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建築/空間設計
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暢銷必買75折起!

內容簡介

◎ 台灣建築界傳奇異數、揚名國際的宜蘭「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第一本中文專書 ◎淡水雲門劇場、羅東文化工場、櫻花陵園、[口丟][口丟]噹森林、幾米廣場、三星張宅⋯⋯背後的建築靈魂。 ◎ 籌備時間長達七年、費盡多方心力採訪寫就;娓娓道來田中央歷年作品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 全書裝幀由設計大師聶永真操刀,裸背穿線裝幀,五色繡線,書衣四特色印刷。 ◎ 書中收錄數十幀首度曝光的田中央幕後珍貴照片。 「把這裡當作家園,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暫時做不到的就放在心裡等待,能做也要故意留下一些空白。」——黃聲遠 田中央工作群,台灣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家建築師事務所,至少是空前的一種建築師事務所。 這群建築師選擇長期定在宜蘭過活與工作,同時是居民與專業者,二十多年來蔓生而出一大片開放的、從小步道至大橋樑的公共建築群,為未來的空間契機提供更多想像。而從最初一人——建築師黃聲遠開始,田中央也早已發展為一大群體——由百位以上歷代夥伴組成,持續在生活裡、在台灣各地,以建築為主要溝通語言,探索真實的本質。 有人以為田中央的作品之所以好、之所以屢屢獲獎,是因為其具有高度的社會性。但明眼人知道:單憑意識型態無以成就田中央。建築落成之前必得歷經的一切專業考驗與磨難,他們皆走過,而且走出自己的路。論及影響力,田中央夥伴在工作之外不間斷地至台灣與國際間各大建築系所教學、演講,這些年也經常受邀至海外辦展。然田中央本著善意與順其自然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多年來成了某一群年輕建築世代的優先選擇,更可謂潛移默化。 為什麼?田中央人首度以一本書來回答。本書耗時七年製作籌畫,書中仔細介紹十八件建築作品,並由二十多位身處第一現場的田中央人娓娓道來作品背後動人的細節轉折。書中呈現的答案沒有對錯,就是個依然說不完、也不打算說完的故事⋯⋯ 【各界名家推薦】 ◎「黃聲遠永遠都在走逆向的道路,不斷地對他的出身做反叛。他反叛的出身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戒嚴的台灣,在1987年之前還沒有解嚴的台灣。⋯⋯他為什麼那麼強調他的房子要有公共性、要有一定的開放度,因為他在那個戒嚴國度裡生活過。」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如果我們希望與世界對話,田中央工作群與黃聲遠的作品絕對上得了檯面。形式上也許不符一般所習慣的『精美』,或完成度上不像一般所想像的『精緻』。但這些作品裡隱含的思考性、探索新可能性的意志與成就,相信外國建築師也感受得到,並理解這是獨具一格的建築狀態!」 ――王增榮(前台北科技大學建築學系講師、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田中央是台灣建築史的異數,是一株從宜蘭土地滋長的美麗花朵。田中央的成長茁壯,充滿了建築師的設計熱情與對地方的關懷。」 ――李清志(建築作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田中央關心風怎麼吹,水怎麼流,房子怎麼給人住。我們在雲門劇場工作,天天都很開心! 」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黃聲遠與田中央得以超越常規的專業實踐,擺脫現實的裹脅,透過『空間營造』,而非請願、集會的方式,扮演一種批判的『建築知識份子』的角色,以建築作為媒介,參與世界的創造。」 ――郭文亮(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他們的建築打破我的腦袋,讓我見識到不同的美麗與真摯,在田中央工作的人,讓我嫉妒。」 ――幾米(作家) ◎「放在世界上,田中央的建築是極少數可以被辨識出來的台灣建築。你在其中見到一種深刻的人文主義,那兒是對日常生活空間經驗不滿足的人要去的地方。黃聲遠像是在暗夜中飛翔的小王子,擁有一顆『未滅的童心』。」 ――詹偉雄(文化評論家) ◎「對我而言,黃聲遠是哲學家、詩人、草根革命者,然後才是建築師。」 ――鍾永豐 ◎「我們正生活的是環境而不是幻境,田中央的作品給了這片土地最好的答案。」 ――聶永真(設計師) ◎「田中央工作群與黃聲遠,是透過建築來耕作這個社會。」 ――小嶋一浩(日本建築師) ◎「田中央的建築,擁有人生與建築結合在一起的力量。」 ――小野田泰明(日本建築評論家、東北大學都市建築學系教授) ◎「田中央工作群與黃聲遠非常有趣地介入了城市文化。他們努力而真摯地解決城市問題,令人們的生活因建築學而變得更加美好。」 ――托米.林德(Tommi Lindh,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博物館總監) ◎「黃聲遠建築師的作品根植於家鄉的『血肉肌理』之中,他持續地為這片土地診斷出各種病炤,並以建築為手段,療癒這些因歲月流逝和不經心的生活所產生的傷痕。⋯⋯他的建築作品也重新串起宜蘭市井小民的共同記憶、想像,以及認同⋯⋯『市井小民』才應是建築師真正的業主。」 ――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芬蘭建築師、建築思想家)

