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讓孩子習慣動腦,父母要先學會「反問的技巧」
每次對話,都是思考力的鍛鍊,
培養孩子受用一輩子的能力!
每次問孩子問題時,孩子都顯得詞窮或茫然,
整天打電動上網,真希望孩子能多動動腦…
不想上學、出席活動怯場、手足爭吵,個性懶散等,
只要用「好問句」就能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培養積極樂觀的個性。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1、會自行找答案的孩子,能建立「我也能這麼思考」的自信
2、學會解決問題,面對並處理憤怒、懊悔、厭惡等自我情緒
3、培養自主獨立性,遇到重要時刻能臨危不亂
4、思考原因能產生對他人的體貼,孩子能每天都能快樂生活,並且愛自己
你是否總是在無意間否定孩子的想法?父母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會讓孩子逐漸失去思考力及表達力!
╳「你太小還不懂,應該是這樣才對。」
╳「這個答案比較正確。」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的思考培訓講師,因為希望孩子能在生活中更頻繁地思考,每次孩子提問時,他總是不會先說答案,而是反問孩子:「我不曉得耶,你自己想想看」、「你先查看看」當孩子問:「為什麼?」他也總是以「為什麼呢?」反問,藉此引導孩子思考及表達。想要培養孩子的思考力,父母應該這樣說:
○「這個想法好有趣,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媽媽覺得是A,你認為是B才對嗎?」
○「不要只想到缺點,要不要也想一想優點呢?」
作者認為想教出會思考的孩子,父母首先應盡力「給予提示」、「提出好問題」,讓孩子自行思考出答案。而日常生活中,如用餐前的準備,和孩子一起做家事時,就是拓展「思而後行」能力的好機會。例如,餐桌上已經擺好了醬油瓶和杯子,你希望孩子幫忙拿筷子,這時候不是說:「把筷子拿到餐桌。」的標準答案,而是問孩子:
「餐桌上還需要拿出什麼才好呢?」
當打掃家裡時,不是直接說:「把那裡的椅子移開!」而是像玩猜謎遊戲般問孩子:
「我想打掃那邊的地板,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
◆「有目的」的問話三步驟,引導孩子循序思考!
【步驟1確實理解事實】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被A取笑,回家向父母抱怨,為了讓孩子往後能融入學校生活,父母不妨向孩子提問:
「為什麼A要這麼說呢?」
「當時現場還有其他小朋友,他們有怎麼樣嗎?」
「A是以什麼樣的態度說這件事呢?」
》》》父母要先了解事情全貌,真正理解當事人或事,才有辦法提出好問題引導孩子後續的思考。
【步驟2思考原因】例如,孩子表示「想學鋼琴」或想「想進足球校隊」時,可以問:「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想的?」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去看B的鋼琴發表會時」。父母可再進一步詢問:
「B的發表會是什麼讓你覺得最厲害呢?」
「喜歡踢足球的什麼特點呢?」
》》》「原因」是鍛鍊思考力的必備要件。如果能知道原因,就會得出「為什麼是B的必然性」,也就能產生「我有我的原因,所以我才會抱持這個意見」的自信。
【步驟3是否有其他想法】例如,孩子原本星期天要去公園玩,沒想到當天卻突然下大雨,孩子難過地說:「今天不能玩了。」為了不讓孩子的想法受到侷限,父母可以這樣問:
「就算下雨天也能玩的遊戲是什麼呢?」
「說不定有下雨天才能玩的遊戲喔!」
》》》當孩子一開始的想法無法實現,他們很容易陷入「完蛋了,沒有其他選擇」的思維,因此父母必須有效提問,讓孩子發現「原來還有其他想法」,親子還能一同腦力激盪。
◆把責罵、逼迫改成「提問」,讓孩子自己找到生活常軌
【場景1】當父母希望孩子幫個小忙,或是不想寫功課、不想做某件事,而拚命抗拒「就是不是想去」時,不妨說:
「那麼,你試著說服我。要是能說服媽媽,不去也沒關係。」
》》》「不想去」也是意見,「試著說服我」除了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也能讓孩子思考如何對於「不想去」的意見負起責任。
【場景2】孩子總是忘東忘記、老是遲到等,想要避免孩子一再犯同樣錯誤,父母可以這樣問:
