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學習 > 學習方法
寫作第一課:從閱讀起跑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寫作第一課:從閱讀起跑

  • 作者:凌性傑林皇德
  • 出版社:蔚藍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9-05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72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8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閱讀是一切的起點: 認識自我,理解他人,看見世界,28篇重磅文章帶你朝目標前進! 為什麼要寫作? 也許為了記錄生活、分享經驗, 也許有話想說、有心創作, 也許,只為了作文成績。 無論目的為何,提筆之前請問問自己: 我有材料可寫嗎——最近看了什麼、想了什麼? 我有技巧能寫嗎——能否將這些感受和思索寫得清楚、寫得好看? 閱讀,就是解答 面對寫作,常有學生疑惑:已經非常勤奮督促自己練習作文,為什麼還是沒有進步? 沒有進步的關鍵在於:只有寫而沒有讀。在寫作的路上走得越久,越能發現文字技巧容易學習,但是宏大的視野、深刻的識見很難達到。 一個人若是沒有變得更「大」,寫出來的文章也很難變大;若是沒有累積見識,就寫不出主題深遠的文章。而讓自己變得更大、更淵博浩瀚的第一步,就是閱讀。 閱讀與寫作的強力推手建國中學國文科凌性傑、臺南一中國文科林皇德老師,精選 28 篇兼具知性分析與感性抒發的名家文章,並逐一撰寫賞析、提示要點,從中延伸「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重要課題,幫助寫作學習者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思考與體會。 這28篇文章,除了展現作家各異其趣的精神境界,他們梳理情感的方式、發出議論的聲腔,有的能引起共鳴,有的讓人想與之辯論,更幸福的是,能指引我們繼續追問那些關於情感與思想的議題,不但豐富了平凡生活,也讓思索變得更有能量。 透過閱讀和寫作,重新發現自己,讓思想發光、讓感情發熱。

目錄

編者序 閱讀是寫作最好的起點 凌性傑 編者序 這個時候,你可以先閱讀——永遠的第一課 林皇德 輯一:談談感覺 同一棵樹/一再重複/在彼此的鏡頭裡/飄散如落葉 林達陽 青春關不住 王盛弘 住在工地的日子 張曼娟 關於「原諒」 陳雪 理性與感性 楊牧 烏托邦美術館:美秀美術館 李清志 石虎剛剛離開 劉克襄 半隱士 陳列 遺物 平路 沒有疼痛 盛浩偉 退回洞穴 楊佳嫻 尺八癡人 言叔夏 酷刑 鍾怡雯 珍妮姐姐 朱國珍 流雲 柯裕棻 輯二:說說道理 牛仔褲 李明璁 博愛:學習去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楊照 德國有沒有博愛座? 陳思宏 殺人魔 李濠仲 民主的斗篷 周軼君 霸凌 袁瓊瓊 風車詩社的文化暗示——為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而寫 陳芳明 量子力學與文學——薛丁格的貓穿越了嗎? 蕭秀琴 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裡 王浩威 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 吳媛媛 耶誕節的失敗者聯盟 顧玉玲 在地的能源革命:德國能源村的故事 林育立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伊格言 作者簡介