目錄

Preface 1。序一 「在田中央」體會互助文化 文/吳靜吉 Preface 2。序二 帶我回宜蘭――說說黃聲遠與田中央 文/詹偉雄 Chapter I。自由 1-1 Fieldoffice。 一群傻瓜的故事書 1-2 Architect。 年輕人就是要擔當大任 1-3 Work。淡水雲門劇場 以打造一個家的心情來接生 Chapter II。維管束 2-1 Work。宜蘭縣社會福利館+西堤屋橋+光大巷再生 「與時間做朋友」的初體驗 2-2 Engineering Manager工務經理楊志仲 彼此永遠在身邊,無論距離有多遠 2-3 Work。楊士芳紀念林園 與信仰、歷史、居民再塑舊城日常生活 2-4 Work。津梅棧道 從廣告招牌到浪漫的權利 2-5 Fieldoffice。 這個事務所像背包客棧 Chapter III。公共性 3-1 Work。員山忠烈祠再生 爭議歷史空間的抒情再現 3-2 Work。員山機堡戰爭地景博物館 面對戰爭記憶的非常態地景 3-3 Work。櫻花陵園納骨廊 秉持善意直視死亡細部之路 3-4 Work。櫻花陵園入口橋+服務中心+渭水之丘 與一座結構不單純之橋一起長大 Chapter IV。大棚架 4-1 Work。三星蔥蒜棚 田中央大型棚架的類型始祖 4-2 Work。[口丟][口丟]噹森林+維管束計畫 真正的業主是一群無名者 4-3 Work。羅東文化工場 不忘太平山地景,勇敢留出一片白 4-4 Structural Technician。結構技師胡裕輝 田中央到我台北事務所隔壁租房子住 Chapter V。建築學校 5-1 Field School。 田中央建築學校校務報告 5-2 Accountant。會計塗淑娟 這所學校的成本是那些看不見的賭注 5-3 Architect。建築師劉黃謝堯 原來建築可以改變這麼多事 Chapter VI。住居 6-1 Work。礁溪林宅 田中央第一件住宅探索 6-2 Client。礁溪林宅業主林旺根 想起當時覺得很大膽 6-3 Work。三星張宅 一起集資購回屬於宜蘭的「家」 Chapter VII。進行中 7-1 Work。田中央的規畫魂 從「水」出發之宜蘭建築文藝復興 7-2 CEO。執行長杜德裕 成熟的田中央應有的態度是…… Chapter VIII。一切開始之前(青年黃聲遠) 8-1 Beyond。摯友陳登欽 他渴望看見不同社會階層的真實面貌 Postscript。代跋 偵探小說(附件:回家2012) 文/黃聲遠