「為什麼沒有辦法立刻起床呢?」
「該怎麼做?為什麼那樣做比較好呢?」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咄咄逼問會使孩子更緊張,以致無法思考,父母應善用「問話」讓孩子思考失敗的原因,以及思考克服失敗的對策,才是主要關鍵。
【場景3】每當遇到運動會、發表會、入學典禮等,孩子都緊張到發抖或哭泣。緊張是一個很棒的經驗,不妨讓孩子知道「感到緊張是件很棒的事。」同時親子一同思考:
「你對運動會的哪個部份感到擔心呢?」
「要是真的不順利,會發生什麼事呢?」
》》》大部份孩子會告訴你:「咦?其實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當孩子仔細思考後發現事實上不會發生任何事,心情就能變得很輕鬆。
◆親子互動這樣聊!比讚美更重要的11個「對話習慣」
習慣1 隨時和孩子商量「你覺得怎麼樣呢?」
習慣2 彼此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習慣3 表現出「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所以才有趣」的態度
習慣4 任何場合都堅守「不直接說答案」的原則
習慣5 把「去做〇〇!」轉變成思考問題
習慣6 養成「思而後行」的習慣
習慣7 把想法化成語言「你剛剛說的『哇!』是什麼感覺?」
習慣8 把心情化成言語「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
習慣9 不要預設孩子的答案,更別當孩子的「代言人」
習慣10 說明困難的詞彙意義時,試著演一場戲
習慣11 對自己提出的意見要負起責任
【本書特色】
★開闊孩子眼界,激發行動力——孩子沒想法、容易分心、常說不知道,就是代表缺乏思考力,本書列出13個情境X超過50個提問技巧,引領孩子思考身邊遇到的問題,擺脫懶散,進而湧現幹勁。
★學會「最快樂的思考法」——讓孩子快樂思考、快樂表達,父母可透過提問解決孩子的生活煩惱、與孩子討論未來,同時磨鍊理解力、邏輯力及想像力,每天的親子深度交談,能帶領孩子走向成長的道路。
★「提問式」引導教養——常跟孩子說「不可以」會奪走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只要用「好問題」,就能啟發孩子,父母能看到孩子不一樣的改變,一輩子充滿自信。
★和孩子一起感受幸福——爆笑的意見、充滿體貼的意見、凸顯本質的意見、大人模仿不來的想像力,能聽見孩子這些出色的思考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專業推薦】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張輝誠(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學思達發起人)
目錄
前言 會思考的孩子,一輩子有自信
第一章 培養孩子的思考力,父母要先學會「反問的技巧」
不直接說答案,是培養思考力的第一步
思考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鍛鍊思考能力基礎①確實理解
鍛鍊思考能力基礎②「為什麼可以這麼說?」「為什麼會這麼想?」
思鍛鍊思考能力基礎③「是否有其他想法?」
讓思考成為習慣,不再詞窮茫然
父母預設標準答案,孩子就不會再思考
盡力給予提示,成為孩子的「思考同伴」
根本不會有「正確的意見」
父母也要成為「會思考的人」
擁有思考能力,就能學會尊重他人
第二章 親子互動這樣聊!比讚美更重要的11個「對話習慣」
過度讚美,無法延伸孩子的思考力
「先接納,再提問」讓孩子樂於思考
習慣1 隨時和孩子商量「你覺得怎麼樣呢?」
習慣2 彼此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習慣3 表現出「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所以才有趣」的態度
習慣4 任何場合都堅守「不直接說答案」的原則
習慣5 把「去做〇〇!」改成「不做〇〇會怎麼樣呢?」
習慣6 養成「思而後行」的習慣
習慣7 把想法化成語言「你剛剛說的『哇!』是什麼感覺?」
習慣8 把心情化成言語「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
習慣9 不要預設孩子的答案,更別當孩子的「代言人」
習慣10 說明困難的詞彙意義時,試著演一場戲
習慣11 對自己提出的意見負起責任
第三章 問話三步驟,引導孩子循序思考!
