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 作者: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 出版社:臺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21-10-01
  • 定價:620元
  • 優惠價:9折 558元
  • 書虫VIP價:527元,贈紅利2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50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過去,此地是所羅門王的名城,是眾軍集結、預言世界即將大戰的場所; 現在,考古長才將匯集此地,展開一場地上地下都精彩無比的挖掘大戰! 最會說故事的考古專家 艾瑞克.克萊恩全新磅礡力作 累積30年的大量材料 一場深入淺出的時空導覽之旅 ------------------------------------------------------------------------------------------------------------------------------------------- 熱血推薦★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阿潑(文字工作者) 克萊恩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本書,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 ——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本書精彩地描寫巴勒斯坦境內著名哈米吉多頓遺址的發掘過程,克萊恩透過非常嚴謹的檔案爬梳,領著我們回到20世紀初期發掘的現場,讓我們看到了考古發掘不僅止是發掘而已。中間所涉及的人、事、物間的衝突、糾葛往往才是考古現場真實發生的日常,而這些日常更深刻地影響了發掘的走向及成果,形塑了我們對於過去的想像。 ——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地底下,是古老聖經的末日戰場待解之謎—— 地底上,是錯綜複雜的考古團隊權謀之爭—— 「我寫了很多很多小事,個別每一件事大概都不算什麼,但我在過去兩年裡學到的是:大多數決定一場考古活動命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發展起,如果這些小事能及時解決,或許就能避免未來的耗時耗力焦頭爛額。我並不喜歡整天抱怨挑毛病,但我覺得您應該會想知道所有真實發生的事。」 當詹姆斯‧亨利‧布瑞斯提德——成就卓著的古埃及專家,也是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的創辦人、所長與董事,更是米吉多挖掘計畫的主持人,坐在芝加哥的辦公室中收到這段米吉多「線人」寫給他的報告私信,焦頭爛額可想而知——然而這可說是考古隊的日常。 1925到39年之間,布瑞斯提德先生共派出了克萊倫斯‧費雪(Clarence Fisher)、P‧L‧O‧蓋伊(P.L.O. Guy)及戈登‧勞德(Gordon Loud)前往米吉多——傳說中的所羅門王都城所在地——進行挖掘。讓這三位一時之選擔任現場主持人再適合也不過了,他們充滿熱情與知識,在考古方法上貢獻創舉,卻也在方方面面讓布瑞斯提德先生傷透腦筋。不斷往返的書信電報中,充滿了人事調度爭辯、討論隊員狀態、質疑研究進度、要求研究發表與挖掘同時進行。原來考古從裡到外、從身到心都是嚴格考驗! 不只如此,美國大蕭條而導致金主洛克菲勒家族的支助態度轉變,以及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日益增長之緊張局勢,更添增了考古活動的艱難。勞德上任後在1937年發現的大批金器與象牙寶藏,成為了到今天都尚未有定見的謎題,而1939年,挖掘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應徵入伍,「試圖阻止現代世界變成又一個末日戰場」,考古發掘工作隨之中止。在以色列建國的1948年,考察團隊的臨時宿舍更遭人洗劫,並被意外燒毀。要到相隔五十幾年以後的90年代,考古學家們才得以重回這片土地。 米吉多考古隊的故事包含著權謀、內鬥、浪漫綺事、法律糾紛、還有各種人事大風吹的背後細節——以及最重要的,是對考古的堅持不懈毅力,讓米吉多遺址豐厚開發成果呈現與世人面前。克萊恩將這些綿密的軼事,交織於更大的歷史事件之中,開展出一幅完整且引人入勝的考古圖像,猶如身歷其境,回到彼時的米吉多土丘上! 芝加哥團隊留下了超過三十年的大量著作和信件,從信件和電報到卡片,便箋和日記。艾瑞克‧克萊恩用這些材料繪製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過去考古時代的肖像。他巧妙地將探險隊置於美國大蕭條以及英國授權巴勒斯坦日趨麻煩和緊張局勢的背景下。他為讀者提供了關於米吉多發現的爭論,困擾探險的內鬥,以及使來自內部對古代世界驚人發現的觀點。 這場知名的考古大戰,是兩次世界大戰間一個發生在遙遠遺址的迷人故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享有其非凡的地位。 ▶ 現場考古隊的管理就是門大哉問 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個性與做事習慣,還有與當地人工作者的關係與管理……考古現場除了嚴謹科學專業之外,這些「人」的問題可是同樣重要的……考古隊員甚至要求建造網球場,認為這是「日常生活所需」 ——當然,可不能禁止自由戀愛與搭訕! ▶ 豐富史料內容帶領還原考古現場 目前收藏於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洛克斐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以色列文物局(Israel Antiquity Authority)和其他地方的檔案,有著大量手稿、照片、信件、研究筆記、電報與日記。克萊恩充分展示其優異的敘述和講故事能力,搖身一變成為「考古學家的考古學家」,宛若一名偵探推理家,帶領我們還原真實歷史現場! ▶ 奠定考古學眾多技術 熱氣球空拍技術、垂直發掘法、以及使用孟賽爾顏色系統(Munsell color system)來描述土壤顏色。他們的發現與創新至今依然在聖經考古學界大放光彩並沿用至今。在炙熱且水土不服的環境下,且看這群考古學家如何將現有工具和技術發揮至極致! 【本書特色】 ★希伯來聖經裡最全知全能的名君所羅門王,其都城之謎一向是歷史、考古、宗教學家的核心焦點。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到聖經與考古的世界。 ★在考古學的萌芽階段,且看第一線的考古學家如何砂礫堆中淘出珍珠、點石成金! ★透過克萊恩幽默、順暢且精細的筆觸,深入淺出,讀者不需要具備考古學知識也能徜徉其中。猶如小說驚心動魄,同時詳實介紹考古現場的專業技術。 【好評推薦】 「這本書將使讀者對看似冷酷而客觀的考古科學大開眼界。而克萊因對個人世界和職業世界之間互動的審慎、寬厚且有時幽默的書寫,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原因。」 ——John Butler,《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 「Digging Up Armageddon得以對米吉多展開如此巧妙的歷史處理,歸功於克萊因的細緻入微研究,他強調了勞動、特權、政治和資本主義如何影響20世紀早期到中期在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考古學……如果不通過資本主義、勞工和政治的歷史鏡頭折射它們,就不可能談論在米吉多的發掘。」 ——Lydia Pyne(知名作家與歷史學家,著有Genuine Fakes: What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本書牢牢地關注著1925到39年,這是挖掘工作中最具啟發性的時期……作者開啟了一項原創而生動的研究,巧妙地將考古學與個性、政治與文化、科學和技術相結合。」 ——Andrew Robinson,《自然期刊》(Nature) 「克萊恩對人性的諷刺洞察和一種救贖性的幽默感寫作。」 ——Patrick Madigan,The Heythrop Journal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導言 「發現所羅門王馬廄」 第一部 1920-1926 第一章 請讓我辭職 第二章 他得歇工,不然你得來收屍 第三章 教訓他安分點 第四章 我們已經挖到三個不同地層 第二部 1927-1934 第五章 我真的很需要放點假 第六章 這不可能是馬廄以外的東西 第七章 加以警告但手下留情 第八章 發掘工的鋤頭響聲 第九章 最骯髒的信件 第十章 可能是戰爭或地震 第三部 1935-1939 第十一章 狠狠的當頭棒喝 第十二章 所長走了 第十三章 你說你想要「可觀成果」 第十四章 不入流的死亡威脅信 第十五章 分層架構的骨骼 第四部 1940-2020 第十六章 已下指示要求保護這處房地產 尾聲 某些工作區域未曾完整發掘 人物表:芝加哥考古隊隊員與配偶 銘謝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內文試閱

試圖前往米吉多那時候,布瑞斯提德才剛靠著約翰‧D‧洛克斐勒二世的大筆贊助在芝加哥大學創立起東方研究所;此時的他正為這所新機構尋找適合進行發掘的遺址,要「走遍近東地區來一次大膽偵查行動,調查在此進行研究工作的可能性……通過那些實際上還在戰爭狀態的區域」。 布瑞斯提德連絡上約翰‧加斯唐(John Garstang),此人擔任新建立的耶路撒冷英國考古學院(British School of Archaeology in Jerusalem)院長,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久前又被任命為英國託管地巴勒斯坦新設立的文物部(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部長。布瑞斯提德請他幫忙向考古顧問委員會(Archaeological Advisory Board)提出正式申請,用的是布瑞斯提德自己的名義,請求「保留米吉多遺址一年時期,目的是讓芝加哥大學採取合乎法條的方式進行開掘」。