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金融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魔球》作者Michael Lewis再拋震撼彈!!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媒體好評推薦 2014最佳商業書獎!上市首周狂銷13萬冊! 美國有多少個股票交易所?你很可能以為,只有兩家:紐約證交所、那斯達克。錯!從二○○八年以來,這兩大交易所的壟斷早已被打破。今天,美國股市共有……13個公開交易所!其中大多數未經台灣媒體報導,因此你聽也沒聽過,例如:BATS、Direct Edge等,很陌生吧? 不僅如此。這些「公開」交易所之外,幾乎每家大券商都有屬於自己的「私人」交易平台,俗稱「暗池」(dark pool)。而光是暗池,就有四十個以上。 這本書,就揭發了發生在證券交易所、暗池裡,一個媒體從未發現、但任何投資者聽來都匪夷所思的真實故事:原來,報紙上的美股行情,都不是真的!原來,紐約證交所的主機不在紐約,而是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小鎮上,為什麼?原來,有一群神秘玩家,暗中操控著全球最大股市,影響著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市場! 然後,有一群年輕人──在金融圈打滾的科技人──終於發現了這個秘密,並且決定與這群神秘玩家宣戰!就像電影「瞞天過海」,他們一個一個離開自己的工作,組成一個新團隊──Michael Lewis稱他們為「快閃小子」(Flash Boys)。這本書講的,就是快閃小子與神祕玩家們,所展開這場精采大對決…… 「誰買走了你的股票?相信我,你一定不知道!」 ──Michael Lewis

目錄

前言 誰買走了你的股票 相信我,你一定不知道答案 第一章 13毫秒的秘密 從一條瞞天過海的光纖工程講起 第二章 誰在搞鬼? 是的,有人暗地裡操控了股市 第三章 玩具反斗城logo的玄機 遇上羅南,恍然大悟 第四章 穩賺不賠的股市黃牛 追根究柢,抓出新禿鷹 第五章 高盛機密被偷了 噓,你們知道得越少越好 第六章 大對決前夕,沙盤推演 虛情假意的買賣 第七章 禿鷹現形記 看見你的錢被吃掉的那一刻 第八章 蜘蛛與蒼蠅 哪來的「神秘醬汁」?真是夠了 後記 追尋答案的心

序跋

前言 誰買走了你的股票 相信我,你一定不知道答案
  寫這本書,我想是從我第一次聽到薩吉‧阿列尼可夫(Sergey Aleynikov)的故事開始的。薩吉是一位曾經在高盛上班的俄羅斯電腦工程師,他在二○○九年夏天辭職後不久,因為涉嫌竊取高盛的電腦程式碼,遭到美國FBI逮捕。   真是太詭異了。打從那場高盛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整個高盛唯一被起訴的,居然是一位「從高盛拿走某樣東西」的員工;更詭異的是,檢方認為這位俄羅斯人不應被保釋,因為如果把他放出來,讓高盛的電腦程式碼落入不肖人士之手,將可能被用來「不當操控市場」──難道,程式碼在高盛手上,就不會被「不當操控」?如果高盛可以不當操控市場,別的券商是不是也可以呢?   高頻交易……什麼鬼?   最最詭異的,其實還有另一件事:這位俄羅斯人到底在做什麼,根本沒人能解釋清楚。我指的,不是他這回做了什麼犯法的事,而是他「過去」到底在做什麼,也就是:他的工作內容,到底為何?   