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 歷史人物
一代軍師:諸葛亮(套書)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一代軍師:諸葛亮(套書)

  • 作者:朱大渭梁滿倉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9-11-19
  • 定價:499元
特別活動
.如果沒有「諸葛亮」,三國還會是三國嗎?
 三分天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淚斬馬謖......在傳說中諸葛亮可說是人神合一的人物。在神話傳說之外,是怎樣的環境因素,會讓一個人「始志抗曹」!是怎樣的成長背景,會讓一個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內容簡介

史無前例!以諸葛亮的角度,重新詮釋三國時代的歷史大作! 做為一個歷史人物,大概沒有誰比諸葛亮更家喻戶曉的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緣故,而真實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卻要根據歷史的記載來考察。對於諸葛亮,有人認為是古今完人,有人認為是心懷叵測的野心家,由著名學者朱大渭、梁滿倉撰寫的《一代軍師:諸葛亮》,給廣大讀者展現出的就是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本書深入地挖掘史料,準確地運用史料,全面而詳盡地介紹了蜀漢名相諸葛亮的一生。不僅介紹了諸葛亮出世、出山的前前後後以及他為什麼最終會歸附劉備,介紹了諸葛亮的諸多建樹和卓絕功業,介紹了諸葛亮諸多的優良品質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而對於他為什麼會被歷代傳頌,至今還是人們景仰的物件,為什麼由古至今、從最高統治者到至為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將他視為楷模,他著名的策論「隆中對」,是無懈可擊還是略有瑕疵,它給蜀漢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今天已經失傳的八陣圖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它在諸葛亮去世後,還在戰場上被廣泛的使用,在決定戰爭的勝負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其他等等的問題,這套《一代軍師:諸葛亮》也都給了圓滿的答案。 諸葛亮是人,還是神?是一代賢相,還是居心叵測的野心家?他的婚姻、家庭怎樣?與父母、兄弟、子姪間的感情如何?他的理想、抱負以及他的苦悶、彷徨何在?三顧茅廬,他為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給蜀漢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八陣圖到底是什麼樣子?究其一生,他在政治、軍事、思想上的功過是非,又如何評說?請看《一代軍師──諸葛亮》!

目錄

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第一章 沂水龍吟
‧第一回 臥龍出世
‧第二回 從陽都到隆中

◎第二章 十年砥礪
‧第三回 成長的搖籃
‧第四回 躬耕苦讀
‧第五回 高歌〈梁父吟
‧第六回 魚求水,水求魚
‧第七回 規畫三分

◎第三章 宏圖初展
‧第八回 飄搖荊州
‧第九回 催化荊州
‧第十回 聯吳抗曹
‧第十一回 三分荊州
‧第十二回 五載經營

◎第四章 霸業雛成
‧第十三回 天府沃野
‧第十四回 機不可失
‧第十五回 重荊輕蜀
‧第十六回 率軍援蜀
‧第十七回 跨荊州、益州

◎第五章 得益失荊
‧第十八回 益州咽喉
‧第十九回 兵定漢中
‧第二十回 息息相關三步棋
‧第二十一回 痛失荊州

◎第六章 夢斷夷陵
‧第二十二回 開國丞相
‧第二十三回 奪回荊州
‧第二十四回 天平傾向
‧第二十五回 兵敗夷陵
‧第二十六回 得失隆中對
‧第二十七回 臨危受命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第七章 勵精圖治
‧第二十八回 修正隆中對
‧第二十九回 孜孜求治
‧第三十回 納言任賢
‧第三十一回 國富民安
‧第三十二回 政通人和

◎第八章 南撫夷越
‧第三十三回 南中歷史
‧第三十四回 大軍入南中
‧第三十五回 攻心為上
‧第三十六回 一舉兩得

◎第九章 殫精竭智
‧第三十七回 上表披心
‧第三十八回 首戰受挫
‧第三十九回 三載征戰
‧第四十回 北伐的意義
‧第四十一回 巨星隕落
‧第四十二回 退兵風波

