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 作者:彭菊仙(Chu-Chu)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7-28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72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8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不代表「分數就不重要」! 與父母一起勇敢面對教育體制,也看到分數之外的孩子 孩子考試考壞了怎麼辦?要不要補習?該不該讀私校?要不要陪孩子讀書?要陪到幾歲?孩子該怎麼面對考試?該如何激勵孩子發憤用功…… 在一片翻轉教育、改革教育的聲浪中,這些問題似乎八股又不討喜,愈討論愈覺得教改黯淡無光,但是孩子在體制內的父母都非常清楚,以上都是他們最迫切想釐清的首要難題,在我陸續陪伴孩子走過升學之路後,我更確定這些主題非寫不可,不寫,就虧欠了一路支持的讀者。 就讓我們拿出勇氣,從殘酷的分數現實談起吧! ——彭菊仙 「在乎成績」一定是「不快樂的童年」嗎? 「不在乎成績」一定能保證「快樂的童年」嗎? 「不喜歡讀書」就代表「不需要努力」嗎?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所以「毋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 儘管許多學者與教養專家常大聲疾呼不需在意成績,但99%的孩子都離不開現有的教育體制。多數最終得靠著分數來填寫志願的孩子也會發現,「分數不重要」只是一句美麗的謊言。 從過去「拒絕聯考的小子」到現在崎嶇難行的「教改之路」,考試的名稱換了又換、成績的計算稀奇古怪,升學主義仍陷在借屍還魂的輪迴裡。 看著孩子在體制內一路求學,從自由探索快樂天真的小學進入課業繁重、競爭壓力激烈的體制中學,暢銷親子作家彭菊仙很清楚,自家三小子都不具渾然天成的天分,甚至「一分耕耘」還不見得能獲得「一分收獲」。但正是因為孩子的資質平凡,才能及早把焦點放對地方:「努力」,而非「天資」! 她認為,父母要做的,是比孩子先勇敢起來,陪著他們務實面對體制內的種種殘酷磨練與考驗。和孩子一起學會與分數和平相處,是在體制內適切生存的第一步。對父母來說,可以接受孩子不愛念書,但是並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努力,甚至還得更加倍的學習與努力!因為如果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又缺乏學歷的光環加持,通常要比一般人更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有遠見的父母,請反思更實際的問題:「分數可以決定什麼?」、「不讀書又該如何保證成功?」,並運用智慧看到「比分數更重要的事」,幫助孩子勇敢地做自己定義的贏家! 【面對分數的勇氣】 別人不愛讀書能成功,不代表你也可以不勞而獲。 讀書不能保證成功,但不讀書也同樣不能保證成功!要出頭,可以不讀書,但是一定得更努力!「不會讀書、不喜歡讀書」或許真的是天注定,但絕對不是不努力的藉口。 請記得,要幫助孩子看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要孩子把試考好沒什麼不對,但逼著孩子一路衝高分很可能變成爸媽唯一會做的事情。「拚高分、進名校」不是學習的終點,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摸索自己、了解自己、看到分數背後真正的自己,成為一個被善用且好用的人! 盡力達到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位置。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想要孩子進入人人眼中的第一志願,但豈可所有家長都能如願?達不到自己本來就無法到達的目標,根本不叫失敗;能努力達到自己能夠成就的目標,就是自己的第一志願! 