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繼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後,再度問鼎各大排行榜 ◆德國亞馬遜思考類、社會學習類、大眾心理類TOP 1!《明鏡週刊》聲勢不墜! ◆全德最受矚目的作家,無數讀者殷切期待的最新力作 為什麼硬給個爛理由,也可以是理由? 為什麼「最後的機會」總是讓人失去理智? 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為什麼危機極少成為轉機?為什麼你偶爾該分散注意力? 原來我們習慣拿「新」東西取代「好」東西…… 我們絕對無法掌握成功跟幸福的要素,但肯定知道破壞成功或幸福的原因,與其想著如何獲得幸福,不如深諳如何避開不幸,事情可能容易得多。 不必熟練太多投機取巧的計謀,不必囫圇吞下生硬難懂的新觀念,更不必過度作為,你需要的只是少笨一點! 以一貫機智風趣的語調,與清晰懇切的陳述,杜柏里這次將帶領讀者看見行為上的偏誤。光思考當然不夠,因為從思考到行動,你還會犯下一大堆錯誤。還好,你有機會避開它們。這本書能夠幫助你避開這些陷阱,你不但可以聰明思考,更可以睿智行動!德國無數讀者為之瘋狂,只因杜伯里諧趣的文字。 在率先擊敗《賈伯斯傳》的著作《思考的藝術》全德銷售突破40萬冊之際,杜伯里乘勝推出《行為的藝術》,延續《思考的藝術》一書風格,以簡練生動的文字,搭配詼諧十足的插圖,絕對又是一本賞心悅目的震撼小品。 【本書特色】 延續《思考的藝術》一書風格,文字簡練生動,切中讀者內心,貼合現勢,並搭配諧趣插圖。 與《思考的藝術》兩書合計收錄前100名人們最易掉入的偏誤陷阱。 前作《思考的藝術》全德銷售已突破40萬冊,在台銷量亦持續攀升 【名家推薦】 ◎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邱立堅(和成欣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智超(大眾綜合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 ◎陳雅琳(三立新聞總編輯暨主播) ◎謝文憲(兩岸知名企管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杜伯里的新作並不是庸俗的職場和生活勵志書,讀來卻讓人興味盎然。」 ──賽門‧哈格(Simon Hage),《經理人雜誌》(Manager Magazin) 「每一篇長短合宜而結構精緻,敘述條理分明而發人深省。」 ──吉多‧卡貝瑞(Guido Kalberer),《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 「相較於《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毫不遜色,甚至為這類非文學作品提出一個驚人的見解:『我們不需要熟練太多投機取巧的計謀,不必囫圇吞下生硬難懂的新觀念,更不必過度作為,我們需要的只是少笨一點!』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謙卑的貢獻。」 ──丹尼斯‧謝克(Dennis Scheck) 「讀了三頁就愛不釋手。」 ──法藍茲‧辛波(Franz Himpsl),《南德日報》(Suddeutsche Zeitung) 「杜伯里成為暢銷書作者絕非僥倖。他的訣竅是:刻意讓讀者在閱讀時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以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 ──《北德廣播公司:文化評論》

