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膚下之血:亞歷山大‧麥昆,一位天才設計師的誕生與殞落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膚下之血:亞歷山大‧麥昆,一位天才設計師的誕生與殞落

  • 作者: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2-26
  • 定價:550元
  • 優惠價:9折 495元
  • 書虫VIP價:468元,贈紅利2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44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Alexander McQueen 亞歷山大‧麥昆 一位天才設計師的誕生與殞落 ————麥昆家族唯一授權官方傳———— 這本決定性傳記揭示麥昆的天才來源 他的黑暗作品與其更黑暗人生之間的關聯 「他是複雜又有天分的年輕人,留給我們非凡的遺產,一種宛如他兒時觀看的鳥兒一般,高飛在我們的才華之上。」——美國《Vogue》總編輯 安娜‧溫圖(Anna Wintour) ———這故事是關於——— 一個破碎和缺乏安全感的人 一個才華獨特的藝術家 以及一個迷失的男孩 拚命爭取進入最終毀滅他的時尚世界 時尚設計鬼才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於二○一○年二月十一日自殺,年僅四十歲,震驚全球。 《膚下之血》是麥昆家族唯一授權官方傳記,這本決定性傳記首度揭示麥昆的天才來源,深入他的黑暗內心,探索他的黑暗作品與其更黑暗人生之間的關聯性。透過麥昆身旁最親密的人——家人、朋友和男友的多重視角,看這位從東倫敦貧民區出身的天才設計師,如何憑其妖異出位的設計天賦成為時尚寵兒,再一步步邁向頹廢死亡的傳奇一生,堪稱是一部令人遺憾心折的現代希臘悲劇。 ‧為世界上最美麗女人設計衣服 麥昆出身卑微,一九六九年出生於倫敦東部的貧民區,從一個倫敦東區計程車車司機的么兒,一路攀爬到名聲、財富和魅力的最高點。他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設計衣服,包括超模凱特‧摩絲和娜歐蜜‧坎貝爾等人。在商業上,他打造了一個價值數百萬英鎊的奢侈品牌,成為名人和皇室的最愛;最著名的例子是,劍橋公爵夫人凱特王妃在婚禮當天身穿麥昆的禮服。此外,巨星Lady Gaga也是麥昆設計的死忠擁護者,她是麥昆的「靈感繆斯」,曾被稱為「為麥昆而生的女人」。 ‧最具時尚天賦的鬼才設計大師 一九九二年,麥昆年僅二十三歲即展露驚人的時尚天賦,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細緻的剪裁、跳出框架的設計、完美的做工,吸引了眾人的目光。Bumster超低腰褲、帶有鳥類元素的設計、骷髏絲巾、犰狳鞋都是他最經典的標誌性設計。他在二十七歲時成為「年度最佳英國設計師」(British Designer of the Year)最年輕的得主,並在一九九六至二○○三年間四度贏得此獎項。他在二○○三年獲得年度最佳國際設計師(International Designer of the Year),同一年又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一九九六年,二十七歲的他成為法國時尚名牌紀梵希(Givenchy)的首席設計師,引發不少爭議,也帶來不少驚喜。麥昆在進入紀梵希的第一場時裝秀所展現的才華,讓時尚媒體的質疑立即瓦解。二○○○年,他轉任名牌古馳(Gucci)的藝術總監,古馳同時也入股了他的同名品牌「Alexander McQueen」,自此奠定這位時尚鬼才的崇高地位。 ‧敏感的靈魂和那些不持久的愛 但是,在自信的門面和壞男孩的形象背後,是一個敏感的靈魂,努力地在無情的時尚世界中求生。因為要製作更多更有創意的服裝系列,工作壓力加劇,麥昆愈來愈依賴最後導致他落入悲慘結局的毒品。 表面上,他在私生活中,享受著享樂主義的放縱時光。他交了一堆男朋友,卻沒找到持久的愛,而這只有讓他更絕望。當他開始失去最愛的人——首先是他亦師亦友的事業夥伴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然後是他母親,他對死亡的迷戀成了一種強迫症,還有縈擾他夢境的黑暗祕密…… ‧黑暗作品與黑暗人生的關連性 麥昆曾說「每一層皮膚底下都有血液在流動。」 這本傳記的目的,就是要鑽進他的皮膚裡,揭露其天分的原始來源,展現他的黑暗作品與其更為黑暗的生活之間有何關聯。