序跋

【編者序】閱讀是寫作最好的起點 凌性傑
  我一直認為,寫作是一輩子的事。而且,寫作也不是作家專屬的權利。活在當代社會,寫作的形式與目的各異,每個人只要有表達溝通的需求,就必須具備寫作力。不論是透過手機發訊息、製作海報、填寫問卷、完成會議紀錄、婚喪喜慶的應用文……,都與寫作力息息相關。所以近年來只要談及國民素養能力,閱讀理解與寫作一定是檢測素養的核心項目。   學習寫作之道無他,花時間而已。回想小學時期,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反覆練習,不斷地寫生字生詞然後造句,再來才是構句成段、銜接段落以成篇。我們運用各種句型,調整段落連接與呼應的方式,為了就是追求更美好的表達。所謂更美好的表達,不只是說清楚講明白、詞能達意這麼基本的要求而已,更需要將思想與情感鎔鑄於高超的陳述之中。當內涵與形式高度結合,就會讓文章產生穿透力,讓思想發光、讓感情發熱。   對我來說,寫作可以不為什麼,只為讓自己表達的過程獲得滿足感。在寫作的過程中,清理內心的千頭萬緒,重新發現自己,那就是最好的報償。   一輩子的寫作課,不妨從閱讀開始,從閱讀精彩的文章開始。閱讀這件事,可以是理解他人,也可以是自我理解。讀者反應理論告訴我們,閱讀不僅是被動接收訊息,不僅是對作品做出反應,而是要主動地創造屬於自己的閱讀體驗。閱讀經驗不斷累積之後,我們鑑賞作品時會更有信心,也會養成自己獨特的品味。   寫作最好的起點,不僅要讀得廣、獨得深,更要讀得有方法、有效率。透過文本的解讀以開拓寫作的視野,並且提升寫作能力,這便是規劃、編纂《寫作第一課》的初衷。編選這本讀本時,我們的共識是,收錄好看、有意思的文章,並且從這些文章裡延伸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諸多命題。   二○一八年起,學測作文從國文科獨立出來,考科名稱為「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這樣的改變讓教育現場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怎樣可以幫助學生從容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寫作。二○一八年初登場的「國寫」,只給考生八十分鐘時間,這段時間內必須詳細閱讀兩道題目引文,並根據引導文字做出回應。這兩道題目的設計,一道偏重於知性分析,一道偏重於感性抒發。然而我們知道,人類的心智結構很難以理性、感性二分。二分固然方便,但也容易流於刻板。為了照應教學與考試的需求,《寫作第一課》的選文分類便不以主題區分,依照大考中心的設計分為理性與感性兩部分。   就我個人的期待,希望《寫作第一課》能兼顧閱讀的趣味與寫作能力的增進。不管是高中國文課堂,或是大學通識的閱讀寫作課程,都可以在《寫作第一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討論,或者用作課後自學的讀本。   我也一直相信,作家的精神境界有多高,文章的境界就有多高。《寫作第一課》收錄的作品,展現了各異其趣的精神境界。書中那些梳理情感的方式、發出議論的聲腔,有的引起我的共鳴,有的讓我想要更進一步與之展開辯論。更幸福的事情是,這些文章成為指引,讓我能夠繼續追問,那些關於情感與思想的議題。   非常感謝願意授權的每一位作家,這些作品豐富了我平凡的生活,讓追問變得更有能量。   非常感謝台南一中林皇德老師的共同合作,為《寫作第一課》提供了寬廣的選文面向,以及專業閱讀者的智慧。每一篇選文之後,皆附有林皇德老師與我的私人導讀,希望能夠將個人的體會分享給讀者。   非常感謝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我們在此擁有心靈的交會,擁有一個最好的起點。 二○一八年七月十四日誌於淡水紅樹林

