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系列書籍日本熱賣超過11萬冊!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平均4.6顆星
讓專業理財規劃師教你透視收支黑洞,避開理財陷阱!
● 哪些支出不能省?
● 如何挑選投資標的?
● 目標及預算要怎麼訂?
日本最大規模理財學校創辦人親授,把握「4+1法則」,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與副業;用作者獨家5表格,教你檢視現有資產缺口、創造被動收入。
從儲蓄、投資到建構財務藍圖,以「混和型象限×理財計畫」,開始全面重整你的財務與人生!
★特別附錄
本書讀者專屬好禮!
理財規劃師諮詢時實際使用的「生涯財務規劃EXCEL表」,個人財務狀況、未來預測一目瞭然!
內文試閱
第1章 你為什麼留不住錢?
為什麼名人容易把家產敗光?
「啊,好想變得更有錢……」。
你一定也有過這種想法吧!如果這種時候,電視開始播放職業選手以天價簽約的新聞,你或許會感嘆自己怎麼跟別人差這麼多,並覺得失望。
然而,你知道新聞還有後續沒講嗎?新聞沒說的事實是,很多選手即使得到巨額財富,還是無法擁有快樂結局。
美國《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雜誌報導,2009年有60%的NBA球星,在退休後5年內因債務申請破產。NFL選手更是有78%的人,退休後不到2年就面臨經濟問題。
這是很驚人的數字。像我們這種一般的上班族,因債務而破產的比例通常不會那麼高。
社會上把擁有天價薪酬的職業運動選手、好萊塢明星、超模、歌手等稱為「名人」。不僅職業運動選手,這類名人奢糜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危機,都常常躍上新聞版面,震驚社會大眾。
錢賺得比我們多很多的他們,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最近有位好萊塢巨星被報導指出面臨破產危機,我在這裡要以這位巨星為具體例子來思考。
據說這位巨星酬勞高到驚人,拍一部電影的片酬高達數十億日圓。當然,這是因為只要有這位巨星是高票房的保證。
既然這位巨星的片酬在好萊塢是數一數二的高,他花錢的方式當然也不尋常。據說他的每個月的生活費超過億元、在全球擁有好幾間豪宅,且坐擁私人飛機、豪華遊艇、藝術品、高級跑車、骨董收藏等……。
他的私生活也很奢糜,夜夜開趴到天亮、喜歡品嚐主廚掌廚的高級料理,搭配美酒和香檳……,完全是如夢似幻的生活。
然而,必須有龐大的財富才足以維持這樣的生活。包括聘請數十名員工管理豪宅和為數眾多的收藏品,其他還有管理收藏品的倉庫費和維修費等等……。光是員工薪資,每年就要燒掉數億日圓。
沒錯,這位巨星花得比賺得多。
線上的名人由於收入豐厚,所以就算有債務,也可以還清。但是,一旦沒了收入,就難以維持一樣奢華的生活。
尤其名人是靠人氣的行業,有粉絲才有高額報酬。然而,在被群眾捧著、享樂的同時,最終會逐漸失去自我吧!
人只要活著,就一定會變老,身體也會衰退。社會上的潮流瞬息萬變,粉絲也會喜新厭舊。
或許他們心裡也很清楚這樣的光環不會太長久,所以為了逃避恐懼,才會選擇用奢侈的生活來掩蓋這樣的心情。
而你會認為「名人那麼有錢,為什麼不用這些錢聘僱理財專家呢?」
當然,他們也知道有這個選項。
用前面提到的巨星為例,他也把自己的資產,交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然而,由於該公司將他的資產用來「從事違法融資、詐欺、稅金滯納等各種違法行為」,因此該名巨星向管理公司提告。
儘管該公司也以巨星的奢侈是問題的導火線為由,提出反告訴,但最終此事件在雙方達成和解下落幕。
其實,這裡潛藏著問題的根源。也就是「即使將資產委託給他人管理,若自己沒有能力管理的話,照樣會落得很慘的下場」。
這位巨星恐怕沒有掌握自己的財產狀況。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資產全權交給別人管理,因此不知道管理公司是否有做好妥善管理。
這才是讓很多名人破產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光是交給別人打理還是不行?
前面提到的好萊塢巨星,與資產管理公司陷入金錢糾紛(目前已和解)。
這類糾紛不只會發生在富豪身上。我們也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
「想透過投資增加財富,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可以相信誰……。」
該怎麼解決這樣的煩惱?
