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綠光往事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綠光往事

  • 作者:詹宏志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08-08-08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9折 252元
  • 書虫VIP價:221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0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簡潔、淡雅,畫面清晰,讀之韻味縈迴久久不去,是詹宏志與眾不同的文字魅力。小說家朱天文曾說,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他是此中高手。因之,我們讀來絲毫不沾華麗、卻擲地有力的字字句句,總是不自覺地讓我們如同走進劇院,觀看一幕幕精彩的電影,即便是散了場,我們還是捨不得移開腳步…… 透過作者敏感精準的文字,常常可以讓我們發現他筆下驚奇的世界。就像他的新作《綠光往事》,張望著時間流轉,繼續爬梳記憶底層的往事。 這些過往的生活風景,在他淡雅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有如一幕幕的舞台劇。主角這會兒是個五歲小男孩,努力在清晨四、五點時自個兒早起,只為了有機會與父親出外喝上一碗豆漿;一會兒他又是個小電燈泡,負責在阿姨約會的餐桌邊狼吞虎嚥;轉眼間,主角長大了,青澀少年與同學一塊兒翹家,正準備搭夜車南下瞧一瞧當年響叮噹的「南一書局」;再下一幕,場景來到了紐約,「神祕書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的男店員望著眼前長髮及肩的東方男子半晌,開口說出台詞:「你每個月都有按時收到書訊嗎?」東方男子瞬間忘詞,上回演出這幕戲可是六年前啊!…… 全書分輯成兩部:第一部〈家族私史〉,20篇與家人的故事,巧妙編織出作者從懵懂到認知的成長經緯,其中有著對家人親友的追想,同時帶出五、六O年代的社會氛圍;第二部〈綠光往事〉,記錄著作者的啟蒙片段──各類音樂的啟蒙、文學縫隙的窺見、咖啡生活的品嚐,一篇一篇地看著想著,似乎就能夠「理解」作者何以是今日的作者了,儘管,「『理解』本身是多麼神祕的一件事」(此語見第二部38〈文學門縫〉)。

目錄

〈自序〉綠光往事

◎第一部 家族私史
1.夜市
2.六阿姨的聘禮
3.末子阿姨的婚禮
4.四阿姨的約會
5.山的那一邊
6.舅舅來訪時
7.阿雪 (之一)
8.阿雪 (之二)
9.在山中 (之一)
10.在山中 (之二)
11.二姐的抽屜 (之一)
12.二姐的抽屜 (之二)
13.二哥的大考 (之一)
14.二哥的大考 (之二)
15.父親的水晶 (之一)
16.父親的水晶 (之二)
17.持子之手 (之一)
18.持子之手 (之二)
19.持子之手 (之三)
20.持子之手 (之四)

◎第二部 綠光往事
21.脫衣舞孃
22.潛入戲院
23.升旗台上的軟骨美女
24.升旗台上的管樂隊
25.少年陳瑞仁
26.筍滾筍的滋味
27.難忘的書店 (之一)
28.難忘的書店 (之二)
29.難忘的書店 (之三)
30.難忘的書店 (之四)
31.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一)
32.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二)
33.有咖啡的生活 (之一)
34.有咖啡的生活 (之二)
35.有咖啡的生活 (之三)
36.有咖啡的生活 (之四)
37.文學門縫 (之一)
38.文學門縫 (之二)
39.我和你和一隻狗叫布
40.世界旋轉,吉他哭泣
41.第一件差事

序跋

【自序】綠光往事  ◎文/詹宏志

  人生來是個張望者,呆坐著,看著世界在他眼前流動……

  但或者不是?嬰兒初生下來的時候,視線迷離,聽覺銳利,他依靠聽覺來校正他模糊看見的一切,並賴以學習語言,這個階段,他其實更是像個傾聽者。

  但那只是很短的時間,很快地,他的視覺發展起來,也許此刻世界在他眼前已經明亮並寬廣許多,世界流轉開始引起他的興趣。本來他的視野僅及於照顧他的「母親」的臉龐(他也許還不知道「母親」的意義,但他的觀察重心的確是這一位「照顧者」肌肉牽動的臉部表情),或者僅及於頭上那個旋轉並發出聲響的吊掛音樂鈴。此刻他的頭部已經能夠轉動,他的視野大大地拓寬了,他開始看見許多周遭的事物,大量的「視訊」代替了聲音,成為刺激他腦部發展最重要的來源,他變成一位張望者了,而且他將一輩子都是。

