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歷史的轉換期11:1919年.邁向現代的摸索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近代的瓦解 現代的萌芽 總體戰給全人類的巨大衝擊 從帝國到民族 重建體系的希望與幻滅 在迷惘不安中探索未來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韓承樺 專文導讀 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轉換期全系列書評  陸續上線中   西元1919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歐洲: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條約處理戰後問題,民主平等概念深化   東亞:中國五四運動,朝鮮三一運動,反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勃興   北亞:共產國際成立,共產主義向全世界擴張   南亞:甘地欲發起不合作運動,爭取印度獨立   西亞:鄂圖曼帝國解體,西方列強勢力進駐   北美:威爾遜原則的受挫,美國晉升世界經濟強國   1919年,距今約莫100年的上個世紀初,人類剛結束了有史以來影響最廣泛全面的總體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舊世界體制被破壞殆盡,新事物及新觀念隨之萌生;無論情願與否,世界已然邁向全新的未知階段,各國都在試著探索自己的定位與未來。可以說1919年,是人類告別近代、摸索何謂「現代」的關鍵之年。   匆促的巴黎和會與嘗試重建秩序   進行了四年之久的一次大戰,在眾人未曾預期的情況下突然結束。為了收拾殘局,各國代表團齊聚巴黎,要開啟一場規模前所未見的大型會議,目的是重建世界秩序。和會事前並無縝密規畫,只能且戰且走;幾大國的態度也各自不同,甚至相互衝突。雖說如此,這場和會仍舊宣示了全人類修復當前秩序的企圖,以及對世界和平的冀求,國際聯盟的成立就是一例。只是修復結果不如預期,似乎宣告重返過往世界已然不可能。各國只能帶著不甚滿意的結果,繼續往前走。   戰後的民族自決浪潮   如果說,一次大戰為人類打開了名為「現代」的這扇大門,那麼,它也在入口處留下了不少遺緒。人類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或運用,才能順利走進門內。首先就是俄羅斯、奧匈、鄂圖曼等大型多民族帝國的解體,以及東歐、南歐等民族國家的獨立。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原則,深化了民族主義浪潮,東亞諸如中國、朝鮮等地也號召反殖民、反帝國主義運動,訴求民族自決。可以說,民族主義裂解了戰前帝國角力的時代,邁向民族國家林立的時代,各地無不追求建立單一民族國家。   民主制度的深化與變形   民族國家最重要的是培養國民情感,凝聚民族團結。加上一次大戰發展出動用全國人力與資源投入戰爭的總體戰體制,深化了每一位國民對國家事務的參與,特別是政治領域,女性選舉權也隨之普及。主權在民的思想,以及代議民主制的推行,成為戰後西方國家的一大發展課題。然而,當時的民主制度的發展,以及人民對民主理念的想像,並不像100年後的我們那麼熟稔而制式。對民主的嘗試,也可能產出如希特勒這般以極端個人崇拜、種族團結為號召的民選領袖,走上納粹德國的法西斯主義道路。   戰債問題與納粹的興起   納粹的興起,也跟一次大戰留下的遺緒有很大關係。戰後巴黎和會定調對戰敗國的懲罰性賠償,讓德國經濟崩潰;歐陸各國也受美國所制約,被戰債問題綁架。一戰後退回孤立主義的美國晉升經濟大國,戰後歐陸重建經濟也由美國資本挹注,美國的消費文化與生產制度更是影響全世界。然而一旦這個過於自信的美國經濟崩潰,就會是全面性的災難。世界經濟大蕭條就是再明確不過的例子。納粹黨在大蕭條中興起,最終奪權,給了民生凋敝的德國人民一個重返日耳曼榮耀的希望,也將全世界帶向另一場更加慘烈的大戰。   文明的另一個選項:共產世界   大戰結束後,人類世界誕生了另一個選項,也就是奉行共產主義的蘇俄。半個世紀前萌生的思想火種,終於在新世紀初化為實際的政治組織。在大戰末期,西方列強也曾試著介入俄國內政,對於蘇維埃抱持猜忌,但也有新興國家與之合作,幫助穩固自國勢力。在日後整個二十世紀,這個人類文明的另一個選項如同影子般,與西方資本主義為首的自由世界如影隨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五四運動與中國的未來   在上個世紀被西方強取豪奪的東方大國中國,藉由一次大戰後的契機,開始思考未來。應該模仿西方政治體制,還是謀求符合東方傳統的政治體制?以五四運動為濫觴,當時受西方近代教育洗禮的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面臨這樣的大哉問。包括日後提出多種學說的孫文等人,都試圖找尋中國得以在新時代安身立命的現代國家形象。雖說日後的發展邁向黨國體制、有期限的一黨專政,但終究提出了不全然等於西方的可能性。只是從今日看來,同樣是拒絕西方民主制度、合理化中國獨特的獨裁統治,相隔逾百年的論調,竟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1919年,正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年分。「歷史的轉換期」系列以這一年做為全套書的終冊,似乎也宣示了這樣的態度。人類的歷史充滿了可能性。每一個關鍵的轉換年分,都是當下充滿能動性的人們,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做出選擇、相互影響,最後共同形塑出屬於該時代的特徵,並開創下一個時代。 「歷史的轉換期」系列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目錄

