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植物靈藥:鴉片、咖啡因、麥司卡林,如何成為我們的心靈渴望?又為何成為毒品?對人類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2-07-26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32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1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犯罪手法系列3-法醫昆蟲學:案發現場的蠅蛆、蒼蠅與甲蟲……沉默的目擊者如何成為破案證據(新版)
-
凝態物理:從半導體、磁浮列車到量子電腦,看穿隱藏在現代科技背後的混沌、秩序與魔法
-
花瓣裡的悄悄話:維多利亞時代花語的象徵與緣起(全彩插圖本)
-
計程車上的天文學家:天文學家和計程車司機的宇宙漫談
-
樹的微宇宙:樹木隱藏的微小線索如何揭開大自然的祕密
-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
離散的植物:原生、外來、入侵……環境歷史學家體察植物界的傳播與擴散,探尋邊界、家、遷移及歸屬的意義
-
山林花草追尋記: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的自然書寫,最真實動人的生態現場踏查紀實
-
黑潮震盪:從臺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跟隨研究船和旗魚的航跡,騎乘黑潮的海上故事】
-
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內容簡介
《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暢銷書《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
挑戰我們對植物藥品的認知
探索人類意識最極限境界
麥可.波倫是卓越的說故事專家,引領讀者以新的觀點思考毒品、植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紐約時報書評》
只有麥可.波倫能結合飲食文化與哲學,寫出清晰且令人省思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旅行,引人入勝、大開眼界、改變想法。
——《新政治家》雜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鴉片、咖啡因、麥司卡林
如何成為我們的心靈渴望?
又為何成為毒品?
對人類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腦是禁錮者,會限制我們的知識,倘若大腦被迷幻藥炸得粉碎,禁錮就會消失。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人類食用植物的目的除了滿足食欲,有時也為了改變意識,引發興奮或平靜的感受、擾亂或改變精神感覺。但,我們飲茶、喝咖啡來提神,而不會將茶與咖啡視為有藥性的植物,更不認為是成癮的藥物或毒品,可是若用罌粟花種子泡茶,卻會受到法律禁止。
植物在何種情形下被食用,就被稱為是違法毒品?
《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位最有影響力作家的麥可.波倫,研究飲食文化數十年,在本書中探索鴉片、咖啡因和麥司卡林,這三種與人類社會最緊密關聯的植物,如何豐富我們的文化,我們為何耗費心力使用它們改變意識,又為什麼用法律、罪惡感來箝制人們對這些植物的渴望。
本書融合科學、歷史與作者親身經歷,透過各種不同角度省思並理解,當我們食用這些植物,改變自己的意識,事實上也是以深切的方式經驗大自然。