◆勇敢說出想法的孩子,會更愛自己
◆深入思考三步驟,讓孩子循序思考
◆步驟1 為了能夠【確實理解事實】的提問
「可以詳細地告訴我嗎?」/養成辨別事實與意見的能力
◆步驟2 為了能夠【思考原因】的提問
「〇〇,你認為呢?」→「為什麼?」/徹底探尋原因的三個提問訣竅/父母隨興提問,能打開孩子思考的開關/深入探究原因的重要性/訂定家庭守則,要求孩子確實遵守
◆步驟3 為了能夠【確實提出意見】的提問
「但是」是禁忌用語/發現其他想法的四個代表性提問/進行腦力激盪,磨鍊創意能力
◆想不出答案時,暫停思考很重要
第四章 將責罵改成「提問」,讓孩子自己找出解決方法
用「提問」取代責罵、逼迫的訣竅
讓孩子說服他人,對自己的意見負責
【場景一】「我不想做〇〇!」
「試著說服我」/聆聽孩子的「麻煩」
【場景二】「搞砸了!」
「什麼時候」、「在哪裡」、「什麼狀況」/「為什麼總是會一再陷入同樣狀況?」/「原因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其他因素」/和其他相似的案例比較,說出自己的經驗/「那麼,該怎麼做呢?」→「為什麼那麼做比較好?」/「有沒有其他方式呢?」/「媽媽的想法是這樣的」/「想試著去做哪一項,自己決定!」
◆你是否真正關注著孩子?
【場景三】大型活動前感到緊張害怕!
「擔心的是什麼呢?」、「你要做什麼呢?」/「為什麼會緊張呢?」/「要是不順利時,會怎麼樣呢?」/「如果你是觀眾席上的人……」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會發現更多
【場景四】「弟弟(妹妹)最詐了!」
「什麼時候會讓你這麼想呢?」/「為什麼你會這麼想呢?」/「想想看如果光憑你一個人,能做到什麼程度呢?」/「全部有多少呢?」
◆停止比較,孩子才能自信成長
第五章 這樣提問,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場景五】當孩子們爭吵時
「發生什麼事了?說說看!」/①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那麼,該怎麼辦呢」/②意識原本的目的/透過爭吵,學習討論/思考的人不能做的事
【場景六】「我討厭A!」
「A做了什麼呢?」、「他說了什麼?」/「為什麼你覺得很討厭?」/「看看A的優點吧!」
【場景七】不想去才藝班、不想上學
「為什麼不想去呢?」/「你已經好好告訴對方了嗎?」/「要是目前的情況繼續下去,你可以忍耐嗎?」/「要是不去的話,會變怎麼樣呢?」「在〇〇有哪些開心的事呢?」「為什麼去〇〇呢?」/自己下決定很重要
【場景八】想克服不擅長的事
什麼是個性?/「優點」的那一端是……/以爺爺奶奶的視線看孩子
第六章 透過每天的對話,孩子就能有這樣的轉變
◆讓孩子描述喜愛的事物,刺激思考力
◆別急著否定,欣賞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
「長大了想當什麼?」/「為什麼想當〇〇呢?」/「要是夢想實現了會怎麼樣呢?」
◆善用「逆推提問」,讓孩子找到生活常軌
「出門以前必須做哪些事?」/「這些事分別要花多少時間?」/「全部要花多少時間?」、「從家裡到車站要花幾分鐘?」/「應該幾點出門?」、「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準備?」/「要是全照計畫做到了,會怎麼樣?」
◆討論電影、動畫,翻轉孩子的思考邏輯
「最有意思的部份是什麼?」磨鍊發表意見的能力/「為什麼覺得那裡最有意思呢?」/「多了解喜愛的出場人物」磨鍊理解及邏輯能力/「A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個性」/「發生了什麼事?」/「A的全貌是這樣嗎?」/「A出現的場面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幕?」/「為什麼A會做那件事呢?」/「找出引起結果的犯人」培養邏輯能力/「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爭吵?」、「只有這個原因嗎?」/「預測故事的進展」培養想像力/「接下來會怎麼樣?」、「為什麼?」
◆鍛鍊描述能力,從「孩子的興趣」開始
以向爺爺奶奶說明的模式進行/「以一句話說明是什麼樣的遊戲」
◆教孩子表達重要的事,要「先說結論」
養成比較的能力!「這兩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同伴?」
◆結語 激發孩子行動力,從「快樂思考」開始
延伸內容
【推薦序】
◆我思,故一生都在
◎文/張輝誠
在推廣學思達教學(課堂上著重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的教學方法)的演講場合中,我經常會被家長們問到類似的問題:「張老師,我要怎樣才能在家裡訓練小孩自學、思考和表達能力?」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一言難盡,而我試著用最簡單的回答是:「不要直接告訴小孩答案,而是不斷用各種問答題反問小孩,然後傾聽孩子的看法,有必要時就和小孩一起動腦、甚至動手(查書、查網路),尋找答案。」——話雖如此,但真正操作起來,可以從很單純、很簡單,一直進展到非常複雜、極度專業、專精的境域。
台灣的家長們為甚麼這樣焦慮我們的下一代:不會思考?
