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肌筋膜酸痛治痛專家傳授:鬆開10個關鍵點,解決難治性疼痛〔暢銷修訂版〕
-
神奇的身心放鬆法:消除疼痛、善用身體的亞歷山大技巧
-
女神歲月無痕─永遠對生命熱情、保持感性與性感,並以靈性來增長智慧
-
骨力自癒逆轉密碼:鬆開筋膜.遠離疼痛.強健骨骼.提升肌力.改善免疫
-
情緒管理x食慾控制減肥法:美女醫師擺脫10年情緒性飲食惡性循環,教你正確瘦身的關鍵方法
-
背痛不是病!:不要再被大腦騙了!憤怒、壓力、低落的情緒才是疼痛的元凶
-
【醫師親繪圖解&示範】身體消痛復健一本通:從手肘腕到肩頸脊背、腰臀腿膝足的臨床非藥處方
-
腸胃營養學全書:融合實證、臨床與研究,改善腸道機能、降低疾病風險最重要的保健指南
-
吃出不老體質:逆齡飲食建議 × 超值14天抗老菜單 × 變年輕的健康實踐
內容簡介
台灣護理界第一本以自然療癒為主的真實記錄!
也是全台第一間生態醫院孕育誕生的忠實歷程!
鳥語花香的象山腳下,有間不一樣的精神病院,
不僅透過生態與自然體驗提供多元的治癒環境,
更陪伴患者在精神復健中,同步一起重返社會。
這裡承載許多人生故事,更療癒了受傷的靈魂。
.綠色照護(green care)
所謂的綠色照護是針對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不同對象,透過動植物、森林、景觀等大自然元素,進行休閒或工作相關的活動,促進其身、心、靈健康,如動物輔助治療、園藝治療、自然體驗等。
精神疾病多數是慢性病,照護者的存在不是為病患消除疾病,
而是引導病患認識、進而接受疾病,與疾病共存,帶病生活。
透過自然體驗等綠色照護,提供精神復健者多元的療癒環境,
作者在精神醫療現場45年,以自然生態溫柔守護受傷的心靈。
■透過為68隻毛毛蟲搬家而自然地觸碰到有攻擊傾向的自閉症青少年,與他建立關係,並藉由觀察、畫領角鴞,來安撫激躁情緒,化解暴力行為的出現。
■設計引導固執的亞斯伯格症青少年以照顧玉蘭花替代不被祝福的苦戀,健康地疏導其暴力行為,化解全校師生對他的恐懼。
■透過人面蜘蛛,將瞧不起精神病友的懼學症青少女帶入團體,進而接受精神
復健,直至高職畢業。
■營造療癒森林讓銀髮族的里民,在三年的嚴峻疫情期間有地方可安身、安心。 ……等。
在療癒中相見!各界感動推薦!
碧凰將生態帶入醫院,透過觀察親近萬物的生滅,讓病人體會存在與失落的本然,讓自然的力量安撫受傷的心靈,喚起生存動力。
—— 汪淑媛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這本書是碧凰在又一村的定點觀察成果及參與團體生命轉折的具體描繪。
——許中光 自然工作者
她是用生態療癒心靈的體驗者、實踐者、先行者,更是本土精神醫療史與自然心靈療癒的記錄者與見證者。
——陳俊霖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
我喜歡她創意的照護方式,透過綠色照護輔助療法與生態活動,重建這些病人與自我、他人、環境及至高者間的關係。這本書是精神科照護與靈性護理的典範之書。
——高美玲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透過阿長的分享,相信大家能更加瞭解同理精神障礙的朋友,也能成為醫護人員身後的守護力量。
——游竹萍 臺北市勞動局副局長
感動推薦
汪淑媛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許中光 自然工作者
陳俊霖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監事
高美玲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游竹萍 臺北市勞動局副局長
許正典 臺安醫院身心心智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
林希陶 高雄市立成功特殊教育學校 臨床心理師
誰需要這本書:
.精神疾病患者與家屬
.精神疾病相關醫療照護人員
.關心精神照護相關議題的讀者
精神疾病依據嚴重程度可分為:
嚴重型精神病:一般指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情感性思覺失調症及重度憂鬱症……等。
精神官能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畏懼症、強迫症、慮病症……等。
目錄
目 錄
推薦序1 召喚萬物眾生,守護受傷的心靈 汪淑媛
推薦序2 那些年我們一起在四獸山腳下 許中光
推薦序3 本土精神醫療史與自然心靈療癒的記錄者與見證者 陳俊霖
推薦序4 精神科照護與靈性護理的典範之書 高美玲
推薦序5 認真的職人典範 游竹萍
作者序 照護病人45年學到的事
Part 1 以病人為師
常常,我想起她
堅毅的小潔
希望每天都可以到醫院
送病友腐臭烤鴨的英文老師
開創精神障礙者的音樂創作團體
銀行副理或流浪漢?
