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
不能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你無法獨立的理由,成功脫離依賴,解開束縛,重建健康的愛與連結
-
我們身上有光:屬於你的引導式筆記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
內容簡介
掃除陰霾,破除憂鬱,擁抱全世界的最佳良方
如果你所過的生活人人稱羨,實際上卻毫不快樂;你是不是該停下追求的腳步?靜心想一想下列問題:
「要得到多少關愛才算幸福?」
「該擁有多少錢財才算富足?」
「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最想要的?」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找不到答案,甚至感到失措徬徨,那麼你不快樂的理由就在這裡了!當你忙忙碌碌、汲汲營營地想創造一個成功的人生,卻始終到達不了所謂「成功」的標的,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應該做的是「放下」,而非「拾起」。當你一心一意、矢志不移地想尋找一段完美的戀情,卻總是只能大嘆沒有人懂你的心,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應該做的是「給予」,而非「求取」。
四捨五入,就是要告訴你「與人愈多則己愈多」,就是要告訴你「手中空無一物,才能擁抱全世界」。
序跋
人們之所以會渴望擁有,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是空虛的,因此,他們想要用某些東西來填補內在的空虛——或許是食物、金錢、權力、名聲、等任何東西都可以。但是當他們得到了,內在仍然一樣空虛。所以他們就更汲汲營營去追求,去占有,那就是為什麼人總是不滿足。
你已經得到你想要的,為什麼還不滿足?因為滿足不是外在,而是內在的感覺。你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突然間,你看到你雖然擁有,但內在還是空虛,即使那些東西是你的,你仍然缺憾,內在的痛苦並沒有解除,人生的悲哀就在這裡。不管你得到了什麼,你似乎都少掉了什麼。
生命中一定還有某些東西被我們遺忘了,那到底是什麼呢?
是你的內在,沒錯,空虛是在內在被感覺到。你或許可以擁有世界所有的財富,但是你怎麼能夠將它們帶到裡面去填補那個空虛?不,即使當你擁有一切財富你仍然會覺得空虛,或許還會更空虛,在所有燦爛、舒適、奢華的對比下,空虛反而變得更清晰,那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捨棄整個王國,他領悟了。
沒有內在的豐富,外在永遠是空洞的。你累積越多東西,就有越多生命被浪費掉,因為它們必須用生命的代價去擁有,如果你繼續追逐,你內在就越空虛,那是一定的,因為不管你擁有什麼,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當死亡來臨你能帶走任何東西嗎?如果無法帶走,那你為什麼要那麼努力?為什麼要不斷累積?你不斷欲求是為什麼?你擁有很多東西,但是你卻無法擁有自己,如果你無法找出其中的意義,那你的存在又是為了什麼?
不要一味的向外,你必須轉一百八十度,開始向內尋找,從向外轉向內,從物質轉向心靈,從被愛轉向愛人,從利己轉向利人,從欲求轉向給予……這就是《四捨五入》這本書要傳遞給大家的,割捨身外之物,才能讓更多美好的事物進來。
不做乞求於外的乞丐,而要做富足於內的國王,與大家共勉!
作者資料
何權峰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超過七十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