作者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透過和他家人、親近友人的深度訪談,以及各種媒體報導的分析整理,梳理出麥昆這一路走來充滿顛頗、驚奇、混亂、成就與嘆息的精采人生。 本書特色 1. 書封設計靈感取自麥昆經典「犰狳高跟鞋」圖樣,使用高級進口紙張,書名採燙金處理,搭配黑色印銀書腰,整體精美大器,值得珍藏。 2. 書中特別收錄「麥昆生活與工作相簿」十六頁彩頁,首度曝光麥昆與親人、朋友、男友之間的生活點滴,以及在各個時裝秀的幕後故事。 3. 本書即將改編為電影,由《四十五年》(45 Years)、《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HBO影集《尋》(Looking)導演安德魯‧海爾(Andrew Haigh)執導。 書評 「本書探索這位時裝設計師的天才來源,是洞悉他的黑暗作品與混亂私生活之間關連的絕佳文本。」——《愛爾蘭時報》 「麥昆的故事幾乎像神話一般。它擁有希臘神話伊卡洛斯的所有元素——他飛得太靠近太陽,因而被夢想、抱負給燒毀了。」——《Grazia》雜誌 「亞歷山大‧麥昆時裝公司被指責背離其創始人的黑暗天才,這家公司不允許麥昆的幾本傳記出現在他們的展覽上。威爾森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表示:『這個擁有李的名字、已晉升為國際品牌的公司,並不想和這本書合作。』」——《泰晤士報》 「麥昆成功反抗他的出身階級,卻被個人心魔追捕。」——《泰晤士報》 「從一個工人階級家庭艱苦出身、歷經暴力姊夫對他的童年虐待,到他驚人的天賦和飽受憂鬱症困擾的名流生活方式,威爾森為這個心亂如麻的靈魂提供深度的見解。」——《泰晤士報》 「威爾森是首位享有『麥昆家庭的祝福與合作』的傳記作家。他的敘述交織了大量來自前同事、學生、朋友、夜店咖,以及性伴侶等方面的見證。本書提醒我們麥昆的非凡想像力,雖然飽受憂鬱陰影之折磨,又參雜了野蠻殘忍的行事作風,卻也永遠改變了我們看待時尚的方式。 」——《金融時報》 「安德魯‧威爾森這部令人心碎的傳記直逼麥昆的精采一生,他寫出這個飽含詩意卻也犧牲麥昆的浮華世界。這似乎是粉絲首度能讀到 『在麥昆家庭支持下』的一本傳記,更是一個奇妙好讀、又研究深入的報導。」——《電訊報》 「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見解和看法。我懷疑,時尚界內部人士看不懂書中對他們惡毒世界毫不留情的刻畫,但其他人都看得懂。麥昆有幸有威爾森這麼一名作者幫他立傳。」——《獨立報》 「安德魯‧威爾森這本讀起來令人心碎的麥昆傳記,直視麥昆為這應該充滿詩意的時尚界所付出的個人代價。」——《每日電訊報》

目錄

序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後記 誌謝 亞歷山大‧麥昆女裝秀年表(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 照片來源與致謝 註釋

內文試閱

序曲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星期一早上,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外的階梯搖身一變,成了伸展台。從一輛輛豪華黑色轎車中現身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美女,「有些人穿著羽飾來致意,幾乎所有人都是一身黑鴉鴉」。超模凱特‧摩絲(Kate Moss)穿了一件黑色皮洋裝與西裝外套、露出一大片日曬過後的乳溝(一名作家稱此舉為「相當不妥的坦胸露背」。黑珍珠超模娜歐蜜‧坎貝爾(Naomi Campbell)身著黑色羽毛大衣與一雙有著鍍金鞋跟的飾釘長靴。接者抵達的影星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h Jessica Parker),在黑色大衣下穿著具童話色彩的奶油色洋裝。而時尚偶像達芙妮‧吉尼斯(Daphne Guinness),踩著一雙十二吋的厚底黑靴,走在舖石通道上一度踉蹡、差點摔倒在地。這些大明星與一千五百位左右的賓客,齊聚在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操刀、位在路門丘(Ludgate Hill)上的巴洛克風格教堂,慶讚英國最被頌揚、也最惡名昭彰的設計師之一。