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日本文學
伊豆之旅:異鄉美學的終極書寫,川端康成淬鍊人生孤寂短篇選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日本文壇「魔翁」川端康成美學信仰原點—— 我的小說大半是在旅遊地寫下的, 伊豆是我的第二個故鄉。 世人皆稱,伊豆乃詩之國度。 某歷史家曰,伊豆為日本歷史的縮影。 處處湧現的溫泉,令人聯想女性乳汁的溫暖豐沛…… 而那種女性化的溫暖豐沛,想必正是伊豆的生命。 「川端康成是永恆的旅行家」 ——三島由紀夫 童年隻身成長的川端康成,一生好旅行,以四處為家,卻又處處是他鄉的孤獨,不覺痛苦,反而傾喜山水間帶給他的溫柔與撫慰。不少經典之作正是在旅行所寫下。如《伊豆的舞孃》寫於伊豆半島;《雪國》出自北國湯澤溫泉;記京都風物人情之勝的《古都》,就作於流連京都之時。然而,其文風獨樹一格,豐沛的視覺建構與精練的感官描寫,全起於伊豆之旅。 《伊豆之旅》收錄24篇川端康成以伊豆半島為主題的散文與隨筆。細膩描繪伊豆風光、溫泉百景與伊豆姑娘。一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得主眷戀多年的創作泉源之地,從其旅行隨筆認識最原始的日本風情,並在樸實中感受美的極致與淬鍊。 「川端對美的信仰與崇敬並不亞於上帝。對他而言,美無所不在,處處都能瞥見美的身影。美就像印記般,出現在年輕女子的肉體上、茶器上、純真無瑕的心中、情感內、人與人之間奇蹟般的關係,以及一瞬的光景裡。」 ——角田光代 川端康成筆觸敏感而銳利,猶如一面明鏡,筆下的字句行間自有畫面穿透而出,擅長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帶出人物的惆悵或歡喜。不只山海風光,他還寫出了孤寂的共鳴。關於伊豆,沒有人能寫得比川端康成更好。 【關於伊豆】 「世人皆稱,伊豆乃詩之國度。某歷史家曰,伊豆為日本歷史的縮影。我要再補充一句,伊豆是南國的模型。也可說伊豆是展示青山碧海各種風景的畫廊。」 【關於溫泉】 「泡溫泉當然是光溜溜地浸泡,所以是觸覺的世界。是肌膚體感的喜悅。溫泉也有各種膚質,就像女人一樣。……湯島的西平溫泉,有著天城山氣特有的嚴苛觸感。至於熱海的溫泉水質,帶有黑潮的暖流。然而我個人認為,溫泉的氣味重於水質觸感。」 【關於女人】 「適宜觀賞泡溫泉者的季節—─坦白說,要看女人裸體的話,我認為五月或六月最佳。冬天—─女人脫衣走進浴池之前,那醜陋瑟縮的模樣慘不忍睹。被熱水溫熱後,肌膚又變得太紅。盛夏汗流浹背,而且女人會不知不覺變得太開放—穿著厚重與衣著單薄的季節,似乎不是展現裸體的心情。─—不夠美麗。」 【關於氣味】 「溫泉區是天底下氣味最複雜的地方。有岩石的氣味,樹木的氣味,牆壁的氣味,貓咪的氣味,泥土的氣味,女人的氣味,菜刀的氣味,竹林的氣味,神社的氣味,馬車的氣味……溫泉讓人感受到種種氣味。 溫泉旅館的確會讓人感到女人的氣味。在溫泉待久了,即使離開溫泉後那個氣味也會縈繞鼻腔。」 【關於伊豆姑娘】 「伊豆是多山的半島。山與海賜給人們超過半數的生活食糧,並非農業地區。因此,姑娘們或許也是山與海與原野的孩子吧。不過,伊豆絕對沒有美女。」 【本書特色】 輯一「第二故鄉」:舉凡山海風光、溫泉,乃至季節變化、地理文化皆有獨特見解。數篇短篇集結猶如一幅完整的伊豆風情在眼前展開。 輯二「旅寂之心」:孤寂不時降臨,無論遠走他鄉或身處故鄉,也沒有一種力量可以隔絕。 輯三「南國歸程」:川端對湯島部分的眷戀,來自在那個時空文壇眾多作家在伊豆相知相惜的情感與交流。

目錄

輯一第二故鄉 伊豆序說 湯島溫泉 溫泉通信 燕子 溫泉六月 伊豆姑娘 初秋旅信 南伊豆行 《伊豆的舞孃》裝幀設計及其他 伊豆印象 溫泉女景 若山牧水氏與湯島溫泉 伊豆溫泉記 伊豆溫泉六月 伊豆天城 冬日溫泉 熱川書簡 輯二旅寂之心 正月三日 山茶花 夏天的鞋 謝謝 處女的祈禱 伊豆歸程 輯三 南國歸程 伊豆的回憶——摘自《獨影自命》

