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為你沉淪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我愛你,我恨你,我從未真的認識你。 人生第三十五個年頭,瑞秋開槍打死了丈夫。 在那最後幾秒間,他的眼中閃過千百種情緒, 最令人費解的一種是,愛。 他凝望著她,對她用無聲的嘴形說:我。愛。妳。 直到她槍殺了她最愛的男人, 她才發現,那個人她從未真的了解過, 而自己也被迫捲入了一場致命的騙局…… 《神祕河流》、《隔離島》、《夜行人生》原著作者;影集《海濱帝國》編劇 丹尼斯.勒翰 最新心理懸疑傑作 將「希區考克式驚悚」帶到全新高峰 光靠「口頭說書」,就讓夢工廠掏錢買下電影版權 ◎2017年邦諾書店年度最佳小說、《書頁》雜誌最佳書籍、《書單》雜誌最佳犯罪小說 ◎2017年PopSugar網站最佳書籍;琥碧.戈柏夏季推薦選書 ◎入圍2018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決選、英國CRIMEFEST最佳有聲犯罪小說 ◎售出17國版權,夢工廠即將改編成電影 ◎紐約時報、邦諾書店、出版人週刊、獨立書商協會、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暢銷榜 在所有謊言編織的完美假象裡,他的愛,竟是唯一的真實…… 瑞秋原本是著名的電視記者,她這輩子都在認真追求真相,包括親生父親的身分以及世界各地的新聞報導。某次她前往海地報導地震災情,目睹過太多慘絕人寰的景象後,有天終於在直播的鏡頭前精神崩潰。嚴重的恐慌症讓她失去了工作,婚姻、無法出現於大庭廣眾之下,直到她遇到了布萊恩。 多年前,瑞秋曾委託布萊恩尋找過生父,他懂她生命中所有的缺憾與失落,給予她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兩人很快陷入熱戀、結為夫妻。然而某天在布萊恩聲稱要去倫敦出差的期間,瑞秋在街頭目睹一名與他極其神似的男子,連衣著都完全一樣,本該在飛機上的布萊恩,怎會出現在波士頓街頭? 無數的小細節讓她惴惴不安,一張不起眼的收據,一張柯芬園的自拍照,在在暗示了這個悉心呵護她走過三年心病、始終在身邊支持著她的理想丈夫,可能只是個完美的假象!當信任如沙土一般崩塌,再度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的瑞秋,決定回到令她恐懼的外面世界,重拾她最擅長的事:發掘真相…… 本書是美國當代犯罪小說大師丹尼斯.勒翰首度挑戰心理驚悚小說的作品,並且史無前例以女性為主角,他結合了文學小說與懸疑驚悚的類型元素,以背叛、欺騙、謀殺以及愛情為調料,描述一個人如何克服自身恐懼、撫平生命創傷的故事。 小說一開頭就揭示了瑞秋槍殺丈夫的「結局」,隨即鋪陳她如何一步步走到此的心理成因與際遇,當故事來到她發現丈夫的欺瞞與騙局時,劇情隨即急轉直下,暴力和死亡的威脅開始滲入紙頁,緊張的節奏讓故事趨於黑暗。他不單純賣弄懸疑,而是讓角色的行動有更深的心理轉折。這是只有勒翰才能寫出來獨特的犯罪故事。 歐美偵探懸疑小說大師 一致盛讚 吉莉安.弗琳、(暢銷心理懸疑小說《控制》作者)、 塔娜.法蘭琪(暢銷偵探小說《神祕森林》作者) 李.