◎第十章 軍事奇才
‧第四十三回 傑出軍事家
‧第四十四回 八陣奇思
‧第四十五回 木牛流馬
‧第四十六回 武器裝備

◎第十一章 立身治家
‧第四十八回 修身養德
‧第四十九回 嚴儉持家
‧第四十九回 白璧微瑕

◎第十二章 源遠流長
‧第五十回 鐘靈毓秀
‧第五十一回 諸葛家風
‧第五十二回 千秋景仰

序跋

【引言

  千百年來,諸葛亮的形象藉由各種傳播媒體走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湖北古隆中、奉節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縣定軍山……眾多歷史遺跡以自己的存在,向人們默默講述著諸葛亮一生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

  一部《三國演義》,使諸葛亮的大名傳遍神州大地。

  馬連良的傳統京劇《借東風》、《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傾倒了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的戲迷,「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那典雅的唱詞,優美的唱腔,傳神的表演,已成為京劇藝術的經典。

  《三國演義》連環漫畫,伴隨著幾代人從童年走到少年,從少年走到青年。
  《三國演義》電視劇,陪伴著億萬家庭度過豐富多采的夜晚。
  《三國演義》的線上遊戲,使得許多青少年如醉如癡。
  這一切,使諸葛亮成為一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然而我們還是要問:你真正了解和認識諸葛亮嗎?你是通過什麼途徑了解和認識諸葛亮的?

  這個問題並非唐突,更不多餘,因為一些記載和傳聞,可能會把一般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引向歧途。

  《仙鑑》中記載了諸葛亮拜師學藝的故事。諸葛亮經司馬徽引見,向靈山酆公玖學習《三才祕籙》、《兵法陣圖》、《孤虛相旺》等書。百日後學成,酆公玖要他以所學輔佐漢室之胄劉備,並告訴他:「羽(關羽)是解梁老龍,飛(張飛)是涿州玄豹,雲(趙雲)乃長山巨蟒,竺(麋竺)乃東海壽麋,其後猶有襄陽鳳雛(龐統),長沙虎母(黃忠),西涼駒子(馬超),天水小龍(姜維),皆子之良佐使也。」又對他說:「南郡武當山上有二十七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澗,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間有異人曰北極教主,有琅書、金簡、玉冊、靈符,皆六甲祕文、五行道法,吾子僅習兵陣,不喻神通,終為左道所困。」於是領諸葛亮到武當山拜見北極教主。開始,北極教主只讓諸葛亮擔柴汲水,採黃精度日,過了很久,才教他道術。諸葛亮學成後下山至靈山,酆公玖已北回覆命,再尋北極教主亦不在,只聽得山頭風雷轟轟,如萬千人語,這才體悟是神人指點,自負不凡。

  上面記述的是神化了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寫了一段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當街亭失守後,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殺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身邊五千名軍士,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下兩千五百名軍士在城中。文官聽到這個消息,盡皆失色。諸葛亮登城一望,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往西城殺來。諸葛亮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諸葛亮於是披鶴氅,戴綸巾,引兩小童攜琴一張,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軍哨到城下,見了這般情景,不敢前進,急報司馬懿。司馬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看見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手邊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側則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名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了大疑,便命後軍做前軍,前軍做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上述空城退敵的故事,其實是虛構的,反映的是藝術化的諸葛亮。

  在今天的雲南西雙版納,流傳著一則關於諸葛亮帽子的故事。

  諸葛亮南征到傣族地區,聰明的傣族青年岩肯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奇妙的計策,彷彿帽子裡藏著無窮的智慧。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給我做紀念嗎?」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裡,叮囑道:「以後你們再遇到什麼困難,就在帽子裡拿出綢子條看看,那裡面有戰勝困難的法寶。」