與其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努力。 當孩子努力用功卻考砸時,記得告訴他:「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謝謝你!」因為「努力」本身就是價值,「願意努力」就值得嘉許。至於不太努力卻考得好的孩子,則宜平平淡淡冷處理。若真想送上獎勵,心意到即可,切忌大手筆,更不可直言誇讚他的聰明。 要陪伴,但不要干涉,孩子才是學習的主角。 學習效能好,應該是孩子自己感到高興;學習效能差,他們的憂心當然必須多過於爸媽;如果父母的責任與得失心都比孩子來得強烈,那這樣的投入就必定大有問題。 【與父母一同勇敢面對體制之真心推薦】 坦白說,我不可能不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但我更在意他是否能成為「真正意義的菁英」,這種菁英已經不再是只會考試不懂得做事的人,而是具有整合已知開發未知,並能藉由實作來驗證所學的新青年。 ——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國教希望聯盟召集人 陳復 菊仙在這本書中,將現今學校中的分數主義做了詳細的檢驗,並且對親子雙方提出「與分數和平共處」的解方。我也很喜歡以下的見解:一、你的孩子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地才」;二、分數高、名列前茅,不代表一定熱愛學習;三、不愛讀書,不代表不需要努力。 ——專欄作家、現任臉書《媽媽悅讀基地研修長》 丘美珍 看完這本書,不得不感佩菊仙總有勇氣說出許多一般人不敢說的話。的確,在台灣,誰都不能輕鬆地說:「誰說成績不重要?」但是,一定要孩子了解菊仙說的一句核心價值:「認真,是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 ——親職教養、繪本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目錄

推薦序 當我們用更寬闊的視野來看分數 陳復 推薦序 留在體制內的智慧與勇氣——我看菊仙新書有感 張美蘭(小熊媽) 推薦序 與「考試分數」和平共處的教養學 丘美珍 作者序 從殘酷的分數談起,但光談分數顯然不夠! 一、成績到底多重要? 不必「只在乎成績」,但「分數不可能不重要」! 「我才不在意孩子的成績!」,真的嗎? 被分數評比的現實與痛苦 不必矯枉過正,也無須自欺欺人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並不代表「分數就不重要」 教育體制內的求生之道 島內移民,也無法擺脫考試制度 你家的孩子會是「唐鳳第二」? 「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 讓孩子空出時間「做自己」 別讓「分數至上論」或「分數無用論」,都只是父母的自以為是 雖是愚勇,也需要智慧 分數教育下的極端思維 不績優,沒關係,但要盡己所能去努力 課業與社團,只能二選一? 學校該主導還是輔導? 社團能培養生存能力 社團不是「不能玩」,而是「該怎麼玩」 準國中生該如何做準備? 用文字測試的「五育」,真能達到均衡? 跟不上進度,國中後可能成為拒學的孩子 高年級是決定國中學習的轉捩點 讀國中的孩子跟上腳步了嗎? 如果孩子與名校無緣 讀不了名校的孩子,也能成為知名飯店的高階主管 親子間達成對分數期待的最大公約數 成績不理想的四種孩子,該如何幫他們? 二、認真,是種基本的人生態度 不愛讀書,不代表不需要努力 拿菜刀比拿書本輕鬆? 別人不愛讀書能成功,不代表你也可以不勞而獲 沒有企業不看學歷;拿不出學歷,你只能抓緊機會更努力! 有真本事,就能成為贏家 名列前茅,不代表一定熱愛學習 我知道如何考第一,卻找不到自己的興趣 從逃避,到找到自己的路 拿高分≠認清自己 將專業與才能對準職場 分數背後,孩子「有沒有自己」? 沒時間思考「為什麼要讀書」,只能想「如何能考更好」 生涯探索=幻想→產生興趣→練習特定的能力→發展一技之長 當孩子選擇「錢」途不佳的行業 第一名,不是成功的保證 不補習,憑實力考取屬於自己的第一志願 被名校拒於門外的超級學霸 面對失敗的勇氣 天賦論V.S.