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0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
left
right
  •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

  • 作者:谷川嘉浩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9-03
  • 定價:520元
  • 優惠價:79折 411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11月7日止
  • 書虫VIP價:411元,贈紅利20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9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10月會員日:外版79折起,滿399折$50;滿1010折$168,買就升級 / 續會VIP!
  • 讀書共和國全書系75折起,任選2本送限量好禮!
  • 2025感恩月/外版新勢力7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你不是寂寞,只是忘了「如何孤獨」 永遠在線,卻依然寂寞 網路、手機讓人與人互動零距離 卻也奪走了我們享受獨處的能力 【哲學x神經科學x心理學x社會學】 從《新世紀福音戰士》、村上春樹到尼采 職業哲學家帶我們踏上一場迷路的冒險 用哲學尋回「失落的孤獨」 「你們受夠了自己,你們的拚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罷了。」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時隔近兩百年的今天,尼采精闢的見解仍一針見血地刺痛了忙碌卻迷惘的現代人。 訊息通知源源不絕,寂寞卻從未離開。 如果行程表一片空白,就彷彿自己毫無價值。 現代人被娛樂刺激與資訊淹沒,甚至沒有空停下來思考: 「我為什麼寂寞?為什麼焦慮?」 其實,我們的寂寞與焦慮全都源自這一點: 我們忘了如何「孤獨」。 孤獨是處理內在情緒的重要媒介。 是我們了解與塑造自己的過程。 職業哲學家谷川嘉浩從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觀點出發,結合小說、動漫作品,重新拆解現代人的困境。 從《新世紀福音戰士》、村上春樹《在車上》、尼采、漢娜・鄂蘭、奧特加等哲學家的思索…… 探究我們如何失去了與自己安靜共處的能力,帶領我們透過哲學思考,將寂寞轉化為自我對話的契機。 跟著現代哲學家踏入哲學大地,開啟尋找「失落的孤獨」的冒險巡航! 【必讀推薦】 呂健吉 |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 周詠盛 | 台大哲學博士、哲學開箱文版主 黃光文 | 暢銷作家、數學行銷者 厭世哲學家 | 《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鄭俊德 | 閱讀人社群主編 鐘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目錄

