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淡定的智慧:找回心平氣和、快樂自在的人生100幸福課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淡定的智慧:找回心平氣和、快樂自在的人生100幸福課

  • 作者:弘一大師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7-04
  •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佛法即活法,淡定即幸福。 讓你回歸真實的自己,告別不快樂的人生。 心念轉則行為轉,只有跟隨內心的感覺,人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每天都在車流人海中奔忙,匆匆的腳步中,一天過著一天,總覺得缺少了什麼。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過得辛苦,每個人都有一份不如意放在心頭揮之不去。我們被擔心、恐懼、失望、思念等無數種情感糾纏著,沒有一刻能享受內心的那份純淨和質樸。 其實,人生也是一場修行,修得一顆清淨心,人生便多了一份從容。 淡定是心靈的修煉,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 勇者從容,智者淡定,越是真正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淡定從容。淡定的智慧就像禪的修行,這種修行讓一切回歸內心,讓人回到真實的自己,找回內心的自在。 本書的文字中滲透著弘一法師的風骨和智慧,讓浮躁中的人們學會放下。 藉由每篇不同的主題故事、淡定小語,讓人們從中滋養心靈,體會淡定的智慧,得到內心的平靜與單純的快樂。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要時時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內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調整平衡。 書中隨選淡定小語: ◎淡定的生活態度 .心中有貪、嗔、癡三毒才會遇到外面的毒害, 假如心中無三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 .在生活與環境變化之中,被環境所轉而不能覺悟就應當懺悔。 一切隨時、隨性、隨悲喜才是心性通達的最高境界。 ◎淡定的感情(一段美好的關係) .欲望是人的一種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誘惑。 兒女情長的欲望讓人承受心智的折磨, 金錢利益的欲望讓人迷失原有的銳利。 .適合自己的尺寸,就是最好的,就可以選擇; 不適合自己的尺寸,任憑再大的誘惑也視而不見, 因為他們知道,放下就是擁有。 ◎淡定的美好 .放下看做一種內心境界,放不下便飽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 凡事放得下,是因為沒有欲念,內心沒有欲念,才能不受憂慮所擾。 .人們追求的目標,越是刻意雕琢離目標越遠,只有以一顆淡定的心, 一份不受任何誘惑的開闊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終的美好與收穫。 ◎淡定的人生智慧 .再誘人的風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趕路, 不要為了滿足小小的貪愛之心而荒廢了自己既定的目標。 .聰明人遇到問題會先沉靜下來,總結和反思。 愚鈍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情緒浮躁,然後發洩情緒。 .那些能在誘惑面前保持淡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因為他們放得下。他們內心有一把衡量利益的尺。 【本書特色】 輕鬆好讀的故事,特別適合生活在這個浮躁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隨時獲得平靜的心靈。 【名家推薦】 ◎李偉文(知名作家) ◎游乾桂(知名作家)

目錄

1 回歸靈魂的清澈 做真實的自己 跟隨內心的感覺 讓心靈不迷失 心開闊你才從容 最通透的智慧 獲得真正的價值 修一顆清淨心 保持通靈的心境 2 更堅定才能更從容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付出必能碩果纍纍 不受誘惑心境更開闊 貪愛容易迷惑心智 最精進的智慧 不炫耀是大智慧 定力才是真功夫 認清事情的根本 心永遠是定的 不固執心性更通達 心安就是圓滿 3 放下就是擁有 給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留一份善心與他人 摒棄重負抓住現在 修一顆通靈之心 超越是非才能還原自己 好心態是一種定力 調一顆怡然心 心量放寬人生通達 放下夢幻走向真實 4 培育一顆清透心 心無外物自有慧眼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自作聰明是劣智 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不畏現象遮望眼 不要被煩惱迷惑心智 活出生命的真諦 遠離內心的煎熬 善悟才是真智慧 5 心不動更淡定 不要違背自己 如何突破困境 低調處事保留餘地 修一份平和之心 開悟心智世事洞明 行為隨心而動 讓世情淡一分 不為情緒所動 放下心中的「怕」 6 勇者從容,智者淡定 從容是一種修煉 心念不亂煩惱自斷 讓自信變得優雅 勇者回頭自省 境界滋養智慧 淡定讓你平心靜氣 長存一顆吃苦心 真智慧巧生活 有內涵更淡定 留一份鎮靜在心中 7 讓精神更豐盈 常發一顆慈悲心 抓住當下的幸福 好心態是大智慧 財富是無形的 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不強求才有收穫 以一顆禪心做事 愛是成長,美是心境 培養善根福德 8 淡定地向前走 無須刻意追求 放下虛妄修自身 讓煩惱不攻自破 以修佛之心修身 人生沒有如果 給內心一片自由 內心寧靜才能致遠 讓心與事業融合 簡樸滋養智慧 放低身價聲譽長存 9 淡定在捨得之間 勞筋骨銘心志 自省讓人更淡定 從容面對生死 舍一份虛榮,得一份真相 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 天然無飾,便是本性 璞玉無暇靠打磨 捨棄繁雜見真諦 沒有恐懼更淡定 思考才能得智慧 智慧由心生 10 智慧在高處,淡定在內心 堅持自己的路 修養美德是智慧 從容面對生活的磨礪 佛心就是開悟心 保持淡定清醒 放低心態,才能吸納智慧 心定氣平淡定自如 不躁動才能應萬變 有內涵才能更淡定

