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其他藝術
日常設計經典100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設計」和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品,如鉛筆、迴紋針、橡皮筋、棒球、瑞士刀、OK繃、義大利通心粉……,每一樣都蘊藏著珍貴的設計意涵,訴說著有趣而迷人的故事。 本書將介紹100件日常用品中的經典設計,帶領你重新認識那些長久以來默默隱身在你生活中的精巧設計。它們設計巧妙、充滿創意,不僅外形與實用性兼備,同時也為你的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本書作者Paola Antonelli是世界知名的設計專家,她從歷史源起、文化背景、生活軼事、設計概念切入,為每一件經典設計譜寫身世,為你提供一個嶄新的觀點,讓你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專文推薦】 ◎詹偉雄先生 (《美學的經濟》暢銷作家/《數位時代》雙週刊 總編輯)

目錄

.瑞士冠軍刀/義大利麵條/棒球/鉤針 
.茶筅/多孔襯墊氣泡紙/Swatch手錶/鉛筆 
.葡萄酒開瓶器/冰淇淋甜筒/火星塞 
.線龜集線器/足球/吸管湯匙/方糖 
.不鏽鋼去味皂/平底牛皮紙購物袋/玩具彈簧 
.骨牌/糖豆軟糖/條碼/斜口眉毛夾 
.咖啡杯隔熱護套/玻璃彈珠/烏賊拋棄式叉匙 
.我愛紐約/鋸齒狀瓶蓋/活頁式萬用手冊 
.雙層茶包/壓克力盒/超級球/透明原子筆 
.攪拌器/旅行者咖啡杯蓋/名片式手電筒 
.便利貼/黑色髮夾/耳塞/義式摩卡壺 
.積木橡皮擦/M&M巧克力/棉花棒/紅絲帶 
.冰淇淋挖勺/香檳軟木塞/塑膠保鮮容器 
.龜甲萬醬油調味瓶/OK繃/幸運餅乾/保險套/可分扣式拉鍊 
.紙杯/珠算盤/飛盤/電燈泡/無針訂書機/安全別針 
.棒棒糖/菲涅爾透鏡/金頂三號電池/立體數字骰子 
.X型萬能橡皮筋/三角形巧克力/利樂磚/桌球拍 
.削皮刀/餅型凖舌/CD殼/美式圖釘/吉他撥片 
.口香糖/魔術方塊/中式外賣盒/迴力棒 
.留置式易開罐拉環/LED燈/馬鈴薯削皮刀 
.摺疊扇/內六角扳手/軟式隱形眼鏡/拋棄式打火機/Wiffle球

