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mond:鮮血、汗水與泥土,一部鑽石貿易的全球史
- 作者:蒂爾.瓦內斯特(Tijl Vanneste)
- 出版社:臺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22-08-01
- 定價:720元
- 優惠價:79折 569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569元,贈紅利2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54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從礦石到珍寶,在商業操作下鑽石如何成為永恆的象徵?
從開採到販售,鑽石產業背後又串起了多少血淚與傷痕?
以鑽石為開端,挖掘一部橫跨五大洲的全球發展史
-✧-✧-✧-✧-✧-✧-✧-✧-✧-✧-✧-✧-
從古印度時期首次挖掘出鑽石為始,人類社會早已發展出挖掘鑽石的開採手法,然而儘管地表有源源不絕的鑽石產出,人們卻多半將鑽石視為藥用或護身符,因為開採出來的原鑽醜陋無比,和其他璀璨多彩的寶石相比相形見絀。然而,自十世紀始,鑽石藉由貿易路線從印度傳到歐洲,卻意外地點燃了一場鑽石革命。科學家與商人聯手,試圖運用切割與拋光,賦予鑽石閃爍耀眼的光芒,使得鑽石逐漸成為歐洲皇室專屬的裝飾性寶石,更讓鑽石從微不足道的藥用工具,一舉成為象徵地位的裝飾品。
然而,以往鑽石只能從亞洲運送過來使得流通量稀少的局面,卻在海外探勘後徹底打破。自葡萄牙在巴西發現大量鑽石坑後,商人們開始擔憂鑽石的價格會一落千丈,企業家決心聯手,不但試圖控制拋光與打磨鑽石的工廠,更試圖控制鑽石的生產,但這一切都收效甚微,直到稱霸二十世紀的鑽石龍頭戴比爾斯出現,才徹底改變了鑽石產業的全球貿易。
-✧-✧-✧-✧-✧-✧-✧-✧-✧-✧-✧-✧-
為了將平凡無奇的礦石躍升為珍貴商品,商人賦予鑽石永恆不朽的美夢,
在純淨愛情與幸福婚約的廣告糖衣下,遍及全球的貿易壟斷於焉展開。
-✧-✧-✧-✧-✧-✧-✧-✧-✧-✧-✧-✧-
戴比爾斯在二十世紀時掌握了全球近九成的鑽石生產與銷售,在南非、巴西、亞洲各地開採鑽石,並透過併購公司、控制銷售管道、囤積開採鑽石,來維持鑽石高額的價值,他們運用難以想像的商業手腕、與獨裁政權合作、控制勞工的流動等方式,以舉登上鑽石產業的高峰。除外,戴比爾斯也抓緊了商機,當中產階級崛起、美國邁入了經濟繁盛時期,戴比爾斯為了擴展美國的鑽石貿易,推出了經典的廣告台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不但成為至今仍朗朗上口的廣告台詞,更將鑽石型塑成愛情與幸福的永恆象徵,時至今仍是求婚的必備品。
然而,在壟斷的帝國神話背後,卻是壓榨勞工、資助內戰、侵占土地等罪刑,一場又一場的法律戰甚囂塵上、種族主義與血鑽石的醜聞四處流傳。壟斷同盟瀕臨瓦解邊緣、在不同資本家之間轉手易主,最終在二十一世紀趨於瓦解。這場堪稱全世界最知名的廣告行銷與貿易壟斷手法,究竟是如何誕生?資本家們是如何一邊創造鑽石永恆的美好意象,一邊驅使勞工在殘酷的深坑裡挖掘鑽石?要理解箇中原由,唯有跨越五大洲,一探資本家如何結合殖民主義、種族隔離,創造歷久不衰的鑽石產業。
【專文導讀】
朱華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聯名推薦】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俊宏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前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Diamond》對歷代鑽石的研究令人著迷,而且研究得非常透徹。不但調查了這些寶石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全球貿易變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反映了殖民主義與貿易公司的崛起,更強調了近幾年來道德和環境議題的反思。
──傑克‧奧格登(Jack Ogden),英國珠寶歷史學家,曾任世界珠寶聯合會(CIBJO)祕書長