  過了許多年,傣家的人口愈來愈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又矮又潮濕的小草棚裡過日子,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像蒸籠一樣,很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籠罩上一層可怕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族人的生命。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急忙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條綢條,只見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棚矮,住高房。」聰明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只有常洗澡才不會生病,住在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容易,可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怎樣蓋呢?」他趕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師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按照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族人會變得聰明。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帽子一樣的高房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爽。再加上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乾淨的好習慣,很快就趕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還潑水表示歡樂。據說傣族「潑水節」就是從那時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傣家流傳的故事反映的是民間所認同的「人神合一」,完全理想化了的諸葛亮。   在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學者眼中,諸葛亮也是「王道」、「霸道」或兩者兼而行之的代表人物。《康熙起居注》記載了康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四月康熙帝與陳廷敬的一段對話。當時,陳廷敬正給康熙帝講述伊尹輔佐商湯的歷史。當講到「伊尹之在有莘,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處而無求,所以出而能任」時,康熙帝問:「諸葛亮可比伊尹否?」陳廷敬答:「此一章書是論人臣出處之正,三代以下,亮之出處最正,所以比之伊尹。」康熙帝又問:「伊尹聖之任者也,以其君為堯舜之君,亮能之否?」陳廷敬說:「先儒謂亮有王佐之才,亮雖不及伊尹,然其學術亦自正大,後世如此等人才誠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時勢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這項資料是學友何齡修先生提供的。)

  康熙帝認為陳廷敬說得很對。唐代名相裴度稱諸葛亮輔蜀漢為:「尚父(呂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齊管、晏,總漢蕭、張。」《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清雍正帝的弟弟允禮〈沔縣諸葛武侯祠〉詩說:「遭逢魚水自南陽,將相才兼管樂長。」伊尹、呂望被儒家尊為實行仁義「王道」的先驅,管仲、樂毅的治國用兵被認為是功利「霸道」的典型。以諸葛亮與之相比,這是把諸葛亮政治倫理化了。

  北魏崔浩輔佐少數族拓跋氏,統一中原,以正統自居,故以蜀漢為「僭偽」、「邊夷」,因而把諸葛亮比做西漢初年割據南方的趙佗。這是因政治偏見而被貶低了的諸葛亮。

  《全唐詩》卷五六○收錄了唐人薛能的〈籌筆驛〉詩,全詩對諸葛亮幾乎持否定態度。他的詩說:

  葛相終宜馬革還,未開天意便開山。
  生欺仲達徒增氣,死見王陽合厚顏。
  流運有功終是擾,陰符多術得非奸。
  當初若欲酬三顧,何不無為似有鰥。


  詩中「王陽」當作「王朗」。大意是說,諸葛亮不明天意便下山幫助劉備,活該戰死。他在世時,把司馬懿逼成那樣也是徒勞,死後還得厚著臉皮去見被他痛斥過的王朗。發明的木牛流馬用於戰爭卻侵擾了百姓,還是一個行奸詐之術的人。他想酬謝劉備三顧茅廬的殷勤之意,就應該像古代的舜那樣無為而治,順其自然。薛能對諸葛亮狂妄的攻擊,輕率的否定,是對諸葛亮的醜化。

  對諸葛亮的神化、藝術化、理想化、政治倫理化、貶低、醜化,都無助於我們對他進行真實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只有去掉對諸葛亮神化的光環,撩開藝術化的輕紗,走出理想化的幻影,拋開政治倫理化的標準,摒棄貶低、醜化的輕率和狂妄態度,我們才能全面地了解和認識真實的諸葛亮。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的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哈姆雷特是個藝術形象。

  但是,一千個人的心目中不應有一千個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一名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為了給人們真實的諸葛亮,歷代史學家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晉人陳壽的《三國志》記錄了大量有關諸葛亮事蹟的真實材料。南朝劉宋人裴松之對《三國志》做了許多有益的補注。此後歷代學者特別是清代的史學家,對三國時代的材料又進行了考證、整理、爬梳、補遺。

  當代史學工作者對諸葛亮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且不說數量眾多的研究論文,也不說雨後春筍般的實地考察與地下發掘報告,單看那些研究諸葛亮的傳記,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然而,還是有遺憾。   做一個蹩腳的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

