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我還沒講完,手都還沒放下,這邊就來兩個人,那邊也來了幾個人,在我後面拉,我就知道大概要被趕出去,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不要跌倒,我一定不要跌倒。不是說會住院,或是怕骨折什麽的,而是,我絕對不要在你前面倒下。」 ——花崗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摘自書中訪談) 「既然我們生在這塊土地,就有責任去守護它。這是責任,不是仇恨,罷免是為了下一代,不是為了發洩情緒,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旁枝末節就不必太計較了!⋯⋯民主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眾人之事。我們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一群願意往前走的公民。」 ——明道大學退休校長陳世雄(摘自書中訪談) 2025年1月,台灣爆發近代民主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浪潮,從立法院的法案對抗、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延燒至全台街頭。這場政治風暴不只發生在政黨間,也在公民社會中迅速蔓延:數十起罷免案同時展開,逾百萬人連署參與,女性、素人與基層行動者,站上了民主最前線。 這場運動是怎麼發生的?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百萬人同時行動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完整回顧大罷免浪潮至今的軌跡。書中記錄罷免潮的歷史發展與法政背景,更深入街頭與基層,訪談十二位參與罷免行動者,讓當事人自己說話。受訪者包括花蓮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通靈少女劉柏君、教育者陳世雄、出家法師釋正定、南投罷免團體領銜人阿美⋯⋯看這些平日毫無交集的人,如何共同以身體與信念實踐他們心中的公民責任。 他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將,就是你我身邊最普通的人。老師、校長、家庭主婦⋯⋯ 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深刻的道理;他們用平凡的身分,做出不平凡的選擇;他們用真實的行動,詮釋什麼叫「公民」。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記錄罷免潮的完整時序、制度背景與事件變化;並收錄學者專文與關鍵報告,分析罷免作為民主工具的潛力與危機,以及這場大罷免浪潮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第二部以深度人物報導,採訪十二位基層行動者,特別聚焦第一線的人員,如何走出生活現場,投入公民抗爭。第三部則試圖為這一場台灣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納入當代文學創作者的觀察視野;特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從參與者的角度,為這場時代運動留下一個客觀的見證。 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課本,透過調查、採訪、還原、紀錄,呈現出課本上的「民主」二字走進現實時,會是什麼模樣。

目錄