《Diamond》跨越了五個世紀與五大洲,呈現了一部結合種族、性別、勞工和地緣政治的歷史。
──麥克爾‧拜克洛夫特(Michael Bycroft),華威大學教授
「鑽石恆久遠」,伴隨著鑽石開採而來的殘酷與暴虐也一樣久遠。鑽石的生產與加工反映了人類工藝水準的不斷提升,但只要定神凝視,就能在鑽石的璀璨光澤中看見千百年來人對人的奴役,看見無數礦工與切割工的汗水和鮮血。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書作者瓦內斯特教授長年研究鑽石開採的議題,此書展現了他熟稔運用極為豐富的史料文獻,在數世紀的時空推移中,藉由特定主題將相關事件與人物串聯起來,深入淺出地說出一則又一則精采絕倫、關於鑽石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充滿戲劇張力的歷史。這些事件橫跨的時間之長、地域之廣、人物之多、可以探討的議題之豐富,難以總述,瓦內斯特教授聚焦於歷史動態本身,留給讀者最大的思想與解讀空間,但他實則藉由鑽石的歷史回應了許多對於如何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經典史觀,並提出個人獨特的觀察。
──朱華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是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然而探究鑽石的貿易史,無非就是一部兼具殖民、種族、性別與勞動的壓迫史。本書透過深入及豐富的歷史考察與分析,邀請讀者領略全球貿易中複雜且暴力的人權故事。
──陳俊宏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前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目錄
導讀
引言
第一章 亞洲鑽石:奢侈品的發現(五○年至一七八五年)
.關於寶石的神祕傳說
.早期的歐洲遊記
.蒙兀兒帝國時期
.英印鑽石貿易
.東印度公司之外的世界
.島嶼上的寶石
.鑽石切工的早期發展
第二章 奴役與壟斷:殖民時期巴西的鑽石(一七二○年至一八二一年)
.在巴西高地發現鑽石
.若昂・奧利維拉的開採壟斷
.奴工與被迫害的礦工
.鑽石區之外
.巴西鑽石的兩大壟斷
.十八世紀的歐洲鑽石消費
第三章 駛向現代化工業的雲霄飛車(一七八五年至一八八四年)
.東方沒落的景象
.婆羅洲殖民地開採方案的失敗
.巴西重回自由採礦的時代
.巴伊亞的鑽石熱
.找到了!發現河流鑽石礦
.在柯爾斯伯格科普吉大坑中的鑽石開採
.開普殖民地充滿活力的日子(一八七○至一八七六年)
第四章 建立全球帝國:戴比爾斯的世紀(一八八四年至一九九○年)
.圈舍勞動,或說種族隔離工作制的發明
.戴比爾斯聯合礦業的國際勢力
.非洲威脅:壟斷的第一個挑戰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挑戰
.舊沖積帶鑽石田及機械化的失敗
.戰略性鑽石及納粹大屠殺悲劇
.種族隔離下的榮景
第五章 沖積帶開採的持久魅力(一八八四年至二○一八年)
.持續存在的婆羅洲傳統開採方法
.非洲心臟地帶的鑽石
.從剛果到安哥拉的越境之旅
.舊黃金海岸的新豐富礦藏
.國有化浪潮及血鑽石
第六章 西方世界的鑽石開採:二十一世紀戴比爾斯鑽石世界的瓦解
.撤退到波札那
.俄羅斯遠東區冰雪下的鑽石
.蘇聯政府與戴比爾斯
.共產主義垮台後
.澳洲叢林中的寶石
.加拿大極區的冒險之旅
.永懷希望的舊鑽石田
結語 關於人權與環境考量
謝辭
註釋與參考書目
導讀
鑽石恆久遠,壓迫永流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一直以來人類文明都藉由創造有形之物以寄託無形的信念與價值,「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經典的廣告台詞也在訴說類似的人性基礎。鑽石因其稀少性,王公巨賈趨之若騖以之彰顯權力財富,在現代更成為人類希望真愛堅不可摧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物。不意外地,鑽石擁有這般意象,也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與商業運作高度相關。本書作者瓦內斯特教授長年研究鑽石開採的議題,此書展現了他熟稔運用極為豐富的史料文獻,在數世紀的時空推移中,藉由特定主題將相關事件與人物串聯起來,深入淺出地說出一則又一則精采絕倫、關於鑽石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充滿戲劇張力的歷史。這些事件橫跨的時間之長、地域之廣、人物之多、可以探討的議題之豐富,難以總述,瓦內斯特教授聚焦於歷史動態本身,留給讀者最大的思想與解讀空間,但他實則藉由鑽石的歷史回應了許多對於如何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經典史觀,並提出個人獨特的觀察。