內文試閱

  住在工地的日子 / 張曼娟      說著精彩的故事,十四歲的我賣掉了自己的第一個家,解決了沉重的經濟壓力,於是,我們準備搬家了。確定了再也無法擁有這個家,真正的離情別緒才洶洶而至。站在陽台上和鄰居同伴們打手語的午後;鑽進鄰居家堆滿課外書的廁所閱讀;樓梯下方小儲藏室是我陰涼的庇護所;後門直接通往廣場,那一排防風林是我們玩家家酒時,想像的城堡。      聯考前的一個多月,媽媽把我安置在他們的眠床旁,那裡鋪了一個床墊,放滿了我得努力讀完的參考書與試題,每一天,除了吃飯,我就駐守在那裡。讀到眼睛痠痛,累得再也不能支持,便倒身入睡,睡醒了,洗把臉又繼續讀。臥室的窗簾恆常是降下的,隔絕了炎暑與陽光,也隔絕了我的時間感,就這樣沒日沒夜的,一盞小燈陪著我的最後衝刺。雖然,這樣的衝刺對我的聯考成績並沒有什麼幫助,卻已經考出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分。因為搬家,我得收拾起這一方聯考戰場的遺跡,不免有些傷感。父母親卻沒有傷感的餘裕,因為有個更結實的難題撲面而來了——在我們與買主訂好交屋時間之後,發覺新房子工程延宕,無法準時交屋了。      於是,我看著大人們展開一連串的協商與談判,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因為買主必須準時遷入,我們只好如期遷出,住進毛胚屋的工地裡。      我們住進的工地沒有水電,工人幫我們拉了一條電線,夜晚來臨時,便點亮一盞巨型燈泡。而且,那並不是我們的新家,而是新家的隔壁,我們暫時棲身,工人會趕工將新家的工程做完。也許因為父母親都當過難民,他們隨遇而安的韌性夠強,牙一咬,就搬家了。我記得曾有鄰居提議,可以先把家具搬到工地裡去,我們則分住親戚或朋友家。然而愈是在艱難的時刻,家人的情感愈凝聚,我們還是堅持要住在一起。說真的,住在工地這樣有趣又刺激的經歷,誰想放棄啊?      住進工地之後,所有的家具都隨意堆放著,沒有客廳也沒有臥房,廚房沒瓦斯,浴室沒有馬桶,我們全家人挑了最大的一塊空間,放上幾張床墊,睡在一起。每天都在施工的噪音與飛揚的灰塵裡過日子;用一個大同電鍋料理所有的食物;要養成按時大小便的習慣,因為一天只有幾次能去另一幢尚未賣出的公寓裡借用洗手間。然而,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卻是沒有門。      我們暫住的四樓公寓沒有門,連樓下進出的大門也沒有,完全是門戶大開的狀況。父親將我和弟弟的鐵床床架擋在門口,想像著能給闖入者一些障礙,然而這並不能安慰我和母親的恐懼,於是父親從街邊撿回一顆人頭,應該是美容院丟棄不要的,我們為她畫上林投姐的妝,放在鐵床架上,再用手電筒照著她,做為我們的守護者。每夜興奮的等待著闖入者發出魂飛魄散的恐怖叫聲。      常有人來探望我們,他們送來豬油,我們便吃豬油、醬油拌飯;他們送來大西瓜,我們翻找出西瓜刀將瓜就地正法;他們帶來一顆球,我們就在人車稀少的巷子裡玩躲避球。      住在工地的那個暑假,我的人生也掛著「施工中」的牌子,卻是一段逸出正軌的歡樂時光,讓我覺得困難啊什麼的,都只是過渡時期,一切終將變好的。      賞析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返歸田園的陶淵明,一日浪遊於山林田野,看見了當地人事物的滄海桑田,忽然感受到「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不由得湧起了一抹惆悵。他懷抱著悵恨的心情獨自踏上歸途。遇見榛莽掩覆的崎嶇小徑,他便穿行而過;遇見了清淺的山澗,他便停下來洗腳。山路難行,他不閃不避不繞路,依舊邁步。山澗並非他刻意尋找,而是偶遇的,那他便享受這片刻的清閒。回到家中,想起酒已釀好,他便漉酒殺雞邀鄰人共享。不久太陽下山了,室內一片昏暗,夜晚與黑暗看似就要迫使這場歡宴終結,但陶淵明隨手燃起了荊薪代替燭火,使歡樂得以繼續下去。歡樂來臨時,他便盡情享受,只恨夜晚太短暫。