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其他
字母LETTER:駱以軍專輯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的人而存在。 衛城出版自二○一七年九月起,將用一年的時間,出版二十六冊《字母會》文學實驗創作與發行六期《字母LETTER》特刊,期許這一年的計畫,能為當代文藝愛好者,找到一塊文學討論的聚集地。《字母LETTER》是以字母會為核心擴散出去的文學評論雜誌,預計每兩個月出刊一期。 《字母LETTER》將以「封面人物」專輯,逐一深度評論字母會六位核心小說家:駱以軍、陳雪、顏忠賢、黃崇凱、胡淑雯、童偉格。第一期「駱以軍專輯」,以作家論、深度書評、專訪、外譯四個方向剖析駱以軍。作家論〈駱以軍與pastiche〉由字母會策畫者楊凱麟撰寫,德國哲學研究者蔡慶樺導讀評論難度最高的《女兒》,翻譯《西夏旅館》在英國筆會獲獎的辜炳達撰文講述翻譯五大難題。《字母LETTER》每期也將選擇一家獨立書店,由文學編輯專訪小說家,針對創作生命與文學座標建構訪談視野,第一期由衛城總編輯莊瑞琳在淡水有河書店訪問駱以軍,訪談貫穿小說家的啟蒙到成熟期,以及近三年面對生命崩壞的現狀。 第一期另有「字母會文學實驗」的總導論〈在字母的前沿……〉,由字母會策畫者楊凱麟說明字母會的精神與反思;「字母會的六種剖面」,由參與字母會討論的評論者潘怡帆撰文側寫這個文學社群,第一期以「相會」為主題,此後將分不同主題於各期刊登;「字母推薦」則由作者群針對每一個字母提出閱讀書單。 此外,《字母LETTER》每期規劃四個不同方向的文學專欄:臺灣文學研究者林運鴻主筆臺灣文學裡的資本主義症狀,英美文學研究者胡培菱主筆美國文學裡的非裔脈絡,電影研究者徐明瀚主筆作家的電影史,德國哲學研究者蔡慶樺則主筆歷史上的德國文人書信故事,呼應LETTER信函意義。 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跨入自由時代。期待《字母LETTER》與字母會出版計畫能使每個翻開書頁的讀者,成為故事的繼承者,成為更自由的人。 《字母LETTER》預告 第二期封面人物:陳雪

