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鰻——窺天閣主人全集 散文與詩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鰻——窺天閣主人全集 散文與詩

  • 作者:陳宗文
  •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22-02-21
  •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一個很普通的生命,落土在這個時代、這個文明, 存活的過程,起起落落、跌跌撞撞, 演化過這段進程,從頭看個究竟, 彷彿悟到了什麼…… 我寫、我寫、我寫,幾乎每天都在寫。 文學就是生命的解讀。 文學作品提供了多種生命的解讀, 給世人參考,生命有無限可能,有多重色彩。 我寫我履歷的文明—— 在這個敗壞中的文明裡,我們仍可以看到許多美善, 或許,這才是生命的本質,是非善惡都是本來面貌, 每一個世代都是最好的世代,也是最壞的世代。 我有很多故事,我的和我經歷的。 故事有兩種,真實故事和虛構故事。 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故事,都有相同目的, 皆為了傳達事件背後的神聖秩序,也可以說是某種事理或真理。 一輩子閱讀別人的作品,如今留下自己的。 單純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成為名副其實的作家。

目錄

序言 .生命的進程 鰻 心靈故鄉基隆 火車 開往枋寮 來去台北 準點 脫線、脫軌、跌落馬 小站 守車 黑 火車頭與巨無霸 豬圖騰 雨夜花 石磨記 徘徊 算命 雨,還要下多久? 雨,怎麼不下了? 這一季的第一朵杜鵑花 當彩霞滿天 細訴 啊!春天,為什麼把我驚醒! 無法窺探的奧祕 數位時空 霞之頌 收成 憧憬與滿足 本分 高齡社會 沁園春《這一代》 登場 .身影 童年 我的第一本聖經 我的第一個聖誕節 女兒懸壺記 老丈與我 我的丈母娘 老兵白白的故事 午後四點的公園 黃昏市場 正月初一走春記 佛伴我過年 酒話 鐵路情懷 鹿港小鎮 高雄印象記 北島佛光山 熟悉的陌生人 .美善人生 美善的人生 靈魂人物 縣老爺一席談 送報人 菲傭、印傭與泰勞 老舊西裝 丙上 街頭掠影 愚溪與和南寺 觀音山與知高飯 小麵館 .故事 西瓜的故事 香蕉王國的哀歌 鳳梨的故事 番薯葉仔 空心菜的記憶 奇異果與拉麵 大米的故事 村家姑娘情歸處 人鼠之間 麻雀奇遇記 門諾 松園別館 聖靈之城 太陽崇拜 敵人的石頭堆 小林遺址考古 海角七號 光譜 存在與不存在

序跋

【序言】
  七十三歲的素人作家。      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書,這個夢,作了半個世紀,終於美夢成真。從小會胡思亂想,也很愛讀報紙。上了大學,開始胡謅兩句,登上校刊,自己很得意,卻受同儕揶揄,無非是東拼西揍,「少年不識愁滋味」,無病呻吟的老套。      我沒有上過任何科班的文學課程,所以寫作背景都來自閱讀。喜歡白居易老嫗能解的筆調,以及胡適淡雅自然的語氣。我也不能分辨自己寫的是什麼文體,似乎有些詩的味道,說它是散文最容易:鬆散之文是也。我確實是想著就寫,沒有章法,已經習慣。不過,我會布局,讓文章有層次、有節奏。我對駢文情有獨鍾,就算是白話文,也會不自覺地講求對仗工整,雖然功力膚淺幼稚,卻不在意。我也愛化學,隨著時代潮流,走向理工領域,一輩子就和文學分道揚鑣。      當年,第一次在稿紙上謄寫文章的經驗,記憶猶新;新鮮、期待、小心翼翼,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刻下,然後是漫長地等待被錄用。從職場退休以後,正逢電腦和網路時代來臨。手寫爬格子的勞苦幾乎不再,思考的時間自然擴大,這對書寫者是一大躍進。可以確定,沒有電腦,我不可能累積這麼多的文字。出版業也如此,如今編輯、排版都在彈指之間。自費出版書籍不但容易,甚至已經成為流行。      電腦幫我們儲存,替我們記憶,寫過的,都存在雲端,會永遠留下痕跡。      我寫、我寫、我寫,幾乎每天都在寫。回味自己的文章,總是敝屣自珍,讀它千遍也不厭倦,還會不斷修改添加,往往又是另一番樣貌。概略一算,已經超過一百五十萬字了。這又是另一堂功課——累積的威力,根據《聖經》裡耶穌講的故事,這被現代經營學者稱為「馬太效應」。生命就是經驗和累積的總成;累積、累積,都是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累積。      文學就是生命的解讀,教科書上這麼說——用心觀察,大多數的人都在一個有限的時空裡過日子和演化。就算經常出國旅遊,或是移民,走遍世界,生命過程仍舊被侷限在某一個小角落、小範圍,很難跨越。那些帶領族人翻越山嶺看到新世界的開創性英雄人物,據估計,正好是百萬分之一。文學作品提供了多一種生命的解讀,給世人參考,生命有無限可能,有多重色彩。      我寫我履歷的文明——在這個敗壞中的文明裡,我們仍可以看到許多美善,或許,這才是生命的本質,是非善惡都是本來面貌,每一個世代都是最好的世代,也是最壞的世代。      我有很多故事,我的和我經歷的。故事有兩種,真實故事和虛構故事。「故」、「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過去的事」,理應是真實存在的;虛構的故事是人為的創作,英文裡「小說」和「故事」是同一個字「story」。台灣的俗話說:「戲棚上有那種人,戲棚下就有那種人。」兩者之間經常模糊,然而,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故事,都有相同目的,皆為了傳達事件背後的神聖秩序,也可以說是某種事理或真理。      從小就會以怪異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是天生使然。一路走來,自覺「與人間,世味不相投」,經常「不知何處能高歌」(語出:宋代.蕭泰來《滿江紅〔壽大山兄〕》)。那時候,精神醫學還未發達,現代的精神科醫生會給我下診斷,說是「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症候群」,好像是一種輕微的亞斯伯格症,無可奈何,只好寄情詩文了。我寫的都是真實故事。      一輩子閱讀別人的作品,如今也能留下自己的。出版這本書,單純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

