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其他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榮登美、西、葡、法等國非文學暢銷榜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名家推薦】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 林正焜醫師 ◎台大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教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奈波爾 ◎大提琴家 馬友友

目錄

第一部 重新開始

◎第一章 覺醒
‧目標與理由
‧問題初探
‧證人自我
‧克服直覺的誤導
‧整合性觀點
‧架構
‧主要概念綜覽
‧生命與意識心智

◎第二章 從生命規則到生物價值
‧現實的不可置信性
‧自然意志
‧活下去
‧恆定狀態的起源
‧細胞、多細胞生物,以及工程機械
‧生物價值
‧全生物體中的生物價值
‧先驅者的成就
‧發展激勵因子
‧連結恆定性、價值與意識

第二部 在大腦中的心智是什麼模樣?

◎第三章 製作地圖與圖像
‧地圖與圖像
‧從表層以下切入
‧地圖與心智
‧心智的神經學
‧心智的起點
‧更接近心智的形成?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體
‧心智的課題
‧身體繪圖
‧從身體到大腦
‧量的呈現與質的建構
‧原始感覺
‧身體狀態的地圖繪製與模擬
‧想法的來源
‧在心智中描繪身體的大腦

◎第五章 情緒與感覺
‧定位情緒與感覺
‧定義情緒和感覺
‧觸發及執行情緒
‧威廉.詹姆士的奇怪案例
‧情緒的感受
‧我們如何感覺到情緒?
‧情緒和感覺的時機
‧各式各樣的情緒
‧情緒起伏的範圍
‧雜談欽佩與同情

◎第六章 記憶的構造
‧以某種方式,在某處
‧記憶紀錄的性質
‧意向先出來,地圖才跟上
‧工作中的記憶
‧簡談各種記憶
‧問題的可能解答
‧聚合—離散區
‧再談聚合—離散區
‧工作模式
‧如何以及在何處產生知覺與回憶

第三部 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

◎第七章 意識觀察
‧定義意識
‧意識解構
‧除去自我,留下心智
‧建立工作定義
‧意識的種類
‧人類與非人類意識
‧意識不是……
‧佛洛伊德式無意識

◎第八章 建立意識心智
‧一個暫行的假設
‧探索意識的大腦
‧預覽意識的心智
‧意識心智的成分
‧原我
‧核心自我的建構
‧核心自我狀態
‧參訪建構意識心智時的腦

◎第九章 自傳體自我
‧有意識的記憶
‧建構自傳體自我
‧協調的課題
‧協調者
‧後中皮質可能扮演的角色
‧運作中的後中皮質
‧關於後中皮質的幾個想法
‧關於意識疾病的結語

◎第十章 組裝成型
‧用概括的方式
‧意識的神經學
‧意識心智背後的解剖學瓶頸
‧從大型解剖結構區域的整體工作到神經元的工作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知覺時
‧感質問題一
‧感質問題二
‧感質與自我
‧未竟之功

第四部 有意識之後

◎第十一章 與意識共存
‧意識為何勝出?
‧自我及控制的課題
‧關於無意識的其他討論
‧關於基因體無意識
‧有意識的意志感
‧訓練認知性無意識
‧大腦與正義
‧自然與文化
‧自我加入心智
‧反思性自我的重要性

附錄

謝詞

內文試閱

  我們都可自由取用意識,因為我們的心靈可輕易、大量地產生意識,以致於每晚上床時我們總能果斷且放心地讓它關閉,並在每天早晨鬧鐘響起時又讓它返回;若不包含午睡,這情形一年至少會發生三百六十五次。與我們的存在有關的事物中,少有如意識這樣非凡、根本,看似神祕難解的東西。少了意識,亦即一個具有主觀性的心靈,你根本無法知道自己存在著,更別說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想什麼了。假設主觀性沒有出現在比人類還要簡單的生物身上,或甚至在最初只得到非常粗淺的發展,記憶和推理能力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幅的擴展,也無從開拓出語言的演化之路,以及今日我們所擁有的細膩人類意識。創意不會有欣欣向榮的一天。不會有歌曲、繪畫和文學。愛就不會是愛,而只是性而已。與人建立友誼會不過是為了合作之便。痛苦不會成為苦難(這麼想想,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考慮到歡樂也不會成為深刻的狂喜,這是否是好處也很難說。如果主觀性並未突然出現,就不會有認知也不會有人注意到,結果將不會有歷史記錄下人類歷世歷代的作為,也根本不會有文化。

  雖然我還沒有為意識下一個暫行的定義,我希望我對於如果沒有意識代表了什麼的看法不會遭到任何質疑:在意識缺席的情況下,個人觀點將被擱置;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我們不知道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意識沒有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並擴展成為人類意識,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人性,包括其全般的弱點與力量,也都不會發展出來。思及一個未被採納的簡單轉向可能意味著生物學替代選擇的損失,而正是這些替代選擇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就令人顫慄。但是這麼一來,我們如何發現少了什麼呢?

