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投降之路:三個男人與二戰終結的倒數計時
- 作者:伊凡.湯瑪斯(Evan Thomas)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6-04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目標選定了嗎?」「廣島、長崎、京都,還是東京?」
投下原子彈會殺死20萬人,但如果日本繼續打下去,可能會再多死數百萬人。是你,會如何選擇?
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最佳書籍
Amazon網站、Goodreads網站千人5顆星好評
日本終戰80週年不可錯過的歷史作品
【三位決定「二戰終結」的關鍵人物】
史汀生:前華爾街律師、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監督「曼哈頓計畫」的決策者。史帕茨: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負責指揮戰略轟炸,執行原子彈投放行動。
東鄉茂德:韓裔日本外相,勸服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接受投降。
【本書內容】
1945年夏天,日本帝國敗象已露。
但日本還有至死方休的士兵、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以及手拿乾草叉的女人和小孩……
1945年5月30日早上9點20分,格羅夫斯將軍接到一則緊急通知:「立即前往戰爭部長辦公室報到。」戰爭部長史汀生已在等他。
「目標選定了嗎?」「京都是完美的目標,因為它有100萬人口,將讓人無法質疑原子彈的威力。」「還有別的選項嗎?」
兩個多月後,美國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帶走20萬條日本人的生命。從那之後,世人就不斷爭辯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只有原子彈可以結束戰爭嗎?原子彈是不是為了要震懾蘇聯?直到事件已過去80年,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所揭示的,這股原子彈的震撼餘波仍影響著世人。
《通往投降之路》以縝密的研究與最新日記資料,深入探討三位關鍵人物如何影響美國投擲原子彈與日本投降的歷程。史汀生早年在華爾街當律師,曾在五位總統的政府中任職,「曼哈頓計畫」是他人生最大的難題──到底該不該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呢?陸軍航空隊司令史帕茨將軍身處第一線,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但投下原子彈成為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東鄉茂德,日本外務大臣,為了拯救國家千萬黎民百姓,他是昭和天皇御前唯一力抗軍方鷹派、主張投降的人。
透過史汀生、史帕茨、東鄉茂德的日記與家人的紀錄,《通往投降之路》試圖還原歷史重大抉擇,呈現他們的內心掙扎、動機與決策過程。杜魯門總統曾告訴奧本海默:「滿手鮮血的人是我,讓我來煩惱吧。」說這句話的同時,背後有著多麼複雜的情緒呢?
【本書精華】
1.雖然以「全知視角」我們知道美國最終投下了原子彈,但這中間美方的戰略決策、外交折衝,日方內部鴿派文官與鷹派軍官的對立,天皇扮演的角色,都讓整本書充滿懸念,不到關頭無法看清最終結果。
2.以三位當事人的親筆日記與仍在世家人的口述為本,探討他們內心的靈魂交戰、道德難題,當下又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這不是個非黑即白、好人與壞人的故事,而是做出什麼選擇,就會有什麼代價的故事。
3.作者大量引用近代美國投擲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的相關學術研究,為本書更增知識性。
4.全書約13萬字,以三位關鍵人物及兩顆原子彈推動的主線,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有極佳的閱讀體驗。
目錄
導論 困境
第一部
1. 輾轉難眠──「可怕的東西」、「恐怖的東西」、「駭人的東西」
2. 目標選擇──「可能是科學怪人,也可能是世界和平的工具。」
3. 腹藝──「日本沒有人是平民。」
4. 病人進步迅速──「你來評斷吧,我沒辦法。」
5. 迅速且完全的毁滅──「如果發生最壞情況。」
6. 一桶瀝青──「管他呢,我們賭一把吧。」
第二部
7. 可怕的責任──「我有點心臟病發作。」
8. 否認──「把機上所有信號彈都打出去!」
9. 聖斷──「我們將從死中求生。」
10. 妙著──「超級堡壘今天不飛了。」
11. 密謀──「你在想什麼?」
12. 下一個是東京嗎?──「這傢伙已經快倒了。」
13. 忍所難忍──「如仲夏夜一夢。」
14. 無高地可據──「要讓一個人值得信任,你得先信任他。」
後記 清算
謝辭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內文試閱