陶淵明說的是「歡來」,並不是「尋歡」,代表「歡」不是陶淵明主動去尋的,而是它自己來的,陶淵明只是遇見了它,然後接受了它。      如果要用四個字來講陶淵明這首詩,沒有比「隨遇而安」更貼切的了。而這張曼娟這篇〈住在工地裡的日子〉,可說是「隨遇而安」的現代版。      當全家定居在一幢附有小小院落的二層小樓時,她便享受栽滿植物的院落,享受樓梯上上下下的奔跑。當自家屋宅不得不賣掉時,她便坦然看待吉屋出售的事實,不覺得尷尬,不覺得難堪,還動用自己說故事的專長,順利將它賣掉。      所謂「隨遇而安」並不是指心情毫無起伏,沒有情緒,始終一如死水平靜無波。賣掉自己的家,離開熟悉的人事物,告別美好的記憶,這一切都令她難過憂愁,那麼她就讓憂愁爬進她的心。      年少的她面對高中聯考的挑戰,舊居空間狹小,她無法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房間來備戰,只能在媽媽的眠床旁另鋪一張床墊打野戰,那她便駐守在此,與參考書和睡意奮戰。即便這麼努力衝刺,仍然落榜,傷感來臨了,那她便擁抱這份傷感。可是,現實生活中其他的挑戰仍不斷撲面而來,那她便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不停地走下去。      舊房子賣掉了,新房子卻工程延宕還沒蓋好。回不去舊家,只好暫時棲身在新居的工地現場,那她就當作是一次「有趣又刺激的經歷」。      清代學者陳宏謀曾說:「天下事,豈能盡如吾意?心境順恰適,盡其在我,隨遇而安。」與「隨遇而安」連結在一起的,是「盡其在我」四個字。所謂「隨遇而安」,並不是消極的逆來順受,既不掙扎也不抵抗,任憑濤浪淹沒自己。而是指物質上的不充裕、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不能為她帶來困境;生活裡的貧乏與挫敗,皆不能困住她;一時的傷感、憂愁、悵恨、苦悶,都不能綑綁住她的心,反而更激起她樂於面對、勇於擔荷的全力以赴。      所以,不論現實亮起「未完成」的燈號,或是人生掛起「施工中」的牌子,都不能阻擋一個人享受生命,也不能制止一個人實現自我。(林皇德)      牛仔褲 / 李明璁      週末時刻,全世界有無數的人,下床梳洗後,將自己雙腿塞入牛仔褲,或居家或出門。城市街道上,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各色人等,牛仔褲是不約而同、隨處可見的制服。即便南半球的鄉村無產階級,也可能和北半球的都會布爾喬亞,同時感受某種相近的衣著體驗。      一系列華美的修辭,被時尚工業與大眾媒體用以頌揚牛仔褲——「自由無拘」、「簡單率直」、「獨立反叛」、「性感緊實」……甚至有學術作品形容它是民主普及、平等擁有的意義載體,畢竟不管每個人的心中,到底有沒有一座「斷背山」,他/她的櫃子裡,至少都有一條牛仔褲。      於是人們說:這又是個「美國神話」全球化的象徵物,正如同可口可樂、麥當勞或NIKE。不過我倒覺得,差別在於:我們不會一手拿著可樂、一手散發麥當勞「破壞第三世界農產結構」的傳單;但我們卻很有可能,穿上牛仔褲,高舉雙手抗議NIKE剝削勞工。      牛仔褲若有什麼了不起的,大概就是它擁有某種難以駕馭、持續自我定義的矛盾性。      第一個弔詭,是它的身世。「藍色牛仔褲」(Blue Jeans)這名詞大約一九二○年代才開始通用,但早在十九世紀中期,用單寧布製成、在袋口縫線處以粗銅撞釘加強固定的「撞釘褲」(Riveted Pants),於舊金山礦工圈子逐漸流行開來。      原本是勞動者自身,為了牢靠地將礦石放入褲袋,所反覆實驗的裁縫策略,但正如當時各種「發明」宣稱,可能都是對集體創作的專利獨佔。Levi Strauss——一位和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同名的資本家,不久即昭告世人:這是他首創(而非採用)的點子。