  我們把意識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它是如此隨手可得、如此容易使用,如此優雅地消失、重現在日常生活中。然而,不論我們是不是科學家,當我們想到意識時,確實都是百思不解。意識是由什麼組成?對我而言似乎是不平凡的心靈(mind with a twist),因為除非擁有可以意識的心靈,我們無法擁有意識。但心靈又是由什麼做的?心靈是來自空氣還是肉體?聰明的人說心靈來自大腦,心靈存在於大腦中,但這回答無法讓人滿意。大腦如何進行心靈活動?

  不管有無意識,無人能看見他人心靈的事實尤其不可思議。我們可以觀察他人的身體和行動,他們做或說或寫些什麼,也可以對他們的想法做出有根據的猜測。但我們無法觀察他們的心靈,只能從我們的內在,並且是透過一扇相當狹窄的窗子,觀察自己的心靈。心靈的性質,更別說是意識的心靈活動了,似乎與那些看得見、有生命的物質極端不同,以致於有想法的人會納悶一個過程(有意識的心靈的運作)是如何與其他過程(被稱為組織的集合生存的身體細胞)緊密協調。

  但是說有意識的心靈是神祕的(從表面上看確實如此),和說它是個難解之謎是兩回事。這並不等於我們無法了解擁有大腦的活生物體如何發展出有意識的心靈。

目標與理由

  本書致力於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大腦如何建構心靈;第二:大腦如何讓心靈擁有意識?我清楚知道提出問題不等同於回答問題,同時,論到有意識的心靈,假定存在著決定性的答案是愚蠢的。此外,我也明白,意識研究的大幅增長已經讓人不可能充分了解及評價此一領域的所有貢獻者,而術語及觀點的爭論更使得目前的意識研究形同步入地雷陣。然而,在承擔一定的風險下,我們卻可以合理地做一件事,那就是仔細將這些問題想過一遍,運用現有的證據去建立可驗證的推測並想像未來,儘管這些證據並不完整且隨時可能被推翻。本書的目標是思考這些推測並討論出一個假設架構。我們的焦點在於人類的大腦需要如何加以結構化,以及它得如何運作才能讓有意識的心靈浮現。

  寫書應該要有理由,而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新開始。我研究人類心靈和大腦已超過三十載,從前也寫過關於意識的科學文章和書籍。但我已不再滿足於自己過去對此問題的解釋,而我對新舊相關研究發現的反思,亦已深深改變了我的看法,尤其是以下兩個議題:感覺的起源和性質以及自我的建構背後的機制。我嘗試在本書中討論目前大眾對這些議題最新的看法,也花費了相當的功夫探討那些我們仍未知但希望已知的事。   我們通常會掉進一個陷阱,認為我們精密的生命管理背後,那些態度、意圖和策略是起源於我們的大腦和複雜的意識心靈。為何不這樣想?當我們從金字塔頂端和現在所處情境看它時,用此種方式構想這類過程之歷史的確合理省力。然而,真相是意識的心靈只是讓基本生命管理的技術知識,嗯,成為可知的(knowable)而已。

  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意識心靈是在一個高得多的層級裡,做出它對演化的決定性貢獻;它們與審慎的、超乎底層運作(offline)的決策以及文化創造有關。我當然並未輕視高層生命管理的重要性。更確切地說,本書的主要觀點之一,即人類意識心靈將演化帶入一個新的境界,而這正是藉由提供人類選擇、藉由使得相對彈性的社會文化規則有可能超越複雜的社會組織而達成;比方說,社會性昆蟲就令人注目地展現出這樣的社會組織。或者應該說,我藉著讓生命管理的隱密知識先於任何這類知識的意識經驗,從而翻轉了對意識之傳統理解的敘事順序。我也要說,這樣的隱密知識是相當精密的,不該被視為是原始的。它有著巨大的複雜性及卓越的淺層智能(seeming intelligence)。

  我並非在貶低意識的價值,反而很肯定是在提升無意識生命管理的地位,並指出它為意識心靈的態度與意圖建構出藍圖。

  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擁有我適才描述的那種無意識態度。會不會我們渴望存活的人類意識、想要獲得壓倒性勝利的意願,是隨著我們體內所有細胞尚未成形的意願的聚集、隨著一首肯定之歌所解放出的集體聲音而揭開序幕?

