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文化研究
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是近現代人文研究中的重要論題,本書收入論文十篇,分由三方面進行初步探究:一、文學傳播與知識生產;二、庶民教育與大眾文化;三、殖民論述與文化政治。 除具體考察近代以降,「教育」在文學傳播與知識生產過程中的實踐與轉化外,並關注庶民大眾如何經由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各種不同訊息,獲得知識或道德教育;以及在同一議題中,「臺灣」相對於中國的獨特面向。所探討的議題涵蓋教育、文化、文學、大眾傳播、醫學文化史等領域,既是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與文學文本的多方對話,也是晚清與五四、新文學與舊文學、現代(大陸)文學與臺灣文學、菁英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交融互動。展現出的,正是近現代人文研究的跨領域觀照視野。

作者資料

沈冬

臺灣大學。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林郁沁

哥倫比亞大學。

范伯群

復旦大學。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

賀麥曉

倫敦大學(Michel Hockx)。

黃美娥

臺灣新竹人,輔仁大學中文博士,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多年來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教學,撰有〈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臺灣文學〉、〈鐵血與鐵血之外──閱讀「詩人」吳濁流〉……相關論文三十餘篇,另也致力於臺灣文獻資料的搜尋、整理與建構,迄今出版有臺灣作家作品集《張純甫全集》、《梅鶴齋吟草》、《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以及《日治時期台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等書。目前除參與《全臺詩》編纂計畫外,並主持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點校工作。

胡曉真

胡曉真,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敘事文學與婦女文學。一九九九年以女性彈詞小說研究系列論文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二○○三年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梅家玲(Chia-Ling Mei)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曾先後擔任捷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另編有《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等。

陳平原

廣東潮州人,中山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在東西文化碰撞中》、《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學者的人間情懷》、《陳平原自選集》、《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等治學之餘,轉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結集有《嬝炊擖說n等六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一九九一年起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研究集刊《學人》。

基本資料

作者:沈冬張隆志林郁沁范伯群張哲嘉賀麥曉黃美娥胡曉真梅家玲(Chia-Ling Mei)陳平原 其他:主編:梅家玲 出版社:麥田 書系:麥田講堂 出版日期:2006-08-14 ISBN:9789861731209 城邦書號:RH8004 規格:穿線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