我的看法是,台灣的家長和老師們大多習慣於輕易單方面、快速而直截地把答案告訴小孩,將知識灌給小孩,小孩的好奇心很快得到滿足,久而久之,便容易失去探索的習慣、追根究柢的精神、失去了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知識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迂迴曲折、終至豁然開朗的喜悅、甚至失去了犯錯的機會、克服、超越知識艱難的滿足與成就感。
一旦我們把知識的答案,直截而快速地提供給小孩,小孩很容易便只剩下「理解知識」的能力,再加上學校的評量方式大多不能參看任何書籍,於是我們的小孩又變成只著重在「記憶力」的鍛鍊。時間一久,小孩的思考力逐漸弱化,等到有一天,他們對於知識的灌輸感到飽足、對知識失去吸收的耐性,甚至對知識的被迫灌輸感到厭煩、甚至噁心,通常就會出現一個可怕現象:「學習終點」。——很不幸的,我們的孩子出現「學習終點」經常出現於「離開校園」或是「不再有考試」的那一天。
話說回來,老師和家長為什麼如此習慣快速而直截地將知識灌輸給小孩呢?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老師、我們的上一代也大多是這樣教育著我們。於是乎,一代傳過一代,不斷循環。
這個不太好的循環,此刻,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技術出現,我們認為終於有機會可以打破了。
因為學校的教學方式改變,就會逐漸改變這種循環,如果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佐助,——家長們有意識地察覺到,家庭當中就能用「充滿問題意識的教養方式」來訓練小孩,另一方面又能體察到學校之內已經有全新的、強調思考的教學方式與創新老師,不但認同、還給予支持,親師們一起攜手合作改善台灣下一代的教育品質,讓下一代在學校教養之中得到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思考,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能力。
回到家長們最核心的疑問:家長在家庭教養中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這就是狩野未希《這樣問話,教出會思考的孩子》這本書珍貴的地方了。狩野未希很敏銳察覺到,一個孩子的思考訓練,不是從學校開始,而是從家庭就開始了,時間之早早到一個孩子可以開始溝通之後,每一天、每一次的親子之間的對話、應答,都是寶貴的思考能力訓練機會。但是前提是,父母必須懂得提問的技巧、懂得捕捉孩子的問題意識、懂得應對的姿態、懂得改變問話的用詞,——這些其實都不難,因為這本書提供了簡單、綱舉目張的觀念,同時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厭其煩地用大量實例來說明,如何運用、如何實踐、如何應對。
父母(其實老師們也需要)學會這些觀念,開始有意識地鍛鍊自己、教養小孩,所謂家庭教育,就不再只是學前上上才藝班,而是又邁向另一個更高深而寬闊明朗的新境界了。
思考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思考能力,就是確實以自己的腦袋思考的能力,不是別人提供現成的答案,不是接受「標準答案」就好,而是思考出一個自己能接受,自己提出答案,這才是思考能力。
例如,有一道「左邊和右邊的交通工具哪裡不一樣?」的問題。假設答案是「搭乘人數不同」。不過,大家針對這道問題,可能會提出「左邊的比較方,右邊的比較圓」、「車窗大小不同」等五花八門的答案。
聽到「標準答案」的瞬間,因而認為「『搭乘人數不同』才是對的,我說『車窗大小不同』是錯的」,就只是接受標準答案,而放棄進一步思考。
◎提出讓自己服氣的答案,才是有效思考
明明應該有各種答案,卻只接受所謂的「標準答案」,類似上面這道題目的狀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自己的答案和標準答案不同,仍然重新審視一次自己的答案,再次思考「為什麼這是標準答案」,這才是「自主思考」。
