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領導管理
德意志領導:足球場的哲學家——勒夫,德國足球金盃路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德國總理梅克爾都深獲啟發的領導哲學 各國媒體紛紛表示,勒夫已成功將德國隊塑造成一支完美的球隊! 「我可以想像,我們正在開創一個屬於德國價值的足球時代。」 ——姚阿幸.勒夫 2014年7月,德國國家隊終於在睽違二十四年後,再次奪回世界盃冠軍寶座。總教頭勒夫一反平時的嚴肅形象,數度舉起緊握的拳頭表達按捺不住的狂喜,甚至熱淚盈框。世足賽落幕後,法國權威體育報《球隊報》更將勒夫評選為2014年「年度最佳教練」,原因是「勒夫所領導的德國隊,踢出全世界最有趣的足球!」 但在十年前,德國足球遭逢巨大挫折後一度委靡不振,那個讓足球列強聞風喪膽的德國隊已不存在。那年夏天,勒夫獲聘為德國隊助理教練,主掌戰術規劃。2006年,接任原總教練克林斯曼的職位,成為德國隊新任主帥,2014年,帶領德國隊重返金盃光榮。然而,勒夫受邀加入德國隊教練團之際,竟沒有人認為他足以擔此重任。 因為,這位造型時尚的金盃總教練—— 球員生涯總是浮浮沉沉,最後因傷而明星夢碎; 轉任教練卻時運不濟,五年內曾兩度遭到解聘,輾轉各國; 一個幾乎被德國足球界遺忘的教練,如何成為「德國價值的代言人」?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知名足球作家鮑森凡觀察:「勒夫的足球理念,讓德國發展出嶄新的德意志價值!」—— ◎ 帶有足球文化與風險的進攻型足球。 ◎ 以絕對的紀律呈現富有藝術性的球賽。 ◎ 利用影像資料與統計數據的教學方法。 ◎ 以實力與態度原則篩選參賽隊員。 本書企圖呈現德國隊總教練勒夫的人生與職涯歷程,並描繪他的性格以及他如何讓球隊實現一場完美且動人心弦的比賽。當勒夫以「侵略性、行動、攻擊及掌握風險」等方針推動強力足球之路時。我們可以看出,勒夫如何縝密地思考與規畫這場全方位的改革,並且發展出連德國總理梅克爾都讚譽有加的領導哲學。德國足球在勒夫的引領下,已遠遠超出了純粹足球的範疇,德國足球的改造最終延伸為一場德意志的價值革命! 【媒體推薦】 鮑森凡探討勒夫個人以及他的足球哲學,他所呈現的圖像比當前的足球活動更能讓人們深入足球的世界。 ──《西德匯報》 德國知名足球作家鮑森凡再度推出一部大師級的足球傑作。 ──德文書籍評論網站 www.literaturmarkt.info 鮑森凡在《德意志領導》中並不以天真的英雄崇拜追捧德國冠軍教練姚阿幸.勒夫,而是從同理心出發,給予勒夫中肯的讚許與評價。這本足球著作雖然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內容卻生動有趣。 ──《法蘭克福匯報》

目錄

前言 十年磨一劍——德國的金盃路 第一部「前鋒」球員、「進攻」教頭   第一章 不慍不火的職業生涯   第二章 瑞士足球的洗禮——戰術與創造力   第三章 菜鳥教練的竄起與墜落   第四章 邁向未知的教練生涯   第五章 世界盃的致勝計畫&足球革命家克林斯曼   第六章 心思縝密的戰術負責人 第二部 總教練勒夫的金盃路   第七章 勒夫時代的來臨   第八章 「概念教練」進化成「球賽教練」   第九章 新德國隊誕生   第十章 南非世足賽嶄露德意志價值   第十一章 所有訓練只有一個目標   第十二章 歐洲國家盃受挫後浮現的內部問題   第十三章 輸球即成為全民公敵——國家隊總教練的宿命   第十四章 舉起大力金盃——「勒夫式足球」的最終勝利 第三部 德國隊就是一家「勒夫公司」   第十五章 勒夫的行事作風與危機管理   第十六章 與德國足協的角力   第十七章 德甲球隊與國家隊的合作及衝突   第十八章 足球場的哲學家 結語 德國科技足球的大未來