序跋

帶我回宜蘭——說說黃聲遠與田中央
◎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   有那麼幾年,春夏之交,常常與朋友一齊,在某個星期五,把腳踏車載到礁溪,然後以一整天的時間,繞著宜蘭縣境,騎上一小圈。   通常的行程是這樣,天色魚肚白時由台北出發,出了雪隧,剛好可趕上龜山島身後輝煌的日出,在遠東紡織前的省道上泊好車後,喝個豆漿,就出發了。中間經過宜蘭、員山、羅東、冬山、壯圍、頭城,再回到礁溪時,已近晚上九點,找間熱炒店安撫飢腸轆轆的身心,喝上兩瓶透心涼的啤酒,回程時,龜山島前點點漁火,搖曳浪漫,一些朋友說:深夜台北,那白日的宜蘭仍揮之不去。   宜蘭和台北不同,晨間上班時刻不見人潮,沒有緊張味,我們會離開大路,往宜五號這條山邊的小路,蜿蜒騎向西南,毫無意外,兩側皆是水田,間或有些家禽養殖戶,飄散著童年才嗅得到的氣味,水圳的溪流汩汩交響,日夜奔流,許多農人這時已做完農事,坐在村子口樹下聊天。   往南續行,必定會撞見宜蘭河的堤防,那就進城吧。先去慶和橋上的「津梅棧道」玩玩,這是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所做的一個有趣設計,他們在一座原本索然無味的混凝土橋身上,編織了一組金屬棧道,讓「過河」的單調水平移動,變成了「看河」的俯衝圈繞,腳下,鏤空的金屬格柵雖說穩穩乘載著你的重量,但中空的高差,不再能讓你心不在焉地過河了,但也正因此,這個設計給了城市制式生活一些穿破、一些醒過來的存在感。   接下來,如果不去河邊的草原躺躺,我們會把車騎上連結堤防的小天橋,轉進社會福利館,在一樓的湧泉水龍頭邊沖個涼,然後沿著一條整理過的鄰里巷道,進到楊士芳紀念林園。這兒是幾棟說不上來的屋宇簇群,好幾面都開著口,有木板的牆面也有清水模板澆灌的牆,上上下下有通道穿梭,幾株遮蔭的樹掩護著爬地灌木,在一樓的咖啡廳喝杯西瓜汁,連早報上都輝映著綠光。   不必近午,就得往「員山機堡」出發,這樣回程才趕得上「正好鮮肉小籠包」最後一個梯次的號碼牌(上 午場營業到十二點半)。在這小攤上吃食,面對的是一路之隔、無圍牆的光復國小,路邊凹下去的精密灌溉水路,原來也是田中央借地挖開的新護城河「維管束」。朗朗藍天,學子在操場上奔遊,童音一浪一浪傳來,其間的樹影兀自慢搖,同桌的長者食客也慢聊著各自家裡事,吃著吃著,況味遂有些迷人起來,這毫無大志的一桌,卻怎有一種無言壯闊?   最先幾次造訪的機堡,因為工程分期,還處在一種未完工的狀態,我們爬上爬下,滋味新鮮極了。宜蘭有好幾處機堡,它們是當年日軍二戰時期停放零式戰鬥機的弧形掩體,戰爭結束,機場廢棄了,幾個機堡或閒置或崩壞或拆除,員山的這座被黃聲遠等一群人搶救出來,規畫做戰爭地景博物館。除了整理被拆掉了三分之一的掩體,田中央設計了一座粗獷混凝土的弧形廳堂,一邊崁入路邊的土裡,一邊面向機堡的出口,兩個新舊建築中間是個可表演或演說的小型廣場。妙的是,從新建築的屋頂這邊,建築師們用鐵件鑄造了一道往天空斜上的梯橋,走到末端,有一個角度讓你可全身臥躺在三層樓高的半空,用一種傾斜的角度看著雲和大地,不知道是黃聲遠還是他的田中央同事跟我說:那就是飛行員起飛時看到的角度,是戰鬥前唯一抒情的片刻。   由員山往羅東,以前我們會順路往惠民路上的舊田中央工作室一訪。這毫不起眼的屋子,前身是一座紡織工廠,三層樓長屋,後門推開就是一大畝水田,裡頭有密密麻麻的模型、宿舍、廚房,餐廳及會議室,就是二樓的後陽台,一張木板釘就的大桌擺著,遙遙望著雪山山脈。前院的門永遠都是開的,同事、包商或我們這類不嚴重的訪客,直接推了門就走進去到廚房也沒人會管你,連那隻名叫小白的狗,也只懶洋洋抬個頭而已。   從工作室到要照顧的工地,不出半小時摩托車程就可抵達,這也意味著這些年輕建築師從起床、上圖桌做設計、在院子裡做模型、到現場監工(黃聲遠說:很多曲面和斜角都是現場做決定)、彈著吉他吃晚飯,到就寢前加個小班,都在一種「庄腳人」的生活風格中,才能取得比較輕鬆與適意的執行。因此在十年前,他們著短褲、夾腳拖鞋、沒刮的鬍鬚和發酵汗衫的氣味,可是讓不少台北記者大吃一驚。   