目錄

◎推薦序 輕鬆變聰明——找到人類行為的運行軌道 謝文憲
◎前言

◎01 理由的正當性 Because-Justification——為什麼爛理由也是理由
◎02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為什麼少做一點決定,就能做出比較好的決定
◎03 傳染性偏見 Contagion Bias——為什麼你不願穿上希特勒的毛衣
◎04 平均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Average——為什麼沒有平均戰爭規模
◎05 誘因排擠 Motivation Crowding——為什麼獎勵會瓦解動力
◎06 廢話潮流 Twaddle Tendency——如果無話可說,那就閉嘴
◎07 威爾.羅傑斯現象 Will Rogers Phenomenon——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交出亮眼成績單
◎08 資訊偏差 Information Bias——如果你有敵人,就提供資訊給他
◎09 群聚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為何滿月時的月亮會浮現一張臉孔
◎10 勞力辯證 Effort Justification——為什麼愈是辛苦得來的,我們愈珍惜
◎11 小數法則 Law of Small Numbers——為何小分店表現總是特別突出
◎12 期待 Expectation——謹慎地善用你的期待
◎13 簡單的邏輯 Simple Logic——不要相信每一個直覺
◎14 福勒效應 Forer Effect——如何拆穿騙子的謊言
◎15 志工的愚蠢 Volunteer's Folly——為什麼大明星才能當志工
◎16 情意的捷徑 Affect Heuristic——為什麼你是感覺的傀儡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為什麼你應該成為自己的異教徒
◎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Unable to close doors——為什麼你需要破斧沉舟
◎19 嗜新狂 Neomania——為什麼我們會用新東西取代好東西
◎20 睡眠效應 Sleeper Effect——為什麼宣傳有用
◎21 選擇盲從性 Alternative Blindness——為什麼你總是對最好的選擇視若無睹
◎22 社會比較偏差 Social Comparison Bias——為什麼我們會抹黑嶄露頭角的人
◎23 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 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為什麼第一印象會騙人
◎24 放血效應 Bloodletting Effect——為什麼我們對愚昧無感
◎25 非我發明症候群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為什麼自己做的料理總是比較好吃
◎26 黑天鵝效應 Black Swan——如何利用不可能的力量
◎27 領域依賴性 Domain Dependence——為什麼你的知識無法複製
◎28 假共識效應 False-Consensus Effect——為什麼你認為他人想法與你一致
◎29 歷史修正 Historical Revisionism——為什麼你總是對的
◎30 圈內圈外偏見 In-Group/Out-Group Bias——為什麼要認同足球隊
◎31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度 Ambiguity Intolerance——為什麼我們不喜歡面對未知
◎32 預設值效應 Default Effect——為什麼我們習慣安於現狀
◎33 對懊悔的恐懼 Fear of Regret——為什麼「最後的機會」會讓人失去理智
◎34 顯著性效果 Salience Effect——為什麼引人注目的不一定是重要的
◎35 知識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為什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36 私房錢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為什麼金錢不只是金錢
◎37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為什麼新年新希望不會實現
◎38 嫉妒 Jealousy——為什麼要建立自己的王國
◎39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為什麼你寧願讀小說而不願看統計數字
◎40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的謬論 Fallacy of that-which-doesn’t-kill-me——為什麼危機極少成為轉機
◎4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為何偶爾該分散注意力
◎42 策略性不實陳述 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為什麼吹噓能夠說服人
◎43 顧慮太多 Thinking Too Much——何時該讓大腦休息
◎44 規畫謬論 Planning Fallacy——為什麼你會好高騖遠
◎45 專業曲解 Professional Deformation——手拿錘子時,眼中的問題都像根釘子
◎46 蔡加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為什麼擬訂計畫讓人安心
◎47 能力錯覺 Illusion of Skill——懂得划船不如選對船
◎48 正面特點效應 Feature Positive Effect——為什麼核對表會讓人盲目
◎49 撿櫻桃 Cherry Picking——為什麼要先射飛標再畫靶
◎50 單因謬誤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石器時代式的尋找代罪羔羊
◎51 治療意向錯誤 Intention-To-Treat-Error——為什麼賽車手是較安全的駕駛人
◎52 新聞錯覺 News-Illusion——為什麼不該閱讀新聞

◎參考書目
◎謝詞

序跋

前言


  教宗問米開朗基羅:「請告訴我成為天才的祕密,你如何創造出大衛像這個傑作中的傑作?」

   米開朗基羅說:「很簡單,我拿掉不屬於大衛的一切。」


  老實說,我們不是很確定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也不清楚幸福是怎麼來的;但是,我們肯定知道什麼會破壞成功或幸福。這個道理儘管很簡單,卻非常重要:否定的智慧(不要做什麼)比肯定的智慧(要做什麼)更有用

   誠如米開朗基羅所言,清晰的思考和聰明的行為,就是不要想大衛是什麼,而要想大衛不是什麼,然後全數去除。應用在實際例子上,就是擺脫所有思考和行為的錯誤,更好的思考和行為就會自然產生。

   希臘人、羅馬人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將這個方法稱為「否定之路」(Via Negativa)。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個字代表否定的方法、放棄、揚棄、削減的意思。神學首先運用否定之路的概念,指出我們無法說出神是什麼,只能說出神不是什麼。應用到現代,則是我們說不上來怎麼成功的,只能說阻止或破壞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再多的我們就不必知道了。

   身為公司創辦人和企業家,我曾經掉到各種思考陷阱裡。所幸我總是能夠一一擺脫。但是,即便現在我對醫師、董監事會、經理人、銀行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員演講時,我依然和他們有一樣的感受。我有種彷彿與聽眾坐在同一條船上的感覺,努力划過生命的暴流,不被生命的漩渦吞噬。理論家對否定之路搜腸刮肚,而實踐家卻是再熟悉不過了。傳奇投資者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到自己與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時說:「我們學到的不是如何解決生意上的難題,我們只學到要避開它們。」否定之路。

