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健康 > 心理勵志 > 心靈成長
不要生氣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沒有人會因為喜歡生氣而發怒,只是,為什麼明知不該生氣,卻還是忍不住發脾氣?如何才能安住身心,超越生氣情緒,找到幸福之道? 任由憤怒的能量蔓延,讓生活充滿攻擊與對立,所導致的最大不幸是,不論走到哪裡,都找不到歸屬感。因為,所謂的歸屬感,是唯有在憤怒的毒素完全消失,身心得以放鬆時,才能得到的幸福。──小池龍之介 「那根本是錯的」、「這件事也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倒楣的事偏偏被我碰上了?」、「這份工怎麼這麼無聊」……煩躁不安、抱怨不平,放任這種思緒在腦中徘徊,就是生氣的元凶,也是讓現代人變得孤獨、失去歸屬感的原因。 但是,為什麼人會一邊想要快樂,卻一邊做背道而馳的事呢? 日本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一一拆解「人為什麼會生氣」的根源煩惱──貪欲、嗔怒和癡迷,並以自己的修習心得告訴大家如何拉起一條對治憤怒的抗衡線,化解心裡的怒氣,並且打從心底不再生氣,讓心得到自由,充分體會安穩快樂的幸福滋味。

目錄

◎序 打從心底不再生氣

◎第一章 貪欲是壓力的根源
‧對痛苦感到麻木的大人
‧「貪欲讓人有活力」是一種錯覺
‧滿足願望的瞬間即成空
‧凡事不要多想,最不疲倦
‧「犒賞自己」是反效果
‧「環境保護」雖然偽善,仍有其意義
‧不想吃太多,最後卻暴飲暴食的心理
‧壓力容易轉化為食欲
‧為什麼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好
‧練習每吃一口便放下筷子
‧「自言自語」會破壞對話的平衡
‧假裝「擅長傾聽」的「詐欺犯」
‧培養「善心」比閱讀教戰守則來得重要
‧批評的真面目就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堅持正確」是一種病
‧希望別人了解卻適得其反

◎第二章 嗔怒嚴重打擊身體
‧生氣會分泌不快物質
‧發脾氣的原因是感覺「受到不當對待」
‧生氣能暫時令人忘掉討厭的事
‧「生氣時力大無窮、精神百倍」的錯覺
‧心底藏著「想被愛」的幼兒貪欲
‧期望幸福卻適得其反的人們
‧愈驅使愈擴大的憤怒能量
‧淡漠美麗的日式情緒表現,也是憤怒的一種
‧日常的小小不滿和不平都是導火線
‧改寫腦內故事即可減少瞋怒情緒
‧不壓抑也不發洩的瞋怒平靜法
‧愛自己的煩惱,卻對別人的煩惱深惡痛絕
‧不受他人怒火牽連的自保法則

◎第三章 癡迷使能力蒙塵
‧心最討厭「平凡無奇」
‧惡性循環會降低專注力和決斷力
‧專心走路可提高自我控制力
‧真正的專注來自於超越「喜歡」的瞬間
‧事情枯燥無趣,只因為沒有細心觀察

◎第四章 為什麼片刻就心亂
‧人所接收的訊息都已經過心的編輯
‧「陌生女子」變成「討厭女人」的形成原理
‧不斷渴求訊息的腦內編輯部
‧煩惱故事是這樣製造出來的
‧報復討厭的上司等於是自找罪受
‧「刺耳的話」也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聲音」
‧憤怒或喜悅就在一念之間

◎第五章 減少貪欲、憤怒、癡迷的功課
‧第一要務就是用良好的規範要求自己
‧以十善戒阻止貪欲、瞋怒、癡迷
‧行善避惡都是為了自己著想
‧察覺瞋怒隱約湧現的瞬間
‧用「念力」檢視心的動向
‧拆解情緒然後加以克服
‧累積善的能量以提高免疫力
‧提高專注力將煩惱一掃而空
‧體會「空」的境界
‧用慈悲話語調伏強大煩惱
‧願宇宙的所有生命都能擺脫執著,得到自由

◎第六章 保持穩定心情的功課
‧用「心的合氣道」來化解強烈的情感
‧察覺身體發出的痛苦訊息
‧你有貪欲嗎?你的心紊亂嗎?
‧磨亮感測器讓惡行自然遠離
‧佛陀說的「道」與「法」並不是宗教
‧琢磨感測器以便體會他人的情緒變化
‧只會「察言觀色」是自取滅亡
‧以「悲心」來轉換氣氛
‧轉換氣氛讓現場和樂融融的方法