我在前面說過,巨星的糾紛起因於他不了解自己的資產狀況。
「可是,都已經付錢請別人管理了,交給別人管也沒錯吧?」
「這位巨星只是運氣差,遇到惡劣的業者而已……。」
很多人會這麼想。
但是,單靠把資產交給專家管理,問題還是不會解決。
委託專家管理本來就不是全權交給專家,而是「共同完成『作品』(以財富來講,則是理財計畫、投資組合、投資策略等)」。
想要以兩人三腳的方式與專家合作,有幾個前提條件,那就是
1. 自己與專家都看著同一張畫(目的),進行溝通。
2. 自己也要理解、看懂一片片的拼圖(目的達成的各項必要條件)。
這是「理財」的基本要件。
例如,「在不知道要完成什麼圖樣的狀況下,隨便拼拼圖的話,就像是在玩福笑面 拼圖」。
讀到這裡的你,若已經開始想「為什麼存不到錢?」、「想解決金錢上的問題」的話,那是因為你不知道理財是什麼。
不必擔心「聽起來好像很難……」。只要「釐清自己的資產狀況,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即可。
希望你能透過本書,抓到技巧學會基本知識。
第2章
人總有一天會無法工作
那麼,讓我來舉2個規劃老年生活必備的前提條件。
第1個是「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壽命」。
萬一,你準備的生活資金只夠活到85歲,但你卻活到90歲,該怎麼辦?
第2個前提條件是「一般壽命與健康壽命之間,約有10年的差距」。
健康壽命是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所提倡的概念。健康壽命的定義是「不因健康問題導致日常生活受限的生活期間」。
目前,人類由於邁入高齡而無法自立生活至臨終的這段期間,大概有10年(請參考前一頁的圖)。
知道這個事實,你或許會感到害怕,但並不需要擔心。
我們的養老戰略有2點,分別為:
1. 自己決定什麼時候退休。
2. 建立機制,讓自己不用啃老本過日子。
每個人對養老的解釋不同,本書將之定義為「勞動收入歸零的時候」。
之所以一開始就要決定什麼時候退休,是因為如果不先決定,就無法預自己至離世前還有多少年,因此也無法決定要準備多少錢。
通常,以上班族來講,屆齡退休就等於「引退=養老」。
除了屆齡退休,也有其他自己決定退休的方法,例如「提前退休」。
應該有很多人憧憬提前退休,但根據不同的看法,這也是將老年生活提前的行為。若停止勞動的期間變早了,就必須在短時間內準備龐大的資金,造成現在的負擔變重。
另一個自己決定退休的方法是「執行混和象限」,也就是擁有其他收入來源。
與自僱者、企業所有人或投資者等象限混和,各自產生相乘效果,就能提高退休時期的自由度。
我認為到了80、90歲還想靠勞動獲得收入的人占少數,不過,我們應該把這些因素都納入考量,極力規劃符合現實的老年計畫。
資產形成的方程式(收入-支出)+(資產x利率)已經成為過去式?
接著是「建立機制,讓自己不用啃老本過日子」。這個機制是指「老了之後,只靠投資獲利等生活」。
橘玲的暢銷書《如何撿到黃金羽毛讓自己致富2015 設計智慧人生的方法》(《お金持ちになれる黄金の羽根の拾い方 知的人生設計のすすめ》,橘玲著,日本幻冬舍2014年出版),闡述了將資產用來投資的重要性。
在這本書中,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富豪方程式」為題,介紹了下面這個公式。
(收入-支出)+(資產 × 運用報酬率)
從這個方程式現在廣為流傳來看,可見其有效性已經得到證明。
雖然「資產 × 運用報酬率=變有錢的方法」是對的,但若徹底分析這個公式,會發現也可能令人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你應該也聽過「風險與獲利成正比」這句話。總之,意思就是獲利高,風險也高。
在經濟成長的時代,「資產 × 運用報酬率」的想法是沒有問題的。由於在那樣的時代,連存款的利率也很高,所以不會有危險。
若追求獲利最大化,就可能誤判退場時機。一旦虧損,為了想把錢賺回來,就會持續賭,直到把本金輸光。
我在這裡要以全球三大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為例作說明。
巴菲特本身就對數字很敏銳,IQ也很高。因此他在10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在賽馬場兜售賽馬報,預測賽馬結果。
他為了提升賽馬的預測準度,持續觀察後發現,很少人在一輪比賽後就離場。
而且,更令他驚訝的是,有人甚至是依據騎師的服裝顏色或生日來選賽馬(《雪球:巴菲特傳(最新增訂版)》、天下文化、2018年)。
雖然這是有趣的故事,但也反映出某種事實。
這種人即使贏了,也會因為慣性而賭到輸光,因為他們沒有計畫「玩到多少就停手」、「玩幾局就結束」。
「繼續玩就能贏更多」是將獲利最大化的想法。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無視失敗的危險。
回到原本的話題,養老戰略可說是人生設計最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我們使用養老資金時,已經沒有勞動收入,因此必須以穩定的運用為目標。
所以,一般人需要的不是「最大化」,而是「最佳化」。
預估理財計畫所需的金額,若有短缺,則將之納入考量,在最低風險下運用資金,讓自己承擔最適當的風險。
這就是最佳化。
本書建議的標準之一是「我們應該準備每年必要開銷的25倍作為養老資金。運用資金,在邁入養老生活後,讓稅後的年利率可達到4%」。
你認為4%「高」或「低」?