   繼《思考的藝術》後,此刻推出《行為的藝術》,你可能會問:「這兩本書有何不同?」它們其實殊途同歸。綜觀以下的五十二個章節,我覺得這個書名再恰當不過。本書內容主要集結了刊載在《時代》、《法蘭克福彙報》和瑞士《週日報》的專欄文章。閱讀這兩本書,你就能洞悉前一百名最常見的思考和行為的錯誤。

   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不論是在私領域、工作上或政策的制訂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避免嚴重的思考錯誤,就可以來個量子跳躍,找到我們要的幸福。總而言之,我們不需要不必要的狡黠、不需要新的點子,也不必過度作為;我們只要別那麼笨就好了。否定之路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結果,米開朗基羅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而在他之前的亞里斯多德亦是如此,他說:「智者的目標不是獲得幸福,而是要避免不幸。」現在,你可以決定是否加入智者的行列。

內文試閱

理由的正當性


為什麼爛理由也是理由

  巴塞爾到法蘭克福的高速公路因路面整修工程而塞車。我簡直氣瘋了,車子開在對向車道,龜速行駛了整整十五分鐘才擺脫車陣。我以為終於脫身了,沒想到半小時後,我又因同樣的工程陷入車陣而動彈不得。但奇怪的是,現在我的情緒已經不像剛才那麼激動,因為路旁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告示牌寫著:「高速公路整修中。」

   這次的塞車經驗,讓我想起一九七○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的一個實驗。她到圖書館去,看到影印機前大排長龍,便趨前問排在前面的人:「對不起,我有五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結果只有少數人同意。她重複進行相同的實驗,而這次多了個理由:「對不起,我只要印五頁,請問能讓我先印嗎?我趕時間。」這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趕時間是個很好的理由。然而,第三次的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她同樣等到影印機前排滿了人,然後問道:「對不起,我有五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因為我想影印。」這個理由固然可笑,因為每個人都在排隊等著影印,但幾乎每個人都讓她先印了。

   如果我們可以為我們的行為說出個理由,就能得到更多的諒解與協助。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理由是否有意義,經常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個詞本身就已經是個理由。一個寫著「高速公路整修中」的告示根本是廢話,因為除了施工以外,高速公路的工地還能做什麼?我們開車經過時,就可以從車窗望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而,一個公告可以讓我們平靜;相反地,沒有「因為」的塞車則會使我們感到煩躁。

   在法蘭克福機場,我的登機時間延遲了。我聽到廣播:「班機 LH1234 將延後三小時起飛。」我朝登機門走去,向一位女士詢問原因,但沒有得到結果。我很生氣,這真是難以置信,他們竟然沒有說明任何原因!倘若換個場景,機場廣播說:「航班 LH5678 因機械因素,將延後三小時起飛。」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理由,卻足以安撫我和其他乘客。

   人們著迷於「因為」。我們使用這個詞,即使它無法令人信服。當主管的都知道,如果你沒有給員工「因為」,將會削弱他們的動力。光是公告說你的製鞋公司目標是為了生產鞋子是不夠的,即使這是真正的目的。不,我們需要的是「我們要以本公司的鞋子革新市場」(總是這麼宣稱)或「我們修飾女性的雙腿,創造更美麗的世界」諸如此類的目標。

   當股市上升或下降半個百分點時,股市評論員永遠不會寫出事實,也就是說,這只是個白雜訊,也就是正常市場走勢的隨機現象。然而,因為大眾想知道原因,評論員只好滿足他們的需求,至於他說了什麼,則完全不重要(特別受歡迎的是中央銀行總裁的談話)。

   當你被問及為何會錯過最後期限時,最好的回答就是:「因為趕不來。」這根本是廢話(如果你趕得來,就不會錯過期限了),但這種說法往往會被接受。

   有天,我觀察我的太太,她正仔細地區分藍色和黑色的待洗衣物。在我看來,這個舉動毫無意義。根據我的經驗,這兩種顏色根本不會相互染色,至少從我的學生時代起,這種事就未發生過。「為什麼妳要把藍色和黑色的衣服分開呢?」我問。「因為我喜歡將它們分開洗。」我很滿意這個答案。

   結論:「因為」是不可或缺的。這個不起眼的語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所以,讓我們盡情地使用它吧!

