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十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奔向祕境:一場智慧與超越的人生冒險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2024感恩月/外版金利嗨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洞悉不變的本質 才能成就恆常不迷惘的心 MIT達賴喇嘛倫理與轉化價值中心執行長 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 袈裟下的實踐與思考 勇氣、學習與臣服 從古老的東方古國,進入西方學術殿堂 他橫跨哲學與科學,為日新月異的時代奉獻己力 丹增.普里亞達爾,獨生子,出生於印度的婆羅門望族。 6歲開始,他一再出現奇特的夢;就連清醒時也會看見幻象:一座原野上的石峰;一群剃髮之人身披長袍,色如落日。 10歲的某個夜晚,他溜出學校宿舍,任憑火車、巴士載著,輾轉來到未曾造訪、卻在夢中見過的靈鷲山。 他在山上的寺院落腳,認識了生天目法師,每天一起誦經、擦地。當他篤定找到了一生的歸宿時,心急如焚的家人也找到了他,一段探索未知的冒險就此展開。 一路上,他與父母衝突、拉扯;他目睹本應受人敬重的僧尼勾心鬥角,經歷了敬愛的生天目法師遭人暗殺;他遇到達賴喇嘛、顙東仁波切、屠圖大主教等多位導師,並從中體悟到邁向智慧與超越的過程: . 洞悉實相:那些我們緊抱不放卻從不懷疑的現實,正是大部分問題的來源;但不論是佛法或科學都指出,這些「現實」包含了許多由我們建構的表象。 . 思索無常: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死亡的無常,看穿成功的陷阱有多麼虛幻,而真正重要的又是什麼。 . 破除我執:我們全都渴望自己是天選之人,但唯有明白每一個人都同樣獨特,才能鬆開虛妄的執著與愛戀。 . 珍視關係: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彼此分離而獨立存在,我們都只是一張大網中的小線繩,我們的價值與目的也只能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之中。 這段旅程猶如果實中的一粒種子,蘊含了一座關於喜悅、慈悲與關懷的森林。 ――――國內外感動推薦――――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許瑞云∣醫師、「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賴佩霞∣身心靈成長教練 主動脈∣醫師 丹增仁波切的非凡故事切中所需,能顛覆我們機械式的世界觀。關於如何重新調整我們與自己、鄰居和地球的關係,他的見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個呼籲來得及時,能讓我們聚焦,把信任和福祉當作公民進步和全球療癒的指標。 ——賴瑞.布林特(Larry Brilliant)博士,MD/《時而輝煌》(Sometimes Brilliant)作者;斯科爾應對全球威脅基金會前執行長兼 Google.org 總監 在《奔向祕境》一書中,丹增.普里亞達爾分享了他靈性追求的迫切感和魔力,他的文筆如此引人入勝,讓我讀來愛不釋手。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紐約時報暢銷書《EQ》作者 這是一個非凡的故事和追尋之旅,充滿關於如何過著慈悲、自律和正直的生活的真知灼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暢銷書《逆思維》作者 丹增富有勇敢的精神和坦率的本性,任何在生命中追求平靜與意義的人都可視為榜樣。 ——梅樂蒂.霍布森(Mellody Hobson)/星巴克董事長 丹增的生命故事令人驚嘆,這不只是一段極為扣人心弦的旅程,充滿意義、發現和精神覺醒,這也是一個關於人生的故事。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奔向祕境》從頭至尾都令人著迷,它鼓勵我們所有人與更深、更高層次的自我建立連結。丹增不著痕跡地在多個世界穿梭,他的旅程令人嘆為觀止。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全球繁榮公司(Thrive Global)創辦人暨執行長 丹增.普里亞達爾是一位非凡的僧侶,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多瑪斯.牟敦。他的訊息帶有普世性,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以歡迎的姿態邀請我們探索人類意識最為先進的狀態。 ——唐納.莫里森(Donald Morrison)/多瑪斯.牟敦中心的主席(Chair of Thomas Merton Centre)、行動研究(Research in Motion)公司前營運長 《奔向祕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經歷、一則傳記、一種生活方式和一份新的生命探索宣言。丹增.普里亞達爾以非凡的信念和優雅的筆觸寫下了這本書,而這種信念和優雅只能來自於完滿的實踐。這本書帶來了喜悅,並將讀者朝著好奇心輕推了一把,這是只有少數書籍才能做到的。同時,它也是一條道路、一段旅程。我愛不釋手。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 丹增向我們表明,即使遇上了悖論和神祕之事,這個世界也不會就此崩潰。他無畏地擁抱了那種模糊性,邀請我們邁入全然自覺的生活,為眾人的利益覺醒並付出愛。 ——詹姆斯.奧賓斯基(James Orbinski)/無國界醫生前主席 故事精彩,講述了一段受到指引的生命歷程,追尋著更深刻的真理。面對家族義務,卻又受到另一種人生願景所吸引,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分享了他邁向靈性存在之旅。這個美麗的故事是關於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度過人生,並意識到更多可能性,也不害怕對著未知拋出問題。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紐約時報》暢銷書《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Change)作者 這是一位非凡人物的非凡故事,一趟非比尋常的信念和承諾之旅,看似同時根植於最古老的脈絡,又與我們最為現代的關注焦點相連。它為當代靈性和生意盎然的佛教文化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羅利.史都華(Rory Stewart)/《紐約時報》暢銷書《中間之地》(The Places in Between)作者、前英國國會議員 這是關於心靈勇氣與追求真理的敘事,不可或缺又引人入勝,遠遠超出了我們當代遮掩顛倒妄見的面紗。 ——史汀(Sting)/英國搖滾詩人 文筆坦率而高雅,丹增.普里亞達爾的故事著實令人驚嘆。 ——羅伯特.瑟曼(Robert A. F.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印藏佛學研究之宗喀巴大

