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一口漢堡的代價:速食產業與美式飲食的黑暗真相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時代雜誌》非文學類ALL-TIME BEST 100,暢銷國際逾十年, ◆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資深調查記者西洛瑟點破速食產業背後的運作真相。 快速、方便、吮指回味樂無窮——這是美式速食呈現的形象, 但歡樂和美味的表象背後,暗藏了什麼陰影? 你吃過速食嗎? 每一天,全球約有六千五百萬人走進麥當勞用餐,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富比士公布最新品牌價值排行,麥當勞位居全球第六大,僅次於Apple、Microsoft、Google及IBM等重要科技品牌,價值三百九十五億美金,而一頭紅髮的麥當勞叔叔更是美式速食文化的象徵標誌,全球形象知名度僅次於聖誕老人。速食公司如何能與知名科技公司同列富比士品牌價值名單前茅?麥當勞叔叔如何成為老少皆知的形象?美式速食如何興起,又如何透過文化潮流散布到世界各地,成為當今大眾餐飲主流? 歡樂美味的明亮表象背後,隱含了什麼問題? .快樂兒童餐為何週週有新玩具促銷,而且速食店內要設立遊戲區﹖ 一個人的飲食口味和「品牌忠誠度」可從兩歲開始養成,這是一套速食業者從兒童 下手、培養顧客習慣的精密戰略,目的就是抓緊這群未來的消費者。 .薯條除了原料馬鈴薯外,還添加了什麼﹖火烤漢堡的炭燒味又是從何而來﹖ 看不到的不表示你就吃不到的,美國麥當勞承認薯條味道有部分來自「動物產品」, 而美國漢堡王的火烤雞胸堡則摻有號稱「天然」的煙燻香料。 .漢堡絞肉可能暗藏致命病菌,雞蛋來自格籠虐養雞,業者是否美化了食材來源﹖ 一九九二年,漢堡牛絞肉造成美國兩百人食物中毒入院,四名兒童死亡,肇因是屠 宰過程肉品遭牛隻排泄物中的大腸桿菌污染。而當今的牛隻飼養方式更曾在九○年代 造成狂牛症經由食用肉品感染人類。 .面臨大型企業的壓榨,底層勞工和小農是否還能保有尊嚴及生存空間﹖ 連鎖速食業食材供應的獨特契約系統,造成底層農戶嚴重受到大型企業宰制;肉品生 產線員工和店面工作人員也未得到應有的合理對待。 因為他的調查,我們看到明亮之外的殘酷真相 從農場、屠場、餐廳再到消費者,資深記者西瑟洛實地調查速食產業的上下游,自速食在美國的源起和發展開始,細密探討連鎖速食餐廳的食材安全疑慮、勞資緊張關係、無良行銷手段、文化隱形侵略以及大眾健康影響等重要議題,具體呈現當今速食產業和美式飲食在明亮表象背後的全景實貌,揭示當其中值得深思的黑暗真相,是一部關心個人飲食安全和社會公義者必讀的調查報導經典。 【國際書評】 「一本揭發醜聞、卻不危言聳聽的警世佳作。」 ——《紐約時報》 「眼光銳利、筆觸敏銳、文字簡潔有力。」 ——《華盛頓郵報》 「揭露漢堡、薯條與汽水如何成為美國象徵的一首哀歌。」 ——《紐約時報》 「西洛瑟讓我們看見速食產業如何征服我們的味蕾與社會的面貌。」 ——《紐約客》 「一本擲地有聲的深度調查報導作品,散播改變社會的種子。」 ——《環球郵報》 「調查縝密……加上辛辣的評論與生動的訪談……強力推薦。」 ——《圖書館學刊》 「以充分論證對速食文化提出重重一擊……遵循最佳的揭弊傳統。」 ——《新聞週刊》 「高水準的調查報導。報導內容與敘事風格搭配得天衣無縫。」 ——《紐約新聞日報》 「以精彩的手法揭發我們在得來速窗口拿到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週刊》 「本書絕非嘮叨的素食主義長篇大論,而是深思熟慮、立論平衡的新聞報導。」 ——《洛杉磯週刊》 「令人深思的一本書。西洛瑟的調查帶來值得深思的課題。」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結合論證與新聞報導的佳作,充滿聲音、憤怒與油炸味的故事。」 ——《科克斯書評》 「既令人不安又難以抗拒……調查過程詳盡確實、說服力之強令人恐懼。」 ——《舊金山紀事報》 「《一口漢堡的代價》引人入勝,帶我們檢視食品業的另一面……整體而言,這本令人不安、又愛不釋手的書肯定會遏制你的食慾。」 ——《商業週刊》 「以清晰而熱情的筆調描寫惡劣的工作條件、廣大牧場與農地的廢棄物、食源性疾病對兒童的影響,以及這個巨型企業時代惡劣的經濟現實……」 ——《新聞報》 「本書不只讓你在下回咬下漢堡前三思,也會讓你思考速食產業對美國社會與文化風貌所造成的後果:它影響的範圍從牧場、農耕到飲食及健康,從行銷與勞動到更大的經濟趨勢……一項對食品工業的強力控訴。」 ——《國際先驅論壇報》 「西洛瑟下筆慎重,時而嘲諷,即使在他踏進現代化的美國肉品包裝工廠時也不例外。因為他的筆調,我們看到更殘酷的真相。」 ——《奧勒岡人報》 「作者在書中以最全面性的角度探討各種想像得到的情況。他列出一個以低價為前提及承諾的美國產業讓生活與文化付出實際代價(食源性疾病、幾近全球性肥胖、虐待動物、政治貪腐、工作場所危險)。」 ——《休士頓紀事報》 「西洛瑟的風格結合了平易的敘事以及嚴肅的報導……正如同所有優秀的報導,細節能拼湊出完整面貌,而每個可怕的小地方作者都大膽呈現。」 ——《波士頓環球報》 「眼光銳利、技巧一流的完整故事……根本上,西洛瑟先生提問的是:人類為追求富裕、自由,以及領導全球而做的種種努力,難道就是為了生活在一個徹底缺乏品味的世界裡嗎?」 ——《紐約觀察家報》

目錄

前言 輯一 美式作風 第一章 開山始祖 第二章 值得信賴的朋友 第三章 櫃台後方 第四章 成功滋味 輯二 肉與馬鈴薯 第五章 薯條美味的祕密 第六章 牧場風雲 第七章 大機器裡的小齒輪 第八章 最危險的工作 第九章 肉裡藏了什麼? 第十章 全球實現 結語 走自己的路 後記 謝詞 注釋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前言 (節選) 人如其食
  過去三十年,速食已經滲透到美國社會的每個角落與縫隙。這個剛開始從南加州幾個簡陋的熱狗與漢堡攤發跡的產業,目前已經擴展到美國的每個角落,在找得到消費者的任何地方販售各式各樣的食物。現在供應速食的地方包括餐廳與得來速、體育場、機場、動物園、中學、小學與大學、遊輪、火車與飛機、超市、量販店、加油站,甚至是醫院的自助餐廳。一九七○年,美國人花在速食上的消費金額大約是六十億美元;二○○○年,速食花費已超過一千一百億美元。如今美國人的速食消費金額比高等教育、個人電腦、電腦軟體或新車的花費都來得高,而這個金額更比電影、書籍、雜誌、報紙、影片以及音樂的總花費還多。   推開玻璃門,感受迎面而來的冷氣,進去排隊,研究櫃臺上方的彩色燈箱照片,點餐,掏出幾美元,看著穿制服的青少年按下不同的按鍵,不久之後就能拿到一個塑膠托盤,上面擺滿用彩色紙張和硬紙板包裝起來的食物。購買速食的整個經驗已經變得稀鬆平常、一般而普遍,讓人習以為常,就像刷牙或等紅綠燈那麼平凡。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習俗,如同小而方形的冷凍再加熱蘋果派那樣充滿美式色彩。   這本書談的是速食、它所體現的價值,以及它所塑造出來的世界。事實證明,速食已經成為美式生活中的一股革命性力量;我對其商品以及背後的象徵都很有興趣。人們所吃(或不吃)的東西始終是由社會、經濟與科技力量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所決定。早期的羅馬共和國由公民農夫生產糧食;羅馬帝國時期則由奴隸負責。從飲食比從藝術或文學更能瞭解一個國家。在美國,任何一天都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光顧速食餐廳。速食產業在相當短的期間內就造成美國飲食的改變,同時也改變了美國的地貌、經濟、勞動力,以及流行文化。無論你是一天吃兩次、盡量不吃,或根本沒吃過速食,速食與它帶來的後果已經變得無法避免。   由於美國社會出現重大變化,速食產業呈現了驚人的成長。如果納入通貨膨脹因素,美國勞工的平均時薪在一九七三年達到高峰,接下來二十五年便穩定下降。