  想像一個小孩躺在那裡,他扭動身體,旋轉剛剛發育的頸椎,眼睛清澈明亮,世界在他眼前舞動流轉,訊息一幕一幕不停地傾注入他無盡好奇的眼中。他看著世界,卻還不明白每一幕畫面的意義;他看著世界,卻對喜歡或不喜歡的世事無能為力。

  我仔細端詳另一個正在成長的小孩,想像自己最初的萌發,我必須藉由觀察他者以了解自己,因為我已不復記憶……

  我窮盡力氣卻仍無法記得,當我像這個嬰兒一樣躺在那裡,嘴裡淌著口水、依依哦哦練習著尚未成型的語言,扭動身體並旋轉頭部,張望眼前流轉而過的一切形狀顏色,我究竟有什麼感受?我已經不復記憶,我是如何認識這世上的諸事諸物以及它們的名稱;我也不復記憶,「意義」是如何第一次進入我的腦中,像黑暗中劃開一枝火柴那樣……

  等我再有記憶,我已經是個我所認識的張望者了,清晨時光在窗前呆坐著,看著世界在他眼前流轉。這個時候,我感覺身後已有各種雜沓的背景聲音。我不必回頭,就能認出其中有一種聲音是我母親在呼叫三阿姨幫忙的聲音,另一種聲音是母親用鍋鏟碰撞炒鍋的聲音,也有一種聲音是爐上水壺燒開的聲音,當然還有大哥匆促刷牙漱口的聲音,我還能聽出母親裝填便當的聲音,鄰居媽媽斥喝小孩的聲音,二姐收拾書包的聲音,末子阿姨走下樓在門口攔住騎腳踏車賣菜農人的聲音……每一種聲音我都能辨認,每一種聲音對我都有「意義」,我是身處在一種我所熟悉的「環境」裡了。

  也許正因為這一切是每個人「認知系統」發展的必然過程,我們太熟悉它,以為它的存在理所當然,甚至到了一種麻木不仁的地步,不曾動念想要檢視或盤點它們。等到我驚覺「成長」階段已遠邈,如今剩下的只是「衰老」和「消逝」,就連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環境」,也已完全成了逝去的風景,我才發現這些親身經歷的往事並不如想像耐久,它們更像朝露泡沫,或者更像是我童年在田邊路旁常看見的某種朝綻夕凋的不知名花朵,你是一轉身就再也不見它了。

  那約莫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或者已經是二年級?一個星期日的清晨,我勇敢地想一個人走往遠一點的地方。我住在小村鎮的街市邊緣,稍稍往外走去,就是滿地的稻田與菜園;抬頭我可以看見村裡每個角落都見得到的一座山,山勢平緩起伏,形狀彷若一匹匍匐沉睡的巨獸,山名虎山,是傳說中昔日國姓爺鄭成功擲劍伏虎的所在。我沿著山腳下的農村道路前進,每隔一小段路,我可以看見村裡的一些小聚落,通常是一叢叢竹子和幾棟黑瓦土牆的房舍,農舍旁總會走出幾隻昂首闊步的雞禽,機械化地點著頭啄食地上的砂粒,也不時會從農舍後面傳來豬隻嗚啼的聲音。