查德(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系列作者) 凱特.亞金森(英國偵探小說家) 詹姆斯.李.柏克(美國犯罪小說家) 理查.普萊斯(美國小說家、編劇) 克莉絲汀.漢娜(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媒體評論 勒翰非常擅長將複雜的角色置於充滿懸疑與令人屏息以待的情境之中……他寫成了兩部作品,其一是對於尋找身分和認同,提出具有洞察力的檢視;其二是讓讀者不斷猜想、隨即又粉粹各種可能的完美懸疑故事……勒翰的任何作品我都會拜讀。――吉莉安.弗琳(暢銷心理懸疑小說《控制》作者) 勒翰筆下精彩、迷人的懸疑故事……他更改遊戲規則,讓類型和文學的那道想像的界線變得模糊,提供讀者一次就能擁有結合兩者之長的作品。――塔娜.法蘭琪(暢銷偵探小說《神祕森林》作者) 情節複雜、張力強大、吸引人,並且各處都反映出情緒和策略,而每件事都與乍看之下不同。我必定會追隨勒翰的故事。――英國偵探小說家李.查德 我讀過最刺激的小說。《為你沉淪》慢火調理著情緒、恐嚇和幽默,我非常喜歡。――凱特.亞金森(英國偵探小說家) 令人心跳加速的節奏和轉折,迷人又讓人無法預料。――詹姆斯.李.柏克(美國犯罪小說家) 讀者必然會跌入書中世界,彷彿陷入湍流中的小筏。――理查.普萊斯(美國小說家、編劇) 一旦開始讀勒翰的小說,你就迷住了。就是這麼簡單。為你沉淪這部作品複雜、引人入勝、情節緊湊,出自一位頂尖說書人的精彩演繹。――克莉絲汀.漢娜(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在勒翰眾多出色作品中,千萬別草草瞥過這部新作,否則你將錯過許多陰謀、複雜與情緒幽微。故事一開始讀來像是尖銳的心理推理劇,不知不覺間轉變成一個狡猾機靈的謀殺和欺騙故事,深刻描繪了一名女子努力要療癒不為人知的、心靈深處的痛處。――《科克斯評論》 勒翰是最厲害、具魔性的懸疑天王之一,他熟悉黑暗的那一面,並透過紙頁傳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勒翰擅長走鋼索表演,巧手創造了一部以人物為主的驚悚小說,一部基於真實的情緒與可感受的焦慮,叫人不住咬著指甲的心理劇,是那種最少見的爽片,不是情節而是人物讓故事留下記憶點。我喜歡作者對於許多深刻問題的高超著墨,驚喜他將對人性的理解推到極致,把其優點顯露無疑。――《泰晤士報》 絕大多數的驚悚小說訴求意想不到的轉折,勒翰則是靠著情節以外的元素營造情節的曲折。小說的基調和節奏也改變了故事走向,由深刻描繪的角色研究,跳躍到完全的懸疑驚悚故事。這樣的敘述卻始終在掌控之中,當小說的最後五十頁再次燃起高潮,勒翰用戲劇化張力打造出犯罪小說中最刺激與縝密的衝突結局,並以人物之間豐富的內心互動為支撐。――《書單》雜誌 這部故事發生於當今的波士頓,有著細密打造的人物,並且偽裝成驚悚小說,是愛倫坡得主勒翰首次以女性主角作焦點。故事裡描述的陰謀並不是最深刻的部分,而是勒翰細細描繪了深受內心折磨的女性。――《出版人週刊》 勒翰具有天份,在故事人物破碎的生活中辨認美麗的殘骸。他的新作《為你沉淪》再次展現此點,在祕密、偏執與被黑暗攪亂的生活之間,編織了一個打動人心的懸疑故事。――《書頁》雜誌 勒翰的《為你沉淪》有著細密的人物研究,展現了瑞秋為什麼深受情緒困擾,又如何深入探究她從沒想過自己擁有的力量。