後天努力論 與其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努力 我家們孩子是努力的地才 孩子考砸了,父母該怎麼做? 三、讀書,終究是孩子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媽媽要不要當書僮? 自主學習≠獨自學習,放牛吃草是下策 你誤以為自己是學習的主角嗎? 要陪伴,不要干涉 「漸進式放手」的功課監督法 培養靜心學習的習慣,從自小認真寫功課開始 盯好讀書習慣,請在十歲前 將讀書法「技術轉移」,逐步放手 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為容易達到的標準 如何讓孩子自動愛上讀書? 「念書=痛苦」的制約反映 出於自願與興趣,才可能產生有效的動力 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讓孩子自己想通,是場長期抗戰 如何助孩子讀書一臂之力? 爛透了的成績,反而讓大腦活起來 考壞了,親子共學「接受、面對、處理、放下」四步驟 每一個「╳」,都是孩子學習負責與解決問題的起點 拋棄「夢幻的期望」,給予「合理的期待」 與分數和平共處 分數是離間親子關係的殺手 當孩子的同學說:「他說一定會被妳狠狠揍一頓!」 盡力達到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位置 讓努力的傻勁,變為成功的衝勁 讀書目標,這樣設定才有效 給獎金的技術與藝術 四、無法翻轉教育體制,孩子也能樂在學習 補習,真的「有補有保庇」? 補習過量,成績不升反降 補習也需複習,才能融會貫通 擇科補習,大膽讓孩子磨練自我學習的能力 別讓補習班的「懶人包」教學法,剝奪孩子的自主學習 上補習班該有的五種心理準備 考試技巧是可以練習的 努力學習+考試技巧,是拿高分的訣竅 不認同考試,也要學會克服考試 正向看待考試的魔鬼訓練 考試能力≠做學問的能力 被考笨的孩子,如何找回創意? 訓練孩子找到標準答案之外的選項 學習不滿檔,才能從「僵化思考」中跳出來 在擅長的科目裡忘記競爭,將更具競爭力 從藝能科目訓練不設限的思考力 教改改不停,唸私校真的比較好嗎? 這樣的孩子不適合唸私校 讀私校前的停看聽 公立學校能讓孩子更貼近真實社會 多元入學時代,只會考試真的不夠! 只會拿高分的考試高手,OUT! 備審資料升級版——「學習歷程檔案」讓孩子更適才適所 該補強科?還是補弱科? 五、預先儲備堅實的學習力 108課綱,幫孩子把「對的力氣」用在「對的方向」 正確的方向,比馬力十足重要 為孩子的人生加裝導航 更貼近生活的跨領域學習 找到自己的明星高中 成績就像病歷或存摺,是個人的隱私 大學選才方式大變革:活用科技,適性揚才 樂在其中的「學習型玩咖」,才是潛力股 國英數理不再一枝獨秀,新科技急起直追 與時俱進的必、選修課程 孩子首次行動上網,每月1至2GB就已足夠 會考新時代的生存之道 各分數族群的選校建議 高分族群:名校差距小,錯失一題差一所學校 成績中至中上:「就近入學」是最高指導原則 中段學生:別拖到成績單到手才思考如何選校 成績中後至後段:選擇自己所愛,仍有可能逆轉勝 高中好?還是高職好? 學歷貶值,窮忙「薪」酸,青貧世代的未來只是夢? 窮孩子上大學,讀不出專長還得先還債 人找不到事,事找不到人,學歷真無用?! 放對位置,就是人才 努力,會在最適當的時機開花結果 再談考試:找到適者生存的法則,勇敢做自己定義的贏家 填鴨式教育大翻轉 越來越活用的命題方式 考試大變革:從「背不動的書包」到「帶著走的能力」

內文試閱

不必「只在乎成績」,但「分數不可能不重要」