序跋

<作者自序> 導論
  所有的物品,或多或少都有經過設計。有些東西設計得好,有些東西設計得不好;有些設計得很做作,有些則很低調;有些設計把材質和技術作更巧妙的運用,有些則是在浪費資源;有些設計容易親近和理解,有些則故作清高。從水晶吊燈到鉛筆,從飛機到電腦螢幕,從劇院的裝潢設計到百貨公司的收據,所有的物品都有經過設計。有些物品本身極具特色,容易引發佔有的慾望,很自然就能吸引我們的注意,例如造型奇特、價格高昂的球鞋和名貴炫目的跑車。有些則極其平凡,很容易被忽視,例如橡皮筋、OK繃、橡皮擦和睫毛膏的刷頭,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品,平時一般人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它們的存在。但是,這些價格低廉、默默地隱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卻蘊藏許多偉大的設計,值得我們去欣賞。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例如迴紋針和氣泡紙,都訴說著精巧的設計的恆久性、創意的即時性,以及物質文化的引導。有些東西的設計者不明,不像名牌皮包或名椅一樣有設計師的簽名。有些是由企業所設計的,例如專門生產釘書機的Swingline和專門製作電動工具的Black & Decker。有些則兼具低價格、高品質和通用的特性。有些東西設計得太好,令人無法想像沒有它們的生活,但我們卻常把它們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去親近它,就能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因為每個物品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從概念的形成到生命結束為止,其中過程的精彩度不亞於名人傳記。以3M便利貼為例。一位3M工程師在1960年代意外發明的產品,卻在1970年代由另外一位工程師發現新的用途。原本想要研發一種超強力黏劑的工程師,卻得到一個經過重複黏貼之後也不會失去黏性,更不會破壞被黏貼的物體表面的失敗產品。多年後,當初他發明的技術被另外一位工程師重新運用,貼在紙稿上、桌子上、牆壁上,用鮮明黃色提醒使用者要注意的事項。便利貼在1980年代初問世時,正好也是個人電腦誕生,改變一般人思考模式的時代。便利貼的誕生,也同樣震撼了全世界。   除了便利貼的故事之外,本書也介紹Bic原子筆、幸運餅乾和電晶體的由來。為了設計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用品,從諾貝爾獎得主、法國貴族到日本景觀設計師,紛紛投入心力,鑽研熱塑型塑膠和半導體界最新的技術進展,有的人甚至單憑一項專利就建立龐大的企業帝國。有些例如筷子和骰子等用品,歷史較為久遠,早就已經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是怎麼來的。然而,它們在形與功能之間的完美平衡、對材質的審慎與務實的運用,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悠久文化,在在使人對其著迷不已。對懂得欣賞的人來說,良好的設計會從內在散發出一種光芒,展示其對功能的完美呈現,讓一切看起來如此簡單。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設計大師,只是有的人自己不知道而已。一個物品好不好用,就像牛排好不好吃一樣,大家都分得出來。只要懂得從實用中去發掘美的存在,就會發現在家裡的浴室和廚房的櫥櫃裡、在我們的錢包裡、在車子的後車廂裡,都有許多的設計寶藏。   什麼樣的設計是好的設計?所有的物品最初都只是一個構想。在設計師的腦袋裡,這個構想是完美的,這個物品也是完美的。然而,從構想到模型到工作原型到產品是條艱困而漫長的道路。從材料到技術的取得,行銷、安全、人體工學和可回收性……種種的考量,不斷地拉扯、破壞最初完美的構想。好的設計師能夠將這些限制轉化為靈感,加以修飾,最後推出忠於原意的作品。只要看到成品,便能感受其設計理念。好的設計師同時也是好的聽眾,懂得憑藉著自身的經驗、好奇心和同情心,了解周遭的世界,從生活汲取靈感。好的設計師讓我們以為一切都是那麼簡單,新的設計來得是那麼自然。成功的設計,往往能夠在瞬間喚起熟悉的感覺,吸引讚賞的目光,跨越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疆界,訴說世界通用的語言。   本書蒐集了多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偉大設計。