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周年慶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地球科學
火新世:人類如何鑄成烈焰時代,未來將燃向何方【全球火研究首席Pyne經典作.重新定義這個時代——一部地球、人類、生態、氣候與火的共同演化史詩】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火新世:人類如何鑄成烈焰時代,未來將燃向何方【全球火研究首席Pyne經典作.重新定義這個時代——一部地球、人類、生態、氣候與火的共同演化史詩】

  • 作者:史帝芬.派恩(Stephen J. Pyne)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25-10-01
  • 定價:460元
  • 優惠價:79折 363元
  • 書虫VIP價:363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44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學習與火同行、適應火、對待火、分配火,即是選擇我們的未來—— ★野火蔓延~為所有地球人提出火燒危機的思考方向與化解可能 ★全球火研究首席Pyne經典作 ★獨家親撰致臺灣讀者序 ★一部火與地球、人類、環境、氣候共同演化的史詩 ★富含科學、哲學、歷史與文化,融入大量人文社會思考,從文化敘事中提煉對火的認識 ★麥克唐納基金會之友獎 Friends of MacDonald Foundation Award 🔥 2025年夏,野火包圍地中海,歐洲史上野火最嚴重的一季……🔥 2025年3月,南韓史上最嚴重山火,災害規模遍及全國……🔥 2025年初,洛杉磯野火燒毀上萬棟建築,超過18萬人撤離……🔥 2024年6月,北極野火,科學家警告,極地火將成為暖化的驅動因素…… 野火肆虐。全球火研究泰斗派恩,以他所命名的The Pyrocene——火新世為名,在這部史詩級作品中,帶領地球人踏上以火搭建的舞臺,深思火如何塑造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人如何適應於火所建構的新秩序,找到自己的位置。派恩不是想以The Pyrocene創建一個學術名詞,而是希望提示火已經全面進入人類生活,書中許多隱喻表達了他的觀點。 這是一部重新定義這個時代的作品。從地球、人類、生態、氣候的自然歷史跨度,看火如何與其共同演進。全書七章,富含科學、哲學、歷史與文化,美麗詩意的敘事,不斷敲擊人心,提出嚴肅且批判性的思考,以及不絕望的警示。 我們的文明本質上是一段與火共舞的歷史。火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利用火塑造地形。派恩將人類用火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自然之火(第一火),來自大自然自身。馴化之火(第二火),人類用它來烹飪、開墾、建立農業與文明等。工業之火(第三火),是由化石燃料徹底改寫的文明之火。這些火沒有止息,沒有邊界,也無法被撲滅,不僅調整氣候機制,更挑戰自然機制,對地球帶來一系列環境轉變以及生物滅絕的風險。使用火的方式,已超出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 當加拿大野火從北方林洶湧而出,猶如見證一場我們以為已經消失的瘟疫重現。加州野火與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本有歷史韻律,如今卻在四重催化劑下連環圍城,包括氣候異常、土地政策產生易燃誘因、集體錯誤心理以及技術傲慢。火已劃過人類文明自欺的臨界點。 「我們不是用火太多,而是用錯了火。」派恩並不主張完全「滅火」,也不鼓吹「回到過去」。火是一種再生的力量,而非末日。當前人類面臨太多的「惡性火」(bad fire),而「良性火」(good fire)則太少。所謂火的好壞,取決於人類對火的選擇和態度。 派恩提出數據和工具,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與火災的互動以及可能的化解方案。我們已用火重塑世界,催生出第六輪太陽,如今必須學習為地球福祉分配這道火焰——因其未來即是人類的未來。 火,因生命被召喚出來,影響了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氣候,更如雙面鏡照出善惡並存的人類本性。這是一本不容忽視的書,政策制定者、環境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該讀。

目錄

〔作者致臺灣讀者序〕 火新世來到臺灣(The Pyrocene Comes to Taiwan) 推薦序1 火新世會到來嗎?/金恒鑣 推薦序2 與火同行:《火新世》評介/林益仁 推薦序3 冰與火之歌/魏國彥 序章 地球三重火(Between Three Fires) 第一章 燎炎星球:緩慢、速捷、深邃之火(Fire Planet: Fire Slow, Fire Fast, Fire Deep) 第二章 更新世(The Pleistocene) 第三章 火之生靈:活態地景(Fire Creature: Living Landscapes) 第四章 火之生靈:石態地景(Fire Creature: Lithic Landscapes) 第五章 火新世(The Pyrocene) 終章 第六輪太陽(Sixth Sun) 作者後記/參考文獻註/參考文獻綜述/譯後記