當瑞秋的生命為暴力侵入,這樣的情節就像勒翰任一部作品一般驚人。……《為你沉淪》達到了作家個人的高標,展現出內省與愛的力量,當然,這是本犯罪小說。――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為你沉淪》有著鮮明的電影情節,其中的對話明快、不時有著黑色幽默,人物躍然紙上,情節則在巧妙營造的懸疑中透著張力。只要是讀過《神祕河流》或《隔離島》(看過改編電影也行)的人,就明白身分、記憶、真實始終是勒翰的創作素材,身為最佳的犯罪小說家之一,勒翰也善於創作有洞見的愛情故事。――《坦帕灣時報》 《為你沉淪》的故事發生於當前的波士頓,本質上是個細微而有洞見的角色研究,結合了文學小說的優點,與心理懸疑驚悚故事的強烈迷人元素。勒翰有力卻含蓄的文字,證明他是不可忽視的作家。――《西雅圖時報》 勒翰與其他一般等級的驚悚作家不同之處,正在於他把思想和情緒帶入故事,用獨特手法將看來平整的描述敲打為另一種面貌,再以德國童話與月食的黑暗描述,阻礙讀者對情節的注意力,或者,描述一個男人突然露出意味不明的微笑,而他的生命中曾經被禁止自由表達快樂。――《哥倫布電訊報》 故事裡沒有怪誕,沒有理所當然的懸疑,也沒有顯得老套的障眼法。《為你沉淪》講述的是凡人作的不平凡事蹟,走的是老派通俗劇路線,也是部出色、跳出窠臼的家庭黑色故事,再次證明勒翰掌握各種犯罪故事的面貌,具備大師的地位。――《愛爾蘭時報》 勒翰每有新作必然引發讀者歡呼,而勒翰這次推出的獨立作,是首次透過女性觀點敘述,應該可讓犯罪小說迷放煙火開香檳了。但別忘了勒翰一貫的手法,每個人都有著某種程度的欺瞞。這部小說獨到地把主題、情節和文句三個層次結合在一塊,叫人無法不愛。――文學網站「LitHub」 勒翰的作品總是能結合通俗懸疑故事,與文學作品的真摯之心與純熟世故。――《娛樂週刊》 一部令人愉悅的扭曲人格研究和愛情故事……勒翰充分掌握了故事材料。――《華盛頓郵報》 《神祕河流》作者的另一部傑作……喧囂地結合了慾望、貪婪和背叛。――AARP 雜誌 故事裡大量的情節轉折與情感重擔,帶有勒翰式的新英格蘭黑色作品特色:典型的冷冽抒情與無出其右的情緒。――《今日美國》 一部迷人的心理懸疑故事。――《普羅維登斯日報》

內文試閱

序章 《樓梯》之後 人生第三十五個年頭,五月的某個星期二,瑞秋開槍打死了丈夫。他踉蹌後退,臉上有種證實了什麼的怪異表情,彷彿某部分的他,始終知道她會動手。 他還有種意外的表情。她想自己的反應也是一樣吧。 她母親應該不會意外。 她那終生未婚的媽,寫了本很有名的書,講如何維繫婚姻。書中各章章名,也正是作者伊莉莎白.柴爾茲博士對「始於互相吸引的關係」定義的幾個階段。這本書名為《樓梯》,推出後一炮而紅,母親因此被說動(對外則自稱「被迫」)寫了兩本續集,《再爬一次樓梯》和《一步一步爬樓梯:實戰手冊》,只是這兩本書的銷量一本不如一本。 檯面下,母親覺得這三本書都是「情緒不成熟的廢話文」,卻對《樓梯》特別有種不捨的偏愛,因為她動筆時渾然不覺自己所知無幾。瑞秋十歲那年,她坦白跟瑞秋說了這心情。也就是那個夏天,她在午後雞尾酒快喝完的當兒,對瑞秋說:「男人是怎樣的人,就看他怎麼形容自己,而且男人講的大多都是謊話,別去深究。萬一妳拆穿他,兩個人都沒面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學著接受那堆鬼話。」 