  我快步走在灌溉用的溝渠旁,流著汗吹著風,微微有種身體上的快適感。水溝旁的高地有時候農人會種植番茄,我可以看見葉子下藏著青色的纍纍結實。水溝上方也飛舞著蜻蜓或者蝶蛾,稻田整齊乾淨,不容易見到雜草,即使是在水田邊緣或者田埂縱橫之處。但是地上一朵紫色的小花引起我的注意,啊,那是多麼美麗的小花呀!我幼稚的美感心靈被觸動而顫抖著。它從地面的低草叢長出,約為拇指指甲的大小,淡紫色,花分四瓣,中有黃色的花蕊,露珠滴在它的身上,讓它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也許只有廣播劇裡的「可憐花」可以描述它。但它太嬌小脆弱了,我不敢冒險摘它,我想在回頭的路上再把它摘回去,也許還來得及把它插入有水的小瓶,有機會讓它持續得更久。

  等我冒險完畢,回頭尋找那朵花的時候,太陽已經高掛了,熱氣蒸騰,我頭上冒著汗,汗水滑落整片臉頰。但我找不到那朵沾著露水、可憐楚楚的小紫花,我搜索記憶,想再度確定它的位置,我錯記它的位置嗎?還是被其他人摘取了呢?最後我在一叢野草裡看見一朵乾扁枯萎的殘花,早上是一朵新綻盛開的花朵,不到中午它已經歷經了生命,成為枯萎消逝的美麗。我彷彿受到了某種震撼,若有所失地走了好一段路,如果可憐之花的日子如此短暫,我自己又將如何呢?

  我那時候第一次意識到「消失」或者「改變」,可能是生命的基調。坐在窗前再看眼前的世界,我也有了不同的感受,我逐漸認出來,即使是我坐著不動所看見的世界,也一逕地變個不停。昨天還叫賣著饅頭的山東老兵,今天不再出現,他到那裡去了?挑菜來賣的大嬸,有一天變成年輕的男子了;清晨送喪的隊伍,帶走了隔壁的阿婆,她應該是不會再出現了……

  何況後來我也坐不住了,我長大了,離開了家,投入外面的紅塵世界。從此我捲入它,和世界一起像在洗衣機裡一樣快速旋轉,頭昏目眩,無暇思考。

  又有一段時間,當我在工作中奮起爭鬥,我以為我在經營世界,後來發現你的生涯其實只是急流泛舟,高拋或墜落,尖叫或驚嘆,身不由己的時候多,自主掌舵的時候少。也許我可以修改胡適的詩句,來做戲謔式的自我寫照:「清夜每自思,此身非我有,一半屬公司,一半屬朋友。」

  也許就是這些真實感受,讓我轉而珍視短暫的人生經驗,讓我意識到生命裡的每個片刻都有特殊的存在之理,讓我相信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如果是這樣,重新把人生的片段遭遇和交臂的各色親友記錄下來,不僅可供療癒,也加強了自我的「存在感」。我們曾經真實存在,不是嗎?

  是這些力量,引領我去描寫我的父親、母親、六個奇妙的阿姨,以及我的兄弟姐妹。也是同樣的力量,讓我去追想成長中平凡卻刻骨銘心的遭遇,以及那些平凡卻真實存在的鄰居與友人。

  此刻我彷彿是一位坐在電影院裡的觀影者,燈光滅去,黑暗中綠光閃爍,它投射在銀幕上演出一幕幕的「過去」,但影片裡的故事好像有點過度戲劇化而不真實,配音也好像太熟練、太乾淨而顯得太職業化,我也看得有點尷尬,又覺得熟悉又覺得陌生,不像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電影有時候拍得好,有時候拍得壞,但既然進了電影院,不如就平心靜氣看下去……

內文試閱

31.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一)

  有朋友問我,這麼多年來你跑到世界各地的書店去找書,那你最喜歡的書店是哪一家?