等到十一月底,當局已經答應給布瑞斯提德為期一年的發掘許可。 布瑞斯提德這些行動算是當時美國考古學界大範圍活動的其中一部份。當時這片地區的考古學發展還在襁褓之中,而已經進行的考古計畫大多雜亂無章,就連外國在耶路撒冷設的各個考古學院也都還很年輕,包括德國新教考古研究所(German Protestant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法國聖經與考古學院(École biblique et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英國考古學院、以及新成立的美國東方研究學會(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事實上,考古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當時都還沒發展多久。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為了尋找特洛伊戰爭的證據而展開的特洛伊城考古發掘,此事開始於一八七〇年,距離當時只有五十年。還要再兩年,也就是要到一九二二年,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才會發現圖坦卡門之墓。 英國考古學家威廉‧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Sir 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和美國人弗雷德里克‧瓊斯‧布利斯(Frederick Jones Bliss)一前一後在黑西丘(Tell el-Hesi)進行發掘(皮特里是一八九〇年,布利斯是一八九一到九二年),他們是在這片區域進行考古的先鋒軍,也是最早發現這些「丘」(Tell)都是人為堆出的東西,裡面是一座又一座蓋在老城頭頂上的新城。他們還借用了地質學中地層學的概念,指出一座丘裡面最底層的年代通常比最頂層要古老。此外,他們也察覺到不同時期流行的陶器風格有差異,這不僅能用來推定土丘內各個地層的年代,還能用來比較不同地點的不同地層中有哪些是年代相同。 其他考古學家沿用他們這些技術並加以改進,每一個考古學家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在他人的研究方法上進行改善,只除了少數例外(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愛爾蘭考古學家R‧A‧S‧馬卡利斯特(R.A.S. Macalister),他在一九〇二到〇五年以及一九〇七到〇九年兩段時期於聖經中的基色一地進行發掘,但他過程中對於地層分層與小東西出土的精確位置都不怎麼加以理會)。 § 既然當局已經承諾給予發掘許可,布瑞斯提德就去找芝加哥大學校長哈利‧賈德森(Harry Judson),討論他要怎麼為預定的發掘計畫籌募資金。賈德森叫他把想法寫成一封信,這樣就能拿到洛克斐勒和其他可能的贊助者面前去說情。布瑞斯提德立刻照辦,信末以一句言簡意賅的財務評估作結:「徹底發掘這座古城、其城牆、堡壘、要塞、宮殿、以及民居所需費用,加上出版發掘成果所需費用,總共需要每年六萬美金預算,為期四年。」 賈德森這邊也馬上聯絡洛克斐勒,問他是否願意資助這個新冒出來的計畫。他告訴洛克斐勒這筆生意很有價值,因為發掘成果「或能……照亮文明的過去」。 洛克斐勒被說動了,況且他對布瑞斯提德本來就有好感。「我很高興能認識他、見到他,」洛克斐勒曾說過,「他是個有魅力的紳士,也是出類拔萃的學者,更具有大人物的謙遜。我對考古學的興趣全都來自他的影響。」然而,洛克斐勒並不打算要為全部四年的發掘工作買單,他只答應出資六萬美金贊助第一年的計畫,條件是剩下三年的錢要從別處籌得。一九二一年六月初,《紐約時報》簡短刊登了發掘米吉多的計畫,標題是〈發掘哈米吉多頓,約翰‧D‧洛克斐勒二世出資六萬挖出遺址〉。無奈的是,布瑞斯提德當時籌不到剩下的資金,但他保留在未來某時開工挖掘米吉多的可能性。 三年後的一九二四年八月,或許是受到克萊倫斯‧費雪幾星期前來信的刺激,布瑞斯提德寫信給洛克斐勒,問他當初答應出錢一事是否還有效。布瑞斯提德重申自己發掘米吉多的意願,稱此地為「這處非凡的哈米吉多頓堡壘」,並說這地方「已成為象徵人類奮鬥史的諺語,是數千年來亞非兩洲爭霸之地」。到了十一月中,洛克斐勒同意將他的六萬美金承諾延長至一九二五年七月。但其他條件還是一樣,布瑞斯提德必須要從其他地方籌足剩餘所需。 § 說到這裡,我們好像已經離本書主題太遠,但這是有原因的,我們還得往米吉多發掘計畫第一個工作季之前發生的事件裡頭走更久。這趟路不會白繞,因為我們在此會遇見芝加哥大學考古隊最初的各個隊員,其中有些人未來幾年內會在工作現場扮演重要角色,且我們還能遇見一些將來會與考古隊隊員有來往的其他考古學家。 所以,這次我們要從費雪在一九二四年七月中寄給布瑞斯提德那封信來起頭。他在信裡詢問布瑞斯提德是否打算近期在米吉多開挖,如果是的話,那他是否能以任何方式提供協助。費雪對米吉多並不陌生,他在一九二一年參與威廉‧佛斯威爾‧奧布萊特(William Foxwell Albright)和耶路撒冷美國東方研究學會主辦的遊覽活動,途中曾經到過該地。 費雪在一八九七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拿的是建築學位,但他在所有護照申請書與官方文件上填的身分都是「考古學家」。