當然,即使要求「自己思考,自己找出答案」,也不是非要提出和別人不同的答案才行。思考能力重要的不是提出原創答案,而是提出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因此「如何思考」是重要關鍵。
「如何思考」的基礎有三項。第一是「確實理解」;第二是「思考原因」;第三是「是否有其他想法」,進行種種思考。
◎鍛鍊思考能力的基礎一「確實理解」
自主思考就是針對某些事或人,提出自己的意見,「我的看法是這樣」。因此首先一定要先理解當事人或事(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計劃也指出以發揮思考能力為前提,理解這件事非常重要)。
例如,要是被問到「新來的老師如何?」如果不太了解新老師,就無法「思考」新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個人習慣、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因為欠缺有關老師的「資訊」,當然無法思考。必須真正理解當事人或事,才有辦法提出意見。
然而,我們卻經常對並未真正理解的人或事大放厥詞。為了能夠真正思考後提出答案,先做到確實理解「思考的對象」,是基礎中的基礎。
◎鍛鍊思考能力的基礎二「為什麼要這麼說?」
思考「為什麼要這麼說?」「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很重要呢?
假設我們問A:「為什麼別人幫你做事時,一定要向對方說『謝謝』呢?」而A回答:「嗯,一定要說謝謝才行!」
假設A是因為「媽媽每次提醒我要跟別人說謝謝。所以我覺得不說不行」,這就不是自主思考。不過,如果A表示:「我幫助別人,對方卻沒對我說謝謝,我就會覺得很難過,我不希望讓幫助我的人覺得難過」,這就是自主思考。
社會上充滿許多原因不明的「意見」。例如「書包不可以繫鑰匙圈」,雖然學校老師有時會這麼說,但沒有說明「為什麼」。有沒有說明原因,孩子及父母的理解將完全不同。
不說明原因,就不會了解「禁止繫鑰匙圈」的必要性。但也不是說明原因就好。「不行就是不行」、「這是學校規定」等以這樣的理由敷衍了事,還是不會理解,反而會產生更大的疑問「為什麼不行?」、「為什麼要有這種規定?」不過,假如可以說明前因後果,例如「曾經因為某個大受歡迎的卡通人物鑰匙圈,導致本校學生發生衝突,因為不希望再次發生同樣的問題,因此包括鑰匙圈等繫在書包的裝飾品都要禁止。」這樣就能提高說服力。
◎鍛鍊思考能力的基礎三「是否有其他想法?」
例如B決定這個星期天要去公園玩。沒想到當天卻突然下大雨。B難過地說:「今天不能玩了。」不過,認為「要是今天不能在公園玩,今天就沒得玩了」,是因為針對「星期天都在哪裡玩」的問題,在公園玩成了「唯一的標準答案」。
換個想法,「雖然不能在公園玩很可惜,不過,就算不在公園也能玩。就算下雨也能玩的遊戲是什麼呢?」「說不定有下雨天才能玩的遊戲」像這樣跳脫「標準答案」,改變思考時又會變成什麼情況呢?不受標準答案侷限,「提出自己的答案」就是自主思考。
孩子一開始想的做法,或是視作「理所當然」的做法(例如「星期天在公園玩」)可能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侷限,當了解原本的做法無法實現時,很容易陷入「完蛋了,沒有其他選擇」的思維,他們很容易把熟悉的親人平時的做法當作「唯一的標準答案」。不過,這樣的思考習慣,只要具備思考能力,就能突破。
讀到這裡你或許已經了解:思考能力不是只為了讀書,思考能力反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發揮它的力量。讀書通常只要熟悉解題方法,不需要「自主」思考也能了解答案,但生活不一樣。「吵架了,怎麼辦?」、「本來心想這次一定要好好去做,卻做不到,究竟該怎麼辦才好?」「我不想再學鋼琴了,可是如果跟媽媽這麼說,她應該會生氣吧?」生活中充滿了沒有解答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考驗著你的思考能力。一定得自行思考,提出解答,才能繼續前進。
◆善用「逆推提問」,讓孩子找到生活常軌
上學時間、就寢時間、集合時間、與人會面。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充滿了許多「×點以前要做○○」的約定。孩子還小的時候,或許多半都是父母耳提面命:「不快點準備會遲到喔」。一旦孩子上小學以後,父母務必陪孩子一起計算學習「要怎麼樣才能準時赴約」。除了培養計算能力,也能養成現實生活中觀察事物,設定目標逆推的思考力。