威爾‧羅傑斯現象


如何不費吹灰之力,就交出亮眼成績單

  假設你是個電視總監,公司擁有兩家電視台,電視台A收視率極高,電視台B則慘不忍睹。監事會要求你在半年內提高兩家電視台的收視率,如果成功,你就能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如果失敗,你就得捲鋪蓋走人。你該怎麼做?

   很簡單,把一個目前稍稍拉低電視台A平均收視率,但一直很受歡迎的節目,調到電視台B。由於電視台B的收視率已經敬陪末座,因此這個調動節目可以拉高其平均收視率。在不需構思任何新節目的情況下,你不僅提高兩家電視台的收視率,還能讓那筆超級獎金輕鬆入袋。

   假設你晉升為三家避險基金的經理,其主要投資標的為私募股權基金。基金A獲利驚人,基金B持平,基金C則慘不忍睹。你想向世界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基金經理,該怎麼做呢?現在你知道遊戲規則了,就是把基金A的一些份額賣給基金B和C。但該賣出哪些呢?就是那些目前拉低基金A平均報酬率,但獲利空間仍足以拉抬基金B和C的份額。才一眨眼時間,你已經讓三檔基金的利潤表現都變得更好。因為這一切都是內部作業,甚至不需費用。當然,這三檔避險基金合計起來並沒有多賺一歐元,但是你這雙幸運之手會得到讚賞。

   這種效應被稱為分期遷移(Stage Migration)或威爾‧羅傑斯現象,以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名喜劇演員的名字命名。據說他曾開玩笑說,奧克拉荷馬州居民離開故鄉搬到加州,因而提高了這兩州的平均智商。威爾‧羅傑斯現象可不是直覺的結果,為了將其深植於記憶中,我們必須利用不同的情況多次練習。

   舉個汽車業的計算範例。你接受託付,管理兩間小型營業中心,共有六個業務員:汽車業務員一、二、三在營業中心A,汽車業務員四、五、六在營業中心B。業務員一平均每月賣出一輛車,業務員二平均每月賣出兩輛車,以此類推,業務員六平均每月賣出六輛車。相信你已輕易算出,營業中心A平均每位業務員賣出兩輛車,營業中心B則是五輛車。現在把營業中心B的業務員四調到營業中心A,銷售量會出現什麼變化呢?營業中心A現在由業務員一、二、三和四組成,平均每個業務員的銷售業績從原來的兩輛上升為二‧五輛車。營業中心B僅剩下業務員五和業務員六,平均每個業務員的銷售量由五輛增加到五‧五輛車。這個重組遊戲並未改變整體結果,卻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記者、投資者和監事會成員,當你們拿到不同子公司、部門、成本中心、產品線的平均值時,應該要提高警覺。

   威爾‧羅傑斯現象在醫學上隱藏著危險性。腫瘤一般分為四期(從第一期到第四期),所以會有分期遷移的定義。體積最小、最容易治療的腫瘤是第一期,最壞的情況是第四期,因此第一期患者的存活率最高,第四期患者的存活率最低。每年都有更精密的新診斷方法問市,結果是可以發現以往醫生未能發覺的微小腫瘤。結論呢?過去錯誤地被認為健康的患者,現在都被歸類到第一期,這一期患者的平均壽命因此自動提高。這是了不起的治療成果嗎?可惜不是,這只是分期遷移的結果。

拖延症


為什麼新年新希望不會實現

  我有個作家朋友,他知道如何將感情轉換為句子,是位語言的藝術家,每七年會完成一部近百頁的著作,產量相當於每天兩行。被問及為何創作量如此微小時,他回答道:「研究比寫作快樂。」事實上,他每日不是瀏覽網站數小時,就是全神貫注研讀最深奧的書籍,希望發現被隱藏的偉大歷史。當他終於找到合適的題材時,又認為如果「沒有靈感」,勉強寫作並無法令人滿意。不幸的是,靈感很少造訪。