  咱家小子之一的班上有個超級學霸,不論國英文數史地自然,甚至音樂美術體育,橫著考、豎著考,樣樣「吉霸昏」。動靜皆宜、文武雙全,萬中選一,不只是人中之龍,堪稱「龍中之龍」。   在孩子單純的勝負優劣觀念中,他神人級的課業表現象徵著各方面必定零缺點,他的每一句話都不容懷疑,每一個舉動也無可挑剔,他是永遠的政治正確者,所有同學羨慕他、崇拜他、服膺他,眾星拱月捧著他,他的爸媽當然也走路有風。   同學都很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我每天都非常用功,極度用功。我要求自己考到一百分,做到最好!」這個孩子回答。   家長們也紛紛向他的媽媽求教。   「我當然要求孩子一定要很努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告訴各位,說『分數不重要』的人,絕對是騙人的。天底下沒有父母不重視分數!」學霸媽媽非常坦率。   當下,我的腦袋「叮咚」一聲,馬上捫心自問:「那我自己重不重視孩子的成績呢?」   是,沒錯,即使始終堅守著「給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堅信「自由、愉悅而完整的『自我學習歷程』,才是奠定『終身學習』的真正基石。」,但是我必須坦承:我確實一樣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   「我才不在意孩子的成績!」,真的嗎?   我陸續問了十個好朋友,沒有半個人能瀟灑地說:「對!我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成績!」   「孩子考壞了,我當下會很沮喪,之後會冷靜下來,找出問題所在!」   「孩子考得好,真的會覺得比較不擔心他們的未來啊!」   「會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學業表現,有獎賞也有懲罰!」   「雖不是極度重視,但也有重視個七八成吧!」   ………   隨口做個田野小調查,已足以讓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在心底深處都重視成績;或許有完全不看重者,但絕對是少數。   那為什麼總是有人口口聲聲地說「分數不重要」呢?   站在新教育理念浪頭上的教育先進們,也真的完全不在乎自家孩子的成績表現嗎?   為什麼網路社群上每當有媽咪訴苦說自家孩子考差時,總有父母會跳出來獻上諸如此類的安慰劑呢?   「成績不重要啦,品格才重要!」   「成績不重要啦,孩子快樂才重要!」   「成績好,將來也不見得能賺錢啊!」   「書讀不好,但有成就的人還不是大有人在!」   「這世上能成功的人未必都會唸書啊!」   「唸到博士還不是有人去賣雞排,免驚!」……………   既然大多數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成績,我相信這些話語充其量只是「瞬間的鎮定劑」,作用在於短暫止痛、抑制住父母當下的混亂焦躁,但往往第二天太陽一升起,父母的內心必再度翻攪難安。   這些看似立論正確的麻醉劑非常好用,會讓人有藥到病除的錯覺,但喧騰一時之後,父母沒有例外地,又會跌坐愁城。   於是:孩子考壞→父母焦慮討拍→短暫止痛,成了無止盡的循環。
被分數評比的現實與痛苦
  為什麼這一句句看似邏輯無誤的話語無法根治父母的焦慮?難道只因為孩子考差,父母自己覺得丟臉難看嗎?   成績到底重不重要?看看孩子在進入每一個階段所需要面對的考核標準,就會知道,大家都不可能真的擺脫分數的綑綁。   很不幸的,不論孩子走到哪一個階段、進入哪一個領域,而且不論在東方或西方,評選人才的最基本與最通用標準,就是走不出「成績」的俗套。   想搶入聲望好的私校,需要筆試;   十二年國教雖強調「免試入學」,但諷刺的是,「會考成績」卻是評比的要項;   每個高中生,沒有例外地,畢業半年前就得面臨所有科目的「基本學力測驗」,並做為申請大學的最大依據;   想選擇技職路線,打算繼續升學的都得面臨「統測」的篩選;   即使想逃避國內體制的枷鎖,申請國外大學也必須亮出國內在校成績的GPA,要提供中英文成績單,有些學校甚至要你亮出在校排名或指定科目的PR;   美國的大學幾乎都不招收核心科目拿到D的學生。   有評比,就會有高下,有高下,就會有暫時的勝出與輸家,有輸家就一定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傷心、焦慮、擔憂、害怕。   這些情緒需要撫平,但不代表從此就能認為成績不再重要,更不代表忽略了成績,焦慮就從此消失。   相反的,正因為它是所有父母孩子在求學階段焦慮感的最大來源,而且難以根除,我們更有必要直指自己的內心,更有必要務實的面對它,找出看待它的最好角度與最適距離,摸索出在體制內最適切的生存法則。
