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年中慶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終戰八十週年紀念新版】(全二冊)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終戰八十週年紀念新版】(全二冊)

  • 作者: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6-26
  • 定價:1300元
  • 套書價:975元
  • 優惠價:75折 975元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年中慶愛閱/新書狂浪來襲5折起!

內容簡介

─二戰終戰80週年紀念新版─ ★軍事研究泰斗 李德哈特 戰史經典★ ▌軍事寫作一代傳奇李德哈特 五十餘萬字篇幅、耗時二十多年完成的傳世大作 ▌收錄多幅珍貴手繪戰場地圖 ▌軍事專家 鈕先鍾 經典譯本 ▌最全面的二戰戰史,軍武迷不容錯過的軍事史名著 「如果希望和平,就應了解戰爭。」──李德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參與其中的國家數量,還是生命財產的損失,再無其他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至今仍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在汗牛充棟的二戰戰爭史著作中,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無疑是其中最具通盤關照的權威作品。其憑藉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與當事人的訪談紀錄,加上二十多年的殫思勤耕,終於完成這部翔實精闢的成熟鉅著。 本書以編年體寫成,由一九三九年德國閃擊波蘭揭開序幕,藉由實際戰力比較,以及鉅細靡遺的戰況陳述,分析二戰期間大小戰役之成敗因素。此外,李德哈特也側寫各國名將在戰場上的用兵之道,更針砭參戰諸國採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策略,再再表明在戰爭中,每項決策、每場意外都將導致情勢驟變。《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不僅帶領我們重返戰事現場,更立足於實地研究與客觀評述,以不論戰後勝敗的眼光看待每一場戰鬥。 終戰八十週年的今日,我們仍可藉由本書回顧這場浩劫,在身處和平現況之時,認識火線前沿的真實面貌,反思戰爭所帶來的破壞、惶恐與別離。

目錄

譯者前言 序言 第一篇 前奏 第一章 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一九三九 ─ 一九四○) 第三章 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 「假的戰爭」 第五章 芬蘭戰爭 第三篇 狂瀾(一九四○) 第六章 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 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 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 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 義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一九四一) 第十一章 巴爾幹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轉向俄國 第十三章 俄國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 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 轉向(一九四二) 第十八章 在俄國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 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戰 第六篇 退潮(一九四三)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 義大利的侵入 第二十八章 德國在俄國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 低潮(一九四四) 第三十章 克服羅馬和在義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俄國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和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終結(一九四五) 第三十六章 從維斯杜拉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義大利最後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 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 結論 第四十章 結論