◎結語──一條細細的抗衡線

序跋

打從心底不再生氣

  煩躁不安、抱怨不平,放任這種思緒在腦中徘徊,就是生氣的元凶。

  幾乎所有的人從早到晚都會在腦中盤桓著各種思緒,走路的時候思索,搭電車的時候思索;工作的時候思索,吃飯的時候思索,邊說話也還邊思索,就連看電影時腦袋瓜也不得閒。

  多數人善於思索,可是以佛道的立場來說,這無異於死亡。因為,思索既非現實,也非事實,而是一種妄想的世界。一旦陷於思索的世界裡,人等於沒有活著。由於思索的時候會漸漸感受不到真實世界的現實感,自然就會累積壓力了。

  那麼,我們在心裡煩躁、抱怨,到底是在想些什麼呢?這種時候,支配我們心靈的,往往是「這件工作若是失敗了怎麼辦?」、「那個人會不會因此討厭我?」、「竟然有這麼差勁的人,真是無法原諒!」之類的負面思考。按佛道的說法,這些都是「怒」。

  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沒有人會因為喜歡生氣而發怒。人,往往因為心受到瞋怒所染,而感到不愉快,甚至心生倦怠,可是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奇特到說「我自己想要不愉快」吧!

  只是,心會任意地胡思亂想,「不知不覺」變得不安,「不知不覺」變得瞋怒,這是因為人具有傷害自己的特質,後面我會再詳述。比起平靜的滿足,不安和瞋怒的強烈刺激更加容易深印在心中,所以很容易變成習慣。

  我們現代人在別人看不見的心中,總是從早到晚瞋怒不平,「那樣不好、那個人說話有問題、那種態度讓人火大、那種音樂沒水準」,任由種種思緒折磨身心。最後的結果就是,身心受到傷害,整個人感到不愉快,以致身處任何境地,都體會不到幸福感。原因在於,不論地位、收入或名聲再高再好,只要心處於不愉快的狀態,一輩子就不會得到幸福。

  瞋怒,這個煩惱奪走了人們心中「平靜快樂過日子」的自由,並迫使人感到不愉快。這個讓我們身心煩憂的「瞋怒」,還會與其他兩大煩惱—「貪欲」和「癡迷」緊密相扣,接連發生。當無知的心漫無目的遊蕩,就會因為「癡迷」而產生「貪欲」,當「貪欲」橫行,無法滿足時,心就會被「瞋怒」染濁。

  希望各位能透過本書,充分了解三大煩惱—「貪欲」(貪)、「瞋怒」(瞋)、「癡迷」(癡)的關聯性,遏止這些情緒在心裡恣意橫行,並抑制無意義的思索,進而徹底拋開用瞋怒折磨自己、用瞋怒讓別人受害的負面情緒。

  只有當我們決定不再發怒,打從心底不再生氣,而不是表面平靜、內心波濤洶湧的時候,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充分體會安穩快樂的幸福滋味。

內文試閱

第1章〉〉 貪欲是壓力的根源

「自言自語」會破壞對話的平衡

  醒來時,發現所愛的人就睡在身旁,而非一覺醒來,卻發現自己孤枕而眠───那種暖暖的心情,可說是夜裡兩人同衾共眠的絕美滋味吧。

  清晨起床,頭腦矇昧不明的時間裡,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短暫靜默,或許正是親密愛侶之間所擁有的特權吧。

  儘管如此,有人卻是一睜開眼就想說很多話,或是想打破寂靜。最典型的就是做了一個印象深刻的夢。「我做了一個夢──」由此展開話題後,便絮絮不休地說個沒完。

  如果夢的內容,是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倒還無妨,但偶爾對方也許會露出「又要說你的夢嗎?還沒睡飽就被你拉起來聽夢話實在很無聊」的表情,看起來興趣缺缺的樣子。

  於是,我們從對方的表情中,升起「啊,糟了──我好像強迫他聽自己的話」的念頭,產生了小小的罪惡感,為了撫平這種感覺,於是便反問:「那你做了什麼夢呢?」試圖取得對話的平衡。

