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
- 作者: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
- 出版社:明白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9-03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流淌臺灣之心:濁水溪空拍誌
-
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秘魯到羅馬聖座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國文課遇見日本文化:大唐末茶到抹茶、湯泉賜浴到泡湯、桃花源裡有神社,從經典古文到日本文化,翻轉你對國學的想像!
-
你我都需要的社會處方箋:跨域共創以人為本的健康幸福指南
-
圖解 古埃及文明:這樣認識古埃及真有趣
-
水泥工阿鴻親授30年實戰工法學:基礎放樣、排水設定到進階泥作,完整解析步驟流程,監工、施工不出錯!
-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內容簡介
直搗臺灣史最敏感核心!
變動又躊躇的認同意識──臺灣人!
臺灣史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通史,全面解析臺灣國族認同的經典之作!
★
日本亞馬遜冠軍暢銷書!
從殖民、戰爭、戒嚴到民主,穿越四百年,十個歷史轉折點,若林正丈帶你重新理解,「臺灣是什麼?」、「臺灣人是誰?」、「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
你會發現,自己對臺灣歷史的理解從未如此清晰過!
歷史不只是「流逝的過去」,還是我們「當下身分的構成」。
若林正丈以特殊視角,把臺灣重新放進現代亞洲史的脈絡中,讓「人」成為歷史的主體,透過一步步彼此相互質疑、躊躇探問,從「被命名」,到「自我命名」,最後終於說出自己的名字──「臺灣人」。
★臺灣史,臺灣人的歷史,複雜而濃密的歷史
若林正丈形容,臺灣的歷史是「短暫、複雜而濃密的歷史」。若未正視這段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今日的「臺灣」與「臺灣人」。
臺灣位於亞洲陸地邊緣的角力地帶,不斷被捲入不同勢力的拉鋸,也不斷歷經無數勢力的來來去。但臺灣人真正的自我認同意識直到日本殖民期間才初步萌芽,並再一路從「本島人」、「本省人與外省人」、「臺灣人」,演變成「臺灣國民」。
如今,每一次總統大選就是為期一年的大型全民活動,是最有效的「選民自我政治教育」,反覆指認後,匯流出今日「臺灣人」的樣貌。
在若林正丈筆下,本書就像一條款款的洪流,跌宕曲折,歷經十處轉折點,流淌出今日的身世,以及我們未來將成為的模樣。
★亞洲角力交會地,多族群在拉鋸中匯聚成為一體
臺灣的歷史,不只四百年。自古,臺灣島上就有原住民族生活著。第一次歷史大轉折,出現在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將一個可稱為「國家」的統治機構引入臺灣島;然後,明朝遺臣鄭成功等漢族軍人接續統治,隨後清朝對臺統治長達二百年。
一八九五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起,由中華民國接手統治,當時民眾以「狗去豬來」形容政權更迭情景。
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臺灣人」的身分認同逐漸萌芽,超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一九九○年,透過首次總統直接選舉,出現了「第一位臺灣人總統」李登輝……
★時光洪流,這些關鍵字必須重新認識
#芝山巖 #分類械鬥 #不歸番 #不歸賊 #二等臣民 #臺灣話文
#狗去豬來 #臺灣銀行券 #吳鳳神話
#處變不驚 #山地保留地 #一家三代二國語
#增額選舉 #萬年國會 #青年才俊 #坐監惜別會 #宋美齡的阻撓
#主流非主流 #棄黃保陳 #新黨現象 #兩岸密使 #李登輝情結
#黑金政治 #地方派系 #江八點 #李六條 #兩國論
#台積電 #原住民日 #同性婚姻法案 #天然臺
★有關「出頭天」,有關「語言」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角色……
●地方自治、地方派系、政治菁英,三者如何因為歷史演變而環環相扣?
●為什麼,在「臺灣人要出頭天」之後,會出現「外省人也要出頭天」的運動?
●為什麼,「客家人」在社會運動中變成「隱形人」?
●為什麼,臺語在黨外運動中變成「黨外通用語」?
●為什麼,日本人利用了「吳鳳神話」,國民黨也加以沿用?
●為什麼,語言會變成統治者的「認同同化」工具?
●為什麼,學校會有「打小報告」文化?
●總統大選,如何成為「臺灣人」一次次自我指認身分的過程?