外界都說,他是一位「高頻交易軟體工程師」(high-frequency trading programmer),但這不算什麼解釋。回到那年夏天,那只是個絕大多數人──即便是在華爾街──聽也沒聽過的名詞。什麼是「高頻交易」?那個程式碼到底有多重要、重要到一發現遭員工拷貝,高盛要立刻通知FBI逮人?如果說,這個程式碼實在太重要太重要,可能對金融市場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為什麼又會落到一個在高盛工作才兩年的俄羅斯人手上?   剛開始,我只是希望有人能為我解答上述疑問。直到有一天,我坐在一個望出窗外,可俯瞰世貿中心原址──也就是現在的「自由廣場一號」(One Liberty Plaza)──的辦公室裡。   辦公室裡聚集的,是幾位來自華爾街不同領域──包括大券商、大證交所、高頻交易業者──的高手。他們當中,有人放棄了高薪,挺身向華爾街的弊端宣戰。他們所揭露的弊端之一,正是高盛聘請這位俄羅斯人去做的事。他們一邊討論,一邊解答了我的疑問,也回答了許多我原先想都沒想到的問題。   一九八七年十月那次崩盤,我正好在「紐約廣場一號」(One New York Plaza)四十樓──也就是我的前老闆「所羅門兄弟」──躬逢其盛。當時,實在太有意思了,假如你還不相信華爾街的人對於未來其實沒半點頭緒,看看那一天吧──前一刻,天下太平;下一刻,整個美國股市跌掉了22.61%,卻沒有半個人知道原因。   那段期間,有些交易員為了怕接到客戶要賣股票的通知,乾脆不接電話。這些人不是第一次這樣惡搞,但政府那次決定採取行動:推出新政策,讓電腦來取代這些不稱職的人。從那次崩盤以後,電腦越來越重要,今天,電腦交易已經可完全取代人工撮合。   閉起眼睛,想像一下股市的長相   過去十年來,金融市場的改變太大了。講到股市,我敢打賭多數人腦海裡所浮現的畫面裡都有「人」──有穿著夾克的交易員,在交易大廳上吆喝。但那種畫面早就過時了。大約從二○○七年開始,市場就已經不需要那種交易員,就算他們還存在,也已經完全不重要了。今天,在紐約證交所與芝加哥的幾個商品交易所裡,我們還能在交易大廳看到一些交易員,但他們早已無法左右金融市場,也不見得能掌握市場動態了。   現在的美國股市,都是在「暗池」(dark pools)交易的。這些暗池,大多座落在紐澤西與芝加哥戒備森嚴的大樓裡。我們至今還不完全明白這些暗池裡是怎麼運作的,電視螢幕下方跳動的股價數字,只能告訴我們股市的一小部分訊息,各種關於暗池的報導也莫衷一是,不怎麼靠譜,就算是股市專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一般散戶就更別指望弄懂了。你也許會打開電腦,登入你的網路交易帳戶,按下「買進」指令,然後呢?你可能以為自己知道,但相信我,你不知道。因為如果你真的知道,很可能根本不敢輕易按下指令。   大家的腦海裡都停留在過去的畫面,是因為這樣最不必傷腦筋,是因為要重新理解、建構一個新畫面太累人,更是因為少數能幫你建構新畫面的人,根本不想讓你搞懂。   這本書,就是希望為你還原這個畫面。這個畫面,是由很多小畫面拼湊而成的──包括金融風暴後的金融業者、各種聰明的創新、電腦程式,以及那些來到華爾街才發現華爾街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的人。   其中有一個人──一位加拿大老兄──就站在這個新畫面的正中心,把一個又一個的小畫面串起,讓我們看到一幅完整的大圖像。直到這一刻,他願意把美國金融世界的真相公諸於世的勇氣,還是讓我吃驚不已。

內文試閱

第2章 誰在搞鬼?