  然而,就算對方開始說起他的夢境,自己心裡卻還在介意對方不想聽自己夢境的事,滿懷懊惱的心情,根本沒留心在聽對方的話。

  而就對方的立場來說,朦朧寂靜的時間被打破,而且還陷入一種「叫我說我的夢境,結果你卻沒在聽」的鬱悶心情。

  這種情形,稱為破壞對話平衡的詐欺行為。這種微小的詐欺行為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因而一點一滴折損了清晨的舒爽氣氛。

假裝「擅長傾聽」的「詐欺犯」

  想要聆聽對方說話,注意力卻不自覺地轉移,這種人就是「假裝傾聽」的「詐欺犯」。其最初的動機可能是:「我想再多說一些,但只顧著自己說話不太好,不然就聽聽對方也想說什麼吧。」這種動機本身,其實未必是不好的。問題在於「想要說更多」的煩惱,與「就聽聽對方也想說什麼」的同理心並沒有水乳交融,而是被棄置在旁的緣故。專注力被「其實我還想再多說一點」、「不過還是聽對方怎麼說好了」兩個念頭一分為二,在這種狀況下對話,對彼此都沒有半點好處。
  把混亂的念頭擱置一旁,勉強聽對方說話,到最後卻還是被自己「想說話」的貪欲給打敗。儘管在潛意識裡想「傾聽對方說話」,實際上卻是心不在焉。如果不能把心裡想表現「自己!自己!」的貪欲壓抑下來,很難不成為「假裝傾聽的詐欺犯」。

  如果不想成為詐欺犯,就必須把所有的意念放在與對方對話之上。這麼一來,其他多餘的貪欲,像是「很想說說話」也會沉靜下來。當貪欲沉靜到某種程度以下時,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對方的話,而對方也才能真切感受到「他聽懂我的意思」、「他接納了我的想法」。當對方產生這種感覺時,自己也會感到愉快。

  近年來,「成為傾聽高手」的重要性被大肆宣揚。但是,我不建議大家閱讀這類「教戰守則」,學習賣弄小聰明的技巧。因為「傾聽能力」的養成,不在於學習形式,而在於培育高尚的心靈。

培養「善心」比閱讀教戰守則來得重要

  前面說到與其改變具體的「形式」,還不如改變無形的「心靈」來得重要,這種論調聽起來或許與世俗常理背道而馳。

  但是,如果照著教戰守則的內容,勉強自己扮演「傾聽高手」的角色,卻又忍不住想抱怨「像這樣聽別人說話真辛苦」的話,就是不折不扣的「只注重表面形式」。

  勉強塑造「善良的態度」,卻是心口不一,以致格格不入,突顯不出人性美善的一面。而且,心靈和外表態度之間的隔閡會不斷製造出壓力。

  相對的,如果能打造一顆「善心」,就能自然散發出「善形」,若能再進一步抑制「自己!自己!」的貪欲,不知不覺間就能投入對方的情緒中,也不會因為聽了對方的話而產生壓力。

  要學著不被「自己!自己!」的能量所牽制,抑制向別人「倒垃圾」的貪欲。光是做到這一點,就比許多教戰守則所寫的小撇步更加實用,還可以應用在任何事物上。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算不特意提醒自己,某天一回神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是個「傾聽高手」了。而且成為傾聽高手後,也會自然而然變成說話高手。這是因為當你專注傾聽對方說話,並且融入情境之後,自己便能掌握住時機,說出最貼切的話來。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便是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之下,激發出彼此更高貴的情操。

批評的真面目就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貪欲的能量是種種煩惱的源頭,會對日常生活、工作帶來重大的危害。其中最麻煩的是「主觀」,也就是固執、堅持己見的煩惱。

  佛道認為,當人有所感的瞬間,「自己感覺到的事是對的,不會有錯」的主觀習性便會自然萌生。

  例如,看到某部電影,覺得「不好看」的當下,這部電影對此人來說,就成為一部「不好看的電影」。直到同部電影再看一次,覺得它「好看」時,才會改變觀點,認為它「確實好看,以前是自己想錯了」。但即使如此,也只是認為「以前覺得它不好看,是我的想法錯了,其實是好看的」。就算是察覺到「從前的想法」有錯,卻還是認為「現在」的想法無論如何都是對的。依然陷於「今是而昨非」的癡迷中。