★優美文筆,完整圖表與年表
從地緣、統治機構、移民、族群、經濟,到身分認同,若林正丈以優美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新地爬梳我們腦海中紛亂的史觀。
本書時間軸完整,附含「臺灣文字歷史各時期特質一覽」、「臺灣各年齡自我認同」、「臺灣中統選舉與中美兩國的反應」、「臺灣歷史大事」等圖表與年表,全年齡必讀!
目錄
前言 芝山巖的景色
第一章 在「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
──東亞的「低壓槽」與臺灣
第二章 再度回到「海洋亞洲」
──清末開港與日本的殖民統治
第三張 「中華民國」來了
──二二八事件與中國內戰
第四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
──東西冷戰下的安定與發展
第五章 「處變不驚」
──臺灣的外交危機與自我主張
第六章 李登輝的登場與「憲政改革」
第七章 臺灣國族主義與族群政治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
──經濟鏈結、人心疏離?
第九章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制」的啟航
小結語
續章一 臺灣總統選舉觀察二十五年
──持續變動與躊躇的認同意識
續章二 「臺灣在哪裡?」與「臺灣是什麼?」
後記
參考文獻
臺灣歷史大事年表
序跋
前言 芝山巖的景色
位於臺北市北部的士林地區,有一座芝山公園。該處其實是一座小山丘,或者該說是一座小小的岩山,名為芝山巖。芝山巖的巖頂有一座名為惠濟宮的廟宇。如今其周邊一帶被規劃為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憩之處。這座小岩山,事實上正如同臺灣複雜歷史的縮影。
首先,我們談談惠濟宮。這座廟宇又名開漳聖王廟。「漳」指的是臺灣對岸的中國福建省漳州,與同省的泉州、廣東省的嘉應州並列,為臺灣漢族居民的三大原籍地之一。「開漳聖王」指的是唐朝末期官員陳元光,他奉皇帝之命進入福建南部,平定當地原住民,奠定漢族遷居漳州進行開拓的基礎。漢族移民視陳元光為開拓鄉土的鼻祖而加以供奉,皇帝也賜封其為開漳聖王。臺灣漢族移民的開拓自十七世紀初葉開始盛行,由南向北,從西部平原地帶到丘陵地帶、東部逐步推進。臺北盆地的全面開拓,則要等到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之後。當漳州移民定居士林地區後,也在此祭拜家鄉的開拓之祖。
來到臺灣的漢族,當然並非在無人荒野中進行開拓。當時在西部平原上居住著後來被稱作「平埔族」的原住民族(「平埔」意指平原),在丘陵地帶至山區則居住著後來被日本當局命名為「高砂族」的諸多部族。遷入臺灣的漢族,有的單獨與當地原住民族進行貿易,並且透過婚姻融入部落;有的則集體與之發生衝突,逐漸擴大勢力,最終成為臺灣島上的主要統治勢力。臺北盆地原居住著一群名為凱達格蘭族的平埔族,但隨著漢族勢力的增長,凱達格蘭族作為臺灣族群的一支,與臺灣其他地區的平埔族一樣逐漸從該地消失。漢族在芝山巖建立開漳聖王廟,在廟裡祭拜觀音、開設學堂,其設施逐步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凱達格蘭族從臺灣族群中逐漸消失的過程。惠濟宮,也就是開漳聖王廟,不僅象徵著此地的漢族開拓史,同時也象徵著其背後臺灣族群興衰交替的歷史。
此外,若繞到廟宇後方的公園內,在遮蔽臺灣強烈陽光的茂密樹叢下凝神細看,會發現一座祠堂與四座石碑。
所謂的祠堂,就是位於惠濟宮正後方的「同歸所」。「同歸所」祭祀的是在此地死於非命的無主孤魂,是來自廣東省北部嘉應州(即梅縣,臺灣漢族移民三大原籍地之一)的移民,也是漢族中地位特殊的「客家人」,他們說的是客家話。漳州人與泉州人所使用的語言則屬於閩南語(也稱福佬語。「閩」為福建的簡稱),漳、泉雖然發音略有差異,但雙方完全可以溝通,而客家語與閩南語則無法相互理解。
漢族移民在臺灣的開拓過程,不僅是漢族與原住民之間互相抗爭的複雜歷史,同時也是移民之間為了土地、水利等經濟資源相互競爭與衝突的歷史。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下,移民往往會以語言與習慣相近的祖籍地為依歸,各自形成勢力相互對抗。有時是漳州人對抗泉州人,有時是漳州人或泉州人對抗客家人,有時則是漳州人與泉州人聯合起來對抗客家人。這些都屬於臺灣歷史上「分類械鬥」的現象。大規模的械鬥經常演變成「民變」(也就是反抗官府的叛亂),而民變也經常以分類械鬥告終。在鎮壓民變時,除了官府軍隊之外,有時還會動員客家人組成的部隊,以「義民」之名投入戰鬥。一七八六年(清乾隆五十一年)發生的大規模民變「林爽文之亂」期間,叛亂者及附近大量居民試圖逃上芝山巖避難,但遭官兵與義民無情攻擊而大量遇害。有人撿拾遺骨並立祠祭祀,這就是後來的「同歸所」。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又發生漳州人與大龍峒泉州人之間的分類械鬥,芝山巖再次成為戰場。事件平息後,因這次衝突而死亡的無主孤魂,也一併供奉在祠內。