前言 「你們的拚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 哲學熱潮,其實是大眾渴望學哲學的真實呼聲 學習哲學,就像參加一趟「未知大地」的觀光導覽 人必定會在人生的某一處止步 就算當下沒有生病,世界上也不能沒有醫生 生活卡關時,哲學就是你的「心靈常備藥」 哲學=一鍵安裝兩千五百年份的問題解決力 第1章 手機時代的哲學生存課: 迷路或遇到喪屍都能活下去的方法 聚在一起高談闊論,卻無意聆聽別人的現代社會 「悶在心裡自顧自得出結論」的現代人 現代人都是「充滿自信的路痴」 我們都活得像喪屍電影裡出場即死的角色 抖腳、轉筆、滑短影音:「單調、重複、立即滿足」的陷阱 為何「複雜難解、難以消化」的情緒很重要 「糾結」的情緒能帶來心靈養分──東畑開人的觀點 手機時代的哲學生存術: 學會與糾結共處 踏上哲學的「冒險」:向《哈利波特》學習 專欄 大眾社會理論、媒體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 第2章 哲學不是一個人苦思──不懂這些,別說你懂哲學 哲學不等於獨立思考? 哲學家也會看Netflix、穿馬汀鞋 當獨立思考淪為平凡與荒謬的製造機 管他是不是「獨立」思考,思考的「深度」才是重點 思考也需要專業技術:「學習哲學」與「探索森林」的異曲同工之妙 哲學不是考試或猜謎:別再背答案,哲學要你學會「想像力」 踏入哲學森林的生存裝備:以知識為地圖,想像力作指南針 學習哲學,就是「跟天才借腦袋」 哲學不是自由發揮:亂解讀才是真亂來 當我們嘗試理解哲學:兩個常見的絆腳石 要破框,得先知道框架長什麼樣:讀哲學別抄捷徑,懂全貌才是真理解 缺乏想像力,知識不過是無用的資訊:「意義建構」的重要性 打造腦中的「寶可夢圖鑑」:「想像力」就是你的戰鬥力,收集愈多愈無敵 在心裡種出一座庭園:建構內在的多樣性 踏上哲學冒險前的三個注意事項 1 思考也需要練習(別追求立即獲得成果) 2 掌握「詞語的正確用法」,才算真正理解概念(別「硬拗」成自己的意思) 3 哲學用語,要照哲學家的意思來解釋(先忘記詞語的慣用用法) 專欄 實用主義的哲學觀 第3章 永遠在線,卻依然「寂寞」──你不是寂寞,只是忘了「如何孤獨」 手機時代,我們都失去等待的能力 永遠在線,卻感覺孤單一人:網路創造的「假連結」 注意力渙散的元凶:多工處理 注意力經濟與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專注力 為什麼我們害怕獨處?──手機時代中失落的「孤獨」 「在沉默中與自己同在」──漢娜.鄂蘭的哲學 「寂寞」,現代人注定的報應 孤獨是處理情緒的重要媒介 情緒不是垃圾訊息:別急著排解情緒,學習凝視與反芻自己 即便在開心的時刻,依然需要孤獨 為什麼我們愈忙愈空虛?──利用所有碎片時間,真的讓你更充實嗎? 手機正在鈍化我們對情感的理解力 如何避免扼殺重要的感受──《龍爭虎鬥》的啟發① 「不要想,去感覺!」的真正含義──《龍爭虎鬥》的啟發② 別被指尖迷惑──《龍爭虎鬥》的啟發③ 專欄 孤獨與孤立的價值,為何需要被重新認識? 第4章 「嗜好」是最好的孤獨練習 參與一切,卻失去自己:FOMO的陷阱 情緒理解無法即時完成 寂寞如何支配我們──《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哲學① 「嗜好」是寂寞的處方──《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哲學② 沒有人真正寂寞:讓「他者」住進內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哲學③ 嗜好讓我們與多重自我相遇──《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哲學④ 透過嗜好,重新認識自己──《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哲學⑤ 作家與作品的談話:創作中的自我對話 在創作中,與另一個自己展開對話 不斷創作直到滿意為止,就是最好的自我對話練習 故事就是因為無法解釋才有趣:村上春樹教我們擁抱「糾結與未知」 在砲擊下思考:擁抱不確定性的「消極能力」 活在變動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消極能力」 帶著疑惑前行,才能開啟自我對話 哲學思考,就是培養與未知共處的能力 站在同一片砲擊下,才懂哲學家的思想 專欄 我為什麼要將哲學與動漫、小說結合 第5章 為什麼我們忙碌卻空虛?──社會文化如何製造我們的焦慮 「忙碌」是空虛的表現?──帕斯卡與餘興的哲學 「消遣」只是為了逃避無聊與焦慮 疫情奪走了我們的「消遣」 過度專注於嗜好,也是一種逃避 自我啟發的陷阱:過度正向思考,可能通向憂鬱 「為自己負責」,會淡化有毒的社會背景 「持續成長、靈活適應」對心理健康的危害 賈伯斯的忠告一點都不可靠 聽從內心的聲音?那只是自言自語 讓契訶夫告訴你「聽從內心」有多危險 別再相信「我變好了,世界就會變好」 過度關注內在,其實是在阻礙自我對話 注意力經濟跟過度自我關注是絕佳拍檔(真是個壞消息) 專欄 後福特主義對現代人的影響:愈連結,愈寂寞 第6章 當手機帶來的麻痺感退去,「無聊」正在提醒我們改變 「快樂的倦怠」無法真正消化焦慮 手機造成的「軟性昏沉」給我們短暫麻痺,也讓我們趨近憂鬱 網路刺激的戒斷症狀:無聊 倦怠又注意力渙散的現代人,最容易被手機綁架 凝視情緒的重要 心聲未必都是「正向的」 允許焦慮停留 情緒的裂縫,提醒我們改變 面對無聊的正確態度──向享受隔離生活的盧梭學習 維持「自治」,享受孤獨 嗜好不只帶來樂趣,有時也彰顯「痛苦」 面對「痛苦」可以使人溫柔 對抗痛苦過去的過程至關重要──電影《在車上》的啟示 在高壓環境下被迫隨機應變的真嗣,就是我們的寫照 人的理解有極限,我們總是不完整 正因無法完全了解,人類才會渴望了解 哲學是享受持續求知的樂趣 專欄 存在主義.客體關係理論.消費社會理論的搭配 結語 寂寞讓我們孤身一人 孤獨與嗜好不是萬靈丹 手機與社群媒體,模糊了我們的多元性 同伴與信賴的重要性 形塑自我,就像一場即興演奏 後記