序跋

他們雖從火中出來 火卻要燒滅他們 ——— 以西結書 15:7 〔作者致臺灣讀者序〕 火新世來到臺灣 史帝芬.派恩 不難想像,所謂火新世對臺灣意味著什麼。作為一座島嶼,臺灣面積不大,地理相對隔離,面對環境衝擊的承受力有限,因而顯得格外脆弱。然而,推動地球邁入這個火時代的動力,卻是全球性的、彼此交織,而且無情地持續推進。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生物大滅絕等重大變化,將層層施壓在這片土地上——隨著海平面上升,旱災與暴雨的循環日益極端,熱浪穹頂與颱風愈發劇烈,而季節變異也會增加高山針葉林的火燒風險。凡此種種,皆非臺灣自身所能掌控,但是應對之道,卻可操之在己。 然而,劇烈變動之中往往也蘊藏著機會與希望。或許,在這樣的時代,臺灣作為島嶼的特性反而是一種優勢。憑藉小而靈活的規模,過去在半導體等領域展現出的敏捷應變能力,以及目前尚未遭受過度氣候壓力的條件,臺灣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為其他國家提供一種參照的可能。畢竟,烏托邦幾乎總是誕生在島嶼之上。 人們常說:「所有模式都是錯的,但有些卻很有用。」我對火新世的概念是一個隱喻,像所有類比一樣,它也有其局限與缺憾。它的特色與弱點,便是其「以火為中心」的視角:這是人類與火之間的故事。然而,既然地球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火星球,而人類本身亦是與火結下不解之緣的生物,火的多樣形式又是推動全球變化的力量,我深信這一視角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新世界的變遷,並為我們指引出正確的行動方向。冀此小書,能於臺灣應變之際,稍啟靈思。 誠謝野人文化出版社,使此書得刊於臺;亦感林朝欽君譯筆之勞。