不必矯枉過正,也無須自欺欺人
  從我一開始所提及「人人眼中無不是」的學霸,到父母聲聲「無法不在乎成績」的呼求,再到每一句邏輯簡單、但又似乎正確的安慰話語,每一個層面都包含著關乎「成績」的諸多迷思。雖然,父母孩子們不必「在乎成績」過了頭到「只在乎成績」,但是,請想想以下的問題:   「在乎成績」一定是「不快樂的童年」嗎?   「不在乎成績」一定能保證「快樂的童年」嗎?   「不喜歡讀書」就不代表「不需要努力」嗎?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所以「毋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   唯有釐清這些迷思,才能真正幫助父母成為「不迷惘的當局者」,在絕不完美的體制內,找到「局部小完美」的平衡法則與生存之道。
教育體制內的求生之道
  朋友們看著我家三小子在小學時一路盡情地探索:自學魔術、寫小說、自拍電影、瘋狂投入手作、不時到荒野探索生態蛙類動物,非常好奇我對三小子國中求學的安排,更有媽媽一想到孩子即將面臨國中巨大的升學壓力,便惴惴難安,於是徵詢我的意見:   「我有考慮轉到體制外的學校,妳覺得呢?」   「附近兩三所國中,有的課業逼得緊、有的鬆,妳覺得要選擇哪一所比較好?」   有教育程度頗高的媽媽更長期蒐集了「在家自學」的資料,決定投資自己,以成就孩子。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正如同我在作家陳安儀《分數之外的選擇》一書中的推薦序裡所言:「我沒有如安儀的條件,為了孩子的教育做島內移民,所以我非常羨慕安儀;然而,我更佩服安儀,因為,即使我有這樣的條件,我和我的孩子、家人也未必具備這樣的勇氣!」
島內移民,也無法擺脫考試制度
  是的,我沒有這個條件。   首先,先生的公司就在台北,這份工作不僅能讓他發揮專業技術,更是支撐我們一家五口的經濟主力,我們無法失去這份收入;第二,我的娘家也在台北,目前失智的老媽無法長時間離開她的女兒;第三,我的孩子在這個生活圈已久,他們喜愛這裡,四處都有玩伴知己,天天能和諧穩定的過日子,即使我有魄力想要島內移民,但我完全說服不了我的孩子與先生。   大兒子說:「我要和同學讀一樣的學校,我不想離開他們!」   二兒子說:「我覺得自己讀得了,就辛苦一點吧!」   三兒子更樂觀:「體制內讀書就一定那麼悲慘嗎?標準別那麼高就好了嘛!」   除此之外,我必須坦承,以下的現實更是重點:即使能脫離體制的學習環境,但也無法擺脫體制的人才篩選機制——考試。孩子最終還是得透過無情的考試,以爭取自己想要獲得的教育資源。   這是我家的狀況。   我反問朋友:「你們的處境如何?有本錢做『島內移民』嗎?你們的工作型態真能夠配合嗎?孩子和先生自己的意願呢?」   多數的朋友幾乎都沒有條件,不出所料,最後還是選擇留在體制內就學。
你家的孩子會是「唐鳳第二」?
  再來談談「在家自學」方案。   去年以最年輕之姿當上政務委員的唐鳳是一例。十四歲,唐鳳便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開始在家自學,母親李雅卿甚至為了他,挺身創辦「種籽學苑」,堅持給予唐鳳「自主學習權」。   台波混血的美少女陳明秀,曾贏得亞洲滑冰冠軍,一七六公分的她,高挑亮麗,不僅擁有滑雪教練執照,還曾自製微電影,入圍兒童影展,多才多藝的她,也是從小實行「在家教育」。   看到這些亮眼的個案,真讓我凡夫俗子之輩怦然心動。然而,我要問的是:「我們真的有能力實行『在家教育』嗎?」   這兩個成功案例的背後不能忽略的,就是集心力、物力、財力,全然投入孩子教育的「高知識背景之父母親」。   李雅卿曾在著作中提過,她以自身的「法政背景」,努力地為孩子創造一個能自主學習的環境;也有很多其他家長們見證,他們全都必須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育,才得以支持孩子走出體制。   要執行在家教育,意味著爸媽得自己當老師,這條路一點也不輕鬆,因為需要父母投入極大的時間與精神準備教材、傳道授業,甚至還要另請其他老師負責專門課程。   