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升級vip‧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歡樂之家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我們曾是疏離得無法擁抱的父女。當我回頭踏遍你的一生,才明白我一直在追尋你的影子…。 我們家是開葬儀社的,姊弟三人從小就與棺材、葬禮、花籃為伍,不懂事的我們把那叫做歡樂之家。我們在那玩耍嬉鬧,殊不知父親曾懷抱怎樣的心情回到家裡,繼承葬儀社,把自己活埋在封閉的小鎮上。 從小,父親的形象一向是鮮明且令人畏懼的,小孩是他的工具,是他熱衷整修豪宅裡的裝飾品。我和父親毫無相似處,他偏愛華麗風格,我卻喜歡極簡;他缺少男子氣概,我則討厭洋裝草帽。這般龜毛的父親卻在我任性發表出櫃宣言後不久自盡,母親說父親一直有斷不了的同志情,讓我百般驚訝之際,決定回頭檢視父親的一生…

延伸內容


歡樂之家:不同的家,不同的愛

◎文/顏九笙(人氣讀書部落客)

  初次聽說這本書的主題時,我腦子裡浮現的是「寵物店男孩」主唱Neil Tennant跟澳洲性感女神Kylie Minogue合唱的In Denial——這是一首男女對唱曲,卻無關男歡女愛,而是不敢出櫃的爸爸跟充滿困惑的女兒彼此傾吐心聲,最後的一句歌詞是父女互問對方:「不管怎樣,你能愛我嗎?」對我來說,這首歌好聽、俗氣、甜膩;然而對於某些心中有隱痛的人來說,這首歌說不定是催淚經典?
  
  相對而言,《歡樂之家》大概不是那種保證哭濕三條手帕的作品。然而它就像流行歌曲一樣容易吸收(紐約時報排行榜上的成績可以證明這一點),同時又具備足夠開一場學術研討會的深廣度(這場論文發表會是2007年3月在法國舉辦的)。如果你過去沒讀過「圖像小說」,而且懷疑這只是「漫畫」的好聽說法,那麼《歡樂之家》正適合解答你的疑惑。作者艾利森?貝克德爾曾表示,她不喜歡資訊量貧乏的圖畫,她希望她筆下的圖像是可以「讀」的,讀者必須花時間去解碼,甚至沈迷其中;《歡樂之家》之所以是「圖像小說」,就因為意義不只放在對白跟旁白框裡,還隱藏在圖畫之中。
  
  這本書乍看之下是苦澀的。第一章就已經出現這般勁爆的描述:「我認為,事事順利時,父親是真心喜歡養兒育女。即使不然,至少他喜歡子女為展示品增添的逼真感。類似以兒童襯托靜物。此外,弟弟和我當然成了免費勞工。老爸把我們三人當成他的分身,當成他的高精密機械手臂。」「我越大越憎恨父親是傢俱如兒女,待兒女如傢俱。」作者艾利森的父親布魯斯,身為祖傳葬儀社老闆兼高中英文教師,真正興趣卻是翻修自家的哥德復興式古宅。布魯斯有一雙巧手與典雅的品味,能夠把撿來的破爛變成極其美麗的裝飾品;他近乎著魔地努力保持視線範圍內一切事物的美感,其他人的意志就成了犧牲品。舉個例,艾利森抱怨:「這壁紙要貼在我房間啊?可是,我討厭粉紅色!我討厭小花!」布魯斯的回答:「算妳衰小。」
  
  所以,這只是一個控訴家庭暴君的陰沈故事嗎?還好不是這樣。接下來的兩百頁,說明一個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仍然可能有愛。
  
  故事的結局一開始就揭露了:布魯斯在同志女兒出櫃後四個月、妻子提出離婚要求後的兩星期,在過馬路時被聯結車碾斃。雖然沒有遺書或其他證據,他的妻女卻這麼想:「我們選擇相信他自殺,原因可能是這樣想比較不痛心。如果他確實早有尋死的念頭,如今沉著果決地達成心願,我們反倒覺得安慰。」這種說法可能讓人大吃一驚,甚至有些人會勃然大怒——但是請放下你的成見,試著了解。
  
  布魯斯和妻子都具備特殊的藝術才華;布魯斯無師自通建築及裝飾藝術,海倫則是業餘演員,兩人剛結婚時住在德國,卻因故不得不回到小鎮繼承家業。艾利森從小在葬儀社和古宅中長大,一度看不出「阿達一族」那鬼氣森森的非傳統家庭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因為她那個氣氛壓抑的家就有這種fu。艾利森對父母出櫃以後,父親似乎樂觀其成,母親卻大表痛心,不久之後對艾利森揭露一個驚人的事實:布魯斯多年來一直是未出櫃的同志,海倫婚後不久就已知情,也一直容忍著他和幾個學生私通的行為。得知事實以後,艾利森重新了解她的父母,發現她父親就像是費茲傑羅筆下的蓋茨比,企圖以幻想來扭轉現實;母親則像是亨利?詹姆斯筆下的美國理想主義者,原本充滿希望,最後卻被來自歐陸的世故與腐敗力量給拖垮。書中不時出現來自文學作品的比喻,「因為唯有從虛構的角度來看待我父母,我才覺得最真切。」這一對壓抑的藝術家父母,生下了一群繼承同樣天分的子女:「我們這家人發揮天賦時得到越多滿足感,就越不常互動。」這樣的家庭氣氛,多多少少催化了艾利森的精神病症,卻也讓她下定決心,將來絕對要做父母親所沒有做到的事:不結婚,成為專職藝術家。
  
  然而,即使他們為了各自的心理需要,不得不過著處處謊言的家庭生活,卻還是彼此相繫。回溯往事,艾利森更加了解自己的父親,越接近書末,就透露出越多溫暖的回憶:父女兩人共同熱愛的文學,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樑,她離家上大學以後,他們仍然在信件裡討論文學;她出櫃以後,父女兩人甚至曾經含糊地討論過性向問題,雖然布魯斯還是不敢清楚表達立場。此刻,再回顧前面關於自殺的驚人之語,讀者或許也能理解:布魯斯的死亡當然是一個悲劇,然而這對母女之所以寧願相信這是自殺,不是純粹不小心造成的無意義意外,並非出於對死者的怨懟,反而是出於愛與不忍。「我猜一生隱藏真實性向具有重重否決的效應。恥於面對性向本身就是一種死亡。」真相雖然帶來陣陣刺痛,但除了誠實以對之外,我們還能怎麼過有尊嚴的生活呢?
  
  也許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家人之間總像是取暖的刺蝟,如果不保持一段距離便會彼此刺傷。如果你也抱著這種秘密的哀傷,這本書或許能帶來一些安慰: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能彼此諒解。

作者資料

艾利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

從十歲開始寫日記,細心記錄生活點滴。一九八三年起,她開始記錄幾人的生活,以虛構的形式反映在《Dykes to Watch Out For》的漫畫,被《Ms.》雜誌譽為「漫畫界超群之作,酌無庸議。」 該漫畫刊載於五十家另類報紙上,已譯成多國語言,也收錄於一系列的書中,至今印製超過二十五萬本。其作品有四本已榮獲浪達(Lambda)文學大賞的幽默獎,而《The Indelible Alison Bechdel》更在浪達文學大賞的傳記/自傳項目拔得頭籌。《Utne》雜誌將《Dykes to Watch Out For》推崇為「二十世紀最成功作品之一。」貝克德爾定居於佛蒙州伯靈頓附近。

基本資料

作者:艾利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 譯者:子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8-05-02 ISBN:9789866973727 城邦書號:A680033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