他身高大約一百五十公分,是個瘦瘦小小有書卷氣的人,留小鬍子,愛戴細框眼鏡。費雪在當時已有不少實地考古經驗,一九〇〇年他在美索不達米亞尼普爾(Nippur,位於現在伊拉克境內)進行發掘,一九〇九到一〇年間又隨哈佛大學的喬治‧雷斯納(George Reisner)到鄂圖曼帝國屬地巴勒斯坦境內的撒馬利亞(Samaria)工作,還曾在埃及考古現場主持過幾個工作季。寫信給布瑞斯提德時,他已經回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在該校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University Museum)擔任管理人,且還主持過賓大在英國託管地巴勒斯坦境內貝特謝安(Beth Shean,又稱伯珊(Beisan))的發掘工作,從一九二一到二三年之間共計三個工作季。 在那個時代,費雪是頂尖的實地考古工作者之一,他承繼雷斯納的工作方法並加以改良,而他在貝特謝安的主要做法就是一口氣挖開大片水平區域,以便盡可能將單一一層地層勘查清楚,然後再往下挖掘另一層。未來的歲月裡他會成為很多人的老師,其中包括他在一九二〇年代早期指導的奧布萊特。 奧布萊特在一九一六年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當時他在聖經研究與考古學的領域裡才剛起步。後來,他會成為聖經考古學與相關學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並擔任耶路撒冷美國東方研究學會主持人,該學會如今已更名為「W‧F‧奧布萊特考古研究所」(W.F. Albright Institute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就某些方面而言,他還會成為布瑞斯提德最大的敵手;兩人互相敬重,但競爭起來可是毫不留情。 § 一九二四年七月中,費雪並未告訴布瑞斯提德自己寫這封信的背後原因,但其實他當時對賓大博物館給的薪水不太滿意,而且喬治‧B‧戈登館長(George B. Gordon)還不願意讓他雇個助理。此外,幾個月前他被解除貝特謝安考古計畫主持人一職,他可能也由此預見自己在賓大待不久了。事實上,費雪後來乾脆採取主動,在十二月初扔出辭職信,只不過這封信花了將近一個月才送到博物館董事會主席查爾斯‧C‧哈里森博士(Dr. Charles C. Harrison)手中。 在此同時,得知洛克斐勒同意延期之後,布瑞斯提德也在十二月聯絡上費雪。而且他還再次與加斯唐搭上線,申請將米吉多的發掘許可期限後延到一九二五年年末,這樣他才有時間籌集所需經費。 加斯唐與考古顧問委員會在一月初同意將許可期限後延,就在官方發函的同一天,費城各家報紙也登出費雪與賓大博物館分道揚鑣的新聞。 博物館的官方說詞是費雪因為健康不佳、身體衰弱而被解職,但費雪後來堅稱自己是主動辭職而非被解聘,原因是館方不讓他自行選擇助理人員。事實上費雪還把辭職信提供給費城各大報,聲稱「如果我離開賓大博物館,我絕對會參與其他機構的考古計畫,繼續我在東方的研究工作」。他劍及履及地在米吉多實現了這句話。 最後戈登把這些幕後故事跟亞倫‧羅威(Alan Rowe)說了,羅威是接替費雪的貝特謝安考古計畫主持人。依據戈登的說法,費雪之所以被解任主持人職務,原因是他的「心理與身體健康情況使他無法再代表本館,也無法實地主持發掘計畫」。館方要求費雪回費城,但回來以後「他的病狀更加惡化,〔且〕他……似乎是懷著自己被迫害的錯誤認知在進行工作。」到頭來,當費雪向館方提出辭職時,戈登與哈里森想必都鬆了一口氣。 費雪與布瑞斯提德保持聯繫,他在二月再度致信表達自己意願未改;而既然當時他處於失業狀態,這態度並不令人意外。同時,戈登確信布瑞斯提德對於發生在貝特謝安與費城的事情一無所知,他寫信給羅威說「我知道布瑞斯提德教授主掌芝加哥大學在米吉多的考古計畫,我要補充之前說過的,布瑞斯提德教授對於費雪先生在本館任職期間的行為與他離職的背景毫不知情。」然而,人脈極廣的布瑞斯提德通常在別人知情以前早就能聽到風聲,因此他對這些事情八成也是知之甚詳。 § 布瑞斯提德下一個寫信的對象是洛克斐勒的密友雷蒙‧福斯迪克(Raymond Fosdick),此人當時是洛克斐勒集團裡三大慈善機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國民教育委員會(General Education Board,簡稱GEB)和國際教育委員會(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oard,簡稱IEB)的董事會成員,他未來會當上洛克斐勒基金會理事長與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而上述三個機構後來都會與米吉多發掘計畫扯上關係。 在信裡,布瑞斯提德將他在一九二一年三月寫的那封推銷信內容大部份重述一遍,特別是關於米吉多∕哈米吉多頓的重要性。他還跟福斯迪克說,除了洛克斐勒先生承諾的部分以外,因為芝加哥大學當時也在進行募款活動,搞得他連發掘米吉多一個工作季的預算都湊不滿。原因一方面是如此,另一方面因為在這過渡期間,於近東地區進行工作的費用稍微下降,所以布瑞斯提德現在要提出一個「全新米吉多計畫」,設備預算為一萬五千美金(包括帳篷、家具、以及德考維爾公司[Decauville]製造的火車車廂與軌道,用以運走廢土),外加每年四萬美金的預算,總共工作五年,全額為二十一萬五千美金。 