目錄

序言 1. 從西孟加拉邦出發,一九八九 2. 回到靈鷲山 3. 淨身出家:開展新生活 4. 家族的考驗 5. 純金的試煉 6. 傳承者 7. 蛇與蠍子 8. 你的宗教充滿喜悅嗎? 9. 轉動法輪與心智 10. 戒律與門徒 11. 徹底的正直 12. 發大願的人生 13. 一位心靈巨人 14. 寬恕 15. 哥倫比亞的聖瑪塔內華達山,二○一四 結語 照片集錦――繁中版特別收錄

內文試閱

戒律與女人 在萊莫恩學院中,我住在丹尼爾.貝里根神父(Father Daniel Berrigan)的國際宿舍中,當時我們與拉丁裔兄弟會共用一棟建築。我的鄰居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波多黎各和紐約市的布隆克斯區,他們的派對會開到很晚,還會有女朋友留下來過夜。 我們最初相識時小心翼翼,但隨著熟悉度增加,我們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尊重但組合有些怪異的友誼。他們依靠我的祈禱文鐘聲及時出門,趕去早上的課,他們也歡迎我在數學、科學這兩科給予指點。他們刻意不要在我面前罵髒話,好像我是一位天主教的教士,而且如果那晚他們要看的電影不適合我,他們也會事先警告。 但是對女孩子而言,我是她們的挑戰。她們堅持要教我跳騷沙舞,她們會說:「把我抱緊一點,PD,就像這樣!」這會讓我臉紅,接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大聲拍手。 實際上,以我自己的感覺來說,並沒有把另一種性別的人當成問題所在。相較於和我同年紀的美國人而言,我也許比較天真,但我並未幻想跟女生跳舞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也沒有在腦中上演寶萊塢電影的浪漫情節。我的感覺是中性的,但是我所研讀的典籍並非如此看待。從佛教一開始出現僧侶修道生活以來,女人就被視為對修行的分心干擾。僧人應該要控制他的心思念頭;僧人不應該和女人獨處,不論是乘車、在房間,或是某個僻靜的地方;僧人的目光應該保持低垂。 有一些修行是設計來調伏欲望、馴服異性的吸引力,而我盡心盡力勤加練習。我拜訪了瓦拉那西的停屍處,當傍晚時分光線轉弱時,我坐在河邊火葬場的石階上,注視著木材堆上正在燃燒的屍體。一個曾經是人類的身軀,當下卻火花四射、蒸發冒煙、扭曲變形、劈啪作響,「膿血骨肉之皮囊」現在正幫著火焰提供燃料。眼前已沒有任何吸引人的東西了。 當我看著在街上行走的人們時,會把他們全都觀想成骷髏。男人是如此,女人尤甚。那為了要穩住頭上頂著的東西而抬高的手,那肩膀的角度,以及坐在摩托車後座而側身垂放的雙腳,所有這一切都被我簡化,只剩下白骨的結構。我抹除了赤裸的皮膚、閃閃發光的頭髮、嘴脣的弧線,以及衣服上多彩多姿的漩渦。我用X光一般的透視想像,加上觀想無常這帖猛藥,打敗了吸引力的力量。不,那裡沒有任何美麗的東西,當死亡上演了腐壞的戲碼,只會剩下微小生物緩慢地蠕動爬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保留下來。 然而,我正在研讀的其他經典和我自己的常識觀念,卻把那種想法反轉過來。這個走向開悟成佛的課題不只是關於我一人,女人也同樣是有情眾生,而不只是散發魅力的物體而已。我應該訓練自己一視同仁,對所有眾生都感受到關愛、慈悲之情,而不是把他們降級到只剩下他們真實的一小部分,或轉化成我想像中的虛構之物。