內文試閱

  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全世界的報紙都登載出下述的新聞:英國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內閣,正在改變其安撫和孤立政策,並以維持歐洲和平為目的向波蘭提出保證,將保衛該國以對抗任何來自德國方面的威脅。   但是九月一日,希特勒已越過波蘭國界前進。兩天以後,經要求其撤兵無效後,英法兩國也就參戰了。另一次歐洲大戰已經發動——而且終於發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同盟國在進入戰爭時具有一種雙重的目標。其當前的目的就是履行他們維護波蘭獨立的諾言。其最後目的則為消滅一個對他們本身的潛伏威脅,從而確保他們自己的安全。結果是他們的兩個目的都沒能夠達到。他們不僅未能阻止波蘭首被蹂躪,繼而又受到德俄兩國的瓜分,而且經過六年苦戰之後,雖然能以表面的勝利為結束,但他們卻還是被迫承認俄國對波蘭的支配地位——而放棄了他們對於曾經比肩作戰的波蘭人的保證。   同時所有一切用來毀滅希特勒德國的努力,結果也就使歐洲變得如此的殘破和衰弱,以至於當它面臨著一個新的較大威脅時,其抵抗力也就大不如前——於是英國,連同其所有的歐洲鄰國,都已經變成美國的窮親戚。   這些都是鐵硬的事實,作為勝利追求的基礎是如此的充滿了希望,而其達成卻又是如此的痛苦——在把美蘇兩國的巨大重量引入以對抗德國之後,其結果就是如此。這種結果也就粉碎了那種以為「勝利」就是和平的流行幻想。它也重新證明了殷鑑不遠這句話,那就是說勝利只不過是「沙漠中的蜃樓」(a mirage in the desert)——當使用近代兵器和無限方法來打一個長期戰爭時,則此種沙漠即為其所創造的產品。   在尚未分析戰爭的起因之前,對於戰爭的後果是值得首先加以清查的。在認清了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之後,那麼也就使我們對於戰爭是怎麼產生的問題更能作較現實的觀察。就紐倫堡戰犯審判(Nuremberg Trials)的目的而言,只要假定戰爭的爆發,以及其一切的發展,都是純粹由於希特勒的侵略也許就夠了。但這卻是一種太簡單和太膚淺的解釋。   希特勒並不想製造另一次大戰以達到其目的。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將領,對於任何這一類的冒險都是深感畏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已經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了很深的創痕。強調此種基本事實,並非是想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洗刷,也不是想減輕許多甘心跟著他走的德國人的責任。希特勒雖然是異常的驕橫,但當他在追求其目標時,卻又還是極端的慎重。而軍事首長,則比他還更要謹慎,對於任何可能挑起全面衝突的步驟都是感到非常焦慮的。   戰後有一大部分德國檔案都已被俘獲,而且也可供研究之用。這些文件顯示出德國人對於他們自己有無能力進行一次全面戰爭是深感懷疑和不信任的。   一九三六年,當希特勒主張重佔萊茵河岸非軍事化地區時,德軍將領們對於他的決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國反應感到十分憂懼。由於他們抗議的結果,所以最初只派遣少數象徵性的部隊來作為一種試探而已。當希特勒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想要出兵援助佛朗哥時,他們對於所可能引起的危險又再度提出了新的抗議,結果希特勒也就同意限制其所給與的援助。但是在一九三八年三月,當希特勒決心向奧地利進軍時,他卻不理會那些將領們的反對。   不久以後,希特勒又宣布他決心壓迫捷克斯洛伐克歸還蘇臺德區(Sudetenland)。於是當時的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Gen. Beck)就草擬了一項備忘錄,其中指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計畫必然會產生一次世界浩劫,而使德國也化為廢墟。這項文件在高級將領的會議中宣讀,獲得他們的贊同後,遂送請希特勒考慮。當希特勒對於他的政策並未表示任何改變的跡象時,貝克遂辭去其參謀總長的職務。希特勒向其他的將領們保證英法兩國決不會為捷克而戰,但他們並不信服,於是著手計畫一次軍人政變,想要拘捕希特勒和其他的納粹黨領袖以挽救戰爭的冒險。   但是張伯倫卻使他們的計畫受到了釜底抽薪的打擊。他不僅接受了希特勒對於捷克問題的一切要求,並和法國人一致同意坐視那個不幸的國家受到德國的吞併。   對於張伯倫而言,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的意義即為「我們時代的和平」。對於希特勒而言,那是一個更進一步和更偉大的勝利,這又不僅是對於其國外的對手,而尤其是對於其本國的將領為然。當他們的警告如此一再的為他的那種無敵的和不流血的成功所否定之後,他們也就自然的喪失了信心和影響力。同樣的,希特勒本人對於其一帆風順的成功也就自然的有了躊躇滿志之感。即令當他也考慮到再進一步冒險是有引起戰爭的可能時,他又還是會感覺到那最多不過只是一個小型和短期的戰爭而已。成功毒素的累積作用已經使他喪失了戒懼的心理。   假使他真是企圖發動一次包括英國在內的全面戰爭,那麼他就應該會全力來建造一支能夠向英國海權挑戰的海軍。但事實上,他對於德國海軍的建造甚至還不曾達到一九三五年英國海軍條約所容許的限度。他經常向其海軍將領保證說,他們可以完全不考慮任何和英國交戰的危險。在慕尼黑會議之後,他告訴他們說,至少在今後六年之內是不會和英國發生衝突。甚至於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和甚至於延遲到八月二十二日,他還是一再作這樣的保證——儘管其信心是已經有一點動搖。   既然他對於大戰是如此的希望能夠避免,然則他為什麼又還是陷入這種漩渦而不能自拔呢?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是既非唯一的答案,也非主要的答案。西方國家的那種親切態度一向使他受到鼓勵,但到了一九三九年的春天,西方國家卻突然的改變了他們的態度。這種改變是來得如此的突然,和出乎意料之外,所以也就使戰爭變得必然無可倖免。   假如你容許任何人在鍋爐下面不斷的加煤,直到蒸汽壓力已經超過了危險點,則引起任何爆炸的真正責任也就應該由你負擔。此種物理學中的真理對於政治學也同樣的適用——尤其是以對國際事務的指導為然。   自從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當權之後,英法兩國政府對於這個危險的獨裁者所作的讓步是遠超過他們過去對於德國前民主政府的。