說完,她親了下瑞秋的頭,拍拍她臉頰,說,她好好的,不會有事。 《樓梯》問世那年瑞秋七歲。她記得家裡電話響個沒完,新書活動不斷,母親重拾菸癮,渾身散發渴望掌聲而精心妝扮的丰采。她也記得某種難以形容的感覺——不曾真正快樂過的母親,出了名,卻變得更厭世。幾年後回想起來,她覺得或許是因為有了名利,母親更沒藉口不開心了。她媽分析起別人的問題頭頭是道,卻完全不知怎麼診斷自己。也因此,母親這一輩子都在尋找解方,好對付在自己身上萌芽、坐大、存活、死去的種種問題。七歲的瑞秋當然不懂這些,到了十七歲仍不明白。她只知道母親是不快樂的女人,自己是不快樂的小孩。 瑞秋朝丈夫開槍的那刻,人在波士頓港的一艘船上。她的丈夫只有那麼一瞬間是站著的——七秒鐘?十秒鐘?隨即翻過船尾,墮入海中。 但在那最後幾秒間,他的眼中閃過千百種情緒。 有驚愕,有自憐,有恐懼。徹底的自棄,害他驟然間少了三十歲,在她眼前變成一個十歲的孩子。 當然,有怒火,有憤慨。 有突如其來的堅毅決心,即使血從心口不斷湧出,用手去接也擋不住,他彷彿依然深信,沒事的,沒關係,他撐得過去。他體格這麼壯,再說,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一切,全是憑堅強的意志努力掙來的,這個難關,他也一定能靠意志力撐過去。 然後是頓悟:不行,他撐不過去。 他凝望著她,最費解的一種情緒浮現,吞沒了所有感受。 愛。 這不可能。 然而…… 千真萬確。奔放熱切,無法遏抑,如此純粹。與他襯衫上的血,一同綻放噴灑。 他一如往昔常做的那樣,在滿屋人潮的另一端,對她用無聲的嘴形說:我。愛。妳。 他隨即從船上跌落,消失於黑水之下。 兩天前,倘若有人問她愛不愛丈夫,她會說「愛」。 其實,倘若有人在她扣下扳機之際,問她同樣的問題,她還是會說「愛」。 她母親的書中,有一章講的就是這個——第十三章:「失和」。 還是說,下一章的章名——「童話結局之死」,比較貼切? 瑞秋也說不準。這兩者她自己有時也會搞混。 第一章 七十三個詹姆斯 瑞秋的出生地是麻州西部的先鋒谷,所謂的「五大學院區」——安默斯特學院、罕布夏學院、和麗山學院、史密斯學院、麻州州立大學安默斯特分校。這一區共有兩萬五千名學生及兩千名教員。瑞秋成長的環境,處處是咖啡館、民宿、寬闊的公園綠地,四面有門廊、閣樓有霉味的雨淋板屋。秋來時,傾盆落葉蓋滿了街,漫上人行道,堵住籬笆的縫隙。到了冬季,有時大雪靜靜落下,把整座山谷裹得密密實實,會發出一種獨特的聲音。七、八月間,郵差騎著手把裝了鈴鐺的腳踏車來來去去;觀光客到這裡看夏日劇場、淘骨董。 她爸名叫詹姆斯,除此之外,她對他一無所知,只記得他如浪的黑髮,突如其來、帶著遲疑的笑。他至少帶她去過兩次遊戲場,那兒有深綠色的溜滑梯,柏克夏郡上空的雲層壓得好低好低,他得把鞦韆上凝結的水珠都擦乾淨,才抱她坐上去。有一次在遊戲場,他還逗得她哈哈大笑,只是她想不起經過了。 詹姆斯在大學教過一陣子書,可是瑞秋完全不知他教哪所學校,是兼任?助理教授?還是準備拿終身職的副教授?搞不好他教的就是那五大學院的其中一間?也有可能是柏克夏社區學院、春田技術社區學院、青田社區學院、西田州立大學之類,這一區有十幾間大專院校,哪一間都有可能。 詹姆斯拋下她們母女倆那年,母親在和麗山學院教書。瑞秋三歲不到,始終無法肯定自己是否親眼看父親走出家門,或這都只是她的幻想,好填補他離去後留下的傷口。那時他們家在韋斯布魯克路租了間小屋,她在屋內聽見母親的聲音穿牆而來:你聽到沒有?