內文試閱

鰻 我是鳗 是一種奇妙的造物 不管人們怎麼追尋,至今依然不知我來自何處。 他們給我一個美妙的名字, 他們叫我:「纖長優雅的魚」。 我在很深很深的海溝中誕生 那裡是一個寂靜而幽暗、冷清而高壓的世界 如同孕育原始生命的混沌一般神祕。 生命初被喚醒,我發現我漂浮在浩瀚的海天中, 而海是無涯的孤寂,天是無盡的空幻。 有時候,滔天的巨浪,澎湃的海濤,對我渺小的身軀是難受的折磨; 有時候,險惡的風雲,巨變的天候,對我纖弱的心靈是無情的蹂躪。 我不喜歡大海的濃烈與單調, 我不喜歡蒼天的迷惘和虛無, 我明白,這裡不應該是我的居所。 從遙遠的地方,有個神祕的呼喚,傳達到我內心的深處, 告訴我,那裡有另一種屬於我的天地。 我開始追尋, 小小半透明的身軀,我游過數千公里的海洋,找到陸地的河口, 是一種玄奧的力量指引, 是一股神祕的巨能驅動, 來自自然,來自神明,來自不可知的基因組合。 從大江到小河,從小河到溪澗, 我從岸邊向前推進,我從石縫向上匍匐, 我在找尋清泉幽徑,我在找尋明潭翠堤。 我游向山谷,我游向森林,我游向人煙罕至的仙境, 那裡才是我的歸屬。 我終於開始這一段人們熟悉的日子。 我輕盈地在潺潺的溪流裡游泳, 我愜意地在綿綿的青苔上滑溜。 我愛在石縫聽泉, 我愛在松間看月, 蜂蝶飛舞的畫面,最令我陶醉, 蟲鳥鳴唱的樂章,最令我癡迷, 我會凝神觀望,陽光透過葉縫的萬道光芒, 我會側耳傾聽,雨滴墜落葉梢的千種組曲。 朝露每賜我清明, 晚霞常讓我神往, 我可以擁抱春暉與秋光, 我可以體驗涼水與寒霜。 再也沒有萬鈞的狂濤令我起落, 再也沒有排壑的洪流將我衝擊, 我真實的享受天地間的豐富內容, 我虔敬地讚美造物主的神奇安排。 別輕視我渺小,別恥笑我志短, 別以為我只在有限的空間裡自我滿足, 我曾通過壯闊海洋的考驗,我曾歷練洶湧江河的沖流, 從深海到高山, 從苦澀的掙扎到清閒的悠遊, 我走過的是數以千里的逆流和坎途, 以我的身軀, 我承擔的是不成比例的挑戰與煉獄, 而我獲得的是生命中最不可計值的實現。 當時候到來時,會有另一股呼喚, 來自深海,來自神明,來自無盡的終極, 呼喚著我回歸生命初始的地方。 會在初秋微寒的滿月時, 突然來臨的一陣驟雨,是敲擊我心靈的信號, 一股衝動會引爆我生命的巨能, 我生命的全部只剩下回應那不能排拒的呼喚! 我喪神似的躍入猛漲的溪水,一路狂奔, 奔向小河,奔向巨川,奔向遙遠深沉的海溝。 我終將付出生命的全部,回到原點, 不知所以地, 重複生命的另一個輪迴。 心靈故鄉基隆 ——發霉生鏽的二流城市 存在記憶裡,一年下了兩百四十六天的雨,還有處處煙囪噴出的煤煙,把雨水變成酸雨,於是,什麼都發霉生鏽了。這是我童年故鄉——基隆的印象,一個二流的城市。不,這不是我的創見,這是出身基隆暖暖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在選舉造勢大會上所形容的。他應該比較適合當詩人。 這裡是港都與煤都和軍事要塞,三種龐大的工業設施擠在一個沒有腹地的山丘群裡,擁擠是另一個沉重負擔。 下雨、下雨、下雨,為什麼天在這裡破了一個大洞?為什麼天上有那麼多水,為什麼老天不一次傾瀉下來,要一天一天慢慢地滴下呢?童年時,每天都會這樣抱怨著。雨、霧和黑煙混成一個迷濛的氣團,籠罩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就這樣,像是活在一個看不見的壓力鍋裡。陰鬱是我們人格的基因。民謠歌曲《雨夜花》和《港都夜雨》寫出我們的心聲,打動我們的心弦。 我們靠海維生,漁人和海員是最孤寂的工作,時間就像大船一樣遲鈍緩慢,裝卸要幾天,往返需幾月;船艙有令人窒息的壓迫感,海上則是一片無精打采的空曠。