每次他們都表現出由於怕麻煩而把困難問題擱置起來的作風——為了眼前的舒適而不惜犧牲將來。   在另一方面,希特勒對於他的問題卻正在作過分合於邏輯的思考。其政策的路線是受到一套理想的指導,這種理想是收容在一種「神聖的誓約」(testament)之內,他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曾經加以解釋——其譯文是保存在所謂《霍斯巴赫備忘錄》(Hossbach Memorandum)之內,其基礎就是深信德國需要較多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以來容納其正在增長的人口,否則就無法維持其生活水準。他認為德國不可能希望使其本身自足,尤其是在糧食供應方面。德國也不可能用向國外採購的方式以來滿足其需要,因為它沒有那樣多的外匯可供揮霍。在世界貿易中爭取較高地位的機會也非常有限,因為不僅他國有關稅壁壘,而且德國本身的財力也極感缺乏。何況這種間接補給的方法,將使德國必須依賴外國,於是到了戰時就會有挨餓的危險。   希特勒的結論認為德國應在人口稀少的東歐地區中去獲得較多的「農業有用空間」。若希望有人自願把這種空間讓與德國,那實在是一種幻想。他說:「古今的歷史——羅馬帝國、不列顛帝國——已經證明出來任何空間的擴張都必須冒險和擊破抵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不可能找到沒有主人的空間。」這個問題至遲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必須求得解決——「過此以後我們就只可能期待每況愈下的改變了。」一切可能的出路都將會被阻塞,而糧食危機卻會日益嚴重。   希特勒最初的願望只是想收回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喪失的領土而已。這種理想當然是已經超過那種願望遠甚,不過若說西方政治家對於這些理想是完全不知道,那卻絕非事實,儘管他們後來假裝是那樣的。在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間,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在私下的討論中都是很坦白現實的,儘管在公開的場合發言時並非如此,而在英國的政界也已有許多的議論主張容許德國向東擴張,以便減輕對西方的威脅。他們對於希特勒尋求生存空間的願望是寄與以極大的同情——而且更希望他知道。但他們卻避免思考若不使用優勢武力的威脅又如何可以勸誘土地所有人讓步的問題。   德國方面的文件顯示出來由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哈里法克斯勛爵(Lord Halifax)的訪問,曾經使希特勒獲得了特別的鼓勵。哈里法克斯在當時是英國的樞密院院長(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在內閣中的地位是僅次於首相。依照談話的記錄,他曾經使希特勒了解英國將容許他在東歐可以有行動的自由。也許哈里法克斯的原意並非如此,但他所給與希特勒的印象卻的確是如此——而這也證明是極其重要的。   於是,在一九三八年二月間,艾登(Antony Eden)因為一再的和張伯倫意見不一致,而被迫辭去其外長的職務——某次當艾登表示反對意見時,張伯倫的回答是請他「回家去吃一顆阿斯匹靈」。哈里法克斯被指派接替其外長職務。幾天之後,英國駐柏林的大使,韓德遜爵士(Sir Nevile Henderson),奉命晉謁希特勒作一次密談,那也就是哈里法克斯十一月會談的延續,其所傳達的內容為英國政府對於希特勒想基於德國的利益而改變歐洲的願望是深表同情——「英國現政府具有一種敏銳的現實感」。   從文件上表現出來,這些事件刺激了希特勒的行動。他認為綠燈是已經發亮了,可以允許他向東前進。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結論。   當希特勒進軍奧國並將該國併入第三帝國的版圖時,英法兩國政府所表示出來的欣然同意態度使希特勒獲得了進一步的鼓勵。(這次事變中唯一美中不足的事情就是他的戰車有許多輛在前往維也納的途中拋錨不走了。)事變之後,俄國曾建議召開一次會議來研究對抗德國前進的集體安全計畫,但卻遭到張伯倫和哈里法克斯的拒絕。當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當然又使他獲得了更多的鼓勵。   這裡又必須再度說明,當對捷克的威脅在一九三八年九月開始表面化時,俄國政府又曾透過公開和私人的途徑,表示他願意和英法兩國共謀保護捷克的對策。這個建議還是不曾受到理會。此外,當慕尼黑會議在決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時,俄國又被摒棄在門外。這種「冷遇」(Cold-Shouldering)在次年也就產生了足以致命的後果。   九月間當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壓力時,英國曾作強烈的反應,甚至於作部分的動員。由於英國政府早已同意讓希特勒東進,所以此種反應也就使他深感駭異。但當張伯倫接受了他的要求,並積極幫助他對捷克強制執行其要求之後,希特勒遂又認為英國的那種反應不過是一種保全面子的行動——只是為了應付英國由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領導的輿論,那大部分都是反對政府的姑息讓步政策。法國人的消極態度也使希特勒獲得同樣的鼓勵。在所有的歐洲小國當中,捷克要算是擁有最精銳的兵力,對於這樣的同盟國,法國人既然都可以棄如敝屣,那麼他們似乎也就更不可能為了保護其在東中歐的同盟體系殘餘部分而投入戰爭了。   所以希特勒認為他可以安全的提早完成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吞併,然後再繼續向東前進。   最初他並不想對波蘭採取行動——儘管該國所據有的德國失地是面積最大的。波蘭,也像匈牙利一樣,曾經幫助希特勒威脅捷克的後方,所以也就促使捷克不得不向希特勒屈服——而且波蘭也更乘機獲得了一片捷克的領土。希特勒的原意是準備讓波蘭暫時做他的幫兇,其條件為波蘭應把但澤港(Danzig)歸還德國,並允許德國有一條通過「波蘭走廊」(Polish Corridor)以達到東普魯士的自由道路。從希特勒的觀點來看,在當時的環境中這真是非常溫和的要求。但是在那年(一九三八)冬天的一連串討論中,希特勒發現波蘭人很頑固,不肯作任何這一類的讓步,而且對於自己的實力頗有夜郎自大之感。即令如此,他還是繼續希望在進一步的談判之後,可以使波蘭人就範。直到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五日,他還告訴他的陸軍參謀總長說他「不想使用武力來解決但澤問題」。但是由於他在一個不同的方向上採取了一個新的步驟,而引起英國人也採取一個意想不到的步驟,這樣才使希特勒改變了他的原意。