序跋

前言 十年磨一劍——德國的金盃路
  德國隊在二○一四年的世界盃總決賽以一副勝利在握的姿態與阿根廷隊展開對戰,上、下場一共九十分鐘,雙方未進一球,後來德國前鋒馬利歐.戈策(Mario Götze)在延長賽踢入夢幻的一球,成功地射門得分,德國隊最後以一比○戰勝阿根廷隊,如願地贏得第四座世界盃冠軍。當裁判吹哨示意比賽結束後,總教練勒夫在馬拉卡納球場(Maracanã)上看起來還相當鎮定。隨後,副隊長史旺斯泰格突然抱住勒夫並流下眼淚,這一幕讓現場所有的人激動不已,原本還保持冷靜的勒夫也受到這股集體情緒的感染,眼眶裡充盈著淚水。自從二○○四年,他獲德國足球協會(DFB)任命為國家隊助理教練,以及後來受拔擢為總教練至今,人們從未見過他如此強烈的情緒表現。   史旺斯泰格後來向新聞記者們表示:「勒夫教練在帶領德國隊時,付出了許多心血。他為德國爭取到這項榮譽,真的很不容易。民眾把他當作英雄是理所當然的。」繼一九五四年的塞普.賀伯格(Sepp Herberger)、一九七四年的赫穆特.舍恩(Helmut Schön)和一九九○年的法蘭茲.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這三位國家隊總教練之後,勒夫成為德國第四位帶領國家隊榮獲世足賽冠軍的總教練,德國隊因為再度獲得這項足球界的最高榮譽,隊徽也從三顆星增至四顆星。當時有許多新聞報導指出,德國隊能夠重登世界盃冠軍寶座是經過長期努力與精進之後,自然而然出現的成果。然而,邁向冠軍之路卻是如此漫長,而且勒夫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沒有爭議。德國隊的「重新開機」始於二○○四年:當國家隊前任隊長于爾根.克林斯曼(Jürgen Klinsmann)於該年獲德國足協任命為國家隊總教練時,便選定勒夫擔任他的助理教練,兩人自此攜手合作,為國家隊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計畫。   一九九六年英國主辦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當時德國隊銳不可當,一路打入總決賽,準備與捷克隊爭奪冠軍榮銜。在這場於倫敦舉行的冠亞軍爭霸賽裡,德國隊的前鋒奧利佛.比爾霍夫(Oliver Bierhoff)因為在延長賽攻入一個「黃金入球」(Golden Goal)而戰勝捷克隊,順利奪得歐洲國家盃冠軍。當時德國隊看似處於絕佳狀態,其實已由盛轉衰,逐漸步入低潮期。一九九六年立下大功的比爾霍夫在一九九八年的法國世足賽裡升任為國家隊隊長,德國隊在八強淘汰賽的表現一落千丈,竟未攻入一球,最後以○比三慘輸給克羅埃西亞隊,事後總教練貝爾提.佛格茨(Berti Vogts)還為這場可恥的慘敗引咎辭職。繼任的艾利希.李貝克(Erich Ribbeck)對於國家足球員的訓練方法似乎只是奉行「足球概念根本是在胡說八道」這句座右銘,他重新啟用當時已三十七歲的前國家隊隊長洛塔.馬泰斯(Lothar Matthäus)擔任防衛的自由人(Libero),再加上其他不恰當的做法而讓德國隊陷入前所未有的深淵。當荷蘭和比利時於二○○○年共同主辦歐洲國家盃時,德國隊身為上一屆的冠軍球隊竟在分組賽以一比一與羅馬尼亞隊打成平手,○比一輸給英格蘭隊,最後在六月二十日於鹿特丹被葡萄牙隊打得落花流水而遭淘汰出局,早早打道回府。   至今德國球迷每每想起這段慘痛的記憶,仍不禁要打個寒顫,不過,他們後來已不用再哀聲嘆氣,因為,自那時起,處於谷底的德國隊便開始向上翻轉,比賽的表現漸入佳境,最後終於在二○一四年的巴西世足賽達到另一個成就的高峰。德國隊在二○○○年的歐洲國家盃一敗塗地之後,由於高層的主事者痛定思痛地採取許多對應的改革措施,而促使德國國家隊出現正向的轉變,特別是德國職業足球聯賽協會(Deutsche Fußball-Liga)的一項新規定:德國甲級聯賽(Bundesliga,簡稱「德甲」)的每支職業足球隊自二○○一/○二年度球季開始,必須成立培訓球隊新血的專屬青少年訓練中心。拜這項新措施之賜,德國可以再度積極而有效率地培訓許多擁有足球天分的青少年,讓國家隊的球員組合可以獲得充足的生力軍,不斷汰舊換新。