四座石碑中的第一座是「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一八九五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依據馬關條約迫使清朝割讓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日本政府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一八三七—一九二二年)率領一群文武官員,於同年六月十七日在臺北設立臺灣總督府。隔月,甫獲任命為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的教育家伊澤修二,借用芝山巖惠濟宮學堂成立學務部,同時任命數名學務部官員擔任教師,召集當地名流子弟設立「國語傳習所」(此處所稱「國語」指的是日語)。這裡既是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教育之始,同時也是近代學校制度的濫觴。然而當時日本對臺灣的統治尚未鞏固。雖然同年十一月樺山大將向日本國內大本營報告「臺灣本島已平定」,實際上其後各地仍相繼出現地方勢力的抵抗行動。次年(一八九六年)元旦,由簡大獅等人率領的反抗勢力突襲臺北,吹響了臺灣居民的反抗號角,芝山巖的國語傳習所也成為攻擊目標,有六名日本籍學務部官員遭到殺害。前述石碑即是在同年六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來視察臺灣時親自題寫及豎立。此後,這六名官員被塑造成日本殖民地教育的「殉教者」,合稱「六氏先生」。日本人在師範學校宣揚所謂「芝山巖精神」,還在此地建了一座芝山巖神社,也陸續豎立多座刻有在臺灣去世的日本教師姓名的石碑。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權遷臺,大量外省人隨之移居,芝山巖神社遭到破壞,「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亦遭推倒棄置,直到近年因地方社區興起重拾歷史的風潮才得以修復重立。
從那裡再往更深處走去,還可看到一座看起來比較新的日式墳墓,這是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由當地的熱心人士所建立的「六氏先生之墓」。芝山巖的國語傳習所,隨著不久之後臺灣總督府成立國語學校(後來的師範學校),被改建為第一附屬學校。之後又因專為臺灣本島人的初等教育而設置「公學校」的制度興起(從日本來臺灣的日本人子女就讀的是「小學校」,兩者有別),遂改制為「八芝蘭公學校」。其後隨著殖民地教育的發展,這所學校數次搬遷與更名,戰後最終成為了士林國民小學。一九九五年,士林國民小學成為臺灣唯一一所創校滿一百周年的學校。而建立「六氏先生」墳墓的熱心人士,都是這所士林國民小學在戰前的畢業生,包括臺灣人與日本人。
再更仔細一看,距離此處約十公尺的地方,還有一座中國風格的石碑。這座石碑是一九五九年由「陽明山管理局」所建的「芝山巖事件紀念碑」,碑文上所讚揚的是當年殺害「六氏先生」的簡大獅等人。他們在戰前日本殖民者口中是「匪徒」,在這碑文卻成了抗日義民。從過去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立場來看,這樣的認定可說是理所當然。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這紀念碑旁,還立著一座表彰戴笠的紀念碑。戴笠正是過去中國大陸時代國民黨政治警察組織之一,即「軍統」的領導者。軍統除了在抗日時期對抗在中國大陸暗中活躍的日本軍特務機關,也曾因鎮壓中國共產黨及民主派人士而讓民眾畏懼。
戴笠於一九四六年因飛機事故身亡。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在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敗,逃亡到臺灣,當時約有一百萬名外省人隨政府遷居臺灣。包含軍統在內的情報機構,在國民黨逃亡到臺灣後,被重新整編於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一九一○—一九八八年)的旗下。當時軍統相關人員多定居於芝山巖附近,國家安全局等情報機構也多設置在這一帶。芝山巖旁邊有一條雨農路,附近還有一間雨農國民小學。「雨農」即為戴笠的號。戴笠的紀念碑立在芝山巖,應該正是基於這個緣故。戰後,新的移民表象再次融入了芝山巖這個空間之中。