  我發現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任性、雜食的買書人通常花心而且博愛,他們可能因為不同的理由同時喜歡許多書店。有的書店因為陽光明亮充足,進門之際就有好心情;有的書店因為藏書豐富,登門如入寶山;有的書店選書冷僻詭異,瀏覽書架彷若天啟;有的書店因為店東迷人,造訪書店像是探望老友;有的書店通宵營業,深夜尋芳別有夜店之趣。而有的書店受人喜愛的理由甚至可以和書籍不太相關,譬如你如果來到倫敦諾丁丘(Notting Hill)著名的「廚師書店」(Books for Cooks),你的第一印象不是琳琅滿目的美食書籍,而是書店後方傳來的陣陣咖啡與麵包的香氣,這是一個書店裡的展示中心,每天有三道菜的美食午餐供應,其他時間也有咖啡與糕餅;這又是名廚新書發表的場地,名廚發表新書,乾脆直接動手做給你吃,難道還要多費唇舌來「講」嗎?這眾多踏入書店的「理由」,若要我只能挑一家,心理上總覺得左右為難。

  但如果你要我挑一個最喜歡的「買書城市」,我倒是胸有定見。我會說,倫敦是全世界最迷人的買書城市。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可能某些紐約或東京的愛書擁護者會感到不能同意,特別是那些曾經留學日本、流連過神保町舊書街的東京遊子,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世界上有比東京更好的買書之地(的確,你到哪裡去找一個比神保町更集中、更豐富的「本屋町」?)。但是,在我有限見識的偏見裡,英文書累積的質與量更勝於日文書(沒有對任何其他語言不敬的意思,只是英語世界實在是太可觀了),而英國書店獨特的素質和氣質,以及分工之細膩,在我的經驗裡,都是舉世無雙的。

  話說在那個還沒有網路讓你悠遊書海的時代,買書的人常常得要天涯海角去尋找一本他心中的書籍,這個時候,一定有某種力量會把他帶來倫敦。

  二十年前,我也是以同樣的理由來到倫敦。那時候,我心中有一些渴望搜尋的書籍,我剛剛對「旅行」這個題目感到興趣,我本來覺得我讀的旅行文學是夠多的,甚至不自量力想要寫一本關於「旅行的形上學」的書,只是意識到也許可以再對旅行史下點工夫,再補充一點論據,因而又展開一些資料蒐集的工作。沒想到,每一本書都指向很多書,每一條線索也都指向另外一條線索,我發現「該讀的書」實在太多了。埋頭找書,一找就是二十年過去,原來想寫的書也完全變成另一個面貌了。

  這些值得再找來讀的書有很多都是百年前出版的,早已絕版於市面;我偏居台灣孤島,很多書無緣找到。好在我有一位圖書館姐姐,她當時正在美國讀博士,有些書就拜託她通過「館際交換」的方式幫我借出,再經過「分次影印」,讓我有機會一睹廬山真面目。但對愛書人而言,一本影印來的書,終究不如擁有一冊老老實實印刷裝訂的書來得心裡踏實;我心中也忍不住懷藏著一份「必得書單」,希望有一天能在某地得見芳蹤。

  懷著這樣一份祕密書單,每到一地,我就到新舊書店去碰碰運氣(新書店是希望有時候遇見某些舊書有新版的機會,舊書店就是希望遇見昔日出版流通的某個版本),陸陸續續也蒐集到了一些,然後我就來到了倫敦。倫敦最有名的旅行書專門店當然就是「史坦福書店」(Stanford’s),我第一站來到史坦福,只見四層樓面滿滿放著旅遊指南和地圖,這真是足以激起浪遊四方熱情的去處,你不斷聽見尋書者正在詢問店員某一個特殊旅行地點的相關資料,而我也聽到識見不凡的店員正耐心向顧客解釋:「旅遊指南的合適與否要看您的旅行方式,如果您是一切自己來的背包客,我誠心建議您採用這本……」

  儘管書店庫藏美不勝收,但這不是此刻我想要找的書店,史坦福書店關於旅行文學的收藏僅限於一樓的左廂,而且全部只選新書,對於我這種專找「死人作者」的考古癖並不合用。但我在店中找到一本書叫做《倫敦的書店》(The Bookshops of London: The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ook Lovers in and around the capital,這本書原來是大英圖書館出版的,我原有的書被朋友借走,一去無回,如今我手邊的版本是1999年的新版,改由Mainstream Publishing出版),書中分門別類對倫敦及近郊各家書店做了詳盡的介紹,對企圖在倫敦書海中漫遊的人非常好用(日本東京也有一本名叫《東京書地圖》的書店指南書,對東京大小書店都有解說,更附地圖,極為好用,我已經買過至少五個版本了)。