第三章 腹藝
東京,一九四五年四月至七月
在日本,四月初是櫻花飄落的季節。但當東鄉茂德抵達東京時,車窗外所見只是一片廢墟和焦土。首都遭燃燒彈轟炸近一個月後,葬儀社才剛剛埋完最後一批焦熔的屍體。這些焦肉和骨灰堆放有兩三公尺高,據生還者恍惚地形容它們看起來就像「稻草堆」。
東鄉即將成為日本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作為外務大臣,他躋身「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與首相、海軍大臣、陸軍大臣、陸軍總參謀長和海軍總參謀長並稱為「六巨頭」。這些人主導了戰事,也就是真正在統治日本,因為在日本,沒有任何人能自外於捍衛「國體」(即天皇制度)的聖戰。
東鄉不像是能當上日本領導人的人。他不屬於統治日本的軍方勢力。嚴格來說,他甚至不算日本人。他父親的家族來自朝鮮,本姓是朴。朴家在十六世紀移民到日本。雖然他們以製陶手藝聞名,但出身朝鮮就意味著種族低人一等。這種偏見在三百年後依然持續,所以當茂德年幼時,他的父親就向一個古老武士家族買來東鄉這個日本姓氏。
在大學時,東鄉讀的是德國哲學。他喜歡討論歌德、席勒和歐洲文化,不愛與同學飲酒狎妓。他認為納粹和希特勒是惡棍,而且並不忌諱公開批評。他在日本駐柏林大使館任職時認識一名傑出建築師的遺孀,後來便娶了這位德國女子為妻。東鄉的外交官生涯多是在西方度過,他注重儀表,喜歡筆挺的白襯衫、白手帕、法式袖口和領帶。一九二○年代初,他在日本駐華府大使館擔任一等祕書,非常羨慕美國人的自由和工業實力。
和一般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外交官最不同的是,東鄉非常直率。日本人最愛拐彎抹角。在牆壁如紙般薄的社會裡,說話要很小心冒犯到人。日語通常用被動語態,句子不加主詞。但東鄉非常直接,有時過分直接。他經常板著一張臉問屬下說:「所以,你到底想幹麼?」他在外務省的一位同事吉田茂(後來成為戰後日本首相)這樣形容他:「沉默寡言,面無表情,毫無任何個人魅力。」但他很愛家。他是個顧家的男人,這在二十世紀中葉的日本相當與眾不同。
但他是很成功的外交官。可能是因為他不像日本人,能說出心裡話,要他想要的東西,所以能和日本的老對手俄國達成協議。一九三九年,日本在蒙古沙漠的一場戰役戰死一萬七千名日軍(此戰發生在俄國與日本控制的滿洲邊界),正是東鄉設法讓俄國和日本達成停火協議。一年後,東鄉談定了《俄日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設宴款待他。眼神冷酷的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為他的不屈不撓敬酒:「他不只是一名政治家,還是一位真男人。」
一九四一年擔任外務大臣後,東鄉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他很愛國,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的一連串勝利也讓他熱血沸騰,但他知道,這次奇襲只會如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所說的:「喚醒沉睡的巨人。」他的妻子伊迪莎染上了「勝利狂熱症」,曾在一九四二年四月對一位外交官的妻子說,實在沒必要費心將皮草和珠寶運出東京,因為美國根本無法空襲首都。但第二天,杜立德將軍(Jimmy Doolittle)的飛機就攻擊了東京和其他四個城市。受到教訓後,東鄉對日本長期不利的局面直言不諱。戰爭爆發不到一年,他就與頑固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將軍發生爭執。他被罷黜回到遠離東京的長野老家,開始研究那些戰敗國家的情況,深入了解俄國和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內部動亂。
一九四五年春,東鄉知道日本已被擊潰,他急著在長期受壓迫和挨餓的人民起來革命前找到出路。他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日本政府中還有些人也想結束戰爭,但在一個「投降」這兩個字被視為禁忌的社會中,他們無法承認。裕仁天皇也是其中之一,雖然他連對自己都無法承認。
四月七日晚上十點半,東鄉來到美輪美奐的首相官邸,一位身穿燕尾服的七十多歲老人出來迎接他。七十七歲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男爵正在觀看如雪片掉落的櫻花(首相官邸在大轟炸中倖免於難),他在過去幾天都在思考古羅馬帝國如何衰亡。鈴木曾是海軍英雄,在二十世紀初指揮魚雷艇和驅逐艦與俄國和中國作戰。他在海軍位居高位,曾當過海軍大臣。現在他又老又聾。他的手會顫抖,看來是有點老糊塗了。他經常研讀道家哲學,相信道家的信條:「玄即是德」、「無為勝有為」。鈴木是日本在不到一年內換上的第三位首相。他被推選的過程很複雜,其中暗潮洶湧。「我只是個水手。」他在被推選為首相時不情願地說。提名他的是「重臣」,也就是由一些前首相組成的天皇顧問團,而選擇他的部分原因是其他人選都有太多敵人。
當天晚上,東鄉坐在鈴木官邸的辦公室,以一貫的風格直接切入主題。他問道:首相認為這場戰爭還要打多久?