這些設計經典有許多共同的特色,不僅常見於日常生活中,而且都很實用,實用到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些物品,例如玩具彈簧和魔術方塊,實用性雖然沒有那麼高,卻也替人類的物質文化增添不少樂趣,值得記上一筆。所有物品的外型皆能充分說明其功能。此外,其價格也都是一般人,或說北半球(意指已開發)國家中等收入的家庭所負擔的起的。絕大多數的物品不僅設計精巧,充滿創意,而且往往自成一類,提供新的解決方式,有時還會運用科技上的最新進展。以上種種特質,都為其增添造型上的美感。   在評審與挑選的過程中,我們考慮了許多要素,其中一個相當關鍵的考量是實用性。好的物品不僅要實用,而且要帶有情感和意涵,傳達某種訊息。其製作過程也很重要。其中包括使用的材料和技術,以及材料和技術在思維與機能上的互補,這些都會影響其品質。然後還要評估它的道德性,是否滿足所有的使用者,是否確實保護有限的資源。此外,還要能反應所處的時代與文化的精神。就這些日常生活用品而言,美是一種結果,美感來自其對功能的實現。書中提到許多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例如防風打火機Zippo、利樂包和安全別針。但是,它們不只是具有代表性,更是設計精良的作品。良好的設計兼具複雜與簡單的特質。設計不只是創意,更象徵著決心、多樣性與聰明才智。   不管你先前對設計有什麼樣的認知,設計絕對不只是解決問題而已。設計可說是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問題,讓大家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並不提供解答,只是順著人的角度去思考,把問題簡化。以科技為例,設計可以把新的科技進展變得更易於使用和了解,但是設計並不能解決科技本質上的問題。設計本身並不會引起改變,但有重大變革發生時,設計可以協助我們去面對改變,將改變化為正面的力量。最好的當代設計,是那些同時呈現歷史性與當代性者;是外觀能夠代表所處的物質文化,卻又同時使用全球通用的語言者;是背負著過去的記憶又能理解未來者;是那些像偉大的電影一樣,在文化與科技發展皆充滿無限可能的現代社會中,營造歸屬感,卻又同時帶領我們探索全新的領域者。最好的當代設計,明確地說明其為何而來、是怎麼來的。當代設計充滿創意與實驗的精神,目標則是導向樂觀、誠實、覺察、永續的未來。   設計已成為普遍的語言。設計不只是一種文化力量,也被為是一種經濟力量。流行時尚業、服裝業和商業界常將設計描述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然而,至今設計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在國際上,多半直接使用其英文名稱「design」,而每種語言對設計至少都有三種以上不同的定義,賦予截然不同的意涵。此外,設計往往會與其他相關的領域,例如裝飾藝術等混為一談。講得抽象一點,設計是一種策略:只要有問題需要解決、有事情需要規劃;只要是牽涉到視覺和功能、平面或立體結構的問題,就可稱之為「設計」。不過,這似乎又過於簡化設計。那美感呢?那人體工學呢?那建造、回收、舒適度與安全這些問題又該怎麼辦呢?其實,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而已。設計所包含的層面更廣、更複雜。廣義地說,設計是通用的、邏輯性的規劃方法。但是,一般大眾對設計所做過的事情,以及設計所能作的事情,仍然缺乏某種程度的認知。   不過,有一件事情倒是確定的:設計對生活至為重要,了解設計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大型量販店和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零售業已發展為買方市場,消費者掌握更多的資訊與主導權。設計的本質是建設性的、有希望的、有幫助的、務實的。設計不只能取悅消費者和企業,更能影響政府的政策和研究,將科技進展轉為人類所用,將社會大眾的需求有效轉達給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設計可以是抽象的策略與現實世界中種種複雜的細節之間的橋樑。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在眾多負責塑造全球未來的人當中,設計師是最有責任感、最具視野、幫助最大的一群人。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經典設計一樣,設計師的作品,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延伸內容