為了刺激福斯迪克去說服洛克斐勒掏錢贊助全額,布瑞斯提德還寫到與新版本計畫相關的另一個訊息,那就是「眼前有一名偉大人物可以主掌米吉多發掘計畫」。我們理所當然以為布瑞斯提德接下來要大吹特吹費雪有多好,包括他先前在埃及、撒馬利亞、以及貝特謝安的挖掘經驗,但事實並非如此。布瑞斯提德寫的是,「此人名為希金斯,最首要的是他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地質學家,且在世界許多地方有過現場工作經驗。舉例來說,他曾考察西奈半島,對該地原油與礦產藏地瞭若指掌。只要有條件好的生意邀約,他隨時都能接受,但他的意願是想要進行實地考古工作。這樣一個人比任何學術界的科學家都適合做為考古現場主持人,我強烈希望能爭取到希金斯擔任這份工作。」 這怎麼回事?如此看來布瑞斯提德打從一開始就沒想聘請費雪主持挖掘,反而要讓這位地質學家丹尼爾‧F‧希金斯二世來掌理大權,或許這跟費雪與賓大博物館之間的糾葛有關吧。依據布瑞斯提德說,希金斯的意願是想「進行實地考古工作」,為什麼?這點我們並不清楚,因為希金斯沒有什麼明確的考古工作經驗。話說回來,撇開這點,希金斯的履歷看來確實無懈可擊。他有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和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學歷,當時他正在芝加哥大學教地質學。他曾在朝鮮半島與中國工作,曾受聘於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與英國遠征軍並肩作戰,又在西奈半島與埃及帶隊進行探索與測量。希金斯當時已經結婚十五年,他與妻子艾瑟(Ethel)結婚不久就雙雙以衛理會傳教士身分前往朝鮮教書兩載,從一九一〇年到一九一二年。夫婦倆育有二女,瑪莉(Mary)在朝鮮出生,芳齡十四;愛蓮諾(Eleanor)在中國出生,這時九歲大。可想而知,這家人對於要搬去中東一事全都舉雙手贊成。 想不到,福斯迪克竟差點搞砸整個提案。他盡職地將報告轉呈給洛克斐勒,但他第一句話竟然是「鑒於把全部〔出資贊助的〕負擔都加諸你身上,這份新提案所提的安排方式乍看之下未必明智,」不過他卻也指出「布瑞斯提德博士是我們可用的一位能力獨一無二的專業人士……當今世上確實無人比得過他。問題就在於我們是否應在布瑞斯提德博士還活著且正當盛年時讓他替我們做事。」 洛克斐勒決定點頭。與福斯迪克再度商談之後,洛克斐勒授權他放手一搏,承諾贊助布瑞斯提德要求的總額二十一萬五千美金,這筆錢價值相當於今天的三百萬美金。 § 再過幾小時,布瑞斯提德就要搭上荷馬號郵輪(SS Homeric)啟程前往英國,而他在此時收到這大好消息。荷馬號是一艘壯觀的奢華客輪,一九一三年出廠時它還是德國的超級郵輪「哥倫布號」(Columbus),後來它在一九一九年做為凡爾賽合約賠償的一部份被英國接收,在一九二〇年出售,最後終於在一九二二年由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整修完成開始工作。 船從北美海岸啟航漸行漸遠,布瑞斯提德這時發電報給丹尼爾‧D‧盧肯比爾(Daniel D. Luckenbill),他在所有通訊裡面都親切地稱呼盧肯比爾「D.D.」。盧肯比爾是教亞述(Assyriology)研究的教授,聲譽卓著,也是布瑞斯提德在東方研究所最要好的同事之一,兩人曾討論過關於米吉多的各種可能性。先讓盧肯比爾發誓保密之後,布瑞斯提德過幾天又接著寫了封信給他,同樣是從船上寄出。 他問盧肯比爾,除了希金斯以外還要不要考慮費雪;但他同時又問盧肯比爾是否有其他現場主持人人選,因為布瑞斯提德對費雪這方面的能力不太有信心。 既然布瑞斯提德五月時向福斯迪克提議讓希金斯領導工作,我們無法確知他最後為何做出相反決定。有件事情或許有關,那就是布瑞斯提德一開始其實對於是否雇用希金斯頗有疑慮,後來才被盧肯比爾說服;盧肯比爾發誓說,希金斯除了具有地質學家與測量員的資格外,還是他見過最棒的攝影師。很有可能的是,布瑞斯提德大概發覺到希金斯得先接受額外考古訓練才有能力執掌整個計畫。就這樣他決定讓希金斯當副手,在費雪指揮下做事,而費雪則要訓練希金斯怎樣主導一個考古發掘計畫。 雖然布瑞斯提德確定短期內找不到新人選,但他還是私下告訴盧肯比爾,「可憐的費雪,他差不多是個精神病患。等到我們這發掘計畫開工,然後讓它良好運作幾個月以後,他很可能又會開始發癲,就像他以前跟那幾批人共事的情況。」他接著說:「我的意思不是要刻意雇了費雪然後等著跟他鬧翻,他是個非常有價值的人,只要他的健康情況容許我們繼續合作,我就會留下他,也會堅決支持留下他。但事情非常非常有可能變成我前面說的那樣。」 後續發展證實布瑞斯提德有先見之明,他說的話一字不差地應驗了。但這些都是將來的事了,此時布瑞斯提德找不到其他選項,於是他一抵達倫敦就發電報給費雪,問他「你 願意 擔任 米吉多 發掘工作 現場 主持人?」 費雪其實立刻就接受邀約,但要等到盧肯比爾親自去費城與他談過以後才確認此事。盧肯比爾簡短發電報給布瑞斯提德說「費雪 答應」,然後又發了一份比較長的電報,補上一封更長的信。費雪提議他們馬上動工,九月到三月對土丘進行考察,然後四月到十月動土挖掘,布瑞斯提德與盧肯比爾都說好。 盧肯比爾與費雪還討論了讓費雪訓練希金斯這個安排,費雪很動心。盧肯比爾說費雪會「馬上帶著」希金斯「訓練〔他〕勝任工作。