與花相會
必須上法庭上做證的小宏生病了
看見害怕的對立反抗症青少年
若我是路旁的一朵小花
重新定義涵容與原諒
告別執著的愛戀
一個半月後,又一村見!
Part 2 綠色照護的療癒力量
找尋生命中的感動
自然體驗團體的一日
轉化──從自然體驗到自然農法
跨出家門的小翠
築一個生態池之夢
在綠色照護中重生的安非他命成癮者
我對生態導覽解說的反思
化腐朽為神奇
打造屋頂花園的生命力
動物輔助治療團體的經營
領角鴞的魅力
60歲歐巴桑的英雄之旅
來自臺灣梭羅樹的恩典
Part 3 解不開的人生難題
永遠無法解開的謎
談自殺不再是禁忌
化解醫療糾紛的潛在危機
解不開的人生心結
Part 4 在精神病院碰上世紀病毒
必安住魚與抗煞勇士
愛在瘟疫蔓延時
在精神病院碰上新冠肺炎
當遊民在精神病院染疫之後
說與不說
甜美的回憶
傳達心中的感謝,一圓夢想
延伸內容
作者序 照護病人45年學到的事
「妳到底叫張碧凰或三病房?」
1977年我剛從台北護專畢業,進入精神專科醫院的三病房服務。有一天,11歲的小病人突然從幻聽世界中醒來,他聽著牆角上的總機廣播器,一臉疑惑的望著我問。看著受幻聽影響而自剁右手拇指,還趁我不在身邊時,偷偷用球鞋吊起縫合傷口的小病人,這是他入院一個多月來的第一句話。霎時,我彷彿明白小病人賦予「張碧凰」這個姓名的意義!
因著45年的精神護理生涯,我不僅從教科書上認識精神疾病,更從近身的醫療照護現場,看見這個疾病帶給病人在思考、知覺、情感的嚴重障礙,導致對現實的感覺及判斷的扭曲,而出現混亂、失序的怪異行為,長久影響到就學、就業及家庭生活,每每令我震撼不已,既悲傷又不捨;同時也為他們在接受疾病歷程中所做的努力與不放棄的精神而動容!
1950年代問世的第一代抗精神藥物,雖然可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狀及穩定情緒,但所產生的副作用,錐體外徑症狀群(extra-pyramid syndrome, EPS)(註1),卻導致身體形象改變及生活困擾;而1990年代上市的第二代抗精神藥物,雖然副作用較第一代抗精神病劑少,卻也帶來新的副作用,代謝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過低,潛在的威脅著病人的生命。
精神疾病多數為慢性病,照護者的存在不是為病人消除疾病,而是引導病人認識疾病,進而接受疾病。我常常在想,除了抗精神病藥物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協助病人「與病共存」、「帶病生活」?