是的,有人暗地裡操控了股市   布萊德‧勝山(Brad Katsuyama,以下稱小布)壓根兒沒想過,美國爆發的那場金融危機,跟他有什麼關係。   當時,他在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上班。該銀行雖然是全球第九大券商,卻很少人會把這家銀行與華爾街聯想在一起。它穩健經營,而且相對正派──因為後來大家都看到了,該銀行的確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抵擋了暴利的誘惑,拒絕承做有問題的美國次級房貸業務。   回到二○○二年,皇家銀行為了「進軍」華爾街,把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小布派到紐約。但說來難堪的是,華爾街根本沒多少人注意到皇家銀行的「進軍」這回事。一位從摩根史坦利跳槽到皇家銀行的交易員就形容:「我去了那裡之後,那種感覺是……靠,這下誰會鳥我?」小布自己也說:「加拿大總部的人老是說,美國公司的人,薪水都太高了!但他們不明白的是,之所以薪水會這麼高,正是因為在美國這裡,根本沒人要來皇家銀行上班──這家銀行是nobody!」   小布在華爾街的前幾年,主要是從事美國高科技與能源股的交易,後來被拔擢負責股票交易部門,底下有二十幾位交易員。在皇家銀行交易大廳上,他們有一個所謂「拒絕渾蛋」的默契──假如來求職的人,看起來就一副華爾街渾蛋的樣子,管他自稱能為公司賺進多少錢,公司也絕對不會雇用他。他們甚至還為這樣的企業文化取了個暱稱,叫做:「皇家銀行nice」。   對小布來說,這暱稱也太「加拿大」風格了點,但說實話,他自己還真是貫徹這種風格的人。帶人,他說,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相信,你能幫助他們的生涯成長,而要讓大家相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的生涯成長真正受到幫助。  當時的小布並沒有發現,他所從事的工作與他的價值觀之間,有什麼衝突之處。他覺得自己可以在華爾街當交易員,同時保持自己原有的習慣、品味、世界觀與人品。剛開始的那幾年,也的確如此。「他就是我們的金童,」一位前同事說:「我們都覺得他有一天會接管整家銀行。」一直以來,小布信任金融體系,而體系也信任他。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他發現自己遭到金融體系背叛時會震驚不已。 電子交易,我們真懂嗎?   事情要從二○○六年說起。當時,皇家銀行花了一億美元,買下一家叫做「卡林金融」(Carlin Financial)的電子交易系統公司。但看在小布眼中,加拿大的長官們要嘛不了解這家公司,要嘛就是根本對電子交易沒概念。因為,就在買下「卡林」之後,公司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文化衝突。小布發現,如今自己得和一群完全不一樣的美國交易員並肩作戰。   兩家公司合併的第一天,有位女同事打電話給小布,很小聲地說:「怎辦?這裡有個穿著吊帶褲的傢伙,手上揮著球棒走來走去……」其實,這位老兄不是別人,正是「卡林」的創辦人兼CEO,名叫傑瑞米‧弗洛姆(Jeremy Frommer),是個風格與皇家銀行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招牌動作之一,就是把二郎腿翹到桌上,一邊讓人擦拭他的皮鞋,一邊用力舞動球棒;他也會刻意跑到交易大廳上,大聲嚷嚷「某某人,你可能會被炒魷魚喔」之類的話。有次他回母校艾爾巴尼大學(University of Albany)演講,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他還真是這麼說的:「我是搭頭等艙沒錯,但對我而言還不夠過癮,我得知道有哪些朋友還在搭經濟艙,我才會覺得滿意。」   「弗洛姆這個人很情緒化,易怒,講話很大聲──總之,跟典型加拿大人完全相反。」一位皇家銀行前主管說。