  這本書店指南把我帶到一家小書店叫「旅行者書店」(Travellers’Bookstore),這家如今已經不在的書店位於西肅庭(Cecil Court),一條迷人的步行小街道,離大書街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不遠,兩旁滿滿都是古董店和古書店。我沿著窄小的木造樓梯爬上二樓,進門赫然看見當時絕版多時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我的探險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 1925)的復刻版就擺在平台最顯著之處。

  它與眾不同的庫藏與選書,讓我一下子就相信我來到正確的尋書之地。書店除了我並無其他顧客,我很難不和站在櫃檯後面頂著大蓬頭的年輕女經理四目相視(加上眼鏡,我們算是八目對望了),我和她打了個招呼。這位穿著有點像三毛、帶著流浪氣質的看店小姐露出輕鬆的笑容說:「我讓你自己瀏覽,但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忙,隨時告訴我一聲。」

  我在擁擠的書架中鑽進鑽出,這家旅行文學的專門書店,果然新書舊書並陳,熱門冷門兼收,數量與種類都多到令人驚奇。我的確找到書單當中的幾本書,還選了若干我本來不知道的一些其他旅行敘述。當我把一疊高高低低的書抱到櫃檯結帳,女經理吐了一下舌頭,輕呼說:「老天爺,你是世界哪個角落來的?」我苦笑說:「一個不容易找到書的地方,難得看到這些書,忍不住都想買,我還想問你書店賣不賣呢。」

  「你如果想要,我就賣給你。開個旅行書店的缺點就是,你從此沒時間去旅行了。」她也開起了玩笑。

  結了帳,我又說我正在旅行,帶書不便,拜託她幫我寄書,她抱著一堆書進到小房間去秤重量,再鑽出來告訴我郵資,還加上一句:「我們不收處理手續費。」我向她道謝,又把口袋裡的書單拿出來,問她:「你知道我有可能在什麼地方找到這些書嗎?」

  女經理看著書單,說:「哇,這是什麼?你要寫一部旅行探險史嗎?」她開始細數其中的書目:「這本書我見過的,也經手過幾本,最近沒見到蹤影;這一本書當年印得很多,也許你多跑幾家有機會遇見;哇,你書單中竟然也有這本,好傢伙,這可難找了,大英博物館旁邊有家賣罕本的古書店也許可以問得到,但他們可能會向你開口要兩百英鎊……」

  我知道我是碰到行家了。我說,不然這樣,莎拉,我可以叫你莎拉嗎?我把這份書單留下來給你,別擔心,我還有一份,我也不著急,如果你們書店收購書的時候,恰巧看見書單上的任何書,任何書,你都幫我留下來,請你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價格和運費,我把錢寄來,你就把書給我,這樣可好?……」32.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二)

  我提議把我手中想尋找絕版書的那張書單交給舊書店,如果他們在收購舊書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書,就寫信報價給我,我會盡力去買。

  「成交。」名叫莎拉的女經理接過書單,一面笑嘻嘻地說:「我很樂意有你這位顧客。」我也充滿豐收心情離開這家位居倫敦僻靜之處的「旅行者書店」。

  回到台灣不久,書店的莎拉就捎來好消息:「我們最近收到一部二手的查爾斯.道諦(Charles Doughty, 1843-1926)的《古沙國遊記》(Travels in Arabia Deserta, 1888),一九三七年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版本,精裝上下兩冊,總頁數超過千頁,書前有「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 aka Lawrence of Arabia, 1888-1935)的序言,書況絕佳,而且,好消息,書價只要10英鎊,但連同運費我得要收你15英鎊,你意下如何?」