序 解說二○二五台灣大罷免公民運動               蕭新煌 台灣公民意志書寫計畫                    簡端良 前言 每個故事都需要一個起點 第一部 危機爆發 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                     何明修 大罷免、反共與阻卻中共入侵                 鄭政秉 第二部 行動者們 我絕對不要在你面前倒下/「葉霸」葉春蓮老師         潘小雪 一門英烈軍人魂/「鷹爸」飛官徐柏岳             張逸品、簡端良 化療中的苗栗領銜人/梭巴卓瑪|陳翊綾            簡端良 「我不希望你沒有故鄉可以回」/癌末志工散雲         許明珠 被肉搜而更勇敢的直播主/「山除薇害」志工阿美        簡端良 罷免是愛,不是仇恨/南投罷團志工阿美            許明珠 為愛而行動的志工/海外罷團窗口A              簡端良 國際網路串連聲援大罷免/資訊安全工程師邱慕安        簡端良 把大罷免視為修行道場的出家人/釋正定法師          簡端良 大罷免的第三號志工/八不居士曹興誠             簡端良 從養蜂人到領銜人的學者/陳世雄校長             簡端良 從靈異經驗到公共信念的轉化/《通靈少女》原型人物劉柏君   簡端良 第三部 如何回首我們的時代 我在溪州連署站                       吳 晟 台灣大罷免,一名女性志工的手記               劉芷妤 筆畫很輕心沉重,小心翼翼不退讓               羅毓嘉 附錄 台灣罷免大事記

序跋

解說二○二五台灣大罷免公民運動 蕭新煌   經過約一年的隱忍、不滿和憤怒,約一百二十萬餘台灣公民終於藉由各地公民團體的號召,在二○二五年二月開始先後集體投入新一波前所未見的「大罷免」公民社會運動。   它是道地公民社會力的展現,因為這波全台大罷免運動的發動者,完全符合民間公民社會組織的三個條件:自由結社、不受國家機器或政黨支配,和有明確企圖改變當下政治力運作的目標。   它是繼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公民社會力圖促進和打造民主,最新一股強而有力挽救台灣新生而脆弱的新民主。因為它沉痛地批判反擊當前立法院在野國民黨和民眾黨立委,聯手破壞國會議事規範、違憲亂紀立法、胡亂刪減國家預算、癱瘓政府和社會民生運作、不顧中共明顯吞併台灣的威脅,刻意凍結、削弱國防預算,甚至屢屢做出集體附和及倒向境外敵對勢力的行徑,完全違反國家利益的種種惡行。它是因應新民主的生存危機而冒起的救台灣民主的運動。   它與過去數十年來已發展過的種種民間公民社會運動的發動主體一脈相傳,因為它們都是由具改革意識的年輕新中產階級分子自動自發集結而產生。與過往比較不同的是,此次大罷免運動跨越城鄉、在地性格的動員相當強烈;而且女性參與的比例比過去更高,可說是一次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參與主體的民主自救運動,絕非所謂社會邊緣人的抗爭行為。   它是一次履行憲法權利、呼應全面改造失序國會,而在各縣市發動的罷免立委草根動員,因為前述所列國民黨立委在立法院所犯的種種失格行為,看在全國公民眼裡就是集體犯錯。在各地簽名提議、連署罷免的公民,即無疑是在實踐民主體制下的人民權利,絕非所謂無聊行徑,或是偏激的民粹主義表現。   這次全國大罷免公民運動所展現的是跨性別、跨年齡、跨地區、跨階級的公民勇氣。他們站出來公開號召和回應罷免連署,打破各地既有存在的政治派系和惡勢力的威脅力量,不可不說是發揮了集體膽識。而這背後也讓我們看到台灣民間的確已累積的成熟民主素養和底蘊。   在這一波大罷免運動當中,更凸顯和展現了在各縣市的民間公民社會關係及其志工的理性態度、冷靜行為和文明修養。面對被罷免立委支持者經常發生的衝動、反制和辱罵,甚至暴力相向,這些志工都修煉出一套文明和容忍的對應守則作為回應。但他們也學會了以存證手段作為法律訴求的憑藉,可說是很有智慧和成熟的作為,而這正是所謂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應具備有「公民性」或「文明性」(Civility)的倫理和修養。相對地,一些被罷免的立委及其支持者所暴露出來的反彈惡劣行徑,卻多是「反公民性」或「不文明性」。相比下來,人品誰高誰低,一見就知。   這一股新興的草根民主力量及其孕育培養出來的年輕地方領導人物,毫無疑問的將是台灣未來民主發展的新秀。經由此次大罷免運動洗禮和磨練,他們在今後二○二六地方選舉、二○二八總統大選,可能都會持續已有的熱度,而再次發揮莫大的潛在影響力量,絕對不容輕忽。   截至目前為止,大罷免運動迄今的成果出乎很多政壇人物和輿論觀察的意料,已有三十一位在野國民黨立委可能將面對第三階段罷免投票的挑戰。不少論者指出,如果罷免投票結果有過半成功,那應將有另一波的改選。屆時,如果真的又再出現過半政黨輪替的改選結果,那麼台灣國會政治權力生態就會改觀。