  透過一個單一聲音表達出來的大型意識集體,不只是詩意的幻想而已。它和我們有機體的真實情形是相連的,在那裡,單一的聲音確實是以自我的形式存在於擁有意識的大腦中。但是如何將無腦、無心靈的單一細胞的意願以及它們的集合體,轉換成源自腦部的那個意識心靈的自我呢?要讓這件事發生,我們得在我們的敘事中引進一個有能力改變整個遊戲的激進行動者:神經細胞或神經元。

  就人們所能盡力推測得知的,神經元乃是種獨特的細胞,它不像身體中任何其他種類的細胞,甚至不像其他種類的腦細胞,如膠質細胞(glial cell)。是什麼讓神經元如此與眾不同、如此特別呢?再怎麼說,它們不也擁有一個細胞體(cell body)、配備了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嗎?它們不也像其他身體細胞那樣,會重新配置內部分子嗎?它們不也適應環境嗎?是的,的確,上述所有說法都是正確的。神經元是徹頭徹尾的體細胞,但它們也是特別的。

  要解釋神經元為何如此特別,我們必須考慮一項功能差異和一項策略差異。這個基本的功能差異與神經元產生電化學訊號(electrochemical signal)的能力有關,此種訊號有能力改變其他細胞的狀態。神經元並未發明出電訊號。舉例而言,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也能產生並使用這種訊號來支配它們的行為。但是神經元運用它們的訊號來影響其他細胞,也就是其他的神經元、內分泌細胞(它們會分泌出化學分子),以及肌肉纖維細胞。一開始,改變其他細胞的狀態,正是構成並且規範行為的那類活動的來源,而這最終會促成心靈的形成。神經元有能力做出這樣的貢獻,是因為它們產生並沿著一種稱為軸突(axon)的管狀物傳導電流。有時,這樣的傳輸可以傳到可被肉眼察覺的距離外,像是當訊號從我們的運動皮質(motor cortex)沿著神經元的軸突旅行了許多公分到達腦幹,或是從脊髓抵達肢體末梢時。當電流抵達神經元尖端,即突觸(synapse)時,會造成化學分子的釋放,這種傳導物質會接著作用在鏈子上的下一個細胞。當下一個細胞是肌肉纖維時,運動就產生了。

  上述的功能差異正是造成巨大策略差異的原因:神經元是為了身體中所有其他細胞的利益而存在的。所有沒有神經元的生物,正好能輕鬆證明神經元並非基本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此點。但是在擁有許多細胞的複雜生物身上,神經元協助這個多細胞的身體本身進行生命管理。這正是神經元以及它們所構成的大腦的目的。我們所崇敬的大腦所有令人驚奇的作為,從創造力的奇蹟到靈性的高尚極致,似乎都是通過神經元堅決獻身於管理它們所棲身之身體內的生命而出現。

  即使在以神經節方式排列的神經元網絡所構成最素樸的腦中,神經元也協助身體中的其他細胞。神經元藉著接收身體細胞的訊號,促進化學分子的釋放(就像它們藉由能到達身體細胞並改變其功能的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激素達成此目標),或是藉由讓運動發生(正如神經元刺激肌肉纖維並使它們收縮時)而完成這件事。然而在複雜生物精密的腦中,神經元網絡最終變得酷似它們所屬身體各部分的結構。它們最終會呈現身體的狀態,完完全全地繪製出它們所服務的身體之地圖,並構成身體某種實質上的代理人,即神經替身(neural double)。重要的是,它們終其一生維持著與其所模仿的身體的連結。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模仿身體並維持與身體的連結,是相對有助於管理功能的。

  簡言之,神經元是關乎身體的,而這樣的「關涉性」(aboutness),這樣不懈地指向身體,是神經元、神經迴路和腦的定義特質。我認為正是這個關涉性,讓我們體內細胞的隱密生存意願能被轉譯為心靈的、意識的意願。這隱密、屬於細胞的意願,受到大腦迴路所模仿。說來令人好奇,神經元和大腦是關涉身體的這個事實,也指出了外在世界是如何在大腦和心靈中被繪製成地圖。正如我即將在第二部中說明的,當大腦為身體外在的世界繪製地圖時,它能夠這麼做得歸功於身體的居間穿梭。當身體與其環境互動時, 在如眼、耳、皮膚等身體的感覺器官中發生了變化;大腦將這些變化繪製成地圖,於是外在於身體的世界就間接地在腦中取得了某種形式的圖像。

作者資料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笛卡兒之錯:身體、情緒、理性及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對發生之事的感覺 :意識形成中的身體及情緒》(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沙:悲歡及感覺的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

基本資料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譯者: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12-04-16 ISBN:9789862721360 城邦書號:BU010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