「對我來說,多倫多是另一個世界,」弗洛姆自己也承認:「我很不適應,就像一位棒球打擊者,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揮棒了的感覺。」   但每揮一次球棒,弗洛姆都打在這群加拿大人的最敏感地帶上。例如兩家公司合併後,弗洛姆就自作主張地安排了第一場耶誕派對。一直以來,皇家銀行的耶誕派對都是比較傳統的,但弗洛姆逕自租了「馬奇」(Marquee,一家位於曼哈頓的知名夜店)的場地。「皇家銀行是絕對不會跟馬奇有任何瓜葛的,」一位曾經在皇家銀行的交易員說:「每個人當下的反應,都是心想:天啊,這是什麼鬼?」「我走進去這家夜店,裡頭九成的人我全不認識,」另一位交易員說:「那個場合,就像置身拉斯維加斯飯店大廳的酒廊,一堆半裸女人在那裏走來走去兜售雪茄,我心想,這些人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合併後,弗洛姆帶入了一堆與這家老派銀行截然不同類型的員工。「卡林公司女員工的長相,跟皇家銀行的非常不同。」另一位前交易員語帶保留地說:「你會有種感覺,覺得這些女人之所以會被雇用,就是因為她們很辣。」不只如此。「卡林」還設了一個黑市交易室,裡頭的交易員有的前科累累,有些甚至即將要去坐牢──例如其中一位交易員,就是齊高夫(Zvi Goffer),他後來因為在前一家公司工作時涉入內線交易,而被判監禁十年。   還有,在皇家銀行,員工們六點半就會上班;「卡林」的職員,一直到八點半才來,而且會一副沒睡好的樣子;皇家銀行的人總是低調有禮,「卡林」的人則粗魯張狂。「他們常會誇大、瞎掰自己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一位現任皇家銀行業務員說:「他們會掰說自己跟某某大咖──例如避險基金天王級人物鮑爾森(John Paulson)──超熟的,但如果你打電話去問鮑爾森,他可能根本想不起這人是誰。」   當時,皇家銀行要小布的整個部門,從原本在世貿大樓的辦公室遷到「卡林」在市中心的另一棟大樓。至於原因究竟是什麼,小布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隱約覺得加拿大的長官們認為,電子交易是未來趨勢──即便他們未必明白原因,甚至沒搞懂究竟什麼是電子交易。   但這一搬,卻為小布帶來很大的麻煩。 打開電腦,看見……幻覺   搬到「卡林」辦公室後沒多久,他們就聽到了弗洛姆出了名的經典簡報。站在自己辦公室牆上的電腦螢幕前,「他說,現在要在市場賺錢,全要靠速度,」小布回憶:「交易,就要靠速度。他說,接下來我就要讓你們見識一下,我們系統的速度有多快。」   「弗洛姆轉頭對旁邊負責操作電腦的人說:來,輸入一筆買單!那人照做了,然後這筆單子出現在螢幕上,大家都看到了。這時弗洛姆說,你們看,是不是很快!但其實旁邊那傢伙不過是在鍵盤上輸入股票名稱,然後讓名稱顯示在螢幕上而已。弗洛姆接著繼續說,來,再輸入一次!然後旁邊那人又按了一次Enter鍵。當時是下午五點,市場已經收盤,根本沒辦法交易,但弗洛姆卻一副真的成交速度很快的樣子。」小布心想:「這傢伙,到底在搞什麼?」。   就在弗洛姆出現在小布的世界後,股市也變得怪怪的了。皇家銀行買下「卡林」的電子交易系統之前,小布的電腦操作一切正常。現在,突然間,他的電腦不靈光了。   在這之前,當他的螢幕顯示有一萬股Intel股票要賣,賣價每股22元,意味著他可以用每股22元買到一萬股Intel,他只需要按下鍵盤買進即可。但是到了二○○七年春天,當電腦螢幕顯示有一萬股、每股賣22元的Intel股票要賣時,他按下鍵盤要買進的那一剎那,所有賣單卻憑空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了七年交易員,他以前只要望著電腦螢幕,就能「看見」股票市場;但是現在,螢幕上呈現的再也不叫市場,彷彿只是幻覺而已。   對小布來說,這是個嚴重的大問題。身為交易員,小布的工作是負責撮合大戶(要買賣大量股票)與公開市場上的散戶(買賣數量較小)。假設有個大戶要賣三百萬股的IBM,但市場只顯示有一百萬股的買單,那麼小布就會先把三百萬股IBM全部吃下,然後立刻賣出一百萬股給散戶,剩下的兩百萬股,則慢慢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設法分批脫手。