大罷免運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還我文明、專業、透明、公益、護台的國會」也就會實現。 台灣公民意志書寫計畫 ──以愛為名,書寫當代台灣的公民史詩 簡端良   「身而為人,何謂正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面對中共軍事威脅步步進逼,這個哲學性的提問,是每一位公民都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台灣公民社會選擇以「大罷免行動」來回應,採取「反抗」的姿態,來彰顯「人」的價值與尊嚴。筆者從中看到了「反抗,故而存在」的精神,幾位大學教師與有理文化決定訪談不同領域的志工,不僅記錄他們的行動,更希望探索行動背後的信念與價值,為台灣大罷免運動留下一部結合實踐與理論的紀實,提供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   在這本書裡,我們記錄了幾位你我熟悉的面孔。   她們身為母親,因為無法接受孩子在極權體制下長大而投身罷免。 身為教育工作者,堅持言行一致,才無愧為人師表。身為軍人,知道唯有保衛疆土,才能不辱肩上 勛章。   身為企業家,認知到社會責任不僅止於捐款,更在於守護自由與平等。   身為學生,他明白,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兼具實證性與獨立思辨。 還有病友、宗教修行者、海外僑胞、網紅,甚至是「被認為帶天命的通靈少女」……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投入了這場大罷免運動。   我們希望探詢他們在想什麼?為什麼要罷免?在罷免現場看到了什麼?以及所謂的「不枉此生」又是什麼?   這些人物不是英雄,而是如你我一樣,在這塊土地上,平凡生活的彼此。但也正是「每個人」,才能匯聚出這股巨大的能量,在抵禦中共擴張的現實中,為全球民主陣營建立第一道防線。究竟民主體制能否抵擋得住軍事威脅?亦或是在武力與資源的滲透下被動搖?其結果有待歷史檢驗。然而,這場人類史上罕見的大規模社會實驗,正由兩千三百萬人共同書寫。愈來愈多台灣公民站上戰鬥的位置,本書試圖透過十二篇訪談紀錄與信念剖析,讓讀者理解大罷免的行動意義與現場實況。並邀請每一位讀者,在這場世紀運動中,思考什麼是各自「身而為人」的正確選擇。   從十二篇訪談中,我們歸納出一個核心關懷:「為愛而罷」。這份「以愛之名」的行動,本不需繁複詮釋,「誠」字即可概全,但重點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中庸》早已揭示「誠者,天道也;誠之者,人之道」,儒者所言的「爾今爾後,庶幾無愧」,即是此字的展現。孫文亦言「人民的痛苦,是吾人革命的根本動力」,即便是中共推崇的馬克思,也認為唯有在非異化的社會中,「愛」才能回復其本真。這些思想皆源於人誠實面對自身的天性中最根本的情感──不忍人之心。   誠者必「敬天愛人」,其展現在佛弟子的行動上,是「悲智雙運」地建立人間淨土;在民間信仰中,是媽祖與王爺「代天巡狩、驅邪除疫」的義行;在台灣人的血液裡,仍有武士的精神──「忠誠與犧牲」,不外露、不濫情,也默默守護、捨己成全。在基督信仰中,則是秉持恩典「行公義、好憐憫,謙卑的與神同行」。這些文化基因,在大罷免志工的行動中,或多或少地體現著。他們不僅要對立法院的亂象反抗,更要對社會錯亂的價值與虛假反抗,進而反抗違逆人性的專制體制。   本書試圖透過這些行動紀錄,邀請讀者反思內心的那個「誠」字是什麼?又當如何行動?並檢視自身靈魂的根本價值,在當代台灣面對中國軍事與文化滲透的時刻,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我們撰寫的對象,不以英雄為標的,而是在無數志工中,選定能夠點亮他人公共信念的行動者,雖未全面,然在性別、角色、分工與人格特質等考量下,進行了十二位志工的撰寫,期盼在三階罷免投票前出版,為社會提供更多思考與行動的根據。   編輯群也邀請了兩位學者:台大社會學系何明修教授,與雲林科技大學鄭政秉教授,分別從社會觀察與國際情勢進行深入剖析。此外,更榮幸獲得吳晟、劉芷妤、羅毓嘉等知名作家專文支持。我們相信,本書所蘊含的筆觸與洞察,能與兩千三百萬台灣公民對話,成為一部不只限於作者與編者,更是我們共同書寫的時代記憶。   願本書能和讀者在歷史的進程中,一起摸索台灣人正在尋找的路徑,進而更認識自己,建立獨立的人格;並在歷史翻頁後留下這份民意,一頁由人民書寫的台灣意志。

