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大英博物館有鬼:從展覽廳到儲藏室,關於被掠奪古文物的真實鬼故事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大英博物館有鬼:從展覽廳到儲藏室,關於被掠奪古文物的真實鬼故事

  • 作者:諾亞.安吉爾(Noah Angell)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25-09-1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被詛咒的文物,不能看的房間,女神像、木乃伊與神祕檔案 在這裡工作過的所有人,都說他們曾經親眼看到…… 這趟閉館後由「內部人士」親自帶路的絕密行程,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你是說,博物館裡鬧鬼嗎? 沉迷於鬼故事的藝術家一頭鑽進了博物館,試圖從充滿戒備的館員口中挖掘出流傳以久的幽靈真相。大英博物館的幽靈騷動流傳已久,館方高層嚴令禁止洩漏內情,然而負責巡邏的夜間保全和文物管理員有話要說。 在這個孕育鬼魂的地方,死亡只是開始 物品就和人類一樣,乘載了記憶、情緒、聲音、靈魂。博物館內的藏品乘載著歷史的幽靈,被強行扣留在展示櫃中,深夜闖入展廳的人們若不遵循守則,就會被捲入這場無盡的騷亂之中。 大英博物館的幽靈將故事敘述、民間傳說和歷史融為一體,深入挖掘人類歷史鮮為人知的過去,並揭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博物館作為一個持續衝突場所的面紗。在那裡,不安分的物品被違背自己的意願扣留,而進入其中的人類,很可能在不經意間目擊這場動盪。 博物館員的夜間守則 .穿過強風吹拂的幽靈船墓時,小心不要成為被帶走的人 .路過木乃伊要記得打招呼,有禮貌地問他今天過得如何 .不要觸碰夜之女王浮雕,如果你在它附近感到渾身發涼,盡快遠離 .不要輕易移動塞赫美特神像,它必須看守大門和自己的同胞 .聽見海之女神廟展廳穹頂傳出音樂聲時,不要跟著哼唱

目錄

前言 1.大英博物館的幽靈 2.誰是薩頓胡的主人? 3.無盡之夜 4.石頭錄音帶理論的「無盡的血腥長廊」 5.她看守大門 6.幽暗牢房之歌 7.地下室鬼魂之屋 8.封閉的蛇廳 9.啟蒙時代藝廊的假門 10.混雜的鬼魂們 11.儲藏間:被遺忘者的領域 結語 後記 謝詞 註釋

