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暗示效應:讀心術、安慰劑、虛假訊息……揭穿暗示操控感官、信念與生理反應的伎倆,如何進一步形塑身心健康與社會認同
-
萬物的名字:博物學之父布豐與林奈的頂尖對決,一場影響日後三百年生物學發展的競賽【普立茲傳記類獎】
-
人類如何學習語言?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探索嬰兒到成人的語言能力躍進之謎
-
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式
-
Size決定世界:從動物心臟到飛機座椅,電視與油輪尺寸,從生物學到經濟學,一場關於萬物大小、比例、分布的思辨之旅
-
大腦持久力:IQ高、過目不忘就是頭腦聰明嗎?——腦科學家告訴你維持「大腦韌性」更重要!
-
為什麼E=mc2?看懂相對論的第一本書
-
時間的起源:史蒂芬.霍金的最終理論
-
動物的內心生活
-
鑑識科學好好玩:採證指紋、鑑定DNA、搜集微物跡證……5大主題X40個跨學科實驗,成為小小CSI鑑識專家!(二版)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思考、感覺、希望或想像時,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如何才能記住想要的,忘記不要的?
我們可以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健康,或更慈悲嗎?
如果改變了,我還是我嗎?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思考這些問題,現在,利用最新的大腦掃描技術,神經科學家可以看到大腦運作的情形──《心智拼圖》帶你走一趟大腦研究的最前線。藉由掃描生病、受傷的腦,我們看見不同大腦區域負責的心智功能,還有憂鬱症、老人失智、腦傷及毒品如何對大腦造成傷害;另一方面,掃描健康、快樂、情緒平衡的腦,我們看見幸福、道德感跟慈悲心也在同樣的地方發生,科學家得以一步步拼湊出人類心智的完整面貌。
透過色彩豐富、變化生動的大腦圖像,我們看到了:一個不能開口、沒有動作反應的植物人也許還有意識活動,看不見傷口的慢性疼痛是來自大腦特定區域的活化,創傷的經驗及內觀練習可以改變大腦處理悲傷的方式,還有運動、情緒調節和益智遊戲對大腦功能的幫助──每一張造影都提供更多的線索,告訴我們大腦可以從傷害中復原、不斷成長並且適應新的挑戰。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並學習強化神經迴路使生活更美好。
作者資料
米麗安‧波林-費茲傑羅(Miriam Boleyn-Fitzgerald)
畢業於美國史華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物理系,是湯瑪斯華生研究獎金(Thomas J. Watson Fellowship)的得主,曾獲麻省理工學院愛達葛林獎(Ida M. Green Award)研究生科學、技術和社會獎。她在柯林頓總統「人類放射性實驗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Human Radiation Experiments)當過特約撰稿人,也曾擔任自然資源保衛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和關心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分析家。在過去的十五年裡,致力於傳遞科學新知,發表了許多科學性的文章來滿足各種不同背景的讀者。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