延伸內容

★各界佳評★ 這是一部極其詳盡而博學的著作,閃爍著智慧的洞見,充滿精闢的戰略分析。 ──英國歷史學家泰勒(A. J. P. Taylor) 這是一部經過多年殫思竭慮的成熟作品,它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代表典範……書中充滿「李德哈特主義」──戰車戰的龐大洪流、彈性的縱深防禦、間接路線、後勤上的過分伸展法則、同時追求雙重目標,以使敵人備多力分……李德哈特不僅是戰略的倡導者與批評者,更是第一流的偉大史家。 ──《經濟學人》(Economist) 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不僅是部卓越的軍事分析鉅著,也是一本富於同情心和獨創思想的作品。 ──《星期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作者資料

李德哈特 B. H. Liddell Hart

  英國戰略家與史學家,有「二十世紀的克勞塞維茨」之稱。其著作等身,以戰略與戰爭史見長,同時也涉足歷史和哲學領域。   一八九五年出生於巴黎,為英國牧師之子。畢業於劍橋大學,一九一四年加入英國陸軍擔任步兵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度受傷,在索穆河會戰中存活,一九二七年以上尉軍階退伍。離開部隊後以寫作為生,曾於《每日電訊報》和《泰晤士報》擔任軍事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擔任英國陸軍大臣私人顧問,並影響了張伯倫政府的陸軍改組政策。   李德哈特的戰略思想雛形奠定於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歷史中的決定性戰爭》,該書之後陸續延伸、修訂,最後取名為《戰略論:間接路線》。其治學態度嚴謹,往往親自投入田野調查,實勘戰場和遺跡,做足準備方始下筆。作品超過三十餘冊,除《戰略論》和兩次大戰戰史外,亦著有個人傳記,是為一多產軍事作家。   戰後,李德哈特在軍事學術界的地位達到最高峰,於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巡迴講學,被廣泛公認為戰略研究之先驅。一九六六年受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一九七○年於本書付梓前逝世。 麥田出版相關著作:《戰略論: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終戰八十週年紀念新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下)(終戰八十週年紀念新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二戰終戰七十五週年紀念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下)(二戰終戰七十五週年紀念版)》《戰略論: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

基本資料

作者: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 譯者:鈕先鍾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5-06-26 ISBN:9786263108929 城邦書號:RM2002U 規格:平裝 / 單色 / 111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