這先決條件可有好幾個:父母要有熱血,要不厭其煩;父母本身也得非等閒之輩,要有教學能力,且有閒又有錢。   目前經濟大環境如此惡劣,雙薪家庭比比皆是,為孩子量身打造的「在家自學」方案,雖細膩而完美,但對多數家庭而言卻如天方夜譚。   我問自己:「我可能執行嗎?」   還來不及仔細推敲,我的大腦已亂成一團。咱家高中生、國中生、小學生各一,我可得變出三個分身,準備三套課程、三套行程表……我自己先等著精神分裂吧!   這,當然不可能!   另外,唐鳳的智商一八〇,這樣的孩子雖是萬中選一,但若非母親有條件全力支持,一般的家庭會造就出怎樣的唐鳳呢?想要選擇不同的學習之路,想要成就一個發光的天才,背後不能沒有厚實全備的支援系統。
「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
  再來討論「挑選自家附近的體制內學校」。我覺得這對一般家庭而言,是相當實際而重要的考量。針對社區內可以選擇的學校,細細評估與孩子氣質的吻合度,或許可以讓孩子在體制內少受些不必要的折磨,或者能激發孩子潛在的特質。   有一個好友的兒子總是名列前茅,他家附近有兩所國中,一所是大家擠破頭想進去的明星國中,另一所則強調多元均衡發展。她打算把孩子送到後者,沒想到竟遭兒子極力反對:「我想要課業盯緊一點的學校,因為我就是想要考進前段高中!」   父母可能沒想過,有時候是孩子自己想跳進我們認為的「火坑」,如果他們未能如願以償,會不會反過來怪罪我們呢?這可得和孩子討論清楚。   另外還有個朋友的孩子從小對讀書便興趣缺缺,隨著年齡增長,情況愈加鮮明,他順著孩子的天性,最後讓孩子選擇課業壓力較小的國中就讀。這個開明的媽媽,看得開、想得開,果然,孩子上了國中後如魚得水,最後參加了只考術科和面試的高職特招,如願進入自己想要讀的職校科系,適得其所。   當然,還有一個方案——把孩子送出國。這個選項對我輩凡夫俗子而言,實在太過遙遠,所以列在最後,也沒有條件討論了。   分析的結論是:我沒有條件離開體制,所以,就務實以對吧!   而你呢?
別讓「分數至上論」或「分數無用論」,都只是父母的自以為是
  因為不斷接收到國中課業繁重、大小考試很多的訊息,父母在孩子升上國中之後詢問我的問題便從興趣培養、管教方式,逐漸聚焦在課業方面:   「國中哪些科目最難?需要補習嗎?除了數學,生物要不要補?」   「聽說國文非常難,考試都是課外的題目,又有艱澀的文言文,連國文都要補嗎?」   「補習班太多人,像我家這一隻,常常跟不上,是不是請家教會比較好呢?」   「現在免試升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變來變去的,要不要乾脆去念私校?」   不是已經實施「免試升學」了嗎?為什麼一到中學這個關卡,父母的教養話題仍全在此打轉?
雖是愚勇,也需要智慧
  楊照在他的著作《勇敢對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中指出,每一個人都在談「免試升學」,但是「在學校裡,從校長到老師到家長,從早上到放學,瀰漫在空氣中的,明明就是『考試』,這根本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楊照認為女兒讀國中時「幾乎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迫處於集體的『虛偽狀態』中。」   楊照最後把女兒送往德國讀書,讓女兒得以全力發展自己的音樂長才,這幾年不僅得到音樂大獎,並獲邀重大的國際演出機會;若是繼續留在台灣,這個音樂天才女兒恐怕早就在考試的壓迫下磨損掉珍貴的天分。   楊照因此鼓勵父母們,即使知道最終是「狗吠火車」沒有用,也要抱定「試圖改變台灣教育」的「愚勇」,才能真正改變台灣的教育,否則天才在台灣也只是庸才。   只是,我也認為,若是一個不具特別天分的孩子被送到國外唸書,未必就能有好的發展。天才需要一個能琢磨他發光的環境,但是前提是:必須是個出眾的天才。   對於離不開「火車」的凡夫俗子,我們是真的得具備另一種「愚勇」以生存下去,這不是指凡事逆來順受,而是一面在觀望現況中推動教改,一面務實的在現實中投入適當的力道與心血來掙得教育資源,因為我們就只能選擇在這條道路之上前行,無法不使用這條路上的規則,以佔得適合自己的位置。