在那段期間,婦女進入職場的人數達到歷史新高,而背後的動力不是女權主義高漲,而是必須付帳單的壓力。一九七五年,家中尚有年幼孩子的美國母親當中有三分之一外出工作;如今仍有幼子的母親則有將近三分之二是受雇員工。如同社會學家卡麥隆‧林恩‧麥當勞(Cameron Lynne Macdonald)與卡門‧西利安尼(Carmen Sirianni)所指出的,傳統上家庭主婦負責烹煮、清潔與照顧孩童等工作,但這麼多婦女進入職場後,對相關服務的需求便大幅增加。在一個世代以前,美國用來購買食物的金額中有四分之三是花在在家準備餐點上。如今購買食物的金額中大約有一半是花在餐廳——主要是速食餐廳。   麥當勞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已經成為美國服務經濟中的一個巨大象徵,如今全美的新增工作機會中有九成由它包辦。一九六八年,麥當勞大約有一千家分店。如今它的全球分店數達到二萬八千家左右,每年開張的新分店則將近兩千家。據估計,美國每八名勞工當中就有一人曾經在麥當勞工作過。這家公司每年雇用大約一百萬人,比美國其他任何的公、民營機構都來得多。麥當勞是美國最大的牛肉、豬肉及馬鈴薯買主——也是第二大的雞肉採購者。此外,麥當勞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房地產業主。事實上,該公司大部分的利潤並非來自食品銷售,而是租金收入。比起其他任何品牌,麥當勞的廣告與行銷支出最多。結果,它取代了可口可樂,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品牌。麥當勞設置的遊樂場,比美國其他任何私人機構都來得多,它也是美國最大的玩具經銷商之一。有一項針對美國學童所進行的調查發現,百分之九十六的學童認得出麥當勞叔叔,辨識度比他更高的虛構人物只有聖誕老人。麥當勞對當今世人生活的影響之大實在難以言喻。如今,狀似黃金拱門的M字標誌比起基督教十字架更為人所熟悉。   一九七○年代初期,農業運動人士海陶爾(Jim Hightower)提出「美國麥當勞化」的警告。他認為速食產業崛起對於獨立業者是威脅,食品經濟將逐漸受到大型企業主宰,美國人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邁向同質化。他在《痛徹心扉》(Eat Your Heart Out,一九七五年)一書中主張「大不見得更好」。海陶爾所擔憂的事如今大多已經成真。大型連鎖餐廳的集體採購決策,以及他們對標準化產品的需求,使得少數企業取得前所未見的龐大權力,掌控了美國的食品供應。此外,速食產業的驚人成就也鼓舞了其他產業採取類似的商業作法。速食業背後的基本思維成為當今零售經濟的運作制度,排擠小型業者,淡化地區差異,讓一模一樣的分店擴展到全國各地,就像電腦程式一般不斷自我複製。
第二章 (節選) 值得信賴的朋友
  雖然連鎖速食業者每年砸下三十億美元的電視廣告費,他們針對兒童所做的行銷活動卻遠遠超過這類傳統廣告。麥當勞公司如今在美國的分店內經營八千多座遊戲區,漢堡王也有兩千多座。一名「遊戲區」的製造商解釋,速食業者為什麼建造這些大多是塑膠的設施:「遊戲區會帶來兒童,他們則帶來父母,而父母帶來消費。」美國各城鎮花在兒童休閒活動的金額逐漸減少,但速食餐廳卻成為有幼兒家庭的聚會場所。每個月,三到九歲的美國兒童當中大約有九成會光顧麥當勞。事實證明,蹺蹺板、溜滑梯和塑膠球池是吸引兒童的一大利器。《品牌週刊》(Brandweek)一篇探討速食的文章指出,「講白一點,吸引兒童的關鍵就在於玩具、玩具、玩具。」   速食產業與美國的大型玩具商建立了促銷合作關係,隨兒童餐附贈簡單的玩具,較精美的玩具則以優惠價出售。近年來轟動的玩具熱潮——包括皮卡丘卡片、捲心菜娃娃以及電子雞——都是由速食業的促銷活動所掀起。成功的促銷活動可以使兒童餐每週的銷售量輕鬆地成長兩、三倍。連鎖速食業者經常推出不同版本的玩具,鼓勵兒童以及希望蒐集整組玩具的成年人不斷光顧。一九九九年,麥當勞就推出八款不同的菲比小精靈(Furby)。根據一本名為《湯瑪特麥當勞快樂兒童餐收藏贈品價格指南》的刊物指出,某些速食店贈品如今的價值已經高達數百美元。   