「療癒的力量,不是因為傷口被治癒,或痛苦得到減輕,而是傷口和痛苦成了新視野的開啟。彼此承認傷痛,成了共同強化希望的機會,分享彼此的軟弱,變成一個提醒,一股全備的力量即將來臨。」——盧雲神父於《負傷的治療者》
盧雲神父於《負傷的治療者》中所寫的這段話,也就成為我照護病人的核心理念,我也時時提醒自己,放慢腳步,陪著他們同步一起走。
多元的療癒環境,見証神奇的療癒力量
於是,數十年來近身照顧病人的我,努力學習各種照護相關理論,參與各種團體(如薩提爾模式家庭治療、自然體驗、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舞蹈治療、夢工作坊、團體動力工作坊、生態心理志工訓練、冒險治療工作坊等等),並親身體驗後,再引進到我所負責的單位,為病人提供多樣性的療癒環境,透過繪畫、書法、合唱、陶藝、美勞、編織、適應體育、太極拳、音樂創作、舞蹈治療、動物輔助療法、自然體驗等社會處方籤(註2)的實踐,企圖幫病人找到他喜歡的療癒途徑。
幸運的是,我所服務的醫院就在台北市象山下,擁有豐富的地理生態資源;更幸運的是,在結合精神醫療與特殊教育的政策下,我們得以有經費在「又一村」青少年日間留院開啟自然體驗團體。這個團體持續經營的結果,逐步將院區環境生態化,陸續完成生態池、生態花園、屋頂花園及療癒森林之營造,並將生態化環境運用於病患之精神復健,及銀髮族里民的安頓。
因此,這本書最大特色在Part 2,主要呈現我在綠色照護 (註3)的學習,以及應用綠色照護於復健病人的實例,讓讀者進一步見證綠色照護的神奇療癒力量。諸如:
.我讓「又一村」的青少年學員寫信,撿拾相思樹的落花,寄給臨時被徵調去竹東照顧染疫病患、生死未卜的護士阿蘭,以安頓焦慮的情緒。
.透過為68隻毛毛蟲搬家,而自然地觸碰到有攻擊傾向的自閉症青少年,和他
建立關係,進而藉由觀察、畫領角鴞,來安撫激躁情緒,化解暴力行為的出現。
.設計引導固執的亞斯伯格症青少年,以照顧玉蘭花替代不被祝福的苦戀,健康地疏導其暴力行為,化解全校師生對他的恐懼。
.透過人面蜘蛛,將瞧不起精神病友的懼學症青少女帶入團體,進而接受精神
復健,從國一至高職畢業。
.讓小雨和家瑜兩人一起種2顆高麗菜苗,請他們每天澆水,是我在種菜行動中處理小雨苦戀的祕訣。
.又一村的堆肥區自然地長出一片木瓜林,其中有一棵很會生木瓜的「木瓜媽媽」。我設計活動,介紹廚餘堆肥、木瓜林及木瓜媽媽,最後讓孩子們向木瓜媽媽致謝。
在精神病院的所見所聞,皆可成為精神復健的借鏡
除了綠色照護之外,本書的Part 1,是以一個資深護理人員的視角,收錄1977年至2022年在職期間,我曾照顧過、印象深刻、且有留下紀錄,對於精神復健有其參考價值與省思學習的案例。
曾經,在那個還沒有精神衛生法的監護時期,我陪伴一位從私立醫院轉來、被家屬放棄的慢性思覺失調症女病人外出工作二十個月;協助在體制內讓學校師生及家長頭痛的亞斯柏格症、懼學症、衝動型過動症、情緒障礙、對立反抗症等青少年,得以持續在「醫院」中繼續求學,完成他們的高中職文憑。
我的領悟是,與其要求社會接受精神病人,不如鼓勵病人接受精神復健,訓練病人能符合社會規範與要求,而不是要社會給予特別的同情與施捨。因此,我在這本書裡的幾個章節,有特別針對精神病人如何重返社會等,詳細解答。
Part 3,列舉四位自殺身亡的案例,試圖讓一般民眾、自殺遺族及醫療人員窺見精神病人的自殺事件,對自殺遺族、病友及工作人員的衝擊,以及各自的因應方式。自殺事件與其他非自然死亡事件帶來的悲傷是不同的,自殺遺族的罪惡感如鬼魅般的揮之不去,特別是精神病人的自殺,更是說不出口的禁忌。我的親身體驗教我如實面對,方能順利走出自殺遺族的哀慟。
Part 4,記錄我在精神病院遇見世紀浩劫的故事。很慚愧,我以為在精神專科醫院服務,只要專精在精神照護即可,沒想到發生重大傳染病時,精神專科醫院也會被涉入,特別是2021年5月爆發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精神專科醫院的衝擊更是嚴峻,我們得照護染疫的精神病人……
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的唯一工作,我喜歡我的工作。能夠在第一線工作到65歲退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謝謝天,謝謝地,謝謝這一路走來曾經協助過我的每一個人!