此外,再加上二○○四年獲德國足協聘任為國家隊總教練的克林斯曼,展開足球理念與訓練方法上的革命,二○○六年克林斯曼的繼任者勒夫仍延續並加強這方面的變革,種種大破大立的做法勢必為德國隊帶來決定性的改變。   克林斯曼在亨內夫的體育學校受訓時,愛上了教練的工作:徹底掌握足球運動的複雜度並把它傳遞給球員們。培訓部主任比桑斯說,克林斯曼在受訓時已表現出教練的天分。他在課堂上演練時,已能透過本身傑出的判斷力覺察足球這項運動的結構性缺失,並且指出重點。不過,其他學員的表現有時甚至超越了這位前國家隊隊長,特別是勒夫,他那直接透徹的思考方式讓克林斯曼印象相當深刻,因為他只需要短短的兩分鐘就能把足球戰術中的四人後衛鏈(Viererkette)解析得鞭辟入裡。當時對於勒夫印象深刻的克林斯曼曾告訴鄰座的同學布赫瓦爾德:「我當了十八年的職業足球員,從沒有碰過一位教練能像勒夫這樣條理清晰地敘述說明。」   當德國足協宣布由克林斯曼出任國家隊總教練的消息是該年度德國足球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因為這位足球明星從未擔任過足球隊教練。後來這位已定居加州的前德國國家隊隊長便親自向媒體證實,自己即將接掌這個德國足球界最重要的職位。他在上任後不久後,便想起四年前那位在亨內夫體育學校為他解釋四人後衛鏈戰術的同期學員勒夫,於是決定邀請他擔任自己的助理教練,而且為了向大家介紹這個人選,克林斯曼還一再提起勒夫在亨內夫教練特訓班如何讓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克林斯曼選擇勒夫司職助理教練的決定又再度讓大家感到錯愕不已,因為勒夫從前只是一名沒沒無聞的職業足球員,幾乎沒有受到注意,他在轉換跑道改當教練後,雖曾帶領斯圖卡特隊在德國足協盃一舉奪魁,然而如此輝煌的戰果卻只是曇花一現,後來他幾度轉戰土耳其與奧地利的職業足球隊,遠離了歐洲職業足壇的主流地區,以至於幾乎被球迷們遺忘。   克林斯曼和勒夫這個教練雙人組的上任為德國足協開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並讓國家隊的足球表現再次散發出令人激賞的吸引力,這場改革在歷經十年的發展後,終於讓這支足球勁旅再次榮登世界盃的冠軍寶座。當德國隊在巴西世足賽順利奪標後,勒夫在里約熱內盧的伊帕內瑪海灘(Ipanema)舉行的慶祝會上滿心歡喜地表示:「現在這一刻就這麼來臨了!」回想十四年前那個可怕的夏天,德國隊在歐洲盃足球賽的分組賽提前出局的傷心往事,當時有誰會想到,德國隊將再度獲得世界盃冠軍的光環?而勒夫那時還只是個無名小卒,他在二○○六年從克林斯曼手中接下國家隊總教練的職務,經過八年辛勤的耕耘後,這位二○一四年世足賽冠軍隊的推手已為德國足球史寫下最璀燦的一頁。   如果人們只從外面通觀德國隊如此戲劇性的發展,會不由得嘖嘖稱奇,但只要轉而審視那些主要參與者的內在一貫性,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德國隊後來可以奪得世足賽冠軍。在廣大的德國民眾尚未注意到勒夫這號人物時,他便已夢想如何進行一場完美的足球賽。身為德國國家隊的領導者,他用一種成熟的形式實現了這個足球夢想,而且他那種理應達成的態度還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深知如何在一些關鍵性時刻讓自己稍微脫離原有的概念與堅持,正是這種務實的做法最終讓他收割了世界盃冠軍這顆豐美的果實。   一九九○年帶領德國隊贏得世界盃冠軍的前輩總教練碧根鮑華,曾公開稱讚作風獨樹一格、把德國隊帶向二○一四年世界盃冠軍的勒夫是「天生的教練」,然而,這位勞苦功高的總教頭卻從未被德國球迷視為民族英雄。即使他已讓德國隊獲得國際足壇的最高榮譽—世界盃足球賽冠軍。他在德國足球界還是跟從前一樣,總是給人們一種奇怪的陌生感。本書嘗試呈現勒夫教練的人生與職涯歷程,並描繪他的性格以及他如何讓足球隊實現一場完美的比賽。我們可以從本書的內容知道,勒夫無論從事什麼,一定會訂定清楚的計畫,並依照計畫的先後步驟把它實踐出來。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勒夫讓德國隊成為世界盃冠軍隊這十年的奮鬥過程裡,也曾經調整與修正原先的期望與規畫。