這是一趟豐富的思索之旅,讀者可以從書中了解,千年來人類對這些植物的依賴與迷戀,反映出我們的渴望與需求,以及與自然界一花一葉緊密且複雜的連結。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鴉片
自序
鴉片茶,輕鬆製作
後記
第二篇 咖啡因
第三篇 麥司卡林
牆中門
孤兒致幻劑
我們與仙人掌相遇
新宗教的誕生
窺探帳篷裡面
打個岔:論麥司卡林
向聖佩德羅學習
酒醉駕車
計畫C
謝辭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孤兒致幻劑
我最近才迷上麥司卡林。我在一九九○年代第一次閱讀赫胥黎的作品時,尚未嘗試過任何「典型」致幻劑(classic psychedelics),所以習慣把麥司卡林和這些典型致幻劑放在一起,初次閱讀《眾妙之門》時,以為該書描述的是任何一種致幻劑造成的致幻體驗。一九五四年《眾妙之門》出版,LSD(D─麥角酸二乙胺)才剛問世(由瑞士的桑多茲實驗室在一九四○年代合成),又過了幾年,西方才知道什麼是西洛西賓(psilocybin),背後推手是高登.瓦森(R. Gordon Wasson)一九五七年在《生活》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講述「會導致奇怪幻覺的蘑菇」。雖然「致幻劑」一詞直到一九五六年才問世,但赫胥黎一九五三年描述麥司卡林的致幻體驗,至今仍是「致幻劑體驗」的《聖經》。
直到我試用一長串致幻劑分子的菜單後──LSD、西洛西賓、五─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與死藤水,我才開始納悶,為什麼麥司卡林(菜單上滿不起眼的一道菜)鮮少被遇到,也甚少被人討論。而今體驗這些致幻劑後,重讀赫胥黎,已可分辨麥司卡林與其他致幻劑的區別。赫胥黎並未描述他離開已知的現世,前往充滿奇怪人物或突兀視像的「彼世」;實際上,他隻字未提幻覺。他並未向內探索底層的心靈,或是挖掘被壓抑的記憶。他也未溶解自我以便能和宇宙、上帝或自然合而為一。他沒有描述服用(典型)致幻劑後的啟靈體驗(epiphany)──頓悟到愛是宇宙最重要的東西。
沒錯,赫胥黎仍然在這個地球上,坐在洛杉磯自家花園裡,觀察周遭熟悉的世界,只不過透過完全不一樣的雙眼:
「這才是一個人應該看到的,」邊說邊低頭看著褲子,抬頭瞥一眼書架上用珠寶裝幀的書籍,接著看一眼遠比梵谷式椅子華麗的椅腳。我不斷地說:「這才是一個人應該看到的,這才是事情真正的本質。」
赫胥黎視力不佳,但這個下午卻例外,看得見周遭物質世界的美感、細節、深邃,以及「如是」(Suchness)──所見即「真實」,不管那是什麼意思。(我想知道這種極端又新穎的觀察力,是否能像打動男性一樣打動女性?我傾向對此打問號。)赫胥黎花了數小時(與數頁篇幅)闡述一把椅子、一束花、身上灰色法蘭絨長褲的褶皺,想參透它們的「存在」(is-ness),他被「它們赤裸裸存在這樣的奇蹟」所吸引。這些東西沒有站起來跳舞,沒有把自己變成濕婆神,沒有和祂交談──它們只是「存在」(being),太讓人驚歎!
「這是萬物的本質與原貌。」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一直用這種方式看世界?赫胥黎認為,一般意識(ordinary consciousness)已進化到限制感官獲得的訊息進入意識,自動屏蔽不需要的資訊。理由是,以免我們老覺得驚歎或癱坐在椅子上,我們會站起來,完成生活裡該做的事。赫胥黎承認,不斷被周遭客觀的存在震撼有其危險,表示:「如果一個人總是這麼看世界,他就永遠別想做其他事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僅限於生物學或社會學上有用的事物」;我們的大腦演化到只感知我們生存所需的資訊,這些資訊「少之又少,猶如快枯竭的水滴」,僅此而已。但是現實遠不止這些,四百毫克的麥司卡林硫酸鹽(mescaline sulfate)就是打開赫胥黎所指的意識「減壓閥」(reducing valve)──亦即打開感知之門。因為新冠疫情而被隔離的期間,我閱讀赫胥黎對麥司卡林的描述,讓我對這致幻劑更加迫不及待,躍躍欲試。一個分子可以加深或擴大一個人對現實的感知,顯示我們的意識有策略可以天衣無縫地適應隔離與封鎖。我想到莎士比亞為陷入另外一種幽閉恐懼症的哈姆雷特所寫的台詞:「就算把我關在果殼裡,我會把自己當作是擁有浩瀚無邊領土的國王。」要做到這點,麥司卡林不失為一個辦法,它不是用來逃離現況,而是擴大現況。與其說是換一個現實,不如說是讓這個所處現實無限擴大。
