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鄂蘭講堂(二冊套書):責任與判斷(新版)+政治的承諾(新版)
-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17-11-29
- 定價:700元
- 優惠價:9折 630元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重審耶穌(全新增訂版):一位法庭記者的聖經調查事件簿
-
這樣說,跟誰都能聊信仰:不冷場、不對抗、不尷尬,聰明又友善的溝通法則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
野史未必假:傳言不會憑空出現,真相往往藏於其中
-
流淌臺灣之心:濁水溪空拍誌
-
鈴木大拙禪學隨筆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家的修繕常備手冊:哥動手修,姐自己來,Step By Step,修繕好簡單,不用再苦等師傅來【暢銷增訂新封面版】
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資料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本書第一部份作者)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奠定她無可撼動的大思想家地位。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相關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