內文試閱

1 大英博物館的幽靈 「演奏小提琴時,小提琴會保留住你的能量。」 一七五三年漢斯.斯隆過世,大英博物館因應而生。負責執行他的遺囑的人聚集在一起,決定他的收藏品的安置之地,如此便不會遭到破壞,偶爾也能供學者們研究。六十三位有影響力的斯隆友人擔任受託人,其中一些藏品被存放於英格蘭銀行的金庫中,且他的遺囑執行人要求議會訂定條款。 議會辯論的重點集中在擬建博物館的運營成本以及斯隆藏品的價值上,這些藏品是許多質疑和嘲弄瞄準的對象。作家暨首相的兒子霍勒斯.沃波爾寫道:「針對他的博物館,漢斯.斯隆爵士的估價是八萬英鎊,任何喜歡河馬、單耳鯊魚、跟鵝一樣大的蜘蛛的人也會這麼計算!」 儘管如此,為了不讓這些收藏品被斯隆遺囑中列出的那些有價值的儲存機構奪走,一七五三年六月,喬治二世批准了《大英博物館法》,政府同意支付斯隆的女兒們兩萬英鎊,購買七萬九千五百七十五件藏品(不包括植物標本室中的收藏),相當於斯隆估價的四分之一。 政府決定將蒙塔古故居(Montagu House)作為擬建博物館的館址。這是布魯姆斯伯里區內一座破舊、潮濕且陰冷的住宅,自一六八六年一場火災倖存下來之後,就沒有再回到過往的輝煌,但此處的價格剛好。為了資助博物館的建設以及購買斯隆的藏品,一場國家彩券活動被組織起來,籌得了九萬五千一百九十四英鎊用於博物館項目,而二十萬英鎊則被用作獎金發放。一些知名人士匿名買了數千張彩券再加價轉售,以及採用其它各種形式的暴利玩樂透。當一名彩券經理被發現非法購買數千張彩券而獲利四萬英鎊時,他被解僱並被勒令支付一千英鎊的罰款。即使在建築尚處於構想階段、尚未開始建設之時,大英博物館就已因不道德的交易而蒙上污點。 像一座島嶼的大英博物館由令人望而生畏的建築群組成,位於倫敦布魯姆斯伯里區,占地略超過五公頃。位於大羅素街的主入口是其對外的公共形象,已被無數電影、明信片和遊客的相機定格為永恆的場景。這座權威的希臘復興主義風格建築由羅伯特.斯莫克爵士設計,於一八五二年竣工,建築表面覆蓋了波特蘭石,並且聳立著四十四根愛奧尼柱式圓柱,每根柱子高達十四公尺。這座建築宣告大英博物館是西方古典傳統的繼承者,儘管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座帶有希臘風格的政府大樓。 高大的鐵門每一扇重達五公噸,門上的尖刺塗成金色,標誌著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學習之家,而且是一個強化知識的地方。雲朵和烏鴉群聚在它的玻璃穹頂周圍,穹頂由鑄鐵肋拱撐起,從空中拍攝時,一片朝天際隆起的薄紗透出了翠綠的色彩。 穿過鐵門,成排的支柱蜿蜒勾勒出庭院的輪廓,一路通往了入口處,此時要在一個鋪有藍色地毯、放置折疊桌的帳篷區短暫停留,這裡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迷你邊境站。在帳篷裡等待的感覺有點像在機場,我站在那些緊張地清點喧鬧學生團隊的教師,還有出來閒逛的蘇活區居民、沉默寡言的研究人員、喧鬧的美國遊客,以及那些前來朝聖、尋找自己文化遺產的訪客之間。在入口處,安檢人員粗略地翻看背包和錢包:「裡面有任何尖銳的東西嗎,老兄?」他們今天肯定問了這問題一千次。那些沒有背包的人會被揮手示意直接通過。 遊客頭頂上的山形牆是由理查.韋斯特馬科特爵士於一八四七年雕刻而成,上頭寫著「文明的進步」,這是一幅從左到右的進化模擬圖,帶領我們從人類原始的起源經過野蠻、宗教與藝術,最終抵達受科學啟蒙的對象:博物館的參觀者。進步的希望彷彿警告標語一般懸掛在博物館上空,但下方的人群卻沒有注意到,逕自湧向前方的台階。 正門口的內側玻璃門在參觀時間保持敞開,以便讓不斷湧入的遊客通過。一踏入前廳,你就會處在一個擁有更多高聳立柱的十字路口,一旁是川流不息的博物館參觀者的模糊身影,那些人匆匆走向左邊的衣帽寄存處和遠處的埃及雕塑藝廊。