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在彌撒中與耶穌相遇:從進堂到禮成,感恩祭的聖經巡禮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小書店大繪集: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
哈布斯堡帝國:翱翔歐陸的雙頭鷹家族,統治中歐四百年的多民族混融帝國【2025年新版回歸】
-
我被心理實驗監控的人生:關於數據監控與人格發展交錯的自我反思
-
口袋裡的心理課:144張圖看懂心理學,從心流、工作倦怠到情緒壓力,跟著佛洛伊德、榮格等138位心理學家,探索自己的內心,找出人生的答案
-
一分鐘秒懂漫畫易經:洞悉窮通順逆,通曉世事人情。原來易經這麼懂中國生存哲學,難怪南懷瑾、曾任強、季羨林這些大師都讀易經!
-
世紀藝術家100: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百位巨匠的美學探索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室內設計必學施工圖【暢銷改版】:教你建立邏輯、畫出重點,建立紮實基礎,快速繪製一看就懂可施作的圖面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攝影藝術歸根究柢,便是全心全意觀察後所做出的解釋。
是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攝影的價值又如何判定?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時便震動世界,有些照片卻得經過一段時日才散發光芒?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傑瑞.貝傑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將全書分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編匯整攝影史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人物與經典影像。
書中不僅可看到大量大師級作品與解說,同時更探討了攝影的各種本質與重大問題,例如︰藝術市場是如何在近年來重整對攝影的態度?一幅翻拍的作品為何可以賣到百萬天價?為何某些人能通過時間考驗成為「攝影家中的攝影家」?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傑作?以及最重要的:攝影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惟有親身踏入攝影史,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今日許多我們還在爭執的觀念,在攝影史中都已度過更激烈的論戰;原來某些我們認為十分前衛的手法,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便已有人著手實驗;原來許多半世紀前的大師作品,至今仍顯得那麼難以超越。
「攝影被視為世界之『窗』,這件事就是這個媒材最大的問題,同時也是攝影的潛力之源和迷人之處。這片介於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領域,既難以捉摸又蘊含豐富可能,而最出色的攝影作品、最優秀的攝影家,就是在這片沃土上盡情發揮。」
作者資料
傑瑞.貝傑(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