雖然在公園樹蔭下乘涼的當地居民們臉上的表情看起來無憂無慮,但想到開漳聖王廟所象徵的開拓歷史,以及其背後逐漸凋零的平地原住民所經歷的過去,並遙想四座石碑所呈現出的那些來到臺灣又離去或長期滯留的國家痕跡,這個小小岩山所承載濃密的歷史,簡直令人感到窒息。
不僅如此,二○○一年春,小林善紀所著漫畫《台灣論》發行中文版,書中有關「從軍慰安婦」的敘述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前述「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與僅存的在臺殉職日本教師紀念碑上,亦被人以紅色噴漆寫上「侵略者死」、「殺、殺、殺」等字樣。芝山巖內瀰漫著濕熱的空氣,至今仍令人為之動容。
一九七二年,日本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臺灣(中華民國)斷交,此後臺灣彷彿一度從日本的輿論圈中消失了。日本政府透過與中國建交、與臺灣斷交的政治決定,彷彿為日本社會提供了「不必再理會臺灣」的免罪符。然而臺灣本身並沒有消失,仍舊在相同的地方。臺灣依然是日本的南方鄰國,而且憑藉其驚人的經濟成長與近年來的民主化,逐步提高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在民主化的同時,臺灣與長期不相往來的中國之間也開始了民間交流,雙方現今已形成緊密的經濟關係。過去被視為冷戰與分裂之海的臺灣海峽,現已逐漸轉變為通商之海。然而由於兩岸皆興起了國族主義的浪潮,伴隨著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質變,臺灣海峽就跟朝鮮半島一樣,成為區域內緊張局勢的根源。臺灣及相關國家(特別是中美兩國)將如何因應這種緊張情勢,將會大幅左右二十一世紀東亞的局勢。
當我們在思考「臺灣問題」時,不妨稍微回顧一下臺灣短暫、複雜而濃密的歷史。針對那體現在芝山巖內濃密的歷史,本書將嘗試加以解讀與爬梳。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在「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
──東亞的「低壓槽」與臺灣
「中國大陸的東南方,東北亞的西南方,東南亞的東北方」
一位臺灣學者曾如此描述臺灣:「臺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方,東北亞的西南方,東南亞的東北方」(張勝彥等編著《台灣開發史》)。這樣的描述確實相當貼切。若從這三個地緣區域來看,臺灣都是在最邊緣的位置,亦即位於邊陲地帶。自古以來根植於中國大陸且不斷擴展的漢族優勢社會,最遠到達臺灣東部;而二戰前「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疆域,也以臺灣南端為其疆域的南界。此外,若從原住民的文化圈來看,臺灣則位處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玻里尼西(Malayo-Polynesian)文化圈的北方邊陲上。
筆者的一位臺灣友人曾說:「將包含臺灣的區域地圖轉成東方朝上,看起來會舒服得多。」因為這麼一來,原本在西方讓臺灣感覺備受壓迫的中國大陸,此時會跑到下方,臺灣看起來就像橫躺在中國大陸之上,且與過去殖民統治過臺灣的日本並列在同一高度。但即便如此,臺灣與中國大陸還是太近了。即使躺著往上(東側)仰望,也只能看到茫茫的太平洋。而背後的正下方(西側),便是廣大的中國大陸。隔開中國大陸與臺灣的臺灣海峽,最寬處也僅約一百三十五公里。臺灣雖然不能算是中國大陸的沿岸島嶼,但仍是相當接近的鄰近島嶼。
由此可知,當我們將亞洲視為一塊巨大的陸地時,臺灣的地理位置顯然為其歷史賦予了多重意義上的邊緣性。而其中最重要的邊緣性,莫過於臺灣為中國大陸邊緣上的島嶼。自十七世紀起,中國大陸百姓陸續來臺,因為兩地相距甚近,所以在臺灣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之前,往臺灣的移民潮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使得臺灣呈現出濃厚的中國社會沿海特色。
「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的「低壓槽」
然而若我們改變視角,以海洋作為觀察亞洲的焦點,也就是將東北亞到東南亞之間,除中國內陸地區以外的廣大海域(西太平洋海域圈)視為一個整體時,臺灣便不再處於邊陲地帶。
根據白石隆的說法,廣義上的東亞(即東北亞及東南亞)的歷史,是由「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相互影響之下所開展而成。「海洋亞洲」指的是「對外開放、透過貿易網絡相連的資本主義亞洲」;而「陸地亞洲」則是「向內發展的亞洲、鄉紳與農民的亞洲,以及農本主義的亞洲」。這兩種亞洲之間的界線,就像「低壓槽」一樣,在歷史上不斷變動。典型的「陸地亞洲」,即內陸地區隨軍事霸權而興衰更替的歷代中華王朝;而近代以降的「海洋亞洲」則先後在「英國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與「美國和平」所引領的各國族國家興盛中勾勒出國際秩序的輪廓(白石隆《海洋帝國》)。