內文試閱

第五章 世界盃的致勝計畫&足球革命家克林斯曼
  勒夫的足球戰術   德國隊應該引入一批年輕、體能充沛、頭腦清晰的生力軍,而且人們需要一套含有具體指導內容的足球理念,讓球員們在球場上能有所遵循。「在那不管是身體的鍛鍊,或是戰術的訓練,對大多數隊員來說,都是全新的經驗。」勒夫回憶起自己擔任助理教練的頭幾個月。當克林斯曼公開說明國家隊的新路線時,他就得在幕後艱苦地承接相關的工作,但令他欣慰的是,至少他和克林斯曼在想法上相當類似。一九九六年,當勒夫接掌德甲的斯圖加特隊時,便已展現自己對於進攻式足球的喜愛,而且經常使用「足球文化」、「創造力」與「樂於冒險」這幾個言簡意賅的名詞,解釋自己的想法,此外,「速度」、「準確」與「紀律」也是他的核心概念。他強調戰術的「自發性」及「靈活度」,拒絕採用僵化呆板的戰術計畫。他從前在伊斯坦堡擔任球隊總教練時,便反對打造一種所謂「絕對正確」的戰術系統,畢竟決定一支球隊是否具有國際頂尖水準的指標,不是戰術系統而是足夠數量的優秀球員。然而,在勒夫看來,整個國家隊除了巴拉克之外,幾乎沒有一位球員能有最高水準的表現。在缺乏頂尖球員的情況下,只有透過整體的改革才能讓球隊出現較好的運作,因此勒夫發現,他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先穩固德國隊的根基,然後再讓個別的要素盡可能相互協調而臻於完美。他認為,必須等到德國隊能以傳統的踢球方式表現得四平八穩後,再加入「創造力」的要素,才會有實質的幫助。   邁向強力足球之路:嶄新的德意志價值   「那時我們的基本理念就是,我們需要另一種足球文化。」勒夫在二○一○年曾這麼回想六年前開始的那場「克林斯曼革命」。「我們意識到,應該主動給對手施加壓力,而不是被動做出回應。」德國國家隊的球員們應該嘗試一種在這個國家裡久未出現的踢球方式:進攻式的快速足球。用侵略性取代不痛不癢的比賽,不再龜縮在己方的半場窺伺對方的攻擊,而是勇往直前地打入敵方陣營,並使其認輸臣服,這就是德國隊的使命。「德國足球必須重返世界頂尖的水準。」克林斯曼要求。然而,這條邁向成功的道路必須貫徹一種足球思維:快速、勇往直前並全力以赴。「只透過盲目的拚鬥而艱苦地獲勝並不會令人感到振奮。球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們的顧客,他們也希望看到球員們積極進攻,完全沒有保留的精采比賽。」克林斯曼說。   克林斯曼的足球改革其實已遠遠超出了純粹足球的範疇。德國國家隊的改造最終延伸為一場德意志的文化革命,總教練克林斯曼的「加州生活感」對於這場革命還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那些論調是當時德國足協的員工們從未曾聽過的。往後每當他在評價自己率先發難的這項足球使命時,情緒總是很亢奮,總會極力地誇讚一番。他始終稱讚這些足球國手「超級傑出」與「絕對優秀」,不斷地表示,德國隊後來的進展讓他「非常、非常滿意」,並對於改革的成效「佩服得五體投地」   而勒夫如何呢?他參與了所有相關的事務,而且在發言時看起來就像克林斯曼的分身。他清楚地知道這項任務的重大意義,並毫不動搖地確信,自己可以撐住這個偉大的計畫。人們可以在如下的言詞中感受到勒夫在克林斯曼時代頭幾個月裡所發生的轉變:「在國家隊工作,壓力當然是﹃無比巨大﹄,但球員們對於他們的任務卻﹃十分、十分﹄堅定,他們在訓練中﹃非常、非常﹄投入。」當然,勒夫自己已「完全」適應這個新角色,對於這項新任務感到「非常」振奮,也對於規畫事項的實施進度「絕對滿意」,不過,他還必須斟酌「許多、許多」戰術上的細節。克林斯曼發覺,他這位工作勤奮的助手實在很優秀,甚至是超級優秀,以至於幾乎天天公開稱讚他。克林斯曼雖曾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球員,卻缺乏在場邊解讀球賽過程以及辨識對方戰術運用的經驗,因此他那時便完全倚重勒夫而且還一再強調:「勒夫以前擔任過球隊的總教練,他在戰術方面的心得體會比我還要深入,所以,我每天都跟他學習足球的戰術。」   第十四章 舉起大力金盃──「勒夫式足球」的最終勝利   感性的理念與理性的計算   該如何總結德國隊在巴西式足賽的表現?