他似乎認為只要訓練一個工作季就足夠,我也這麼想。在那之後我們還能從費雪那取得建議或幫忙,但工作就落到希金斯和其他助手頭上。」 聽說費雪接受安排,布瑞斯提德很高興。他把財務狀況詳細告知費雪,說他們的資金足夠支撐五年計畫:五萬五千元用在第一季,包括一萬五千元供購買設備與在現場建造工作中心,四萬元供整季用度,其後每個工作季預算為四萬元。這些錢加起來總共二十一萬五千,剛剛好是布瑞斯提德在修改後的計畫裡要求的金額,也是洛克斐勒剛捐贈出來的金額,那麼費雪每年五千的薪水加上額外旅費就得從布瑞斯提德東方研究所的年度預算裡頭支出。 同一時間,布瑞斯提德再度聯繫加斯唐,這次總算是請他正式發下發掘許可。他告訴加斯唐他們已經成功籌集資金,費雪會擔任現場工作主持人。 § 芝加哥考古隊後來發表的所有報告,都說他們是在布瑞斯提德於一九二六年三月造訪現場之前不久才找到舍順克石片。不過,希金斯私底下說他們其實四個月前就已經發現石片,他寫給盧肯比爾的信裡說「布瑞斯提德很不高興,說這東西從去年十一月就擱在那,他卻什麼也不知道!」 話說回來,總之布瑞斯提德覺得這是吉兆,尤其發掘工作都還沒正式開始就已經有如此收穫。其後他從海法的旅館裡寫了個短箋給費雪,叫他對此事先保密,直到他們能發電報給洛克斐勒先生為止,之後才准把消息通知媒體。布瑞斯提德的這層操心很有意思,它反映考古發掘工作在經費上對於資助者的依賴,當年如此,今天也常如此。 四天後,布瑞斯提德人到開羅,他寫信給盧肯比爾,幸災樂禍地說舒馬赫考古隊居然漏掉這片石片。他同時也通知耶路撒冷的加斯唐,說費雪會送一份關於石片的報告過去,並要加斯唐「對此事暫時保密」。他說他還沒把消息告知洛克斐勒,「他對聖經歷史如此熱衷,必能立刻明白這發現的價值。我很確定,只要給他第一手報告,必會激發他對巴勒斯坦這類研究產生更大的興趣。」 事實上布瑞斯提德已經致信洛克斐勒報告這發現,「這是從埋藏哈米吉多頓城堡的巨丘發來的第一封賀信,」他開頭這樣寫道,「我們清掘這巨丘的偉大任務才剛開始。」接著他開始說故事,說一個埃及工人怎樣在碎石堆裡注意到有聖書體文字,說石片被保留起來等他抵達,說讀這石片讓他彷彿回到「伊利諾州偏遠大草原上一間小教堂的主日學課堂」。 然而,就算在當年,考古學界的新聞也是傳得飛快,特別是這種重量級的大發現。加斯唐原先就已聽到發現石片的消息,他對布瑞斯提德說,將來費雪應該先通知他「任何他想保密的事情,這樣別人來跟我說『傳言』的時候我才知道怎樣回應。」 文物部也很清楚這發現的重大意義。每一年發掘工作結束前,該季所獲的文物都要由文物部與考古隊平分;文物部拿走這片石片運往耶路撒冷,如今它收藏在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的洛克斐勒考古博物館(Rockefeller Archaeological Museum,以前是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館[Palestine Archaeological Museum])。 為什麼文物部要這個?這東西的重要性又是什麼?答案很簡單。舍順克法老下令在埃及某座神廟牆上刻下一篇長篇大論的文字,內容說他出兵打下了米吉多以及該地區其他許多城市。我們知道這篇銘文的年代約在西元前九三〇年,之後他還能在王位上坐五年。這樣說來,舒馬赫手下工人忽略掉的這石片可能是佐證,證明舍順克自誇攻佔米吉多所言不假。除此之外,聖經裡提到法老示撒(Shishak)在所羅門王死後不久侵略耶路撒冷和其他城市,年代也差不多是西元前九三〇年,而現代許多人認為舍順克就是示撒。因此,對於不少學者與民間大眾來說,此事在聖經研究上的含意更加不可小覷。 最後布瑞斯提德總算對這石片加以詳說,用的詞句和他寫給洛克斐勒的信幾乎一模一樣: 「我在一九二六年發掘工作開始後第一次前往土丘,那時費雪博士告知我,工作中心建造期間,工人從丘頂上帶下來的石頭建材裡找到一片刻著埃及聖書體文字的石片。雨停之後第一個晴天,我從那飽受風化且幾乎不可辨讀的石刻表面上辨識出以聖書體所寫的「示撒」或「舍順克一世」幾個字閃爍隱約微光。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我在主日學常讀到舊約聖經史學家的文字,列王記上十四章二十五到二十六節的內容對我來說耳熟能詳;而今,當這古代征服者的名字在他攻陷的其中一座城市裡現身,文字紀錄逐漸變得明晰可讀,兒時的記憶又栩栩如生回到我眼前。」 消息終於傳到外界,一九二六年六月底,《聖路易斯郵報》在週日增刊雜誌第二頁登出關於這項發現的專題報導,還附有該石片、米吉多、以及埃及盧克索神廟牆上的舍順克銘文等圖片,加上一張布瑞斯提德的好照片,照片裡的他看來就是個飽學雅士。報導本身雖然充滿錯誤,但裡面最精采的部分是引述布瑞斯提德的一段話,他說:「我們找到這塊石片純屬運氣,因為之前某個發掘隊已經把它扔進廢石堆,至於是哪支隊伍我就不多說了。」 布瑞斯提德也試圖解釋他們是怎樣發掘,還嘗試用報紙讀者能理解的話來描述古丘內部構造。「的確,他們扔掉的示撒石是個無價之寶,這告訴我們發掘者在判斷這個那個東西沒有價值可以拋棄的時候應當非常小心。」他說,「我們努力避免這個很容易重蹈的覆轍,我們一次只從土丘上挖開很薄一層,並將每一寸土壤都篩過。不知諸君曉不曉得,米吉多土丘,或說哈米吉多頓,裡面是一層一層,像個大型千層蛋糕一樣。每一層都代表一座城市的廢墟或一個時代……沒有人知道有幾座城在米吉多興亡,這也是東方研究所的這場米吉多發掘計畫想要找出答案的許多問題之一。