《品牌週刊》的專欄作家泰勒(Rod Taylor)認為,麥當勞在一九九七年推出的贈品豆豆娃(Beanie Baby)是美國廣告史上最成功的促銷手法之一。當時,麥當勞在一星期平均可賣出大約一千萬份快樂兒童餐。然而在一九九七年四月的那十天當中,藉著每次附贈一個豆豆娃,麥當勞竟賣出大約一億份快樂兒童餐。鮮少有行銷活動能針對目標消費者達到如此驚人的銷售率。快樂兒童餐的銷售對象是三到九歲的兒童;也就是說在那十天當中,那個年齡層的每個美國兒童平均買了大約四份快樂兒童餐。那些快樂兒童餐並非全都賣給兒童,許多成人收藏家購買豆豆娃快樂兒童餐,留下娃娃,然後丟掉食物。   為了爭取年幼的顧客,連鎖速食店不但與玩具公司結盟,也和運動聯盟及好萊塢片廠合作。麥當勞經常策劃搭配美國職籃NBA及奧運的促銷活動。必勝客、塔可鐘與肯德基也與美國大學男子籃球聯賽NCAA簽了三年的合作協議。溫蒂漢堡與美國冰球聯盟搭配合作。漢堡王與尼克兒童頻道、丹尼連鎖餐廳(Denny’s)與美國職棒大聯盟、麥當勞與福斯兒童頻道都形成了夥伴關係,將速食廣告與兒童娛樂結合在一起。漢堡王還推出天線寶寶形狀的雞塊。麥當勞現在擁有一系列由麥當勞叔叔主演的兒童影片《麥當勞叔叔的古怪冒險》,由拍過《淘氣小兵兵》(Rugrats)和《辛普森家庭》的克拉斯基庫波公司(Klasky-Csupo)製作。這些影片裡出現了麥當勞樂園裡的眾多人物,售價三點四九美元。麥當勞的一名高層主管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可以在麥當勞叔叔與孩子之間創造一種更有意義的關係。」
第五章 (節選) 薯條美味的祕密
  長久以來,麥當勞薯條的滋味廣受消費者、競爭對手,甚至是美食評論家的讚賞。美食家比爾德(James Beard)就非常喜歡麥當勞薯條。它們獨特的口感並非來自麥當勞採購的馬鈴薯品種、加工的技術,或是餐廳油炸的設備。速食薯條的口感主要取決於食用油。麥當勞數十年都以大約百分之七棉花籽油和百分之九十三牛油的混合比例油炸薯條。這種混合油賦予薯條獨特風味——每盎司所含的飽和牛脂肪也比麥當勞漢堡還高。   在外界大肆抨擊他們薯條膽固醇含量過高的聲浪中,麥當勞在一九九○年改用純蔬菜油。這項改變使得麥當勞面臨一項重大挑戰:如何不用牛油,卻依然讓薯條帶有些微的牛肉味。仔細查看現在油炸麥當勞薯條所用的原料,就能看出這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接近原料清單末尾地方,出現了一個看似無害,卻帶有奇特神祕色彩的詞彙:「天然香料」。這項原料不但有助於說明薯條好吃的原因,也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速食——也就是當今美國人所吃的大多數食物——會出現目前這種風味。   打開冰箱、冷凍櫃、廚房櫥櫃,然後仔細看看食品上的標籤,你會發現幾乎每份原料清單上都列有「天然香料」或「人工香料」。這兩大類香料之間的相似性遠高於它們的差異性。兩者都是人工添加物,大多數加工食品的風味主要都來自它們。購買一項食品最初的刺激可能是包裝或外觀,但後續購買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口味。美國人購買食物的費用中,大約九成是花在加工食品上。可是,罐頭、冷凍與脫水等食品加工技術破壞了食物原本的風味。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興起了一個讓加工食品更美味的龐大產業。如果少了這個香料產業,今天的食品業可能不會存在。美國主要連鎖速食店及其菜單上暢銷餐點的名稱都已揚名世界,刻印在我們的流行文化中。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那些製造速食香料的公司。   香料工業十分隱密。它的領導廠商不會洩漏香料化合物的精確配方,也不會透露客戶身分。若要保護廣受喜愛品牌的名聲,這種隱密性有其必要。我們可以理解,連鎖速食業者希望大眾相信它們食物的味道來自餐廳的廚房,而非由其他公司經營的遙遠工廠。