赫胥黎體驗麥司卡林因為他想了解,自己的感知以及它和現實的關係。毫無疑問,他的已知和已學都受到心智偏好和之前概念的影響,如同他所言,他希望擺脫這些東西,以便更接近「直接感知」的現實。(如果《眾妙之門》有一個惡棍,應該是文字與概念,它們會限制感知,這對作家而言也許是一種諷刺,但也可能不是,因為作家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創作工具的侷限性以及詞不達意之憾。)赫胥黎作為西方知識分子與作家,作為移居洛杉磯的英國人,以及「視力出問題的人」,他的疑慮與動機在在影響他對麥司卡林的體驗。赫胥黎也許老是講到「直接感知」,但是他睇著椅子時,無法不想到梵谷;凝視自己褲子的褶痕時,無法不想到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畫作裡衣飾的皺摺紋路。儘管赫胥黎有時確實提到東方的藝術與思想,但他在麥司卡林體驗裡,個人的內部狀態(set)與外在環境(setting)仍以西方或白人觀為主。
然而赫胥黎書中的分子英雄是來自北美洲的原住民以及原生植物,後來才進入到西方,你可稱這分子是禮物,或者一如有些人所稱,是西方白人偷來的贓物。儘管麥司卡林是德國化學家在一八九七年首次從烏羽玉仙人掌(學名Lophophora williamsii)中提煉出來的精神活性分子,然後在一九一九年,一位奧地利化學家首次以人工方式合成了麥司卡林,但是烏羽玉仙人掌本身已被北美原住民使用了至少六千年,是當今已知最古老的致幻劑,也是第一個被科學界研究以及好奇心重西方人吸食的致幻劑。
一些好奇、感知敏銳的西方人,尤其被麥司卡林再現的「彼岸」所吸引。法國作家與劇作家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 1896-1948)受麥司卡林吸引,因為它「並非為白人生產」的致幻劑。他在墨西哥遇到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這些原住民力阻阿爾托吸食麥司卡林,擔心會冒犯神靈。「對於這些原住民而言,白人是被神靈拋棄的人。」對於像阿爾托這樣國際化的西方人而言,麥司卡林有能力重新魅惑(re-enchant)眾神已離開的世界。
不管是人工還是天然的麥司卡林,儘管化學成分與結構相同,但是人工合成的麥司卡林對於西方人的用途與意義,相較於烏羽玉仙人掌對原住民的用途和意義,差異簡直是不能再大了(幾乎是天壤之別)。心理學家提摩西.李瑞(Timothy Leary)指出內在狀態與外在環境足以影響致幻劑的體驗,內在狀態與外在環境的重要性當然也適用於文化與個人層面。上面一句話使用「化學」一詞,暴露我的傾向。然而我在探索麥司卡林涵蓋的兩個世界時(西方世界與原住民世界),我希望至少能夠試著理解分開兩者的鴻溝,如果做不到搭橋連結的話。赫胥黎對麥司卡林的描述(或是我的描述。如果我也想寫一個的話),是否完整呈現美洲原住民對烏羽玉的體驗?他所敘述的現象(百分之百專注並融入麥司卡林的世界),是否吻合原住民對自然的理解?是否也認為自然不僅是象徵神靈的符號,也是神靈顯現在外的模樣?我對原住民開始擁抱烏羽玉的時間感到震驚,就在他們的世界被徹底箝制的時候(說他們被束縛地動彈不得並不為過,彷彿被關在果殼裡。)當時是一八八○年代,大平原印第安人(擁有浩瀚無邊領土的國王)喪失在西部自由棲息的權利,被趕到保留地,就在這時候,他們開始使用烏羽玉,到底想藉此實現或恢復什麼呢?