親朋好友稱他為李(Lee),其餘的世人則以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識之;他,就是時尚界鼎鼎大名的「壞男孩」。      當賓客於聖保羅大教堂內就座,管風琴手開始彈奏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的第九變奏「寧祿」(Nimrod)。關於選曲,它身為隱藏式主題的十四段變奏曲之一,正適合此一場合。艾爾加的謎樣主題,如同作曲者所稱,是「隱晦」的,因為「主角從未現身舞台」。這恰好捕捉了這個場合的奇怪矛盾,為了紀念一個不在場的人而舉行,此人卻如鬼魅般,縈繞在儀式的時時刻刻。      確實,麥昆經常被稱為謎一般的人物。「野孩子。流氓。天才。亞歷山大‧麥昆的一生是相當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評論家在他死後寫道。「鮮少有人了解,這位英國最具成就的時裝設計師,是個敏感又有遠見的人,從許多面向為時尚帶來了革新。」曾與這位設計師合作過的造型師凱蒂‧英格蘭(Katy England)偕同丈夫搖滾明星鮑比‧吉萊斯皮(Bobby Gillespie)參加喪禮。她稱麥昆是「一個挺封閉的人……,他真的孤立自己,讓自己與一切隔絕。」而麥昆的左右手特里諾‧佛卡德(Trino Verkade)說,「李確實愈來愈內向,最終只能跟很少數的人相處。」儘管有一名觀察家宣稱,麥昆本人可能會喜歡這場紀念儀式,因為這儀式具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性、生猛的情感、傳承,以及教會的壯觀與美麗,這些同樣也是他秀上的特色」;但是這名偉大的設計師可能無法坐著聽完這一大長串的讚頌與悼詞。他可能像他自己說的,是「一個來自東倫敦遊手好閒的大嘴青年」。他對自己的能力超級有自信,但是本質上其實非常害羞,每次秀後總是一閃即逝地現身,然後就衝回家或是與朋友共進晚餐。「他會非常訝異自己竟受到如此高度的敬重,」他的姊姊賈姬(Jacqui)說,「其實他會覺得,『我不過是李罷了』。」      儀式於十一點準時開始。不像麥昆的秀總是延遲開秀,一開始,由聖保羅大教堂教規長弗雷澤法政牧師(Reverend Canon Giles Fraser)致詞。「他的一生總是在公眾的注目之下,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同樣有脆弱與孤獨的一面。」他說。弗雷澤法政牧師身穿為了教堂三百周年紀念設計而鑲有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金、白色斗篷式長袍。他提到麥昆的成就,他曾在一九九六至二○○三年間四度贏得「年度最佳英國設計師」(British Designer of the Year)、二○○三年獲得年度最佳國際設計師(International Designer of the Year),同一年又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我們感謝他的創意頭腦、表演才華,以及他震撼人心的能力。」弗雷澤也感謝麥昆對朋友的堅強守護,對動物的愛(特別是他身後留下三隻狗),還有那副「磨人的個性」——曾經體驗過他那張「利嘴」的人,聽到這番話肯定會心一笑。「當他需要支持與安慰時,他的家人就在身邊,」弗雷澤說,「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活在燦爛的世界中,他始終不曾忘記自己來自東倫敦,有多麼虧欠自己的至親。」      那天在教堂裡,麥昆的家人與名流、模特兒分區而坐。麥昆的某一任前男友安德魯‧葛洛夫斯(Andrew Groves)留意到,麥昆開計程車的父親羅納(Ronald)以及手足都看起來非常不自在。「他們真的覺得自己與這樣的場合格格不入,」葛洛夫斯說。他在九○年代曾以吉米‧江波(Jimmy Jumble)為名擔任時裝設計師,目前從事時尚教學。「我覺得他們好像不是很了解李所遺留下來的一切。他們好像在問:『這到底是要幹嘛?』」愛麗絲‧史密斯(Alice Smith)是時尚界的獵人頭顧問,在一九九二年與麥昆相識,她對教堂走道兩邊的人腳上鞋子之差異感到驚訝。「這個紀念儀式很奇怪,因為我覺得他的家人與另一邊的時尚咖很不協調。我一直在看雙方的鞋子。他的家人穿的是很正常的名牌鞋,而另一邊則是昂貴、炫耀的誇張鞋款。」      這樣的對比象徵,麥昆人生中的諸多矛盾之一,這是他本人也從來無法完全解決的一種矛盾。「那是他面對的問題,」愛麗絲說,「他的家人行為端正,都是些想好好過日子的好人;但他人生的另一邊,卻是一個完全瘋狂的世界。」