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演變
資本主義興起成為主導力量的經濟體制,常被認為演變自歐洲封建制度崩壞以來的長遠歷史,這個過程中歐洲內部人口到社會各個面向都有劇烈轉變,但同時也體現了歐洲在漫長數世紀的發展中,與其他區域密切互動下形成的國際政治與經濟關係。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特色 」的生產關係、財產權、市場經濟等特徵或許最早是在歐洲確立並成為經濟體制的組織原則,但絕非是歐洲內部閉門造車就偶然或必然出現,而是在廣闊互連的世界體系(world-systems)網絡中促發而成。
除了戰爭以外,貿易幾乎是上述互動中最重要跨地域來往媒介,各種商品互通有無,串聯起各地對不同事物的生產消費及體現其中的政治權力與文化觀念。瓦內斯特教授特地從鑽石進入人類文明視野開始談起,其中要角蒙兀兒王朝掌握早期主要產地印度的鑽石開採與貿易,爾後鄂圖曼帝國下的城市與商人開始將鑽石帶入歐洲人的文化想像,而待大航海時代將歐洲人帶入「新世界」後,鑽石生產與貿易開始逐漸從亞洲轉向美洲。
然而,改變的不僅是地理位置。瓦內斯特教授或因個人背景而具有別有洞見的視野,特別鋪陳了葡萄牙把鑽石生產與貿易從亞洲帶向美洲的角色,這有兩個非常獨特的意義。首先,後世探討現代資本主義歷史的著作常常忽略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時期作為先驅的角色。如同此書所示,葡萄牙在巴西對鑽石生產與貿易所施行的技術與策略,在許多面向均表現出不同於亞洲貿易時期的邏輯。由於當時完全仰賴廉價勞動力開採鑽石,葡萄牙透過殖民帝國與非洲奴隸貿易,形成由暴力鞏固的特定生產關係(奴隸勞動的剝削形式),再加上控制供給面壟斷貿易,創造了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體制,可以說是讓鑽石的生產與貿易第一次出現了充分的資本主義性格。此外,葡萄牙的先驅角色讓我們得以一窺幾乎可以說是最早的商業資本主義(雖然這是具有一些爭議的概念),也就突顯了與之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異與同。此書後半部瓦內斯特教授聚焦於鑽石開採的機械化,但他談的不只是鑽石在原本的沖積扇開採地耗竭而必須大量轉向地底岩脈的歷史,而是工業的機械化這樣的生產特性,如何進一步帶動了勞動、供需、市場等等再一次體制性的轉變。儘管剝削與資本積累的本質沒有改變,但形式隨著時空與生產條件而有所轉移。
因此無論是鑽石開採與貿易,或者其所展現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性格,葡萄牙的經驗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必須說明的是,葡萄牙鑽石帝國事業之興衰,雖然具體而微地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歷史轉變,這或許也是為何瓦內斯特教授明言聚焦於鑽石生產與流通而非文化消費面向,但其中不可忽視的是歐亞各國從大航海時代到工業化時代之中,眾多帝國事業與地緣政治之間的抗衡折衝,政治與經濟互為內在核心要素,從來沒有「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可能。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葡萄牙常被認為遠比其他歐洲殖民者較不苛酷的例外現象,但這例外狀態是因為葡萄牙本身,還是因為商業與工業資本主義的差異以及殖民技術發展的關係?讀者在綜覽全書後或可再思量。