我首先需要回答一個更直接、更尋常的問題:赫胥黎出書描述麥司卡林有多神奇後,麥司卡林在西方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結果它似乎銷聲匿跡。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北美洲原住民開始大量使用烏羽玉(一度導致烏羽玉仙人掌缺貨,供不應求成了須火速解決的問題),麥司卡林似乎絕跡,供應也斷炊。而今科學界重燃對致幻劑的興趣,但是我未聽說在美國有任何一個研究專案以麥司卡林為研究對象。
我想知道,這是否是因為LSD和西洛西賓是更好的致幻劑,但是我在「致幻劑社群」打聽詢問後,得到的回覆恰恰相反,大家都喜歡麥司卡林!一位三十多歲經驗豐富的靈異航員(譯註:psychonaut,指透過藥物、冥想、自我催眠等方式探索自己心靈的人)告訴我,最近他終於得到一些合成的麥司卡林,使用過後,不敢置信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
「你們為什麼一直瞞著我們這點?!」他對那些結合致幻劑與音樂的人士(psychedelic elders)提出這樣的質問,稱:「嬉皮族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隱藏麥司卡林這麼好的藥物!」他接著表示,麥司卡林具備「溫暖」、「溫和」、「保持清醒」等特質,優於LSD銳利的「刺激」,也優於讓人重複冒出恐懼感的死藤水。
其中有位結合致幻劑與音樂的人士是六十多歲的女子,我和她透過Zoom視訊交談。我叫她伊芙琳(Evelyn),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她一直在北加州領導一個麥司卡林活動,這是一個不怎麼嚴謹師法原住民烏羽玉儀式的通霄活動,她覺得麥司卡林這種藥物(「請勿稱它為毒品」)適合儀式裡的社群體驗,也適合彈奏音樂與演唱歌曲。(在她主持的儀式裡,與會者會唱誦。)
「大家在服用麥司卡林後,彼此更加心連心。」伊芙琳提出解釋。「麥司卡林不會把你送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所以你不太可能讓靈媒(巫師)尷尬地下不了台。」伊芙琳描述她主持的儀式,讓我了解到,我劃了一條清晰界線,區隔西方和原住民對麥司卡林的用途,但這條界線在某些地方可能不是那麼一清二楚。此外,得先克服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這個近在眼前的棘手問題。
我認識一位猶太教拉比,他長期以來對致幻劑療法深感興趣,他明確地說:「麥司卡林是物質之王(king of materials)。」他提醒我,鑽研致幻劑的傳奇化學家亞歷山大.「薩沙」.舒爾金(Alexander “Sasha” Shulgin)和他的見解一致。舒爾金曾在杜邦公司擔任化學家,繼而在一九五○年代末一次麥司卡林致幻體驗時,找到職涯的重心。他在加州拉法葉自宅後院的實驗室合成數百種致幻劑化合物,其中許多化合物是微調麥司卡林的化學結構,他宣稱麥司卡林是他的最愛。(緝毒局非常尊重舒爾金的專業,只要他們查獲無法辨識的毒品就會向他求助;作為交換條件,緝毒局頒給舒爾金一張許可證,允許他使用第一級毒品的化合物。)
舒爾金的職涯轉彎發生在赫胥黎體驗麥司卡林之後數年:「這一天將歷歷在目保留在我的記憶裡,這一天毫無疑問確認我人生的整個方向。」透過麥司卡林,他描述自己看到數百種差異細微的顏色,悉數是之前未見過的顏色。數年後他寫道:「那個世界讓我驚歎,因為我看到了小時候的世界,這比什麼都重要。」
「那天最令人震撼的心得是,這種精彩的記憶重現是不到一公克的白色固體所賜,但無論如何也絕對不能稱這些記憶被包含在這個白色固體裡。」實際上,舒爾金明白,這些記憶來自於內在心靈(psyche),它包含一個「完整的宇宙」(不管你明白它存在與否),而且「有一些化學物質可以催化它,讓你更易接近它。」
我問那位猶太拉比,為什麼「物質之王」會變得如此稀有與珍貴。他說:「正在進行麥司卡林致幻體驗的人,可能會冒出這樣的想法,『這什麼時候會結束?』」麥司卡林致幻體驗一次須耗時十四個小時。「這代表決心與承諾,」他說。這或許可說明它何以會在科學研究中缺席,反觀西洛西賓(慣用於實驗與藥物臨床試驗的致幻劑)所需時間則不到麥司卡林的一半,讓與會者來得及回家吃晚飯。對麥司卡林的另一個打擊是,一劑需要用掉半公克的麥司卡林;相較於LSD,它的劑量單位是微克(百萬分之一公克)。在非法毒品交易中,用料愈多,風險愈大。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左右,幾乎無重量可言而且易於藏匿的LSD,取代了麥司卡林,成為孤兒致幻劑(orphan psychedelic)。
至於可提煉麥司卡林的植物,例如德州收成的烏羽玉最後多半被原住民所持有。自柯林頓總統一九九四年簽署《美國印第安人宗教自由法修正案》(American Indian Religious Freedom Act Amendments)以來,印第安人享有合法使用麥司卡林的權利。我聽說,如果你不是原住民部落的一分子,幾乎不可能取得烏羽玉。此外,非原住民持有、種植、運送、購買、出售以及使用烏羽玉,都算犯了聯邦罪。根據許多原住民的說法,這規定天經地義。烏羽玉對印第安原住民非常重要,加上烏羽玉仙人掌荒的問題,所以他們這麼說不無道理。
還有聖佩德羅仙人掌也會分泌麥司卡林,只不過濃度較低。我從來沒有聽聞過這種植物,但是原產於安地斯山脈的聖佩德羅仙人掌在加州已非常普遍,被當成觀賞用植物栽種。不同於烏羽玉仙人掌,種植聖佩德羅仙人掌完全合法。不過奇怪的是,除了少部分圈內人,似乎很少美國人或歐洲人知道聖佩德羅。其中一位人士告訴我,柏克萊到處都種了聖佩德羅,只要你有心找,一定找得到。難道我渴望的東西就藏在明處我卻視而不見?