內文試閱

從靈異經驗到公共信念的轉化 ──通靈少女原型人物劉柏君 採訪.撰稿/簡端良 公視與HBO合拍《通靈少女》影集的原型人物劉柏君,中學時因靈異體質,被廟公認定「帶天命」,從此在宮廟為人指引迷津。她犧牲了青春與少女的浪漫時光,提早涉入苦難的世間。但她超越這樣的宿命,在男性主導的棒球界長出她想要的樣子,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裁判認證的女性,更是第一位站上全國賽事擔任主審的女性。曾被命運框架的她告訴我們:「人可以尊敬因果,但不必屈服於命運。」今天,劉柏君站上第一線,呼籲全民投入大罷免。她說:「這次罷免,就是要讓中國共產黨知道,它在台灣沒有市場。」 真正的信仰不會是非不分,心中有神就該反共 她指出宗教是中共對台統戰的方式之一,很多宮廟都被滲透了,問題是一旦權力與利益介入信仰,靈性將失去純粹性,還值得信嗎?劉柏君說:「共產黨不是中國文化,它是反人類的。」破壞信仰、摧毀傳統,從破四舊到文化大革命,從無神論到集權獨裁。「中國哪個皇帝不祭天?不尊敬神明?真正的中華文化敬天敬地、尊祖敬德,但共產黨根本不信,把信仰當成政治的工具。 「共產黨是唯物主義,是無神論,它否定靈魂、否定倫理、否定人性。」這不只是宗教立場,而是一種價值的宣示,「我支持大罷免,並不是因為政治,而是我忠誠於信仰與價值:自由、民主、倫理與善良,這些價值正被踐踏,我忠誠於我的信仰,怎能視而不見?」她直言政治不可能與生活脫鉤,「政治就是我們的日常,在對信仰與價值中作選擇。」「他們把政治搞得很髒,後來我發現,不參與表態政治就更髒了,真正該做的是:我們要帶著信仰參與、用願力行動。」 她曾參加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大會,見證全世界的宗教領袖聚在一起,為人權與和平發聲,與會者無一不批判共產黨對人性的迫害,「我一直希望台灣能舉辦世界宗教大會」,她說:「我深信文革之後的中國,已經無法孕育真正的神性了,神明都無法安住,更何況人的靈魂!」 中共對宗教的利用,是當今最大的靈性詐騙,從無神論出發,卻藉媽祖、關公進行「兩岸的宗教交流」,這不是交流而是統戰,「沒有宗教歸宗教這回事,信仰就是價值的選擇,價值如果不落實於政治行動,就會變成空談。」劉柏君強調,無論是信仰媽祖、關聖帝君還是穆斯林,只要心中有敬畏、有倫理,都不可能對一個以鬥爭殺人為樂的政權視若無睹。 在她看來,信仰若不能回應當代的壓迫、不能辨識權力的邪惡,那就是一個失能的宗教。她再次強調,「參與大罷免,不只是政治選擇,而是靈性的行動,忠於自由、民主、仁慈與真理的公共見證。」「如果一個宮廟或宗教團體不反共,甚至還與中國交流,那就不值得我們信仰了。」 有靈性的信仰不會在面對極權與壓迫時選擇沉默,更不可能站在傷害人的那一邊「你可以信仰媽祖、耶穌、關公,但你要知道,真正的媽祖不會附和謊言,耶穌不會擁抱獨裁,關公也不會出賣土地。」這不是把宗教政治化,而是回到宗教的本質 明善惡、辨忠奸、護正義、愛眾生,「信仰不是讓你拜拜求富貴的工具,而是一種你願意承擔公共責任的價值選擇」,劉柏君說。 追求運動平權讓她走進公民現場 對長年深耕棒球界的劉柏君而言,台灣棒球運動的性別環境令人難以樂觀。「棒球真的是非常單一性別」,她曾被世界棒壘總會(WBSC)提名柏林獎,九月也即將赴美國參加「海盜vs.道奇」的開球,因為匹茲堡海盜隊是大聯盟第一個設置女性裁判室的球隊,然而在國內賽事女性裁判仍被歧視,她說曾與一位中職技術委員爆發爭執,對方竟說:「女生不要摸球,會害我判錯!」 這凸顯棒球界的性別仇視仍深植在制度裡,目前棒球的相關活動,女性被物化與娛樂化,和追求性別平等的價值背道而馳,「我並不反對啦啦隊,我反對的是,你把她當成台灣向國際推廣棒球時的名片時,這要向國際表達什麼?為什麼所有運動都有女子選手,而唯獨棒球女性就只能是啦啦隊?」她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許多人眼中劉柏君沒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讓她走上公民行動與制度倡議之路,是一次深刻的傷害,「我當初只是想爭取一點女性運動員與裁判的權利,特別是像廁所不足、性騷擾案件無處申訴這些問題」,在一次體育圈的性騷擾事件中,讓她震撼的不是男性,而是同為女性的冷語與攻擊──「妳不懂性別,閉嘴啦!不要害我們女生被討厭」,這句話深深擊潰了她,讓她真正理解到:「制度與文化,並不會因為你的善意而自動改變,要改變就必須行動!」 