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命名是人為萬物加冕的神聖儀式,
知道事物的名稱,就能掌握它們的靈魂。
阿美族的泛靈信仰,發展出深遠且複雜的多神系譜,
萬物皆有靈,大自然的神靈掌控世間禍福。
對神話和宗教的情感來說,
自然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由眾多生命組成的社會。
對阿美族而言,植物由神靈創化並受到不同的神明呵護,
例如檳榔是 Ripa'(檳榔神)踩踏的梯子,荖葉是 Miri(荖葉神)的耳朵等,
不同的神靈有不同的職掌和能力,甚至各類植物各有專屬神靈,負責其生長與豐收。
植物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文化與精神、信仰的具象。
在傳統社會中,語詞的力量來自於神聖化的命名,
命名則讓天地神人透過植物,以「誰」(who)的姿態現身,
而不是以「什麼」(what)的形態呈現給自己。
「誰」與「什麼」相比,更能根本性顯現出阿美族人看待世界的整體性。
全書以名字貫穿各個章節。
命名是對植物的標記,也是對其靈魂的召喚。
理解它們的名字,也就理解其自然形態,
以及植物如何深植於阿美族的信仰、祭儀、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
一旦植物的名字被遺忘,其靈魂便難以再與人產生共鳴。
當植物的命名被我們了解時,名字一如靈魂,已然融入了人的生命。
當我們對待或運用植物時,也會因此意識到內在心靈的喜悅和肉體的疼痛,
並回應生命作為祝福或犧牲的意義。
本書以價值體係、神話信仰、祭儀禁忌、符號實踐的文化五大元素,作為書寫鋪排。
以神靈的植掌、植物與神話傳說、植物與祭儀、植物與名字開展,
並在最後章節植物介紹中,一一列出阿美族俗名,
用語言符號呼應宗教、生活與日常實踐,讓神靈儘量現身。
當名字被說出的那一刻,事物的奧祕與使命便得以展現。
讓日常語言自身發聲,體會神靈如何賦予植物生命,
以及植物又如何透過它們的名字和人類對話。
本書特色1.
神話是追溯起源的最終處,深入阿美族泛靈信仰核心,尋覓人與自然間失落的一體性關係。
本書特色2.
無論族群如何擴散遷徙,每一種阿美族植物俗名皆與自然物密不可分。當名字被說出,記憶將被召喚,連結植物外形、特徵、語音和語意,展現人、地、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書特色3.
鄭漢文校長走入部落,汲取珍貴傳統知識,透過豐富案例,記錄植物如何深植於阿美族的信仰、祭儀、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呈現阿美族感知、回應和思考世界的方式,猶如閱讀一部深邃而廣博的民族誌。
目錄
推薦序 黃宣衛|一位將生命融入土地的教育家與文化守護者—鄭漢文校長
推薦序 Sifo Lakaw|鑲嵌在阿美族語裡的植物文化
自序 鄭漢文
繪者序 陳乃嘉|一位畫者的凝視與回應
前言
Chapter 1 神靈的「植」掌
1-1 樹神和草木神
1-2 啟萌之神
1-3 文化之神與構樹
1-4 發芽之神
1-5 農業之神與大葉楠
1-6 任務之神與榕樹
1-7 野生動植物的管理神
1-8 森林守護神
1-9 森林與鳥類之神
1-10 預言女神與刺竹
Chapter 2 植物與神話傳說
2-1 女神與小米
2-2 刺竹神與粳米
2-3 檳榔與荖藤
2-4 菸草與感恩
2-5 五節芒與巨人
2-6 黃藤與火
2-7 野菜與螃蟹
2-8 巨樹與神仙水
2-9 長枝竹與月亮
2-10軟毛柿與金星
Chapter 3、植物與祭儀
3-1 巫師祭與香蕉
3-2 祖靈祭與生薑
3-3 成年禮與雀榕
3-4 狩獵祭與小米
3-5 小米試播祭與台灣芒
3-6 平安祭與無患子
3-7 除喪祭與小葉灰藋
3-8 驅疫祭與虎婆刺
3-9 乞晴祭與九芎
3-10 祈雨祭與馬齒莧
3-11 採收小米祭與葫蘆
3-12 驅饑祭與小根蒜
3-13 捕魚祭與魚藤
3-14 感恩祭與廣葉鋸齒雙蓋蕨
3-15 敵首祭與蓪草
3-16 生命繁衍與蟻菇
3-17 樹神禁忌
3-18 寄咒標示
3-19 竹子禁忌
3-20 檳榔禁忌
Chapter 4、植物與名字
4-1 植物與地名
4-2 植物與氏族
4-3 植物與年齡階級名
• 循環襲名制
• 創名制
4-4 植物與人名
4-5 植物與動物名
Chapter 5、植物介紹
5-1 九芎
5-2 三葉五加
5-3 三葉崖爬藤
5-4 魚藤
5-5 土肉桂
5-6 土密樹
5-7 大血藤
5-8 大飛揚草
5-9 大葉山欖
5-10 大葉田香