從此,Levis公司不僅生產牛仔褲、也生產自身的神話歷史。      班雅明曾說:「處在徬徨的現代化關卡,人們欠缺處理正在發生事物的能力,於是他們透過尋找一件新的服裝來面對」。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新興電影工業、社會改革計畫與牛仔褲廣告三者巧妙結合,打造出一種「新平民」階級的大眾認同。牛仔褲既依賴左派意象,卻又是流行商品。      牛仔褲逐漸打破既定的衣著邏輯,既是裝扮但又邋遢。它開始以一種「自由美國」、甚至是「革命的」姿態展演保守。牛仔褲屬於普羅階級、卻訴諸個體叛逆,而非群體反抗。在螢幕上穿著它的平民英雄,是靠一己的打拼(或僅只是裝扮)確立了個人認同;而不是與他同樣身穿牛仔褲的勞苦者,作夥打造屬於自身的集體認同。      幸好,六○年代把牛仔褲連同人們的身體和心靈,都一併解放。破爛、拼貼、改造,嘻皮們用自己方式奪回並再製它。而同時,好萊塢則繼續發揚它的性感,並大量輸出。法國作家尚惹內(J. Genet)就說:臀部和大腿緊裹著牛仔褲的年輕人,既色情又純潔,線條的美和夜的黑暗如此協調;其實他們全身宛如裸體。      如今,牛仔褲繼續自體矛盾、增生。在空間面向上,巴黎舞台的走秀名模、倫敦廣場的抗議人士、紐約華爾街的小開、東京秋葉原的駭客,都穿著它,各取所需各盡所能。至於在時間面向,因為牛仔褲的百年歷史就是迷思的建構元素,即使不能穿的二手破褲也擁有驚人的市場價值。      牛仔褲遠看差別不大,所以細節的區辨、甚至加工改造,反倒成了個體詮釋和私密佔有的關注(儘管時尚論述還是提供了架構)。而所謂的「美國化」,也可能是這麼一回事吧——它自以為是的壟斷神話,其實正持續被轉化、解構,就像一條洗白、破洞、或支解重組的、屬於自己的牛仔褲。      賞析      人與貼身之物的關係,是那麼細密難解。一個人如何看待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即便是微觀之中亦必藏有深意。李明璁《物裡學 》的序文說道:「自我和物件所共同構築的小小宇宙,是對我們所失去世界的小小補償。對物的收藏、凝視與閱讀,成了一種建築工事,既是不同時間的堆疊、也是相異空間的混凝。在這裡頭,自我被微妙地從外在世界的混亂與虛無中隔開,在記憶和想望的碎片中,悄悄而紮實地重建。」      李明璁筆下的牛仔褲,「擁有某種難以駕馭、持續自我定義的矛盾性」。除了〈牛仔褲〉所碰觸的問題,這種服裝形式除了可以展現自我意識,也與全球化經濟、產業模式、勞動力、環境污染這些議題息息相關。〈牛仔褲〉在短短篇幅中,告訴我們許多象徵與暗示。物件不再只是物件本身,千絲萬縷的意義脈絡仍有待廓清。被轉化、解構的那些象徵,確實如李明璁所言:「就像一條洗白、破洞、或支解重組的、屬於自己的牛仔褲。」(凌性傑)   

作者資料

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相關著作:《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島語(限量親簽珍藏版)》《島語》《海誓》《男孩路》《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自己的看法——讀古文談寫作》

林皇德

生於1976年,臺南麻豆人,現任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定居於臺灣最有歷史的城市,相信閱讀可以為人們帶來最豐富的內涵,寫作是人間最偉大的志業。著有《用愛釀成篇章——臺灣文學家的故事》(臺灣文學館出版)。

基本資料

作者:凌性傑林皇德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18-09-05 ISBN:9789869656924 城邦書號:A383000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