我們與仙人掌相遇
果然如此!聖佩德羅不僅在柏克萊到處生長繁殖,連我家花園也種了一株,快樂地長了好幾年,只不過園丁不知道,因為曾幫我修剪這株仙人掌的園丁不叫它聖佩德羅,而是用南美洲原住民的蓋丘亞語(Quechua)稱呼它,叫它「瓦丘馬」(Wachuma)。
老友的兒子威利在停學壯遊那年去了趟祕魯,誤打誤撞栽進薩滿與植物醫學的世界。他在父母家的後院栽種了大約六株瓦丘馬,幾年前我們夫妻到他父母家吃晚飯,他剪下一截要我們帶回家種。威利稱瓦丘馬在祕魯是一種神聖的藥用植物,我當時並未把瓦丘馬和麥司卡林聯想在一起。(科學家長期以來也未在兩者間建立交集,直到一九六○年之後,科學家才確認瓦丘馬分泌的精神活性生物鹼是麥司卡林。)我向來樂於在花園裡添加更多可振奮精神的植物,因此欣然接受這個禮物。威利也告訴我,我這株仙人掌的父母出自舒爾金花園扦插繁殖的後代,亦即我這株瓦丘馬出自名門。
後來我才知道瓦丘馬就是聖佩德羅,而這個名字源於耶穌使徒「聖彼得」,他握有通往天堂的鑰匙。聖佩德羅既暗示該植物的神奇力量,也能安撫西班牙人,因為西班牙人是天主教徒,對於基督教以外的聖禮有異見,不見容植物充當聖禮的想法。(幾世紀後,美國原住民教會也採取類似做法,採用一些基督教元素,諸如自稱教會,以免這個新興宗教的異教色彩過重。)
我把這個兩英寸長的枝條種在一個仙人掌拼盆裡,讓它保持溼潤,幾週後它往下生根,沒多久長出三根高度不一的優雅柱子,猶如燭台。表皮光滑,顏色是軍綠色中帶點藍。每根直柱(仙人掌專家稱之為「蠟燭」)各自長出六條垂直肋骨(縱稜),每條肋骨上每隔幾英寸就有一個小氣孔,從小氣孔中長出五根短尖刺。這些垂直肋骨在每個柱子的頂端會合,形成六芒星的圖案。
這個柱狀仙人掌漂亮、莊嚴、有建築風,有點像高第聖家堂教堂的模型。
知道前院裡的仙人掌可把陽光轉化為麥司卡林後,我對它的興趣更大了。但是要如何進行到下一步,從植物變成可使用的精神活性化合物,我則是毫無頭緒,也不知道我家的仙人掌是否到了可採收的階段。
我向基普.楚勞特(Keeper Trout)求助,他是研究聖佩德羅仙人掌的一流專家。唉,結果收穫有限(這麼說並無冒犯之意)。楚勞特可能是第一個同意以下看法的人:「沒有一個人」非常了解聖佩德羅的分類學以及植物學。聖佩德羅這個名稱泛指原產於安地斯山脈四種截然不同品種的柱狀仙人掌:Trichocereus pachanoi (通常被稱為聖佩德羅),另外三種較具爭議,分別是T. bridgesii(玻利維亞火炬仙人掌)、T. macrogonus(鈍角毛花柱),以及T. peruvianus(祕魯火炬仙人掌)。這四個原生種後來經過無數次雜交,進一步攪亂分類的界線。
楚勞特的作品《楚勞特論聖佩德羅與其他柱狀種仙人掌》(Trout’s Notes on San Pedro & Related Trichocereus Species)在緒論警告:「我們發現你手中的作品沒有權威性可言。」謙遜的立場與書名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及:
我們還建議,如果讀者遇到任何一位自認是柱狀仙人掌專家的人,或是遇到任何一位堅信他們知道這些仙人掌差異的人,例如能分辨短刺祕魯火炬仙人掌與長刺聖佩德羅仙人掌之別的人,他們最好的反應可能是點點頭,暗示沒有和對方爭辯的欲望,讓對方繼續堅信自己是對的。