  對諸葛亮荒誕的神化、浪漫的藝術化、盡善盡美的理想化、陳腐的政治倫理化,都是一幅幅介於似與不似之間、水準高低不等的諸葛亮的畫像;

  對諸葛亮的真實記載、嚴肅研究,可以視為是一張張諸葛亮的照片。
  畫像離本人真實距離較遠;照片雖像本人,但仍不是活生生的人。
  讓我們來舉例說明。

  對於諸葛亮在隆中的隱居生活,《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毫無疑問,《三國志》這段記載對研究諸葛亮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是史學工作者藉以認識諸葛亮在荊州生活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專研史學工作的一般讀者,會不會有濃厚的興趣呢?若以為文言文會妨礙一般讀者閱讀,我們不妨譯成白話文:「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親自在田間耕種,喜歡唱《梁父吟》這首歌。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這種說法。」

  僅此而已。

  照實記錄,枯燥考證,抽象思維,缺乏生動,這樣的諸葛亮研究雖說也是必要的,但容易使一般讀者興味索然。

  我們試圖改變這種情況,但如何改變呢?

  這裡涉及史家應當如何撰寫歷史人物傳記的問題,對此,人們雖各有主張,但重要的是實踐。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實踐,才能為歷史人物傳記的撰寫闖出一條新路。

  諸葛亮是人,又非普通人,而是做為一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人。這是我們寫這部諸葛亮傳的最基本出發點。

  既然是人,就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言有行,這一切要真實可信。既然不是普通人,描述這一切的同時,還要著力於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事業品格準確性的總體把握。

  為了做到這點,本書採用了大量有關諸葛亮的可靠歷史資料、考古材料以及古今人的研究成果,講述每個歷史事件和結論時,都力求資料詳實可靠,論述嚴謹平實,並進行邏輯推理,以求達到符合歷史真實的目的。

  講述諸葛亮的成長過程和政治軍事業績時,必須深入挖掘其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使他愛恨分明,情真意切,才能表現出真人般的鮮活生動。

  因此,我們不但要介紹他的家族、家庭,也要揭示他的父子情、母子情、叔姪情、兄弟情。
我們不但要介紹諸葛亮的少年流離生活,也要揭示他那幼小的心靈對社會的種種感受,以及在隆中的隱居生活。

  除此之外,還要介紹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霸業的功績,闡述他政治軍事活動所駐足的策略高度,並揭示他重大決策失誤時,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還有諸葛亮的高尚情操及優秀品德、他的缺點與不足之處。

  為此,我們在史學理論和方法的原則下,遵循嚴謹和求真創新的同時,依據有關資料從當時的具體情況出發,進行了符合邏輯的推理,適當地探討他的內心活動。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即寫出一部真實可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高度的——新的諸葛亮傳記。

  梁啟超曾大聲疾呼:「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又說:「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如渴飲饑食,一刻不容緩者也。」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梁氏之呼籲,雖時過境遷,但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我們仍應汲取其中精要,即汲取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深刻內涵,而且應當突破學術圈,使其步入群眾的文化生活。為此,我們力圖繼承《史記》和《通鑑》的某些優良寫法完成這部傳記,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研究性與普及性、知識性與欣賞性,在撰寫過程中,力求史論結合,深入淺出,史實與文采並重,使廣大讀者不但能夠讀懂,而且還喜歡讀,讓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業績、愛國思想和人格魅力啟示和激勵我們。

  用這種思路撰寫歷史人物傳記,是一次嘗試,是一次大膽而又謹慎的嘗試。

  我們期待著學者的指教。

  我們期待著讀者的評判。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沂水龍吟

第一回 臥龍出世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在魯南陽都縣(今山東沂南南)一個家學傳承的官宦之家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了。他就是後來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

  史書對諸葛亮降生的記載非常平淡。沒有靄靄祥雲,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紫氣升騰,沒有赤光照室,世上除了多一個生命外,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在古代文獻記載中,只有真龍天子的降生才會伴隨一系列祥瑞之象。諸葛亮不是真龍天子,「臥龍」不過是後來人送他的雅號。