內文試閱

序章 地球三重火 ‧火,似乎無所不在 那些慣常遭野火肆虐之地——澳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羅斯西伯利亞——正以史詩級的廣度與烈度燃燒。2009年澳洲的「黑色星期六」曾為單場野火立下歷史尺規;其後2019至2020年的「黑色夏季」大火,則刷新了澳洲火季燃燒紀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連續焚城中熬過了第4個年頭(2020年),每一季烈焰均超越前一年的極限,如同瘟疫蔓延,大火侵入俄勒岡州與華盛頓州,繼而翻越大陸分水嶺,將科羅拉多州洛磯山脈夷為焦土。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野火向北吞噬故土,甚至竄入北極圈內。 那些本不該燃燒或只該零星起火之地,如今卻陷入燎原之勢,南美洲腹地的潘塔納爾溼地竟遭火噬,亞馬遜雨林迎來20年迄今最兇險的火季。即便未被火焰舔舐之處,亦難逃濃煙之劫,澳洲野火的煙塵環遊了全球,美國西海岸大火的陰霾籠罩了大半個國家,其象徵性震撼與視覺衝擊,堪比1930年代沙塵暴肆虐時的末日圖景。白晝,煙霧遮蔽了次大陸級的遼闊地域;夜晚,火光如星斑點綴沉睡大地,宛如一條火焰星辰匯成的銀河。野火火焰照不到的角落,城市燈火與燃氣火炬依然通明:那是煤炭與天然氣轉化為電能的燃燒之證。於眾多觀察者眼中,它們恰似步步緊逼的末世引信。連格陵蘭島,也燃起了冷焰。 然而,煙與火只是症候,而非癥結。地球的「野火版圖」理應由那些自然演化與人類文明磨合出的火所形塑,如今失衡了。土地以生態退化回應,同時囤積更多可燃物,助長更兇猛的野火。地球的火危機,不僅是那些焚毀荒野、撲向城鎮的野性火,更關乎因刻意撲滅或不再引燃的良性火。地球生物群落的崩解,既因狂火肆虐,也因已馴化火的缺席而分崩離析。2013年「平肖自然保育研究所」評估了美國森林的現狀與未來,集結專家完成〈人新世中的森林保育〉報告,此報告如同一份生態全身斷層掃描,檢視植物、水、空氣、土壤與野生動物的現狀。「火」是唯一貫穿所有領域的關鍵元素,是所有學科的交集點。在這急速變貌的圖景中,火觸及每一環節,它整合了其他一切。若無法正確理解火,便無法理解其餘事物。 地球之火三角的燃燒機制中,除了人類當前與過去的火現象外,還有超越此兩者的第三個面向,那是深層時間封存的化石燃料燃燒的火,這類源自地質紀元的碳基燃料,與現生生物質燃料存在本質差異。人類隨著狂熱情緒的升高,正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其燃燒過程非常複雜,可能包括許多尚未完全理解的化學和物理反應,而人類對這些過程的了解相對有限,其結果不僅影響現在,也會對未來的地質環境產生影響;燃燒所產生的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更將在未來的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內,持續影響地球。 工業化將化石燃料轉化為未來地質的碳債務,這種跨越時空的能量置換機制,實質重構了行星尺度的火循環體系。我們不僅將古生代沉積的碳庫搬移至地表釋放,更經由燃燒產物造成氣候回饋與生態連鎖效應,重塑了整個生物圈的燃燒閾值。簡言之,化石燃料的火扮演三種角色,一,促發者:提供能量和動力支持;二,增強者:加強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規模;三,全球化者:使得火的影響範圍遍及全球。儘管並非所有地方都會被完全控制,但火的存在和影響確實遍布地球。 燃燒活態(living landscapes)與石態地景(lithic landscapes)之間的辯證關係,解釋了地球野火場景中的大多數矛盾。…… ‧何謂火新世? ……歷史記錄了三種火,第一種是自然火──自從植物開始在陸地上定居以來,火便隨之出現,化石炭的痕跡可追溯至4.2億年前。第二種火是由人類點燃並促進,由於烹飪的需要,火依賴性已經成為人類基因的一部分,在上次冰河時期結束後的有利條件下,第二種火隨著人類的擴散而逐漸蔓延,這些火與自然火競爭,並擴大了燃燒的範圍,幾乎任何地方──無論是被冰雪覆蓋的區域、無情的沙漠,還是潮溼的熱帶雨林都不缺火。人類點燃的火就像自然火一樣,發生在活態地景中,並受到共同的條件與限制影響。第三種火則在本質上有所不同。…… 這三重火相互競爭、互補並謀和諧——形成了一個生態上的三體問題。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它們相互作用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曾經的調節器變成了開關,地球的火系統越過了一個頂峰,進入一種新的狀態,這種狀態不易逆轉,曾經良性的火變成了野性的火。地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經歷了眾多野性的火、太少良性的火,以及整體上超限燃燒。不僅僅是火與氣候的間接關係破裂,火也脫離了原有的軌道,人類對於火的總體執行成果壓倒了生態韌性,更甚者為野性火創造了條件,成為火時代,但人類是否能夠適應這個新境尚不明確。 