但如果他不能掌握市場上有多少人想買,他就沒法為賣家報價。他的角色能為市場帶來更高的流動性,但此刻的電腦螢幕,卻讓他沒法達成任務──無法掌握的風險,誰敢去冒?   到了二○○七年六月,問題已嚴重到不容坐視了。當時,新加坡有家叫做Flextronics的電子交易業者,宣布有意以每股近四美元的價格,買下一家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Solectron。有位大客戶打電話給小布,說想趁機賣掉手中的五百萬股Solectron股票,於是小布查了一下市場──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顯示的是3.70~3.75,意思是:你可以用3.70美元賣出,用3.75美元買進。不過,以這樣的價格,在當時只能賣出約一百萬股。   這位大戶打給小布,就是希望小布能吃下所有五百萬股,擔下沒賣掉的四百萬股的風險,而這位大戶願意以每股3.65元(比市價低一點)賣給小布。但就在小布吃下股票之後,卻發現市場出現了詭異的變化──他原本以為,要賣掉這一百萬股不成問題,但結果卻只賣掉了幾十萬股,並引發股價一度小崩盤。市場彷彿看穿了小布想幹嘛似的,總搶在他前面掛出更低的價格,等著他送出賣單。最後,當他把全部五百萬股賣掉,反而倒賠了一大筆錢。   這樣的事,按理講不應發生。一家即將以某個價格被收購的公司,股票通常會被熱絡地交易,而且價格區間不會拉開太遠──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尤其,照理講買方不會在他送出賣股票訊息的剎那突然消失。   於是,就像我們遇到電腦失靈時的做法一樣,他打電話請卡林的工程人員協助。 是技術太爛,還是其中有鬼?   剛開始,電腦工程部的人懷疑,是小布自己操作錯誤(這是他們最常見的一種假設)。「他們常會把我們這些交易員當成一群科技白癡。」小布說,他告訴工程人員,他所做的不過是按下鍵盤而已──不可能會出現什麼「操作錯誤」。   當發現問題的確比「操作錯誤」複雜時,負責處理的工程人員層級也跟著升高。「他們開始派負責產品的人來,這些人看起來終於像是技術專家了,但是……」小布說,當他向對方解釋,螢幕上照理說應該呈現股票市場的實際概況,但現在卻失去了這樣的功能,對方卻只能呆呆地望著他,同樣不明所以然。   後來,「卡林」終於派出「產品開發人員」來協助他。當初在談合併時,這些人也來過皇家銀行。「你平常很少看到這些印度人和中國人在交易大廳走動,大家都說,他們是公司的金雞母。」但這幾位開發人員同樣認為,問題不在電腦,而是出在小布身上。「他們說,那是因為我人在紐約,交易所在紐澤西,所以我所看到的市場資訊會比較慢;他們說,這是因為市場上有數以萬計的人在同時交易,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想買賣股票。」   如果真是如此,小布問對方,那為什麼「只有」當他想要買賣某筆股票時,才會發生這種事?   為了讓對方明白他的意思,小布要他們看著他操作。「我要他們看仔細:我現在要買十萬股的安進(Amgen)公司股票,目標價是每股48元。而現在,電腦顯示整個股票市場上,正有十萬股的Amgen要賣,每股就是48元──其中一萬股在BATS線上交易所、三萬五千股在紐約證交所、三萬股在那斯達克、兩萬五千股在Direct Edge交易所。哪,螢幕上你們都可以看到。我們就這樣,全盯著螢幕看,然後我把手指放到鍵盤的Enter鍵上,大聲數到五……」   「一……」   「二……看,沒有什麼動靜。」   「三……看,十萬股的賣單都還在,每股要賣48元…」   「四……」   「五!我按下Enter鍵,登愣!那些原本還在螢幕上的賣單,這下全消失了!然後,股價往上漲了!」   幾位開發人員沒說什麼。「他們只是說,嗯嗯,我們回去研究看看是怎麼回事,然後就再也沒來過了。」打過幾次電話追問,依舊沒下文後,小布也放棄了。   當時他猜想,應該是「卡林」的技術太遜了。無論原因是什麼,同樣的情況反覆出現:只要他想針對螢幕上所顯示的行情下單,行情立刻出現變化。而且不只有他遇到這個問題,所有他底下的交易員都遇上同樣的狀況。   