你要是出了這個大門,我從此跟你一刀兩斷!沒多久,屋後便傳來沉重行李箱撞擊樓梯的聲音,接著是後車廂蓋關上的轟然巨響。他們那輛小車冰冷的引擎在一陣喧囂中啟動,發出刺耳的咻咻聲,輪胎嗤嗤輾過冬日的落葉、結凍的泥土,然後是……死寂。 或許母親不相信他真的走了,也或許萬一他真走了,她仍告訴自己他會回來。結果他一去不回,她的驚詫轉為厭恨,而這厭恨日益加深,深無止盡。 「他走了。」瑞秋五歲左右,開始不斷追問他到哪兒去,母親給她這個答案。「他不想和我們扯上關係,那也無所謂,小可愛,我們用不著他來定義我們的一切。」母親跪在她面前,把一根不聽話的頭髮塞到她耳後。「我們從現在開始,都不要再講到他,好不好?」 只是瑞秋當然還是會提到他、問起他。母親起先惱羞成怒,眼中盡是驚惶,鼻孔噴出怒火。但後來驚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絲詭異的淺笑,甚至幾乎稱不上是笑,僅是右邊嘴角微微一抬,集自滿、憤懣、勝利於一身的表情。 瑞秋過了幾年才明白,那淺笑頭一次出現,代表她母親決定(是有意或無意,她不得而知)把她父親的真實身分,當成母女爭戰的主題,而這一戰,賠上了瑞秋整段年少。 母親答應她,只要她以行動證明自己夠成熟,能好好接納關於生父的事,等她十六歲生日,就跟她說詹姆斯姓什麼。然而瑞秋在滿十六歲前的那個夏天,和傑若.馬歇爾在一輛贓車裡被逮(她早答應母親不再與他往來)。之後揭曉真相的時間點,變成她高中畢業日,結果她捲進那年學校舞會的搖頭丸事件,能畢業已是謝天謝地。於是這揭曉日又延到她上大學,而且是先進社區大學,讓她先把成績救起來,再進「真正的」大學,她媽說,也許到那時再看看吧。 母女倆為這事爭執不休。女兒大吼大叫摔東西,母親只回以越發淡漠的笑。她不斷問瑞秋:「為什麼?」 妳為什麼要知道?一個從來沒參與妳生活,也沒掏錢養過妳一天的陌生人,妳幹麼非見他不可?妳明知他什麼答案也不會給妳,見了他心裡也不會平靜,妳還要去找他?那好,妳去找他之前,是不是該好好反省反省,自己怎麼會落到現在這副慘兮兮的德性? 「因為他是我爸!」瑞秋照例回以大吼。 「他不是妳爸。」母親話裡有那麼點故作好心的同情。「他只是捐精子給我的人。」 這一句,為兩人的唇槍舌戰畫下句點,算是母女間核爆級的一仗。瑞秋貼著客廳的牆,頹然滑坐在地,低聲道:「妳真要整死我是吧。」 「我這是保護妳。」她媽這麼回答。 瑞秋抬眼,看出母親對自己的話深信不移,不由一凜。更恐怖的是,母親正是因為相信這點,變成現在這樣的人。 瑞秋大三那年,正在波士頓上「一五五○年後英國文學研究概論」課的當兒,她媽在北漢普頓闖紅燈,開的紳寶轎車被一輛時速完全在速限內的油罐車攔腰撞上。起先大家都擔心油罐車外殼破裂,所幸沒事,這可讓遠從皮茲菲爾德趕來的消防與急救人員鬆了口氣。油罐車只是翻覆,而出事的十字路口,恰在人口密集區,附近有老人安養院,還有一間位於地下室的幼兒園。 油罐車駕駛員只有輕微的頸部拉傷,和右膝韌帶撕裂傷;曾為知名作家的伊莉莎白.柴爾茲則當場死亡。她或許早已不是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當地的知名度仍居高不下。《柏克夏鷹報》與《罕布夏日報》皆以頭版下半版刊載她的訃聞,告別式也來了很多人,只是葬禮後回她們家參加聚會的人,就沒那麼多了,瑞秋只得把大部分的食物捐給當地的遊民收容所。