內文試閱

有內涵更淡定
  成熟飽滿的穀子總是低著頭,越是真正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淡定從容。我們需要學會淡定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淡定從容地生活,用知足淡定從容的心去面對一切得失。   在聽弘一法師講佛的時候,一位居士問如何能平復心中的怒氣。大師寥寥數語點化得恰到好處:「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持身弓類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大師的點化讓居士深知,喜怒哀樂原來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定的。快樂的門只為聰明的人打開,心中充滿怒氣和疑惑則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有一位小和尚總是憤憤不平,為什麼師父總是喜歡、偏袒其他師兄弟,而將我放在一邊不管呢?天長日久,小和尚開始過得不快樂,而且做什麼事情總是失衡,不是說這個不是,就是埋怨那個不好,師父知道之後找到了他,給他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不平衡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人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喪失了平衡感,不僅走路不能平衡,而且心態也是失衡的,所以人與人相處時天平總是會傾斜,矛盾不斷。   國王很苦惱,但是始終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只得整天忙著去處理那些失衡的事件。   不平衡國的國王在選舉時有一個傳統,在大選之日,人們會在懸崖中間搭起鋼索,只要能走過鋼索的人都可以成為國王的候選人。每當趕上大選,國內的人都緊張得要命,因為按照規定每一個城市都要選出一個代表來參加大選。   當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這個機會,有的人甚至害怕得要死,因為他們自身的不平衡性很可能讓他們落入懸崖。   規定的日期快到了,其他城鎮都按時派出了代表,但是有一個城卻一直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人們根本不願意為了王位冒險,萬般無奈之下,城市的頭領找到了一個叫「臼隋亦」的人。臼隋亦是一個極易被別人說服的人,所以頭領才會找他,並找了各種讓他參加的理由,臼隋亦果然同意了。   當名單確認之後,國家開始派出專門的人幫他們訓練,並設置了各種保護措施。但是,臼隋亦卻沒有參加任何的訓練或練習,反而照常過他本來的生活。   大選的日子終於到了,但是在參賽前,很多人不是負傷就是摔死了,最後只剩下了三個人,其中就包括臼隋亦。   在決賽時,他們抽了順序,臼隋亦最後一個上場。除了臼隋亦,其他兩個人看起來很緊張,並在臉上流露了出來。   第一個上場的人顯然比第二個人要自信得多,因為在參賽之前他經過了無數次的訓練,他想這一次一定可以走過去。   但是第二個人卻很擔心,因為參賽前他曾無數次地從上面摔了下去,所以他深怕自己這次會送了命。   而臼隋亦呢?   還和平時一樣悠閒自得,而且還在賽場輕鬆地喝著熱茶。   同城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紛紛問他:「你怎能這麼悠閒?」   他說:「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對走鋼索一竅不通,即使努力練習也於事無補,肯定會死,既然這樣,為什麼不睡好一點?為什麼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呢?」   終於輪到他上場了,但是現場的人都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   沒有人敢相信這是事實。臼隋亦走到對面後,自己也嚇了一跳。   就這樣,臼隋亦成為了該國的新國王。事後,很多人向他討教秘訣,他說:「其實隨意就行了啊!當你向左邊傾斜時就向右一點,向右傾斜時就向左,就是這麼簡單。」   小和尚聽了故事之後頓悟。 淡定語錄   其實生活和走鋼絲一樣,永遠不要流於極端。當我們痛苦時就想想往日的美好;當我們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就想想曾經自己也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當我們認為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如果我們嘗試著用這種方式來生活,很自然地,當我們走到某一扇門前,不用敲門,它自然就會自動打開。
抓住當下的幸福