出版緣起 陳建守 導讀 韓承樺 寫在前頭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總 論 邁向現代的摸索 木村靖二 第一章 巴黎和會與俄國內戰 池田嘉郎 1 俄國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 內戰下的俄國 3 和會的開始 4 高爾察克的進擊與受挫 5 蘇維埃政權的倖存 第二章 胎動中的巨大國家──美國 紀平英作 1 「戰後」世界的前景 2 歐洲眼中的美國 3 限制移民的國家 4 共和黨政府打造秩序的理論 5 從崩潰到新政 第三章 納粹主義的選擇 木村靖二 1 大眾政治動員時代的序幕 2 圍繞著新憲法與和約的抗爭 3 經濟大蕭條與摸索新的未來藍圖 第四章 近代國家形象的摸索 深町英夫 1 普遍與特殊 2 對民主制度的懷疑 3 摸索新制度 4 傳統與尖端 5 繼承者們 圖片來源.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

序跋

寫在前頭 「歷史的轉換期」叢書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從全球視野來嘗試描繪世界史的樣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歷史學界在這方面集結努力的其中一環。既然如此,那在這當中,本叢書的目標及特色又是什麼呢?在這篇〈寫在前頭〉中,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試著敘述。   首先要討論的是「轉換期」一詞代表的意義。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過去,每一個時期在「轉換」上的方向性,看起來都會是十分明確的;雖然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或早或晚的時間差異及個別的特色,但歷史應該還是會往一定的方向發展吧……?然而,這樣的看法卻很容易讓後來時代的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陷入認知上的陷阱。對於熟知後來歷史動向的我們而言,歷史的軌跡自然是「只會朝這個方向前進」;既然如此,那如果「不從今天來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社會的立場來看未來」,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今天的我們,若是論起預測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的世界,應該沒什麼人有自信吧!這點對過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綜觀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便會發現,儘管他(她)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卻又無法預測這股推著自己前進的潮流將通往何處,因此只能在不安與希望當中,做出每一天的選擇。將這種各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相互積累、結合後,歷史上的各個「轉換期」,便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副比起從今日視點出發、整齊劃一的歷史更加複雜,也更加活潑生動的姿態。   第二是世界史的「共時性」。本叢書的每一冊,都以一個特定的西元年分做為標題。對於這種作法,讀者理所當然會湧現疑問:儘管在這一年的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世界各地呈現了巨大變化,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一定的關聯性,但這樣的轉變會是在特定的某一年一口氣突然爆發出來的嗎?就算有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重大變革,其他地區也不見得就有變革吧?特別是,姑且不論日益全球化的十九、二十世紀,針對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進行推論,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並不是要強硬主張所謂「嚴密的共時性」,也不是要對每一冊各章的對象僅就該特定年分的狀況加以論述。不僅如此,諸如世界史上的「交流」與「衝突」這類跨地域的變遷,以及在這之中肩負起重要任務的那些人,我們也不特別著墨;畢竟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地區與國家之外發生了什麼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本叢書的許多章節裡,就是以這樣的普通人為主角。儘管如此,聚焦在特定年分、以此眺望世界各地狀況的作法,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它開創了某種可能性,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而是透過宏觀的視野,針對當時各地區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對應方式的多樣性與共通性進行分析。像是大範圍的氣候變遷與疫病,各個地區在同一時期,也可能直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只如此,也有像資訊與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有著時間差而對世界各地產生影響的現象存在。然而,儘管問題十分類似,各地區的對應方式卻不相同;甚至也有因某些地區的對應,導致相鄰地區做出截然不同的對應態度。此外,面對類似的狀況,某些地區的既有體系因此產生了重大的動搖,但其他地區卻幾乎不受影響,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看到這種迥異的應對方式,從而思考為何會這樣的時候,便會對各個社會的特質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儘管將生活在遙遠分離的地區、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稱為「同時代人」,似乎不是件普通的事,但他(她)們確實是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當代」(contemporary)的人們;我們所做的,就是讓讀者試著感受箇中的醍醐味。   第三個問題是,「世界史」究竟是什麼?今日,打著「全球史」名號的著作多不勝數;儘管它們都有著超越「國史」框架的共通點,採用的方法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的將氣候變遷、環境與疫病等自然科學方法納入研究取徑,來處理大範圍的歷史;有的利用比較史或系統論方法,將重點放在亞洲,對歐洲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此外,還有運用多語言史料的海域交流史,這種有時也被叫做「全球史」。雖然本叢書秉持「世界史的視野」,卻未必會使用「全球史」一詞,而是讓各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法執筆,在選擇探討對象上也抱持著開放態度。雖然稱為世界史,但本叢書並未採取將某個年代的世界分成好幾塊、然後對各塊分別撰寫概述的作法,而是在狹窄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因此在每一冊中,我們並不見得徹底網羅了那個年代的「世界」樣貌。乍看之下,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人覺得是好幾個零星主題胡亂湊在一起,然而,我們也請作者在執筆時不將各冊各章的對象框限在一國或一地區之中,而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脈絡來處理它們。「世界」並不是像馬賽克一般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事例為中心,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接觸的軌跡,就是本叢書的特色。「世界史」並不是一大堆國別史綁在一起的集合物,也不是事先就預設出一個所謂「世界」這樣的單一框架;相反地,我們認為它是紮根於各個地區的觀點彼此碰撞、對話,而展現出的活潑鮮明姿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簡略陳述了本叢書的概念。歷史的宏觀脈動,是上至大政治家和學者,下至庶民,由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摸索與選擇所形成的。本叢書的視野雖是全球性的,但並非從超越個別眾人經驗的制高點來鳥瞰世界史的全貌,而是試著從廣泛的、同時代的視野,去比較、檢討那些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選擇的各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從而以這樣的視角,對世界史上的「轉換期」加以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透過這種嘗試,本叢書希望能將歷史發展中宏觀、微觀視角的交錯,以及橫向、縱向伸展的有趣之處,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叢書的各冊構成如下:   第1冊  前二二○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第2冊   三七八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第3冊   七五○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   第4冊  一一八七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第5冊  一三四八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第6冊  一五七一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第7冊  一六八三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   第8冊  一七八九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   第9冊  一八六一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第10冊  一九○五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第11冊  一九一九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   各冊除了每一章的主要敘述外,還收錄了簡短的補充說明「專欄」,開頭也編入概觀全書樣貌的「總論」。除此之外,扉頁設有地圖,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作者資料