5-11 大葉楠
5-12 大頭茶
5-13 小米
5-14 小梗黃肉楠
5-15 小葉桑
5-16 小葉黃鱔藤
5-17 小葉藜
5-18 山刈葉
5-19 山肉桂
5-20 山芙蓉
5-21 山柚
5-22 山素英
5-23 山棕
5-24 山黃麻
5-25 山黃梔
5-26 山葡萄
5-27 山漆
5-28 山豬肉
5-29 冇骨消
5-30 五節芒
5-31 天門冬
5-32 文珠蘭
5-33 月桃
5-34 月橘
5-35 木賊
5-36 木虌子
5-37 毛杮
5-38 毛果竹葉菜
5-39 水柳
5-40 水麻
5-41 火炭母草
5-42 火廣竹
5-43 包籜箭竹
5-44 牛筋草
5-45 台東火刺木
5-46 台東柿
5-47 台東漆
5-48 台東龍眼
5-49 台灣八角金盤
5-50 台灣二葉松
5-51 台灣白匏子
5-52 台灣百合
5-53 台灣芒
5-54 台灣青芋
5-55 台灣胡椒
5-56 台灣海桐
5-57 台灣海棗
5-58 台灣馬桑
5-59 台灣楤木
5-60 台灣楓香
5-61 台灣澤蘭
5-62 台灣藜
5-63 台灣蘆竹
5-64 台灣櫸
5-65 台灣欒樹
5-66 正榕
5-67 瓦氏鳳尾蕨
5-68 甘薯
5-69 生薑
5-70 白肉榕
5-71 白榕
5-72 白茅
5-73 光果龍葵
5-74 印度鞭藤
5-75 血桐
5-76 朴樹
5-77 串鼻龍
5-78 呂宋莢蒾
5-79 杜英
5-80 杜虹花
5-81 車桑子
5-82 兔兒菜
5-83 刺竹
5-84 刺桐
5-85 刺茄
5-86 林投
5-87 姑婆芋
5-88 波葉山螞蝗
5-89 狗肝菜
5-90 虎婆刺
5-91 金氏榕
5-92 長枝竹
5-93 青剛櫟
5-94 南嶺蕘花
5-95 咬人狗
5-96 咬人貓
5-97 相思樹
5-98 紅果薹
5-99 紅珠仔
5-100 苦楝
5-101 苧麻
5-102 茄苳
5-103 飛龍掌血
5-104 食茱萸
5-105 香附子
5-106 香蒲
5-107 香蕉
5-108 埔姜
5-109 桂竹
5-110 海金沙
5-111 烏心石
5-112 烏桕
5-113 破布子
5-114 破布烏
5-115 茵陳蒿
5-116 草海桐
5-117 荖藤
5-118 馬齒莧
5-119 假酸醬
5-120 側耳
5-121 瓠瓜
5-122 密花市樬
5-123 甜根子草
5-124 疏花魚藤
5-125 軟毛杮
5-126 硃砂根
5-127 野牡丹
5-128 野茼蒿
5-129 鴨舌草
5-130 雀榕
5-131 麻竹
5-132 麻瘋樹
5-133 棕葉狗尾草
5-134 椬梧
5-135 無根藤
5-136 無患子
5-137 無葉檉柳
5-138 番石榴
5-139 筆筒樹
5-140 紫色秃馬勃
5-141 紫背草
5-142 腎蕨
5-143 菁芳草
5-144 菝葜
5-145 菲律賓饅頭果
5-146 越橘葉蔓榕
5-147 酢醬草
5-148 黃金桂
5-149 黃槿
5-150 黃藤
5-151 椰子
5-152 稜果榕
5-153 葛藤
5-154 腺果藤
5-155 艾納香
5-156 裏白葉薯榔
5-157 過山香
5-158 廣葉鋸齒雙蓋蕨
5-159 鼠麴草
5-160 構樹
5-161 對葉榕
5-162 綠竹
5-163 蓖麻
5-164 酸藤
5-165 樟
5-166 酸模
5-167 蓪草
5-168 豬母乳
5-169 輪傘草
5-170 蓬萊竹
5-171 樹杞
5-172 燈稱花
5-173 磨盤草
5-174 龍船花
5-175 檜木
5-176 澀葉榕
5-177 薏苡
5-178 檳榔
5-179 蟲屎
5-180 雙花龍葵
5-181 雙花蟛蜞菊
5-182 雞母珠
5-183 雞屎藤
5-184 羅氏鹽膚木
5-185 蟻菇
5-186 蘆葦
5-187 麵包樹
5-188 鱧腸
結語
植物中文名索引
阿美族俗名索引
作者資料
鄭漢文
民族植物學家,偏鄉教育工作者,熱愛傳統智慧,致力守護與發揚原民文化。 出生在台東,求學在台東,服務在台東, 沒見過什麼世面,只知道跟著「不知道」不停的探問。 返身回到土地,走入一條條山徑,探訪一個個部落, 向一位位長者求教,記錄下一字字語詞,不知不覺中植物已進入生命和日常。 但每個日常都是一個個族群在土地上長年積累的集體經驗, 每個日常也蘊含著許多不同的看見, 愈是難究其竟,反而愈能真正感受到每朵花散發出的芳香, 聽見每一片葉子的言語,每一棵樹的聲音。 相關著作:《有靈 • 原民植物智慧》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