  很多人總是容易在生活中患得患失,為過去的所作所為後悔,為將來的生活和目標愁苦鬱悶。其實只有抓住當下才能投入地生活,只有投入地生活才能真正體會生活的幸福所在。   弘一法師就曾對聽他講佛的僧眾和信徒們說:「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鐘念之,最為有益也。」   大師擅長以故事點化那些暫時無法開悟的人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廟,香客每天絡繹不絕。   大殿橫樑上的一隻蜘蛛,天長日久受香火的薰陶,漸漸有了佛性。一轉眼,一千年過去了,蜘蛛的悟性提高了不少。   一天,佛祖問蜘蛛:「你在這裡受了千年的香火也算是前世修來的造化,我問你個問題吧,考考你的悟性如何。」   蜘蛛高興地答道:「能夠得到佛祖的指點,是我的造化。」   佛祖問:「你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   蜘蛛想了想,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   佛祖聽後只是微微一笑,離開了。   轉眼又一千年過去了,蜘蛛依舊在橫樑上修行,悟性又提高了不少。   一日,佛祖又問蜘蛛:「還記得我一千年前問你的問題嗎?你現在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蜘蛛依舊回答道:「我依舊覺得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轉眼又一千年過去了。   突然刮了一場大風,一滴甘露被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見甘露晶瑩透亮,頓生愛慕之意,於是久久凝視著甘露出神,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可不久之後,甘露又被風帶走了,蜘蛛覺得悵然若失。   於是佛祖問蜘蛛:「你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   蜘蛛還沉浸在失去甘露的痛苦中,於是隨口答道:「『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無奈地說:「既然你依舊是這樣的認識,不如帶你到人間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做了官宦人家的小姐,父母給她取名為「珠兒」。   一晃,十六載過去了,珠兒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經常被召進宮陪伴長風公主玩耍。   一天,皇上在宮中宴請新科狀元郎甘露,珠兒也被請入宮中。甘露在席間吟詩作賦,文筆和才華都很出眾,在場的所有少女都被傾倒了。珠兒並沒有在意身邊少女們的歡呼,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給她的因緣。   一日,珠兒陪母親去上香,在寺院碰到了甘露和他的家人,兩位長者在拜過佛後到一邊話家常了,珠兒和甘露閑來無事,於是到走廊上歇息。   珠兒開心地問甘露:「你還記得十六年前的事情嗎?」   甘露很詫異,說:「珠兒姑娘看來聰慧過人,但是未免有點異想天開。」說罷,便轉身離去了。   珠兒很傷心,佛祖既然安排了這段姻緣卻又為何讓甘露對我視而不見呢?   幾天後,皇帝下詔,賜婚給新科狀元,新娘是長風公主,並命令蛛兒和太子芝草也擇吉日完婚。珠兒聽到這個資訊後,如五雷轟頂,她怎麼也想不明白佛祖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在接下來的幾日,珠兒茶不思飯不想,人日漸消瘦。   太子芝草得知珠兒的情況後,馬上趕來探望,看著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珠兒,他哭道:「那日,我對你一見傾心,發誓非你不娶,如果你死了,我必定不會苟活。」說完拔出了寶劍要自刎。   這時佛祖出現了,他對奄奄一息的珠兒說:「你太執迷不悟了,你想想甘露是誰帶來的?是風,也是風將他帶走了,所以甘露是屬於風的,他對你來說不過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已。而芝草是當年廟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了你三千年,但是你卻從沒有低頭看它一眼。蜘蛛,你現在想想,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   蜘蛛恍然大悟,於是回答道:「佛祖,之前是我太癡妄了,世間最珍貴的是眼前的幸福。」   佛祖微笑著離開了,珠兒和太子芝草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淡定語錄   很多時候,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緣則聚,無緣則散。愛情在動靜之間,緣分在聚散之間。如果說愛情是源源不斷的小溪,緣分則是偶爾投到溪水中蕩起陣陣漣漪的石子;如果說愛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緣分則是偶爾光顧的浪跡四方的旅人。有緣人自會發現,無緣者任他尋千百度也會錯過。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情感太盛容易衝動,太理性容易絕決,沒有人情味兒。七分理性三分情感,是剛剛好的溫渡。   曾有位佛家法師云:「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弘一法師出家之前也喜愛文字詩詞,但皈依佛門後,大師也說:「喜愛世間文字詩詞是讀書人的毛病,它障礙自己的清淨心,引發人的感情,障礙修道。道是如如不動。八關齋戒中規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戲,有礙道心,均所禁止,詩詞歌賦也是一樣。」   大師所說的文字詩詞只是對於出家人來說,對於俗家大眾來說,人們只要學會控制情緒,理性地看待問題,人生就會不斷向前走。   一個只有一隻手的乞丐一路沿街乞討,來到了一座寺院前。當他向方丈乞討時,方丈指著門前的一堆破磚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後院去吧。」   乞丐非常尷尬,生氣地說:「你沒有看到我已經殘疾了嗎?我只有一隻手怎麼搬呢?你不願給就不給吧,何必這樣捉弄羞辱我呢?」   方丈用一隻手搬起了一塊磚送到了後院,然後對乞丐說:「像搬磚這樣的事,一隻手就已經足夠了,我能做的,你為什麼不能做呢?」   