推薦序1
汪淑媛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召喚萬物眾生,守護受傷的心靈
與碧凰相識於台北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的「歐曼讀夢團體」初階課程,她帶來一個夢,邀請團體傾聽閱讀。我依照歐曼設計的小團體讀夢工作方法,運用眾人智慧,逐步解開夢境隱喻。透過夢,知悉她獨特的助人專業生涯與生命經歷,我知道她是位護理長,正面臨退休與否的兩難,但不知道她在哪裡工作。當我聽到她在以藥物為治療主流的精神醫療領域,互補性地以人文視角創造各種療癒方法協助患者,將治療時間拉長,空間擴大,全方位地改善病人所處的社會與生態環境,而且歷經數十年努力不改初衷,讓我相當震撼與感動,請她務必將這些珍貴的經驗故事寫下來。
寫不僅是經驗傳承貢獻社會,對於書寫者更是自我重塑再造。正在投入實務工作的時刻,目光聚焦於任務的達成,沒什麼時間或許也沒有多餘能量看見自己的內在世界起伏與多元豐富的悲歡感受,唯有重返觀照過去並以文字慢慢刻印,才能更貼近看見層疊交織的自我,無論是專業經驗的詮釋或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會有新的洞見。
碧凰果真是行動派,退休後積極整理書寫,也陸續參加我的讀夢團體,並耕耘自己的生態農場,多元並進,與她在職場上一樣衝勁十足。不久收到她寄來的電子信件邀請我為新書寫推薦文,當時我正在紐約閉關休假,婉拒所有工作邀約,也暫時隔離教學與實務工作,然而讀完她的信相當感動歡喜,她做到了,雖然寫序是有壓力的,卻又覺得榮幸義不容辭,也好奇她的實戰過程,想先睹為快,就立刻回信應允。
我雖然在大學有開授心理衛 生相關課程,但說的總是比做的多,不夠踏實,讀她的臨床實務經驗給我許多學習與啟發。從個案的自我敘事,我看見了與理論相映的實例。例如一位個案的母親要他在法庭上做證父親惡意遺棄,他寫說:「我想,因為必須上法庭的緣故,我是真的病了--夜裡睡不著覺,耳朵裡老是聽到小狗的叫聲。」不捨父親的少年陷入父母衝突必須選邊的兩難,與其上法庭作證不如讓自己生病瘋狂。生病是逃避痛苦現實的選項,這理論佛洛伊德早已提出,但過了一個多世紀,距離維也納幾千哩外的台灣社會仍然有實例,見證人類內在心靈的普同性。
又譬如,有位青少年住民寫說:「我從來不提寄養家庭的事。不過,我敢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孩子願意住到一個陌生的家。」讀到這段話,我既心驚又茫然無言,由於在社工系任教而認識不少從事寄養家庭的社工,他們幾乎是拼了命想做好寄養家庭工作,殷切盼望孩子能好好被照顧善待,但好難啊,努力的空間總是很大。有血緣關係的親子衝突、暴力、或忽略的機率很高,才有寄養家庭制度進場,但被原生家庭所傷的孩子,復元之路漫長,尤其要能照顧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困難,即使順利得到照顧的寄養小孩,可能也很不願意回憶這段成長往事。
而讓我最觸動的,是碧凰陪伴個案的耐心毅力。讀到她寫高功能自閉症滷肉飯的故事最後一句:「今,玉蘭花已長到三層樓高……」我鼻嗆眼眶升溫,無法繼續,玉蘭花從一百公分高開始長根茁壯到三層樓高,這是多少年的歲月?我的電腦頁面停滯許久無法移動至下一頁。而她被難以控制自己拳頭的個案哆啦A夢擊中頭部的畫面,以及陪伴一遇到壓力會垂打自己頭或引發各種自我毀滅行為余丸湯過程,我心驚屏息,無法一口氣讀。這些會讓我蓋上筆電無法繼續的故事一個接一個。
還好,碧凰除了熱血浪漫也是天真頑童,故事總是隨著她的實務反思頓悟而峰迴路轉。農場高麗菜幻化為68隻蟲呈現生命的相依與轉化;病人寫信給無辜被犧牲的「必安住魚」,既哀傷又幽默;松德院區對生態的重視吸引了稀客貓頭鷹來築巢定居,如天使般來為碧凰加油,而她對貓頭鷹的癡情愛意,引出更多人對生態的重視。貓頭鷹幼鳥實在太萌了,活化了許多人的內在小孩,我對著相片一看再看,那鳥兒不惹塵埃的眼神,有淨化苦難的力量。