德國隊並非每一場比賽都具有說服力,但這些參賽隊員在場上的踢球確實出現一些令人讚歎的時刻。特別是在這次巴西世足賽裡,德國隊特別展現出在從前的國際足球大賽的關鍵時刻所欠缺的特質:始終保持致勝的渴望、遵守團隊紀律、集中注意力,充滿活力,展現絕對的意志力,然後當時機出現時,還要補上臨門的一腳。   許多足球專家已注意到勒夫的改變,比方說,卡爾亨茲.維爾德(Karlheinz Wild)當時便在《踢球者》雜誌的一篇評論中寫道:「勒夫因為變得很務實,曾明確要求隊員加強防守,或採取更有效率的標準戰術踢球而讓他那套備受推崇的優質足球的理念變得更豐富。」他曾在一場比賽裡,捨棄兩名中後衛及一名左、右後衛,而以四名中後衛擺出四人後衛鏈的陣式,單單這項戰術實驗便已顯示,他從巴西世足賽一開始,便打算修正他的足球美學了!此外,勒夫當時也已放棄長期以來不喜歡讓球員們練習角球及自由球的習慣,這一點相當值得稱許。根據德國足協的足球統計分析,世界盃賽事中有三○%的進球來自標準戰術的運作。而德國隊在巴西世足賽一共踢近十八球,其中有六個進球是透過標準戰術而踢入的,完全符合這項統計分析的結果。如果把德國隊對巴西隊的懸殊比數視為例外而只針對準決賽以前的比賽做統計,那麼,德國隊採用標準戰術的進球率便已高達五○%,也就是說,十個進球當中,有五球是透過較有效率的標準戰術攻入球門的。   德甲的知名教練希斯菲爾德特別稱讚勒夫已成功地讓隊員們融為一體。勒夫那種充滿情感的強力領導以及為德國隊塑造凝聚所有隊員的團隊精神的能力,都是這支球隊能通往勝利的根本因素。勒夫並不認為,德國隊能有不得了的成就是他的功勞,他特別強調,如果球隊內部缺少凝聚力,無法團結一致,便難以達到目標。「自從我接掌德國隊以來,這支隊伍已經發展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團隊精神。」這種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也是德國隊打贏冠亞軍決賽的關鍵:「我們當時有這樣的感覺,不管我們怎麼做,反正就是應該獲勝。我們非常渴望達到目標,絕不坐視別人拿走一切。不過我們也從比賽裡獲得許多樂趣,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隊內的氣氛很棒,大家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彼此坦誠以待,相互尊重,我相信這對我們幫助很大。」   第十八章 足球場的哲學家   利用影像資料與統計數據的教學方法   勒夫式教學方法一開始主要透過言談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溝通與解釋。他會向球員們說明每項訓練的理由,而且會按照各項目的連接順序逐一闡釋,直到他們了解整體的訓練計畫為止。但勒夫在千禧年過後逐漸重視動態畫面的直覺性知識,因此還另外透過DVD的播放,把他的想法與期望達成的目標具體地呈現在球員們眼前,並以此補充一般概念性思考的不足。勒夫透過DVD的影像資料訓練整支球隊、球隊的小組,特別是個別球員。例如,經常被認為無法進入球賽狀況的波多斯基如果不知道該如何跑位時,教練團就會針對這個弱點提供他適合的影片,讓他自行觀摩與學習。後來波多斯基果真透過這些DVD的錄影畫面直覺地掌握了應該學會的足球知識,知道在什麼情況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並在比賽裡把這些知識運用出來。   動態畫面最能傳達教練的想法,而對於訂定球員的要求標準,統計數據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國家隊的教練團自二○○五年開始建立球隊專屬的資料庫,以蒐集並分析新秀球員的能力與進步狀況,並藉此比較德國隊與國際足球界的足球發展。勒夫在這個資料庫中不僅找到擬訂球隊策略以及批評德甲聯賽的知識基礎,還獲得許多新的想法、訂定措施的憑據以及一些批判性的修正。這位「數據分析狂」非常著迷於這個球員資料庫的各種可能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統計資料算出,每位球員偏好的傳球方向和方式—是橫向或往前?