那一天的古怪氣氛,是因為賓客中有幾群自成一個圈圈的人,像是超模、女明星、知名設計師、東倫敦的家人,以及老康普頓街(Old Compton Street)的同志友人——但他們彼此並不相識。「那天,一堆人莫名其妙聚在一起,沒有互動,」安德魯‧葛洛夫斯說,「當你出席一場時裝秀,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裡。如果我參加一場時裝秀,我知道我會在後排,因為我是教育界的人,而安娜‧溫圖(Anna Wintour)會在第一排。我知道,當下我們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但是實際上我們不是。」      在主禱文之後,會眾起立唱「我宣誓向祖國效忠」(I Vow to Thee My Country)。這首讚美詩當中,有兩句是麥昆特別有切身感受:「有一個遙遠的國度是我許久以前聽過的/對深愛它者來說是最親愛的故土,對知道它者來說是最偉大的祖國。」麥昆這位設計師,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個國度」。麥昆渴望有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想法、一個人、一件衣裳、一個夢想,以及一種藥物,可以轉化他的現實世界。但是,如果他真的有癮頭的話(李從不掩飾他吸古柯鹼似乎怎麼吸都不夠),他最終抵擋不了的,是幻想的誘惑。他希望總有一天,可以自他的身體、回憶、遺憾與過去當中,解脫出來。      顯然,麥昆認為,愛具有終極的轉化力量。「當然,他有黑暗面,」凱蒂‧英格蘭在好友過世前三年說過,「但是他也有非常浪漫的一面。李真的是極為浪漫的人,他有許多夢想。他一直在追尋愛,不是嗎?他在追尋愛以及表達他的愛與浪漫。其實,這很超越現實層面。」      設計師的右上臂刺了一句話,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Midsummer Night’s Dream)裡海蓮娜(Helena)說過的話,「愛情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體驗。」這句話是了解李‧麥昆這個人,以及亞歷山大‧麥昆這名超級巨星設計師的關鍵之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一一年麥昆回顧展「野蠻之美」(Savage Beauty)策展人、同時也是同一展覽在英國V&A博物館展出的策展顧問安德魯‧波頓(Andrew Bolton)說:「海蓮娜的想法是,她相信愛可以將醜化為美,因為愛意的產生是個人的主觀認知,而不是外觀的客觀評估。這一點不僅是麥昆所相信的,同時也是他創作的重點。」      麥昆身為設計師的卓越天分,是安娜‧溫圖演講的主題。「他是一個複雜又天才的年輕人,小時候最喜歡在東倫敦低價國民住宅的樓頂上看鳥,」這名美國版時尚雜誌《Vogue》總編輯,穿著麥昆的金線刺繡黑外套這麼說。「他留給我們非凡的遺產,一種宛如他兒時觀看的鳥兒一般、高飛在我們之上的才華。」在他的設計生涯,自一九九二年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Central St Martins)碩士畢業展,至二○一○年二月過世為止,麥昆駕馭了「他的夢想與心魔」。這也難怪,麥昆的最後一個系列,即他過世前正在籌劃的設計,被《Vogue》美國版總編輯溫圖稱為一場「黑暗與光亮」的交戰,也被非正式地視為是「天使與惡魔」的代稱。在他過世的前三年,麥昆告訴法國時尚雜誌《Numéro》︰「我游移在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之間。」「李結合了兩件事,時尚的淺薄與死亡的壯麗,」他的藝術家友人傑克‧查普曼(Jake Chapman)說,「其作品的共鳴來自於自我毀滅。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人的破碎。」      儘管麥昆生命晚期被憂鬱症的黑雲籠罩,他的生命仍舊充滿擋不了的精力與熱情。他是個毫不害臊的享樂主義者,喜歡一邊坐在沙發上看肥皂劇「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一邊吃著最上等的魚子醬、水煮蛋配土司跟豆子。他喜愛美格美國波本威士忌與健怡可樂、低級庸俗的同志色情片,以及與陌生人濫交。