乞丐沒再說什麼,用一隻手搬起磚來,兩個小時之後,磚終於搬完了。   方丈走過來,遞給了他一些銀子,乞丐接過錢,感激地說:「謝謝你,大師!」   方丈笑著說:「不用謝我,這是你自己用勞動賺到的。」   乞丐感動地說:「大師的再造之恩,我不會忘記。」說完深深地鞠了一躬轉身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一個乞丐來寺院乞討。方丈把他帶到屋後,同樣指著磚堆對他說:「把這堆磚搬到屋前我就給你銀子。」   但是這位雙手健全的乞丐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轉身走了。   弟子不解地問:「方丈,弟子有些不明白,上次你叫那個乞丐把磚從前院搬到了後院,今天你又叫這個乞丐把磚從後院搬到前院,你到底想把磚放在後院,還是前院?」   方丈語重心長地說:「其實磚放在前院和放在後院是一樣的,可動手搬與不搬對乞丐來說卻不一樣。」   多年之後,一個很體面、氣度不凡的人來到了寺院,美中不足的是,這個人只有一隻手,他就是用一隻手搬磚的那個乞丐。自從方丈讓他搬磚以後,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明白了只要動手去做,生活會和正常人一樣精彩。之後,他靠著自己的不斷拼搏,終於取得了成功。而那個拒絕搬磚的、雙手健全的乞丐卻依舊還是乞丐。   每一種創傷,都可以讓我們萎靡不振,也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關鍵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它。   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多麼窘困,我們都要積極地去面對,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一個不動手,永遠等著別人施捨的人,是不會找到自己活著的價值的,更別說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淡定語錄   在付出中,最關鍵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清醒理智地看待面前的問題,只有這樣,人生才能不斷前進。
不要被煩惱迷惑心智
  煩惱雖然由某件事觸發而來,但卻是由內心而生。人在煩惱的時候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衝動的時候只需要儘快讓情緒平和,而不要做任何決定。這樣心智才會保持原來的聰慧無暇。   弘一法師講解《觀無量壽佛經》這一經本時,曾用一句話來解答人們對「煩惱」二字的提問:「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大師雲:「此文是《觀無量壽佛經》中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她覺悟了,她親眼看見的。當時她遭遇家庭變故,痛不欲生,求釋迦牟尼佛替她找一個安身之處,不願再住在這個世界。佛很慈悲,並沒有給她介紹一個地方,而是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跟前,她看來看去,覺得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請佛幫助她生到極樂世界,不願意再待在這個娑婆世界。韋提希夫人此種舉動是警惕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留戀娑婆世界的人。」   有時候人們所追求的並不是他們內心想要的,他們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於暫時的煩惱而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大師講經,並非要每個人都棄世出家,只是教化眾生如何看破世間煩惱,如何回歸真我。無德禪師收了很多年輕的學僧,並告誡他們必須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否則山門是不會容納他們的。   但是學僧們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懶做,有的貪圖享受,有的嚮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無奈之下,無德禪師只得將他們召集起來,希望可以渡化他們。無德禪師對學生們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如果聽完之後你們依舊不能有所悟,就請離開。」   有個人死後,靈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剛一進門,司閽就問他:「你喜歡吃嗎?你喜歡玩嗎?你討厭工作嗎?」   這個人說:「我喜歡吃喝玩樂,不喜歡做任何事情。」   司閽說:「那好,這裡正是你最好的歸宿。這裡有很多誘人的食物,你可以隨便吃喝;也可以在這裡無憂無慮地睡覺,不會有人打擾;這裡還有很豐富的娛樂活動,讓你盡情地歡樂。」   聽完司閽的話,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了下來。   很快三個月過去了,這個人漸漸厭煩了這種生活,跑去見司閽,央求道:「這種日子實在是太乏味了。因為玩得太多,我已經膩了,對娛樂提不起任何興趣;由於吃得太飽,我的身體不斷發胖,行動非常不方便;由於睡得時間太長,我的頭腦已經變得很遲鈍。您能給我找一份工作嗎?」   