「出門以前必須做哪些事?」
以「十點要到最近的車站和A碰面」為例來想想看。首先以步驟一確認事實,檢查出門前必須做哪些準備。問孩子:「出門前必須做哪些事?」為了確認該做的事,不妨讓孩子寫下「待辦事項清單」。這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清單除了可以列出「換衣服」、「準備好要帶去的東西」等事項,也可以寫下外出前最好要完成的事項,如「習題」、「隔天的準備」等。清單可以當天寫或前一天先寫下來。當完成清單的項目時,在上面劃線或是加上「完成」的記號(加上記號,孩子似乎會更有成就感)。
◎「這些事分別要花多少時間?」
接著思考清單的每一個項目分別要花多少時間。
這裡很重要的是實際花費時間的估算。小孩子常會把需要花五分鐘的事情估算為一分鐘,或是一分鐘就能做完的事估算需要十分鐘。如果孩子一分鐘就能換好衣服,卻估算需要五分鐘,就可以提醒他:「你換衣服應該不會這麼久喔。」
另外,有時候孩子憑感覺並不太清楚一分或五分到底是多久。這時候可以讓孩子比較他最熟悉的「時間」。例如,「你平時看的電視一集是十五分,連續三個五分加起來就是十五分。也就是說,把一集的節目分為三部分,最早的那一部分就是五分鐘」,或是「你每次刷牙的時間是一分鐘喔」。
「全部要花多少時間?」、「從家裡到車站要花幾分鐘?」
估算過後,再把每件事所需的時間加總,計算出門前的準備要花多少時間。如果孩子還不會算術,可以由父母幫他計算。另外,算術不太拿手的孩子,可以讓他把算式寫在紙上。計算完畢後,父母代為驗,並且不要忘了給予肯定:「好棒!你算對了!」
其次再問孩子:「從家裡到車站要花幾分鐘?」如果孩子不知道的話,可以由父母告訴他:「走路大概需要八分鐘喔。」接著便可以進行步驟二。
◎「應該幾點出門?」、「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準備?」
先問孩子幾點出門比較好。還不會計算時間的孩子,不妨使用傳統的指針時鐘(如果沒有就畫圖也可以)。「分針走到這裡是十點,這裡一格是一分鐘,從我們家走到車站需要八分鐘,所以需要八格對吧?如果十點要到車站,分針指到哪一格時出門比較好?」
得到幾點從家裡出門比較好的答案後,問孩子:「那麼,幾點開始準備比較好?」算式就是「(出門的時間)減(剛剛計算花在準備工作合計的時間)」。
讀到這裡,可能有人心想:「不是什麼事都能夠照預定的順利進行,時間是不是要更寬裕一點比較好?」一點也沒錯。不過,像這樣「成人的智慧」先不要急著說出來,透過接下來的步驟三,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發現是很重要的。
◎「要是全照計畫做到了,會怎麼樣?」
假設按照步驟二計算的結果是:「如果十點要到車站,九點五十二分要出門」、「九點五十二分出門的話,九點四十五分開始準備就可以了」。從家裡到車站需要八分鐘,準備的時間是七分鐘,其中包括換衣服三分鐘,準備帶去的物品三分鐘,上廁所一分鐘。這時候問孩子:「要是全照計畫做到了,會怎麼樣?」
孩子發現原本的計算不符現實狀況時,問孩子:「為了以防發生意外狀況也不會遲到,該怎麼辦才好呢?」每件準備工作多預留一分鐘,或是乾脆提前十分鐘都沒關係,連預留意外狀況的時間都計算好以後,再次讓孩子決定「開始準備的時間」、「出門的時間」。
不過,孩子也有可能不會按照預定時間採取行動。但是我認為就思考力的培養來看,這就已經夠了。能根據現實來思考、計算就已經很厲害了。要是到了預定時間孩子仍然沒有採取行動,不妨助孩子一臂之力,「已經九點半了,不開始準備的話,好不容易都計算過了,按照計劃試試看!」
◆討論電影、動畫,翻轉孩子的思考邏輯
思考電視、電影時,可以無拘無束地使用三步驟的重點:「理解」、「擬定意見」、「思考其他想法」。我要介紹的是「說說看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多了解喜愛的出場人物」、「找出引起結果的犯人」、「預測故事的進展」等四項對話模式。每一個模式能夠發揮的能力不同,可以全部運用,或是單獨運用一項。
不過,我認為親子儘可能一起觀看電視或電影較好。或許有人會感歎沒有那麼多時間,不過和孩子一起看,除了能夠判斷「這個節目或電影適合小孩子看」,而且也能訓練自己從「兒童的角度」觀看事物。我雖然不是很喜歡看電視,不過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則另當別論。能夠一起開懷大笑,一起討論,是教養子女無可取代的一環。