序跋

在字母的前沿……
◎文/楊凱麟(字母會文學創作實驗策畫人)   曾經,思想與小說的兩次相遇像是盛大慶典般在臺灣文學史上噴吐著動人花火,第一次是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七等生、王文興與詩壇眾星銘刻著一九七○年代的夜空;然後,我們盼到了解嚴,被稱為後現代理論的狂潮夾帶著艾可、馬奎斯、卡爾維諾等當代作者襲捲了所有人文心靈,校園裡一夕爆閃沸騰,我們年輕的大腦毫無困難地翻折升級到全新維度,歡快地追讀著張大春、林耀德,與稍後的駱以軍,我們迎來了臺灣文學的大爆炸時期。   如今又已另一個二十年過去了,我們不耐煩地睜著眼睛渴望能有新的嘗試,解鎖不同的大腦平面,重新迷途與抺去一成不變的臉孔。如果存在主義曾以曲扭及獨語的方式澆灌了封閉社會中的臺灣文壇,後現代則是一九九○年代極度亢奮下所亂步滋長的想像,在社會力全面啟動與暴發下創造了誘人的美麗誤會。   歷史告訴我們,不管是七○年代獨我論的喃喃低語或對語言發動的攻擊,亦或九○年代對當代思想光彩四射的「超譯」,不管是延遲的亦或誤解的,都不曾引發文學的危機(延遲與誤解也從不構成重要問題),相反的,彼時的作家們就地組裝動員,以強悍的創造能量來形變與逃離,敲開了臺灣文學史的兩個小說盛世。文學的危機,如果有的話,產生於不再對陌異感到好奇,也始終困頓於對他者的保守拒斥,文學總是因為失去了外部性而同時失去了必要的活力。「外部」並不一定是西方理論,而是文學本命所不可或缺的「域外」:未來與差異。難道不正是在「他者的單語」與「不可能的好客」中,種種奇妙與弔詭的相遇使得文學一再成為一個充滿誘惑與引發好奇的場所?   究竟什麼是文學的「活體狀態」?   所有的歷史都必然是現前的歷史,文學也一樣。每個還在書寫中的小說家都是文學史的活體,文學的諾亞方舟或生態球,某位聖堂武士……。然而卻不該以一種末世、終結或幻影的方式看待文學,因為在這種視域下,即使是舊俄、拉美或新小說在最興盛之日亦已活在某種終結與無子嗣的陰影與命運之中。終結並不是文學的特性,即使它必然意味一個特異時空的開闔,關鍵卻在於開啟,每一部小說都打開一個全新的時空,都是為了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即使(特別)是張愛玲的小說,表面的蒼涼與末世的靈視開啟的是全新的小說視域,而且影響直到半世紀後的臺灣。文學應是指向由它所獨門描述的未來而非末世。   然而,現代主義已是一世紀前的風潮,存在主義距今亦已半個世紀,而後現代的眾聲喧嘩與亂鬥暴走在許多層面上仍不免是古典與鄉愁的,時至今日,我們不免自問,什麼是屬於我們當代的原創思想?小說書寫是否可能因為與思想與第三次相遇而再擴增一個臺灣的差異維度?成為華語書寫所流變鮮活的嶄新部位?臺灣的文學風景能否再「當代」一次?當代思想所再次激活的文學心靈可以翻轉變形到什麼高度?   作品總是指向將臨的未來,也為了尚未降臨的人民而書寫。書寫的未來與未來的書寫正是每個創作者不可迴避的倫理(êthos)。   這並不是一個前衛小說(後設小說、哲學小說……)的古典問題,也絲毫不是小說形式的枯燥實驗。思想與文學的交纏遠不止於此,一切考驗的是創造性,由差異與流變所表達。   卡夫卡曾說「我只想要散步,而且這應該就足夠了;然而這世界上卻沒有一個地方我能散步。」因此有著最強悍的「就地散步」與「原地旅行」,就是書寫,也只是書寫。這是在一切困境裡既同時是書寫的不可能亦是不書寫的不可能。一定有什麼無法言明的未知與嶄新之物讓文學與思想成為難以戒斷之癮,人生唯一的奬賞……文學一直是因為書寫所以差異的生命現場,在大環境失速與崩毀下的分子革命與無政府式動員,「書寫是我存有最豐饒的方向」,每個作者都因生產(發明)了強度差異而賦予了特屬於他的時代意義,每個時代也都因自已的差異而不同於其他時代。這絕不是由普遍與一般性所能獲得。   如果書寫總是促成意義的多元,總是對世界的圖像再加上一層差異的圖層,確切地說,書寫總是藉由創造性的添加企圖迫近不可書寫之物,客體= x。沒有書寫,就永遠不可能指向那個位於文學外部(同時也拓樸摺入成為文學核心)的不可能寫之物。不可書寫之物不可書寫,小說家(哲學家)只能不斷藉由朝外部擴增其維度來指出那不可指定、不可定位與不可言說之物:永遠不可能寫、無法寫、寫不到。於是文學(伴隨思想)不斷擴延、外張(同時亦摺曲與內捲……)。虛構不斷再被虛構出來,因為所有書寫者都面臨著書寫核心的不可書寫者。   為了能再次激活文學與思想的活體,也為了再次探尋生命的嶄新可能與啟發,於是有了駱以軍、陳雪、顏忠賢、童偉格、胡淑雯、黃崇凱與幾位臺灣當代小說家(舞鶴、黃錦樹、張亦絢、成英姝、盧郁佳)所組成的字母寫作實驗(2012 - 2017)。這是小說家對文學邊界的再次挺進,對小說書寫所基進從事的「超越練習」。我們重新試著進入當代思想的基底,對外部、陌異、非思、不可見、差異與虛構等當代哲學問題提出小說式的回應,試著再搖晃池子,製造喧囂與推倒圍牆,但卻是為了能再次感受位居當代思想核心的恐怖沉默與異語。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有著媲美於古典希臘與德國啟蒙的法國哲學時刻……」――巴迪歐(Alain Badiou)。文學與哲學的關係必須意識到哲學最重要的轉折,「思考」在當代法國哲學之後已發生了最根本的改變,只有意識到這個變化,我們才比較能理解當代小說的核心引擎(我們不能繼續假裝二十世紀下半葉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特別是幾乎已在人文領域裡真正引爆好幾場核爆等級變化的法國哲學。)。當代法國哲學正是撐持字母實驗的思想平面,在每個字母之後隱去的字。當代書寫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寫什麼,因為「一切都已被允許」,重點在於書寫的問題化,當代的書寫成為對書寫本身的殘酷提問,並成為一個「問題」。因為規則不存在,所有的書寫都已是後設書寫與「外書寫」,否則,書寫將自動落入某一既定形式,成為陳套與僵屍。我們以二十六個字母重複創作過程,小說就是小說創作的重複。這是一場遍歷二十六字母的文學慶典,每個字母挑出一個已被法國哲學重置與更新的詞,由小說家各自施展幻術,吞劍噴火走繩彈跳馴獸各展所長來熱鬧場面。當然,這裡亦有臺灣四代創作者較量之意:在同一個題目的啟發或揭示之前,各家搏命以求采頭。   此外,每個字母都是再次展現當前臺灣作家的「造偽威力」。大家同樣臨題,各自使出絕學幻術,全程臨陣的六個小說家二十六次出場一百五十六種虛構的強勢示範(文學史上一次這樣的極限演練,可能是薩德的《索多瑪120日》,共有5 x 120 = 600種窮究欲望的可能形式,那是啟蒙時代足以與康德相抗衡的小說在場)。   這是一場空前亦可能絕後的書寫技藝操演,以小說把小說技藝推到其形上界線的極限運動。這是屬於我們臺灣的小說家與哲學家的「現前歷史」與珍貴友誼。   字母會計畫的完成亦同時成為嶄新意義下的臺灣當代小說選,以「當代」最嚴格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窺當代文學與哲學風景的字典。小說家在每一字母中與當代的思想力搏、頡頏與借力,既是當代思想對小說創作的灌注與蘇活,但在所有字母完成出版之際亦翻轉為臺灣小說家向世界文壇提交並與之抗禮的「臺灣現前文學活體」,以強悍的創作能量展現小說的當代意義。   以書寫來擴增與暴漲書寫的可能性,與或許,書寫的不可能性。在一切開始之前,這是一個練習與實驗,是在一切都已經過度世故與一切都已被宣告死亡之後,使各種文學嘗試再度可能的提案。文學作為一種志業,小說創作與當代思想的第三波相遇就讓我們由ABC開始……。 【作者簡介】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著有《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祖父的六抽小櫃:與臺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分裂分析福柯》,譯有《消失的美學》、《德勒茲論傅柯》、《傅柯考》(合譯)等書。策劃字母會文學創作實驗。

作者資料

衛城出版編輯部

基本資料

作者:衛城出版編輯部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字母 出版日期:2017-09-20 ISBN:9789869533423 城邦書號:A1690050 規格:平裝 / 全彩 / 12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