透過上述時代與地域的轉折,瓦內斯特教授也呈現了一個很經典、常見的世界經濟史觀,或者說是理解現代資本主義源起與發展的解釋模型:許多現代經濟的要素與制度――包括其要發揮重要力量的企業與政治治理模式――所源起的歷史舞台,確實與十五世紀以降歐美非的跨大西洋貿易、殖民帝國以及肇發於歐洲的工業化密不可分,但早在十五世紀之前的亞洲,就已為鑽石的世界貿易提供蓬勃發展、生動有力的社會商業網絡以及文化政治底蘊。因此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雖然看似由歐洲發軔,但如果沒有亞洲與美洲等地區提供滋潤肥沃的土壤,根本也無法發芽茁壯;或者說,就如書名「鮮血、汗水與泥土」所暗指的意象,前者的發展是建立在以暴力對後者的人與自然的剝削之上。
瓦內斯特教授也藉由追溯著名(惡名昭彰)企業戴比爾斯縱橫世界鑽石生產與貿易的歷史,道盡現代資本主義中政府治理與商業利益如何緊密彼此依賴、互為表裡,不同於前現代經濟中政治菁英往往有壓抑商人集團的需求與實質權力。戴比爾斯象徵的不只是一個鑽石商業帝國,它展現的政商關係正是完全不同的社會運行邏輯。瓦內斯特教授藉由鑽石全球史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材料,讓讀者在依序閱讀各章時,從較偏向前資本主義的亞洲貿易時期,到邁向商業與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得以思索鑽石所牽涉的社會各面向,究竟在歷史的長流中有哪些變與不變。
鑽石開採的物質性與勞動人權
除了宏觀全球經濟的相互關聯與轉變之外,無論是在所謂金伯利岩管的開採現場,還是不同切割技術如何影響市場走向,瓦內斯特教授也以相當篇幅描述了鑽石這個商品所展現的物質性。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與流通所在乎的最基本原則,不外乎壓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售價以增加利潤,而這些特點並非鑽石產業所獨有。然而,鑽石不同於日常生活消費品或者以機械化可以大規模複製生產的大宗貨物,人們必須翻攪大片土地的土壤、砂石、地脈,以接近海底撈針的方式「發現」鑽石,即使科學與技術的介入可以提高對礦脈的預測以減輕開採的機會成本,但不得不說仍是相當仰賴運氣,甚至當機械化無法完全克服開採的困難時,資本家仍不時必須回到利用廉價勞動力的老方法,這使得鑽石開採始終難以脫離以赤裸的暴力奴化勞動力的剝削形式。瓦內斯特教授特別在書的後半部大幅描寫戰後非洲國家的內戰、南非的種族隔離、被高度去人性化且集體監管的雇工等等新型態的勞動狀態,講述的正是鑽石開採的物質性與奴隸勞動力之間的內在關聯──換句話說,這些新型態的現象不過是在不同地緣政治、社會制度下所展現的不同形式,但內在理路與數世紀以來對非洲黑奴的剝削並沒有太大差異。
鑽石礦的存在,使殖民時代的非洲部落社會到脫離殖民獨立後的軍閥政府,都陷入某種程度的「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意即由於有這樣得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因而高度仰賴盡可能開採該自然資源的方式來資助政治經濟面的需求,因此往往停留在以更暴力的手段競爭土地與權力、剝削自然與勞動的低度發展狀態,而不是創建政治、經濟、文化之間正向循環的健全社會。然而讀者一定要有所警覺而不要被誤導,資源詛咒的確存在,但啟動,或者至少說極端強化這個詛咒的並不是鑽石礦本身的存在,而是歐洲殖民(及其殖民遺緒)!因此,瓦內斯特教授最後探討加拿大等地鑽石開採與較平等的勞動狀態時,就提供了很好的對照組。但另一方面,加拿大等地的事例,也絕對不能簡單地歸因於這些國家比較先進、有人權觀念所以比較沒有血鑽石,因為綜觀長遠的現代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加拿大等地開採鑽石的(歐裔)社會與時間,都使他們遠比非洲國家有能力、有條件、有餘裕採取更加人道的勞動條件。即使是現在,加拿大鑽石開採工人與非洲鑽石開採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由殖民決定的結構性不平等。