那一刻起她認清了體育圈「病得不輕」,「我不再只是抱怨,我要變成那個能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她從倡議者,轉向更積極參與政治與法案推動,因為你不出聲,別人就會亂幫你發聲。 這份意識,也延伸到她參與大罷免,「台灣從來不是鬼島,只是偶爾鬧鬼。為什麼會鬧鬼?因為我們讓一些貪腐、失德的權力者橫行無阻。」參與罷免,就像在寫平安符,「我不是要消滅你,也不是要你滾出台灣,只是要讓『正常人』的聲音大過這些鬼吼鬼叫的」,她強調,這不是仇恨政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淨化」,她說:「我希望有一天,反同也好、親中也好,那些極端的聲音會變成少數,因為正常人會愈來愈多。」這也是她支持同婚、女性平權與大罷免的基本信念:「社會會慢慢進步,只要我們繼續講話,那分尊重就會變成為主流。」 筆畫很輕心沉重,小心翼翼不退讓 羅毓嘉   二○二四年五月的青島東路。中山北路口。那幾天天氣濕熱到不行。那時,立法院裡面占了多數的藍白立委,正準備表決後來被認定大部分違憲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是的,就是國會擴權法案。   青島東路。青鳥,冬鹿。   大家當然都知道了,近幾年來臉書平台對於政治相關的、敏感的詞彙,多半都會被限制流量。而那時候的國會擴權法案,事實上也印證了,在立委選舉之前我們所擔心的,一旦讓國民黨成為立法院多數,所可能發生的事情之中的一件。所以網路上的各方大神們,就用「青鳥冬鹿」來代替當時抗爭的集結地點。   立法院在議事、表決的那幾個晚上,我和朋友們多半時間就站在青島東路和中山南路口。看著。其實是擠不進青島東,甚至連濟南路群賢樓一側,也是水洩不通。   有些退休了的長輩們白天就來了。而我們這些上班族,則下了班過來。我們說,這叫做「上晚班」。上什麼班呢?守護台灣的班。   人愈來愈多。人群的密度,從可以自如走動,到只能往一個方向緩慢擠動,再到幾乎無法轉身。那是我人生少有的經驗 在沒有警方圍事、只有NGO搭設的小小舞台、沒有大型音響廣播舞台聲音的情況下,站進這麼龐大的自發性集會裡。沒有誰叫你來,但大家就是來了。   有人站在矮牆上比著方向,說濟南教會那邊有水、有食物;有人舉著紙箱,上面寫著「喉糖自取」。我從來沒想過,抗爭現場最缺的不是口號,是薄荷糖。各種充滿創意的標語,天天新鮮出爐。   另一邊的街頭,有男同志們嬉笑著。有抗爭遊行的戰車放起電子音樂。   有人說這裡像太陽花。也有人搖搖頭,說不太像,這是新的什麼。   新的,還沒取名字的什麼。   當時的「青鳥運動」,也不過就幾萬人吧。幾萬隻青鳥。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青鳥會在台灣各地拍了拍翅膀,衍生成後來簽出超過一百萬份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書。   還真是謝了國民黨立委一再的自爆,擋潛艦預算。謝了李彥秀全家都是美國人還好意思講美國怎樣怎樣。謝了葉元之在立法院表決機密案時開直播。謝了洪孟楷在那邊索取台積電和產業的機密資料。謝了國民黨的投票部隊。   真是謝了,民眾黨立委們的口不擇言。   謝了黃國昌。是他們,給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添加柴火。   在總預算審查期間,藍白聯手大幅刪減二○二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總金額超過兩千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刪掉的不只是數字,而是一整個政府的運作能力。   他們刪了消防署「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的預算,說那和戰爭災害準備無關;刪了警政署的打詐經費,凍結超過三十億元,還削減了一億多元,彷彿詐騙已經不是社會問題;刪了性平處的預算,把原本一千六百多萬的經費砍到只剩三千元,一筆勉強能買一張機票的金額,留給所有的受害者與改革者作為交代。   他們還刪公視預算、刪文化部的文化幣預算,指控媒體偏頗、戲劇篡改歷史,順手連文化一併砍掉。   甚至連國防預算也不放過,凍結比例高達四十四%,從訓練彈藥到戰機油料通通受影響。預算案被砍成這樣,行政院被迫暫緩編列給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波及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直接影響基層建設與日常治理。   