閱讀碧凰的數十年的實務工作歷程,我腦海不時出現唐吉訶德或愚公移山的故事,但不同的是,我看見希望感,她並非孤軍作戰,而是以真情智慧召喚眾人一起為病人創造多元療癒環境,找尋各種出路。尤其她將生態帶入醫院,透過觀察親近萬物的生滅,讓病人體會存在與失落的本然,讓自然的力量安撫受傷的心靈,喚起生存動力。任何一個社會,從小家庭、學校、職場、國家直到整體世界,都有壟斷性、排他性的主流價值,無法容納異類,人類精神疾病多半源自與既有文明的格格不入。碧凰樂觀地引聖安娜之歌:「若我是路旁的一朵小花小草,我也要盡情的吐露芬芳,不是同情,也不是憐憫,只是要讓人知道──造物主的偉大。」來自我激勵。而我卻悲觀地想著,造物主也創造了人,人發展出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分別心,許多小花小草在還沒吐露芬芳之前,就可能被剷除。而人不僅想要宰制大自然,也想控制彼此,每個人都是在強者與弱勢這兩個身份之間不斷地交替著。當我們是強者時,如何反思手下留情並能拉人一把,是弱者時,又如何增強自我保護,這是終生的功課。
人與他人如何共生共存,與自己的緊張關係如何化解,自然生態可能是最好的導師。在這本書裡,作者舉證自己以及個案的改變,例如當不再覺得「綠草如茵」才是美時,數不盡的物種就有了生存空間,這也讓我忍不住吶喊,如果我們不再認為學生應該安靜乖坐在小椅子上學習才是正常,如果教材與老師的講課生動精彩,被診斷「過動症」的學生可能就會大量減少。
感謝碧凰將漫長豐富的實務工作點點滴滴結晶成文字,不但在專業上開疆闢土傳承經驗,也誠實揭露自己在工作上的好強與挫敗。助人工作職場有其獨特的情緒病毒,例如無力感,例如替代性創傷,而讀完她的書,彷彿打了幾劑的疫苗,能增強免疫力。此外,她與官僚體系的溝通斡旋過程,說服改變重要他人協助實現理念,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這是助人工作者必須具備但學校教育卻很難教導的技能。當然,這絕非只是技能,背後最大的動力是她不捨他人苦,是她對生命禮讚熱愛。
推薦序2
許中光 自然工作者
那些年我們一起在四獸山腳下
如眾所周知,台北盆地乃丘陵地形,四周是高度不一的山脈,其中在北方是親民的四獸山獅虎象豹,最高才五百多公尺,101大樓近在咫尺,每年放煙火時,是極佳的觀賞地點。四獸山我爬過1000多次,是我的家山。
碧凰工作的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就在四獸山腳下,碧凰有個讓人羨慕的護理長辦公室,就在青少年日間留院又一村2樓的一角,窗外滿是四獸山的綠意,視野可以有百公尺,冬春時節可以聽到黃白鶺鴒飛翔時「嘀嘀 嘀嘀 嘀嘀……」的叫聲,辦公室不大只有兩、三坪,也只有一個辦公桌和一個客人椅,還有一個書櫃,木頭地板,得在室外脫鞋。芙爾夫說:「女人要有一個自己的房間。」碧凰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在這個房間寫出了這本書的大部分文章。
如碧凰書中所寫,1999年的夏天,他參加張老師主辦,我在花蓮帶領的生命喚醒之旅,之後便邀請我到又一村擔任外聘督導,同時也開啟自然體驗的課,沒想到這一走就走了20幾年。
其實我是帶著強烈的企圖心來到又一村,我想將這兒打造成台灣第一個用自然療法療癒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中心,也是一個工作人員可以彼此相親相愛相互學習的中心。我深知成事要靠團隊,於是我邀請碧凰參加我擔任召集人的荒野保護協會六期解說員訓練,學習磨練更多自然的知能。後來俊志也參加別期的訓練。同時我也要求又一村的工作人員參加我所帶的自然體驗課,擔任助教,一起闢建耕耘又一村菜園,創造維護生態池,共同學習打造新的又一村。
在過程中,不時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和碧凰都會走在生態花園、走在生態池、走在旁邊流水淙淙的榕樹車道,共同協商討論。
又一村還有一個家屬會談室是在一樓教室的第一間,窗外是一棵柚子樹,再過去些則是一棵春天會結滿小桑椹的小葉桑,這間是每次我到又一村上課或團體督導前後休息備課思考的地方,又一村工作人員的督導,也是在這兒進行。這個空間承載著許多歡笑、淚水、掙扎、突破衝突和解,每次打開門,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打造生態池、菜園、生態花園的同時,療癒了我們自己,也提供了院區其他同仁一個可以安頓身心的心靈居所。