所以,在追悼會上,當安娜‧溫圖坐下來後,作曲家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上前演奏他為導演珍‧康萍的一九九三年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所配的音樂「心追樂先」(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是很適當的安排。該片的女主角愛達‧麥奎斯(Ada McGrath)——由女星荷莉‧杭特(Holly Hunter)飾演,是從六歲後就不曾開口的啞女,只用鋼琴表達自我。語言表達也不是麥昆的強項。「我看過他在派對上喝茫了……,完全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媒體人與作家珍娜‧史崔─波特(Janet Street-Porter)說。可是,他最有說服力之處,是在他所設計的激進服飾,以及他搬上伸展台的壯觀大秀。「你在作品裡看到的是人本身,」麥昆曾經說過,「我的心都放在我的作品裡。」      曾與李合作過數次的珠寶設計師肖恩‧利尼(Shaun Leane)接在尼曼的演奏之後發言:「我看著你成長,打破疆界,進而成功。」他提到,他最近去了一趟非洲,曾望著天問:「李,你在哪裡?」「我此話一出,一顆流星劃過天際,你回答了我。你撼動了星星,就像你曾經撼動了我們的生命一樣。」利尼也回想起友人的「猥褻笑聲、堅毅的心、大象般的好記憶,以及明亮的藍眼睛。」      當利尼回到座位,一個募款箱在會眾之間傳遞,為歐洲最大愛滋慈善機構泰倫斯‧希金斯信託(Terrence Higgins Trust)、英國知名寵物收容所 「巴特西寵物之家」(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以及藍十字(Blue Cross)募款,這些都是麥昆屬意的慈善機構。倫敦社區福音合唱團(London Community Gospel Choir)的靈魂歌聲迴響整座教堂。「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麥昆的恩典,曾經給過他希望的(至少在早期)就是時尚。愛麗絲記得,李當時是個時間太多的年輕畢業生,經常在她位於聖馬丁道(St Martins Lane)的辦公室出沒,拿起英國時裝業內報章《Draper's Record》這本挺灰暗的出版品(至少曾經是如此);一邊翻頁一邊讚嘆「時尚!時尚!時尚!」然而,我們通常會回答:「拜托,這又不是義大利版《Vogue》。」      福音合唱團唱完「奇異恩典」後,輪到當時擔任《國際先驅論壇報》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時尚編輯的蘇西‧曼奇斯(Suzy Menkes)發言談麥昆的遠見。「想起麥昆留下的遺產,我記得的是他的勇敢、大膽與想像力,」她說。「可是,我不斷想起他創造的美:其剪裁的流線美感、印花雪紡的輕盈纖細,以及古怪的動物和植物圖案,表現出這位設計師不只關心時尚,也關心這個地球。」她回想起第一次見到李的情景。當時,他是個身處倫敦東區工作室的胖憤青,「拿著剪刀狂野地剪布,碎布淹沒腳踝。」後來,他改變自己,變成一個較為苗條、顯得全然時尚的產品。她記得,當時尚編輯在一場真正無與倫比的秀後衝到後台後恭賀他,他「高興地呵呵笑」。「想像力和表演慾從未壓過他的完美剪裁,也未淹沒他在巴黎高級時裝期間學到的微妙流動,」她說。「我毫不懷疑,而他也沒有:他是個藝術家,只是他用的素材是布料,他的秀充滿了絕頂的非凡想像力。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非常個人化。」      曼奇斯從麥昆的事業開始以來,每場秀都看過,提及她與設計師在那年一月米蘭男裝秀後的最後一次談話。「可是骨頭很美啊!」他當時這樣說,試圖解釋為何「特製的套裝……,以及秀場的壁紙和地板」看起來像是從靈骨塔拿出來的一樣,是為了「將每個人死亡後只剩下骨頭的樣子做藝術化的呈現。」當然,她不應該對這一個最新系列的「即興恐怖」感到驚訝。她說,因為這讓人可以「透過他之前的非凡系列作品,找出死亡和毀滅的先兆。」在走下台之前,曼奇斯又引述了麥昆曾經對她說過的自我描述。有趣的是,設計師本人已經用過去式來描述自己,彷彿他已經死了:「我作品裡的憤怒反映了我個人生活中的焦慮不安。大家看到的是我如何與生活中的自己妥協。這總是與人類的心靈有關。我的作品就像是我自己的性格傳記。」雖然,曼奇斯敦促會眾用英國詩人濟慈的詩 〈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來記住麥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是你在世所知的一切,亦是一切你所需知的」,但是親友終難忘記這位四十二歲的設計師是怎麼死的。