙花(小寒三候花) 大寒——整年最冷的節氣  三候:雞始乳 征鳥厲疾 水澤腹堅  花信   瑞香花(大寒一候花)   蘭花(大寒二候花)   山礬(大寒三候花)   蠟梅花——大寒中的奇葩  節慶   尾牙——臘月十六 立春——春天的開始  三候: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陟負水  花信   迎春花(立春一候花)   櫻桃花(立春二候花)   望春花(立春三候花)  節慶   祭竈送神——臘月二十四   小年夜——臘月二十九   除夕——年三十   元日——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   上元——正月十五 雨水——雪水融化,降雨增多  三候:獺祭魚 候雁北 草木萌動  花信   菜花(雨水一候花)   杏花(雨水二候花)   李花(雨水三候花) 驚蟄——春雷初響,萬物從沉睡甦醒  三候:桃始華 倉庚嗚 鷹化為鳩  花信   桃花(驚蟄一候花)   棣棠(驚蟄二候花)   木蘭花(驚蟄三候花)  節慶——二月初二   亞聖孟子誕辰   濟公活佛誕辰   土地公誕辰   龍擡頭 春分——白晝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花信   海棠(春分一候花)   秋海棠——九月重陽節花   梨花(春分二候花)   薔薇(春分三候花)  節慶   春社——立春後第四十一至五十天   花朝——二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春至到入夏(三月至五月)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清明——天氣漸漸轉暖,草木欣欣向榮  三候: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花信   桐花(清明一候花)   菱花(清明二候花)   柳花(清明三候花)  節慶   上巳——三月初三 詩人有話要說 「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辛棄疾的感嘆 穀雨——降雨充沛,滋潤秧苗  三候: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花信   牡丹(穀雨一候花)   酴醾花(穀雨二候花)   楝花(穀雨三候花) 立夏——夏天的開始  三候: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節慶   母親節——國曆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佛誕浴佛——四月初八 詩人有話要說 「孟夏草木長」——陶淵明的樂觀心態影響深遠 小滿——秧苗已結穗,豐收指日可待  三候:苦菜秀 靡草死 靡草死 芒種——麥類已成熟,秋季作物可播種  三候: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詩人有話要說 入梅  節慶   端午——五月初五 詩人有話要說 仲夏 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  三候: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夏至到入秋(六月到八月)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小暑——開始進入炎熱時節  三候: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始摯 詩人有話要說 三伏天 詩人有話要說 「人皆苦炎熱」——蘇東坡跨世紀槓上柳公權 大暑——全年最熱的節氣  三候: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節慶   七夕——七月初七 詩人有話要說 李後主的生辰 宋徽宗的「前身」 立秋——秋天的開始  三候: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詩人有話要說 「寒蟬」——恪守本分、謹言慎行的象徵  節慶   中元——七月十五   處暑——暑氣漸漸消除  三候:鷹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詩人有話要說 秋老虎 白露——天氣轉涼,水氣在晚上會凝結成露水  三候:鴻雁來 元鳥歸 群鳥養羞  節慶   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中秋——八月十五 秋分——夜晚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雷始收聲 蟄蟲壞户 水始涸 詩人有話要說 南極老人星 秋至到入冬(九月至十一月)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寒露——天氣更涼,早晚的露水有寒意  三候:鴻雁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 菊有黃華 詩人有話要說 「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一句詩的效應  節慶   重陽——九月初九 詩人有話要說 「菊為重陽冒雨開」——歷代詩人的菊花情結 詩人有話要說 「且看黃花晚節香」——晚菊傲霜,老而彌堅 霜降——更冷了,水氣會結成白色的霜  三候: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詩人有話要說 「蒹葭蒼蒼」——追思才情高妙的年輕詩人邢居實 立冬——冬天的開始,作物收成了  三候: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詩人有話要說 十月小陽春 小雪——天氣寒冷,初雪的時節  三候: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詩人有話要說 「最是橙黃橘綠時」——蘇東坡與韓愈的好景各有千秋 大雪——降雪範圍擴大  三候:鶡鴠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夜晚最長的一天  三候:蚯蚓結 麈角解 水泉動  節慶   臘日——臘月初八 附錄 文人論花 論花信風  明.王奎《蠡海集》  明.楊慎《升菴集》 評花  張翊——九品九命  張景修——十二客  姚伯聲——三十客  程棨——五十客  曾慥——花中十友  王十朋——十八香喻士  袁宏道——花沐浴  屠本畯——花盟主、花客卿、花使令