我不需要看向我的家族之外就能知道,不管年輕或年老、有受過教育或沒讀過書,女人都和任何男人一樣,無一例外地令人敬畏,也值得尊重。不論我認為她們有沒有吸引力,都毫無關連。 就是這個難題,我希望佐佐木法師可以幫我解開疑惑。儘管很難啟齒,但我相信我的問題應該不至於被他嘲笑或令他困窘。我告訴他我需要跟他談一談,他在當天晚上撥出了時間。 靈性修行的傲慢 佐佐木法師在他的房間等著我,他泡了一壺綠茶,桌上放了兩個杯子,還在他面前擺上一瓶約翰走路威士忌。他在杯子裡倒了一點威士忌,把其中一杯推到我面前,然後啜了一口自己的那一杯。這可是一大轉折,因為儘管他喝酒的習慣已經惡名昭彰,但他以前從來未曾拿酒給我喝。我被嚇得目瞪口呆,只能坐著不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過,我卻在心中大聲呼喊:「不可能!你一定是瘋了,才會認為我會碰那玩意兒。」 他慢慢品嘗玩味自己的那杯酒,喝完之後,他又給自己倒了一杯。好長的一段時間在沉默中過去了,也許有半小時之久,偶爾只有遠處傳來一點微弱的汽車聲,或是某隻蒼蠅嗡嗡飛過。最後,他終於問我:「你不喝嗎?」 我說:「我不能喝,那有違我的戒律。」 「喔!我忘了那些事情。」他話說得如此不坦誠,我只能半信半疑他真的不是在嘲笑我。「好吧!你說你要和我談一談,但我不跟不喝酒的人談話。」 我心裡想,這實在很荒謬。我是不是該打消這個念頭,別向他尋求指導建議了?但我決定再等一會兒,希望他會改變主意。又一刻鐘過去了,看起來,如果我們兩人沉默以對坐上一整晚,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他說話了:「你想在你的威士忌中加一些綠茶嗎?」我從來就沒聽說過有這種事情,但是我了解他正試著妥協,所以我也應該後退一步。 「好吧。」我讓步。他把綠茶倒入酒杯,我喝了一口。那種燃燒的感覺對我而言陌生又奇怪。 「你的那些戒律有什麼好處呢?」我被他嚴厲的聲音嚇到了。他通常都溫文儒雅地說話,除非遇到了真正讓他不高興的事情。我給了他我學到的標準答案:戒律是為了護持一個人的修行,避免分心干擾、走入歧途,能讓人專注在覺悟成佛的菩提道上。 「那麼覺悟成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利益眾生……」 「所以你的戒律利益眾生了嗎?那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我試著摸索答案:「如果我能去除自我……」 「那麼這些戒律,有助於你去除自我嗎?」 這給了我一記重擊。我未經思考就出言防衛:「以某種方式來說,有。」 「以什麼方式?」我的腦袋一片空白。他繼續追問,「你的戒律不是正在讓你的自我膨脹了嗎?它們不是正在掩蓋你對身旁每個人和每件事的觀點嗎?如果你覺得自己比其他有情眾生都更加高尚,那麼你又如何能幫助他們?當你覺得自己比這裡的每個人都更優越時,你又如何能夠放下你的自我?」 我覺得自己內心有些東西正在粉碎,那感覺是如此真實,甚至好像發出了一陣很大的崩裂聲響,堅硬且清脆。 他說:「再喝一口吧!」我沒有和他爭辯,喝下了那杯灼熱的烈酒。「在所有傲慢中,最危險的就是靈性修行的傲慢,它會成為盲點,引人陷入墮落。如果你要成為菩薩並利益他人,你就要下定決心。不然的話……」此時,那個不帶批判的佐佐木法師又回來了,他聳了聳肩繼續說,「你就為了自己的利益好好修行即可。」 於是,以這一切做為開場,我變得比剛進房間時更加謙遜,而我終於能問佐佐木法師我想問的問題了。