內文試閱

〈伊豆序說〉
  世人皆稱,伊豆乃詩之國度。   某歷史家曰,伊豆為日本歷史的縮影。   我要再補充一句,伊豆是南國的模型。   也可說伊豆是展示青山碧海各種風景的畫廊。   整個伊豆半島就像是一個大公園。一座大型遊樂場。換言之,伊豆半島處處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富於美麗的變化。   目前伊豆有三個入口。分別是下田、三島.修善寺、以及熱海,無論從哪一處進入,首先都有堪稱伊豆乳汁或肌膚的溫泉相迎。但從不同入口感受到的,想必是不同的伊豆風情。   北方的修善寺道路與南方的下田道路在天城山頂相會。山北俗稱口伊豆,屬於田方郡;山南俗稱奧伊豆,屬於賀茂郡,南北不僅植物的種類及開花期不同,南邊的天空與海洋色彩尤其具有南國風味。天城火山山脈東西長四十四公里,南北長二十四公里,占據半島三分之一,與環繞半島三面的海洋黑潮皆為妝點伊豆色彩的重大要素。山茶花若是海岸線之花,石楠花便是天城山之花。觀其溪谷之深峻,原始林之危險難行,實難想像只是小小半島。不僅因山區可獵鹿而聞名,這天城越嶺之路才是真正的伊豆旅情。   開往熱海的火車取了時髦的名稱叫做浪漫列車。殉情自殺更是熱海名產。由此可見,熱海是伊豆地區的都會,也是關東各地溫泉中比較現代化的都市。若說修善寺是充滿歷史古蹟的溫泉,熱海便是以地理取勝的溫泉。修善寺附近有種靜謐的寂寥。熱海附近則是華麗的喧鬧。從伊豆山至伊東的海岸線令人聯想到南歐,是伊豆明媚的一面。即便同屬南國風情,奧伊豆的海岸線是何等素樸的和平牧歌!   在伊豆,以熱海、伊東、修善寺、長岡四大溫泉為首,共有二、三十處溫泉區,光是伊東便可舉出數百座溫泉口。這些都是玄岳火山、天城火山、貓越火山、達磨火山等地留下的痕跡,足以證明伊豆是男性化的火國。此外,熱海的間歇泉、下加茂及峰的吹上溫泉、半島南端石廊崎的滔天巨浪、狩野川的氾濫、海岸線的洪水、海岸線的岩壁、植物的蓬勃茂盛,皆屬男性化的力量。   然而,處處湧現的溫泉,卻令人聯想女性乳汁的溫暖豐沛。而那種女性化的溫暖豐沛,想必正是伊豆的生命。雖然田地極少,卻有財產共有制的村落或免稅的小鎮,富產山珍海味,深受黑潮與陽光眷顧,宛如肌膚為小麥色的熱情女子。不過,鐵路目前只有熱海線與修善寺線,而且只到入口而已,在丹那線開通或伊豆循環鐵路完工之前,交通極為不便。相對的,四通八達的公車路線暢通無阻,馬車笛音及流浪藝人的歌聲悠揚,可以看見充滿伊豆特色的旅路。   主要幹道皆沿海邊與河川而行。包括從熱海往伊東、從下田往東海岸、行走西海岸、以及沿狩野川畔直上天城山、沿河津川及逆川畔南下等等路線,而溫泉就散布在這些街道之間。另有箱根往熱海的山道、貓越嶺的松崎道、修善寺往伊東的山道等,眾多路線讓伊豆成了散步的景點,也成了畫廊。
〈溫泉通信〉
  正奇怪怎地滿天都是白色小蟲飛過,原來是春雨。   「等天氣放晴,就可以去摘蕨菜了。」旅館的女服務生說。這天是四月八日。   彼岸櫻、木蓮,以及其他各種花卉爭相綻放。河鹿蛙鳴叫。狩野川或許已有香魚悠遊。去年,我問女服務生餐盤上的炸魚是什麼魚。她立刻送來廚師寫的字條。   「為您呈上的魚是香魚。這是祕密。」顯然是解禁前某人偷偷獵捕來的。但當時已有牡丹綻放,所以今年大概還不到時候吧。   山茶花保持怒放的姿態,似乎隨時會從枝頭啪地重重墜地,但其實這是很持久的花。今年正月我便早早與位於本所的帝大貧民救濟社的志工學生們前往淨蓮瀑布,途中頻頻朝溪流對岸扔擲石子想把花打落。距離之遠,必須使盡吃奶的力氣才勉強把石子扔到對岸。沒想到,四月初來了一看,花竟然還綻放著。我與武野藤介君繼續扔石子。正月沒打落的花,到了四月簌簌墜落隨水漂流。   許是因為位於山區,此地經常下雨。雨勢來得突然去也突然。凌晨二點左右打開浴室的窗子,本以為有雨,結果眼前遍地銀白月光。白霧羞赧地徘徊在溪流上方。   「初夏到了啊。」我忽然在四月初如是想。因為這個空氣清新、枝葉肆意繁茂的山中夜晚,被雨水與月光二度洗滌後實在太清爽了。   其實我常感到這種雨後的夜月極美。與旅館一群女子去看宛如將盞盞燈籠遺忘田間的地藏祭,不巧下雨。回程月亮出來了,山谷依然有茫茫白霧逶迤。今年冬天,偕中河與一君全家坐馬車去吉奈溫泉那天也同樣下雨,後來放晴了只見月亮與白霧。   「月亮也會動呢。」某個夏夜,在這旅館的河岸涼亭,有人這麼對我說。一旁的東京孩子們掄起手臂揮舞仙女棒,爭相描繪大火圈。「說它會動有點奇怪,但每晚坐在同樣的地方看月亮,就會發現月亮行經的路線漸漸不同。」然後他舉起手,「昨晚在這樹梢,前天晚上——」   然而在湯島看不見大月亮。看不到真正的朝陽,也看不到真正的夕陽。因為東邊與西邊都是山。早晨先是西邊的群山冠上陽光亮麗的頭巾。等頭巾的邊緣滑過山腹逐漸擴散後,日頭就升高了。傍晚輪到東邊群山戴頭巾。即便湯島的山巒脫下頭巾,天城山峰仍未脫下。   若想看朝陽與日暮的色彩,可去街上仰望遙遠天邊的富士山。富士山會染上晨光與暮色。此地的星空也很狹小。   再沒有比竹林更能以清寂又緬懷的細膩情感親近陽光。雖然不像京都郊外竹林千里那麼壯觀,但這邊的河岸或彼方的山腹,皆可看到稀疏的竹林瘦骨伶仃地東一片西一片挺立,有種令人心情靜謐的風情。我經常躺在枯草上眺望竹林。切不可從陽光照耀的正面眺望竹林。須從背面看。還有比竹葉閃爍流金碎光時更美的陽光嗎?竹葉與日光親暱的光影嬉戲吸引了我,令我陷入忘我之境。就算沒有光影閃爍,日光透過竹葉讓它變成淺黃色的亮度,不也是寂寥令人緬懷的色彩。   我自己彷彿也化為那片竹林。一整個月都沒和人說過幾句像樣的話,恍惚像空氣一樣澄明,幾近忘記自己的感情及感覺之門的開關。然而,孤獨的寂寞不時降臨。我閉上眼,咬住棉袍的袖子。這時,我聞到溫泉的氣味。我喜歡溫泉的氣味。如今已習慣這片土地所以不以為意,但是以前下了車走下坡快要接近旅館時,只要一感到溫泉的味道就幾乎落淚,換上旅館的衣服後我會把鼻子埋進袖子深吸這股味道。