接下來,讓我們詳細了解「我們應該準備每年必要開銷的25倍作為養老資金。運用資金,在邁入養老生活後,讓稅後的年利率可達到4%」這段話。
首先是「準備每年必要開銷的25倍」這句話,這是指如果決定65歲退休,資金就要準備到90歲;若決定70歲退休,資金就要準備到95歲。
不過,我在前一章節說過「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壽命」,對吧?因此,我們也可能活到95歲以上。
根據2017年發出版、引發熱烈回響的《100歲的人生戰略》(林達.葛瑞騰等著、商業周刊、2017年),「在日本,估計2007年以後出生的人,有一半會活超過107歲」。
活超過95歲,也能免除經濟壓力的方法,就是在邁入養老生活後「利用保險年金這種沒有賠本風險的商品,讓年利率可達到4%」。
我將利用「杯水」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
我將水比喻為錢,杯子裡的水指的是存款。杯中的水,當然喝了就沒了。
當我們還在工作的時候,由於有勞動收入,所以每個月水龍頭都會流出名為「薪水」的水,倒滿杯子。
問題在於當我們沒了勞動收入的時候。如果水龍頭沒水了,杯子也會逐漸見底。
大眾所認知的養老戰略,基本上是聚焦於怎麼做,「杯子裡的水才不會減少?」。
然而,無論飲水量控制得再小,只要沒有繼續加水,就會有枯竭的一天。若不想讓水杯見底,就必須思考其他出路。
安裝勞動收入以外的水龍頭,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投資獲利增加財富」。從「投資」這個象限的水龍頭,加入名為獲利的水,只喝新加進來的水,杯中的水就不會變少。
這就是活在人生100歲時代的我們,應該擬定的養老戰略。
但是,你對本書所訂下的標準「年利率4%」有什麼想法?你覺得4%算「高」?算「低」?還是「差不多」?
讓我們來看一下民眾的回答。
【回答1】「4%太高了吧?銀行的存款也才0.01%而已。」
→這麼回答的人,思考很正常。這種人大多是沒受過”重傷”的保守派,反過來講,資產大多是銀行存款,也是他們的特質。
【回答2】「4%太低了吧!這種報酬率根本不值得一提。」
→投資與投機的界線模糊、很可能因短期趨勢的震波動(價格上下震盪)而嚴重虧損。這種人一旦有了趁勝追擊的心態,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就可能演變成「賭到輸光」的慘況,因此請務必小心。
【回答3】「有4%,就能穩定運用了吧?」
→認為4%差不多的人,頗了解目前全球的市場趨勢,或者,有在積極投資國內外股市、不動產等,也就是說,他們是有一定投資經驗的人。
目前,日本國內低風險的金融商品,淨利率大致上都不滿1%,但若將眼光放遠至全球,就能利用稅後利率確定的商品,讓獲利率達到4%。
正在「戰場上」打拚的人,可以承擔些許價格的震盪,但養老還是應該講求穩定運用。不過,我們不必像大眾所認知的養老戰略一樣,小心翼翼地喝著杯子裡的水。
作者資料
俣野成敏
30歲時面臨公司破產、被列入裁員名單,同時利用公開召募的組織內部創業制度,決心創業。打造出年營業額14億日圓的企業。33歲時被提拔為東證一部上市集團內、約130間公司的最年輕董事,並於40歲時被徵召回總公司,任職集團史上最年經的高級顧問。2012年獨立創業後,除了以特許經營的形式透過2種業態經營6家店並從事投資活動以外,也與其他人共同成立理財補習班,協助學員實現理財計畫。 依據自身經驗所撰寫的《專業上班族》(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サラリーマン)、《強習慣:工作效率提升120%、30歲前擁有9間公司的關鍵》系列叢書,是各自累積銷售突破12萬本的暢銷書籍。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最新著作系列「前1%的人才懂的事」,銷售量超過10萬本。所有著作累積銷售量達44萬本。 接受過多本商業雜誌介紹。也投稿文章至「MONEY VOICE」、「Rikunabi NEXT Journal」等多家線上媒體。連續3年榮獲「まぐまぐ大賞(MAGMAG AWARDS)(MONEY VOICE賞)」。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