最後,數百年下來非洲黑奴所承受的非人道對待,包括種族主義造成非裔在政治、社會、經濟上被長期結構化而難以翻轉的劣勢地位,都持續地以各種血淚的方式滋養資本主義經濟。甚至在新自由主義時代殖民遺緒依舊發揮重大作用,美國藉「掃毒」名義創造出可以輕易犯罪化(criminalize)非裔的大規模監禁體制(incarceration),不但塑造出將黑人與犯罪者劃上等號此般新種族主義的社會心理,大量被丟入牢獄的非裔美國人也成了新一批得以合法、被免費使用的勞動儲備軍。對於大部分較習慣東亞文化脈絡的臺灣讀者而言,瓦內斯特教授這本書極大貢獻之一,即在於增進我們對非洲黑奴在現代世界經濟中的關鍵性角色的認識,因而能更有脈絡地理解至今在世界各地仍尖銳刺人心骨的種族主義問題。
尋求認同與連結的人們希望相信真愛堅不可摧,或者正因恐懼其脆弱而轉向鑽石的文化與商業召喚。這本書不否定真愛,但它揭露了象徵真愛的鑽石完全相反的另一面,真正恆久遠與永流傳的,是圍繞著利益爭奪與財富積累而不斷在時空中生滅流轉的各種苦難。或許正如書末所示,只有藉由另一種價值信念――崇尚平等與人性尊嚴以創建美好社會的道德信仰――才能真正中斷血鑽石。
內文試閱
礦業公司的數目在一八八○年代成長了,但犧牲了當地的貿易商和掮客,與倫敦的貿易也落入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其中最重要的有:朱勒波惹公司(Jules Porges & Co.)、莫森索爾父子(A. Mosenthal & Sons)、安登鄧克爾斯布勒、巴爾納托兄弟、約瑟夫兄弟(Joseph Bros.)、路易斯與馬克斯、歐克斯兄弟(Ochs Bros.)以及朱勒潘姆公司(Julius Pam & Co.)。這「八大」公司中有半數在發現南非鑽石前即活躍於鑽石貿易。莫森索爾和鄧克爾斯布勒企業跟薩羅門斯(Salomons)家族有關聯,這是個亞實基拿猶太人(Ashkenazi Jews)家族,成員落腳於阿姆斯特丹和倫敦,並自十八世紀起即參與鑽石貿易。儘管戴比爾斯聯合礦業牢牢壟斷了鑽石的生產(多虧了一些金伯利和倫敦商人的資金投入,使其業務成長),但呼籲達成某種協議的聲音也日益強大,這種協議的目的是要讓那些購買戴比爾斯鑽石的人可以一致行動,以保護原鑽的價格。儘管戴比爾斯也會將產品出售給金伯利的小貿易商,但南非鑽石貿易已掌握在相對少數的幾家公司手中。大部分向戴比爾斯購買原鑽的倫敦公司均持有戴比爾斯聯合礦業的股份,並在股票狂熱的時候就在金伯利建立了人脈。一八八九年底,該公司的資本百分之六十掌握在十八個商人手中,其中有幾位透過金融投資,推動了羅德斯的合併計畫。
對於商業壟斷的想法導致了一八八九年一項協議的出現,其中規定戴比爾斯的鑽石礦應透過一個由四家公司組成的鑽石企業聯合會出售,這四家公司均位於倫敦,同時也是「八大」公司之一,它們是:沃爾納貝特公司(Wernher,Beit & Co)、安登鄧克爾斯布勒、莫森索爾父子公司,以及巴爾納托兄弟。沃爾納貝特公司是朱勒波惹公司的繼承者,而貝特在合併期間曾是羅德斯最親密的事業夥伴之一,該公司曾借給戴比爾斯聯合礦業一大筆錢;鄧克爾斯布勒曾被派到金伯利擔任莫森索爾家族的代理人,但一八七五年他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個企業聯合會的組成在接下來幾年裡發生了變化,加入了六家公司,包括馬丁利連菲爾德公司及約瑟夫兄弟公司。但是第二年,這些公司大部分又從這個企業聯合會的組成名單上消失,在一八九二年至一九○六年間,該企業聯合會是由最初的四家公司和約瑟夫兄弟組成。一九○九年,中央礦業及投資公司(Central Mining & Investment Corporation)加入了企業聯合會,這家公司是由沃爾納和貝特所成立,而到了第一次世界爆發前的一九一四年,這個企業聯合會的組成又恢復到原本的四名成員,再加上中央礦業及投資公司。戴比爾斯聯合礦業的礦產大部分都賣給了這個企業聯合會,雖然有時基於清庫存的特殊目的也會賣給外面的貿易商——這些儲備庫是羅德斯祕密建立的。儘管這個企業聯合會的成員在成立後的幾年裡出現了更迭,而且在倫敦的企業聯合會合作夥伴跟戴比爾斯聯合礦業的金伯利鑽石委員會(Kimberley Diamond Committee,為該公司的商業部門)之間簽訂的商業協議具臨時性質,但這一企業聯合會的創設仍意味著一個統一銷售程序的建立,這一程序被稱為「單一渠道銷售」。雖然這種手法在下半個世紀被進一步改良,但它的本質仍維持不變,單一銷售是開採壟斷的商業組成部分,單一銷售和開採壟斷均使得戴比爾斯幾乎完全控制了鑽石產業,並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末。單一銷售需要能夠平穩地從南非取得原鑽送到英國。在金伯利,從鑽石礦開採出來的鑽石根據重量及品質進行揀選及分類,然後進行估價。估價後,原鑽不是被放進儲備庫中就是送到倫敦,在那裡由企業聯合會成員轉售給鑽石交易商。這些參與的公司可以得到折扣,但是必須根據時有爭議性的估價買進,並且是批量形式。企業聯合會的公司接著會將購買的鑽石重新進行分類,然後在每週一次的「看貨會」賣給鑽石交易商,他們可以將鑽石拋光並鑲成珠寶,或是進一步出售。