池田嘉郎、紀平英作、深町英夫

池田嘉郎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   1971年生,專長為近代俄國史。   【主要著作】   《革命俄羅斯的共和國與國民》(山川歷史專題14;山川出版社,2007)   《俄國革命──破局的八個月》(岩波書店,2017)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帝國的遺產》(編著,山川出版社,2014)   《從世界戰爭到革命》(責任編輯,俄國革命與蘇聯的世紀1;岩波書店,2017)   The homeland's bountiful nature heals wounded soldiers: Nation building and Russian health resorts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in Adele Lindenmeyr et al. (eds.) Russia’s Home Front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14-1922. Book 2. The Experience Revolution of War and Revolution, Bloomington: Slavica, 2016. 紀平英作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   1946年生,專長為近現代世界史。   【主要著作】   《邁向美國治世之路──胎動中的戰後世界秩序》(山川出版社,1996)   《歷史之核子時代》(世界史劇本50;山川出版社,1998)   《美利堅合眾國的膨脹》(共著,世界的歷史系列23;中公文庫,2008)   《歷史之「美國的世紀」──自由、權力、統合》(岩波書店,2010)   《新學院──二十世紀美國的溫和叛逆者們》(岩波書店,2017) 深町英夫   日本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經營學部教授。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學術博士。   1966年生,專攻中國政治史。   【主要著作、譯作】   《孫文革命文集》(編譯,岩波文庫,2011)   《教養身體的政治──中國國民黨的新生活運動》(岩波書店,2013;三聯書店,2017)   《孫文──近代化的歧路》(岩波新書,2016)   《中國議會百年史:誰代表誰?如何代表?》(編著,東京大學出版會,2015;臺大出版中心,2019)

基本資料

作者:池田嘉郎、紀平英作、深町英夫 其他: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叢書監修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3-05-01 ISBN:9789570534894 城邦書號:A487013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