這些舉動不是修正,是拆政府。不是反對,是報復。這種明目張膽的破壞,在社群平台上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怒火,也逐漸將罷免的動能從青島東路延燒到選區基層。   他們刪除預算的方式像是要刪掉台灣每一個人的生活。像是要刪掉台灣。刪掉台灣的未來。   於是人們再次站出來了──這次,不是擠在立法院外的馬路上。   而是出現在街頭。出現在巷尾。出現在每一個晨昏的市場口喊著「罷免╳╳╳就是罷免黃國昌」,「罷免╳╳╳就是罷免傅崐萁」,「罷免╳╳╳就是罷免王鴻薇」。在辦公室收連署書。在街頭和交換了眼神的陌生人說,「你簽連署了嗎?」   這是一場從街頭轉進巷弄、從喇叭轉成筆尖的運動。罷免的第一階段需要提案書,但真正浩大的,是第二階段的連署。那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場細緻到像工地管理的工程。每一份連署書,都必須填身分證字號、填好戶籍地址,簽名、或者蓋章,再交給志工歸檔分類、造冊、封箱。   那些我們曾在三一八學運現場遇見的人,這次變成區隊長、送件手、甚至駐點接應的「小蜜蜂」。他們不再只是吶喊,而是排表、設站、分工、備援、追蹤Google Sheets。這場運動從街頭群眾升級為後勤專業。連署超人一週內繳出上百份、數千份連署;年輕設計師義務設計傳單、路線圖與社群宣傳圖卡;還有許多人,每天都在外出的背包裡,放個二、三十份空白連署書,就怕錯過任何一次「+1」的機會。   這不是一時衝動,是台灣社會累積多年的民主練習。   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罷免立委。這些技巧不是天生,而是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運動裡學來的。我們學會如何應對反對者的挑釁、學會保護脆弱的志工、學會有人會中途離開,有人會走到最後。   台灣人從反媒體壟斷、婚姻平權、反送中聲援,乃至每一次每一次的地方選舉裡,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步伐。   這些不是浪漫的回憶,而是民主的肌肉。台灣的公民社會,不只會站出來,還會填表格、跑流程、保證資料格式正確無誤。連署書像是一張張我們替自己填下的存在證明──我們不只是公民,我們是政治行動的實踐者。

作者資料

簡端良 東海大學哲學博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台灣教授協會祕書長 何明修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晟 本名吳勝雄,世居濁水溪畔彰化縣溪州農鄉小村莊。溪州國中退休教師,教職之餘兼事耕種,致力文學創作。 許明珠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逸品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語言教學中心助理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潘小雪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榮譽教授 劉芷妤 小說家,作品有《樂土在上》、《女神自助餐》、《迷時回:無糖城市漫遊指南》等。 鄭政秉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思與言》雜誌前總編輯 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羅毓嘉 1985年生。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資本市場討生活,寫點詩,寫點散文。出版過幾本書。

基本資料

作者:簡端良何明修吳晟許明珠張逸品潘小雪劉芷妤鄭政秉蕭新煌羅毓嘉 出版社:有理文化 書系:Civitas 共同體 出版日期:2025-07-25 ISBN:9786269985852 城邦書號:A6570001 規格:平裝 / 黑白 / 2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