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其他
越讀者(經典紀念版)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越讀者(經典紀念版)

  • 作者:郝明義(REX HOW)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日期:2007-05-03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折 221元
  • 書虫VIP價:221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09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暢銷必買75折起!

內容簡介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不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 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越讀者》除了圖文的搭配,在內容編排上也極有特別的風格,不論內外,都呈現了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以「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卷前語)。

目錄

前言:從「藍色原點」說起 Part 1.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1. 兩個人的經驗   2. 中學與我們:我考故我在 3. 大學生活  4. 社會化的閱讀  5.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6. 不從視覺而從味覺談閱讀的理由 7. 飲食的四種分類 8.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9.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10. 有助消化的蔬果閱讀 11.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12.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13.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網路與書籍的界限 14. 無辜的網路 15.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16.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17. 一個心理準備 18. 網路上的四種閱讀飲食 19. 蓮花跑車與步行的搭配 20.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21.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Part 4. 越界的基礎 22. 為什麼要讀小說 23. 讀詩的可能 24. 為什麼要讀哲學 25. 讀歷史的理由 26. 圖像閱讀的力量 27. 影像閱讀的作用 28. 為什麼要看網站 Part 5. 越界工具 29. 閱讀時間的零與整 30.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31. 記憶與閱讀的關係 32. 如何使用書店 33.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 34.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35. 有關書架與藏書 36. 我的圖書館 Part 6. 越界方法 37. 諸葛亮、陶淵明與朱熹,是怎麼讀書的? 38. 做筆記的方法 39.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40. 主題閱讀 41. 少閱讀一點的理由 42. 雜誌與經典 43.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44.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45.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46.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47. 新層次與新領域 48.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 49. 閱讀的七道階梯 50.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時代 51.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52. 第三類文盲