她和母親的幾位朋友聊了一下,其中大多是女性,不過倒是有位名叫嘉爾斯.艾利森的男士,在安默斯特學院教政治學,瑞秋早懷疑他和母親不時來往。在場的女性特別注意他,加上他話很少,所以瑞秋想自己應該料得沒錯。他平日是個滿合群的人,只是那天總是微張著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他以細細品味的眼光環視屋內,彷彿這裡一景一物他都熟悉,也曾給他慰藉;彷彿這就是伊莉莎白留給他的一切,而他正思索著自己再也見不到這些景物、見不到她的事實。 那個飄著細雨的四月天,小客廳臨巷的窗,把他的身影框成一幅畫。瑞秋打心底對嘉爾斯.艾利森生出無比的憐憫,因為他不久便屆退休之年,成為無用老人。他原以為會有頭尖酸刻薄的母獅陪他走這一程,怎知如今將踽踽獨行。他此生哪還有可能找到別的伴侶,像伊莉莎白.柴爾茲這樣,渾身散發才智與憤怒的光芒? 而伊莉莎白閃耀的光芒,也來自她好管閒事又毒舌的個性。她要進房,從不像常人那樣好好走進去,而是呼嘯而入;她不加入朋友同事,而是把人群聚攏到身邊;她從不得空打盹,也很少顯露疲態,沒人記得她生過病。伊莉莎白.柴爾茲若不在屋內,你必定感覺得到,就算你進來時她已離開,也是一樣。伊莉莎白.柴爾茲撒手人寰時,也是這樣。 瑞秋訝異的是,她發現自己對失去母親幾乎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母親這輩子扮演過不少角色,而這個做女兒的,對母親大部分的表現都沒有好話,但無論如何,母親始終是個絕對的存在,而現在,又如此絕對的(也如此硬生生的)消失了。 然而那個老問題仍揮之不去。瑞秋能直通答案的管道,已隨母親一起死去。伊莉莎白或許不願揭曉真相,答案卻絕對在她手上。如今,很可能沒人有答案了。 無論嘉爾斯、朋友、經紀人、出版社、編輯一干人等有多了解伊莉莎白.柴爾茲(這些人對伊莉莎白的認識各有些微差異,卻和瑞秋所知的版本天差地別),認識她的時間,沒人比得過瑞秋。 伊莉莎白在她們家那區有個老朋友,叫安瑪麗.麥卡倫。「要是我真知道詹姆斯的事就好了。」有次安瑪麗先和瑞秋東拉西扯聊了一會兒,才提起她爸的事。「只是,我頭一次和妳媽出去的時候,他倆已經分手好幾個月了。我只記得他在康乃狄克州教書。」 「康乃狄克?」瑞秋和安瑪麗坐在屋後的包覆式門廊,這位置離康州北方邊界不過二十二哩。不知怎的,瑞秋從沒想過她爸教書的地方,可能根本不是五大學院,不是麻州柏克夏郡的十五間大專院校,而是往南開車半小時就到的康乃狄克州。 「哈特福大學?」瑞秋問安瑪麗。 安瑪麗把嘴和鼻同時一噘。「我哪知道,大概吧。」說著伸臂環住瑞秋。「要是有法子幫妳就好了。我倒是希望妳也能放下這件事。」 「為什麼?」瑞秋問(這一講她才想到,那個陰魂不散的「為什麼」又來了)。「他有那麼壞喔?」 「我是從來沒聽說他壞啦。」安瑪麗的語氣帶了點不屑,扭曲的五官寫著悵然,透過門廊的紗窗,望向暗灰山間石頭色的霧,斬釘截鐵說:「親愛的,我只聽說,他已經放下過去,過自己的日子了。」 母親在遺囑中把一切留給她。數目比瑞秋想得少,卻又超出二十一歲的她所需。倘若她省著點過日子,又懂得好好理財,靠這筆遺產過個十年不是問題。 瑞秋在母親辦公室上鎖的抽屜裡,找到北亞當斯高中和史密斯學院的畢業紀念冊。