  然而對於這個家庭來說,諸葛亮的降生卻是一件大事。

  諸葛亮的父親名叫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據說,他們的祖上原先並不住在陽都縣,而是住在諸縣(今山東諸城西南)。他們的祖先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手下的將領葛嬰,後來被陳勝殺害。漢文帝時,為了追錄葛嬰反秦之功,便將他的孫子封為諸縣侯。從此,葛嬰的後代便世代居住於此,並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諸葛為姓。

  諸葛氏是齊魯地區的顯赫大族,西漢時曾出過大名鼎鼎的司隸校尉諸葛豐。到東漢初期,這支諸葛家族才從諸縣遷到陽都,到了諸葛珪這一輩,已經在陽都定居近一個世紀了。

  諸葛珪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漢政治日益腐敗、黑暗的時期。他給大兒子取名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樣潔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樣潔淨。如今,繼一男二女之後,諸葛亮又來到這個世上。諸葛亮的名字也是諸葛珪取的,意在讓這個孩子發揚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風,也希望黑暗的朝政光明起來。

  諸葛珪也知道,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另一半卻可能會落空。他相信自己嚴格的教育、世代家風的薰陶,孩子們的成長不會使自己失望。但是,對於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說了,諸葛瑾的名字已經叫了七年了,朝政並沒有變得像玉一樣潔淨,而現在,黑暗的朝政能變得清明嗎?望著諸葛亮繈褓中那甜甜的笑臉,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這個孩子生不逢時啊!

  其實,豈止是諸葛亮生不逢時,諸葛珪也生活在東漢政治最糟糕的時期。從諸葛珪記事時起,他就常聽大人講宮中宦官和外戚輪流秉政的故事。

  自從漢章帝劉炟(西元七六—八八年在位)以後,東漢朝中繼位的皇帝都很小:和帝十歲繼位,殤帝「誕育百餘日」繼位,安帝十三歲繼位,順帝十一歲繼位,沖帝兩歲繼位,質帝八歲繼位,桓帝十五歲繼位。「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雖然有最高首腦的名分和地位,卻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經驗,因而不可能真正獨立行使最高權力。真正的權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這就出現了外戚專政的現象。

  然而,當小皇帝一天天長大,就希望從外戚的控制下擺脫,於是就依靠在宮中與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他們出身卑微,卻有著長期生長在宮禁中的經歷;他們沒有聲望,卻有著皇帝貼身的「殊榮」;他們沒有社會地位,卻在宮中有著盤根錯節的勢力和難以計數的耳目;他們沒有官位,卻有專擅朝政的權力。這批人就是宦官,長大成人的皇帝就是靠著他們的力量扳倒外戚。   諸葛珪正趕上新一輪外戚反對宦官的鬥爭。這次鬥爭的新特點,就是有士大夫集團的參加。

  早在桓帝時期,郭泰、賈彪便被太學中萬餘名學生推為領袖,他們和李膺、陳蕃、王暢等互相讚譽褒揚,以致太學中盛傳:「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當時被這種方式讚譽的除了李膺、陳蕃、王暢外,還有范滂、岑晊等人。他們痛恨宦官專擅朝政,以誅除宦官澄清政治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報復。宦官們找了個藉口,將士大夫集團的領袖人物誣為「黨人」,將他們罷官、逮捕、通緝,製造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死後,靈帝繼位。靈帝當時只有十二歲,是由外戚竇武和他的女兒竇太后策立的。竇武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通過小皇帝控制朝政。為了達到目的,他撤銷了黨錮禁令,聯合黨人,企圖把宦官勢力打下去。不料,宦官卻事先得知消息,他們搶在黨人之前,又一次製造了「黨錮之禍」,這一次對黨人的鎮壓更加嚴厲,領袖人物入獄身亡,其他人則遭到搜捕通緝。被捕的百餘名黨人全部死於獄中,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總共約有六、七百人被牽連進來。此外,朝廷還下了一道嚴厲的禁令:黨人永遠不許為官。這條禁令是靈帝建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發出的,到諸葛亮出生這年,黨人仍被禁錮中。