往羅東,過蘭陽溪,順著走葫蘆堵大橋這一路,再往前續走小小的北成路往南門路,「羅東文化工場」即在對街。在我們造訪的早些年,現今飄在天上的長方體藝廊與其下的表演舞台,因為預算卡關而尚未興建,現場只有一個大棚架,以及整合了隔鄰東光國中操場高架起來有如森林鐵路之速維龍跑道的一個濕地公園。   田中央不知哪來的靈感,在公園中樹立了好幾根十餘米高的中空圓柱鐵塔,塔面開鑿上百個立體窗口,內有一小梯可攀援直上。說也奇怪,我們每次來都會選幾座來爬,爬到那可遠眺到蘇澳的窗口,懸在那,吹著漫天飛來好涼好涼的風,而底下棚子裡,有歐吉桑在打拳、有媽媽推著搖籃車、有黑狗在漫走。   從羅東到冬山,會遭遇車水馬龍的台九線,騎上冬山河右岸,不自主地便放慢騎速。有一次,水裡的魚跳上車道,蹦跳掙扎,只好下車幫牠返還河中。慢,也是為了觀看操槳的划船隊在無人的下午練習,人字形的破浪紋路,倒影著立體浮沉的雲朵,累了的操槳臂膀懸浮在船側,連我們也感到那吁了口氣的放鬆。過了人聲鼎沸的傳統藝術中心,車徑的末端清水閘門前,有一座隱藏在地景中、田中央設計的公用廁所,它就位於冬山河河道之旁,以簡單的浪板與看起來就像翻起之膠筏的鐵構件搭就,但那簡潔的線條和效率的材料接栓,顯是年輕人的想法和智識才得造就。男生小號間對著水面恣意撒開,視野悠遠,清風習習,氣流帶走沼氣卻留下朗朗空間。那個年代的台灣,這也許是最闊氣的公廁了。   騎過排水柵門,鑽過及人高的芒草,鹽風襲來,這就是東海岸的沙灘,往北走即蘭陽溪出海口,那是河海交界的地方,水氣蘊散,遠景猶如霧玻璃隔開的水墨,線條隱隱律動,近景的三兩釣客插著長桅釣竿,謎樣地望著太平洋,三、五分鐘也不為所動。當我們騎到這時,多半已近黃昏,龜山島如果吃到最末端的斜射夕陽,會閃露剎那的金色輪廓。   回程,得騎上常有砂石車飛馳的台二線,以便跨越蘭陽溪,為能早早脫離,我們這段常騎得飛快,下橋後往右拐騎向壯圍的海濱(也就是蘭陽溪出海口的北岸),繞過一間小廟與亭前幾間快炒小鋪,即走入一條十餘公里、迤邐向北的海灘小徑。   這車道左邊是木麻黃,右側就是海岸,聽說田中央正在附近推動一個如沙丘地景的旅遊服務園區。頭幾次騎到這路,日頭已西下,只好點亮車燈摸索前行,最駭人的是大海的聲響,層層海浪近距離撲岸,弱光下識不得它們真正的形體,只覺節奏和拍擊都有如雷鳴,灰影幢幢,間或浪花濺上身軀,眾人無一不邊騎邊怖懼,也因此,當我們從路徑末端的頭城鄉二龍河口爬上台二線之時,多少有隔世重生之感。後來,為了想一探此路的白日究竟,也曾規畫一次倒走的行程(晨海線去,夜山線回),沒想到日頭下的大海竟是平緩單調,無風燠熱,是一趟讓人昏睡的慵懶騎程。   由台二線騎向台九線,大路寬廣,夜間的礁溪人潮開始熙攘,許多週末的人潮提前湧進,吃完晚餐,把自行車裝上攜車架,一天的走闖也就結束,許多初次騎車的朋友此際全身四處皆是痠疼;是啊,說是「一小圈」,也是有一百一十五公里啊。   為什麼那時會選這種方式玩耍宜蘭?   確切的起心動念原因,已不甚明瞭了。只知道,那個年代,特別有一種渴望,希望能全身上下地進入到宜蘭的空氣和生活裡,不只是下車拍個照片而已,因此讓「身心都徹底裸露在移動的過程中」,便是唯一的選擇。相較於走路,騎自行車可走得比較遠,那就規畫一些可走走停停、鄉野食飲的行程吧。   二〇〇九年後,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已在宜蘭縣境內累積了不少建築作品,它們絕大多數是公共的處所,因對西部制式公家語彙多所衝撞,而在圈內圈外引人注目。雖然它們散落縣境各地,但二十幾年下來,卻也隱然可見建築師們是用一個整合拼圖的方式,跨越時間和空間,以各種微型建築群來組織一個傳統與現代能平和接軌的宜蘭城鄉紋理。我們這些外來騎士,穿梭於這些屋宇房舍巷弄或塔或橋或樓等,很容易便感受到建築師(生活、工作、思想、嬉遊於水田中央,他們是一群老道的住客)對如何「觀看、沉浸、使用、抒情或想像宜蘭」的某種身體指引或建議,大大舒慰了都市人衰敗頹圮的身心。   就這樣,我們一邊聽聽自己在路上的身體獨白,一邊用感官參酌他們在建築中說的話語、用眼睛觀看他們遙遙指向的各種遠方,不知不覺就騎過了一百一十五公里。   那種快樂,我相信現在依然存在——騎輛單車,讓宜蘭穿越你;越過水圳,來到田中央。