內文試閱

讀詩的可能 有一年夏天,在紐約一家書店,我買了許多工作上需要的書以後,隨手從書架拿下一個聽過,但是沒讀過的詩人的書。打開的那一頁,詩的句子是這麼躍動著的: It could have happened. It had to happen. It happened sooner。Later. Nearer。Farther. It happened not to you. You survived because you were the first. You survived because you were the last. Because you were alone。Because of people. Because you turned left。Because you turned right. Because rain fell。Because a shadow fell. Because sunny weather prevailed. 我跟著音節讀著,心跳也跟著難以言述地躍動著,從此愛上了辛波絲卡。 ◎ 詩和哲學,算是兩個說來很有意思的閱讀門類。 哲學,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最早就會做的事情。 詩,和歌一樣,抒發熱情,也是人類最早就會做的事情。 但卻偏偏不知為什麼,兩者後來都被拱上了殿堂,甚至廟堂。 不論從哪個理由來看,這都是不能錯過的閱讀。 ◎ 不談那麼遠吧,給我一個讀詩的理由。你也許會說。 我說,可以給你兩個。 世界總是往外沿擴展了太長的時間,應該是換一個方向,內縮凝聚的時候。 另一個,你不覺得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就是沒有韻律與節奏? 何況,讀詩又是不需要理由的。理由,比不過感覺的。 那個夏天下午,在那家書店書架下幾乎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感覺,就讓我讀起多年沒讀的詩來。 ◎ 查字典,查百科全書,在「Poetry詩」的條目下,很容易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解釋:「almost impossible to define.」(幾乎無從定義)。 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最有力的文章( Prose),也只是用繩索固定在地面的熱汽球,永遠無法離地而飛。而詩,則不然。 我相信這種說法。 那什麼才是讀詩的時候? 有人說,詩是最令人心力交瘁的。(阿諾德。貝內特Arnold Bennett之語)顯然不是打起精神來細讀,是讀不下去的。 有人說,要排解一日的疲勞,讓自己休閒,就該讀詩。(魯迅之語)顯然詩是你休閒或需要休閒之時才讀的。 我支持魯迅的說法。 因為小說是需要赴約的,而詩是與你邂逅的。 今年三月去故宮看北宋詩畫“大觀”展,遇上米芾的〈吳江舟中作〉,看到最後兩句:「萬事須乘時,汝來一何晚。」在擁擠的人堆裡,驀然有泫然欲泣之感。 我們和詩,總會不期而遇,總不免「汝來一何晚」之嘆。 讀詩吧,就從你書架上一定有的那本唐人詩選,或宋人詞選隨手拿下來開始。 文字是單位面積裡濃縮意象最高的媒體,詩就是單位字數裡濃縮意象最高的文字。不讀詩,讀什麼? 圖像閱讀的力量 有一次,一位漫畫家跟我感嘆:他們畫漫畫的多麼辛苦啊,要畫一個戰爭場面,一筆一筆地刻劃。畫人物,畫戰馬,畫塵土飛揚,畫了老半天,不如寫文字的人,用「千軍萬馬」四個字就解決了。 他說的,是文字的拿手之處。 ◎ 做了大量筆記,筆記裡喜歡圖文並茂的達文西,則說了另一句話:「想用文字把這顆心臟描述得清楚,除非花上整本書的篇幅,否則怎麼可能?」 所以,達文西認為,要理解人體的結構,最好的方法不是閱讀文字而是圖像閱讀,因為「你把它描寫得越細緻,就會把聽者的思想搞得越糊塗」。 達文西說的,是圖像的拿手之處。(請參見《達文西談繪畫》50頁) ◎ 對於不論是個人還是人類來說,圖像都是早於文字而為人上手也拿手的。但是很有趣的,最起碼從我們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後,圖像的訓練與教育,就開始與文字分家,並且,開始低於文字。 我喜歡小時候畫地圖課,用色彩筆畫一個個中國的省份,那些省份的形狀就從此留在腦海裡了。那大概可以說是學校教育裡讓我記得文字與圖像可以並行的唯一記憶。 ◎ 圖像閱讀裡最大的污名化,當然是漫畫。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讀漫畫是不好的行為。是要被懲罰的行為。漫畫就是圖像閱讀裡極重要的一環。 即使在科學研究證實了左腦與右腦的功能,分別與文字及圖像閱讀有關之後,仍然拋不開這個成見。 ◎ 要我談自己的圖像閱讀經驗,立即的反應總是一幅畫,有一套書。 一幅畫,是南宋馬遠的《踏歌圖》。 在那畫面上看不出是否向晚的暮靄中,圖的右下角有四個醉態可拘的人。我最喜歡最右邊那人的步態,帽子歪在那兒,你幾乎可以聽得到他打的酒嗝。中國詩詞裡那麼多田舍之樂的詩,似乎都歸納到這一幅畫裡了。 一套書,是《帶子狼》。 《帶子狼》的精彩,我在前面介紹甜食閱讀的時候,已經說過了。但這裡特別想就其圖像產生的效果再說兩句。 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你想了解有關日本歷史文化裡的許多器物與場面,正是圖像毫不拖泥帶水的幾筆一勾,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小池一夫編劇所描繪的武打場面固然精彩,但是小島剛夕的線條,真正讓水鷗流的拜一刀活了過來! 一套漫畫書,就能讓你對人生,對歷史,對日本文化有那麼多的體會,除了《帶子狼》,還有什麼? ◎ 因為對漫畫的喜愛,我自己也參與過漫畫的製作,擔任編劇(用「馬利」的筆名),和鄭問合作過《阿鼻劍》。在那個過程裡,對文字和圖像的不同作用,也就特別心有所感。 《阿鼻劍》出版十多年來,能一直在武俠漫畫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即將由劉偉強拍攝成電影,沒有鄭問的圖像魅力,是不可能的。 能夠沒忽視圖像閱讀的人,是幸運的。 有福的。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人,有很多難以填滿的慾望。購書,肯定是其一。 ◎ 統計起來,從西漢到清末,大約兩千年間所出版的書種,現存大約15到18萬種;從1912年到1949年期間,大約四十年間所出版的書種,在10萬種左右。 而今天,海峽兩岸三地一年出版的中文書種,起碼在18萬種以上(台灣 4 萬種,大陸14萬種)。換言之,今天一年時間裡,一個華文世界讀者所要面對的新書書種,就超過過去四十年,也近乎相當於更早兩千年時間所留下的書種數量。 何況,今天一個讀者要閱讀的書種,又絕不只中文書,還有種種其他語文。 ◎ 但是,慾望之所以為慾望,又是因為它永不會消失。 所以,購書總是我們的一個課題。 ◎ 對這個課題,先講一個理性的建議。 一個星期,總要至少去一次書店。(有人可以一星期不去圖書館、棒球場,但總不能不去一次市場吧。) 去一次書店,總要至少買一本書。(有人去了市場卻要空手而歸的嗎?) 但是,最好不要買你不會立即閱讀的書。(有人把市場買回來的食材就此丟進冰箱,再也不加理會嗎?) ◎ 也許,你聽不進理性的建議。那我們就感性地想想吧。 人,是會迷戀物件的。書,也是物件。 從迷戀到痴狂,我們對物件的情緒,有著各種不同的層次。所以我們對書也可以——一如我們對衣飾。 我們對衣飾的迷戀,可能是其穿著的實用, 可能是某種剪裁, 可能是某種顏色, 可能是某種質料, 可能是某個設計師的名字, 可能是某種品牌, 可能是某種高昂的價格, 可能是因為其炫耀, 可能是因為其深沉, 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有個漂亮的衣櫥。 對於書,我們也可以如此。 你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來合理化你對書的迷戀,但,折扣的標籤一定不是其一。 所以,我感性的購書建議,就是永遠不要去看那些打著戴著折扣標籤的書。 它們,不該是你迷戀的對象。

作者資料

郝明義(REX HOW)

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 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遠流)。

基本資料

作者:郝明義(REX HOW)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書系:Passion 出版日期:2007-05-03 ISBN:9789866841026 城邦書號:A258002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