「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麼?」磨鍊發表意見的能力
動畫、記錄片、猜謎節目、電影長篇。不論任何電視節目或電影,最有效果的提問就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麼?選一個講講看。」趁感動還沒冷卻以前,看完立刻詢問最好(這個提問也可以運用在參加大型活動或旅行結束回家後等孩子經驗的事情)。
「從印象最深刻的內容當中選擇一項,說明其中原因」是歐美的小學教授的代表性「書寫感想的方法」,這個書寫方式確實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比起籠統的「啊~好有意思」草草結束感想,「我認為最有意思的部分是這裡,因為……」的方式能夠訓練確實表達的能力。自行去察覺「這個部分很有意思」,感動的心情更容易紮根,內化成具體經驗。
另外,也可以問孩子「最感動(最厲害、最喜歡)哪個部分」來代替「最有意思的部分」。不過,最好避免問:「最好的部分是什麼?」因為有些孩子對於「最好」這樣的詞彙容易聯想為「標準答案」,以致產生不說出「他人認定的標準答案不行」的壓力。
此外,從其中選擇一個部分來陳述也是關鍵。如果允許孩子回答多項時,很容易演變成把覺得有意思的部分列出來就結束了。只挑選一個部分,就必須拚命思考,是要講最後感動的一幕,還是有笑點的一幕。經過仔細思考而加以選擇。
◎「為什麼覺得那裡最有意思呢?」
孩子確認一個答案後,接著問他:「為什麼覺得那裡最有意思呢?」這是為了把「我覺得○○最有意思」的發言,更清楚地形成意見。有時候也會發生:一開始覺得A是最有意思的一幕,但說明原因重新思考後,覺得B更有意思。
接下來,當孩子選擇了「最有意思的一幕」,並說明原因後,「媽媽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個部分……」父母也不妨說出自己的意見及原因。依循孩子→父母的發表順序,孩子就不容易受父母意見的影響。不過,當孩子遲遲無法作出選擇,或是說不太出來時,父母可以先說:「媽媽覺得有一幕很有意思,因為……」然後問孩子:「你覺得哪一幕有意思?」孩子說出意見後,記得給予肯定及接納:「原來也有這樣的觀點,真有意思。」
我們家一起看完電影後,總是會討論「哪一幕最有意思」。即使是十五分鐘的電視節目,只要很感動,就會熱烈的討論。女兒選的是A,兒子是B,我則是C……通常大家的答案都不會一致。很多時候孩子選擇的是大人想都沒想到的部分,討論也成了一件開心的事。
接著,以下介紹有關電視或電影討論的三種模式。任何一個模式都可以套用在動畫等有故事性的電視、電影討論。
◎「多了解喜愛的出場人物」磨鍊理解及邏輯能力
思考為什麼那個角色會做那件事,愉快地分析角色。選擇孩子喜愛的角色(妖怪等謎樣的生命也包括在內),否則討論時可能很難熱烈起來。
這個對話模式,藉由五個提問成立,如果是有關角色A的討論,就是1「A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個性?」→2「發生了什麼事?」→3「A的全貌是這樣嗎?」→4「A出現的場面當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幕?」→5「為什麼A會做那件事呢?」
(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電影時,如果父母已經了解內容,可以不用再問1和2,只需問3、4、5。)
1 「A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個性?」
首先詢問孩子喜愛的角色「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個性?」不管是簡單一句「他很溫柔」,或是「他跑得超快,之前的接力賽,他還贏學長耶!還有……」長篇大論都沒關係。
2 「發生了什麼事?」
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就能大致了解這個角色在故事中做了些什麼,大致的情節如何。因為是孩子喜愛的角色,所以孩子應該可以知道很多,就讓孩子盡情地說明吧!