冬去春來,又一村能夠有今天的風貌,是二十多年來在又一村實際參與打造的護理師及工作人員,如勝隆、小媛、阿蘭、俊志、翠華、璦秋、秋香、怡嘉、芷安、伶悌、雪怡、瓊瑤等等,一棒接一棒的工作成果,但最重要的是有碧凰「阿長」,又一村最重要的執行長,只有她能夠在公家體系中找資源,應對長官,徵求新血,身段柔軟有力,才能讓又一村的自然之路走得下去。
這本書是台灣護理界第一本以自然療癒為主軸的真實記錄,也是第一本生態醫院孕育誕生的忠實歷程,更是碧凰在又一村的定點觀察成果及參與團體生命轉折的具體描繪,亦不乏和個案、同事、長官互動的精采書寫。我有幸成為碧凰的指路者協同前進者,特爲之序。
不免遺憾的是,原本以為我和碧凰都可以在又一村長久的耕耘下去,誰知天不從人願,歷經SARS和COVID-19的考驗,卻逃不過人事的異動,我們先後都離開了又一村。此外,一直無法找到可以接班碧凰的人,讓又一村自然體驗的部分有大掌櫃,也是我心頭掛念的。或許不完美才是圓滿吧。
這本書只是開始,退休只是另個高峰的起點,相信碧凰會持續行動,寫出之後的生命歷程,在她自己的農園中,在她自己的房間中。
推薦序3
陳俊霖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監事
本土精神醫療史與自然心靈療癒的記錄者與見證者
與碧凰認識,是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團體,當時得知她是精神護理,而且是我在工作上也不時有任務往返的台北市立療養院(後改制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護理長時,自然因為同是精神醫療工作人員而多了一份親近。醫師生涯中總佩服護理長們三頭六臂,堪稱是醫院臨床最強的中流砥柱,維繫著醫院制度在各病房間推行無礙,是安定醫療後勤的極大力量。
接著看到碧凰在主責的兒童青少年日間病房「又一村」中,不斷嘗試將自然體驗活動運用在精神復健上,當時是極新、極大膽的突破,而且一旦上路,她又為了理想能夠持續實踐,一路尋找資源、說服長官、戮力親為,我對碧凰是既欽佩,又往往替她捏把冷汗。設身處地思之,這對一個身處公家醫院的護理長而言,實在不是容易之事。而連身在公門中的護理長都這麼強靭地擘劃出半座山的生態醫院,某種程度上也激勵我後來在私立醫院升任主治醫師後擠出個小花園推園藝治療。
幾年下來,我們一直在推動綠色照護,提倡將自然生態運用在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的工作上多有合作,也彼此交流發展的進度,碧凰竟又認真完成碩士學位,把幾年的實作凝結成學術結晶。她又在猶豫既可提早退休,又還可以在醫院中再做些什麼的時候,以相對資深的年齡,強力克服冒險治療工作坊「杜威約榮格」烈日下花東騎乘腳踏車的挑戰,因著那次自討苦吃後苦盡甘來的英雄之旅,又多讓她留在醫療崗位上奉獻好幾年。
日前,她終於真地從精神護理退了下來,在山上置一田園,用園藝療癒著自己的退休生活。她是用生態療癒心靈的體驗者、實踐者、先行者,更是本土精神醫療史與自然心靈療癒的記錄者與見證者,謹此推薦本書給好奇綠色照護這個新領域發展的朋友們一起聆聽碧凰的故事。
推薦序4
高美玲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精神科照護與靈性護理的典範之書
感謝碧凰的邀約,讓我有幸拜讀她在精神科病房45年職涯的珍貴故事,猶如2009年,在我授課的「靈性護理」課程結束後,她送我一本她編著的《象山下的生態醫院》導覽手冊,兩本都讓我感動與敬佩;《象山下的生態醫院》導覽手冊的編排相當用心,會讓人誤覺是生態專家寫的手冊,我家離象山近,每每爬上象山遠眺醫院時,都讓我想到碧凰;而這本職涯故事,撰寫了她45年於精神科的照護經驗,除了佩服她的悉心照護,勇敢地為弱勢族群發言,以及努力讓社區民眾與精神障礙者接觸,透過增進了解而去污名化,這群人中,也有因之而到醫院擔任志工者。
本書也看到她把抽象的靈性照護的核心概念──愛、生命意義、寬恕、希望,體現在她的臨床照護中,去重建這些病人與自我、他人、環境及至高者間的關係。