花了一兩個小時閱讀楚勞特的著作,瀏覽了數百張黑白照片,照片裡的柱狀仙人掌非常相似,種在不同的地方,包括玻利維亞高地、柏克萊的花園,以及塔吉特量販超市的苗圃內。我透過Zoom與楚勞特「視訊」,六十多歲的他身材瘦長、看起來有些邋遢。他人在加州門多西諾郡(Mendocino)附近森林裡的鄉間小木屋和我遠距連線。他慷慨地分享他對柱狀仙人掌的知識與熱情。儘管過去我曾向植物學家討教分類法這門深如「兔子洞」的學問,但從來沒有一個訪談像楚勞特一樣,結束後反而更困惑。有關仙人掌的分類,我的筆記充滿爭議、莫衷一是,猶如無政府狀態,我覺得沒必要公開,以免荼毒讀者。不過還是有一些明白易懂的有用資訊(儘管微弱),有助於揭開聖佩德羅的神祕面紗。
楚勞特提供的資訊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點是,科學家們確定哪幾種柱狀仙人掌含有可觀數量的麥司卡林後,一個惡名昭彰、專門採收仙人掌的富商(綽號DZ),想辦法買下北美洲所有已知能製造麥司卡林活性成分的仙人掌。為什麼?
「以免其他人買走,」楚勞特說。當時政府大刀闊斧對毒品宣戰,含有精神活化成分的植物(包括烏羽玉在內)都成了被取締的目標。楚勞特相信,DZ不希望聖佩德羅被列入「管制項目」,因為一旦被官方列入管制植物名單,持有或栽種都屬非法。他認為,如果美國年輕人知道,種植聖佩德羅以及萃取麥司卡林有多容易,政府就會開始打壓聖佩德羅仙人掌,並斬斷收藏人士採購聖佩德羅的管道。
楚勞特回憶道:「我在一九七○年代與八○年代剛進入這個領域時,幾乎不可能找到祕魯火炬仙人掌或是鈍角毛花柱。」因為整個柱狀仙人掌市場被DZ壟斷。他這策略有效嗎?嗯,至少聖佩德羅至今未被列入管制藥品名單;任何人都可以種植這種含有麥司卡林成分的植物,無須擔心觸法。
(摘自第三篇〈麥司卡林〉)
作者資料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著作屢獲《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評選年度好書,也是「詹姆斯.比爾德獎」得獎作者。目前於哈佛大學教授寫作,也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傳授新聞學。因開設創新課程、實驗性專題及計畫而成為Knight Professor。 波倫長期關注食物議題,企圖在工業社會與田園自然中尋求協調。他在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中實地走訪玉米田、工廠牧場、有機農莊與食品加工廠,追索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在《烹》中一探烹飪如何為人類溝通往來,將自然物質轉化為滋養,為人類文明提供根基。 《時代雜誌》於2010年將波倫列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更於2013年評選他為「食物之神」,以表彰他對飲食文化的卓越貢獻。《華盛頓郵報》盛讚他的寫作:「或許只有麥可.波倫能夠調合如此多種飲食運動、哲學與研究文獻,轉化成這般意義明晰且發人深省的訊息,旁徵博引又綱舉目張。」 融和了科學文獻、人文思索、親身體驗,並以清晰的筆法寫作,是他的一貫特色,即使主題從飲食書寫移轉到藥物科學史,此一基調仍未改變。《改變你的心智》甫上市便引起熱烈討論,並榮獲《紐約時報》2018年十大好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