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1勞動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不虛此生:佛教的正見與止觀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不虛此生:佛教的正見與止觀

  • 作者:許無雲
  •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15-06-10
  •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華嚴經中早已指出有聞名往生的淨土?雜阿含經中已經有淨土經的原型? 臨終往生淨土的瑞相是怎麼一回事? 禪宗的見性成佛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是佛教的正見? 淨土與禪宗其實並沒有自立與他力的差別?原始佛教是包含與雜阿含經的那些部分? 如何判定哪一部經是現存最古老的佛經? 佛教的因果論與外道的宿命論有何不同? 什麼是輪迴的本體以及涅槃?知道修習止觀的正確方法嗎? 原始佛教、淨土、禪宗及華嚴圓教必讀 本書以「聞名往生」的淨土作為引導,進而探討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教」。此外,在原始佛教的基礎上配合「止觀」的運用,對禪宗、淨土和華嚴圓教作深入淺出的解說。筆者以個人多年的體驗、心得以及失敗的教訓,提供讀者參考。因此這些內容在其他的佛教書籍中恐怕是難得一見的。

目錄

獻詞/2 明鏡世界月王如來讚/3 原始佛教頌/4 自序/5 目錄/8 第一章 華嚴經中驚鴻一瞥的「聞名往生」/15 第二章 顯示無邊佛土功德法門/34 第三章 原始佛教的探討/46 第四章 直取禪宗的精髓/109 第五章 淨土法門的真相/128 第六章 三世因果、輪迴與涅槃/143 第七章 研究佛教文字正確的方法和態度/161 第八章 印度佛教的發展/176 第九章 現代佛教的方向/213 第十章 止觀的理論與實踐/219 第十一章 戒律簡介/228 附錄一 信心銘/252 附錄二 大悲咒念誦/255 附錄三 大悲咒正誤/264