平凡與驚奇  ◎文/詹偉雄 (《美學的經濟》作者)
  常常,我們走進一家商店,把玩著一項讓眼睛忍不住驚艷的商品,驚呼:「這是誰設計的?」   但更常常地,我們隨手開了一個利樂包、拆了一個迴紋針、扔了一根棉花棒,卻毫不追問,甚至毫不好奇「誰設計了它?」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在於這個商品的供給「數量」與「頻率」。   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百元鈔票即可買得一串的商品,很難引起眼球的好奇,因為它帶著那種人們最欲逃避的「日常性」(routinist)。在「日常生活」裡,人們知道「明天又將重複今天」,但卻又因種種關係的宿命牽絆,難以掙脫這種循環,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無法創造新鮮事,人因而覺得生命千篇一律、乏味與困頓;連帶地,日常生活裡這些常見的物質,也成為你千方百計想逃避、或視而不見的符號對象。   「渴望新奇」,是「現代人」的基本人格特質之一,有著特殊來歷。「現代社會」和「前現代社會」最大的區別,即是人類首度脫離宗教與傳統主導的舊生活,進入人類理性主宰的新世界,「人」第一次成為歷史的主體,人類的所有行為,不再是用來「再現」(represent)上帝或神君的意志,而是表現人自己的想望與企圖。這趟發生在兩百多年前西歐的轉折──歷史學家稱之為「啟蒙運動」──催生了後來眾多現代生活的風貌特質(例如「民主」、「城市」、「貨幣」、「國家」、「工業革命」等),但啟蒙運動也帶來了一種獨屬於現代人的「精神嚮往」──某種相信並追求「明天會更好」的進步主義人生觀,人透過宰制自然來創新事物,不但變成一種倫理學上的可欲之事,而且能打破慣例、塑造潮流、創造驚奇的「創新者」,往往得而成為社會的英雄,人們對這種人物冠以「天才」(genius)的稱號,崇拜之、讚賞之,因為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人的精神力量之超凡越聖。   「現代人」的另一個基本人格是「經濟性」,也就是追求「最佳理性化操作」的意圖,每當一個石破天驚的創新發明出現,很快就會有人將之改良成為可複製生產的方法,以求得最大經濟報酬,這種理性化的過程,最常見的就是「標準操作流程」(SOP)的建立──透過重複某種生產工序,來達到最大產能與最低成本,因此我們也可以稱它是一種「例行化」(routinization)。一般人並不會太喜歡公事公辦、按表操課的例行化,因為它們缺少新奇與激動人心的力量(它們在多年前曾經有過),但社會的運作卻缺它們不可,想想看:停電、停水之時,你會多懷念有電、有水的日子?   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現代人的生活,其實是一種踩踏在「老天才心血」例行化成果上、而同時卻企盼享有「新天才產出」的永恆焦慮過程。透過消費,人們同時在天才設計發明的產品和自己慧眼獨具打造的生活風格間,窺見人類無限創造、自我證成的存在感。從十八世紀開始,時尚設計師、時尚紳士(dandy)與淑女名媛,透過展示前衛的服裝與新穎日用品,凝聚城市人的目光,到了工業生產效率大躍進的二十世紀,各類產品設計師、建築師、造型師開始成為創造驚奇的新主角,到了二十一世紀,沒有經過「設計」此一流程的商品,幾乎已經跟市場絕緣,當然,也逐漸地──「設計」變成了一件「為驚奇而創造驚奇」的例行化事業,石破天驚的設計案愈來愈少,大部分的設計作品只能在一時的視覺流行之後,快速的銷聲匿跡,當今手機的時尚化,就是最佳的例子──百分之九十的手機告別江湖之時,百分之九十的消費者不覺得它曾在江湖行走過。   這時候,人們如果還想創作偉大設計,也許該另走蹊徑,也就是向著那些經過漫長日常歲月洗禮、凝聚多少顧客使用意見、材料與價格比值早已恰恰好的「例行化設計」中,去發掘人性與物質關係的各種偉大線索。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辦〈Humble Masterpieces〉展覽,並出版你眼前的這本小書,詳述一百件「謙遜設計」之物的來歷,為的,或就是想提出這樣的一種反思性主張,把人們從對「驚世駭俗」之物的視覺性追求中,拉回到一種「心靈咀嚼」的物質哲學層次,但即便如此,要讓這些日常器物煥發出一種新光采,你還是得提出一些新主張來,才不會引人沉悶,紐約現代美術館請來攝影師佛蘭契斯卡•默斯托(Francesco Mosto)拍攝這批尋常之物的大特寫照片,確實達到了某種「驚異」的效果──當你由一隻螞蟻的眼睛來看一根迴紋針時,迴紋針就已脫離日常事物的單調與無聊,而成為了一件雕刻作品。   有了這麼幾層的理解,這本小書因而不只是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更可以啟動你對日常生活體驗的辨證思考──到底是不凡的事物吸引你,還是對平凡的事物之不凡論述,吸引了你?

作者資料

Paola Antonelli

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建築與設計部的資深策展人、世界知名的設計專家,並被《Art Review》雜誌選為世界100位重要藝術人之一。 此外,Paola Antonelli 也是知名義大利設計雜誌《Domus》的特約作者、《Abitare》雜誌的設計線編輯,以及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設計研究所的講師。其所策畫的建築、設計展覽曾於義大利、法國及日本等地展出,著作包括《MoMA’s Objects of Design》、《Safe: Design Takes on Risk》等 。

基本資料

作者:Paola Antonelli 出版社:積木文化 書系:Design+ 出版日期:2007-01-25 ISBN:9789867039408 城邦書號:VQ0005 規格:穿線膠裝 / 全彩 / 228頁 / 17.8cm×18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