折疊輪椅和零散的滅火器被塞進了前牆的空隙中。一尊羅馬女雕塑在南側樓梯中段俯視著你。來自土耳其的石獅躺在樓梯間巨大裂縫的兩側,像牧場上的雙胞胎一樣凝視著對方。右手邊,一間紀念品店模擬了展覽空間,玻璃架上販售著廉價的文物複製品。此外,還有個形狀像飛碟、如同魚缸般被燈光照亮,裡面裝滿皺巴巴紙鈔和一英鎊硬幣的塑膠玻璃捐款箱。 微弱的陽光穿透大中庭的鋼構玻璃穹頂,照亮了閱覽室,這座圓柱形、高聳直上的內部塔樓構成了博物館的尖頂。遊客們在這整個景觀中自拍,周圍是顯然迷路了的巨人:克尼多斯之獅,一隻大型、溫順、雙眼失明、眼睛凹陷的大理石貓,出自二世紀的土耳其;為了尼斯迦族國家鷹海狸部落酋長盧亞阿斯打造的豪華雪松紀念柱。這根雕刻著雄偉紋章的柱子曾經在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露天環境中,屬於一棵仍紮根於土地的雪松樹。 這柱子的高度如此雄偉,你會好奇它如何橫跨大海。有一塊來自大約五世紀的愛爾蘭砂岩紀念石板,上頭刻有歐甘字母(Ogham);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頭部有一半是石英岩製成的,儘管如此,看起來仍然栩栩如生。 博物館內的深時極度不平均。很快地,你會發現自己看不見大英博物館的整體,也無法全面地了解它——發生太多事情了。你正處於鯨魚的肚子裡,和其他未被消化、未被排出的生物們一同熙熙攘攘地遊走著。這裡不是仔細做研究的地方。 一個獨立的塑膠玻璃亭裡放著一疊高度及腰的博物館紙質地圖,以防你需要穩住自己、重新確認自己所在的位置。現在我能夠憑記憶,可靠地畫出大英博物館的平面圖了。從啟蒙廳和一樓兩側的帕德嫩神殿雕塑,到佔據頂層北邊四分之一區域和南邊四分之一區域的北埃及和歐洲展廳,還有中間的數個藝廊。但老實說,我不是依照這個路徑參觀,是大英博物館自己朝我開展了路線。地方的碎片、博物館內的「物件」,是如此清晰鮮明。 在我看來,大英博物館是一個虛無的空間,是一個黑洞。彷彿寄居蟹一般,這片虛無在希臘復興主義建築殼裡落了腳。這個黑洞吸納了其他時代的碎片,它本身有陰險的引力;但即使我開始理解了一些內部運作,且聽到關於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故事時,這份虛無仍舊變得更加響亮,愈發不可忽視。大英博物館僅僅展示了「差不多」八百萬件文物中的百分之一,因此只能勉強算是個展覽空間;從物質方面來說,它更像是個讓東西消失的地方。 在我附近有個圓形的資訊服務台,有三、四位遊客服務人員向前傾身,熱切地幫助參觀者們指路。二○一六年一位在服務台工作的女士告訴我,他們逐漸發現,每一位遇到博物館鬧鬼現象的工作人員,都是在上班時間撞鬼的。對於遊客服務人員來說,他們的任務是開放並關閉博物館,在開放期間內看守藝廊,並與大眾交流,有時候這代表遊客遇到怪事後會去找他們,尋求眼目所及第一個穿制服的人的幫助。 我與這位訪客服務部的員工取得聯繫,是因為有人在博物館的內部公告欄上,代我發布了一則訊息,詢問是否有員工了解大英博物館的鬼故事並願意與我會面。她同意在匿名的前提下見面,因為館方可能不會善待那些向外界洩漏秘密的人。在她休息的時候,我們坐在前廊的石凳上,在午後陽光映照出的長長陰影下喝咖啡。她很好奇我為什麼要搜集博物館的鬼故事,並抱歉地表示她只有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二○一五年,一對荷蘭夫妻拿著手機走近位於大中庭的遊客服務中心。遊客們經常拿著手機來到此處,秀出他們想要觀賞的收藏品圖像,因此我的受訪者滿心期待地招呼他們。然而,這對夫妻並沒有詢問物品或是藝廊的位置,而是希望有人能解釋他們甫拍攝的照片中的不尋常現象。 