  諸葛珪雖不是黨人,但他的政治立場卻是站在黨人一邊的。他痛恨宦官專權、誤國、殃民,他不願意與朝中惡勢力同流合汙。諸葛家族累世家學,社會地位很高,與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關係密切,按照其社會地位、政治關係,諸葛珪大可以在朝中為官。但他覺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級行政長官郡守的副手。

  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更是灑脫,他乾脆斷絕仕宦的念頭,什麼官也不做,卻仍和被朝廷通緝的黨人領袖劉表等人祕密往來。

  儘管諸葛珪認為孩子生不逢時,政治前途渺茫,但做為家學的傳承者,他並未放鬆對孩子的教育。他教孩子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及《管子》、《商君書》、《六韜》等諸子學說(陳寅恪先生指出,諸葛亮的先人諸葛豐為法家,諸葛家族可能對儒、法兩家的思想都很熟悉。)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響著孩子。比起同時代人,諸葛亮可說是不幸中的幸運兒。

  諸葛亮出生在具有豐厚文化的齊魯大地,這裡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後代便在齊地實施「仁政」,周公的後代在魯地實施「禮教」,從而為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儒學先聖孔子、孟子在這裡產生並非偶然。

  這裡有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道家諸家學說曾在這裡與儒家競相爭輝,產生過墨翟、孫武、慎到、田巴、鄒衍、尹文等代表人物。還有推崇學術的優秀傳統。許多大家族世代傳承家學,累世通經、累世為官的不止一家。更有注重教育的優良風氣。私學與官學並駕齊驅,孔子的私人辦學和齊國的稷下之學是這兩類教育形式的典型代表。

  齊魯深厚的文化為諸葛亮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諸葛亮日後對儒法思想的融會貫通,對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發展創新,都與齊魯文化的薰陶有關。

  諸葛家族嫉惡如仇、正氣凜然,他的祖先諸葛豐,不畏強權,懲治外戚許章的事跡被史家記入史冊,即《漢書‧諸葛豐傳》。諸葛亮每讀《漢書》,都能從祖先那裡感受到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骨氣。諸葛亮的父親、叔叔同情黨人,不與宦官為伍的正義行為,更是深深地影響了諸葛亮。叔叔諸葛玄,給他講了許多黨人的事蹟。如黨人領袖陳蕃,十五歲時曾獨居一室。他父親的朋友一次來到他家,見院內屋裡髒亂不堪,便問:「你為什麼不將屋子打掃乾淨來迎接客人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再比如,黨人領袖李膺任司隸校尉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令。他在任貪殘無道,甚至無故殺害孕婦。當他聽說李膺準備懲治他時,便藏進張讓家中。李膺知道後,便率領將吏將張朔從張讓家中搜出,審訊後立即正法。這件事以後,「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後漢書‧李膺傳》又比如,黨錮事件發生後,朝廷下令逮捕黨人。黨人領袖范滂聽說縣裡正在為拘捕自己而為難時,便到縣衙投案。縣令郭揖表示寧可棄官不做,也要放范滂逃生。范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後漢書‧范滂傳》他從容地訣別家人,然後慷慨就死。黨人這些憂國憂時、心懷濟世、捨生殉道、敢做敢當的性格,深深地震撼著諸葛亮幼小的心靈。他從叔叔說的故事裡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污蔑別人的人正是禍國殃民的國賊,而那些身背圖謀大逆罪名的黨人卻是國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看他們怎麼做。   這是一個看重知識學問、講求博學廣聞的家族。諸葛家族累世經學,從諸葛亮的父親、叔叔與漢末名士劉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名士之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自幼刻苦好學,年輕時便到京師遊學,學習《詩經》、《尚書》、《左傳》等儒家經典。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諸葛亮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約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慧的母親,她不但支持長子諸葛瑾到京師洛陽遊學深造,還教諸葛亮認字,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母親的去世,使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親愛、最慈祥的啟蒙老師。哥哥諸葛瑾也中斷了遊學生涯回鄉為母親守孝。失去母愛是不幸的,但諸葛亮覺得,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諸葛均。他幼小的年紀,正是需要母親疼愛的時候。諸葛亮頓時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他應該以自己的兄長之愛,減輕弟弟失去母愛的苦痛。不久以後,為了照顧家庭,撫育孤弱,諸葛珪又續弦娶妻,孩子的繼母走進了家門。

