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反烏托邦三部曲經典套書 (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我們,精裝典藏版)
- 作者: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尤金.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15-03-25
- 定價:950元
- 優惠價:79折 751元
內容簡介
作者資料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阿道斯.赫胥黎,一八九四年生於英國薩里郡,是家中的第三子,兩位兄弟日後都承襲了祖父,知名生物學家湯瑪斯.赫胥黎的衣缽,成為優秀的生物學家。一九一一年他患了角膜炎,有兩三年的時間處於目盲狀態,讓他得以免於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視力恢復後,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英語文學。離開牛津大學後,為了維持生計,他在伊頓公學教了一年法語,當時的學生中,也包括了喬治.歐威爾,雖然歐威爾等人對他的用詞技巧讚譽有加,但還是被學校認為是一位不適任的教師。 他前半生的創作都以社會諷刺小說為主,中年後,其創作開始反映科技的發展抹滅人性的現象,一九三二年發表反烏托邦經典之作《美麗新世界》後,造成社會上廣大的迴響與激烈討論,並在文化、音樂、電影界造成了深遠影響。後來漸漸轉為創作與編輯有關和平主義的非小說作品。 一九六零年赫胥黎被診斷出喉癌,在後來幾年間,雖然健康狀況越來越差,他還是完成了一本烏托邦小說《島》。最後,赫胥黎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甘迺迪被暗殺的幾小時後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尤金.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
1884-1937,一八八四年生於俄羅斯中部的的黎貝迪安鎮。一九○二年進人彼得堡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學,經歷了1905年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曾被捕而流放。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一七年在泰恩河的造船廠工作,讓他對於大規模勞動的合理性產生質疑,這成為日後寫出《我們》的契機。薩米爾欽於一九三一年移民巴黎,直到一九三七年逝世。 《我們》是薩米爾欽的代表作,於一九二○至二一年間寫成的一書,一開始僅以手抄本形式在俄國內部流傳,一九二四年流出國外出版英、法、捷克文等版本,一九二九年在國外出版俄文版,儘管未在蘇聯出版,薩米爾欽仍遭到蘇聯主流文學界的批判,在蘇聯的文學界無法立足的薩米爾欽流亡歐洲定居巴黎,卻再也沒寫出超越《我們》的作品。《我們》在蘇聯則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才正式解禁出版。另著有《省城紀事》、《穴居人》等小說。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出生於印度 孟加拉。本名為Eric Arthur Blair。他是海關人員的兒子。8歲的時候到了英國,在貴族學校受教育,而後並未繼續就讀大學,而是成為了緬甸的警官,並歷經殖民地時期。 帶著對殖民地的贖罪心情的他,在巴黎倫敦成為了過著貧困生活的教師,書店店員等,同時在(1933)發表了自己的自傳《巴黎,倫敦的在地生活》,接著對於殖民地制度下的野心白人管理制度破滅,所以在1934年發表的《我在緬甸的那些日子》。 此時開始逐漸成為社會主義者,並在1963年參加西班牙內戰。1938《加泰隆尼亞 的禮讚》便是揭發體驗內戰實際情形和提出譴責的書籍。喬治.歐威爾長久以來被肺結核所苦,在1950年倫敦的某醫院中病逝。 《動物農莊》是藉由第2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革命和史達林體制的怪象所著,因此他成為暢銷排行榜的作家。 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僅以《動物農莊》和《1984》而言,他的影響已難以估量。以至於為了指代某些歐威爾所描述過的社會現象,現代英語中還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歐威爾現象(0rwellian)」。
基本資料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