未來看起來如此嚴峻,其可能的軌跡如此陌生,以至於一些觀察者認為過去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他們憂心人類正走向一個沒有敘事與類比的明天,將至的動盪如此巨大且難以想像,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知識弧線已經斷裂。人類即將經歷的時代未有先例,亦無法從累積的智慧中推測。…… 第五章 火新世 ‧火紀元 ……火已臨之地將更繁劇,如美國溼潤的高草原、長葉松林,非洲稀樹草原,巴西熱帶草原,北方林和沼澤地,地中海灌叢和南非石楠灌叢。另外,頻繁地表火影響區域的松樹、橡樹、山核桃樹,以及金合歡樹和相思樹林地,將如冰蓋擴張般迎來更暴烈的火之宰制。火不再是壓力矩陣中的普通變數,而升格為定義生態的元代碼。至於泥炭地、灌叢、有機質土壤等間歇性火域,在火與氣候的共謀下,其火情模態將突破歷史閾值,使易燃生物群系蛻變為火控型燃燒地域。 畏火之地可能淬煉出耐火植群,刀耕火種的催化下,雨林正被改寫成牧場與油棕園。一旦土地烙上焦痕,便會對後續火敞開門戶,反覆灼燒將永久封印生態復原的可能——大地正在切換作業系統。…… ‧與火共生之道 幾十年來,美國的郊野社區幾乎一致地反覆傳達:我們必須學會「與火共存」。這意味著試圖從每個地景中消除火是錯誤的,火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不應該盲目滅火,而是需要重新定義與火的關係。最初主要關注的是郊野地區,但隨著火新世到來,此觀點已適用於人類所有的火實踐。 這樣的觀點意味著什麼?其一,需要理解火不會消失,且在許多情況下,亦無法承受火的離去。其二,需要改變對火的認知,把它從邊緣的危險因素,轉變為更核心的存在,重新評價它的重要性。其三,工業火的生態和活態地景中的火生態一樣重要,兩者都需要被認真看待和理解。其四,工業化並沒有根除火,而是把它從自然界中移走,轉移到機器中,還有那些經過控制的火,取代不受控制的火。其五,人類可將火焰從人為環境中去除,但無法將其從鄉村和荒野去除。其六,應該調整第一火、第二火與第三火間的平衡,減少第三火,增加第二火。其七,要以一種有益的方式來管理火。其八,與火為友非為敵。 對於解決當前問題,不需要重新發明或發現新的科學理論,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什麼(事實上,這些知識曾經是我們的常識,只是後來人類因為貪婪而遺忘了)。常識一,知道需要用其他能源來取代化石燃料。常識二,知道如何保護社區和關鍵資源(如水源區)免受有害的火影響。常識三,知道我們需要將有益的火引入活態地景中,非以精確控制的方式,而是讓火的變化和不確定性成為建立生態韌性的資產。常識四,知道我們需要來自多個來源的許多可控火,並且每一種火都有其特點,有各自的位置,往往會在相同的地點進行。所有這些說起來很簡單,但它涵蓋了每個選擇背後所需的數千個決策。不過,我們不需要解析每一個細節和因素,因為火本身會幫助我們處理這些事。火具有某種自然力量、直覺或經驗,如果我們讓它去運作,它能夠自動進行整合與處理,甚至比最強大的超級電腦還要有效。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從真實的火中學習,而不是僅僅依賴電腦模擬的數據來學習。…… 終章 第六輪太陽 墨西哥谷的中央矗立著星辰山,在前哥倫布時代,這是一座島嶼,特斯科科湖的湖水在此與霍奇米爾科湖交融。正是在此處,阿茲特克人每52年舉行一次新火儀式。當260日曆法與365日曆法重合,昴宿星團高懸天際,宇宙即將墜入黑暗或重燃新生光芒之際,新火將救贖世界,誕生新一輪太陽。 這場儀式精妙絕倫,星辰山的選址更顯恢弘氣勢,環繞的鄉野,遼闊湖面有如明鏡,每處爐灶與村落、每座神廟、每支火把與每處營地之火盡數熄滅,直至人類文明的光輝徹底消逝於暮色,唯餘星辰微光閃爍,太陽主宰的已知世界在未知中顫慄,黑暗與惡魔悄然逼近,唯有以古老方式——人類最初掌握的方法——重新點燃的火焰,方能喚醒新一輪太陽歸來。 是的,我深知自己的本源! 如火焰般永不熄滅,我燃燒自我,綻放光芒。 觸及之物皆化光明,遺留一切盡成焦碳:我確然是火焰本身! ——弗里德里希·尼采《瞧!這個人》 藉它你賜予我們黑夜中的光明:它明亮、歡欣、雄渾而強健。 ——聖方濟各〈萬物頌〉 在火新世的宏大史詩中,直至近世,人類只需不斷追尋更多燃料、在更多地點燃燒。兩條互補的敘事曾並行於世:普羅米修斯式(或尼采式)敘事將火視為力量,把掙脫自然桎梏(或許通過暴力)轉為己用的人為之火奉為圭臬。原始式(或方濟各式)敘事則將火視為旅途夥伴,人類作為火之管家,為自身與萬物福祉而治理。兩種敘事皆彰顯人類獨有的火之能力——前者聚斂,後者分享。二者雖路徑各異,卻共行於活態地景的疆域。 化石燃料的燃燒令道路分岔,人類以愈發激烈的姿態背棄方濟各式理念,捨活態地景而就岩層世界。原始之火式微,普羅米修斯之火膨脹,終至掙脫鎖鏈君臨天下。人類火力呈指數爆發,我們棲居的生機世界卻滿目瘡痍,漸失宜居性。如今,我們正從盛大的冰河紀元,滑向失控的火紀元。……