彙整ㄅ和ㄆ的訊息,應該就可以大致了解這個角色的「全貌」。
3 「A的全貌是這樣嗎?」
這時父母要再一次根據彙整1和2而了解的內容,向孩子確認是否符合「A的全貌」(不必寫在紙上)。例如,向孩子確認:「A這個角色有點粗魯、是個貪吃鬼。個性體貼而且喜歡朋友,但是無法坦率說出自己的心情……是這樣嗎?」
到這個階段,對於該角色的「輪廓」應該就能大致清楚,等於做好分析角色的準備。接著就是針對最喜愛的場面,分析角色。
4 「A出現的場面當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幕?」
問孩子:「A出現的場面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幕?」
假設孩子說:「A的朋友要搬到外國,A覺得非常難過,卻故意說:『我才不難過呢!』A沒有去為朋友送行,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難過得大哭。」
5 「為什麼A會做那件事呢?」
針對孩子在3選擇的場面,問他:「為什麼A會這麼做呢?」
問這個問題時,注意讓孩子從電視或電影的內容找出「證據」。例如「為什麼A明明覺得很難過,卻沒有為朋友送行呢?」孩子如果回答「A無法坦率說出自己的心情」,這個答案就沒問題,因為符合在ㄇ確認過的A全貌,可以視為證據。
如果沒有任何證據,憑自己的經驗或任意想像而回答,就不適當。如「因為送行太麻煩了」、「因為他沒有那麼喜歡朋友」等(根據A的全貌,「A很喜歡朋友」,所以這個看法缺乏證據)。這時候可以問孩子:「A是這樣的孩子嗎?好像跟剛剛聽到的不太一樣。為什麼A會這麼做,從故事裡應該有證據,那個證據是什麼呢?」
事實上,這裡進行的和國語的閱讀測驗幾乎相同。不同的是把題材換成「電視、電影」,以及對於角色比一般閱讀測驗更深入理解。深入理解能力、「因為有X的證據所以得到Y的結論」這樣判斷因果關係的能力,也就是邏輯能力,能夠藉由喜愛的電視及電影來養成。
讀小說時,能夠體驗自己無法經驗的人生,或是過去不曾有過的觀點。電視、電影也相同,透過分析角色,能夠了解「原來有這樣的人」、「原來會有人這麼想」,能夠成為理解「他人」不同感受及生存方式的基礎。
我們家經常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當孩子述說喜愛的人物時,看起來總是很開心,而且有時也會出現女兒說的「想法也更開闊了」的驚喜。作者資料
狩野未希
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畢業、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英國文學)。 目前為慶應義塾大學、聖心女子大學、商業突破大學講師,並擔任指導國際水準思考力、表達力、作文力的學校Wonderful Kids校長(www.thinkaid.jp)、兒童思考力教育推動委員會代表,在大學教授思考力與英語長達二十年。 著作有《你所不知的英語會話技巧20》(知られざる英会話のスキル20)、《你所不知的基本英文單字規則》(知られざる基本英単語のルール)(合著)、《女性的英語會話 完全自習手冊》(女性の英会話 完全自習ブック)(共同執筆)等。曾在TEDxTokyo Teachers以英文發表TED TALK 「It’s Thinking Time」。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