平心而論,以他的先見之明,早已給了我答案,但我還是問了,而且字斟句酌,以免掉入我腦中轉個不停的漩渦。 戒律的精神比規定更重要 我從高中開始,一直到萊莫恩學院的教室廳堂,總是拖著這個問題到處走,這似乎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包含數不清的演員、角色,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背景、註腳…… 他的回答單刀直入,切進我所有的如果、然後、可是的迂迴話語中。他說:「如果你太執著於你的戒律,你會被各種歧視所矇蔽。」他說話的速度變得很慢,接著又說下去,好像這兩個選擇沒有高下之別:「如果你不那麼執著於你的戒律,你不會看到有男人和女人的分別;相反地,你將看到佛。」 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人類;而且每一個站在你面前的人都是潛在的佛陀,值得無限的慈愛與尊重。這是為什麼福京菩薩站在大門口,向每一個男人、每一個女人、每一隻狗、每一頭驢子致上最深敬意的鞠躬行禮。 那一晚我睡不著。我在黑暗中清醒地躺了好幾個小時,深思我們對話的內涵。我輕柔地戳著已經綻開的傷口,不想很快把它包紮好,也不想盡量減輕它的影響。我明白那羞愧的刺痛感並不需要拔除,那只是發育時期的成長痛。 靈性修行的傲慢是個盲點,會引領人陷入墮落。 我知道靈性修行的傲慢是什麼,或者說我以為我知道。我已經看過許多宗教人士的舉止如同政客一樣,只關心誰有比較多的追隨者,誰坐在更高的法座上,誰建造了更大間的寺院。那種傲慢是謙虛的反面,而謙虛卻是每一種宗教靈修傳統所榮耀讚揚的美德。很清楚地,這就是執著、愛戀自己,緊抓著虛幻的身分認同不放。 這是佛教的入門課,也就是第二聖諦集諦所說,痛苦的根本原因。雖然這些都不是我當時的狀況,但佐佐木法師看出來的那種自以為是、道德優越的立場,也是一種靈性修行的傲慢,而且是一種更加幽微的形式。 我們的盲點通常都被耀眼的霓虹箭頭所圍繞,這些箭頭全都指向它,明目張膽地閃閃發光。雖然我強烈執著的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但這仍然是一種強烈執著,不只如此,就連我所有的故事—像我是誰、要做什麼、在何處、如何做以及為什麼,或是我跟家人沒完沒了的衝突、我總是難以企及的未來,乃至我人生的根本目的——這些全都是由那份執著的緊固繩圈所編織而成。 在我所有的企求、所有的奉獻努力、所有想把事情做對的純淨決心的背後,站著一個男孩,他的雙手被緊緊綑在身上,更糟的是,他還把自己的婆羅門鼻子挺得高高的,蔑視其他每一個人。 讓我的自我如此投入的這些戒律到底是什麼?編纂在律典中的戒律超過兩百條(確切的數目依不同教派而有不同),那是用於引導早期僧伽團體的規則。本質上,它們防範傷害他人的惡行,包含了各種各樣有違倫理之舉,例如傷害僧團的和諧以及其與外面世界的關係、破壞僧人在修行上的進展等等。倫理標準漸漸變成禮貌規矩和舉止儀態,也就是一位僧人如何在各種狀況下行止得宜。 雖然這些規則都訂得很仔細完整,但它們的精神卻絕非是專制的。這些戒律都附帶不同的記述,解釋這些規則是如何設計來解決當初佛陀在世之時,那些追隨他的僧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定衝突,以及被認定違規的情況,因此這些規則是鑲嵌在歷史時代的文化脈絡之中。