  新來的繼母很愛孩子,諸葛亮兄弟對繼母也很尊敬。母親的去世,雖使諸葛亮失去了啟蒙老師,但諸葛瑾的還鄉,又使諸葛亮有了可以請教學問的兄長。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個經過震盪的家庭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

  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也因病去世。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此說錯誤頗多,疑為「珪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封建時代,父親是一家之長,家中的頂梁柱。頂梁柱的崩折,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長子諸葛瑾已經十五歲,承擔起奉養繼母的義務,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姊姊全部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家庭的變化是巨大的,社會的變化更是驚人。

  早在諸葛亮四歲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黃巾之亂,雖然黃巾軍主力很快遭到鎮壓,但黃巾軍餘部堅持鬥爭二十餘年,為東漢朝廷帶來沉重打擊。

  在鎮壓黃巾之亂的過程中,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東漢朝廷解除了黨錮。黨錮的解除,給了士大夫集團在政治上發展的機會,他們關心政治、匡時濟世、捨生殉道的精神對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而漢靈帝為了加強地方政權的力量,平定各地區的反抗,採納了太常劉焉的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州牧,一改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出任州牧的,大多是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東漢朝廷本想通過鎮壓黃巾之亂,以加強中央的統治,但當黃巾的風暴過後,統治者訝異地發現,要恢復原來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各地方豪強勢力擁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裝軍閥集團。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成為地方豪強在中央的政治代表。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四月,漢靈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間,外戚何進企圖在士大夫集團的支持下剷除宦官,結果反被宦官所殺。士大夫集團中的實力派袁紹又將宦官斬盡殺絕。隨後地方軍閥董卓進入京城,掌握朝政。關東的實力派又以討伐國賊董卓的名義擴展自己勢力。到了漢獻帝(西元一八九—二二○年在位)初年,全國各地先後形成了幾個頗具規模的割據集團:

  公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西部)。
  公孫瓚占據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占據冀、青、并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
  袁術占據江淮地區。
  曹操占據兗州(今山東西南、河南中東部)。
  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
  陶謙占據徐州(今山東東南及江蘇北部)。
  孫策占據江東地區(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
  劉璋占據益州(今四川及貴州、雲南、甘肅部分地區)。
  張魯占據漢中(今陝西南部)。
  馬騰、韓遂占據關隴地區(今陝西西部、甘肅、寧夏及青海北部)。

  以上的格局表明,由中央朝廷統一號令全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生活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諸葛亮是不幸的。

  但從另一角度看,諸葛亮又是幸運的。因為這又是一個政治舞臺風雲際會的時代,一個為實現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龍爭虎鬥各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一個呼喚英雄、需要英才的時代。

  如果說,諸葛亮家鄉豐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長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響是人和,那麼這個時代就是他成長的天時。

   天時、地利、人和,終於使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人才中最燦爛、最耀眼的一顆星。

作者資料

朱大渭

一九三一年生於四川。一九五七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一九六一年任職於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期間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歷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山東大學兼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現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著有《六朝史論》、《兩晉南北朝軍事史》(合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習俗史》(合著)、《武侯春秋》(合著)及《一代軍師--諸葛亮》(合著)等。

梁滿倉

歷史學碩士,一九八七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主要著作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隋文帝楊堅》、《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合著)、《武侯春秋》(合著)及《一代軍師--諸葛亮》(合著)等

基本資料

作者:朱大渭梁滿倉 出版社:麥田 書系:重說.史 出版日期:2009-11-19 ISBN:4717702069353 城邦書號:RH7107S 規格:膠裝 / 單色 / 8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