序跋

自序——「天、地、人」的互動 所謂「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 清朝萬斯大(一六三三癸酉—一六八三)認為:漢武帝(前一五七甲申—前八七)太初元年(前一○四)創「太初曆」,恢復使用「夏正」(夏朝是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後,才訂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春分」、「秋分」二分;「夏至」、「冬至」二至等八節。又以立春、立夏為「啟」(生成),立秋、立冬為「閉」(止息)。八節確定了,節與節之間各又有兩個時令,合起來就是「二十四節氣」了,其間還有一些傳統民俗節慶,依時間順序分別是: 春季 正月 ✿元日——立春——✿上元——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上巳——✿寒食——清明——穀雨 夏季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端午——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秋季 七月 立秋——✿中元——處暑 八月 白露——✿中秋——秋分 九月 寒露——✿重陽——霜降 冬季 十月 立冬——小雪——✿下元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每個月兩個節氣,前一個稱為「○月節」,後一個則為「○月中」。每一個節氣十五天,五天是一「候」,每候又各有應時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社會時代是最重要的作息指標。照理說,二十四節氣應該從每年的立春為始,但實際上卻是從前一年的冬至後起算,也就是從「小寒」開始。這和陰陽曆法星象都有關,是專門之學,也可證明老祖宗的智慧,被列為聯合國的文化遺產,誰曰不宜。   宋朝詩人徐俯(一○七八戊午—一一四一)有「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一聯,上句說冬至後一百五日是「寒食」,下句「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意思,根據明初王逵的說法,由前一年的冬至算起,第十五天就進入十二月的小寒。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以後,才訂出了二十四節氣,從小寒起到來年的穀雨,一共八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候,會有不同的自然現象出現,五天一候,每候有風,便有一種花卉應風而開,八個節氣和共二十四個「氣候」,合起來有二十四種花卉隨風而開,就是所謂「二十四番花信風」(《蠡海集》)。但早於王逵的南宋人程大昌(一一二三癸卯—一一九五)的《演繁露》引徐鍇(九二○庚辰—九七四)《歲時記.春日》的記載說: 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枝消息耳。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得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卷一)   所以,是風應花開而來,而不是花應風至而開。  是哪二十四種花呢?王逵以為自「梅花」始,至「楝花」終;楝花開盡,春季結束,便是立夏。二十四種花卉,就如下列: 月分(農曆) 節氣 花卉 十二月 小寒 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 瑞香、蘭花、山礬 正月 立春 迎春、櫻桃、望春 雨水 菜花、杏花、李花 二月 驚蟄 桃花、棣棠、木蘭 春分 海棠、梨花、薔薇 三月 清明 桐花、菱花、柳花 穀雨 牡丹、酴醾、楝花   明朝末年的楊慎(一四八八戊申—一五五九)引南朝宗懍(五○二壬午—五○五)《荊楚歲時記》所記大致一樣,但現在《文淵閣四庫全書.荊楚歲時記》,並沒有這一則記事。   又,每個節氣有三候,對這一共七十二候的自然現象,一向沒人做解釋,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七一一辛卯—一七九九),才各以一首七言律詩加以概述,或加以質疑,也很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便以乾隆之節氣詩作為講解的基礎。   節氣之間,或有民俗節慶,如上元、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共同的生活內涵,或有過於節氣者,自不能忽視。   歷代文人對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番花信風和傳統節慶,都會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天象、花卉、節慶已經和人的生命生活融為一氣,詩人的感受或反映,豈不正是人對天地的回應。因此本書儘量把篇幅不太長的詩賦詞文引錄,正可以證明古賢所稱天、地、人「三才」的互動,可以創造更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基於以上所述,本書便從小寒開展,小寒到穀雨共八個節氣,各有三番花信,因此先說節氣,其次花信,再述節慶,而各引歷代詩人讚頌詩文,使連成一氣。穀雨之後有十六個節氣,因已無花信,則直接講述民間習俗節慶,或古賢名句之闡揚,如陶淵明「孟夏草木長」、蘇東坡「明日黃花」、「最是橙黃橘綠時」等。所引歷代詩人詩作,以二十四番花信之八個節氣為主,小計共七百七十六人次、一萬四千九百首詩詞。另十六節氣所引,亦應不下於此。   本書初稿於戊戌年(二○一八)完成,因特殊因緣,提供由「唯心聖教.南天文化院」印行為善書,只在教內流傳,當時書名《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花信》,以節氣、節慶為上編;花信為下編。啟方則仍隨時做補正,並持續發布於個人臉書,朋友多以為頗有可觀,鼓勵應正式出版,而「南天文化院」執事亦表樂觀其成。更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團隊之積極回應,於是重新彙整,連成一氣,合為一編,自小寒起,至冬至結束,以符如天地人之互動!   原書稿完成時,曾作七言絕句二首,如今回顧,仍可代表個人感受,並錄於此以為紀念: 節氣流行大化中,花開花落暫時空。一生一世天關注,古往今來無不同。 時序紛紛滿眼花,三春春信朝晚霞。夏荷秋菊續姿韻,漫說人生本有涯。 二○二二壬寅年臘八十二月三十日 於心隱齋