母親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都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念的(瑞秋這才想到,二十九歲就拿到博士耶,我的天呀),只是這段求學經歷唯一的紀錄,是壁爐旁牆上裱框的畢業證書。瑞秋把這兩本畢業紀念冊從頭到尾看了三遍,每遍都強迫自己以蝸牛之速仔細看過。這一路看下來結算,她找到母親四張照片,兩張是正式的畢業照,兩張是與一群人合影。史密斯學院因為是女校,紀念冊裡沒人叫詹姆斯,但瑞秋倒是找到兩位教員,只是兩人年齡不符,也沒有黑髮。北亞當斯高中的紀念冊裡,有六個叫詹姆斯的男生,其中兩人可能是他——一人叫詹姆斯.馬奎爾;另一人是詹姆斯.昆藍。她跑去南海德利圖書館,用電腦查了半小時,確定那個詹姆斯.馬奎爾念大學時去溪流泛舟出了意外,半身不遂;詹姆斯.昆藍則到北卡羅萊納州的維克森林大學念企管,之後便等於生根落戶,在當地開了柚木家具連鎖店,事業有成。 瑞秋賣掉房子之前那年夏天,去了「柏克夏保全人員公司」一趟,見到了私家偵探布萊恩.迪勒科瓦。他比她大不了幾歲,動作敏捷而從容,看似有慢跑的習慣。他們在他辦公室見面,位於契科皮某工業園區某棟建物的二樓。辦公室小得可以,只有布萊恩、一張桌子、兩臺電腦、一排檔案櫃。瑞秋問,公司名字裡既然有「人員」兩字,那「人」呢,布萊恩說他就是。總公司在伍斯特,契科皮這裡算他加盟,業務才剛起步。他主動說可以介紹她給比較有經驗的同事,只是她實在不願爬回車上,辛辛苦苦一路開到伍斯特,索性豁出去了,直接跟他說明來意。布萊恩問了幾個問題,一邊寫在黃色拍紙簿上,不時抬眼與她相望,她因此逐漸在他眼中看到一種單純的柔和,以他的年紀,這反應似乎有點超齡。她覺得他頗熱心,入行又沒多久,所以仍很老實。她料得沒錯,兩天後,他真的老實跟她說,這差事別找他,也不必找別人。他說自己大可接下她的案子,收她至少四十小時費用,但最後給她的意見還是一樣。 「妳手邊資料不夠,找不到這個人的。」 「所以我才花錢請你啊。」 他換了個坐姿。「那天我們頭一次見面以後,我就稍微打聽了一下。沒啥大不了的事,沒到要收錢……」 「我會付你錢的。」 「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假設今天這人叫崔佛,或什麼柴克瑞之類的鬼名字,我們搞不好還有機會,追到這傢伙二十年前在麻州或康州二十幾間大專院校的哪一間教過書。可是,柴爾茲小姐,我幫妳很快用電腦跑了一下,找到過去二十年來,一共二十七間學校可能有這人,裡面有七十三位……」她聽了大驚,他懂她意思,點點頭。「兼任講師、代課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他們都叫詹姆斯。有人教了一學期而已,有人沒待那麼久,也有人留下來,一路拿到終身職呢。」 「你能拿到檔案裡的就業紀錄、照片之類的嗎?」 「我想應該找得到某些人的,或許這其中的半數吧。不過萬一他不在那一半裡面——而且妳要怎麼認出他?然後我們又得追那另外三十五個詹姆斯,要是以我們全國人口分布趨勢為準的話,這三十五個人,可是分布在五十州喔,我們還要想辦法拿到他們二十年前的照片。這我可就不會收妳四十小時的費用了,得算四百小時咧,而且還是沒辦法保證找得到這傢伙。」 她體會著自己先後的幾種反應——焦慮、盛怒、無助,而無助讓她更火大,最後,她無法遏抑的怒火,燒向這個不想辦事的混球。好,那她找別人去。 他從她的眼神、拿起皮包的姿態,明白了她的心思。 