二○一○年二月十一日,就在他母親葬禮的前一天,他在倫敦上流住宅區梅菲爾(Mayfair)的家中自殺身亡。      莫瑞‧亞瑟(Murray Arthur)是李在一九九六到九八年之間的男友。當他得知麥昆的死訊和在追悼會上時,他的心裡都感到有種巨大的失落感。「我記得我無法低下頭,」他告訴我,「我必須一直仰著頭,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低頭,眼淚就會落下來,而我就會開始哽咽。」他與許多觀眾一樣,覺得接下來冰島歌手碧玉現場演唱美國爵士女伶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liday)的「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特別讓人難過:「憂鬱的星期天,我與陰影共度。我的心與我已經決定要結束這一切。」      穿著「羽毛狀灰棕色裙子和一對羊皮紙製翅膀」,碧玉看上去像是經常出沒在麥昆秀上的混種生物;一個半女半鳥,像個受傷的小美人魚愛麗兒(Ariel),吟唱著極富創造性想像力的黑暗面。      由匈牙利詩人拉斯羅‧賈佛(Laszlo Javor)創作的歌詞內容,人稱「匈牙利自殺歌」, 既象徵麥昆內心煎熬的詩意昇華,也代表他身後親朋好友所遭受的絕望感。在麥昆死後的黑暗氛圍中,許多親密友人和部分家庭成員都起了自殺的念頭。「憂鬱的星期天」也可以看成是麥昆致其友人兼早期導師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的遺作讚歌。患有憂鬱症的她在二○○七年五月喝除草劑自殺。伊莎貝拉死後,麥昆愈來愈痴迷地想進入陰間,聯繫逝去的朋友,並且花了數百英鎊找媒介和靈媒去找她。「李沈迷於來世,」阿奇‧瑞德(Archie Reed)說,他在一九八九年認識李,十年後成為他的男友。「我覺得伊莎貝拉與他似乎都急著赴死。」      伊莎貝拉與李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一個是出身名門貴族、臉龐宛如一個中世紀聖徒,另一個則是出身倫敦東區計程車司機的超重兒子。她曾說李的牙「看起來像是史前巨石陣」。他們的友誼之所以穩固,來自兩人都熱愛時尚變身的力量,時尚得以改變與改造那些自覺醜陋、害羞、奇怪或是不為世界所容者的外觀和心態。他們兩人都知道,時尚不僅是表面。「對我來說,變形有點像整容,但較不激烈,」麥昆在二○○七年說過,「我試著讓我的衣服有同樣的效果。但最終,我這樣做是為了轉換心態更勝於轉換身體。」最終,時尚沒能救得了他們兩人當中任何一個。事實上,也有人聲稱是時尚業造成了兩人的死亡。根據麥昆的說法, 伊莎貝拉 「會說是時尚殺了她,」但是他又說,「很多時候這也是她自己允許的。」關於麥昆自己的死,也是同樣的情況。      禱告之後,在帽飾設計師菲利浦‧崔西(Philip Treacy)的帶領下,傑森‧蘭道牧師(Reverend Jason Rendell)、設計師的外甥蓋瑞‧詹姆斯‧麥昆(Gary James McQueen;譯注:蓋瑞•詹姆斯•麥昆從母姓)、亞歷山大麥昆公司的執行長強納森‧艾克羅伊德(Jonathan Akeroyd),以及倫敦社區福音合唱團再次起立,吟唱昆西‧瓊斯(Quincy Jones)的歌曲「也許上帝正在給你提示」(Maybe God Is Tryin’ to Tell You Something)。親友起立祝福,隨後「平靜地走進世界,」教堂牧師說,「堅守良善;絕不以牙還牙。」這時,一名穿著麥昆設計之格子花呢的風笛手唐納‧林賽(Donald Lindsay)優雅地走下中央走道,在電影「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的主題曲風笛樂聲中,帶領會眾走出教堂。當會眾聚集在聖保羅教堂的階梯上,他們聽著其他二十幾個都穿著格子呢短裙的人演奏風笛。「整個集會就像他的一場服裝秀,」李的前男友之一安德魯•葛洛夫斯說,「我們都在咒罵他,只因為他選的音樂,完全逼出了你所有的情感。」      麥昆是一個反理性的人,他的正規教育可以說是不完整的,但他與生俱來就有挑起和操縱情感的能力。「我不想弄一個雞尾酒會,我寧願大家離開我的服裝秀去嘔吐,」他曾經這麼說過。「我比較喜歡極端的反應。」他肯定造成了意見分歧。「他是獨一無二的,告別式苦樂參半、完美無瑕,」莎拉‧潔西卡‧派克在紀念活動之後說。