  我回傳真說:「非常感激,15英鎊簡直就像偷到一樣。我隨信附上匯票一紙,收到後請即寄書給我。又及,書單上其他的書也請費心……。」

  書店陸續找到若干我要的書,我也陸續開列了新增的書單,這樣一來一往,不知寒暑,轉眼竟過了十年。十年間,每次收到書店的來信,都讓我對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服務熱忱感到佩服,找到的書大抵書況良好,而所報的價格更是合理至極,我的經驗簡直就和寫《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的海蓮.漢芙(Helene Hanff, 1916-1997)是一樣的了。

  但在九十年代末的某一天,莎拉給我來信說:「在這樣萬物價騰的時代,特別是不可忍受的房租,經營這樣一家特殊興趣的舊書店看起來是有點荒謬了,我很遺憾地要告訴您,下個月我們要關門了……」她又說:「也許未來我們會改用郵購服務或網路書店的方式繼續經營,但那目前也只是個也許,我們手頭上並無具體的計畫……。」

  幾年後我又來到倫敦,信步再走到西肅庭(Cecil Court),「旅行者書店」已經換了另一個店招,小街道兩旁的舊書店也慢慢都變成賣珍本罕本的古董書店,那是收藏者的世界,不再是讀書人的地方了。像一切我曾擁有的美好事物一樣,這家曾經對我有特殊情誼的書店也是永遠失去了。

  但回到八十年代,就在我依賴指南書《倫敦的書店》找到「旅行者書店」的同一次旅行,我還按圖索驥找上另一家書店,找上它的原因也是指南書把它歸到旅行書類書店。這家位於高級住宅區梅爾本上街(Marylebone High Street)的書店,名叫「但特書店」(Daunt Books),書店還加了一個標語說:「為旅行者而設的書店。」(A Bookstore for Travellers)

  這是氣氛很迷人的一家書店,建築物本身是愛德華時代建物,古雅細緻,格局是深長的直條形,兩旁是深棕色木造書架,並有樓梯走上建於兩旁的半樓,半樓形成兩條走廊,也滿布書架,中央屋頂高聳,房間最底端有透光的鑲嵌玻璃,乍看來像是縮小版的愛德華時代火車站。

  雖自稱是「旅行者書店」,但它其實是小說、歷史、食譜一應俱全的,書店前端是精選的新書,從文學圖書來看,選書品味頗不凡;書店後端和半樓走廊,則是按國家別把文學、非文學、旅行指南、旅行文學和食譜冶於一爐。這倒是我不曾看過的圖書分類方法,可是又讓我覺得合情入理。書店底端採光最明亮之處,有一方兒童書專區,又有一區旅行文學的二手書。

  我在舊書區瀏覽一遍,發現庫藏不如西肅庭的「旅行者書店」;但是在國別區裡,那種一次可以窺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學、文化與旅行的書籍匯集方法,卻讓我流連忘返。在這次書店邂逅之前,我才有過一個編書的夢想,想的是非常相似的概念。

  八十年代,我還是一位比較年輕、熱情、樂觀、尚未變得世故的編輯人,腦中有無數的編輯計畫相互激盪。常常我在咖啡店坐下來,連端來的熱咖啡都尚未沾唇,許多編輯構想就從意識中泉湧而出,這時候我必須拿出筆記本振筆疾書,否則這些構想稍縱即逝,或者被其他新湧出的念頭掩蓋,我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譬如我坐下來,一個念頭跑出來,我想:「也許我可以挑選歷來談人類做夢的十本最重要的也最好看的著作編為一輯,當然應該從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開始,加上榮格(Carl Jung, 1875-1961),一路曲折來到霍爾(Calvin Hall, 1909-1985),我也許可以叫它《做夢十書》。」做夢十書,或者叫它“Ten Books on Dream”,這可以是一個有趣的題目。但有了這個題目,你就很容易繼續聯想,如果有《做夢十書》,那我們為什麼不來編《戰爭十書》(Ten Books on War)呢?為什麼不可以有《愛情十書》(Ten Books on Love)呢?或者為什麼不是《金錢十書》(Ten Books on Money)、《哲學十書》(Ten Books on Philosophy)、《死亡十書》(Ten Books on Death)、《上帝十書》(Ten Books on God)、《國家十書》(Ten Books on Nation)……?名單愈列愈長,最後竟成了一個《十書系列》(Ten Books Series);有些書單我能立刻開列,有的書單我得請教他人,但那是後續工作了。