從宏觀的立場來看,臺灣的歷史其實就是「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的「低壓槽」在臺灣這個「位置」附近來回移動的過程。若這個「低壓槽」位於臺灣海峽以東,臺灣便會被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所籠罩;若「低壓槽」向西移動,則在中國影響力減弱的空隙中,包含海洋勢力在內的各個國家便會將其影響力伸入臺灣本島。當處在後者的局勢下,臺灣所具有的西太平洋海域圈中的非邊緣性,會較其多重邊緣性發揮更巨大的作用。雖然政治上可能激烈動盪,卻能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刺激。這樣的勢力消長,使得臺灣成為荷蘭、中國、日本,乃至美國等勢力交互影響的區域,島上居民便生活在這種多重意義上的邊緣性之中。這不僅造就「臺灣」,也為中國社會的「沿海」歷史賦予了獨特的性格。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得以深入闡述所謂的「臺灣史」。
形如蕃薯的島嶼
如果說中國大陸東側就像一片向外突出的大肚子,那麼臺灣就是位於大肚子前方的一座大島。由於該島嶼呈現在地圖上的形狀,臺灣人常將這座島比喻為蕃薯。島嶼中央有一道南北延伸的險峻山脈,其中的最高峰玉山(舊稱新高山)的高度略高於富士山(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中央山脈西側為肥沃的平原地區,但東側除了北部的宜蘭平原之外多屬山地,開發較為遲緩。面對臺灣海峽的西部海岸因海流因素容易堆積沙土,因此只有北部的基隆與南部的高雄這兩個呈現谷灣地形的地區,具備天然的良港條件。
臺灣(包括澎湖群島在內)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比日本的九州略小,比中國的海南島或荷蘭稍大。人口約二千二百三十萬人(截至二○○○年),略多於馬來西亞,略少於北韓或東歐國家羅馬尼亞。
臺灣人常使用「臺灣四百年歷史」這種說法。這是因為臺灣真正登上世界史的舞臺,是從十七世紀中國大陸的漢族移民變得活躍之後。然而這種說法也容易造成誤解,因為一旦認定臺灣歷史為「四百年」,往往就忽視了原住民族的存在。事實上,一些使用南島語系語言的原住民族,在漢族或其他擁有文字的民族渡海前,就已經在臺灣生活了非常漫長的歲月。距今約兩千數百年前遺留下來的金屬器時代遺址,據推測便是今日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所遺留下的歷史痕跡。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四百年歷史」這種說法,充分呈現出了臺灣雖然置身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旁邊,可是文字紀錄的歷史卻比中國短得多。而且在這「四百年」中,包含了外來統治者數度交替與中國大陸移民潮及其落地生根的歷史,還有隱藏在這背後對原住民族壓迫與同化的歷史,以及不同時期定居於臺灣的各種族群之間複雜關係的歷史。這些因素交織而成的歷史,正是筆者在臺北芝山公園中所感受到的那個令人窒息的濃密歷史。為了方便讀者們理解這些內容,筆者將文字歷史時代以來的臺灣史概要整理成表。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
從「臺灣四百年歷史」這個說法,亦可看出十七世紀對臺灣歷史來說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捩點。最早接觸臺灣的是來自歐洲的重商主義勢力,但是當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這座島嶼首次受到中國大陸政權的統治。自此之後,隨著來自對岸漢族移民的持續拓展,今日所見的臺灣社會基本性質(以漢族為主,內部含有少數原住民族的社會)大抵成形。
首先我們來看看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係。最早在臺灣定居下來的,據推測可能是漁民。他們最初生活在臺灣海峽南部靠近臺灣本島一側的澎湖群島。元代時,朝廷在澎湖島設置了名為巡檢司的官府機構。明代之後,也開始出現極少數長期定居的人口。但即使如此,中華王朝的影響力在這些時期尚未及於臺灣本島。有些學者認為,《三國志》中所記載的「夷州」及《隋書》中的「琉求」即為今日的臺灣本島。但即使這些推測都是對的,前述史書紀錄充其量只不過是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及隋朝的隋煬帝曾派遣將領前往臺灣,帶回了零星原住民,其交流可說是相當有限。