延伸內容

「派恩以一種審慎的、歷史和生態的角度探討火……一本簡潔卻極具影響力的著作。」 ——《科學》 「四十多年來關於火的研究和思考的巔峰之作。」 —— Springer Nature 「本書對火的運作方式、我們如何看待它以及它的重要性進行了精彩的闡述。在派恩的筆下,火不再僅僅是自然現象。」 ——《洛杉磯時報》 「《火新世》是派恩迄今為止對人類如何進入火的新時代最全面的闡述,這個時代重新定義了人類改變的人類世。派恩……無疑是闡述這一論點的最佳作家。」 ——《自然》 「本書聚焦於火這個『非人』(non-human)的存在,但卻緊扣著火與人的關係。對於火現象的省思與演繹,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社會思考,從神話、宗教、傳說等文化敘事中提煉了古今中外對於火的認識。……從多元的人類歷史與文化智慧中所凝練出來對於火現象的描述,其中不乏對火的珍惜、尊重與敬畏……這種與火同行的夥伴關係,是當今工具化且市場化的科學論述所缺乏的。我們不妨轉頭看充斥在當今全球氣候變遷的危機論述中關於『碳交易』,『碳排放』,『碳中和』等碳語彙,基本上都跟火的現象密切相關,可惜的是它們都沒有逃離冷漠、量化、牟私利與寡占的市場經濟邏輯。我很難相信這就是人類對於所依賴地球環境的終極關懷。但,至少這本書終於提出了一個比較整全且帶有反省力與療癒力的觀點。……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人類究竟如何與火同行?這是我看完此書時,心中頓時浮現的念頭。我無法掩飾這本小書帶給我在環境人文思考上的激勵與啟發。透過這本文筆優美、例證豐富且思想精闢的作品閱讀,應該是對於『火新世』的論述認識的極佳敲門磚。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中文世界的讀者。」 ——林益仁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 「派恩早年為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森林消防隊隊長,專長為森林火災;他十分用功,很有文采,是寫作好手,涉獵極廣……譯者林朝欽先生譯筆流利,對於很多專業術語字斟句酌,尤其可敬可感的是他在中譯本中加入很多『譯註』,除了解釋翻譯的考量外,也註解了原文的字根,字意,還添加了相關知識,如同適時出現的『小百科』,使得這本中譯本比原文英文版更有可讀性。……本書從火生態學來解讀,別開生面……火不只是一時的物理或生化現象,在深邃的地質時間中,蛻變成生態動力與地質過程……另方面,火新世的提法凸顯了『能源』的角色……面對『智人』玩火,地球之神『蓋雅』將怎麼處置?答案飄在森林野火的煙霧裡。本書提出的『火的悖論』給了些線索。」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這本書是派恩對人類與火歷史的深思與其對人類發展的批判……就像冰河時代這個詞曾經讓我們看見寒冷的主宰,火新世這個詞也讓我們看見——我們正走進一個高溫的未來,而火,是這個未來的塑形者。……選擇如何看待火、使用火、與火共處——也就是選擇我們要走進怎樣的未來。」 ——林朝欽,本書譯者 「一部全面深入的地球生物學和地質學史,以及人類如何首次塑造了地球的現狀和未來。」 ——猶他州歷史季刊 「世界正處於火海之中,沒有人比派恩更深刻地洞察這一點,也沒有人比他更善於描述這一點。這是一本通往未來的精彩指南。」 ——David Wallace-Wells,《不宜居的地球》作者 「《火新世》是對火的多重含義的一次閃爍冥想:地質學、環境學、農業學、營養學、冶金學以及隱喻學。派恩提出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論點:火,我們最早馴服的野獸,在工業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被馴服和壓制,如今正在重新野化。」 ——Marcia Bjornerud,《時間感》作者 「這是一本關於火地理學思維的大師級著作。它深刻地刻畫了生命、火與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交織。」 ——David M. J. S. Bowman,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教授 「派恩在《火新世》中將人類世重新定義為一個火的時代,並展望了人類的復興。」 ——厄爾‧C‧艾利斯,《人類世:導論》作者 「派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火焰詩人。我們是火的物種,這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本書展現了他一生對各種火的觀察。美麗的敘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並對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火的星球上可持續生活進行了批判性思考。」 ——科羅拉多.K.巴爾奇,博德大學實驗室主任 「一本精彩絕倫、富有洞察力的書。我強烈推薦它,首先推薦給那些直接應對野火的人,其次推薦給政策制定者,最後推薦給每一位公民,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正如何向火新世過渡,否則我們就會成為溫水煮青蛙。」 ——帕特里克·謝伊,美國土地管理局前局長 「火災史泰斗派恩帶我們踏上了一段旅程,從不久的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派恩提供了數據和工具,幫助我們了解地球上的火災、它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與火災的互動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威脅。一本不容忽視的書,所有對火災世界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 ——安德魯·C·斯科特,《火災:非常簡短的介紹》作者 【本書特色】 1. 罕見兼具科學研究和實務經驗的火專家!Pyne經典作品:作者派恩教授是全球火研究首席,曾擔任12季大峽谷國家公園消防隊隊長,pyrocene火新世一詞就是他2015年首次提出的,此後廣泛被全球火生態學和環境政策領域使用。 2.最優譯本!親炙作者、忠實呈現深刻隱喻:譯者林朝欽博士是林試所退休研究員,專注於火研究,與作者相識許久,翻譯過程反覆與作者討論確認,是最深入原文、最忠實翻出文本背後深刻隱喻的傑出譯本。 3.全球獨家致臺灣讀者序:針對臺灣環境,作者提出其簡扼見解。 4.面對當今最迫切的野火議題:極端氣候,野火蔓延。因應火燒這個迫切議題,提出與火共存的思考智慧和調適方法。 5.跨領域深歷史視野:囊括地球史、人類史、生態學與火的共同演化史。 6.獨特的三階段火歷史觀貫穿全書。 7.提出震撼性的火觀念和火燒處方,包括原住民火文化等:撲滅不是唯一策略,還有很多處方。火有良性火,惡性火,需了解控制燃燒。引人啟發的是文化控制燃燒—借鑒原住民文化原型範本,重構歷史地學等。讓火回到原本的地方,成為好的火燒。 8.充滿詩意與深刻人文隱喻:作者深厚的歷史哲學素養,展現於美麗的敘事中,兼具科學、歷史、哲學、文化、原住民多層面內涵。最後用阿茲特克原住民隱喻,說明人類催生出第六輪太陽後應有的作為。 9.一本通往未來的書:火已經從工具變成主角,成為未來改變地球的驅動力量。 10.全球公民讀本:本書適合直接應對野火、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公民,我們需要了解火,否則就會成為溫水煮青蛙。

作者資料

史帝芬.派恩Stephen J. Pyne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名譽教授,專門研究環境史,尤其是野火史,以其對人類與火歷史的研究而聞名。曾在大峽谷國家公園森林消防隊工作了15個季節,其中12季擔任隊長,並為落磯山脈和黃石國家公園編寫防火計劃。現居亞利桑那州。 自1982年出版《美國野火》以來,已成為全球火研究、火史和管理方面的權威,並曾為加拿大、澳洲、墨西哥、歐洲(包括俄羅斯)以及整個地球野火撰寫歷史。2015年首次提出火新世The Pyrocene,此後這個詞彙廣泛被全球火生態學和環境政策領域採用。

基本資料

作者:史帝芬.派恩(Stephen J. Pyne) 譯者:林朝欽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beNature 出版日期:2025-10-01 ISBN:9786267780268 城邦書號:A1010709 規格:平裝 / 黑白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