「我認為我們還能打兩到三年。」這位年老的紳士說。
東鄉努力不表露情緒。他知道日本沒辦法再撐那麼久。他試著和鈴木討論現實。
「現代戰爭,」他教訓這位老將說,「主要是靠物資和生產。從這點看來,日本沒辦法再撐一年。」東鄉知道工廠因為缺乏原料已停止生產,日本這個島國被敵人封鎖,已經耗盡食物和油料。
東鄉原本以為要他回任外務大臣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現在他覺得被捲入泥淖。但時間已晚,首相累了,東鄉只得不甘心地告辭。他想返回長野,回去研究那些驕傲和愚蠢到不願尋求和平的國家如何在一戰後四分五裂。
但接下來兩天,東鄉和一些明白(或自以為明白)首相心意的同事私下談話,發現鈴木是故意含糊其詞。首相是在玩古老的「腹藝」(以心傳心)。在日本文化中,嘴上所說和實際所指可以完全是兩回事,卻有辦法讓他人領會其意。精於「腹藝」之人會用語言來掩飾其真意,但同時以「暗示」的方法讓人了解。「腹藝」可以非常細緻巧妙地避開尷尬處境,用不言而喻的方式傳達真相。而一旦出了問題,又可以否認說沒有說過。但「腹藝」經常產生混淆與不信任。畢竟,要怎麼才能確定別人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東鄉對「腹藝」這一套很不耐,但他了解它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也了解它在政治上的作用。第二天,他又去找鈴木。這位信奉道家的老將語氣淡漠地支持東鄉去做外務大臣該做的事。東鄉接下任務,儘管他明知這是以身犯險。他不只是美國轟炸的目標,也將成為戰爭狂熱分子的首要暗殺對象。
延伸內容
▸這本如臨現場的傑作,對二十世紀最重大的道德疑問之一:美國是否應該在二戰結束前對日本投下原子彈,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說明。想了解使用巨大力量所牽涉道德問題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馬斯克傳》、《賈伯斯傳》作者
▸令人驚懼、心碎的記述,描寫三位身處無法想像壓力下的男子……這是一部充滿新聞現場感的歷史敘述。我敢說你會一口氣讀完這本書。
──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作者
▸在這本細緻入微、描寫生動的著作中,湯瑪斯講述了太平洋戰場末期扣人心弦又令人膽寒的故事。他以深入的觀察與理解,重現了那些關鍵時刻──從投下廣島與長崎原子彈,到日本最終投降,這些影響深遠的抉擇。
──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作者
▸湯瑪斯憑藉精準的細節掌握與戲劇性筆觸,以震撼與優雅書寫了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故事。全書節奏緊湊如驚悚小說,結合最新研究與嶄新的歷史洞見,解釋了美國是如何選擇動用史上最致命武器。這是一部描寫權力、焦慮與道德模糊性的不可或缺之作。
──普立茲獎得主馬查姆(Jon Meacham)
▸這是一部緊湊、扣人心弦的敘事,豐富、深情、細膩出色。
──普立茲獎得主席夫(Stacy Schiff)
▸時而令人驚訝、時而發人深省,《通往投降之路》揭示了人類權力的極限,以及那些掌權者所承受的壓力與代價。
──作家麥凱(Sinclair McKay)
▸在這段關於二戰最後幾週的扣人心弦敘述中,湯瑪斯深入描繪了美日領導人在面對原子彈災難現實時的心理與身體煎熬。他以如電影般緊湊又令人屏息的筆法,讓我們理解:日本的投降,並非命中注定。
──作家奧爾森(Lynne Olson)
▸湯瑪斯廣泛運用多種資料來源,包括關鍵人物的日記,讓那段歷史鮮明重現。這本動人的作品描述了三位和平之人,在生死關頭做出決定,對所有熱愛歷史的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
──BookPage書評
▸作者的觀點成立,儘管無法減輕當時決策者對於動用核武所感的道德煎熬。這是一部探討決策背後道德困境的作品……一本深入思考核子戰爭、早期質疑聲與可能更糟替代情境的著作。
──科克斯書評
作者資料
伊凡.湯瑪斯(Evan Thomas) 美國記者、歷史學家、律師及作家。湯瑪斯出生於紐約州杭亭頓,成長於冷泉港,畢業於菲利普斯學院、哈佛大學(學士)及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他曾任《新聞週刊》記者、作家及編輯二十四年,也曾在《時代雜誌》及《卑爾根紀事報》任職。 1992年,美國中情局局長羅伯特.蓋茲(Robert Gates)授予他歷史性訪問權限,使他得以查閱機密情報文件。湯瑪斯之後在中情局內部期刊《情報研究》(Studies in Intelligence)撰文,分享他查閱機密檔案的經驗。 湯瑪斯也是公共事務節目《華府內幕》(Inside Washington)的常駐討論嘉賓,直至該節目於2013年停播。此外,他曾於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寫作與新聞學,並於2007至2014年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費里斯(Ferris)講座新聞學教授。 湯瑪斯著作等身,《通往投降之路》是他的第十三本書,也是他在台灣的第二本翻譯作品,過去他曾與名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合著《美國世紀締造者》(The Wise Men: Six Friends and the World They Made),中文版2015年由廣場出版。
基本資料
作者:伊凡.湯瑪斯(Evan Thomas)
譯者:黎曉東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系: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出版日期:2025-06-04
ISBN:9786267509425
城邦書號:A1390333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