內文試閱

聚在一起高談闊論,卻無意聆聽別人的現代社會 尼采說:「你們的拚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我們就從他批判的對象,也就是我們「自我逃避的模樣」開始說起吧。我們逃避自己的本領可不是蓋的。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這種狀態,不妨認識一下哲學家何塞.奧特加.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 奧特加是一位西班牙哲學家。哲學跟西班牙的組合很稀奇吧?但值得各位關注的,是他的著作《大眾的反叛》。奧特加分析了現代社會的特徵,並且從顯而易見的現象切入:城市的擁擠。 城市裡人滿為患,租屋供不應求,旅館一房難求,火車座無虛席,咖啡館裡萬頭攢動,公園裡散步者比肩繼踵,名醫的診療室裡病人大排長龍,劇院場場爆滿,海灘上也擠滿了戲水的人。尋找空間這件事,在過去根本稱不上是問題,如今卻幾乎成為日常的麻煩。 總之,人多得亂成一團。奧特加認為,一言以蔽之,城市的特徵無非就是人多。儘管城市裡聚集了擁有多元背景與屬性的人,但大家都一窩蜂地擠到相同的地方,彷彿這種多元性根本不存在。 也許有人會想:新冠疫情下遠距工作模式普及,或是移居外地的風潮,已經讓狀況有些改變。不過,只要大家能理解人對於「想要在場親身參與話題」的執念,那麼奧特加的論述至今依然適用。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是如何成群結隊地關注熱門新聞與內容,或是總覺得不能錯過,非得稍微瞄一眼群眾談論的八卦?無論在線上或是線下,這種「一窩蜂」的現象,正是我們社會的基本特徵。而奧特加依據這個觀察,進一步指出另一個重要的現象,這一點相當有趣,我們來看看他怎麼說: 相反地,現代人對這個世界已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一切,都抱持極其明確的「想法」。如果自己已經具備了所有必要的東西,那麼還有什麼聆聽別人的必要?如今,聆聽的理由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判斷、發表意見,以及下結論。 人聚在一起,所為何事?奧特加說,他們為的不是傾聽別人,而是自信十足地談論自己的思想。在一片喧囂中,每個人只顧著高談闊論,無意聆聽別人。好似所有議題都與自己有關,對任何事都有「意見」,都要發表評論。遇到不怎麼在乎的社會問題,反倒當作不存在。在奧特加的眼中,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就是如此。 只要想想社群媒體上的情景、咖啡館裡的對話,以及熱鬧街頭上的路人群像,就會發現事實或許真的如奧特加所說。人們只在乎自己,希望世界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運轉,一味關注自己的形象與發言,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即使面對專家也大言不慚;相信偽科學的人,甚至根據神祕的理論嘲笑科學家是「資訊弱者」⋯⋯我們彷彿失去了對別人與世界的興趣。 接下來我們會發現,奧特加的論述有多麼無懈可擊。當我向別人介紹奧特加的言論時,無論是學生、上班族、自由工作者、大老闆、老年人,一定會出現「我懂,我懂」、「哦,那種人我遇過」這一類反應。目前還沒有人讓我失望過。 然而,讀到這裡,如果有人心想「沒錯,就是有這種人!臉皮未免也太厚了」,那麼,你並沒有發現,自己也正是奧特加所批判的現代人:認為奧特加所描述的與自己無關。這剛好符合他指出的現代人特徵,也就是凡事都依照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去判斷、發表意見、下結論。奧特加希望大眾警惕的,正是這種姿態。 自我啟發的陷阱:過度正向思考,可能通向憂鬱 首先,回想一下帕斯卡所描繪的人類形象。他認為,人總是忙著投入各種活動與交流,不斷尋求消遣而無法平靜下來。這種姿態中,隱約可以看出人類似乎必須勉強提高興致,彷彿如果不透過自我肯定來振奮情緒的話,就無法應付日常生活。