金伯利的其他買家逐漸被排除在這一程序外,雖然,由於清庫存的特別緣故,沒有跟這個企業聯合會建立關係的買家,有時也被允許從戴比爾斯公司購買原鑽,但價格較高。在最初幾年,企業聯合會成員針對採購過程如何進行意見也並不總是一致,生產商與買家經常針對估價問題爭吵不休,尤其當老礦的礦產品質退步、鑽石品質下降時更是如此。針對利潤分配、儲備庫存進入市場,以及威索頓礦生產的低品質鑽石的訂價問題,羅德斯和該企業聯合會的意見也有分歧。此外,戴比爾斯公司的董事(一些董事同時也是企業聯合會的代表)之間也對於利潤再投資該公司的比例、羅德斯與戴比爾斯對於開普殖民地經濟、基礎建設及金融事務的參與存在著不同意見。一九○一年,在與當時共有七名成員的企業聯合會簽署新合約時,雙方也達成了協議。新合約保證戴比爾斯可享有一定份額的轉售利潤,也引進了以六個月為期檢視鑽石估價的措施。一八九○年至一九○七年間,銷售總額成長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九○一至一九○九年間,銷售利潤的三百三十萬鎊歸該企業聯合會,一百五十萬鎊歸戴比爾斯,每年售出的鑽石約五百萬克拉,幾乎就是世界市場上能買到的全部了。
戴比爾斯在那些年的擴張與美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有絕對的關係。一八九○年至一九一○年這二十年間,美國經濟表現良好,導致了包括奢侈品在內的消費提高。在歐洲,消費市場也同樣歷經了重大變化。奢侈品變得更容易取得,廣告的發展更刺激了刺激成長中的工業資產階級的消費興趣。
戴比爾斯日益占據支配地位、大眾新聞報刊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美國經濟的成功,這一切均促成了美國珠寶市場的建立。在歐洲,將佩戴珠寶視為女性專屬活動的趨勢從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了,男性將訂婚戒指贈送給未婚妻的做法更令這股潮流達到頂峰。鑽石訂婚戒指的概念在傳統資產階級西方文化中已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幾乎難以想像它竟有個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九○○年左右的英國伯明罕。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出現在美國報紙上的廣告清楚顯示美國市場對鑽石需求的成長,以及被建構出的女性氣質所扮演的角色。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五日,以珠寶商哈里斯公司(R. Harris and Company)名義在華盛頓特區《晚星報》(Evening Star)刊出的一個廣告即說明了一切(圖65)。首先,該公司自稱是「人民的珠寶商」;其次,它清楚推銷的是男性購買者與女性消費者的觀念,因為它把鑽石稱為「最精緻的珠寶,具有危險、潛伏的閃光,令人難以抗拒,能迷惑甚或擄走女人的心」。這個廣告試圖吸引男性購買鑽石珠寶,因為它是「適合送給美國皇后——你心愛的人、你的妻子、你的女兒的禮物」。
作者資料
蒂爾.瓦內斯特(Tijl Vanneste)
里斯本新星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IPRI)的研究員,畢業於佛羅倫斯歐洲大學研究所(European University),曾著有《全球貿易和商業網絡:十八世紀的鑽石商人》(Global Trade and Commercial Networks: Eighteenth-Century Diamond Merchants)一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