孤寂與遲緩是我們生涯的本質,你們無法想像。 我可以夢想國境之南,追尋陽光、藍天與輕飄的空氣; 我可以仿效倫敦的典雅與雄偉,建成世界帝國的首都。 只要我有本事。 火車 火車會載我回家 火車也把我從家裡載走 火車這麼跑來又跑去 車廂裡面的人應該都和我一樣 一趟載著許多盼望 一趟載著許多惆悵 火車呀,火車 你為什麼要這麼折騰 讓我的心情兩邊擺盪 開往枋寮 鐵路 台灣的鐵路,那時候,分成兩部分,東部鐵路和西部幹線。西部幹線北起基隆,最南端的車站是枋寮。我們習慣將台灣的地圖看成北上南下,因此基隆是起點,枋寮是終點,基隆開出的列車都稱為南下列車,北上列車則是相反。 基隆 基隆是海邊突起的丘陵地,狀似一個農村裡養雞的籠子故得名(據稱: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來自原住民當地地名的發音)。山丘與海洋之間形成幾個海灣,是天然港口的好料子。海運當道的時代,這裡自然成為海上交通的停靠站。為朝向島內內陸聯繫,鐵路時代的開端,鐵軌從這裡開始向內陸鋪設。基隆成為台灣內外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業」就是基隆最主要的經濟命脈。 基隆還是北台灣最大的漁港和煤都。 基隆人 基隆也是有名的雨港,每年下雨天超過兩百四十天以上。燒煤的時代,基隆永遠是黑濛濛的陰濕城市,這樣的環境型塑基隆人「陰鬱」的性格。漁人和海員是寂寞的行業,礦工則是沒有天日、沒有明天的工作。「港都夜雨」這首歌最能精確地描寫基隆人的另一種人格特質。 火車頭——基隆車站 台灣話裡,「火車頭」是指「火車站」。 基隆車站就在港邊,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百年過去,今天基隆仍然找不任何一棟建築可以比它更美。 美則美矣,這裡也是台灣最傷痛的開端,「二二八事件」時,國軍二十一師下船後,就在海港大樓架起機關槍掃射,從這裡開始南下屠殺。基隆中學是「共匪」解放台灣的先遣基地,被國民黨保密局破獲,校長以下,多人遇害,留下悲劇。肅殺之後,接續的白色恐怖讓基隆成為銀幕上的悲情城市。 火車頭——蒸氣機車 中文裡,「火車頭」是指用來牽引車廂的「蒸氣機車」,這個怪獸,台灣話則稱為「火車母」。 「牛屁是吹的,火車是推的。」應該這麼說才是符合事實。 火車是用蒸氣機裡的蒸氣推的。蒸氣機不是瓦特發明的,他只是把它實用化而已。要把蒸氣機裝在車子上運轉,還有一段很長的工藝發展過程。火車頭是個笨重傢伙。前端是大鍋爐,後端則是大水櫃和煤箱,操作室夾在中央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光要讓自己在那裡走動看起來都很困難,它怎麼會有辦法拉動十幾節車廂呢?機車由兩個人負責操作,管機械的叫「司機」,管鍋爐的叫「司爐」,火車的鼻祖比較尊敬他們,英文裡都稱他們為「Locomotive Engineer」,是工程師。這項工作裡絕不可能出現胖子,因為他們身上的油脂隨時都會很快就被榨出來。 時間 時間是交通事業最重要的要素。 在這個行業裡,我們定義時間,不是時間自行其事。時間是距離除以我們的速度,我們用這個指標劃下二十四小時的車次運行圖,那就是我們的時間,我們沒有年和月,我們沒有春夏與秋冬,我們只有不斷重複的二十四小時。 時間可以隨我們定,可是定了時間,我們卻又永遠不停地被時間追著跑。準點!準點!準點!準點是不可能的任務,準點只是揮之不去的幽靈。 0600 清晨六點,基隆發出的第一班列車,編號1次列車,是一班普通車。 陰暗濕冷的早晨裡,基隆車站是基隆最恰當的寫照:「陰鬱與寂寞」。平常搭這班車的人很少,主要的乘客是通學學生,基隆中學在八堵,好學生都遠征台北挑戰名校。 