最先將一個可稱之為「國家」的機關及一套能夠從上而下掌控居民的技術與治理組織帶入臺灣本島的勢力,竟然是荷蘭。這個歷史事實彷彿是在嘲笑著中華王朝對臺灣的行動過於緩慢。但此處所謂的荷蘭,並非指荷蘭這個國家本身,而是一個企業國家,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自十七世紀初起,荷蘭東印度公司便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勢力爭相在東亞擴張地盤。起初荷蘭東印度公司試圖占據臺灣海峽內的澎湖群島,並與明朝發生過戰鬥。到了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南部(今臺南市)設置了貿易及統治的據點,逐漸向周邊原住民進行壓制及傳教,並從臺灣對岸的福建地區招募漢族農民,讓他們種植稻米及甘蔗。初期的目的只是想把臺灣當作中國、日本與南洋、歐洲之間的貿易轉運基地,但漢族農民生產的蔗糖及漢族商人向原住民收購來的鹿皮,意外成為臺灣獨特的重要出口商品。此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的初期,蔗糖都是臺灣的重要輸出物,但鹿則因過度捕獵,到十八世紀時已從臺灣的平原地帶絕跡了。
在這段時期,荷蘭主要盤據於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於一六二六年占領了臺灣北部的淡水及雞籠(後來的基隆)。但在對日本、中國的貿易與傳教皆不如意的情況下,西班牙逐步縮減駐軍,最終在一六四二年被荷蘭驅逐。西班牙隨後將活動的重心移往菲律賓。
其後從福建向中國東南海域擴張勢力的鄭氏集團,將已在臺灣南部建立貿易據點的荷蘭逐出了臺灣。此時在中國大陸內部,明朝已被興起於北方滿洲的清朝所滅。鄭成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高舉「反清復明」旗號,兩次率領水軍試圖攻占南京,但皆告失敗,鄭成功因此轉而渡過臺灣海峽,尋求培養勢力的基地。鄭氏集團「以大海為疆土、以艦隊為國家」(宮崎市定《中國史 下》),是中國史上罕見的海上武裝貿易勢力。不僅軍人與士兵,受「反清復明」旗幟吸引而渡臺的文人官員也不在少數。他們實行屯田制度,士兵們在中南部各地駐屯及開墾,官員們則模仿中國王朝,建立起了小型政府及地方行政機構來處理政務。正因為這種勢力的出現,臺灣才正式被納入中國史的領域。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
1. 若林正丈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通史著作:
日本學界研究臺灣第一人若林正丈,全面解析臺灣歷史與認同的經典之作。從最具代表性的芝山巖景色說起,穿越古今,一新耳目。
2. 直搗臺灣歷史最敏感核心,全面解析臺灣歷史與國族認同的經典之作:
國族意識一向為臺灣史研究最敏感的核心,若林正丈以嶄新視角,毫不迂迴,清楚剖析「臺灣人」意識形成原因與過程。從殖民、戰爭、戒嚴到民主,穿越四百年,十個歷史轉折點,帶領讀者重新理解「臺灣是什麼?」、「臺灣人是誰?」、「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
3. 全方位,多元議題一次爬梳,超清晰:
從地緣、統治機構、移民、族群、經濟,到身分認同,優美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新地爬梳我們腦海中紛亂的史觀。你會發現,自己對臺灣的理解從未如此清晰過!
4. 時間軸完整,珍貴照片、關鍵圖表與年表:
全書時間軸完整,附含照片、關鍵圖表、年表,一目瞭然!
5. 若林正丈最大眾化的著作,全年齡,引人入勝,恍然大悟,深度廣度兼具:
若林正丈最貼近全年齡讀者群的著作,也是集臺灣史研究大成之作!從學者到學生,都能在細緻的爬梳中產生全新視野與觀點!
作者資料
若林正丈 194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1985年獲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教授、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現為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明白文化
書系:Horizon 視野
出版日期:2025-09-03
ISBN:9786269965397
城邦書號:A609002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