內文試閱

小寒——一年之始,開始進入寒冷   唐人孔穎達(五七四甲午—六四八)說:「小寒,冰猶未盛;大寒乃盛。」   有人說小寒是「風寒」,大寒是「氣寒」;會有「風寒」又「氣寒」的陰冷天候嗎? 三候:雁北向 鵲始巢 雉雊 初五日:雁北向。乾隆解釋說: 名之陽鳥以隨陽,曦御北移北向當。已注意焉彼沙漠,行將別矣此瀟湘。 由來逆旅原無定,設曰攸居曷有常。桃李園中春夜宴,李青蓮句豈為狂。   雁是候鳥,又稱隨陽鳥,秋季從北方向南飛以避寒,據說最南只能到湖南衡山的迴雁峰。而在小寒時,因為北方陽氣萌生,於是又開始向北飛。古人觀察入微,雁無論南遷或北返,都是由大雁(鴻)先行,然後小雁才漸漸跟隨。結尾兩句借雁的遷移,引李白(七○一辛丑—七六二)文抒感:李白作〈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篇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再者,古人以為如果此時雁還不飛回北方家園,可能就是「民不懷土」的反映,當政的人就要小心了。(《周書.時訓》) 次五日:鵲始巢。乾隆說: 禽中最具性靈物,子月搆巢擇向明。抵玉或緣占噩夢,傳枝卻解為孚生。 知風因以分高下,背歲兼能避懼驚。一節祗應憎爾者,每當望雨乃呼晴。   唐朝陳仲師〈鵲巢背太歲賦〉說:「營巢有因,惟鵲無倫。始自小寒之日,不當太歲之神。……且其矯翼徘徊,向隅棲息,時懷擇木之智,日就積薪之力。」對於鵲營巢事,稱讚有加。   古人對鵲的認識是:「善為巢,開口背太歲。此非才智,任自然也。其聲楂楂然,南人聞其噪則喜,北人聞其噪則悲。未必鵲之能知吉凶,蓋人自為之悲喜然耳。」   鵲的巢,巢口不擇方位,而只向天際,是順自然需要。第三句「抵玉」之說出於漢桓寛〈鹽鐵論〉:「崑崙之旁,以玉璞抵烏鵲。」當地人因厭惡鵲鳥,而用玉璞阻擋。乾隆原以為「此不過舉烏有之事,喻貴人之所賤。」後來才確知在新疆和闐真有其事,於是寫了〈玉璞抵鵲説〉一文,以澄清事實。第四句「孚」是「鳥抱子」,鵲鳥竟知擇木築巢育子。末兩句用「鳩佔鵲巢」事,鳩鳥呼晴,鵲則喚雨,故鳩鳥最憎恨鵲。明人文徵明(一四七○庚寅—一五五九)有〈題枯木竹石上集鳩鵲〉詩云:「鳩一聲來鵲一聲,鳩能喚雨鵲呼晴。天公見此難分辨,晴不成時落不成。」真是老天難為!   鵲感受到陽氣萌生,所以開始為來年需要而築巢。而《周書.時訓》篇還說:「鵲不始巢,國不安寧。」也可以從乾隆的〈玉璞抵鵲説〉得到解釋。 後五日:雉雊。乾隆說: 禽鳴屈頸象如勾,雉雊應於音義求。能識一陽回地肺,因倡百鳥發春喉。 周人漫擬尚求喻,宋帝遲懷空返羞。設以如皋論恒理,斯時微覺先乎不。   乾隆在第一句自注:「凡鳥鳴必屈其頸,蓋用力以揚其音也。」最末句自注:「雉鳴應於春,故得其卵,必於首夏,此經屢驗者。《月令》屬之冬,似乎過早,實亦未之聞也。」   「雉雊」就是雉鳴,雉是陽鳥,雌雄同鳴,感於陽而有聲。「周人漫擬尚求喻」指自己對《周書.時訓》篇記載的求證態度。乾隆認為不應該在冬天就有雉鳴,未免太過早了。而《周書.時訓》篇還說此時如雉不鳴,則「國乃大水」,就不知該如何解釋了。第六句用南朝宋明帝(四六五—四七二在位)射雉,半日無所得,感到羞赧。召問侍臣曰:「吾旦來如皋,遂空行,可笑。」(《南齊書.褚炫傳》)即所謂「空返羞」者。第七句用《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獲之」事。「恒理」,常理,是說以常理論之,雉在「小寒」鳴叫,不會稍早了些嗎?   專詠小寒的詩很少,試舉明清詩作兩首: 〈十一月廿七日雪賦禁體詩一首明日小寒〉陶宗儀(一三二九己巳—一四一○) 九冥裁剪密還稀,驢背旗亭索酒時。剡水懷人乘逸興,梁園授簡騁妍詞。 小寒紀節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莫塑獅兒供一笑,掃來煮茗快幽思。 〈小寒日梅放一枝〉           張英(一六三七丁丑—一七○八) 百計求閒苦太癡,爛柯聊且坐觀棋。麝臍香暖琴三疊,鹿角霜濃酒一卮。 溫室簾開新月夜,瓦盆梅發小寒時。冥鴻斥鷃無窮事,一任天公更不疑。   個人且以四句湊趣,〈小寒〉:「歲末小寒伴雨寒,年光流逝若無端。紛紜世事隨時變,疑惑人心幾日安。」  進入小寒,二十四節氣也開始了,伴隨節氣而來的「二十四番花信」,也跟著登場,且就一起賞花放懷吧! 花信 梅花(小寒一候花) 小寒有十五天,分為三候,每候有一種花,先後開花。這三種花分別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花月令》載:「是月也:梅蕊吐,山茶麗,水仙凌波。」就先從第一候的梅花說起。   