凱特‧摩絲只說「我愛他」,珠寶設計師肖恩‧利尼則說,麥昆「從來不知道有多少人關心他。」然而,不可否認,一定有人感覺被背叛、沮喪,以及生他的氣;很多時候,那也是同樣一群愛他至深的人。「他是唯一一個,不管做什麼我都會原諒他的人,」好友安娜貝拉‧尼爾森(Annabelle Neilson)說,她與麥昆的其他幾位友人一起策劃這場儀式。「也許你更會原諒不好相處的人。」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浪漫的精神分裂者」,一種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個性。      創作對麥昆來說從來不是難事(他說他可以在兩天內策劃一個服裝系列),因為他用赤裸裸又不受約束的自我為主題。「我的設計一直充滿自傳色彩,」他在二○○二年說過,「大多與我自己的性生活,以及我怎麼跟自己相處有關——感覺像是透過我的服裝設計來驅魔。它們與我的童年有關,也與我對人生的思考以及我從小被教導的人生價值觀大有關係。」借《紐約客》(The New Yorker)作家茱蒂‧舍曼(Judith Thurman)的話,他的作品可以當作「一種懺悔詩篇」來解讀。在同一篇文章中,茱蒂‧舍曼還提及,「治療孩童的治療師常會使用娃娃的角色扮演,做為引發他們講出故事和感受的工具;同樣地,你可以感受到,時尚的角色扮演,正是麥昆的工具。」      他的一生有許多黑暗民間故事或是神話傳說的元素。這是一個害羞、長相奇怪的男孩,從一個貧窮的勞工階層背景,運用他的哥德式想像力,化身為時尚超級巨星的故事。他在四十歲死時,已經積累了兩千萬英鎊的財富,但在這一路上也失去了一部分的純真。正如一位評論家指出的,他的一生是一個「充滿希臘悲劇黑暗色彩的現代童話」。      也難怪大家會發現,在他的遺作「天使與魔鬼」的系列當中,有一件精緻的外套「上面置有塗金漆的羽毛」,影射的是在聖保羅教堂師施展神奇雕刻功力的雕刻家格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這是伊卡洛斯(Icarus)的希臘神話,這個以蠟翼飛上天空的男孩,因野心過大而太靠近太陽。麥昆短暫的生命中充滿鳥的意象,包括他兒時在住家後面、東倫敦低價國民住宅樓頂上觀看的猛禽;到他以「鳥」為名的一九九五年春夏系列中的美麗燕子圖案,靈感來自荷蘭版畫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的插畫與希區考克(Sir 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然後,還有老鷹、紅隼和獵鷹。他在伊莎貝拉‧布羅與丈夫德瑪•布羅(Detmar Blow)位在格洛斯特郡鄉間大宅希爾斯(Hilles),學會了控制這些猛禽。「他是一隻野鳥,我認為他會讓衣服飛,」伊莎貝拉這樣形容她的朋友。」

作者資料

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

一位獲獎無數的記者與作家。他的作品出現在各處,包括《衛報》、《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週日泰晤士報》、《週日獨立報》、《每日郵報》、《新政治家》、《標準晚報》,以及《史密森尼》雜誌。他的著作包括受到好評的《美麗陰影: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一生》(Beautiful Shadow: A Life of Patricia Highsmith),小說《說謊的舌頭》(The Lying Tongue)、《哈羅德‧羅賓斯:發明性的人》(Harold Robbins: The Man Who Invented Sex)、《鐵達尼號的陰影》(Shadow of the Titanic),以及《瘋狂女孩的情歌:希維亞‧普拉斯及其在泰德之前的生活》(Mad Girl’s Love Song: Sylvia Plath and Life Before Ted)。

基本資料

作者: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 譯者:林說俐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PEOPLE 出版日期:2017-12-26 ISBN:9789571372402 城邦書號:A2202158 規格:平裝 / 單色 / 464頁 / 15.5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