他們倆氣喘吁吁地解釋說,他們剛離開三十八及三十九號展廳「鐘錶藝廊」。在這兩個光線昏暗的空間內,高大、莊嚴的指針如催眠一般搖擺,時而小聲地齊聲滴答,時而發出不和諧、隆重的叮噹聲。他們拿出照片,強調那天是灰濛濛的陰天,且除了兩人之外沒有其他人在場。也就是說,玻璃板的銜接處,不會因為陽光照射導致手機中的照片變形,裡頭錯綜複雜的玻璃櫥窗也不會反射任何在展廳中遊走的人影。那對夫婦按順序展示他們在鐘錶藝廊拍攝的所有照片;每一張都很「正常」,除了機械帆船鐘(Mechanical Galleon)。 機械帆船鐘是一艘大帆船,是一種精緻的裝飾用戰艦形狀發條自動機械裝置。這艘船由德國南部奧格斯堡的漢斯.施洛特海姆(Hans Schlottheim)於一五八五年雕刻而成,並且曾屬於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十六世紀時期,富有的國家元首著迷於軍艦,這項技術替他們帶來了財富,並促進了歐洲的擴張。他們委託人建造模型戰艦,作為象徵自身權力的紀念碑,並作為桌面擺設欣賞。或者,以這艘輪式大帆船為例,它會滑行過宴會長桌,讓奧古斯特炫耀給賓客觀看。 這艘帆船的機械裝置包括甲板下方的一個內置音樂盒,呈發條風琴的形式。士兵站立於船首和升起的帆頂,警惕地守望,船側水線上方有十六門小炮伸出船體。幾個世紀前,這些迷你大炮曾由侍從裝填火藥並在賓客面前發射。在高起平台中央的金色寶座上坐著一個迷你的魯道夫二世,這位神聖羅馬皇帝被一列七位選帝侯(包括薩克森的奧古斯特)圍繞著,這些選帝侯曾推選他登上皇位。 機械帆船象徵著帝國的內部核心,其設計如同描述天體運行的模型一般精確而必然。它被視為神聖的機械傑作,精心設計的船隻在當時很容易被視為國家的隱喻,彷彿天生就漂浮在世界之上,而世界的勞動力和資源推動了它的崛起。皇帝的腳邊有一個巨大的鐘面,象徵著在帝國事業中,塑造時間的能力是最根本的基石。這艘帆船所依賴的假想貿易風,正是那種能夠劃分大陸間大規模勞動季節的風力;這陣風協調收穫時節,創造了貿易日曆,也為勞動者們提供了閒暇時間。 荷蘭夫婦拍攝機械帆船時,某個人影出現了,焦距清晰地凝視著鏡頭,彷彿是玻璃櫃表面反射出來的影像。那是一個女人,或者說是個小女孩,有點像「侏儒」。她露出淘氣的笑容。「好像剛剛講了一個笑話一樣。」她沒有頭髮,似乎都掉光了;穿著也很奇怪,那是十六世紀的服裝,也就是說,和機械帆船鐘同個時期。這對荷蘭夫妻的到來令服務員非常震驚,並再三確認藝廊裡有沒有小孩;對方堅持除了他們兩人外展廳裡空無一人,根據手指敲擊檯面的節奏,他們顯然想要一個解釋。這是一張數位照片,服務員心想:如果是底片,就有可能是雙重曝光,但這並不容易解釋。 「妳說她在笑,看起來像是開了個玩笑?」我問,被這個細節逗樂了,「對,有可能是我要跑進你的照片了囉!」她自己也發出一陣淘氣的笑聲,證實那個身 影似乎隨機闖入了遊客的照片。我和她一起在陽光明媚的前廊處大笑,但荷蘭夫妻一點都不覺得這件事很幽默。 「 所以他們問我: 妳覺得呢? 妳知道的, 我們保證那裡面是空的—周圍沒有 人……。」 這是我採訪過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都很熟悉的困境。他們會被帶往現場,被要求解釋一張一分鐘前拍攝的靈異、有時甚至很可怕的照片,而且在這之前,他們才剛親眼看見這張相片。服務員想要安撫客人,但自己也很困惑,同時也被博物館門面這個職位牽制住了。「對此你能怎麼說呢?」服務員疑惑地反問道。他們會和遊客一起盯著照片,試圖想出一個說法,直到訪客意識到並沒有任何安慰的話語,才向服務員道謝並走向出口。 然而,我採訪的這位遊客中心工作人員並非束手無策。「我請他們去找英國通靈師協會。這是相當熱衷於鬼魂的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創立的機構。」