序跋

  一個人有無宗教信仰或信仰何種宗教,本自各有其特殊的因緣,是絲毫勉強不來的。筆者自幼所受薰陶的宗教並非佛教,後來竟然會長期投入於佛教的信仰和修習,實非自己始料所及,想來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吧!   然而學習佛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最大的困難,不僅在於佛教文字、理論的艱澀、深奧及浩瀚,並且其中包含了不斷演變的思想,因而產生許多嚴重的矛盾和對立,甚至還摻揉了外道的邪見和迷信。此外更嚴重的是,古來大多數的祖師、高僧和大德,由於當時學術研究知識的貧乏,而受到印度佛教文字的欺矇和誤導,對於佛教的闡述和開示,大都不免於邪見和迷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熱情洋溢的初學者要不受邪見和迷信的誤導又談何容易!以致有許多自以為是虔誠佛教信徒的人,不但違反了佛教的戒律和教理,也經常在人云亦云或讀誦一些流行的佛教經典時,竟作出謗佛、毀佛之舉,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痛苦經驗。為了使熱衷於學習佛教的人,不再重蹈覆轍,筆者以個人多年的體驗、心得以及失敗的教訓,提供讀者參考。因此這些內容在其他的佛教書籍中恐怕是難得一見的。   本書以「聞名往生」的淨土法門作為引導,進而探討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教,以及印度眾多佛經產生的順序和大概的年代。此外,在原始佛教的基礎上配合止觀的運用,對禪宗、淨土和華嚴圓教作深入淺出的解說,並略述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   本來宗教信仰對世人來說,有如因病所服之藥,貴在適症(還未必是對症根治之藥)。疾病的輕重、難易之別,有如眾生根性的差異。在佛教領域內的種種宗派和法門也不例外。世人隨著貪、瞋、癡厚薄的差別,而自然會有不同的喜好和歸屬。然而對真正嚮往佛教之解脫於生死輪迴苦難的信眾來說,如果受到邪見和迷信的誤導,則違反了信仰者的初衷。若是這些人想要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卻苦於不得其門而入,或對於佛教的理解還心存疑慮、迷惑的話,閱讀本書也許可以稍有助益,因為這正是本書寫作的目的。這是一本專為提供進修佛教的正見而非一般傳教的書。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把佛教當作神明保佑或與神我外道不分的「虔誠信徒」,本書恐怕是不適合的。本書並無意批評或改變這些人的信仰,因為他們目前的信仰對他們來說,正是應時、適症之藥,即使勉強改變了,也會使他們變得無所適從,反而有害無益了。   古今中外對於佛教具有真知爍見的人實在屈指可數。以筆者的管見,其中首屈一指的當推臨濟宗的開山鼻祖,義玄慧照禪師。因此本書提出了不少義玄祖師在臨濟錄中的開示作為借鑑,其中一再強調的「真正見解」,是一般禪宗書籍所忽略的,開啟禪宗無門之門的鑰匙,其實也是佛教信仰的「正見」。   在現代既有學術研究之豐富成果的基礎上,使我們處於遠遠超越古人的有利地位,因而有助於我們對佛教能夠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判斷。所以對於從古至今一些積非成是的觀念,有提出糾正的必要,也難免要對一些古來知名的佛教典籍和人士作重新的評價。這些都是基於對佛教求真的理念,其是非曲直,還有賴讀者自己去研判。   佛教是具有生命力的宗教,能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繼續成長。佛滅後佛教在摸索中繼續前進發展,又必須適應各個時代不同地區世人的需求,難免會導致種種偏差和缺失。時到如今,如果仍然不能明白分辨其是非、真偽,而一昧因循苟且,只會給佛教帶來迷信和無知的形象。更嚴重的是會對虔信佛教的學人造成誤導,使其錯過萬劫難得之人世中的一生,則罪莫大焉! 佛教是追求真理的宗教,更是為救度世人,使其盡此一生,永遠解脫於生死輪迴之苦的宗教。本書即是基於這兩項宗旨而寫作的。一切有為法雖如夢幻泡影,但也都是因果昭彰的緣生法。過去一些長期對佛教的誤解、邪見和迷信,都是法緣如此,因果的必然,也未嘗不是為了順應當時當地眾生的需要。或許如今法緣成熟,正值重新建立佛教正見的契機,以適應新一代(指觀念而非年齡)學佛者的需求。   本書採取問答的方式,俾使讀者更容易把握問題的核心,並得到確切的解答。書中所揭示千載難逢之「明鏡世界月王如來」「聞名往生」的法門,是淨土法門寶冠上的明珠。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請讀者細心體會它信念和願望的力量,千萬不要等閒視之。「止觀」是一切佛教法門不可或缺的實踐方法和途徑,也是本書一貫而特有的要點。書中為了閱讀簡明,對古人多不加尊稱,並非有不敬之意。如果本書能有對少分讀者稍具裨益的功德,則願將之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願其能在此生中信受佛教正法,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或不再墮入惡道,乃至速證菩提佛道,永遠解脫於生死輪迴的苦難。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華嚴經中驚鴻一瞥的「聞名往生」
◎問一:淨土法門提倡「稱名往生」,也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卻從未聽說過「聞名往生」。自序中所說的「聞名往生」有何依據? ◎答一:有的。東晉「佛陀跋陀羅」在元熙二年(西元四二零年)譯出的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晉經」,共有三十四品。在「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中,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譬如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十方無量剎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乃至一念不作化身來詣佛所而聽法者。彼佛常為廣說經法,乃至廣為說本生經。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亦復如是,放曼陀羅自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   本書在獻詞後的「明鏡世界月王如來讚」即是筆者根據此段經文所作。文中以「聞名往生」為例,來說明遇見盧舍那菩薩「曼陀羅自在光明」的人,都達到了十地菩薩的階位。華嚴晉經雖然有三十四品之多,但只有兩品是佛親口所說的,而「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即是其中之一(另一品「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只是強調無量數的不可說),可見這一品的份量非比尋常。儘管此處的「聞名往生」只是所舉的一個事例,卻明白指出:「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所以聽聞「月王如來」名號的人,命終之後,都可以往生「明鏡世界」。這就是「聞名往生」的由來。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606頁,中,16行。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第二十五,586頁,上,5行。 ◎問二:還有其他經典說到類似的「聞名往生」嗎? ◎答二:有。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由「實叉難陀」譯出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唐經」,共有三十九品。