「梅」因花而貴,是從戰國時代開始,而梅花入詩,則一般都以三國時的陸凱(一九八戊寅—二六九)從江南寄給在長安的好友范曄(與南朝宋撰《後漢書》的范曄不是同一人)的詩為最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荊州記》   其後梁、陳漸多,而由唐至宋,詩中提及梅花的,觸目都是,南宋詩人尤其動輒百首,極為可觀。   小寒大多在「臘月」十二月(但遇閏月,則或會在十一月下旬),梅花在這期間開放,所以稱為「臘梅」,又叫「寒梅」。開花時間又受地域影响,往往是南方未臘,梅花已開;北土雖春,未有秀者。另外還有「紅梅」,又如以墨畫梅則是「墨梅」。詠梅詩很多,而以北宋初西湖隱士林逋(世稱和靖先生,九六七丁卯—一○二八)的兩首詩作,最為膾炙人口,一直成為後人討論的焦點。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梅花〉 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輙入詩。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 人憐紅艶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雛亦風味,解將聲調角中吹。   前一首的三、四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梅花神韻,極為歐陽修(一○○七丁未—一○七二)所讚賞。但是黃庭堅(字山谷,一○四五乙酉—一一○五)卻認為,第二首的三、四句「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寫梅花姿態,似乎要更好:「不知文忠何緣棄此而賞彼?」看官以為呢?   唐朝以前,有用樂府〈梅花落〉為題的作品,如鮑照(四一四甲寅—四六六):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   其後,又如初唐楊炯(六五○庚戌—六九三):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鈎障,愁看玉鏡臺。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   而以「梅花」為題作詩,最早或是庾信(五一三癸巳—五八一)〈梅花〉: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晩,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唐朝以杜甫(七一二壬子—七七○)〈江梅〉最早: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鬱嵯峨。   唐朝其後則酬和之作漸多,酌選數首: 〈和薛秀才尋梅花同飲見贈〉         白居易(七七二壬子—八四六) 忽驚林下發寒梅,便試花前飲冷杯。白馬走迎詩客去,紅筵鋪待舞人來。 歌聲怨處微微落,酒氣醺時旋旋開。若到歲寒無雨雪,猶應醉得兩三回。 〈與諸客攜酒尋去年梅花有感〉 馬上同攜今日杯,湖邊共覓去春梅。年年只是人空老,處處何曾花不開。 詩思又牽吟詠發,酒酣閒喚管弦來。樽前百事皆依舊,點檢惟無薛秀才。 節慶 尾牙¬¬——臘月十六   冬至之後,小寒、大寒都過了,就到「尾牙」了。   在臺灣,「尾牙」一詞作臘月十六晚宴解,可能是到清朝中葉前後才出現的。咸豐朝的《續修臺灣府噶瑪蘭廳志》載: 臘月十六日,街衢各舖祀土地神,醴備極豐盛,謂之「尾牙」(以前二月二日為「頭牙」)。蓋此為燕飲牙戶及來春去留伙計而設。好事者作詩有:「一年伙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地」之句。   可見尾牙宴在清朝中葉的臺灣已流行。晚清道光朝的《廈門志》載:「十二月十六日,牲醴極豐,晚宴親朋,謂之『尾牙』。」同治朝的《淡水廳志》及光緒朝的《苗栗縣志》也說:「十二月十六日,郊戶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這個習俗似都行於南方,以廈門、金門和臺灣為主。   古人的生活步調既有規律又有理念,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又在節氣之外,於立春播種後,開始一整年人與天、地交通的活動: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有祭祀儀式,尤其是商家、公司行號,祭拜對象是「土地公」或「福德正神」,都代表了「天地」、「自然」和「祖先」。