我常想,是什麼讓碧凰如此勇敢、如此投入、如此願意放下身段服務病人?我想是愛吧!德雷莎修女提及:「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因著愛,碧凰在沒有精神衛生法的監護時期,陪伴被家屬放棄的女病人外出工作二十個月,讓病人重拾希望,活得有尊嚴;因著愛,她創辦蘭亭書苑,協助青少年得以持續在醫院中上學,以獲得文憑,並重獲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因著愛,她親自示範原諒,放下身段跟病人道歉,讓病人也學習寬恕自己與寬恕別人。
我喜歡她創意的照護方式,用社會處方籤治相思病,透過綠色照護(green care)輔助療法與生態活動,重建這些病人與自我、他人、環境及至高者間的關係;建立音樂創作團體、製作CD,讓精障病友在創作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自卑轉化成學習感恩。
這本書不僅僅是碧凰的職涯故事,更是精神科照護與靈性護理的典範之書。
推薦序5
游竹萍 臺北市勞動局副局長
認真的職人典範
認識阿長是因為她跟錫瑠基金會及信義社大一起提案推動松德療癒森林的建置,當時透過參與式預算機制提案後,我們一起去現場勘查,對於松德醫院成為生態醫院並推動這個方案,感到十分佩服。
照顧精神障礙病人其實非常不容易,需要面對病人、家屬及外界的各種壓力,阿長除了在護理上專業的照顧外,也願意在工作之外多做一點,對於日間留院的青少年跟教育局共同經營了蘭亭書院,讓因罹患精神疾病而無法在體制內學習的孩子,得以在醫院中持續上學,避免因病而中輟、失學,能持續完成國小、國中及高中職的學業。成立音樂創作團體,共同出版CD作品,並且帶著他們到社區演出,看見精障病友不同的可能性,讓社會更加同理病友。
為了提供各種復健治療,她善用院區位於象山的生態資源,自己精進成為荒野志工,與院區同仁共同建置了空中花園及松德療癒森林,讓醫護、病友及社區居民一起在園區內友善農耕,並結合五感園藝療癒,營造友善社區氛圍,一起分享農作成果。
讀完阿長分享45年工作酸甜苦辣,想起了她帶著前市長認真尋覓貓頭鷹的身影,也記起她因為生態池出現水蛭,擔心同事可能有危險而自責的心情。希望大家都能多多分享阿長的這本著作,也一起支持松德院區所有的醫護人員。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冒著風險在第一線幫大家守護健康,而照護染疫的精障病患,更是超高難度,透過阿長的分享,相信大家能更加瞭解同理精障朋友,也能成為醫護人員身後的守護力量。
作者資料
張碧凰
1957年生,1977年台北護專畢,任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1989年升任護理長,2009年完成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持續從事第一線護理工作直到2022年,滿65歲退休。 在精神病院45年間,近身陪伴苦澀的青少年,並在醫療團隊的支持下,開辦全國第一所情緒障礙特殊教育班「蘭亭書苑」,讓無法在體制內學習的青少年,得以持續在醫院中上學,順利完成國中及高中職學歷。 此外,也是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在精神病院內營造生態池、生態花園及屋頂花園,並應用療癒環境於精神病人的復健;同時建置松德療癒森林,打開精神醫院邊界,改善和鄰近社區的疏離關係,深化與社區里民的連結,倡議自然體驗、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綠色照護之實踐。 【榮譽】 2005年台北市政府優良護理人員獎 2006年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績優護理人員獎 2013年台北市政府績優護理人員獎 2016年度國際護師節傑出護理人員獎基本資料
作者:張碧凰
出版社:原水文化
書系:悅讀健康系列-身心靈書房
出版日期:2024-11-19
ISBN:9786267521229
城邦書號:HD3205
規格:膠裝 / 雙色 / 28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