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醫學的群像圖冊(3冊)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病玫瑰:354 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 ★榮獲2014英國圖書設計與製作獎年度圖書:「這本書精緻奪目,激發了我們的想像,放眼今年無人可以匹敵!」 ★封面採硬殼精裝、裱布書背,及燙黑格紋 ★書中收錄354 幀(345幀為彩色)橫跨1790~1910年代的珍貴醫學繪畫 ★心臟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開膛史》、《鐵與血之歌》作者蘇上豪、泛科知識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鄭國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尚仁、設計師聶永真驚歎推薦 〈病玫瑰〉 噢玫瑰,你病了! 那無形的蛀蟲, 趁著黑夜,在怒號的 暴風雨中飛來, 已經找到了包裹著 豔紅歡樂的你的床; 而他祕密黑暗的愛 毀了你的生命。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作,陳黎 譯 354幀醫學實境、100年疾病縮影 ◎人體插畫是如何表現(也許還決定了)學生或解剖學家實際在手術臺上或停屍間裡可能看到的景象? ◎這些圖像承載了什麼樣的審美和文化價值觀,繪者又是哪些人? ◎一幀圖片如何才能比一具真正的人體看起來更寫實、更具說服力? 《病玫瑰》是一本具有寫實魔力、畫風精緻又詭譎的作品,在彩色攝影出現前的年代帶你踏上一場透視疾病的視覺旅程。這本驚人的圖像集冊,蒐羅了許多世上最珍貴醫學書內的詳實插畫,圖中受盡病痛折磨的患者正是人類對抗疾病的難忘警鐘。作者巴奈特結合了歷史地圖、開創性的圖表、當代病例註解和動人的概述,揭露了流行病如何牢牢掌握一個時代的恐懼和執念。即使到了近代,彩色攝影技術漸漸取代了疾病繪畫在醫學書籍中的位置,也無法取代其在現代醫療史上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 *** 《手術劇場:470幀重現19世紀外科革命及器械的醫療繪畫》 ★《泰晤士報》《刺絡針》與各大媒體盛讚、《病玫瑰》作者理查.巴奈特的最新力作 ★封面採硬殼精裝、裱布書背及燙金格紋,與英國原書同廠印刷 ★精選超過 470 張從頭到腳、繪製精美、挑戰視覺的珍稀外科技術與器械繪畫 ★以尖銳、震撼的角度,透視外科學在引入麻醉與消毒這百年間的蛻變進展 揭露醫療史上最疼痛的世紀 「剖腹產、手指截肢、下顎切除……一幀幀詭譎卻精緻的生死繪畫,重現了某一段『現代』醫療還相當令人髮指的年代。」 ——《衛報》 「當那支恐怖的刀子刺進乳房,一路切穿靜脈、動脈、肌肉和神經,除非法院頒布禁止令,否則誰也無法阻止我哭叫。我放聲尖叫。整個手術期間,我斷斷續續尖叫,幾乎沒停過,我很驚訝自己的耳朵竟然還沒聾?疼痛難以忍受。刀子劃開皮肉、抽回,那種痛似乎永遠不會消褪。突然衝進身體內部的空氣猶如無數細小、分叉的匕首,撕裂創口邊緣。我以為手術終於結束,噢,不!另一輪恐怖折磨的切割戲碼再度上演。最慘的是,為了把這恐怖組織的底部、根部從附著部位剝除,又一次,我承受那筆墨言語難以描述的痛楚。但這一切還沒結束。拉雷醫師往下一劃,噢,天哪!我感覺有把刀狠狠地來回抵著我的肋骨;他在刮我的骨頭!」 ——出自小說家芬妮.伯尼(Fanny Burney)於1811年切除乳房的親身經歷 繼《病玫瑰》之後,作者理查.巴奈特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以十九世紀的外科手術技法與器械為主題,精選超過 470 幀令人望之生痛的醫療繪畫,一窺在麻醉與消毒等現代技術發明之前與之後,外科醫師如何進行無數需要開膛剖肚的大型手術。 其實早在止血、麻醉、消毒等現代熟知的技術發明以前,外科醫師已開始執行諸如乳房切除、截肢、摘除結石等手術。他們以人力、綁帶束縛病人;運用皮帶、襯墊加壓止血;穿著外出服、在病人家中或是有諸多學生、學者圍觀的手術劇場進行手術……不只病人痛苦掙扎增加手術困難度,失血、感染等問題也導致術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部分地區,外科手術甚至是由理髮師而非外科醫師執行。不過一個多世紀,與酷刑無異、死亡率大於戰爭陣亡率的外科手術,究竟是如何突飛猛進到今日無菌、無痛、救人無數的專業樣貌? 透過一幀幀珍稀繪畫,不僅記錄了這段輝煌的歲月,也隱藏了在這堪稱外科發展黃金時期的年代,病人身為沉默的參與者,被醫院與醫療雙雙「稀釋」的痛楚;以及外科醫師如何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試探人體的極限,以手術刀開拓個人的權勢與地位,以及滿足自己對切割的想望…… *** 《解剖維納斯:腐壞與美麗,150具凝視十九世紀死亡迷戀以及遐想的永恆女神》 ★全球唯一全面深入探討解剖學蠟像的全彩圖集。 ★從宗教、科學、藝術、哲學、心理學等範疇,揭開世紀以來解剖學的一大謎團。 ★本年度最異色的絕美圖集,書中收錄366張圖片,涵蓋全世界150具稀有蠟像,體現人類近代史上,所有對死亡的好奇、遐想、恐懼、崇拜與迷戀。 ★打破《病玫瑰》、《手術劇場》的詭異指數,讓你大開眼界,卻又忍不住背脊發涼。 沒有生命的物體,是否就是死的? 為了探究生命奧祕而製作的蠟像,最後卻成為迷戀死亡與無機物的象徵。 慵懶躺在綢緞上的女神,臉上帶著歡愉狂喜的表情, 衣裳盡褪,僅有脖子上一串光澤耀眼的珍珠項鍊,以及…… 暴露在外的五臟六腑…… 維納斯,象徵愛與美的女神,化身為死亡的代言人。 在她那美麗迷濛的雙眼、完美比例的軀體、以及鉅細靡遺的內臟之下, 究竟有沒有靈魂? 啟蒙精神的具體實踐 十八世紀末,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蠟像工作坊裡,藝術家蘇西尼製作出第一具蠟製的解剖學維納斯。它不僅符合自文藝復興以來對於理想女性美的一切條件,也具備啟蒙時代對於真理與科學的追求、企圖了解人類及宇宙奧祕的想望,所以當你掀開它的胸板,可以看到精細且完全符合解剖學的人體構造,肌肉、骨骼、血管、內臟……。輕輕鬆鬆大卸八塊,還可以反覆組合、拆卸,既不髒亂也無血腥,又不用擔心腐敗發臭,省去尋找屍體來源的麻煩,以及解剖犯人、盜墓獲利等道德爭議與犯罪行為,不僅方便醫學院教學,這樣的解剖形式也更適合公開展覽,藉以廣開民智。 集驚豔與驚懼於一身 蘇西尼的蠟製女神為醫學、解剖學、科學、教育帶來新的曙光。其實人類與蠟像的淵源由來已久,自古埃及以來即經常用於詛咒、獻祭、祈願;宗教儀式、喪葬儀式;甚至是製作具警世意味的宗教藝術品。隨著解剖學維納斯的誕生,蠟製人像成為宗教、科學及藝術的綜合體,看似矛盾卻又息息相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講究藝術美感的潤澤長髮、活靈活現的玻璃眼珠、奢華的綢緞襯墊,或是具有宗教象徵的珍珠項鍊、狂喜表情,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會降低科學可信度;而對宗教或藝術來說,反覆剝皮卸骨、袒露內臟的功能也有些多餘。然而,透過解剖學維納斯展現出人體構造的精巧奧妙,讓人不得不承認這一切的背後真有造物主的存在;而充滿藝術美感的外表降低人們對於死亡、解剖的恐懼,但之間的反差卻引發內心深處的不安。如此糾結不清的意涵,賦予解剖學維納斯獨特的氣質,明明是無機物,卻又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外表美麗誘人,暴露的內臟卻讓人不寒而慄。 對生命的好奇化為對死亡的迷戀 隨著時代改變,大眾不再視蠟製人像為宗教獻品、科學工具、藝術作品,卻將之看作怪奇的代名詞、扭曲欲望的體現,比較極端的如戀屍癖、戀物癖、性虐待狂,或是藉此打造理想中的女性、保存逝去的愛人、占有得不到的對象,甚至衍生出現代人絕不陌生的真人替代品:充氣娃娃、性愛玩偶。以上種種現象也帶出一個疑問:機械也好、蠟像也罷,在沒有生命的物質之中,是否有靈魂存在?解剖學維納斯漸漸退出理性、科學的啟蒙舞台,成為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數個世紀以來都沒有改變的蠟像,為何大眾的解讀卻如此不同?單純只是因為時代精神的差異嗎?如果人類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出於潛意識的反射,那麼在這區區百年間,人類心理為何產生這麼大的變化,將變態視為常態?