是高空球或低平球?在一場比賽裡跑了多少公里?速度多少?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讓球員們明白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因為我們希望他們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能有最好的表現。」一支足球隊在所有重要的足球領域的數據—傳球的敏捷性、傳球的精準度、接球、帶球、跑動速度、一對一交鋒的動作等等,都可以清楚地顯示它在國際足球界的水準。   統計數據除了讓教練的要求和規定獲得有力的論據之外,還發揮了一個附帶的效用:由於教練掌握較多的資訊,比球員們更了解情況,因此更能在球隊中樹立他的權威。「我所掌握的訊息已遠遠超過球員們。」勒夫曾這麼表示,言下並無傲慢之意。可想而知,教練發布的規定與措施如果在專業上無法讓球員們信服,不論採用言談或影像資料的溝通方式,都無法發揮實際的作用。   以最高的紀律呈現富有藝術性的球賽   足球員傳統的優點—比方說,快跑、纏鬥搶球、盤球、詭詐的花招、意志力與熱情的心理特質,當然還有著名的「直覺力」等,仍在足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只有每位隊員確切知道,他應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而且能與其他隊友密切配合,才能為球隊帶來具體的戰果。《南德日報》曾於二○○七年十月檢視勒夫已領軍一年多的德國國家隊:「德國隊根據一個清楚的計畫進行比賽,而且已將這個計畫成功地內化為球隊的一部分,以至於新進球員除了立刻依照這個計畫踢球之外,根本沒有機會嘗試其他的做法。」   單單只有清楚的戰術結構還不足以促成一場出色的球賽,還必須搭配球員們在行動中的紀律與思考,所以勒夫總是不斷提醒球員們遵守「最高的紀律」或「絕對的紀律」。包含個人任務的清楚分配及嚴格實踐的陣式系統,對於一支球隊來說,是必要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球員的創造性才對團隊的整體表現有意義。勒夫強調:「一個欠缺組織及秩序的球隊不可能具備足球文化,因此一支球隊的組織愈良好,就愈能在比賽中展現它的原創性。」具有創造力的個體如果無法在球隊的結構中行動,他的原創性通常對球隊而言,並不具有效益。   當球員的原創性與對於集體的戰術系統的嚴格遵守取得平衡時,優秀的足球文化便於焉誕生。如果球員們沒有自主性,只是盲目地依附於球隊的戰術系統,那麼當比賽發生一些無法預料的狀況時,他們會立刻手足無措;另一方面,個人的即興演出如果未被整合入團隊的球賽流程時,這些傑出的個人表現對於團隊的競技活動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許前義大利國家隊總教練薩奇說得沒錯:「最理想的球隊戰術組織就是讓球員們的能力可以發揮倍數的效用」。

作者資料

克里斯多夫.鮑森凡

德國知名的足球作家。一九五九年生於德國紐倫堡,曾先後在紐倫堡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主修歷史與哲學,並取得碩士學位。鮑森凡曾擔任記者、出版社編輯,從事與足球相關的寫作以及足球展覽的構思與策劃,並於二OO四年參與創立「德國足球文化學院」。鮑森凡曾出版許多以足球為主題的著作,例如,《烏里.何內斯的原則》(Das Prinzip Uli Hoeneß, 2009)、《足球的秘密》(Geheimnis Fußball, 1998, 2006)、《最後一批男人》(Die letzten Männer, 2003)以及許多關於德甲球隊的書籍。

基本資料

作者:克里斯多夫.鮑森凡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大牌出版 書系:泛讀 出版日期:2015-08-05 ISBN:9789865797478 城邦書號:A1290080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