作者資料

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

(1899──1972) 一八九九年六月十一日生於大阪市此花町,幼年父母、祖母、姊姊相繼過世,由祖父川端三八郎扶養成人,直至十六歲時祖父溘然長逝。兒時因祖父、父親皆為漢醫,如當時一輩文學家深受漢學影響,而其文學作品對於自然的觀照,嚮往禪境,亦反映出來自紫式部、芭蕉、雪舟、宋元畫家等古典文學與古美術的養分。此時廣泛閱讀的歐美文學,及喜愛的俄國作家契訶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筆下的人性與生死,也形塑其日後文學的底色。 中學畢業後,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英文科就讀,首次前往伊豆旅行,並於《校友會雜誌》發表習作〈千代〉。大學時代,與文友共同創刊《新思潮》雜誌(第六次復刊),陸續發表〈某婚約〉、〈招魂祭一景〉,廣受文壇好評。大學畢業後,一九二三年受菊池寬之邀擔任《文藝春秋》編輯委員;隔年與橫光利一等人創刊《文藝時代》雜誌,深獲當代青年作家支持,而後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以對抗自然主義文學的衰落與無產階級文學興起。 創作風格類型多變,早年多描寫底層女性形象的美麗與悲哀,一九二六年開始於《文藝時代》連載代表作〈伊豆的舞孃〉;一九三四年陸續發表〈南方之火〉、〈淺草祭〉、《雪國》等作品,逐步奠定其日本文學最高峰的地位;一九四四年以〈故園〉、〈夕日〉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一九五二年以《千羽鶴》獲頒「藝術院獎」;一九五三年獲選日本藝術界最高榮譽「藝術院」會員;一九五六年,《雪國》英譯本於美國上市,隨即《千羽鶴》德語譯本也發行出版,國際文壇賦予極高評價:一九五七年獲西德政府頒發歌德金牌,一九六○年法國政府授予藝術文化勳章;一九六一年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天皇親自授予文化勳章,任命為日本文化功臣。 川端深受佛教和虛無主義影響,哀傷與孤獨的心性及輪迴轉生思想橫亙於作品之中。晚年略顯恣意、頹廢風格的感官之作《山之音》、《睡美人》、《湖》等,亦被視為面向自己而寫、回應宿命且渾然天成的名作。 一九六八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人。相較於亞洲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印度作家泰戈爾可使用英語寫作,川端僅以日語寫作卻能夠獲此殊榮,意義不凡。一九六九年獲選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決一年五個月後,於神奈川逗子工作室寓所中開煤氣自殺,未留下遺書,享年七十三歲。

基本資料

作者: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大牌出版 書系:好讀 出版日期:2017-08-02 ISBN:9789869461337 城邦書號:A129012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