在「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中,也有類似的經文: 「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   晉經內的「月王如來」在此被譯作「月智如來」。經文的大意雖然相同,往生的時間卻被糢糊化了。其中只說「必得往生」而不說「命終之後」,有被解釋成「總有往生的一天」之「別時意」的可能。「別時意」是說雖然一定往生,但未必在命終之後,至於何時往生,則不得而知,難免有敷衍之意。   唐經譯出的時間,比晉經晚了二百七十九年,其間梵本已多有增改。後人認為唐經的文句比較流暢,內容也比較完整,所以後來唐經要比晉經流行。但是從「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和「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這兩段文字來看,顯然晉經比唐經要樸實得多了,所以本書採用晉經的「月王如來」名號。如果有讀者偏愛「月智如來」,當然亦無不可,其實並無差別。「月王如來」除了「月智如來」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異譯,如「月覺佛」、「覺月佛」 和「月智慧佛」 等。 大正藏第10冊No.027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八,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257頁,上,26行。 大正藏第10冊No.0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592頁,上,3行。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壽命品第二十六,589頁,下,15行。 大正藏第14冊No.0440佛說佛名經卷第二,121頁,中,22行。 ◎問三:聽到佛名就可以往生其淨土,不是太容易了嗎?這樣人人都可以往生淨土,還須要修習佛法嗎? ◎答三:「聞名往生」只是個事相,其中仍然暗含著義理(稱名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如前所引的經文: 「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   這是說,這些眾生在過去世,都已經修習佛法,具備了「善根力」,才能有聞名往生和遇光皆得十地的福報,而並非不勞而獲的。好比已經修習到初禪階段的人,雖然在生前仍處於這個五濁惡世之中,還沒有轉生到初禪天去,但是已經能夠看到初禪天的景象,受取初禪天的禪樂了。   佛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稱作「善根」。修習佛法,即是種善根。修習佛法日久功深,有能力對治煩惱了,就稱為「善根力」。修習聲聞法能夠得力,是修聲聞善根力。修菩薩法得力,是修菩薩善根力。修習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得力,是修信等善根力。修習無貪、無瞋、無癡等三善根得力,是修三善根力。其他皆可依此類推。這段經文正是在鼓勵我們努力修習佛法。不要只看前面的聞名往生而忽略了後面這一句。讀經若是見事而不能把握理,見理而不能明辨事,就容易誤入歧途,產生邪見。   華嚴經已經譯出了一千多年,而知道「聞名往生」和「月王如來」或「月智如來」的人恐怕寥寥無幾。能夠堅信和發願往生的,可能更是絕無僅有。可見雖似極易,實亦極難。現在有緣知道的法友,應當珍惜這個法緣,更加努力修習善根力,憶念佛名,使信、願不退,成就「聞名往生」這一件希有的盛事。信、願是往生一切淨土的共同基礎。不信(信也有層次上的差異)其有,不願往生的人,自然是無從往生淨土的。 ◎問四:這麼說,能夠聽聞「明鏡世界,月王如來」的人都是「先世修善根力」的嗎? ◎答四:原則上可以這麼說。現代傳播科技的進步,遠遠超乎當時著經人的想像,本書印出後,知道此事就要比過去容易得多,有沒有「先世修善根力」,還得靠聽聞之後往生的信、願來鑑定。聽聞「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後,如果能夠發起堅定的信心,生出熱切往生意願的人,應該都是「先世修善根力」的。否則也有廣結善緣的作用,成為未來修善根力的善因。自認為是在信、願邊緣上的法友,更應當加強佛法的修習,以彌補過去善根力的不足。 ◎問五: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還須要修習佛法,不是違背「聞名往生」的本意了嗎? ◎答五:「聞名往生」在定義上雖然除了聞名之外,不應該對往生淨土有其他的要求,但是到了這個階段的人,一切身、口、意行已無須再加以規範,自然而然能夠符合往生淨土的條件(這是學習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聽聞佛名有喚起先世善根力的作用,而引發水到渠成的功效。對於善根力不足的人,身、口、意行都還有重大缺失,自然要加緊修習佛法,以彌補善根力的不足。何況往生「明鏡世界」,是要去聽佛廣說經法,以達到佛教的最終目的,成佛道或涅槃(一般說「成佛」,容易使人望文生義,產生神我的邪見)。真有往生信、願的人,在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當然會自動自發,迫不及待地加強修習佛法。對佛法沒有興趣的人,又怎麼會發起往生彼佛國土的信、願呢? ◎問六:目前已經在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會不會造成干擾呢? ◎答六:不會。諸佛國土都是為順應不同根機的眾生而存在的(其存在並非如世人所想像的或經文所形容的),有著共通的目的,和互補的功能,而完全沒有互斥的性質。念「阿彌陀佛」的人,聽聞「月王如來」名號之後,仍然可以繼續念「阿彌陀佛」,並且把聽聞或稱念「月王如來」名號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也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可見聞、持不同的佛號,只會相互增益,而沒有彼此干擾的可能。 大正藏第14冊No.0449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402頁,下,21行。 ◎問七:前面說,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也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可說是「聞名往生」嗎? ◎答七:不是。隋朝「達摩笈多」譯出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中說: 「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復一年,或復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憙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   同一段經文,在唐朝「玄奘」譯出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 「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並列兩種不同的譯文,有助於知道佛經中詞、句翻譯的差別,有時也可以看出,在印度同一佛經隨著時代而產生的變化。   其中的「八分齋戒」有時又稱作「八關齋戒」、「八支齋」、「八戒齋」、「八齋戒」、「八齋」或「八戒」等。   「大智度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說: 「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在佛出世以前,印度已經有持守「齋法」以趨福避禍的習俗。當時的齋法僅止於一天不食,而稱作「齋」,並不受持「八戒」。後來佛陀教導世人要在齋日的一日夜內過中不食(而非一日不食)並且要受持八戒。