「要是妳現在去找別人幫忙,人家見妳這樣一個小姑娘,最近手邊多了點錢,肯定會想辦法從妳身上榨出錢來,但還是查不出什麼名堂。我覺得這叫盜人錢財,只是他們這種盜法,可是完全合法喲。換妳落得口袋空空,爹也沒找到。」他朝她貼近了點,柔聲問:「妳在哪兒出生的?」 她把頭朝向南的窗揚了一下。「春田。」 「有出生紀錄嗎?」 她點頭。「上面寫『父不詳』。」 「但他倆那時候還在一起吧,伊莉莎白和詹姆斯。」 她又點了下頭。「她有次喝了幾杯之後跟我說,她那晚陣痛的時候,他倆吵得正厲害,他就出城去了。她生了我,但他人不在,她為了報復,就拒絕把他列在出生紀錄裡。」 兩人坐著一時無語,一會兒她才開口:「那你不接我的案子了?」 布萊恩.迪勒科瓦搖了搖頭。「妳就忘了他吧。」 她起身,前臂不住發抖,謝謝他抽空幫忙。

作者資料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一九六五年八月四日出生於美國麻州多徹斯特,愛爾蘭裔,現居住在波士頓。八歲便立志成為專職作家,出道前為了磨練筆鋒、攥錢維生,曾當過心理諮商師、侍者、代客停車小弟、禮車司機、卡車司機、書店門市人員等,以支持他邁向作家之路的心願。 一九九四年以小說《戰前酒》出道,創造了冷硬男女私探搭檔「派崔克/安琪」系列,黑色幽默的對話與深入家庭、暴力、童年創傷的題材引起書市極大回響,五年內拿下美國推理界夏姆斯、安東尼、巴瑞、戴利斯獎等多項重要大獎,外銷二十多國版權,並以此系列寫下北美一百三十萬、全球兩百四十萬冊的銷售成績。 勒翰真正打入主流文學界,登上巔峰的經典之作是獨立《神祕河流》。小說受好萊塢名導克林伊斯威特青睞改拍成同名電影,獲奧斯卡六項提名,拿下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兩項大獎,小說也因此一舉突破全球兩百五十萬冊的銷售佳績。二○○七年,好萊塢男星班艾佛列克重返編劇行列,取材勒翰的派崔克/安琪系列第四作改拍成同名電影《再見寶貝,再見》(中文片名:失蹤人口),首週便登上北美票房第六名。艾佛列克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勒翰的作品氣氛懸疑、人物紮實,以寫實的筆法書寫城市犯罪與社會邊緣問題,是他將小說改編搬上大銀幕的主要原因,原著小說也隨之攻占紐約時報暢銷小說榜第三名。 二○一○年二月,勒翰另一部暢銷小說《隔離島》也搬上大銀幕,由馬丁史柯西斯執導、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本片是兩人繼《神鬼無間》後再次攜手合作,這也是馬丁史柯西斯首次嘗試驚悚懸疑風格的影劇作品。 近年勒翰投入影視編劇及製片工作,參與作品包括史蒂芬.金小說改編影集《賓士先生》及《局外人》,但也持續在犯罪小說領域創造佳績,以《夜行人生》和《為你沉淪》分別奪得愛倫坡獎、入圍英國犯罪作家金匕首獎。 相關著作:《黑暗,帶我走》

基本資料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譯者:張茂芸 出版社:漫遊者 書系:SENSE 系列 出版日期:2018-09-06 ISBN:9789864892990 城邦書號:A1020377 規格:平裝 / 單色印刷 / 37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