  問題是,當我們陷於癡迷中,表示「那部電影不好看」的同時,也暗暗含有「因為自己覺得不好看,其他人應該也覺得不好看!如果你不這麼認為,你就錯了」的意思。

  表面上雖然會用有禮貌的口氣掩飾說:「對你來說是有趣的電影,但對我個人來說,它不好看,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但其實心裡並不如此認同。

  當一個人把意見和感想說出口時,通常都潛伏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希望你也能認同這種想法」的貪欲。

  尤其針對某件事陳述批判性意見時,意圖灌輸自己想法的正確性,給別人洗腦的幅度便會增高。

  當然對方也會察覺其中玄機,因而執著於自己意見的正確性,導致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甚至爆發衝突。

「堅持正確」是一種病

  與友人同桌用餐,指正他持筷的姿勢太粗魯,要求對方應該把筷子拿得優雅一點,看起來好像是芝麻小事,但若要問我,這樣要求對方修正錯誤,是否有助於兩人情誼的增長,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當我們陳述意見時,必須說出理直氣壯的理由來,也就是說,必須運用到邏輯。而且,若有意想改變並說服對方的時候,就必須訂出戰略性的思考,以便擊潰對方的邏輯。因此,這時必須腦力全開,運用大量的能量思考才行。

  陳述意見的時候,心裡之所以會忐忑不安、波濤洶湧,就表示能量耗損導致心理疲憊。

  「堅持正確,無法忍受不正確」這種行為本身,可說是一種病吧。而且,只有患了這種病的人,才會在真正必須「堅持正確」的時候說謊、欺騙。由於他們在平日生活中浪費了太多能量在與人較量,因而到了真正成敗關鍵、重大場合時反而生出畏怯,陷於想辦法規避責任的狀態。

  若不想因為無端的較量而疲累,就應努力改掉堅持己見的習性。也就是說,盡可能防止在表達意見的貪欲上添油加醋。

希望別人了解卻適得其反

  為什麼我們這麼想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呢?

  希望與別人有共同感受、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在這種衝動的背後包含了兩個要素。一是意圖影響對方的占領貪欲;另一個則是孤寂—「有沒有人理解、接納如此孤獨的我」。

  只要把自己鎖在「意見的牢籠」裡,就不可能與別人互相了解。就算抱著溝通的打算與人說話,但心底還是感覺得到,彼此並沒有真正達到交流。因此,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還是一直懷抱著難以忍耐的寂寞。

  諷刺的是,在寂寞的驅使下,愈是想把意見塞給別人,要別人理解,便愈是強化「意見牢籠」的柵欄,孤寂感愈是增加。

  相反的,如果能將陳述主觀意見的力道減少百分之五十,再用那百分之五十來確實與他人作溝通,孤寂也就能減少一半了。而如果能進一步將主觀煩惱減少百分之七十,那麼,肯定就能很容易脫離牢籠,孤寂也會減少百分之七十。像這樣,一點一滴淡化貪欲的過程,才是脫離主觀意見的牢籠,與人相互交流的正確之道。 第2章〉〉 瞋怒嚴重打擊身體

「生氣時力大無窮、精神百倍」的錯覺

  在第一章中,我曾說過心會有錯覺,把無法實現貪欲所產生的刺激當成快樂。在瞋怒方面也會產生同樣的情形。

  不管是塞給你大量工作,還是用粗率的態度對待你,要你接受這樣的待遇都有其因素。

  世上的人,有些讓人一看就不想與之為伍,有些讓人很想挑毛病,但也有些會令人自然很想親近的人。把大量工作塞給自己的人,也許是自己的心刺激了對方,因而讓他產生「把工作塞給這傢伙」的心情。

  不過,受到這種對待的時候,人們通常拒絕承認,自己具有令對方討厭的某種特質,因為這會破壞自己的形象。

  因此,為了逃避現下自己該當受這種待遇的現實,人們便會勃然大怒,認為對方「太過分」。

  人生原本就是一齣戲,一齣從早到晚都在告訴別人,自己當下該遭受何種待遇的戲。假裝沒看到該有所領悟的機會,徹頭徹尾當作「沒這回事」,恐怕才是生氣的本質吧。

  自己不去正視當下讓別人「不想尊重對待」的原因,反而用「對我不夠尊敬,根本是個愚蠢的混蛋」來看對方,沉醉在「我和那個蠢蛋不同,我厲害多了」的幻覺中,自我感覺良好。

  問題是,這種良好的感覺最終不過是腦內的錯覺,實際上對心靈造成壓力,對身體造成傷害。
  實情是瞋怒帶來不斷增加的痛苦,但心理上錯以為「心情很好」,因而無法停止瞋怒。