內文試閱

「我們可不可以像宜蘭那樣做?」 一群傻瓜的故事書
◎文/馬萱人   二〇一五年七月九日,日本建築設計類展場領頭羊——TOTO企業之「間美術館」(Gallery.Ma)正舉辦「田中央工作群——活出場所」特展開幕,現場日本建築界、藝術界大咖星光閃眼:內藤廣、小嶋一浩、藤本壯介、「森美術館」策展家南條史生⋯⋯等人全到了,專心聆聽著台灣「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註1)主持建築師黃聲遠的導覽。展覽的幕後支持者是該美術館的「計畫管理委員會」,其特別顧問是安藤忠雄;而負責審核的當屆委員則是:設計師原研哉、建築師內藤廣、岸和郎、爾文.凡瑞(Erwin Viray)。   間美術館代表遠藤信行在現場說,三年前,他曾以自己手機拍的照片,向這群委員簡報他在台灣所見的田中央特異作風:在宜蘭蹲點二十餘年、幾乎只做公共建設,從小步道一路設計到大建築。所有委員聽畢之後一致同意:「好,我們趕快來辦這個展覽!」   在田中央之前,曾獲邀至間美術館辦展的建築家,包括二〇一六年相當於全球建築界「奧斯卡」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智利籍的亞力山卓.亞拉維那(Alejandro Aravena),其他還包括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建築師)、尚.努維爾(Jean Nouvel,巴黎阿拉伯世界學院建築師)⋯⋯等無數教科書上的名字,以及日本公認的建築大師如妹島和世、隈研吾、伊東豊雄等。   可以說,遠藤信行策展團隊一眼讀懂了:田中央工作群不滿足於興造單一建築的思維與行動,以及因為「與時間做朋友」而蘊含的力量。   而田中央至日本辦展這件事,本國只有兩家報紙(一為地方版新聞)、一家雜誌報導,田中央工作群與黃聲遠也從未被冠上「台灣之光」四字。得慢慢磨上多年的公共建築與小型基礎建設,向來不是熱門議題。黃聲遠與同仁自東京間美術館與早稻田大學兩場專題演講回來之後,彷彿什麼事皆未發生。黃聲遠說,「這件事已經過去。」就像他出門辦展前曾說,「趕快做事,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回家之後,他也繼續與夥伴過著原來「背包客棧」式的宜蘭日子。   無論如何,有些事已經在宜蘭發生二、三十年(包括田中央出現在宜蘭之前的哪些年),甚至已發酵至宜蘭之外。現在,不少縣市及鄉鎮級政府主管會告訴他的承辦員:「我們可不可以像宜蘭那樣做?」   宜蘭人與一連串杵在當地不走的「傻瓜建築師事務所」,終於能讓「蘭陽建築」成為專有名詞。   以下,即是傻瓜之一——田中央的故事。   註1:「田中央」的前身是「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由黃聲遠於一九九四年在宜蘭縣員山鄉成立,當時的法令開設建築師事務所必須使用自己的名字。二〇〇五年繼而成立「田中央規畫設計有限公司」,「田中央」這個名字源自事務所會計塗淑娟為同仁壘球隊的命名。二〇〇八年,「田中央工作群」概念成形。二〇一二年,工作群中的事務所正式改名為「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黃聲遠為合夥人之一兼主持建築師,另兩位合夥人為杜德裕、陳哲生。本書則皆以「田中央」稱呼此工作群。