而現在我們的工作才剛開始。」 發現舍順克石片是件大事,但如果芝加哥考古隊是在石片本來的位置找到它,或是舒馬赫的工人當初就注意到它,不論它是被拿去當後來都市的牆垣建材或是留在最初的地方,那都更好。在後續關於米吉多發掘成果的報告裡,費雪與蓋伊都說到:如果事情是那樣的話,他們就有可能判定米吉多底下哪一座城是與舍順克同時代。倘若由此為依據,我們還能推論出米吉多的哪一座城是所羅門王所建。 無奈的是,既然舒馬赫的工人把這銘文石片隨手扔進他們某條探溝旁的廢土石堆,這下完全無從得知它是從哪一層地層出土。如此,費雪在一九二九年的初步報告中也只能說「示撒石殘片……出自〔土丘〕東緣附近其中一個地表廢土石堆。」蓋伊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份初步報告裡又提了一次,而他能補充的資訊也只有「舒馬赫一條次要探溝(No. 409,位於我們地圖上的M14方格……),深度只到第四層下方一點點,示撒石片原本從裡面某處出土,後來由費雪手下工頭在探溝旁廢土石堆裡找到。」 提姆‧哈里森(Tim Harrison)在他二〇〇四那本關於米吉多的書中說,石片出土地點很有可能在靠近現在北觀景台的地方。特拉維夫考古隊在二〇一四年於該區域進行發掘,但沒有找到原本銘文石板的其他殘片。布瑞斯提德樂觀地對盧肯比爾說「刻有他(舍順克)巴勒斯坦遠征記內容的其餘部分或許仍埋在土丘裡,等待我們發掘。這並非不可能,或說其實很有可能。」但後來再也沒有人找到過這座碑文的其他殘片。

延伸內容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 推薦序
◎文/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馬雅人 「歡迎來到哈米吉多頓」,這是今日導遊對造訪遊客說的第一句話。遊客大多非常興奮,可以參觀這個末日戰場,但對大多數的臺灣人來說,卻是滿頭「黑人問號」。哈米吉多頓不像帝王谷、吳哥窟、提卡爾等等,不算是個聞名世界的考古遺址。但如果你是基督徒,又剛好讀熟讀《新約聖經.創世紀》,或是對於「聖經考古學」非常有興趣,甚至是個古代近東考古的練家子,那麼,你或許會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哈米吉多頓會在基督教世界馳名,莫過於它是聖經故事裡末日之戰的戰場。尋找古代文獻、傳說裡的失落城市,一向是考古學最讓大眾著迷的地方。像是眾所皆知的施里曼,他小時候閱讀《荷馬史詩》後,窮盡一生,終於找到傳說中的特洛伊遺址。又像是南美祕魯的馬丘比丘,也是在探險家賓漢(Hiram Bingham)追尋印加人的失落城市時發現的驚人遺址,雖然考古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馬丘比丘不僅不是什麼失落城市,也不是賓漢發現的。而聖經考古學的流行,則是這種吸引力的一種展現。 實際上,聖經不僅是部宗教經典,也包含古代近東諸文化,特別是猶太人的歷史。聖經裡提到的哈米吉多頓真有其地,在古埃及盧克索神廟的銘文中,就記載西元前一四七九年,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攻克哈米吉多頓的一場勝利。銘文寫道,攻占米吉多如同「攻占千座城市」。這段文獻資料凸顯了哈米吉多頓交通要衝的地位。 哈米吉多頓遺址位於今天以色列拿撒勒附近,是扼守耶斯列谷地的要塞。放大來說,更是歐亞大陸交通的要衝。正因如此,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都曾經在谷地一帶戰鬥。從埃及的法老到《聖經》中的諸王,十字軍、蒙古人、拿破崙,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曾在這塊「四戰之地」的歷史中參上一筆。 這個遺址大概在一九二○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本書《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就是在講述二○年代到四○年代間,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工作成果。作者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曾經在一九九四年到二○一四年之間,多次在哈米吉多頓進行考古發掘。我想,由他來寫哈米吉多頓的「考古故事」,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就像克萊恩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前一本書《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一樣,作者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 其實,考古學家也不全是一群嚴肅的人們。就我幾次在貝里斯、瓜地馬拉、墨西哥叢林裡考古、田野調查的經驗來說,很多考古從業人員都有種「革命情感」,並且熱情洋溢。讀者或許可以想像,一群平時住在大學城、大都市的考古人員,被丟到一個可能方圓十里都沒有村落的地方,甚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群人共同生活幾個月後,那種人際間的連結會有多強。 