第九章 (節選) 肉裡藏了什麼
  肉品加工業與美國農業部不正視肉品污染的主因——牛吃的飼料、飼養場過度擁擠、屠宰場衛生欠佳、作業線速度過快、工人訓練不足、缺乏嚴厲的政府監督——現在反而提倡以奇特的科技解決方案來處理食源性病原體的問題。他們想要用放射線照射肉。那是一種細菌的絕育方法,在一九六○年代由美國陸軍及航太總署率先研發採用。當微生物受到低量的迦瑪射線或X光照射時,它們不會死亡,可是DNA會被打亂,無法繁殖。多年來,放射線照射已經用在某些進口香料和家禽身上。大部分的放射線照射設施都建有六英呎厚的混凝土牆,利用鈷六十或銫一三七(來自核子武器工廠和核電廠的一種廢棄物)創造高電荷的放射性光束。由泰坦公司(Titan Corporation)研發的一種新技術則是利用傳統電力和電子加速器,而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泰坦公司在一九八○年代為星際大戰反飛彈計畫進行研究時,發明了SureBeam照射技術。   美國醫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經過放射線照射的食物可安心食用。然而,因為消費者不願意吃暴露於放射線的東西,目前這種程序還不普及。根據美國農業部目前的規定,經過放射線照射的肉品必須加上特別標籤以及radura標誌(國際通用的放射線標誌)。由肉品加工業者與大型速食業者組成的牛肉產業食品安全委員會已經要求美國農業部修改規定,完全依照業者的意願來處理肉品貼標籤一事。肉品加工業也正努力刪掉「放射」一詞,他們比較偏好「低溫殺菌」。   我訪問過一名屠宰場工程師,他曾經協助發明目前使用的某些最精密的食品安全設備。他告訴我,從純科學的觀點來看,放射線照射既安全又有效。但是,他擔心將高度複雜的電磁與核能科技引進勞工大多是文盲、又不會說英語的屠宰場。「你不會希望那樣的人去操作那種程度的設備。」他表示。他也擔心放射線照射如果普遍使用,可能鼓勵肉品加工業者「加速屠宰間的作業速度,將糞便噴得到處都是。」前《肉與家禽》編輯別克里反對放射線照射的理由也很相似。他認為那將降低肉品加工業大幅度改善生產方法的壓力,導致不衛生的現況持續下去。「我不要自己吃的肉還搭配經放射線照射的排泄物。」別克里說。

作者資料

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losser)

資深新聞採訪記者,《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特約編輯,著有《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Reefer Madness)等書,也是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的製片之一。西洛瑟的報導文章常見於《滾石雜誌》、《浮華世界》、《紐約客》、《紐約時報》等重要主流媒體,一九九四年曾以其報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雜誌界最高獎項——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新作Command and Control亦獲二○一四年普立茲獎決選。

基本資料

作者: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losser) 譯者:吳緯疆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系:現場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9865842659 城邦書號:A139007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6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