   另一位朋友在這十年間,每天都下決心要戒菸,每根香菸都是最後一根。而我呢?從六個月前至今,我的納稅申報單一直擺在桌子上,顯然我希望表格會自動填寫完畢。

   科學界將這個傾向稱為拖延症,意指拖延不愉快但重要的行為:轉個彎到健身房、換個更便宜的保險、寫感謝卡。新年願望也無法改變這些行為。

   拖延是不理性的,因為計畫不會自行完成。我們也不是不知道什麼對我們才是好的,但為什麼我們仍一再擱置重要的事呢?因為付出與回報之間有時間上的差距,要跨越這個差距需耗費大量的心力。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利用一個巧妙的實驗予以佐證:他請學生坐在一個飄出陣陣巧克力餅乾香味的烤箱前,烤箱前有另一個裝滿蘿蔔的碗,他告訴學生,可以盡情享用蘿蔔,但嚴禁食用餅乾。然後,他離開三十分鐘。第二個實驗組的學生則可以盡情吃餅乾。接著,這兩組學生必須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數學問題。被禁止吃餅乾的學生的解題速度,比可隨意享用餅乾的學生多了兩倍。將精力耗損在自我控制上頭,導致他們失去了解題的意志力。意志力像電池一樣,至少就短期而言是如此。當能量用完時,便無法面對未來的挑戰。

   每個人都知道,自我控制無法隨時待命,它也需要放鬆、自我放空和充電。在本例中,吃餅乾就是其中一項。

   第二個避免拖延的必要條件,就是防止恣意自我放逐的技巧,其中包括消除雜念。我寫小說時會關掉網路,特別是從事消耗體力的工作時,瀏覽一下網頁的誘惑力太大了。最好的訣竅就是訂定期限。心理學家丹‧艾瑞利發現,由別人設定的最後期限成效最佳,例如教師或稅務機關規定的截止日期。自我擬訂的時程表,必須將工作清楚畫分為小步驟,並為每個步驟訂定日期時才有約束力。新年願望沒有明確的次目標,因此注定失敗。

   結論:拖延是不理性的,卻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運用不同技巧來對抗它們。我的鄰居在三個月內完成博士論文:她租了一個小房間,裡面沒有電話與網路。她將論文分為三部分,各自擬訂一個完成日期。她將自己擬訂的目標告訴每個願意聆聽的人,甚至把它印在名片背面。如此一來,等於公開自己的最後期限。她在中午和晚上時會翻閱時尚雜誌、睡一頓好覺,以充飽自己的「電池」。

延伸內容

輕鬆變聰明——找到人類行為的運行軌道


◎文/謝文憲(兩岸知名企管講師、暢銷作家、商業周刊專欄作家、環宇電台節目主持人)

  我常說,人生有三大遺憾:「不會選擇」、「不斷選擇」與「不堅持選擇」。問題是:有誰教會我選擇?是不是下一個選擇會更好?我如何知道「堅持」與「固執」的一線之隔到底在哪裡?

   讀完魯爾夫‧杜伯里的《行為的藝術》,我看到了讓我偷笑的答案。

   我念研究所的時候已經四十二歲,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是亙古不變的正確觀念,但四十二歲的我要重拾書本,真的已經夠老了。碩二上學期有堂必修課是「企業倫理專題」,教授擅長用邏輯辯證法,帶領我們思考一些常讓大家感到困惑,而且看來似是而非的問題。剛開始上這堂課時,我光為了思考「若P則Q」、「若非Q則非P」就已經搞得人仰馬翻、烏煙瘴氣,這每隔周五晚上的四小時課程,幾乎耗盡我白天企業內訓七小時後,最後殘存的體力。但是當我找到邏輯思考的途徑,與正確決策的軌道之後,我發現,這門學科的確是一堂有趣且實用的課程。

   而當我看到這本書出版時,不僅讓我打開心理學與企業管理接軌的大門,更讓我一窺美妙理論與知識的煙火秀。

   上過我一堂「清晰思考與分析」課程的學員都應該記得,我曾經舉一個香港同事來臺灣吃羊肉麵的例子,同事跟老闆要了羊肉麵的材料清單,老闆也很乾脆地開單給他。但是當同事回家後信誓旦旦地跟老婆說,這碗他在臺灣吃到的羊肉麵,堪稱全世界最棒的羊肉麵,隨後按照材料清單煮麵給老婆吃時,老婆竟然對他說:「這是我吃過全世界最難吃的羊肉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我在課程上的引導是:有 quality input 不一定會等於 quality result,而 quality input 要加上「quality process」才會等於 quality result,而作者這本《行為的藝術》,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有品質的行為流程(quality process)最棒的一本工具書,或者說是最容易輕鬆上手的書。

   基於以上三個實際案例與體驗,文憲在此誠摯地跟大家介紹《行為的藝術》這本書,它會幫助您跳脫不理性行為、避免掉入思考陷阱,讓大家在面對生活瑣事時,都能從容應付,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更可以精準掌握。

   舉幾個我看完這本書後,非常有感觸的絕妙篇章吧!

