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敬畏神,讓你無所畏懼:6 週領受改變你一生的智慧
-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上一堂思辨歷史課:瑞典提案的歷史思維刻意練習
-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淡泊一點也無妨,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下冊,北馬其頓、希臘、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俄羅斯篇)
-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達賴喇嘛:1990-2024攝影記事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攝影藝術歸根究柢,便是全心全意觀察後所做出的解釋。
是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攝影的價值又如何判定?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時便震動世界,有些照片卻得經過一段時日才散發光芒?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傑瑞.貝傑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將全書分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編匯整攝影史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人物與經典影像。
書中不僅可看到大量大師級作品與解說,同時更探討了攝影的各種本質與重大問題,例如︰藝術市場是如何在近年來重整對攝影的態度?一幅翻拍的作品為何可以賣到百萬天價?為何某些人能通過時間考驗成為「攝影家中的攝影家」?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傑作?以及最重要的:攝影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惟有親身踏入攝影史,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今日許多我們還在爭執的觀念,在攝影史中都已度過更激烈的論戰;原來某些我們認為十分前衛的手法,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便已有人著手實驗;原來許多半世紀前的大師作品,至今仍顯得那麼難以超越。
「攝影被視為世界之『窗』,這件事就是這個媒材最大的問題,同時也是攝影的潛力之源和迷人之處。這片介於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領域,既難以捉摸又蘊含豐富可能,而最出色的攝影作品、最優秀的攝影家,就是在這片沃土上盡情發揮。」
作者資料
傑瑞.貝傑(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