  又有一次,我坐下來,想到現在市面上的旅遊指南只有地理面向,缺少一種「整體性」(holistic)的感受,也許旅行一個國家,我們需要一種比較豐富複雜的閱讀內容,我想:「也許我可以來為每一個旅行地編一個小叢書,譬如編一個《渴慕義大利》叢書……」《渴慕義大利》(Desiring Italy),這本來是某一本書的名字,被我借來編一個小叢書,我希望在叢書中,有一本代表性的義大利詩集、一本義大利小說、一本歷史作品、一本食譜、一本旅遊指南,如果還能附上一部電影影碟(當時想的是錄影帶)、一張音樂CD,這一個義大利遠比一本導遊來得立體,也讓人真心喜愛義大利的文化。這樣一個小叢書的概念,你很快也可以把它延伸為《渴慕法蘭西》(Desiring France)、《渴慕西班牙》、《渴慕葡萄牙》、《渴慕希臘》、《渴慕墨西哥》、《渴慕印度尼西亞》;你也可以縮小範圍到地區,譬如《渴慕峇里島》、《渴慕果亞》;或者是城市,《渴慕威尼斯》、《渴慕維也納》等等,這份名單一樣沒完沒了,也成了一種《渴慕系列》。

  這些念頭當然沒有成真,你並未在市面上看到這些叢書;但也有一些念頭後來我是付諸實現的,譬如各位在書市上看到的《謀殺專門店》、《旅行與探險經典》,或者《十大間諜小說》。我坐在咖啡店裡的那些胡思亂想,有的是有現實世界的「殺傷力」的,「阿拉伯的勞倫斯」豈不是說過:「要小心那些白日做夢的人,因為他們真的會去做……」

  但此刻在我面前,「但特書店」的書架,儼然是我心目中活生生的《渴慕系列》,關於義大利的各類圖書有一整面牆,佛羅倫斯就占了兩層書架,就連威尼斯也有一層半,它不用再費力編輯了,僅僅是把世界原有的書用一種全新的概念排列起來,就完成了這個圖像。

  那一次,我沒有在「但特書店」找到許多我要的書,可是它的形象在我心中盤旋不去。後來每次再訪倫敦,我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但特書店走走,浸淫在那些國別的書架之前,通過它,讓我認識一些冷僻國度的作家與作品,認識它們和我自己國家一樣多災多難的歷史,通過食譜讓我想像那些也許一輩子也難以嘗到的美食與文化,翻一翻那些國家的語言書,想像有一天能夠使用那個語言。「世界苦多,人生苦短」,這樣的描述此刻如此貼切,你不由得相信這是一個更好的書店書架安排。

  如果我不能一次喜歡很多書店,我願意說,「但特書店」是我最喜歡的書店。

作者資料

詹宏志

出生於1956年,南投人,台大經濟系畢業。現職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媒體,曾策劃編集超過千本書刊。並創辦了《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四十多種雜誌。 在媒體出版界扮演的創意人與意見領袖的角色,在他後來參與台灣新電影推動中擔起用腦最多的工作,起草“台灣新電影宣言”,策劃和監製多部台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包括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等。 2006年,詹宏志發表首部散文集《人生一瞬》,感性書寫童年與往事,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情感。一年多後,出版《綠光往事》,爬梳家族往事,重現了五、六O年代台灣小鎮的生活氛圍,猶如經典老電影。2015年,他將旅行與讀書兩大人生志趣的書寫集結,推出詹式風格的《旅行與讀書》,雖自謙只是長者喋喋不休的紀行,實則展現了熟悉旅行敘事傳統的詹宏志不凡的寫作企圖。

基本資料

作者:詹宏志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旅人之星 出版日期:2008-08-08 ISBN:9789867247759 城邦書號:MS1037 規格:膠裝 / 單色 / 27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