  而且,這裡有個小陷阱。那就是在剛發怒的瞬間,我們感覺不到怒氣帶來的傷害。有些人因為瞋怒,全身亢奮並且充滿了力量,因而精神百倍。

  生起氣來拍打桌子,會使出比平常更大的手勁。它產生瞬間的爆發力,那種力道甚至可以揍人、破壞物品。不過,再怎麼說,這都是不快物質對身體造成刺激反應,使身體陷於興奮狀態罷了。由於那只是不快物質衝擊造成的影響,瞬間覺得興奮之後,卻也殘留了大量的疲倦與痛苦,而且會不斷累積。

  就像貪欲會讓人產生活力的幻覺般,怒氣不僅不會給人活力,還會日積月累出混沌的痛苦。

心底藏著「想被愛」的幼兒欲望

  承接大量工作、感到「自己遭到不當對待」,氣憤難平的心靈底層其實潛藏的是「這個人並不愛我」的思想。想被愛,或是應該被所有的人喜愛—由於心中懷著這種遙不可及的貪欲,所以當貪欲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瞋怒便泉湧而出。

  儘管表面上是「我最恨這種傢伙」的想法,但心底盼望對方重視自己、關愛自己。這是一種幼兒的欲望。當一個人生氣,其實曝露出的是自己想撒嬌的性格。

  前些日子,我有個機會與一位小孩的媽媽談話。她說:「孩子想睡覺的時候,就會哇哇哭鬧,好像在說『快哄我睡覺』,其實愛睡就睡嘛,誰也沒攔他呀。」

  她的話裡隱含著一抹真理。寶寶期望的並不是「想睡覺」,而是「請你們察覺我想睡了,而且像服侍國王那樣哄我睡覺。這樣,我才能感覺到你們的愛,然後安心的睡著。」

  這個願望不能立刻實現的話,寶寶就會生氣、大聲哭鬧:「我想睡啊,你懂不懂啊!」被交代大量工作,滿肚子火氣也是同樣的心理造成的。

  這世上愈是位高權重的人,愈是會為在醫院等場合的排隊等候感到氣憤:

  「怎麼要我等這麼久!」即使醫師、護士、櫃台人員與他素昧平生,他都希望得到對方的特別禮遇和愛護,這是一種欲望的反射。表面上,也許他只是「討厭空等浪費寶貴的時間」,但其本質,就和吵著要大人哄睡覺的小寶寶一樣。

  此外,為這種原因生氣的人,即使周圍給他地位相當的待遇,他們也無法抹去「這些人只是在乎我的社會地位罷了」的想法,因而經常憂慮「若是失去了地位,他們便不會像現在那樣對我了」。

  為了麻痺這種不安,於是依然故我地任性發怒,以致對自己的身心造成更大的戕害。

淡漠美麗的日式情緒表現,也是瞋怒的一種

  我們說到瞋怒的能量,就是指對某件事生氣、反抗的能量。其實由這種能量所支配的情緒,範圍比一般人想像的寬廣許多,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在前面舉的例子中,女友有了「悲哀」的情緒,「悲哀」的感情也是一種「厭惡」現狀的反抗能量,包含在瞋怒中。

  在日本,自古以來即認為悲哀、寂寞、空虛等淡漠的情感表現,充滿了美感,未必是不好的事。

  人們喜歡將事物複雜化,總是把感情想得很複雜。但是實際上,這種種情感都是在瞋怒能量驅使之下所產生,這一點是完全相同的。

  不論是「煩惱」、「寂寞」、「悲哀」,還是「氣得想殺人」,其潛在意識中積蓄的能量性質都是相同的,而萌生這些情緒繼而產生的生物化學不快物質,也是相同的。

  不知這個事實的人,若以為「生氣是不對的,但寂寞、悲傷是一種美的情感,所以不打緊」的話,就很危險了。不管是寂寞、悲傷,陷於這種感情中時,瞋怒能量就會擴增。能量向外發散便是發脾氣,向內鬱積就是陷入不安、過度責備自己,表現的方式形形色色,但可確定的是,它都是造成不良影響的根源。 第3章〉〉 癡迷使能力蒙塵