分數教育下的極端思維
  待孩子升上國中後,選擇留在體制內的父母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典型,一種是把教育視作追分過程的「分數至上論」;另一種則是把「考試」視作折磨孩子的苦刑,是孩子快樂成長的絆腳石,因此抱持「分數無用論」。   前者的父母認清了殘酷的升學競爭態勢,既然取得高分才能取得最佳資源,於是把求學視作戰鬥的過程,想方設法為孩子儲備「考試」戰力,親子攜手進入瘋狂的備戰狀態,「追求最佳成績表現」成為最高指導方針。   他們四處打聽補習班與名師資訊,積極為孩子部署「提高學業成績」的生活模式;不斷給校方壓力以爭取高績效(學科成績)的老師,高分貝要求導師賣命地為孩子的成績負責,要老師罔顧法規、公開排名以刺激全班激烈競爭,認定「能交出最漂亮升學率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後者在險惡的升學環境裡則以不變應萬變,極端保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主權,完全不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告訴孩子「爸媽才不在乎他們考幾分」、「好成績未必保障好前途」,因此不看分數、不盯進度。   前者父母火力全開,但孩子是否就真能達到他們的高度期待?當然,有天資聰慧、乖巧順服的孩子在父母處心積慮的安排下平步青雲;但我也親眼目睹不少孩子在高密度、高強度的過度安排中,反而愈來愈被動,愈來愈厭惡學習。   有一位每晚都在各科名師強力放送中度過國中生涯的孩子,最後竟然因為成績不理想而選擇一所風評普通的私立高中。她的媽媽恍然大悟地嘆道:「這三年我家孩子什麼都沒補到,花了大筆鈔票只補到我這當媽的『心安』而已啊!」   而後者那些不在乎分數的父母,一心要為孩子締造「快樂零壓力」的中學生涯,又真的成功了嗎?有一個孩子私下透露,成績老是殿後、無法感受自己有能力進步,反而讓她在國中非常不快樂,因為即使爸媽不在意分數,但是她天天都感受到同學們歧視的目光,「同學都覺得我很笨,他們不太喜歡和笨蛋做朋友。爸媽根本不知道我在學校的壓力很大,我多希望自己能夠進步,讓同學看得起我!」   真正的現實就是:所有在體制內想要爭取一定資源的孩子,沒有人能擺脫分數的掌控;面對排山倒海的考試評比,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排解壓力。   親愛的爸爸媽媽,讓我們領著孩子的視野,目光裡別狹窄到只剩下分數;也讓我們引出孩子的勇氣,支撐他們承受體制內不可能消失的壓力。如此,相信將沒有孩子會適應不良!

作者資料

彭菊仙(Chu-Chu)

廣受父母喜愛與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文章常見於網路,著有多本暢銷親子教養書:《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誰說分數不重要?》、《管教的勇氣》(以上為時報出版)等。 近來隨著孩子陸續成年,書寫主題從親子教養轉向熟齡生活。曾在陪伴三個男孩度過風暴青春期時,同時和自己難纏的更年期交戰,更罹患重度自律神經失調,才幡然覺悟愛別人愛得太用力,卻忘了愛自己;前半生過得太認真,方知放空耍廢、不勉強自己,才能在熟齡路上穩健暢行。 當一家子從「男生宿舍」演化至「男人宿舍」時,她所感受到的三倍空巢衝擊力,讓她意識到熟齡父母必須在精神上、生活上及經濟上提前練習獨立,且隨著少子化、高齡化、數位化、AI化,新時代熟齡父母的人生後半獨立之路,風貌多變且更加精采,故曾決定休筆的彭菊仙,決定從自己的「獨立宣言」再出發,繼續陪伴眾多已培養出革命情感的熟齡爸媽讀者。

基本資料

作者:彭菊仙(Chu-Chu)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教養生活 出版日期:2017-07-28 ISBN:9789571370804 城邦書號:A220197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