或許接受過鬼魂行為訓練的人更有資格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我訪問過的大多數博物館員工,並不認為自己相信鬼魂的存在。他們全神戒備,警惕任何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安全漏洞。如果警報無緣無故響起,如果遊客出現在不應該進入的空間,如果入口處壅塞不已,或者違反標準作業程序無人看管,這些情況都必須加以追查,直至釐清原因。 博物館員工之間似乎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物品具有能量」。這是一種經常被重複的說法,既涵蓋,也繞過了信仰問題,同時承認這些主導工作環境的物質遺產具有能量。大英博物館前研究助理海汀.威廉斯(Haydyn Williams)表示,「物品乘載記憶,就跟人類一樣。它們承襲了情緒,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將你的感受賦予其中。」 遊客服務中心員工採取了一種寬容的不可知立場,承認人的感官有其侷限性。「我不會因為看不見或碰觸不到,就將可能性排除在外。演奏小提琴時,小提琴會保留你的能量,以及從前拉過這把小提琴的人的能量,所以我不排除有東西依附在一件物品,或是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有可能是鐘錶製作過程中,附近的某個人,但說實話,誰知道呢?」 她問我想不想去看看機械帆船鐘。後來我知道了,當工作人員提議帶你參觀鬧鬼的地方時,額外的資訊會順勢浮出水面。當我們從前廊長凳起身,走向通往鐘錶藝廊的南面樓梯時,她告訴我,除了確定照片中的服裝出自十六世紀之外,根據當時的西班牙繪畫,尤其是委拉斯奎茲的作品,矮小的人物會被雇用為娛樂宮廷的小丑。這樣的做法在中世紀時期遍佈歐洲的紳士名流圈,照片中人物的體型、服裝和俏皮的笑容暗示著服務員,她可能真的是一個小丑,曾經在宮廷內與機械帆船共享一席之地,並在塵世期間以表演此類惡作劇為職業。 「我依然記得那張臉。」服務員笑道,當她凝視著圍繞機械帆船鐘的玻璃時,又回想起那個特別的笑容。我們搜索著,像是在尋找蜘蛛網上的絲線,或是玻璃窗完美無瑕的表面上的一道刮痕,但什麼都沒找到,也沒看見那抹狡猾的微笑。 我在與博物館員工的訪談初期聽到了這個故事。在消化這則故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機械帆船鐘乍看似乎只是一件裝飾性物品,既沒有明顯的神聖功能,也沒有已知的創傷或被盜歷史。 工作人員觀察道:「演奏小提琴時,小提琴會保留住你的能量。」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頭。這是一句古老的、具有說服力的說法,說明了為什麼我們會經歷鬧鬼的博物館,也證實有些音符可以淵遠流傳,無法被澈底消除。

作者資料

諾亞.安吉爾 Noah Angell 他是一位作家和藝術家,以講故事和歌曲等口頭傳播形式進行他的工作。諾亞常年與各國博物館如挪威北部的極地博物館合作,同時在北卡羅來納州製作一部關於福音歌手康妮・B的紀錄片「steadman」,並在倫敦收集了大英博物館鬼魂的故事。

基本資料

作者:諾亞.安吉爾(Noah Angell) 譯者:蕭季瑄 繪者:亨德利克.維特克夫(Hendrik Wittkopf) 出版社:高寶 書系:BREAK 出版日期:2025-09-10 ISBN:9786264023139 城邦書號:A52A139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