當我跟著身經百戰的馬雅銘文學家大衛.史都華(David Stuart)一起進入瓜地馬拉的叢林時,在晚上來罐超級奢侈品啤酒,總能從他與當地考古團隊的聊天對話中,聽到他們過去在哪個遺址做過哪些瘋狂的事情。這些休戚與共的記憶,彷彿就是考古學家茶餘飯後一定要拿出來好好回味一番的故事。 克萊恩雖然沒有參與一九二○年代到一九三九年那段由巨賈洛克斐勒贊助的考古行動,但是他透過許多記憶、檔案、電報,串起整個考古的故事。與其說我們在裡面學習到許多考古的專業知識,不如說我們從中看到考古學的另一個面向。如何組織一群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無論是哪種連結),都是考古發掘之餘,最為難考古計畫主持人的一些瑣事;不好好處理,甚至就會壞了大事。 因此,克萊恩這本書不僅是哈米吉多頓的考古專著,更是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故事。裡面有當時政治、軍事變化對於考古隊的衝擊,例如大戰之時考古隊員被徵召的時代問題;也有個人私情如何造成考古隊麻煩,更有解僱、工作態度、主事者做事方式等日常問題,逼著整個考古隊一定要去解決。 還記得有次,我和一個考古學的學生坐在臺南某棵樹下吃著熱炒聊天。啤酒下肚,年輕的學生不禁感嘆,「考古最難的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根本就是管理學」(記得!在考古裡,沒有什麼事是一杯啤酒沒辦法解決的,有的話就喝三杯)。《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不正也是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嗎?

作者資料

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典學系與人類學系教授暨國會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該校古典暨近東語言與文明系所長。1982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古典史考古系,兩年後在耶魯大學近東語言暨文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The Fulbright Program)補助,1991年完成學業,正式成為賓州大學古典史博士。 克萊恩不僅只是學院派的歷史學者,他也擁有相當豐富的實地探勘、考察的考古學經歷。每年夏季都會親至古文明發源地,像是以色列、埃及、約旦、賽普勒斯、希臘、克里特島等區域從事考古、上古史研究。至今已累積三十多年的研究資歷,堪稱目前最活躍的考古學家之一。 另外,克萊恩也是一位長於書寫古文明史與考古知識的多產作家,但他的創作目的不限於學術研究。自2000年起,克萊恩陸續寫就了幾本為大眾讀者而作的歷史普及作品,除了為知名的「牛津通識書系」寫有《聖經考古學》(Biblical 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與《特洛伊戰爭》(The Trojan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二書,其餘還包括:《世界末日的戰場:青銅時代至核武時代的米吉多與耶斯列谷地》(The Battles of Armageddon: Megiddo and the Jezreel Valley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Nuclear Age)、《古代迦南至現代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圍城戰》(Jerusalem Besieged: From Ancient Canaan to Modern Israel)、《從伊甸至出谷:聖經解謎》(From Eden to Exile: Unraveling Mysteries of the Bible)等等。 臺灣已譯有他的兩本著作,皆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西元前1177年:人類文明傾頹的起點》(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2019)和《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Three Stones Make a Wall: 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2019)。本書是他的最新作品。

基本資料

作者: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譯者:張毅瑄 出版社:臺灣商務 書系:人文 出版日期:2021-10-01 ISBN:9789570533552 城邦書號:A4870076 規格:平裝 / 單色 / 49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