人們虔誠地備置祭品,上香行禮,謝恩祈福,再與家人朋友分用祭品,同享福佑。因此,在街道門戶前看到的那些供桌、祭品,和拈香向天地行禮致祭的虔誠容顏,那正是他們感恩、惜福和自省的表現。而尾牙是每年這一祭禮的最後一次,如今商家及公司行號都會在這時舉行犒勞員工的餐會,必要時,還會用同理心暗示那些表現不理想的受雇者,就將不再續用他了。   「做牙」,應該是很多歷史、傳說、民俗的結合。譬如祭祀的對象,由代表「五土」(四方和中央)之神的「地祇」到「社」,又由單一的「社」衍生成「宅社」(地基主)、「里社」、「鄉社」、「郡社」,再由「社」而成「土地」、「土地神」、「土地公」。「社神」原是「勾龍」,然後一再演變,成了「張福德」——「福德正神」,或任何一位生而保鄉衛土、死後成神的「土地神」。而「牙」呢?原先或是指出兵作戰時誓師的「禡」祭,再轉成代表軍隊的「牙旗」。「做牙」就是在出征前祭旗後享用祭品的「打牙祭」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都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是在每月初二、十六兩天舉行,如果說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的誕辰,那麼其它各個月分呢?十六日又怎說呢?   有二則文獻記載,或許可以合起來解釋這個疑惑:   一、古人觀察天象,每月初二月亮開始有了些微光芒,然後光芒逐日增加,到了十六日就圓滿明亮了。十六日以後,明亮日減,終至於完全消失。所以初二、十六代表了陰陽消長的自然現象,也給古人一定的啟示,但並沒有設案祭祀的記載。   二、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天寳十一載(七五四)三月,玄宗下旨:「今後每月朔、望,宜令薦食於太廟,每室一牙盤。」   「薦食」就是供奉祭品,「太廟」是天子的祖廟。古時天子祭「九廟」,除始祖居中不動外,以下左昭右穆另有八代祖,所以會說「每室」。「牙盤」指象(獸)牙製作的盤皿。然而每月的朔日一定是初一,不是初二;望日雖往往都在十五日,但有時是十六或十七日。或許把第一則的時間「初二、十六」和後一則的「祭祀、牙盤」連接,或者初一、十五已經有其它的祭祀,再加上皇家儀制對民間的影響,連結前述的種種傳統禮俗,就形成了後來「做牙」的風俗吧。 如今,「尾牙」已經成為企業、公司、社團甚至學校、機關「年終餐敘」的代稱,形式或各有不同,內涵應該一樣——「感恩」、「惜福」、「自省」。尾牙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戲湊二絕記之,〈尾牙〉: 一年容易過臘八,擇日聯歡慶尾牙。最是親朋都幸運,舉觴同樂讚年華。 年年歲暮慶尾牙,美味珍饈更紅花。天地山川同庇廕,民安國泰護家家。

作者資料

黃啟方

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世新大學中文系終身榮譽教授,亦曾任《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教學生涯五十餘年來,曾於國內外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如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韓國漢城大學、高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香港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 研究領域為唐宋文學。著作多元,學術著作有《唐宋日記文選釋》、《宋十三家生平事跡考述》、《東坡的心靈世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文集》、《唐宋文學十一題》、《兩宋詩詞文綜論稿》、《東坡題跋編年校注》、《山谷題跋編年校注》、《鬼谷子與鬼谷文化綜說》等;另有雜文集《多情應笑》、《弄孫》、《戲說十二生肖》、《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花信》等。

基本資料

作者:黃啟方 出版社:臺灣商務 書系:人文 出版日期:2023-01-19 ISBN:9789570534757 城邦書號:A4870136 規格:平裝 / 單色 / 54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