按照這個說法,齋應該是指「過中不食」,戒即是「八戒」。佛把八戒加入了略作放寬之舊有的齋法中,而成為「八戒齋」。從「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可知八戒與過中不食是佛陀在世時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世人學習佛法,先在一日夜間,模仿佛陀持守八戒和過中不食的生活方式。亦由此可知,戒行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切記,答二五當再詳述)。   起世經(隋闍那崛多等譯)卷第七說: 「一一月中,有六烏晡沙他(隋言增長,謂受持齋法增長善根),白月半分有十五日,黑月半分亦十五日,白、黑二月各有三齋。何者白月半分三受齋日?所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亦有三受齋日,如白月數。」   八戒齋的齋期只有一天,包括一日一夜,不像受五戒,必須終生持守。受齋日每個月有六天。白月是月圓之前的十五天,黑月的十五天在月圓之後。所以一般所說的受齋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僅是指為時十五日之白月或黑月而言。以整個月(印度以黑月為前半月,白月為後半月,與漢地的陰曆相反)來說,後半個月的受齋日則是二十三日(十五日加八日,以下同此)、二十九日、三十日。「烏晡沙他」為「布薩」的異譯,意思是淨住、善宿、長養或增長。在家眾每月於六齋日守齋持戒,住於清淨戒中,可以長養善根,稱作「布薩」。出家眾則是於每半個月的八日、十四日「說法」,十五日「布薩」(說戒)。 雖然漢地陰曆的初一相當於印度曆的十六日,而每個月六齋日的日期仍然通用。   八戒的內容,根據「大智度論」是: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八,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九,不過中食。 其中前八項是「戒」,第九項是「齋」,如前(本答)所述。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內的「受八戒文」說: 「(有人來欲受八戒,先教禮三寶,然後教胡跪合掌。戒師應教如是說:) 「我某甲,從今至明旦,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無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如是三說) 「我某甲,從今至明旦,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 「我某甲,已受三歸竟,從無始生死已來至于今日,身業不善:殺、盜、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貪欲、恚瞋、愚癡邪見。如此眾罪,今向十方諸佛、諸尊菩薩、得道賢聖、現在師僧前,求哀懺悔。我某甲,已懺悔竟,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是名清淨住。從今至明旦習學諸佛,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著香華纓絡香油塗身,不作唱技樂故往觀聽,過中不食。(如是三說) 「我某甲,已受八戒竟,以此功德,不求轉輪聖王、釋梵諸王人天之樂。願盡諸煩惱,明知一切法,果成佛道。」   特此錄出全文,以便讀者自行在家受持。此戒文包含了三歸、五戒、八戒、十不善(反之則是十善)以及懺悔惡業,可說是佛法的精髓,不要等閒視之。若有人能終生每日奉行,則與佛何異!   此戒文中前八戒及「過中不食」的內容與大智度論所說大致相同。另一種說法是把第七、八二戒合為一戒,而將「過中不食」當作第八戒。其總內容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失去了原來齋、戒各別的義意,因而也引起諸多諍議(如「世親」造之「俱舍論」中所述)。 於此不再多作討論。   如前(本答)藥師佛經中所說,四眾及其他善眾,把受持「八分齋戒」的善根,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八分齋戒本為在家眾一日夜間所設,對出家眾而言,則是終生所應遵守的),如果還有不足的話,若是能夠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命終時就一定能夠往生。所以,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只是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有彌補善根力不足的功能,還不能看作「聞名往生」。從該經文也可見,念佛求生淨土,千萬不要忽略了持戒的重要性。(持戒也是「止觀」或「定慧」的基礎,答二五當詳述。) 大正藏第14冊No.0449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402頁,下,17行。 大正藏第14冊No.0450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406頁,中,6行。 大正藏第25冊No.1509大智度論卷第十三,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160頁,上,6行。 大正藏第01冊No.0024起世經卷第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346頁,下,23行。 大正藏第22冊No.142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八,121頁,中,21行。 大正藏第25冊No.1509大智度論卷第十三,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159頁,中,26行。 大正藏第 23 冊 No. 1439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受八戒文第二,496頁,中,3行。 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四,分別業品第四之二,75頁,下,2行。 ◎問八:可以同時發願求生兩個淨土嗎? ◎答八:當然可以。原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在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可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和明鏡世界,如果臨終同時合乎往生兩個淨土的條件,便會生到當時「往生意願」比較強的淨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伽梵達摩譯)說: 「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只要有足夠的善根力,臨命終時,十方諸佛都會來接引(在止觀之中),又何止兩個淨土。此外往生淨土,也是死後心識狀態類似異次元存在的一種描述。其實際狀況,絕對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由此土飛渡到另一個遙遠的佛國淨土。 大正藏第20冊No.1060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107頁,上,8行。

作者資料

許無雲

基本資料

作者:許無雲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5-06-10 ISBN:4717702090234 城邦書號:3AB104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1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