心最討厭「平凡無奇」

  癡迷與貪欲、憤怒同為人類三大煩惱的根源,而且可以說是最大、最惡的煩惱。

  所謂「癡迷」,是指意志不能安住在當下,恍神到別處去的時候所衍生出的衝動能量。它同時也是導致專注力、決斷力、實行力、持續力等能力減退的能量。

  在佛道中,原本是以「無知」、「愚昧」來稱呼它。但一般人很難理解它就是驅使我們衝動失控的能量。由於它給人的印象是讓我們的心迷惑,不斷像陀螺一樣轉圈子,所以我用「癡迷」來形容。

  貪欲是從腦中編織的快樂故事連鎖產生煩惱的能量;瞋怒是一種從不快故事中連鎖產生煩惱的能量;相照之下,癡迷連結的既非快樂,也非不快,而是無聊、尋常、半上不下的感覺所產生的能量。

  我們的心喜歡強烈刺激,對這種既非快樂又非不快樂,而且平凡、不確定的感覺,完全不喜歡。

  在漫畫《絕望先生》中有個女學生,總是被同學戲稱「平平無奇」,因而氣得大喊:「不准說我平平無奇!」對於人類這種生物來說,時時刻刻都在追求「特別」的東西,所以無法忍受自己的「平凡無奇」。

  當腦海中感覺眼前實際發生的事,或現在必須執行的工作,有些是「例行公事、具不確定性」,就會產生「乏味、不想理會」的癡迷衝動能量。意志搖擺不定,而困在「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癡迷當中。所以,癡迷的煩惱能量,也可以稱作「逃避」的煩惱。

事情枯燥無趣,只因為沒有細心觀察

  如果我們說一心專注是「強力型」的「癡迷」調教法,那麼還有一種「智慧型」的「癡迷」調教法。此法是要人們對感覺平凡無奇的事物,仔細審慎地觀察它的細微部分。若是連細部都能凝神觀察,就能發現它並不是「無聊的尋常事物」。

  下一章,我們會再詳述,不過我們之所以感到「無聊」,是因為大腦將輸入的訊息,自作主張地設定為「這就是很熟悉的『那個嘛』,已經吃過好幾次的『那個嘛』,我早就膩了。」

  只要你置之不理,像這樣的訊息竄改作業便會自動的在大腦中進行。但如果我們抵抗這股念頭,努力發動自覺力,就有可能讓思緒改變。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改寫腦中的劇本。

  舉例來說,再平常不過的步行時刻,把雜念靜止下來,懷著平常心觀察每一個感覺,就能體驗到一個個複雜又纖細的感覺升起又消逝的狀態。

  這麼一來,原本腦內所寫的「走路無聊透頂」劇本,霎時便改編成「走路居然如此複雜而有趣」了。

  當你對某事感到煩悶,都是因為太習慣,而沒有仔細觀察的緣故。只要下意識啟動所有意念,腳踏實地去用心觀察,「無聊」肯定會變成「有趣」。

  不過,這「有趣」的故事若是隨意放任,便可能與「我要更多、更多」的貪欲雜念相連結。如此一來,意念可能會開始癡迷:「好開心啊,下次還想這麼做」,於是我們又會再度失去對腿腳現下感受的體察。

  若要防止這種狀況,一定要在快樂的感覺產生時,確實做到全神貫注。如此一來,腦內所編寫的故事就會自動暫停,而讓身心保持在「只有單純的快樂而無貪欲帶來的痛苦」的清明狀態。

作者資料

小池龍之介

1978年生,山口縣人。月讀寺(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住持、正現寺(位於山口縣)副住持。東京大學教養學院畢業。2003年架設「家出空間」網站,2003年至2007年間,開設一家兼具寺宇和咖啡館功能的「iede café」。之後,他一面修行,一面在月讀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處,指導一般民眾坐禪。 著作有《從『自己』得到自由的沉默入門》、《偽善入門》、《佛教對人心理學讀本》、《煩惱free的工作方式》、《煩惱歸零練習帖》、《淨化「自己」坐禪入門》、《解開戀愛與結婚咒縛的練習帖》、《閱讀清空煩惱的「人生對談」》。 家出空間:http://iede.cc

基本資料

作者:小池龍之介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臉譜 書系:心靈養生 出版日期:2011-04-14 ISBN:9789861206684 城邦書號:FJ2030 規格:膠裝 / 單色 / 17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