   譬如說第四篇〈平均的問題〉,我看完後真的大笑出來,這不就是我常跟學生提的「除法管理學」嗎?人類因為大量運用平均與除法的概念,因而衍生許多思考與行為的障礙。例如,今年老闆給我一億的業務目標,我底下有五位業務,一般的思考邏輯就是將每位業務的目標訂為兩千萬,再來上下微調。抑或是,企業欲購買某項服務或產品,A產品報價九十二萬,B產品報價八十三萬,C產品報價六十九萬,我們會很自然地選擇B產品的報價,因為該項產品的報價最接近平均值,然而B產品真的符合企業原先的需求嗎?

   雖然心理學講的「極端性迴避」理論,會讓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習慣性地避開最貴與最便宜的價格,選擇中間的安全價位,然而這種思考的謬誤,時常讓我們進入思考與行為的障礙中,進而忽略原先的需求,不是嗎?

   再試著想想,在企業進行協商的過程中,雙方各退一步企圖達成共識的關鍵時刻,談判者或業務代表也常常忘記,「堅持」才是談判時爭取我方利益的最佳解答,但談判者往往企圖趕快回公司交差,便宜行事選擇平均的概念,讓公司錯失更好的商機。

   另外,在內文〈非我發明症候群〉中,更是讓我找到現今社會與職場常見的特殊現象。用一句現今臺灣社會通俗的話,就叫作「自我感覺良好」症候群吧!文中所提之「NIH症候群」,引用的例子是在烹飪技術上,老婆都會覺得自己發明的新醬汁是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的超級好料,殊不知在這種現象之下,要吃料理的家人承受了多少白老鼠風險,「說好吃,是昧著良心;說不好吃,又怕得罪老婆」。現今的職場工作,也正考驗著人與人相處時,時而精準時而圓融的「行為的藝術」吧?!

   由於篇幅有限,請容小弟雞婆一點,再跟大家列舉裡面幾個經典篇章的應用與延伸:

   •用「領域依賴性」來解釋,人要水平移轉知識到另一個領域很難,但若真能移轉知識並應用的人,肯定能夠發光發熱。

   •用「知識的另一面」來解釋,唯有行動才具有力量,紙上談兵終究曇花一現。

   •用「假共識效應」來解釋,凡事反求諸己,不斷檢討自己勝過不斷質疑別人,如此才能贏得尊敬。

   •用「小數法則」來解釋,社會科學研究裡的抽樣規模大小,一定會影響研究結果,一份看似有理的報告,或許僅是冰山一角。

   •用「拖延症」來解釋,擁有行動力與執行力的人,才是職場工作的贏家,因為很多人都是「說時無敵,做時無力」啊。

   •用「競爭優勢圈」來解釋「小池塘裡當大魚」的亙古不變道理,唯有專精於某一領域,才會擁有優勢。

   我想跟您說,每一篇都很好看,真的,我的推薦文篇幅實在有限啊!

   這本書不難讀,而且含金量極高,因為案例與行為理論非常貼近,我覺得很容易上手,非常適合大學生、研究生、想變聰明的職場工作者、任何職位的主管與企業經營者,是一本老少咸宜、易讀易懂、深入淺出的好書,憲哥誠摯地推薦給大家。

作者資料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生於1966年,在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ät St. Gallen)主修哲學與企管,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瑞航集團(Swissair-Gruppe)各分公司執行長,並旅居香港、澳洲、英國、美國等地。杜伯里為WORLD MINDS的創辦人和領導人,這是一個匯集全世界科學、文化、經濟領域一流人才的社群。他同時寫小說和專書,其中《思考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和《行為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翻譯成40多國語言,在全球暢銷超過百萬冊。魯爾夫.杜伯里目前與家人定居於瑞士伯恩(Bern)。 相關著作:《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向人生提問的藝術》《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基本資料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譯者:方秀芬 繪者:西蒙.史泰勒/插畫(Simon Stehle)艾爾.波丘(El Bocho)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生活館 出版日期:2013-06-07 ISBN:9789862723807 城邦書號:BK5080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