與此同時,皇家銀行必須付給交易所的費用,也突然飆升,但小布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七年底,小布算了一下,「這為我們造成了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損失,」他說:「錢就這樣默默賠掉了。」他在多倫多的長官要他想辦法,控制不斷增加的交易費用。 猜猜看,美國現在有幾個股票交易所?   其實在那之前,小布並不覺得證券交易所的存在,有什麼特別的學問。當他在二○○二年抵達紐約時,美國有高達八成五的股票交易,都是在紐約證交所進行的,而且有些還是透過人工撮合;剩下那些不是在紐約證交所交易的股票,則全在那斯達克交易。沒有任何股票,可以同時在兩邊交易。後來,由於外界抨擊這兩大證交所壟斷了交易市場,有官商勾結的嫌疑,於是在美國證管會積極主導下,兩大交易所轉型為營利事業,並且開放競爭。到了二○○八年,美國總共出現了十三家公開證券交易所(public exchanges),其中大部分設於紐澤西北部。   大體來說,一檔股票無論在哪個交易所掛牌,現在都能在這十三家交易所裡買賣。你還是可以在紐約證交所買賣IBM股票,但現在BATS、Direct Edge、那斯達克、Nasdaq BX等等交易所,也同樣可以交易IBM股票。過去,我們總認為股票交易得靠人工來撮合,那樣的時代也結束了。今天,無論是紐約證交所、那斯達克或其他新冒出的交易所,全都是一台台的電腦伺服器,裡頭安裝著叫做「撮合引擎」的軟體。在這些交易所買賣股票,不再需要打電話給某個營業員,而是直接在你的電腦裡輸入想要交易的股票,然後傳送到這些交易所的撮合引擎即可。在華爾街的大券商裡,過去那些負責向大客戶兜售股票的人,現在全改頭換面了,他們現在改賣運算方法──也就是銀行自己開發的專屬操作軟體。   這也就是為什麼,皇家銀行會那麼緊張,緊張到去買下「卡林」。目前,像小布這樣的交易員,還有生存空間──在大客戶與小散戶之間扮演撮合者角色,但這空間也越來越小了。   與此同時,美國證券交易所的獲利模式,也跟著改變。過去,他們對每一家券商的每一筆股票交易,收取固定的手續費。但是現在,以電腦取代人力之後,交易不但變得更快、更複雜,也讓交易所訂出了一套複雜無比的費率與回饋金計算制度。這套稱為「造價─受價制」(maker-taker model)的收費標準,就像其他華爾街的發明,其實根本沒人搞懂過──包括專業投資者在內。   一般來說,交易所會向受價者收取每股幾美分的手續費,付給造價者少一點的費用,然後自己賺取中間的差價。但也不是所有交易所都如此,像BATS,就是倒過來向造價者收取費用,然後付錢給受價者。   這一切,對於二○○八年初時的小布而言,都是前所未聞的。「我以為所有交易所都是向我們收取固定的費用,」他說:「我心想:什麼?居然有人願意付錢給我們,讓我們交易股票?」 我是交易員,居然不知道這家交易所的存在   自以為聰明的小布,決定修改電腦程式,把所有交易全導向收費方式對皇家銀行最有利的交易所──當時,正好是BATS,因為他以為可以從BATS那裏賺到費用。「那是場大災難。」小布說。因為,無論他想透過BATS買哪檔股票,那檔股票的賣方就會憑空消失在螢幕上,害得他無法交易;緊接著,那檔股票的價格也立刻與他所設定的目標價越來越遠。最後,他不但無法如願地從BATS那裡嘗到甜頭,反而越賠越多。

作者資料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暢銷作家,著有《橡皮擦計畫》、《大賣空》、《魔球》、《快閃大對決》、《老千騙局》等經典作品。出生於紐奧良,先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擔任《新共和》雜誌資深編輯、英國《觀察家》週刊美國版編輯,目前與太太、孩子住在加州柏克萊。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譯者:林旭英 出版社:早安財經 書系:早安財經講堂 出版日期:2014-09-04 ISBN:9789866613678 城邦書號:A1110013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