開往枋寮 藍色車廂的腰部有一個框架,上面放著一片標誌,寫著這班車的終點站。 第1次列車,從基隆出發,上面掛著「開往枋寮」,這個標誌至今一直縈繞著我的心思。那時候,枋寮除了地圖上的一個點之外,我沒有一絲印象。我每天搭著「開往枋寮」的火車,可是從來不知道枋寮在哪裡,為什麼台灣鐵路要鋪設到那裡,又為什麼到那裡就戛然而止? 我知道這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基隆到台北需要一小時,「開往枋寮」是一趟十四小時的長路,比現在飛到美國還要久。 「日近長安遠」,枋寮是什麼樣的地方?那裡有什麼特別?誰會從基隆到枋寮去? 不再開往枋寮 台灣鐵路已經完成環島,「枋寮」不再是終點站,它已成為一個不起眼的「無名小站」。火車不再燒煤,火車也不再開往枋寮。再回頭,思想起,我終於明白,原來「開往枋寮」的印記,一直觸動著我們對遠處的憧憬與幻想。我相信,這是人類心靈的本質,它從來就一直引領著我們向前開拓,追尋未知的領域,不曾消逝。 來去台北 那時候,台北是起站和終站,是鐵路的樞紐, 那時候,台北車站非常雄偉開闊,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這裡總是人山人海, 大家都來台北,當然也會離開,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目的來來去去。 台北是繁華之城,讓人眼花繚亂, 喜歡熱鬧,喜歡流行,台北提供了歡愉和滿足; 台北是希望之城,讓人編織夢想, 打工謀生,創業冒險,台北隱藏著誘因和機會。 他們來了, 台北成就贏家,他們要衣錦榮歸; 台北吞沒輸家,他們有無盡鄉愁; 他們暫時離開。 進出台北車站,火車總是顛顛簸簸地緩緩駛靠月台, 開進台北的列車,嘎嘎作響,一搖一擺地靠站, 看是滿載熱切盼望的步伐,多麼輕挑,要不就是上面有載不動的許多愁。 走下火車,人們很快就發現,他們落入一個虛空的位置, 和他原來的來處並沒有兩樣。 繁華之中,也只落腳在一個和自己關連的小空間, 盼望之外,還是面臨現實難以踏出去的第一步。 台北到了, 火車無情,不知道你的目的,冷漠是最難抵抗的逐客令, 車站無感,沒有人屬於這裡,匆忙是最容易上手的遺忘。 台北變了, 巴洛克建築被剷除了, 新的車站聽說是中國的宮殿式建築, 聽說風水不對, 聽說改了風水 怎麼還是流年不利…… 火車走入地下,台北三鐵共構, 火車從一個洞口鑽進,很快就從另一端鑽出, 人們被捷運接走, 再也看不到火車, 再也看不到人群。

作者資料

陳宗文

一九四八年出生在台北,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 一九六五年於校園團契初次接觸基督教,在一次沒有明顯教派的夏令營裡受洗。 無法在教堂裡的座椅上安定坐下,遂成為流浪的信徒,走過大部分的教派,最後停留在自己心靈裡的聖殿繼續崇拜。 半世紀的探索後,發現,人們沒有找到適當的方法認識《聖經》。 耶穌的傳記已經汗牛充棟,身為教宗,本篤十六世還要再寫一本耶穌傳——《納匝肋人耶穌》,這事值得玩味。馬蒂尼樞機主教評論說,一個人一生只寫這樣一本書已滿夠了。 《聖經》是被研究最透澈的書,我還要再寫《聖經》的解讀,我抱持相同的信念。

基本資料

作者:陳宗文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02-21 ISBN:9789578679528 城邦書號:3AB1206 規格:膠裝 / 黑白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