作者資料

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沈憲彰、林珮芸、夏康真、馬萱人、張文睿、陳

田中央工作群(以下簡稱田中央)近年來時常受邀參與國際展覽,是台灣當前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現象,她/他們不但創新了專業工作方式,也重 書了地域主義的內涵。田中央替我們眺望出前所未見的建築圖景。 一九九四年,黃聲遠隻身移往宜蘭開展建築創作生涯,隨後二十多年間獲得許多獎項肯定,慢慢成形了「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建立了兩種獨特的內涵,其一,與黃聲遠有關的作品幾乎都在宜蘭地區,這意味著他的創作與個人的生活體驗、理解有著絕對的關連。其二,黃聲遠的創作理念以及他對創作過程的獨特見解,影響了許多有志一同的年輕人,她/他們自願匯入,從黃聲遠的個人逐漸發展為田中央的集體,形成台灣建築發展中難得出現之意志同盟。 反映在創作上,田中央長期停留一地,說明他們不想以一般普世通用的知 識想當然爾地處理建築,而是想透過徹底深入的真實生活,讓自己與在地的脈動融為一體。透過如此感知,讓設計與不斷變動的環境、使用經驗等因素之間生成綿密、無須以言語傳達的關聯。對田中央而言,設計主要不在對應建築的興建,也不在建築完成後結束,他們認為建築在使用之後,設計仍然進行,因為生活(或使用)是活的,是永遠的進行式! 採訪撰文者簡介 沈憲彰 曾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後來專注於旅行和寫作,此刻在泰國曼谷的大學教設計。念研究所時至宜蘭校外教學,造訪了當時辦公室在舊成衣工廠的田中央。 林珮芸 自由撰稿人,《GREEN》(綠雜誌)、《有機誌》、「全球華人藝術網」等媒體特約作者。於二〇一四年為本書採訪礁溪林宅等作品時,認識了田中央。 夏康真 紀錄片採訪企畫、電視劇編劇。曾在公共電視「誰來晚餐」節目擔任企畫編輯,二〇〇八年某集以當時的資深田中央人李東樺與溫玉瓊為主角,認識了田中央。 馬萱人 曾於《商業周刊》擔任「alive優生活」專刊召集人兼資深撰述,於二〇〇八年製作該刊「健築」專題時,認識了田中央。 張文睿 二〇〇七年至今任職於田中央,近年來進行著非建築本業的建築人,負責如田中央歐洲巡迴展及本書等須結合文史和建築之任務,屬於不務主業的田中央人。 曾泉希 在《Egg》雜誌擔任企畫經理時期,參與製作二〇〇四年「家」的封面故事,深度走訪當時十歲的田中央。現為自由編輯、寫作者及花藝創作者。

基本資料

作者: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沈憲彰、林珮芸、夏康真、馬萱人、張文睿、陳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mark 出版日期:2017-01-04 ISBN:9789862137147 城邦書號:A1400351 規格:精裝 / 全彩 / 438頁 / 14.5cm×20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