作者資料

喬安娜.埃本斯坦(Joanna Ebenstein)

紐約的藝術家、策展人以及獨立研究學者。她是「詭異解剖學部落格曁圖書館」的創辦人,也是位於布魯克林「詭異解剖學博物館」的創意總監暨共同創辦人(另一位是崔西.赫利.馬丁[Tracy Hurly Martin])。 合著作品有:《詭異解剖學選集》(暫譯,The Morbid Anatomy Anthology,另一位作者是柯林.迪奇[Colin Dickey]);以及《波特先生的趣味標本世界》(暫譯,Walter Potter’s Curious World of Taxidermy,另一位作者是帕特.莫里斯醫師[Dr Pat Morris],喬安娜也擔任本書的攝影師);並且為阿伯提(Sammuel L. M. M. Alberti)和哈連(Elizabeth Hallam)合編的《醫學博物館:過去、現在、未來》(暫譯,Medical Museums: Post, Present, Future)撰稿。 策展方面,她和諸如惠康博物館、紐約醫學研究院、解剖病理博物館(Narrenturm Museum)、佛羅里克博物館(Vrolik Museum)等單位共同合作,例如:她曾擔任惠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於2009年舉辦的「絕美屍骸」(Exquisite Bodies)展覽的策展顧問。 她的攝影作品和文章在世界各地展出並出版,經常四處發表演講,通俗與學術兼具。 詭異解剖學部落格曁圖書館(Morbid Anatomy Blog and Library)http://morbidanatomy.blogspot.tw/ 詭異解剖學博物館(Morbid Anatomy Museum)http://morbidanatomymuseum.org/

基本資料

作者:喬安娜.埃本斯坦(Joanna Ebenstein) 出版社:麥田 城邦書號:RV1125CSC 規格:精裝 / 全彩 / 736頁 / 18cm×25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