佛陀一再強調,戒律的精神比其規定重要多了,而且佛陀在臨終圓寂時曾經說過,隨著時代改變,那些次要的規定也可以棄絕不用。 但是僧人不確切記得哪些規定該歸類為次要的,所以他們把所有的規定都保留下來了。在東南亞盛行的上座部教派中,他們從佛陀在世開始,持續不斷地把戒律傳承至今。這些戒律的規定都被定期唸誦,在寺院生活中占有絕對的核心地位。監督自己嚴守戒律的訓練是修行的核心,這不只有賴於自我覺察,同時也能持續磨練自我覺察。生活在這種要求自我約束的狀態中,需要徹底的紀律、堅定的發心和持續的正知正念。就是這些紀律、發心和正知正念等因素,最終會帶來蛻變的結果。 雖然出家戒是從僧團的集體生活發展出來的,也完全融入其中,但它們是個人的承諾誓約,絕非一種體育競賽。這種比較、計分的心態不只纏住我青春期的心識,也打從一開始就與戒律的目的背道而馳。 不過,當我們踏入修行的道路時會拖著舊有的習氣隨行,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我們企盼歸屬感,會出於本能而歧視,也懷有某種化為傲慢、想找地方展現出來的熱切。 這些強烈的欲望都不會由於我們發現了自己渴求靈性修行,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我並不真正屬於任何寺院僧團,我還是嚮往出家受戒看似能帶來的確定感與身分認同,但這份嚮往卻讓我牽扯上寺院生活中最為普遍的問題了。

延伸內容

【延伸閱讀】 《轉念的力量》 《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資料

• 麻省理工學院「達賴喇嘛倫理與轉化價值中心」創辦人、主席暨執行長。該中心是無黨派色彩的協作智庫,由六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擔任創始成員,專注於與人類及全球倫理議題相關的跨領域研究和計畫 • 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先進研究中心」成員 • 國科會「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海外資深研究員、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訪問學者 紐約州萊莫恩學院文學士、理學士雙學位,主修物理學、哲學、宗教研究,副修國際關係、日語;24 歲取得哈佛大學神學院碩士;受戒於達賴喇嘛門下。 創立全球性人道組織「智慧慈悲基金會」(Prajnopaya Institute & Foundation),在多個國家推動永續經營的創新人道計畫。2013 年,哈佛神學院頒發葛梅茲紀念榮譽(Gomes Memorial Honors),表揚其「對人類有具遠見卓識的貢獻」。

基本資料

作者: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Tenzin Priyadarshi Rinpoche) 譯者:翁仕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30 ISBN:9786263558748 城邦書號:A1501147 規格:平裝 / 單色+四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