司閽笑了笑說:「實在很抱歉,這裡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個人實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閽:「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司閽哈哈大笑道:「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這裡能讓你失去理想、失去創造力,沒有了前途、沒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將會漸漸消沉,人格也會漸漸腐化。這種心靈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淡定語錄   人生的意義不是享福,而是經歷實現夢想的過程,經歷通向幸福的過程。所以,有夢想、有創造、有挑戰、有目標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切被煩惱所擾,被誘惑所蒙蔽的選擇都是離自己越來越遠的選擇。
遠離內心的煎熬
  看似平靜的茫茫人海,誰又知道誰真正想什麼。人們平靜的外表下都承受著內心的煎熬,想要遠離內心的煎熬,就要放下憤怒,遠離貪婪。   弘一法師在回答某善友的問題時曾說:「心自在,不為外物所牽。」妙什禪師也曾教化眾僧:「于此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   人若為外物所牽絆就會動心起念,備受煎熬。有個婦人,經常為一些瑣碎的小事大發雷霆,雖然她知道這樣很不好,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天長日久,她終於再也忍受不了了,於是去向高僧求助,希望禪道可以幫助自己擺脫痛苦。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之後,沉默了片刻,隨後把她帶到了一座禪房中,然後將門反鎖之後離開了。   開始時,婦女氣得破口大駡,見高僧不理會,又開始哀求,但高僧依然沒有理她。後來,婦人見於事無補,終於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在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現在真是恨死我自己了,我怎麼會到這裡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說完後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現在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   高僧又問她:「那是為什麼?」   婦人回答說:「氣也沒有辦法啊!」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裡,爆發後將會更加強烈。」高僧說完後又離開了。   等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說:「我已經不生氣了,因為我終於明白了不值得氣。」   高僧笑著說:「你現在還知道值不值,可見你的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   當高僧第四次站在門外的時候,婦人問高僧:「大師,到底什麼是氣呢?」   高僧緩緩地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看了,思悟了許久後,似有所悟,隨即叩謝而去。 淡定語錄   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為了一句話耿耿於懷,為了一件小事困坐愁城。佛法有云:增加一份定力,就減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是非比較,即能遠離人事的煎熬。所以,做人不要太計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動不動就發火,這樣,你就會少一分傷害,多一分快樂。

作者資料

弘一大師

俗名李叔同(一八八○~一九四二年),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的才子,一九○五年留學日本,專修音樂與西洋繪畫,返國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浙江兩級師範,與夏丏尊、豐子愷、劉質平等人以師、友相交。所創作的《送別》歌,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其書法質樸無華,但獨具一格。 一九一六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嘗試斷食,決定了日後皈依佛門的信念。一九一八年出家,法名弘一,繼承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以奉持、宣揚戒律為修道根本,刻苦修行、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編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著作,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享譽海內外。一九四二年圓寂於泉州。

基本資料

作者:弘一大師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life 出版日期:2012-07-04 ISBN:9789866200427 城邦書號:A0500188 規格:平裝 / 雙色 / 35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