事實上,現代社會環境更加劇了這種傾向。 接著,我們把焦點從十七世紀的帕斯卡轉移到現代。社會學家鈴木謙介曾在一次談論現代年輕人求職活動的訪談中,說過下面這段很有意思的話: 比方說,在剛開始求職時,年輕人就被迫要尋找自己適合的職業。但照理來說,「適合的職業」是在經驗、成就與人際關係的累積下慢慢浮現的。所以,幾乎沒有就業經驗的學生,不可能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他們不得不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勉強提高興致投入面試。然而,因為這本來就很勉強,所以亢奮的狀態無法持久;高漲的情緒一旦趨於低落,就得再強迫自己回到亢奮的狀態,如此循環。 雖然訪談中以求職活動當作例子,但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在現代社會也很常見。我們似乎非得振奮情緒,才能認真生活,可是那股亢奮的情緒並不持久,而我們又無法忍受情緒低落的狀態,只好不斷勉強提高興致。這個狀態又稱作「亢奮式自我啟發」,它與「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價值觀、「肯定找得到適合我的工作」的幻想、前景不明朗的社會、不穩定的就業市場以及對未來隱約的擔憂,全部糾纏在一起、逐漸變質,讓我們處於在焦躁與憂鬱之間反覆交替的心理模式中。 這種心理變化,可能已直接影響到現代人的心理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憂鬱症患者中成人約占百分之五,也就是大約二.八億人。這個驚人的數字,一部分與一九八○年代《國際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標準(DSM)》改訂後,擴大了「憂鬱症(depression)」的診斷範圍有關;另一部分與八○年代末到九○年代新一代抗鬱劑問世,製藥業界所推行的全球市場行銷,使憂鬱症受到大眾廣泛認知有關。 隨著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愈來愈常見,心理健康逐漸被視為「個人的問題」。這股「自己負責」的趨勢,導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病,必須藉由服藥來控制」的生活成為常態。

作者資料

谷川嘉浩 1990年出生。居住於京都市的哲學家。 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類・環境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人類・環境學博士。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設計科特任講師。 雖為哲學家,但活動領域不限於哲學本身。他將個人特質與哲學技能橫向延展,不僅從事媒體論、社會學等跨領域研究與設計實務教學,也經常與企業協作。 著有單著:《鶴見俊輔的語言與倫理:想像力、大眾文化、實用主義》(人文書院)、《信仰與想像力的哲學:約翰・杜威與美國哲學系譜》(勁草書房)。合著作品包括:《讀書會教室》(晶文社)、《輕鬆報告》(人文書院)、《未來設計與哲學》(勁草書房)、《媒體・內容・研究》(NAKANISHIYA出版)、《新世紀福音戰士與哲學》(Open Universe)、《東亞大學的全人教育》(Routledge)等。此外,也翻譯了馬丁・哈馬斯利的《質性社會調查的兩難:赫伯特・布魯默與芝加哥社會學傳統》(勁草書房)。 (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基本資料

作者:谷川嘉浩 譯者:陳聖怡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野人家 出版日期:2025-09-03 ISBN:9786267716939 城邦書號:A101070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